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狀元(漢語詞語)

武狀元(漢語詞語)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狀元就是在封建社會中,武科舉考試的最高一級選拔出來的或者經皇帝認定的第一名,或者稱為一甲一名武進士,這就是武狀元。自古以來,在漫長的中國歷史中存在著文治武功。人們已經習慣於一方面“以文教佐天下”也就是叫教化民眾,維護社會太平;另一方面“以武功戡禍亂”也就是保護國家安定、鞏固國家政權。一文一武,相得益彰。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武狀元
  • 外文名:武狀元
  • 來源:武科舉考試
  • 類別:榮譽稱號
  • 發源:中國
科舉制,簡介,影響,武狀元榜,

科舉制

簡介

科舉制,是在中國歷代選拔官吏的制度中的頗具影響的一種,始於隋代,撤銷於清代。而武科舉是科舉制中冠以“武”事的一個特殊的門類。什麼是“武”呢?就是與“文”相對,關於軍事和技擊的內容。自盤古開天闢地的上古歷史時期“武”就業已存在,迄今為止它已有五千多年的歷史。遠在人類神話的歷史初期,天、地、人三皇治世,唐堯、虞舜、夏禹、殷商、姬周五帝為人君。在人皇氏時,混沌初分,“人民少而禽獸眾,人民不勝禽獸蟲蛇”,不能不採用“穿地為陷”、“以石為兵(器)”、“削木以爭”等各種自衛的方法,人類不能不與禽獸競爭以圖生存。人皇氏依“山河星斗之像,沙蟲猿鳥之形,據其部位、仿其動作而衍演成為拳腳技擊。技擊則以力為之主,智為之輔;以本身性靈,鬥志角力,自然發揮。以四肢之運用,與禽獸抗衡。”由是推進而及於刀矛之屬,以開後世“武”藝之風。人皇氏為中華“武”之鼻祖,亦稱人祖。至於說到軍事爭戰,首推眾所周知的黃帝大戰蚩尤於中原。軒轅黃帝自崑崙東下,其征伐之族眾,固非武力不能平,否則,華族不能為東方大陸之主人。因此可以說,及黃帝造兵器、制舟車、以伐蚩尤,實為環境所不得已,亦華族自衛也。然而華族確有“武”之可能,當時,已經有了弓箭等兵器。譬如:史書上記載的軒轅黃帝有二位大臣即“夷牟”和“揮”,而“夷牟為矢(箭)”、“揮作弓”。原初之矢,擲之以徒手,原初之弩生於弓,而弓生於彈。“彈”就是古詩“斷竹、續竹、飛土、逐肉”所述的情況。羿說:“非弓何以往矢,非矢何以注的。”於是,“令合弓矢而教之射。”此所以“平原易地、輕車突騎也,勁弩長戟、射疏及遠也,長短相雜、游弩往來、就相薄也”。可以看得出我國五千年文化歷史初期階段,“武”事興盛。如前所言,人皇治世,發明拳勇;伏羲之際,即創干戈;奚仲始制車,軒轅則造弓矢、建六師、習戰陣、戰中原、戮蚩尤。可謂“逐鹿中原、國運昌隆;威被遐荒,四夷內向”,“武”功卓著。這時期是文武合一,為官者“出則為將,入則為相”。《書經》中記載:“若乃文乃武,相與並論”。孔子曰:“有文事必有武備。”管子曰:“拳勇股肱之力,秀出於眾者,有則以告。”“武”就是這樣慢慢地來到了人間,“武”之秀出於眾者也由此脫穎而出。

影響

科舉制中國創造的一項人事選拔制度,武科舉則是中國在軍事上選取武官的又一創舉。不論“應運而生”的武科舉隨封建社會的需要而誕生,還是最後成為歷史發展的桎梏而被廢止,這其中上千年的歷史也是值得人們研究、反思的。在我國古代,稱考取武進士為“跳龍門”,李白曾說過:“一登龍門則聲譽十倍”。而通過殿試作為全國第一的武狀元,則被世人叫做“獨占鰲頭”。

