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歷史

明朝歷史

明朝歷史(1364—1683年)即中國明朝以及南明明鄭時期的歷史,屬朝代專門史。從朱元璋建立西吳政權到明鄭台灣被清軍攻占,明朝前後延續319年。

元末天下大亂,朱元璋趁勢崛起,1364年,建立西吳政權,1368年,朱元璋在應天(南京)稱帝,國號大明。同年攻克大都推翻元朝。後採取一系列措施發展經濟,開創洪武之治。1421年,朱棣遷都北京,此間國力強盛,萬國來朝,史稱永樂盛世明仁宗明宣宗時期仍處於興盛時期,史稱仁宣之治明英宗在位發生土木之變,是明朝由盛轉衰的轉折點。

明憲宗明孝宗相繼與民休息,政局平穩。明武宗因死後無子使明孝宗一脈絕嗣,引發大禮議之爭。明世宗即位清除宦官和權臣勢力,總攬朝綱。明世宗駕崩後十數年,經歷隆慶新政萬曆中興,國力得到恢復。明代社會經濟發達,農產品豐富,手工業生產具備很高水平,陶瓷業、絲棉紡業、冶煉、建築等聞名世界。16世紀隆慶、萬曆年間,資本主義生產關係開始在若干手工業行業中出現。

明神宗中期,完成萬曆三大征。然而因國本之爭,逐漸疏於朝政,同時東林黨爭也帶來政治混亂,史稱萬曆怠政明熹宗時,魏忠賢禍亂朝綱,到明思宗即位後由於政策失誤和天災不斷,明朝最終亡於農民軍建立的大順

1644年,明思宗自縊於北京煤山,明朝作為統一國家結束,隨後,滿清軍隊擊敗大順軍併入主中原。之後明朝宗室在南方重建大明,史稱南明,1662年永曆帝被殺,南明亡,1683年清軍占領台灣明鄭時期結束。

西吳時期,元末民變,建立西吳,大明開國,明初盛世,洪武之治,建文改制,靖難之役,永樂盛世,仁宣之治,明朝中期,土木之變,北京保衛戰,南宮復辟,曹石之變,成化時期,弘治中興,正德時期,嘉靖時期,隆慶新政,萬曆中興,明朝後期,萬曆怠政,國本之爭,東林黨爭,萬曆三大征,薩爾滸大戰,天啟時期,崇禎治亂,狼煙四起,煤山殉國,南明時期,弘光時期,隆武與紹武政權,永曆政權,明鄭時期,

西吳時期

元末民變

元末政治腐朽,經濟崩潰,災害連年。廣大人民無法生存,掀起大規模的反元鬥爭。1351年,韓山童劉福通等在穎州起義,各地農民紛紛回響。
元至正十二年(1352年)二月,郭子興孫德崖等起義於濠州。出身貧苦的朱元璋也參加到隊伍中來。由於受到郭子興的器重,等郭子興死後,起義軍就由朱元璋領導。李善長見朱元璋的隊伍軍紀好,就前來投靠,留他在身邊,出謀劃策,向朱元璋出說了平定天下的方略。
元至正十六年(1356)三月,朱元璋親率水陸大軍攻克集慶路(今南京),改名應天府。然後接受朱升“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策略,招賢納士,劉基宋濂等都來投奔朱元璋,並且得到重用。
朱元璋以應天為中心,四處征戰,附近的元軍據點被依次攻占。這時,朱元璋的占領地區東北鄰張士誠,西鄰陳友諒,東南鄰方國珍,南鄰陳友定
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秋天,陳友諒率領大軍,進攻洪都(江西南昌)。朱元璋親自率領大軍援救。兩軍船隊在鄱陽湖相遇,展開了一場為期36天的鄱陽湖大戰。最後陳友諒戰死,全軍瓦解,朱元璋乘勝攻取武昌。

建立西吳

消滅了陳友諒,南方群雄之中再也無人能和朱元璋爭鋒,早在朱元璋攻占南京以後,就把南京作為興業的根據地,在城內築應天府城,新建吳王宮殿,準備建國登基。元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正月,即吳王位,史稱西吳王西吳政權,與位於平江的東吳王張士誠相區別。至此正式明確了朱元璋與諸將的君臣關係,並逐步建立國家制度。朱元璋通過改制,創立了軍權歸於他直接控制的行中書省,而行樞密院無兵權的制度體系。還注重軍紀和司法,提出過“紀綱法度,為治之本”的主張。
接著朱元璋攻滅了張士誠,不久方國珍也不戰而降,這就奠定了朱元璋完成帝業的基礎。此後,他依靠江南雄厚的財力,倚仗訓練有素、紀律嚴明的強大軍隊,南征北伐,取得了節節勝利。

大明開國

元至正二十八年(1368)正月四日,朱元璋在應天(今南京)即皇帝位,定國號為“大明”,建元洪武,立馬氏為皇后,朱標為太子,以李善長、徐達為左、右丞相,設官分職,封賞文武百官,開始了明王朝三百年的統治。
開創大明王朝的朱元璋開創大明王朝的朱元璋
後又派徐達常遇春率領大軍以“驅逐胡虜恢復中華”為口號北伐殘元。從元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十月至明洪武二年(1369年)十二月,明軍與元軍在中原和西北廣大區域內進行的戰略決戰。洪武元年,北伐大軍一路勢如破竹,直逼大都城下。元順帝見大勢已去,由居庸關逃往上都開平(內蒙古多倫西北)。元大都的陷落,標誌著元朝統治的結束,但並不意味著明朝的統一。元王朝在各地的殘存力量和元末起義中建立起來的諸多割據政權,都在威脅著明朝的統治。為此,明太祖稱帝後,在進行改革和建設的同時,秣馬厲兵,南征北戰,經過20年之久,於1388年最終實現統一大業。

