黃嘴河燕鷗

黃嘴河燕鷗

黃嘴河燕鷗(學名:Sterna aurantia)體長37-43厘米,體重為134-170克。是中等體型的頭頂黑色的燕鷗。嘴大,黃色,腿紅或橘黃色,尾深叉而形長。上體、腰及尾深灰,外側尾羽白,翼尖近黑。越冬成鳥嘴端黑色,額及頭頂偏白。幼鳥同冬季成鳥,但頭頂及上體褐色,胸兩側沾灰。似黑腹燕鷗,但體型大許多,且下體白色。在繁殖地驅趕其他入侵者時發出憤怒的ping聲。

棲於淡水水域,偶爾出現在沿海小型河口。飛行緩慢有力,修長的兩翼及尾顯其特色。與其他燕鷗混群。常歇於沙洲。繁殖於大型河流,從伊朗向東至印度、緬甸及東南亞。 在中國罕見,留鳥分布在西藏東南部、雲南西部及西南部。

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棲息環境,生活習性,分布範圍,繁殖方式,亞種分化,種群現狀,保護級別,

形態特徵

黃嘴河燕鷗為中型水禽,夏羽的前額、頭頂、枕部,包括冠羽和眼下緣至耳區的整個頭頂部為黑色,並且具有綠色的金屬光澤,與鷗屬和浮鷗屬種類明顯不同。眼的下緣有星月形的白斑。背部、肩部和翅上的覆羽為暗灰色。腰部、尾上覆羽和尾羽的顏色呈淡灰色,外側兩對尾羽幾乎為白色。外側尾羽特別延長,而且很尖,使尾羽呈深叉狀,與浮鷗較短的尾羽不同。眼睛以下的頭側部、頸側部、頦部、喉部和整個下體均為白色。冬羽前額為暗白色。頭頂和枕部為暗灰色,具白色的縱紋,眼區和耳覆羽為黑色。其餘部分和夏羽非常相似。
虹膜深褐色或藍黑色。嘴黃色,冬季較暗並且帶有黑色的尖端,腳和趾為紅色,爪黑色,但趾間的蹼不呈深凹狀,與浮鷗屬鳥類不同。
大小量度:體長346-384mm、嘴峰32-37mm、翅259-277mm、尾140-198mm、跗蹠16-18mm。

棲息環境

棲息于山地和平原上的江河地帶,有時也出現於河流沿岸大的湖泊和沼澤中。

生活習性

黃嘴河燕鷗為留鳥,常單獨或成2-3隻的小群活動,頻繁地在江河的上空飛翔,很少停息。飛行輕快而敏捷,緩慢而悠閒,往來於青山綠水之間,發現食物後則急速落入水中,取食後再升入空中。
主要以小型魚類為食,也吃蛙、蝌蚪、甲殼類和水生昆蟲。飛行緩慢有力,修長的兩翼及尾顯其特色。與其他燕鷗混群。常歇於沙洲。

分布範圍

分布於孟加拉國、不丹、高棉、中國、印度、寮國人民民主共和國、緬甸、尼泊爾、巴基斯坦、泰國、越南
旅鳥:阿富汗、伊朗伊斯蘭共和國。
中國分布於雲南西部盈江、潞西、高黎貢山南段西坡的大盈江和隴川江河谷,以及南部的西雙版納地區。
黃嘴河燕鷗分布圖黃嘴河燕鷗分布圖

繁殖方式

繁殖期為3-5月。營巢於偏僻的河川岸邊沙地上。巢通常由親鳥在沙地上扒一個淺坑。每窩產卵通常為3枚,偶爾少至2枚和多至4枚。卵的顏色為淡沙石色或皮黃色,被有褐色、紅褐色或紫褐色的斑點。由雄鳥雌鳥輪流孵卵。孵化期為18-19天。

亞種分化

單一物種,無亞種

種群現狀

黃嘴河燕鷗曾廣泛分布於亞洲南部,被發現在巴基斯坦、印度、尼泊爾、不丹、孟加拉國、緬甸、泰國、寮國、高棉、越南和中國南部(雲南)(del Hoyo et al. 1996) ,在伊朗和阿富汗有旅鳥的記錄,儘管通常駐留在其大部分範圍。全球數量估計在5萬至10萬個體(Delaney and Scott 2006) 。但據報導,在泰國已經非常罕見(del Hoyo et al.1996 ) 。該物種自20世紀初在寮國也有所下降(Thewlis et al. 1998) ,而且是非常接近絕跡的國家(W. Duckworth in litt. 2011)。據知在整個高棉也處於下降範圍( F. Goes in litt. 2011) ,在湄公河最大的野生繁殖地區,繁殖群體的數量在2007-2011年期間也大幅下跌(A. Claassen in litt. 2011)。鑒於其在高棉的歷史和近期急劇下降,如果不採取具體的保護措施,該物種在該地區5-10年內將走向滅絕(A. Claassen in litt. 2011) 。該物種在尼泊爾已經非常罕見,只有當地人偶爾可以看到,非本地遊客難得一見,預測在2011年僅有20隻,從20世紀90年代最多的數量已經迅速下跌(C. Inskipp and H. S. Baral in litt. 2011)。該物種在中國雲南省西南部沿大盈江河(Yang Liu in litt. 2011 ) 進入東南亞,在印度南部更經常出現,這有可能是由水庫(Praveen J. in litt. 2012)的發展中受益。同樣地,該物種被描述為在印度的安得拉邦,在過去10年裡已有所增加(S. Riyazuddin in litt. 2012)。

保護級別

列入中國國家重點保護等級:二級生效年代:1989。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2013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3.1——近危(NT)。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