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鰓孔舌形蟲

多鰓孔舌形蟲

多鰓孔舌形蟲屬柱頭蟲科、舌形蟲屬。 多鰓孔舌形蟲身體柔軟、細長,呈蠕蟲狀。體長35~60厘米。1965年由中國生物學家張璽等人發現,它是一種中國特有的無脊椎動物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多鰓孔舌形蟲
  • 拉丁學名:Glossobalanus polybranchioporus
  • :動物界
  • :半索動物門
  • :腸鰓綱
  • :柱頭蟲科
  • :舌形蟲屬
  • 分布區域:從渤海北部至黃海南部的潮間帶
  • 保護級別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外形特徵,生活習性,生物價值,物種現狀,瀕危原因,

外形特徵

多鰓孔舌形蟲身體柔軟、細長,呈蠕蟲狀。體長35~60厘米。身呈圓錐形,身長約為全長的1/50,領部與身長相等。身的後半部背面中央線有一條縱溝,整個身部呈淡桔黃色。 領的前緣環抱著身體基部的身柄,前端腹面中央和吻部交界處有一個明顯的口。領部具有許多縱走皺褶,前後1/3處各有一條深色的纖維環線,兩環線間的領區色澤較淡,領的後緣為一條突起的蓋,緊接蓋前端的是一條深桔紅色的環帶,環帶在整個領區淡桔黃色的襯托下顯得十分醒目。
多鰓孔舌形蟲
蟲體肝區的長度約為全長1/10。肝囊數為100~130個,排列成兩行,十分規則,肝區前部和後部肝囊小,中部長。肝區色澤一般由前向後順序為褐色、土黃、綠色等。尾區長度為全長的1/2以上,具有外環肌,肛門開口於尾端。整個尾區為淺褐色或黃色。 屬於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多鰓孔舌形蟲被列為國家1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它的身體左右對稱,在外形上就像一條小蛇,或一條大蚯蚓,但身體構造卻與它們大不相同。成體的長度在352~613毫米之間,可以分為、領和軀幹三個部分,吻位於最前端,稍後是領,最後是略成圓柱形的軀幹。
吻、領和軀幹中都有空腔,分別稱為吻腔、領腔和軀幹腔,都是體腔的一部分。吻為短圓錐形或尖錐形,具有發達的肌肉,是挖掘泥沙的器官,長約11毫米,寬約7毫米,呈淡桔黃色,後半部背面中央線上有一條縱溝。接著是短的肌肉間體,叫做領。領的前緣環抱著吻的基部和吻柄,吻能縮入領內。前端腹面的中央和吻部的交界處有一個很明顯的口。從側面來看,領的後緣是自背緣向腹緣傾斜的,領的背緣較腹緣為短,這是它有別於其他相近種類的主要特徵之一。領的背部長度為11毫米,腹部長度為9毫米,寬為9毫米。領部具有許多縱走皺褶,前、後三分之一處各有一條深色的細弱環線,環線間的領區色澤較淺。領的後緣是一條突起的邊緣,叫做蓋,緊接蓋的前面與之相鄰的是一條深桔紅色的環帶,這一條色素帶在整個領區的淡桔黃色襯托之下顯得非常漂亮。
多鰓孔舌形蟲活體照片多鰓孔舌形蟲活體照片
領的後面是延長的蠕蟲狀的軀幹。軀幹又可以分為生殖翼、肝和尾等四個區。鰓區的長度為37毫米左右,相當於領長的3~4倍,相當於生殖翼長度的五分之一左右。在鰓區中具有數目較多的鰓孔,約為130~160個,成對地排列在背側,呼吸時水流從鰓孔排出體外。兩個生殖翼對稱,寬而長,長度為190毫米左右,約為鰓區的5倍,開始於領的後緣,沒有翼緣垂。起首處兩翼為鰓的前端所分隔,相距約3~4毫米,前部窄,鰓區後部附近最寬,後部逐漸變窄,終止於肝區交界處稍前或稍後。
肝區特別長和肝囊數目多也是本種的特徵之一。整個肝區的長度為33~74毫米,肝囊約有110~130個,排列成兩行,十分規則。較為成熟的個體肝區前部的界限較為明顯,後部的界限不明顯,前部肝囊小,中部漸大,後部又漸小。尚未成熟的個體肝區前後部的界限都不明顯,肝囊大小與成熟個體的情況相似。肝囊的數目一般是隨著個體成長而增加的,但在個體完全成熟後就變化不大了。肝區的顏色變化也較多,一般由前向後次序為褐黑、赭、土黃、綠等,在不同的個體之間也有變化。

生活習性

雄雌異體,性成熟的雌性的生殖翼為紫棕色,雄性的生殖翼為桔紅色或桔黃色,在鰓和生殖翼的腹面兩側均沒有色素斑點。雌性產卵在海灘里,卵數有上千枚。雄性在雌性產卵的同時或稍遲就釋放出精子。受精卵孵化出有纖毛的幼蟲,很快就能進行游泳,然後沉入海底。雌體的生殖區長度約為全長的1/3,鰓長約為生殖翼長度的1/5。鰓孔較多,達130~160個左右。兩生殖翼對稱,始於領的後緣,起點處兩翼與鰓的前端分隔。它穴居於沙粒之中,體表粘液與沙子結合在一起,以沙底質有機物質為食。它可以依靠吻腔和領腔的充水和排水,使吻部和領部發生伸縮,在泥沙中掘穴和活動。當它向前掘進時,水和富含有機質的泥沙便被攝入消化管。

生物價值

多鰓孔舌形蟲和黃島長吻蟲均為我國的特有物種,在分類上屬半索動物門,系介於無脊椎動物和脊索動物之間的一類動物,對研究動物的系統進化及生物多樣性的保護具有重要且不可替代的作用,具有重要的科學價值、文化價值及潛在的利用價值。1988年這種動物同時被確定為國家一級保護的野生瀕危動物。

物種現狀

多鰓孔舌形蟲在我國分布於山東青島膠州灣內的薛家島黃島滄口、樓山和前海的棧橋、匯泉浴、石臼所,以及江蘇的大豐東川,河北的北戴河等地,但數量很少,所以被列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對兩種半索動物的分布、資源量尚缺乏系統深入的研究,根據過去的調查資料,多鰓孔舌蟲和黃島長吻蟲主要分布與膠州灣及其附近海域,在80年代以前,該類動物尚較易採到。近20多年,這兩種動物數量已大幅減少。最近的試采表明,在安子碼頭、辛島灣海域已經不能採到這類動物,雖經多次努力,僅在山裡等海灘發現有限的幾個個體,可見其資源狀況岌岌可危。

瀕危原因

1、棲地消失: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沿海經濟的迅猛發展,一些大規模的生產活動如港口(特別是青島前灣港)建設、海水養殖、采沙及其他涉及填海的濱海建設項目剝奪了多鰓孔舌蟲和黃島長吻蟲的棲息地,如過去記錄的主要分布點安子碼頭的潮間代灘涂即因港口建設而消失。
2、環境污染:隨著經濟的發展和城市規模的擴大,工業和生活廢水的排放日益增長,海水養殖和油類污染也較過去增加很多,膠州灣沿岸海水已達中度或嚴重污染,對淺海及潮間帶生態環境帶來嚴重影響,直接影響到該兩種國家一級保護動物的生存。
3、其他人類活動:灘涂貝類等經濟動物的采捕、觀光旅遊活動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