明初盛世

洪武之治

明太祖為了鞏固統治,建立健全各種政治制度,恢復和發展社會經濟,還制定酷刑,嚴懲貪官污吏,開創了“洪武之治”後罷中書省及丞相,皇帝總攬大權,使封建中央集權更加集中和強化。
  • 政治
明朝開國不久,明太祖大肆分封子嗣和開國文臣武將。明太祖先後分封25個兒子和1個從孫為王,其中一部分還授以兵權。同時,明太祖在奉天殿舉行儀式,大封功臣。封子為王駐守各地對明初統治的鞏固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也為以後的“靖難之役”埋下了伏筆。
分封子嗣和功臣之後,明太祖於洪武八年(1375)十月,還在地方設定指揮使司。朱元璋下令,改行省都衛指揮使司為都指揮使司(簡稱都司),共改投13個都司和2個行都司,之後又有增補。都司隸屬大都督府,都司設都指揮使一人及都指揮同知、都指揮僉事等官,掌管一方的軍政,並負責本司的練兵、屯田、軍器、漕運、備御等事務。遇有戰事時,所有官兵都可被徵調出征,平日則可散歸各本部。
北伐殘元的徐達北伐殘元的徐達
為了監視不法勛貴,明太祖建立錦衣衛。洪武十五年(1382)四月,朱元璋廢除儀鸞司,改設錦衣衛,錦衣衛除掌管侍衛職權外,還有巡察緝捕和審理詔獄的權力。錦衣衛屬下的鎮撫司承辦由皇帝命令查辦的案件,他們用刑殘酷,洪武二十年(1387),明太祖下令焚毀錦衣衛刑具,所押囚犯轉交刑部審理;同時下令內外獄全部歸三法司審理,廢除了錦衣獄。
明太祖還打擊貪污和清理權臣,最著名的有明初四大案。即:“空印案”、戶部侍郎郭桓的貪污案,此兩案雖為懲貪杜弊而起,但株連甚多。影響最大的是丞相胡惟庸案和大將軍藍玉案(史稱“胡藍之獄”),共殺5萬餘人,內中公、侯近40人。經過這場大案一代開國功臣被誅戮殆盡。
  • 軍事
洪武元年(1368)正月,明太祖採納劉基“立軍衛法”的建議,正式創立衛所制。洪武七年(1374)重定兵衛之政時,以5600人為一衛,下分前、後、左、右、中5個千戶所,每個千戶所又由10個百戶所組成。百戶所是明朝軍隊的基層編制,共112人,設2個總旗,10個小旗,進行日常管理和軍事訓練。洪武二十六年(1393)定天下衛所,計有17個都司,1個留守司,329個衛,65個守衛千戶所。全國共有180餘萬軍隊。
  • 經濟
洪武八年(1375)三月,明太祖下令印製“大明寶鈔”在民間通行。洪武初,市面上流通的貨幣多為鼓鑄的銅錢“洪武通寶”。然而,明朝初期極端缺乏銅料,銅質貨幣不能滿足市場需要。為此,明太祖借鑑元代實行的紙幣制度,印製“大明寶鈔”與銅錢並行,以紙幣為主,銅錢為輔。明朝寶鈔共分六等:一百文、二百文、三百文、四百文、五百文、一貫。
  • 文化
⑴建立學校
洪武二年(1369)十月,明太祖下詔命令地方郡縣設立學校,並明確規定了府、州、縣學的規模和學生學習的內容。地方學校培養出來的學生,年資久的,可定期保送到京城國子監深造,也可參加科舉獲取功名。1375年,又設社學以教授民間子弟。京城的學校即為國子學(1382年改為國子監),是全國最高學府。其學生叫監生,多為官僚、地主的子弟,主修“四書”、“五經”及典章、律誥等,結業後可直接做官。
⑵制定科舉
洪武三年(1370)五月,因國家急需人才,明太祖頒發科舉詔令,於八月設科取士。明代科興考試分文武二科,考試分鄉試會試殿試。鄉試考中者稱舉人,京師會試考中者有資格參加殿試。三年一大考,殿試由皇帝親自把關,殿試及格被錄取的通稱進士。凡考中進士者,即可授官。文科考試內容主要局限於四書五經,考試文體通用八股文,虛內容而重形式,因而明代科舉制又稱八股取士。武科試士則以技勇為重,所考內容因時局要求而變化。六年一大考,考中頭名稱武狀元
⑶設定僧錄、道錄二司
洪武十五年(1382),明太祖設定僧錄、道錄二司,在外府州縣設定僧綱、道紀等地方分支機構。所有僧、道官員都是挑選精通經典、戒行端潔者充任。寺觀僧、道人數,也由僧錄、道錄二司送交政府存冊。同時,政府賜給僧院、道觀大量田地及佃戶,以備僧道使用,並免除寺院所有田賦徭役。以後的明代諸帝多受朱元璋的影響,形成了明宮好佛道之風。

建文改制

從建文元年(1399)到宣德十年(1435)的30多年中,明代歷經建文、永樂、洪熙宣德四朝,經過增建機構、完善制度、遷都北京、開發邊疆等一系列的重大措施,達到了空前的統一和強盛。但另一方面在號稱“宇內富庶”、“天下太平”的明代初年,已經在“富庶”、“太平”的背後,潛伏著危機。
明太祖死後,皇太孫朱允炆即帝位,以第二年(1399)為建文元年。為了推行自己的新政,建文帝首先對中樞權力機構進行了調整。隨後,又陸續推出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其主要內容有:省刑減獄;均江浙田賦;調整政府官僚機構。尤其是後者,建文帝在位期間始終沒有間斷過,調整涉及到官制的許多方面。建文改制雖僅進行了4年,但仍取得了顯著的成績,明朝史學家朱鷺稱之為“四載寬政解嚴霜”。

靖難之役

  • 建文削藩
早在朱允炆為皇太孫時,他就與伴讀老師黃子澄定削奪諸王權力之計。即位之後,付諸實踐,與齊泰、黃子澄一同策劃削藩之策。齊泰認為先從燕王朱棣下手,而黃子澄則認為先從周王朱橚下手。洪武三十一年(1398)八月,建文帝命曹國公李景隆領兵包圍開封,將周王逮捕至京,廢為庶人,革去王封,遷徙至雲南。後又以偽造鈔幣和擅自殺人的罪名,遣使逮捕湘王朱柏,朱柏聞訊,自焚而死。接著召齊王朱榑進京,廢為庶人,囚於京師。此後對代王朱桂、岷王朱楩亦如法炮製,都削去王爵,廢為庶人。解決周、湘、齊、代、岷五王,前後不到一年時間。
明成祖朱棣明成祖朱棣
  • 朱棣奪位
建文元年(1399)七月,當建文帝準備削奪燕王時,燕王朱棣就公開反叛。燕王聚集將士,誓師起兵,以“清君側”、“誅奸臣”為名,自稱“奉天靖難”。建文帝聞知朱棣在北平舉兵反叛,急命老將耿炳文為大將軍,帶領大軍30萬伐燕。從此揭開了長達四年之久的靖難之役的序幕。1402年,靖難之役以燕王勝利而告終。

永樂盛世

  • 政治
1402年六月,燕軍入京,第二天,被建文帝削廢的諸王便率文武群臣向朱棣上表勸進。六月十七日,在編修楊榮的提示下,朱棣首先拜謁了明孝陵,而後諸王和文武百官備好法駕,奉上寶璽,迎立於道,高呼萬歲。朱棣升輦入宮,在奉天殿接受了以兵部尚書茹瑺為首的群臣朝賀,正式即帝位,改元永樂,是為明成祖。
⑴削藩與遷都
明成祖即位後宣布建文帝所改易的祖宗成法都要革除,又詔令將建文時更定的官制改回洪武舊制。明成祖又兩次大封靖難功臣。明成祖在恢復諸王爵祿後暗中開始“削藩”。將邊塞諸王遷回內地,減少諸王的撤護衛,同時收回諸王對將帥、衛所軍的節制指揮權;重申不許諸王擅役軍民吏士的禁令,不許過問地方事務;對犯有過失的諸王,先以書誡諭,繼而示以懲罰,最後或廢為庶人或加以懲治。這一“削藩”策略較建文帝穩蔽,步驟實施也更從容,收到了削藩效果又不致釀成禍亂。
永樂元年(1403)明成祖將北平改為北京,設北京行部諸衙門,將大寧都司徙至保定
⑵創建內閣
明成祖登極後,決定起用一批資淺而幹練的文臣參預機務。命侍讀解縉、編修黃淮入直文淵閣,同議朝廷機密重務,又命侍讀胡廣,修撰楊榮、編修楊士奇、檢討金幼孜胡儼同值文淵閣參預機務,與解、黃二人一起朝夕侍從左右,作為顧問,稱之為內閣。他們分掌文案,綜理制誥,內閣制度隨之創立。不過,這時的閣臣品秩遠在六部尚書之下,僅為五品,而且不設官屬,不轄諸司事務。經洪熙、宣德兩朝,內閣制度才趨完備。
⑶建立廠衛制度
朱棣登基後恢復了太祖時期後來被廢除的錦衣衛,另外他還設定了另外一個特務組織——東廠。明代廠衛制度得以確立。
  • 軍事
⑴五征蒙古
蒙古人者雖被驅出中原,但明朝的北部安全仍受到極大威脅,自明初至永樂中葉曾發生過幾次激烈戰爭。
元末戰亂,安南趁機從中國版圖脫幅,洪武年間,朱元璋以戰爭方息,重在安撫,不願再起干戈,於是對稱兵拒命的南安置之不理,安南從此處於半獨立狀態。
後明成祖派兵攻打南安,最終安南獨立,明封黎利為安南國王,從此朝貢不絕。
  • 文化
永樂元年(1403)七月,明成祖命翰林侍讀學士解縉等,參照《韻府群玉》、《回溪史韻》二書的例子,採集各書所載事物,按類編排,而統之以韻。解縉等奉命而行,於次年十一月編成進呈,明成祖賜名《文獻大成》。不久,朱棣認為所書事物多有遺漏,又命姚廣孝劉季箎現解縉一起重新編輯,又特別命令王景王達等五人為總裁,鄒輯等20人為副總裁,陳濟等為都總裁,徵調中外官及四方老宿文學之士為纂修,選善書的國子監及郡縣生員為繕寫,由光祿寺供飲食,共2169人,開館於文淵閣。同時,又派官員分行天下,搜求遺書,以備收錄。歷時五年修成,改名《永樂大典》,全書共22937卷,裝訂11095冊。它是中國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部類書,也是迄今世界所公認的一部大型百科全書。
殘存的《永樂大典》殘存的《永樂大典》
  • 外交
⑴鄭和下西洋
為了加強同海外各國的聯繫,明成祖派遣宦官鄭和出使西洋。1405年,鄭和第一次出使西洋。他率領27000多人,乘坐200多艘海船,地從劉家港出發。到1433年,鄭和前後出使西洋共七次,經歷了亞非30多個國家和地區,最遠到達非洲東海岸和紅海沿岸。這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壯舉。鄭和船上滿載著金銀寶貨,銷路最好的是絲綢和青瓷碗盤。他們從各國換回珠寶、香料和藥材等特產。鄭和的遠航,促進了中國和亞非各國的經濟交流。
七下西洋的鄭和七下西洋的鄭和
⑵蘇祿國王來朝
蘇祿本是一個群島國,有東王、西王、峒王總理其事。永樂十五年(1417)八月,蘇祿國王各率其親屬及隨從頭目,組成340餘人的使團,漂洋過海,長途跋涉,帶著珍珠、寶石、玳瑁等物而來。這是蘇祿國對鄭和使團訪問蘇祿的回訪,也是繼渤泥滿刺加國王之後,又一個海外國家首領親自率領使團來中國訪問。在京期間,三王受到最高規格的接待。東王在南歸途經德州時,不幸因病去世。明成祖命令按照王禮祭葬,在德州為東王建設了壯觀的陵墓。永樂十六年(1418)九月一日,明成祖親自為蘇祿東王墓碑撰寫碑文,對其表示深切的緬懷與悼念之情。