武狀元榜

能找到的有名有姓的武狀元
郭子儀:歷代狀元中,唯一由武狀元而位至宰相者,是唐代開元初年武舉高等(狀元) 郭子儀。他一生歷仕玄宗肅宗代宗、德宗四朝,曾兩度擔任宰相。同時,他也是歷代武狀元中軍功最為顯著者。
馬全:歷代武狀元中,唯一參加過兩科考試,先中探花後又考中狀元的, 是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 年) 庚辰武科狀元馬全。馬全初名為馬王泉,於乾隆十七年(是1752 年) 曾參加一次武科進士考試,並在殿試中得中一甲三名(探花) 。後因在任職期間與同僚發生矛盾, 被削奪官職。為洗刷恥辱,他更名為全,決意再次奪取功名,終於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 在武科進士殿試中得中狀元
許泰:中國歷史上唯一被封爵、被皇帝收為義子、被賜國姓(朱)的武狀元―明弘治十七年(1504)武狀元許泰。
張三甲:中國科舉史上最後一位武狀元―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武狀元張三甲。
朱虎臣:中國科舉史上年齡最小的武狀元―宋紹興年間的朱虎臣,皇帝賜他武狀元時,年僅九歲。
李遵頊:中國歷史上唯一由狀元而當皇帝者―西夏元慶十年(1203)狀元李遵頊。
鄭冠:中國歷史唯一先考取文狀元又武舉高第的人―唐朝長慶三年(823)文科狀元、大和二年(828)“軍謀宏遠,堪任將帥”科登第者鄭冠。
張玉景:中國唯一的女 武狀元永樂年間中舉
順治三年丙戌科(1646年) 郭士衡 山東章邱。
順治六年己丑科(1649年) 金抱一
順治九年壬辰科(1652年) 王玉璽 浙江仁和。
順治十二年乙未科(1655年) 於國柱
順治十五年戊戌科(1658年) 劉 炎 浙江山陰。
順治十七年庚子補行已亥科(1660年)林本直 江蘇上元
順治十八年辛丑科(1661年) 霍維鼐 山東濟寧。
康熙三年甲辰科(1664年) 吳三畏
康熙六年丁未科(1667年) 秦藩信 順天宛平.
康熙九年庚戌科(1670年) 張英奇 直隸深州。
康熙十二年癸丑科(1673年) 郎天詐 浙江山陰。
康熙十五年丙辰科(1676年) 荀國梁
康熙十八年己未科(1679年) 羅 琪 浙江會稽。
康熙二十一年壬戌科(1682年) 王繼先
康熙二十四年乙丑科(1685年) 徐憲武 直隸。
康熙二十七年戊辰科(1688年) 王應統
康熙三十年辛未科(1691年) 張文煥 甘肅寧夏。
康熙三十三年甲戌科(1694年) 曹日緯 京衛。
康熙三十六:年丁丑科(1697年) 繳煜章 京衛。
康熙三十九年庚辰科(1700年) 馬會伯 甘肅寧夏。
康熙四十二年癸未科(1703年) 曹維城
康熙四十五年丙戊科(1706年) 楊 謙 江蘇儀征。
康熙四十八年己丑科(1709年) 田 唆 直隸獻縣。
康熙五十一年壬辰科(1712年) 李顯光 甘肅寧夏
康熙五十三年癸巳科(1713年) 李如柏 甘肅寧夏。
康熙五十四年乙未科(1715年) 賽 都 漢軍正紅。
康熙五十七年戊戌科(1718) 封榮九
康熙六十年辛丑科(1721年) 林德鏞
雍正元年癸卯科(1723年) 李 埃
雍正二年甲辰科(1724年) 曹國瓊 漢軍鑲白。
雍正五年丁未科(1727年) 王元浩 山東膠州。
雍正八年庚戌科(1730年) 齊大勇 直隸昌黎。
雍正十一年癸丑科(1733年) 孫宗夏 陝西鎮安。
乾隆元年丙辰科(1736年) 馬負書 漢軍鑲黃。
乾隆二年丁已科(1737年) 哈攀龍 直隸任邱。
乾隆四年己未科(1739年) 朱秋魁 浙江金華。
乾隆七年主戊科(1742年) 賈廷詔
乾隆十年乙丑科(1745年) 董 孟 漢軍正黃。
乾隆十三年戊辰科(1748年) 張兆潘 江蘇泰興。
乾隆十六年辛未科(1751年) 張大經 山西風台。
乾隆十七年壬申科(1752年) 哈廷梁 直隸獻縣。
乾隆十九年甲戊科(1754年) 顧 麟
乾隆二十二年]‘醜科(1757年) 李國梁 直隸豐潤。
乾隆二十五年庚辰科(1760年) 馬 全 山西陽曲