仁宣之治

明初社會經濟經洪武建文永樂三朝的恢復發展,到仁宗宣宗兩朝,出現了社會經濟的繁榮。
  • 仁宗即位
朱高熾是明成祖的嫡長子,因為他有足疾,行走不便,不善騎射,但為人寬厚仁慈。但明成祖卻不太喜歡他,他對次子朱高煦印象好,認為很像自己。永樂二年(1404)四月,朱棣正式宣布立朱高熾為太子,朱棣死後,太子朱高熾即位,改元洪熙,是為明仁宗。
明仁宗朱高熾明仁宗朱高熾
洪熙元年(1425),明仁宗更定科舉名額。洪武初年時,科舉取士是有定額的。但不久即取消了限制。明仁宗時,朝廷決定重新規定取士名額,閣臣楊士奇奏請分南北取士。洪熙元年(1425),明仁宗正式議定各省鄉試取士名額。凡通古博今,端重沉靜,年齡在25歲以上者可以應試。此規定尚未實行,明仁宗即駕崩。明宣宗登基後,詔頒天下,要求各省仍按此規定執行。
明仁宗登基九個月後,便於洪熙元年五月突然病逝,其子朱瞻基即位,是為明宣宗。明仁宗在皇位的爭奪戰中屢遭風險,如履薄冰。但圍繞皇位繼承問題的鬥爭並未結束。
  • 宣宗即位
明宣宗登基以後重用賢臣,執行與民休息的政策。有一次外出返京,看到農民正在耕田。他親自到田間同農民談話,接過農民手中的犁把推了幾下。他感慨地對隨從諸臣說道:“朕只推了三下犁,就覺得很累。老百姓一年到頭勞作不休,那辛苦就更可想而知了!”在修建明仁宗的陵墓獻陵時,遵照明仁宗的遺囑,力主儉樸,3個月就完成陵墓的工程。明宣宗以後幾代明朝皇帝的陵墓都修建得較為儉樸。直到明世宗在位時,才建設奢華的陵墓。
明宣宗有幾句名言。一句是“省事不如省官”。那是在批評一個巡撫時說的。那個巡撫要求在杭嘉湖地區增設一名專門管理糧政的布政使司官員。明宣宗認為,國家的賦稅有常額,不能養冗官,駁回了他的要求。還有一句是“安民為福”。那是在批評一個工部尚書時說的。那個工部尚書建議修建山西圓果寺的佛塔,好為國家求福。明宣宗認為,百姓安定就是國家的福氣,用不著借修佛塔來“求福”。
明宣宗朱瞻基明宣宗朱瞻基
河南有一個知縣,在當地發生災荒時,未經請示,就將驛站公糧上千石發放給災民。明宣宗對他加以表揚:“如果拘守手續,層層申報,那老百姓早就餓死了。”他還繼承了他父親願意接受意見的作風。他要求大學士楊溥盡力輔佐自己。楊溥叩首回答:“臣決不敢忘記報答陛下的恩情。”他囑咐楊溥:“直接指出我的過錯,就是對我的最好報答。”
正是由於明仁宗朱高熾明宣宗朱瞻基的作風較為開明,才有了被史家讚揚的“仁宣之治”。
  • 朱高煦叛亂
朱高煦是明成祖的第二個兒子,“靖難”時立有戰功,多次營救明成祖於危難之中。但他恃功驕恣,兇悍不法,妄想篡奪太子之位。永樂二年(1404),朱高煦雖被封為漢王。後改封別地,朱高煦仍不肯前往,整日悶悶不樂,圖謀不軌。洪熙元年(1425)六月,他曾企圖伏擊明宣宗,結果失敗。
宣德元年(1426)朱高煦趁北京地震之機,在樂安(今山東廣饒東北)謀反,設立王軍府、千哨,分官授職,並勾結英國公張輔作內應。明宣宗在大學士楊榮的勸諫下御駕親征朱高煦。大軍到達樂安城北,送詔書給朱高煦。朱高煦無力抵抗,只得舉手投降,餘黨都被擒獲。明宣宗兵不血刃,大勝而還,改樂安武定,將朱高煦軟禁在西安門內的逍遙樓。參與謀反的王斌朱恆及天津、山東各地的反賊或被處死,或被發配邊關。

明朝中期

1435年明宣宗逝世,年僅九歲的朱祁鎮即位,是為明英宗。在此後的80多年中,明朝經歷了景帝、憲宗、孝宗、武宗等幾任帝王,社會經濟繼續發展,出現了“弘治中興”的繁榮局面;但英宗時期宦官王振擅權卻為明代以後的政治生活留下了陰影,從英宗至明滅亡,明政府多次出現宦官專政的事例。正統十四年(1449),明英宗受王振慫勈率兵親征也先之侵擾,被俘於土木堡,這一事件成為明朝由初期進入中期的轉折點。

土木之變

  • 明英宗即位
宣德十年(1435)正月三日明宣宗逝世,大學士楊士奇楊榮等擁朱祁鎮為帝,即為明英宗。這使仁宣時期政治較好的狀況在正統初年仍然得以延續,“海內富庶,朝野清晏”,“綱紀未弛”。這時,楊士奇、楊榮、楊溥等元老重臣仍在朝中發揮重大作用,他們尊明宣宗遺囑,協助太皇太后輔佐幼主,對穩定政局,保持“清明”局面,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明英宗朱祁鎮明英宗朱祁鎮
明英宗即皇位時,太皇太后張氏(仁宗之後)將決斷權交給內閣,委託楊士奇、楊榮、楊溥三人同心輔政,共商臣民奏章。宦官王振多次私自做決定,干預朝政。正統二年(1437)正月末,太皇太后欲誅王振,由於明英宗及輔政五位大臣求情方免一死。此後,王振雖有收斂,但太皇太后及三楊死後,更加肆無忌憚,開了明朝宦官干政之先河。
  • 英宗被俘
元末明初,蒙古分為三部,即兀良哈部、韃靼部、瓦剌部。瓦剌經過長期發展,勢力增強,瓦剌首領也先統一蒙古三部,並有吞併中國之心。
正統十四年(1449)七月,也先分東、西、中三路進攻中原,北疆告急。明英宗在王振慫恿下率兵親征。由於倉猝出兵,軍伍不整,糧餉不齊,軍卒情緒低落。八月一日抵達大同,也先佯敗,誘明軍深入。王振因前方敗報踵至,驚慌失措,揮軍急退。歸途中,王振為了炫耀鄉里,不聽大同總兵要明英宗速入紫荊關的建議,反邀明英宗至蔚州(河北蔚縣),以訪其家。十四日停駐在土木堡,被也先部隊合圍。明軍無水可飲,陷入困境,也先誘使明軍移營出城,瓦剌軍趁機四面圍攻。明軍倉猝間人馬蹈藉,死者無數。明英宗突圍不出,被俘。

北京保衛戰

明英宗被俘訊息傳來,京城混亂。廷臣為應急訐,合請皇太后立明英宗弟弟郕王朱祁鈺即帝位。皇太后同意眾議,但朱祁鈺推讓再三,此時有明英宗使者到來,令朱祁鈺即位。朱祁鈺於九月六日登基,以次年為景泰元年,是為明代宗,奉明英宗為太上皇。瓦剌自俘虜明英宗,遂大舉入侵中原。以送太上皇為名,令明朝各邊關開啟城門,趁機攻取城池。十月,攻陷牡羊口、紫荊關、居庸關,直趨北京。
組織北京保衛戰的于謙組織北京保衛戰的于謙
正統十四年(1449)十月六日,也先挾持明英宗入犯北京,京城告急,北京保衛戰開始。明代宗詔命各地諸王率兵入京,又命于謙全權負責守戰之事。兵部侍郎于謙堅守京師,號召各地武裝力量勤王救駕。隨後,調通州倉庫的糧食入京,並調河南、山東等地軍隊進京防衛。十三日,于謙派騎兵引誘也先,也先率數萬眾逼近德勝門。明朝伏兵趁機衝擊,神機營火器齊發,敗也先於城下。也先又轉攻西直門,城上守軍發箭炮反擊,也先潰退。京師之圍解除。
景泰元年(1450),也先又繼續對明朝發動攻勢,都被明朝軍隊挫敗。軍事上的失利導致也先進犯明朝的實力大大減弱,加上明朝又另立了皇帝,挾持明英宗已失去了當初的意義。也先於是決定改變策略,送回明英宗,與明朝議和。景泰元年(1450)八月十五日,明英宗回京,明代宗為了防止明英宗對自己產生不良影響,把迎回的哥哥送進南宮閒居,並派人專門守備南宮,不許群臣去朝見,也不許明英宗和廷臣交往,以防止他們進行復辟活動。

南宮復辟

明代宗身患重病,而太子朱見濟已死,皇位繼承問題引起了朝中大臣們的憂慮,新立皇太子又無法取得一致意見。武清侯石亨深知明代宗難以康復,與太監曹吉祥、太常卿許彬、副都御史徐有貞等謀議擁立明英宗復位。景泰八年(1457年)正月十七日凌晨,石亨、徐有貞等以四方邊警為藉口,命手下帶兵入城加強防備。隨即前往南宮迎接明英宗至奉天殿升帝座,徐有貞向等待上朝的大臣們宣告太上皇已復位。明英宗命徐有貞掌管機務,次日加封為兵部尚書,將于謙王文等逮捕入獄,後來又予以殺害。二十一日,明英宗宣布改景泰八年為天順元年,封石亨為忠國公。此事件在歷史上又稱“奪門之變”。

曹石之變

明英宗再次登基後,一邊罷黜明代宗任用的文武官員,一邊積極封賞參加這次政變的主要人物。獎賞石亨徐有貞曹吉祥,總督三大營。不久,石、曹二人排擠徐有貞,將他謫戍到雲南,從此大權獨攬,飛揚跋扈,權傾朝野。他們的囂張也令明英宗不滿。天順三年(1459)七月,明英宗對石亨、石彪內外掌握兵權深感不安,下令召石彪回京。石彪不肯從命,令千戶楊斌等50人出面奏保,乞令石彪鎮守大同,這進一步引起了明英宗的懷疑,下令逮捕了楊斌,經拷訊得知是受石彪的指使,明英宗便立即令石彪“疾馳入京”,八月,下錦衣衛獄,不久石亨也被關進了監獄。第二年(1460)二月,石亨的死使曹吉祥、曹欽等人驚恐萬分,於是加緊了篡奪政權的活動。明英宗得知後,立即逮捕了曹吉祥,並派兵剪滅其黨羽。曹吉祥於3天后被凌遲處死,一場蓄謀已久的叛亂被平息了。

成化時期

天順八年(1464)正月七日,明英宗在彌留之際廢除自明太祖時殘酷的殉葬制度,隨後去世。天順八年正月二十一日,長子朱見深登基正式即帝位,大赦天下,以翌年為成化元年,面對以前的痹症,明憲宗開啟了成化新風之舉。
  • 兩宮尊號之爭
明憲宗即位,命廷臣議上兩宮尊號。中宮夏時承周貴妃旨意說:“錢皇后久病,不當稱太后。而貴妃是皇上的生母,宜以宣德間故事行。”閣臣李賢彭時持不可說:“今日事與宣德時不同。胡後上表讓位,故正統初不加尊號。今錢後名分固在,安得為此?”彭時說:“先帝(英宗)健在時曾行,今誰敢革!朝廷之所以服天下,關鍵在正綱常。不正綱常、不正禮制,有損聖德。人臣阿諛順從,是萬世罪人。李賢亦極言之,議遂定,將上冊寶。”彭時又說:“兩宮同稱則無差別,錢皇后宜加二字以便稱謂。”遂於天順八年(1464)三月一日,尊英宗錢皇后為慈懿皇太后,貴妃周氏為皇太后。議上兩宮尊號之爭始結。
明憲宗朱見深明憲宗朱見深
明朝中期,土地兼併劇烈,連年的饑荒及苛重的賦役,流民漸多。湖廣荊襄地區比較富庶,是流民集中地,明廷曾派重兵圍剿,試圖阻止流民進入,但未能如願。到成化初,入山墾荒開礦者已達150多萬人。
成化元年(1465)三月,在劉通石龍與馮子龍等人的領導下,流民在房縣大石廳立黃旗起義,集眾占據了梅溪寺,劉通稱漢王,國號漢,建元德勝,設將軍、元帥等職。次年三月在大市與明軍相遇,因寡不敵眾,劉通被俘遇害。其部將及殘兵在明軍的進剿下,紛紛瓦解,起義失敗。但明朝廷經過這次事件後制定了嚴厲的措施,強迫流民歸鄉,禁止流民進入鄖陽地區。後又開設湖廣鄖陽府,在該地置湖廣行都司和衛所,專門撫治流民。
  • 設立西廠
成化十三年(1477)正月,明憲宗設立了一個西廠,由大太監汪直任提督。西廠緹騎倍於東廠,聲勢在錦衣衛之上。汪直用錦衣衛屢興大獄,三品以下的京官大臣,汪直都可以擅自抄家逮問。雖因多名大臣彈劾而一度解散,但不久之後即又恢復,而且氣焰更囂張。當時,從京師到大江南北,西廠的校尉無所不在,大至軍政要事,小至民間鬥雞罵狗等事,無不奏聞,弄得民心惶惶。到了成化十八年(1482)三月,明憲宗以東西兩廠不宜並立為由,關閉了西廠。但東廠仍在,廠禍一直未能停息。