(壬中科時已取中探花,名馬瓊,此科更名再中)
乾隆二十六年辛巳科(1761年) 段飛龍 直隸永年。
乾隆二十八年癸未科(1763年) 德 灝 滿洲正黃
乾隆三十—年丙戌科(1766年) 白成龍
乾隆三十四年己丑科(1769年) 錢治平 順天霸州。
乾隆三十六年辛卯科(1771年) 林大彪 浙江江山。
乾隆三十七年壬辰科(1772年) 李威光 廣東長樂。
乾隆四十0年乙未科(1775年) 玉懋賞 山東福山。
乾隆四十三年戊戌科(1778年) 邢敦行 直隸定州。
乾隆四十五年庚子科(1780年) 黃 瑞 浙江江山。
乾隆四十六年辛丑科(1781年) 劉 雙 順天大興。
乾險四十九年甲辰科(1784年) 劉榮慶 江蘇泰州。
乾險五十二年丁未科(1787年) 馬兆瑞 山東臨清。
乾險五十四年己酉科(1789年) 劉國慶 江蘇泰州。
乾隆五十五年庚戊科(1790年) 玉 福 漢軍鑲黃。
乾隆五十八年癸丑科(1793年) 徐殿飆 山東掖縣,
乾隆六十年乙卯科(1795年) 邸飛虎
嘉慶元年丙辰科(1796年)黃仁勇 廣東海陽.
嘉慶四年己未科(1799年)李雲龍 直隸阜城。
嘉慶六年辛酉科(1801年)姚大寧 廣東南海。
嘉慶七年壬成科(1802年)李白玉 直隸蔓城。
嘉慶十年乙丑科(1805年)張聯元 直隸獻縣。
嘉慶十三年戊辰科(1808年) 徐華清 山承臨潤。
嘉慶十四年己已科(1809年) 汪道誠 江西樂平.
嘉慶十六年辛未科(18U年) 馬殿甲 河南鄧州。
嘉慶十九年甲戌科(1814年) 丁殿寧 山東益都。
嘉慶二十二年丁丑科(1817年) 武鳳來
嘉慶二十四年己卯科(1819年) 徐開業 以傳臚未到除名,以榜眼秦鐘英推升狀元,陝西神木。
嘉慶二十五年庚辰科(1820年) 昌伊蘇 滿洲正黃。
道光二年壬午科(1822年) 張雲亭 直隸清豐。
道光三年癸末科(1823年) 張從龍 山西臨縣。
道光六年丙戊科(1826年) 李相清 山西陽曲。
道光九年己丑科(1829年) 吳 鉞 山東蓬萊。
道光十二年壬辰科(1832年) 李廣金 山西靈邱。
道光十三年癸已科(1833年) 牛鳳山 河南沿縣。
道光十五年乙末科(1835年) 波啟善 滿洲正紅。
道光十六年丙申科(1836年) 王 瑞 宜隸安肅。
道光十八年戊戌科(1838年) 郝光甲 宜隸任邱。
道光二十年庚子科(1840年) 趙雲鵬 河南汝陽。
道光二十一年辛丑科(1841年)德慶 漢軍鑲白。
道光二十四年甲辰科(1844年)張殿華 直隸棗強。
道光二十五年乙巳科(1845年)吳德新 直隸東明。
道光二十七年丁末科(1847年)李信直 直隸晉州。
道光三十年庚戊科(1850年)彭陽春 四川華陽。
鹹豐三年王子科(1852年) 田在田 山東鋸野。
鹹豐三年癸丑科(1853年) 溫常勇 直隸天津。
鹹豐六年丙辰科(1856年) 王世清 直隸南和.
鹹豐九年己未科(1859年) 韓金甲 山東歷城。
鹹豐十年庚申科(1860年) 馬鴻圖 直隸撫寧。
同治元年壬戌科(1862年) 史天樣 直隸邯鄲。
同治二年癸亥科(1863年) 黃大元 直隸懷安。
同治四年乙丑科(1865年) 張蜀錦 宜隸廣平。
同治七年戊辰科(1868年) 陳桂芬 浙江天台。
同治十年辛末科(1871年) 丁錦堂 福建上杭。
同治十三年甲戌科(1874年) 張風鳴 河南西平。
光緒二年丙子科(1876年) 宋鴻圖 福建侯官。
光緒三年丁丑科(1877年) 佟在棠 直隸天津。
光緒六年庚辰科(1880年) 黃培松 福建龍泉。
光緒九年癸未科(1883年) 楊廷弼 河南祥符。
光緒十二年丙戌科(1886年) 丁伍寶安徽宣城。
光緒十五年己丑科(1889年) 李夢說 山東陽穀。
光緒十六年庚寅科(1890年) 張憲周 山東鄆城。
光緒十八年壬辰科(1892年) 卞 賡 江蘇海州。
光緒二十年甲午科(1894年) 張鴻翥 江西鄱陽。
光結二十一年乙未科(1895年) 武國棟 直隸天津。
光緒二十四年戊戌科(1899年) 張三甲 直隸開州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