弘治中興

1487年明憲宗去世,其子朱祐樘繼位,即明孝宗,年號弘治。明孝宗在位期間“更新庶政,言路大開”,使得自明英宗以來的陋習得以去除,被譽為“中興之令主”。明孝宗先是將明憲宗時期留下的一批奸佞冗官盡數罷去,逮捕治罪。並選賢舉能,將能臣委以重任。
明孝宗朱佑樘明孝宗朱佑樘
明孝宗勤於政事,每日兩次視朝。明孝宗對宦官嚴加節制,弘治十三年(1500)二月,明孝宗聽從給事中楊廉的建議,更定刑部條例。明朝立法創製都在朱元璋時代。洪武、永樂年間定下制度,法務部門斷案,必須依律擬議,不許妄引條例。明孝宗對繁瑣的條例進行重新修訂,選擇便於操作執行的條例計290餘條,與律同時施行。在整個弘治時期,廷杖、詔獄等慘酷的事情都沒有發生過。而東廠錦衣衛的橫行不法也有所收斂。
明孝宗力行節儉,不大興土木,減免稅賦。明孝宗的勵精圖治,使得弘治時期成為明朝中期以來形勢最好的時期,明史也稱明孝宗“恭儉有制,勤政愛民”,在其治理下,弘治一朝期間政治清明,百姓富裕。被稱為弘治中興

正德時期

正德嘉靖年間是明朝歷史上極為重要的時期。明王朝在歷史的軌道上繼續發展,各種社會矛盾也進一步激化。長時間的穩定帶來的是政治上的僵化與腐敗,但是也為社會經濟和文化的蓬勃發展創造了契機,這段時期是大明帝國最為繁榮的時期,然而一片繁榮的背後,巨大的危機已經孕育。
1505年明孝宗去世,其子朱厚照即位,是為明武宗,年號正德。明武宗即位後,寵信宦官,親近佞臣,耽於遊樂。寧王朱宸濠伺機奪取皇位。朱宸濠妄信術士讒言勾結明武宗身邊權勢宦官和寵臣,恢復了以前被削奪的護衛軍隊。又極力向明武宗獻媚,企圖讓自己的兒子入繼為嗣君。
明武宗朱厚照明武宗朱厚照
正德十四年(1519),御史蕭淮上奏揭發朱宸濠不法之事,請求早做處置,以防後患。明武宗即派員前往南昌,準備收其護衛,令其歸還所奪官民田。朱宸濠聞訊後,於六月十四日發動武裝叛亂。汀贛巡撫副都御史王守仁急檄各府州縣,派兵會剿,一舉攻下南昌。朱宸濠急從安慶回援,兩軍會戰於黃家渡,朱宸濠大敗被俘。朱宸濠從起兵到被俘,前後僅43天。明武宗為達南巡遊玩目的,自號總督軍務威武大將軍,率師親征。次年閏八月,明武宗在南京舉行“受俘”儀式,然後北返。十二月於通州將朱宸濠處死。
明武宗在江彬的唆使下詔南巡,遭到明朝百官的集體反對,最終以一百餘位官員受刑或貶遷,明武宗收回成命而告終。1519年六月,寧王朱宸濠叛亂,史稱“宸濠之亂”。雖然僉都御史王守仁在七月底即平定叛亂,明武宗仍然隱瞞戰功,而自封“鎮國公”以平亂為由,於公元1519年八月開始南巡。

嘉靖時期

明武宗駕崩後,明孝宗之侄朱厚熜入嗣大統,是為明世宗。登基前後,因時任內閣首輔楊廷和、禮部尚書毛澄等權臣引宋濮安事強令明世宗皇帝尊親生父母為皇叔父母,引起明世宗的反感,是為大禮議之爭。
明世宗以地方藩王入主皇位後,統治階級內部在皇統問題上的政治論爭。“始而爭考﹑爭帝﹑爭皇,繼而爭廟及路,終而爭廟謁及樂舞。”鬥爭的焦點是如何確定世宗生父朱祐杬的尊號。
實質是明世宗通過議禮之爭,打擊楊廷和等先朝閣臣和言官,確立和鞏固自身的統治,推行新政。這一事件以世宗一方勝利結束,不僅對嘉靖年間的政治生活中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更對整個大明王朝的言官體系產生不可磨滅的影響。
嘉靖帝效法明太祖明成祖的治國手段推行“新政”,政治上英明苛察,嚴以馭官,整頓朝綱,大赦天下,嚴禁宦官干預朝政,集異納諫,勤於政務,開創了嘉靖中興的局面。
明世宗朱厚熜寵信方士,燒煉丹藥,命禮部以“博求淑女,為子嗣計”為名,在京師內外廣選8歲至14歲女子入宮淫樂。一部分遭受虐待的宮女極為怨恨,遂起殺死他的念頭。嘉靖二十一年(1542)十月二十一日凌晨,以楊金英為首的16名宮女,乘明世宗熟睡於乾清宮時企圖把他勒死。由於誤將繩子打了死結,無法勒緊。宮女張金蓮見事不濟,急忙報告皇后。皇后趕到乾清宮後急忙解開繩子。並令領太醫院事之許紳下藥救治明世宗。16名宮女全部被擒,經審訊認為寧嬪王氏是主謀,端妃曹氏亦參預其事。嘉靖二十二年二月,有關人員全部處死。由於嘉靖二十一年是壬寅年,史稱“壬寅宮變”。明世宗遇變倖免於死,在朝天宮建醮7日。事發次日,明世宗移居西苑萬壽宮,從此不再回大內
  • 奸臣輔政
嚴嵩於嘉靖二十一年(1542)任武英殿大學士,入閣參預機務,兼禮部尚書。他一味獻媚明世宗,竊權奪利,誅殺異已。嚴嵩擅長撰寫一些焚化祭天的“青詞”,因而受到皇帝的寵幸。他勾結道士陶仲文進讒言,排擠首輔夏言。因恨翟鑾資歷在其上,嘉靖二十三年(1544)八月暗令言官彈劾翟鑾父子在考進士時作弊,至翟鑾被削職為民。九月,嚴嵩升任首輔,大權獨攬,被稱為“青詞宰相”。他年過花甲,整天在西苑值廬,未曾一歸洗沐,明世宗稱讚其勤奮,更加信任他。嚴嵩以兒子嚴世番和義子趙文華為爪牙,拉攏錦衣衛都指揮陸炳,操縱朝政十餘年,權傾朝野,為所欲為,弄得政治極為黑暗,邊防鬆弛不堪。
嘉靖年間,政治腐敗,邊防鬆弛,加以東南沿海工商業發展,一些富商和海盜商人如王直徐海等與倭寇勾結劫掠,致使倭患愈演愈烈,禍殃沿海,危及漕運。及至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浙江巡撫朱紈因抗倭反遭誣陷革職,倭寇之患日烈。從嘉靖三十一年(1552)起,倭寇連年掠劫東南沿海,生靈塗炭。明政府腐敗無能,軍備不修,對倭患束手無策。戚繼光俞大猷平定浙閩粵等地的倭寇。
南倭北虜時抗倭的戚繼光南倭北虜時抗倭的戚繼光
從嘉靖二十年(1541)開始,蒙古韃靼部首領俺答汗屢次入侵明邊境,給明朝邊疆造成了極大的威脅。嘉靖二十年(1541)九月,俺答汗偕兄長吉囊率韃靼兵入侵山西。翌年閏五月,俺答汗願意明朝修復關係,派使節石天爵與明朝協商,但是大同巡撫龍大將石天爵磔殺於市,傳首九邊,而且還懸賞“擒殺”俺答汗。俺答汗聞訊大怒,在同年夏六月糾合蒙古各部以及大同叛將高懷智等各率兵數萬,經朔州,破雁關,分掠沁州、汾州等地。至七月,俺答汗率部在邊境燒殺搶掠,又殺死明軍副總兵張世忠等多人。自此,終世宗一代俺答汗一直為禍北邊,成為明朝一個心腹大患。
後來山西兵部侍郎曾銑建議嘉靖皇帝收復河套地區,嘉靖本來支持此舉,但是內閣輔臣夏言不遺餘力地助成曾銑之說。然而生性多疑的世宗對夏言與曾銑之間的關係產生了懷疑,從而對出兵河套的信心產生了動搖。嘉靖二十七年(1548)嘉靖在嚴嵩的挑唆下處死曾銑,夏言也被棄市。自是,“後竟無一人議河套者”。
嘉靖二十九年(1550)七月,韃靼部俺答汗聚眾大舉南犯大同。明軍應對失措全線崩潰,俺答汗旋即統大軍直趨通州,分兵剽掠昌平,進犯天壽山諸皇陵。京師宣布戒嚴。嚴嵩害怕出戰失利,戒令諸將不要輕舉妄動。俺答汗兵剽掠大量金銀財物、牲口和人口後由牡羊口(今北京延慶西南)從容出塞。由於這一年是庚戌年,史稱“庚戌之變”。

隆慶新政

參見:隆慶新政
明世宗去世以後,大明進入明穆宗時期。他即位後宣布免除嘉靖朝一切弊政,一時朝野士民都寄希望於新君,企望明穆宗能有所作為。明穆宗能任用才幹大臣,因此他即“中材之主”。明穆宗的統治從總體上看,沒有加劇嘉靖末年的社會危機,甚至有所緩和,而他中年逝世,留下幼子繼承,這便給有才幹的內閣大臣進一步施展治國謀略提供了機會。
明世宗晚年,對道家法術越是痴迷,渴求長生。嘉靖四十五年(1566)十二月,明世宗已是奄奄一息,他命令太監將自己抬回已離開了20多年的乾清宮,當天,便死去,終年60歲。明世宗死後,其第三子朱載垕因他兩個哥哥先已死去,以次序得以繼承皇位,是為明穆宗,改元隆慶。
明穆宗統治期間以隆慶作為年號,朱載垕因為即位前一直生活在宮外藩邸,所以較為體查民情,《明史》說他“端拱寡營,躬行儉約”。明穆宗用人不疑,文有徐階高拱張居正楊博,武有譚綸王崇古戚繼光李成梁。這一時期社會比較穩定,經濟比嘉靖朝有了較大的改觀,所以後世史學家稱其為隆慶新政
隆慶元年(1567年),明穆宗宣布解除海禁,調整海外貿易政策,允許民間私人遠販東西二洋,史稱“隆慶開關”。民間私人的海外貿易獲得了合法的地位,東南沿海各地的民間海外貿易進入了一個新時期,明朝出現一個比較全面的開放局面。大陸學者王裕巽經過分析認為,從1567年到1644年這段時間,海外流入明朝的白銀總數大約為3億3千萬兩,相當於全世界生產的白銀總量的三分之一。
隆慶四年(1570)九月十三日,韃靼部俺答汗的孫子把漢那吉降明,此事結束了明朝與俺答汗數十年的戰爭。俺答汗知道後獲率兵前來攻打明朝,威脅明廷交出把漢那吉,十月,內閣首輔高拱、次輔張居正等決定接受把漢那吉來降,任命他為指揮使,賜給大紅紵絲衣,並命總督王崇古、巡撫方逢時與俺答汗議和。
明穆宗朱載垢明穆宗朱載垢
俺答汗於十一月遣使節謁見王崇古,雙方達成協定:明朝賜其封號並開通邊境互市。俺答汗將白蓮教主趙全捆綁送往北京,明朝也派遣使節將把漢那吉等人送歸俺答汗。
隆慶五年(1571)三月,明穆宗正式頒詔封俺答汗為“順義王”,賜給印信,名俺答汗所居之城曰“歸化”,其弟侄子孫也各授職有差。在俺答汗帶動下,不久,河套吉能等部也請求入貢,得到批准。自此以後,俺答汗等部每年都進貢互市,同時對附屬各部也嚴加約束,不許他們騷擾明朝邊境。自此,明朝北方邊患始見緩和。

萬曆中興

隆慶六年(1572)五月,明穆宗病危,他傳令大學士高拱張居正高儀為顧命大臣,命他們輔佐幼帝。二十六日穆宗病逝於乾清宮。六月初十,皇太子朱翊鈞遵遺詔繼承皇位,改明年為萬曆元年,此為明代在位最久的皇帝明神宗,即位時由於年紀幼小不能處理朝政,只好由兩宮皇太后輔政。兩宮皇太后宮內依靠執掌司禮監督領東廠太監馮保,外靠內閣首輔張居正,開創了萬曆初年的良好政治局面。
明神宗即位僅一個月,大學士張居正即利用宦官馮保排擠掉高拱,代之為首輔,並薦舉禮部尚書呂調陽兼文淵閣大學士,參預機務。至此,國家朝政悉由張居正、馮保兩人執掌。馮、張掌權後,馮保主內廷,張居正主外,朝政大權落在張的手中。張居正進行了一系列扶君舉措。十二月十七日,張居正率講官向明神宗進呈《帝鑒圖說》,以圖解形式對年幼明神宗進行教育。同時為扭轉嘉靖、隆慶以來軍政腐敗、財政空虛、民不聊生、危機嚴重的局面,以除舊布新、振綱除弊和富國強兵為宗旨,在整頓吏治、整飭邊防、整頓經濟、興修水利等諸多主面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經過10年的努力,張居正的改革措施多數得到實施並取得顯著成效,“海內肅清,四夷讋服,太倉粟可支數年”,“天下宴然”。但是他的改革卻受到官僚大地主的反對抵制。萬曆十年(1582)張居正死,改革也隨之終止。
進行改革的張居正進行改革的張居正

明朝後期

明王朝經明光宗的短命和明熹宗的錯庸使得國勢進一步下滑。企圖挽救明王朝滅亡的明思宗即位後,雖然有所作為,勤政有加,但內憂外患紛至沓來,而對這樣一個積重難返的局面,明思宗朱由檢已沒有能力駕馭這種江河日下的形勢了。

萬曆怠政

內閣首輔張居正死後,明神宗就開始荒於政事。李太后年紀漸大,對明神宗也實在無力再管束。萬曆十七年(1589)元旦,明神宗以日食為由免去元旦朝賀。萬曆十七年十二月,大理寺左評事雒於仁上疏,稱明神宗沉湎於酒、色、財、氣。閣臣王家屏次日再上一本,自請罷官。最後明神宗竟三十年不上朝,只在萬曆四十三年(1615年)勉強到金鑾殿上亮了一次相,許多朝臣都沒見過皇帝一面,經過這一時期明朝的國力進一步衰退。
而此時的努爾哈赤率領的女真族卻崛起於東北地區,以後成了明朝的大患。

國本之爭

明神宗久未立儲,成為朝臣爭執之端,無意中亦成為東林黨議上肇始。萬曆二十二年(1594),欲立鄭貴妃所生子朱常洵為太子,廷臣則普遍請立皇長子朱常洛為太子,故朝廷出現國本之爭。吏部文選郎顧憲成力爭“無嫡立長”,觸犯明神宗。首輔王錫爵將辭官,顧憲成推舉王家屏代為首輔,王家屏也是立長派,顧憲成因此再次觸怒明神宗被革職還鄉。

東林黨爭

萬曆三十二年(1604年),吏部郎中顧憲成因為得罪了皇帝而被革職,他與高攀龍錢一本等在家鄉無錫東林書院講課,“講習之餘,往往諷議朝政,裁量人物”,常常和東林書院中人談論朝政得失,他們漸漸形成了一個在野集團,被稱為“東林黨”。
明朝萬曆皇帝明朝萬曆皇帝
萬曆三十三年(1605年)東林黨人楊時喬與左都御史溫純主持乙巳京察,距癸巳已十二年,期間爆發了“偽楚王案”,形成沈一貫沈鯉兩大集團的鬥爭,沈鯉藉機貶謫浙黨官員給事中錢夢皋、鐘兆斗及御史張似渠、於永清,沈一貫則稱病閉門家居,最後內閣只剩朱賡一人,葉向高曾說“廊廟空虛一也;上下否隔二也;士大夫好勝喜爭,三也;多藏厚積必有悖出之釁四也;鳳聲氣習日趨日下莫可挽回,五也”。
萬曆三十九年(1611年)辛亥京察,由年屆八十的吏部尚書孫丕揚主持,徐紹吉周永春等策劃傾覆東林,被吏部右御郎王圖制止。這時期朝廷的黨爭形成南黨和北黨之爭,互相攻擊,京畿道御史徐兆魁說:“東林所至,傾動一時,能使南北交攻,角勝黨附”。日後閣部大臣,長久缺員,萬曆帝亦置之不理,葉向高先後上疏百餘次,力陳:“今自閣臣至九卿台省,曹署皆空,南都九卿亦只存其二”,“陛下萬事不理,以為天下長如此,臣恐禍端一發不可收也”。吏部尚書孫丕揚曾推薦沈鯉、郭正域、顧憲成、趙南星、高攀龍等,神宗一概不理。
萬曆四十五年(1617年)浙黨吏部尚書鄭繼之主持丁巳京察,是神宗朝最後一次京察,齊、楚、浙三黨大肆斥逐東林黨人。至此朋黨之爭,愈演愈烈。
泰昌元年(1620年)的移宮案中,楊漣左光斗等東林黨人擁立太子朱由校繼位有功,趙南星高攀龍顧大章夏嘉遇周宗建等重新啟用。天啟三年(1623年)東林黨人主京察,又逐齊楚浙黨,明末考核京官的制度成為黨爭的工具。明末國子祭酒倪元璐說:“其始天子靜攝,聽臣工群類之自戰而不為之理,所謂鼠斗穴中,將勇者勝耳。故其時其血玄黃,時勝時敗”。
天啟三年(1632年)京察,趙南星掌吏部,力斥浙黨、齊黨、宣黨等三黨官員亓詩教趙興邦官應震吳亮嗣等“先朝結黨亂政”,議當罷黜。

萬曆三大征

萬曆三大征是中國明代萬曆年間平息叛亂的寧夏之役播州之役和支援朝鮮抗擊日本侵略的朝鮮之役的統稱。
哱拜原為蒙古族人,嘉靖年間降明,積功升都指揮。萬曆二十年二月,糾合其子哱承恩、義子哱雲及土文秀等,嗾使軍鋒劉東暘叛亂,此後東暘自稱總兵,以拜為謀主。明廷特調副麻貴馳援,又調李如松為寧夏總兵,以浙江道御史梅國楨監軍,統遼東、宣、大、山西兵及浙兵、苗兵等進行圍剿。將寧夏城團團包圍,並決水灌城。叛軍失去外援,城內彈盡糧絕,同時內部發生火併,哱拜之亂全部平息。
播州位於四川、貴州、湖北間,山川險要,廣袤千里。自唐楊端之後,楊氏世代統治此地,接受中央皇朝任命。明初,楊鏗內附,明任命其為播州宣慰司使。萬曆初為播州宣慰司使,驕橫跋扈,作惡多端,並於萬曆十七年公開作亂。明廷起用前都御史李化龍兼兵部侍郎,節制川、湖、貴3省兵事,並調劉綎及麻貴、陳璘、董一元等南征。二十八年,徵兵大集,二月,在總督李化龍指揮下,明軍分兵八路進發。六月,明軍入城,播州平。後分其地為遵義、平越二府,分屬四川、貴州。
萬曆二十年,掌握日本大權的豐臣秀吉加藤清正小西行長率軍從對馬攻占朝鮮釜山,又渡臨津江,進逼王京(漢城)。朝鮮國王李昖沉湎酒色、弛於武備,軍隊望風而潰。朝鮮八道幾乎全部淪陷。在這種形勢下,明廷應朝鮮之請,出兵援朝。十一月,戰爭基本結束。3次戰役雖取得勝利,但也使明王朝的人力物力遭受巨大損失,成為導致明代滅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大征”是萬曆當政的48年中唯一可圈可點的政績,這之後萬曆就隱居深宮倦理朝政,做了二十多年的“隱居皇帝”。

薩爾滸大戰

萬曆四十六年、後金天命三年(1618)四月,愛新覺羅·努爾哈赤以“七大恨”告天,正式叛明。萬曆四十七年(1619)三月,明軍與後金戰於薩爾滸,當時明軍援遼之師大集,恰遇葉赫告急求援,明兵部左侍郎兼右僉都御史、經略遼東楊鎬遂於二月在遼時誓師,期藉此消滅後金,解除東北邊防威脅。由於明朝指揮失當,明軍進入伏擊圈,前後夾擊,全軍覆沒,朝鮮援軍亦投降。這次薩爾滸大戰,明軍損失慘重,後金軍勢大振,又於六月、八月先後攻陷開元、鐵嶺,馬林戰死。從此,後金與明之間攻守之勢逆轉,後金兵開始了長驅直入征討明朝的掠奪之戰。

天啟時期

萬曆四十八年(1620)七月,明神宗去世。八月,朱常洛即位,改元泰昌,是為明光宗。
明光宗朱常洛明光宗朱常洛
他在登基前的七月廿二日及廿四日,倆次發內帑總計一百六十萬兩,賞賜在遼東前線明軍並重用名將熊廷弼對抗後金的崛起,緩解薩爾滸之役後前線的困境。光宗也相繼重用東林黨人使朝政轉危為安,但僅僅過了1個月,朱常洛因病服用鴻臚寺丞李可灼所進紅丸而死,史稱“紅丸案”。但光宗在十多年不得其父寵愛下登位,心理高興有餘一口氣收下鄭貴妃向他進獻8位美女。由於縱慾過度不久病倒,太監崔文升進以瀉藥,連瀉三四十次;八月二十九日,又因服用李可灼的紅丸,九月一日五更時猝死,時年39歲。
  • 閹黨干政
泰昌元年(1620)九月一日,明光宗病逝,年已16歲的皇長子朱由校即位,下詔改元天啟,是為明熹宗。
明熹宗即位後,魏忠賢開始得志。天啟三年(1623)十二月,魏忠賢受命提督東廠,一時廠衛之毒流通天下。一大批不滿魏忠賢之官員士子慘死獄中;一大批無恥之徒都相繼阿附於他,其中有“五虎”、“五彪”、“十孩兒”、“四十孫”之號;更有一批阿諛之臣到處為他修建生祠,糜費民財數千萬。他自稱九千歲,打擊異已,專斷國政,以致人們“只知有忠賢,而不知有皇上”。天啟七年(1627),朱由檢即位後,大力懲治閹黨,治魏忠賢十大罪,命逮捕法辦。他得悉後自縊而死。至崇禎二年(1629年),其餘黨也被徹底肅清。
而此時的明朝正是國家內部饑荒頻傳,民變不斷,外患持續,明朝已經陷入風雨飄搖之境地。

崇禎治亂

天啟七年(1627)八月,明熹宗病逝於乾清宮,臨終遺詔:“以皇五弟、信王由檢嗣皇帝位。”朱由檢當天傍晚入宮,第三天即皇帝位,詔明年為崇禎元年,這就是明思宗。
明思宗朱由檢明思宗朱由檢
朱由檢即位後,首要任務是從魏忠賢手中奪權,而此時的魏忠賢則由於熹宗早亡而失去了靠山,雖然手中仍有相當勢力,但不敢如以前那樣驕橫。 九月,魏忠賢請辭東廠職,朱由檢沒有批准;他又“乞止生祠”,但只被允止少許。十月以後,魏忠賢集團內部分化,有人彈劾魏忠賢之罪。朱由檢不失時機地向魏忠賢開刀,他先是下令安置魏忠賢于于鳳陽,繼而又下令逮捕。魏忠賢聞悉後自縊而死。由此,朱由檢真正掌握了國家大權。

狼煙四起

  • 滿清的崛起和對明朝的騷擾
天啟六年(1626)努爾哈赤敗回瀋陽。後治療無效而死。皇太極即後金汗位。皇太極即位以後,調整滿漢關係,使他治下的漢人各安本業。他在改汗為帝之後不久,即崇德元年(1636)東征朝鮮,即消除了對明戰爭的後顧之憂,又擴充軍事實力。皇太極採取的這些措施,也迅速鞏固了自己的統治。
崇禎二年(1629年)皇太極改採繞道長城以入侵北京,袁崇煥緊急回軍與皇太極對峙於北京廣渠門。經六部九卿會審,最後殺袁崇煥,史稱己巳之變。其後皇太極多番遠征蒙古,終於在六年後(崇禎八年)徹底擊敗林丹汗,次年在盛京稱帝,改國號為大清,並且五次經長城入侵明朝直隸、山東等地區。當時直隸連年災荒疫疾,民不聊生。遼西局勢亦日益惡化,清軍多次與明軍作戰,最後於1640年占領錦州等地,明軍主力洪承疇等人投降,明朝勢力退縮至山海關
  • 內地農民起義爆發
明朝中期之後時常發生農民起事,崇禎時期本身朝政混亂與官員貪污昏庸;與後金的戰爭帶來大量遼餉的需求以及清兵的掠奪;以及因為小冰期氣候變冷,農業減產帶來全國性饑荒,這些都加重明朝百姓的負擔。
崇禎三年(1630),李自成跟隨“闖王”高迎祥起義,號為“闖將”。崇禎九年(1636)八月,高迎祥在戰鬥中被俘犧牲,李自成被推為闖王。經過九年多來的南征北戰,這時的李自成已是農民軍的領袖。他率領的部隊堅甲鐵騎,逐漸成為各路起義軍中一支舉足輕重的隊伍。

煤山殉國

崇禎十七年(1644)三月,大順軍會師北京城下。李自成指揮大軍環攻九門。大順軍將士架飛梯奮力攻城,攻占外城。與此同時,太監曹化淳獻彰義門投降。崇禎帝聽到城破,立即命其3個兒子更衣出逃,逼周皇后自縊,劍砍長女樂安公主手臂,又殺妃嬪數人,然後換上便服,攜太監王承恩等數十人,出東華門,企圖出逃,沒成功,又返回宮內。十九日清晨,李自成軍攻破內城。崇禎帝親自響鐘召集百官,竟無一人回響,崇禎帝見大勢已去,便與太監王承恩入內苑,對縊於煤山(景山)壽皇亭樹下,明朝至此宣告滅亡。
連環畫裡的李自成連環畫裡的李自成
李自成攻克北京後,縱容部將在京城內不惜重刑相逼大肆搜刮遂失民心,又沒有及時應對駐守山海關明將吳三桂,結果走投無路的吳三桂引清軍入關。四月二十一日,李自成親率部隊攻吳三桂,失敗。四月二十九日,李自成在武英殿匆匆即皇帝位,深夜便焚燒宮殿與九門城樓,向西撤退。大順軍僅在北京駐紮四十一日。之後,大順軍接連內訌,戰鬥力大損,與清軍交戰時也連連失敗。
五月初二,清攝政王多爾袞進京。為安撫漢人籠絡民心,多爾袞下令禮葬崇禎帝,臣民服喪三日。十月,順治帝進北京。北京開始成為清朝的都城。

南明時期

參見:南明

弘光時期

明朝滅亡後,在南方尚有勢力,史稱南明。南明主要勢力有四系王,分別是福王弘光帝朱由嵩、魯王監國朱以海、唐王隆武帝朱聿鍵與紹武帝朱聿鐭、桂王永曆帝朱由榔等。當南明滅亡後,又有鄭成功建立的明鄭與夔東十三家軍抗清。1644年北京被李自成攻陷後,南明大臣意圖擁護皇族北伐。經過多次討論後由鳳陽總督馬士英與江北四鎮高傑黃得功劉澤清劉良佐擁護明思宗的堂兄弟福王朱由嵩稱帝,即弘光帝,史稱南明。1645年清朝派多鐸率大軍南下南京,此時弘光帝昏庸,大權由閹黨餘孽掌握,江北四鎮各自為營,最後陸續瓦解。清軍攻破史可法死守的揚州,弘光帝逃至蕪湖被逮,送到北京殺害。此期間清軍發起揚州十日江陰屠城嘉定三屠等大屠殺以鎮壓反抗的漢人。
擁護弘光政權的史可法擁護弘光政權的史可法

隆武與紹武政權

弘光帝死後,魯王朱以海於浙江紹興監國;而唐王朱聿鍵在鄭芝龍等人的擁立下,於福建福州稱帝,即隆武帝。然而這兩個南明主要勢力互不承認彼此地位而互相攻打。1651年在舟山群島淪陷後,魯王朱以海在張名振張煌言陪同下,赴廈門依靠鄭成功,不久病死在金門。隆武帝屢議出師北伐,然而得不到鄭芝龍的支持而終無所成。1646年,清軍分別占領浙江與福建,魯王朱以海逃亡海上,隆武帝於汀州逃往江西時被俘而死。鄭芝龍向清軍投降,由於其子鄭成功起兵反清而被清廷囚禁。朱聿鍵死後,其弟在廣州受蘇觀生及廣東布政司顧元鏡擁立稱帝,即紹武帝,於同年年底被清將李成棟攻滅。同時間桂王朱由榔於廣東肇慶稱帝,即永曆帝。

永曆政權

1646年永曆帝獲得瞿式耜張獻忠餘部李定國孫可望等勢力以及福建鄭成功勢力的支援之下展開反攻。同時各地降清的原明軍將領先後反正,例如1648年江西金聲桓、廣東李成棟、廣西耿獻忠與楊有光率部反正,一時之間南明收服華南各省。然而於同年,清將尚可喜率軍再度入侵,先後占領湖南、廣東等地。兩年後,李定國、孫可望與鄭成功發動第二次反攻,其中鄭成功一度包圍南京。然而,最後因為距離互相難以照應,內部又發生孫可望等人的叛變而節節敗退。1661年,清軍三路攻入雲南,永曆帝流亡緬甸首都曼德勒,被緬甸王莽達收留。後吳三桂攻入緬甸,莽達之弟莽白乘機發動政變,殺死其兄後繼8月12日,莽白髮動咒水之難,殺盡永曆帝侍從近衛,永曆帝最後被吳三桂以弓弦絞死,南明亡。

明鄭時期

參見:明鄭明鄭時期
此時反清勢力只剩夔東十三家軍與在金廈的鄭成功(史稱明鄭)。李自成餘部在湖南抗清失敗後,轉移到川、鄂山區進行活動,在夔州府以東地區繼續抗清,稱為夔東十三家軍。1662年清軍開始攻打之,到1664年首領李來亨被殺而亡。鄭成功在南京之戰失敗後退回金廈,於1661年率軍遠征荷蘭人占據的台灣島成功,明鄭領有台灣,定都東寧(今台灣台南)。其子鄭經曾參與三藩之亂,率軍參與反攻失利。1683年,清朝康熙帝命施琅為水師提督進攻台灣。施琅大敗劉國軒攻克澎湖,給台灣造成極大軍事壓力,結果鄭克塽剃髮降清,明朝監國寧靖王朱術桂攜五妃自殺殉國,明朝最後一股抗清勢力覆滅。
在台灣堅持抗清的鄭成功在台灣堅持抗清的鄭成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