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直(王直(明代海盜))

汪直(明代海盜)

王直(明代海盜)一般指本詞條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5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汪直(1501年4月3日-1559年),南直隸(今安徽歙縣)人,本名鋥,號五峰船主。在火槍傳入日本的事件中為關鍵人物而有較大歷史知名度。明政府的海禁政策使得海上貿易中斷,汪直召集幫眾及日本浪人組成走私團隊,自稱徽王,後時任浙直總督胡宗憲和其幕僚徐渭主張對其招安, 但卻被時任浙江巡按使的王本固所擒,隨後被處死。

基本介紹

  • 本名:王鋥
  • 別稱:徽王
  • 字號:五峰
  • 所處時代明朝嘉靖年間
  • 民族族群:漢族
  • 出生地徽州府歙縣柘林(今安徽歙縣)
  • 出生時間:1501年4月3日
  • 去世時間:1559年12月25日
  • 主要成就:在日本建立宋政權,增加貿易,鐵炮傳來
人物生平,評價,負面評價,正面評價,影視作品,紀念文化,

人物生平

汪直(1501年4月3日-1559年12月25日),明朝人士,又名五峰,號五峰船主,徽州歙縣雄村拓林人,在火槍傳入日本的事件中為關係人物而有較大歷史知名度。本姓可能為王,名鋥,綽號“直”。日本側和民間史料稱之為“王直”,有學者認為他在海上違法貿易時冒用母姓“汪”而在自稱為“汪直”。(汪直的義子王滶,即毛烈、號海峰,與王一枝、侄子王汝賢皆姓王而非明史中的汪)
汪直生有異象,據明代萬曆年間《歙縣縣誌》記載,相傳王直在出生時,其母汪氏曾夢見有大星從天上隕入懷中,星旁有一峨冠者,汪氏遂驚詫地說道:“此弧星也,當耀於胡而亦沒於胡。”“已而,大雪紛飛,草木皆為結冰。鄉人曰:‘天星入懷,非凡胎也,”少落魄,及壯多智略,善施與,以故人宗信之。
嘉靖十九年(1540年),汪直和同鄉徐惟學(徐銓,號碧溪)在與福建漳州人葉宗滿(號碧川、五龍)、謝和、方廷助(方武,號四溪)一同赴廣東進行海外貿易。“置硝黃絲棉等違禁貨物,抵日本、暹羅西洋諸國往來貿易”同年抵達日本的五島群島中的福江島,受到大名宇久盛定的歡迎。當時五島群島的名稱為“值賀島”,他在海上看到五個山峰,故自號“五峰”,日本人也受到他的影響,將值賀島的名稱改成五島。
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汪直受到宇久盛定的引薦,並接受日本戰國大名松浦隆信的邀約,以九州外海屬於肥前國平戶島(屬今長崎縣)並以日本肥前國(多數明朝史料誤記薩摩國)的松浦津為基地,從事海上貿易。松浦氏為其蓋造住宅,此後便長期居住於此。
1543年(一說1542年),汪直的船隻載著三名葡萄牙海商前往雙嶼島貿易,但是遭遇風浪而偏離航向,抵達日本的種子島(今屬鹿兒島縣),汪直自稱“儒生五峰”,作為翻譯與當地的武士進行筆談。種子島當地大名的兒子種子島時堯對於葡萄牙人所持的火繩槍十分感興趣,購入並且讓手下工匠進行仿製。這便是日本鐵炮的由來。
1530年前後,自走私商金子老攜東南亞海商在寧波外海的雙嶼港一帶開始走私貿易後,雙嶼港逐漸成為東亞最大的走私貿易港,其中實力最為強大,掌握話事權的是福建商人李光頭與徽州商人許棟四兄弟。
1545年,汪直加入同鄉的許棟集團,擔任掌柜,召“誘佛郎機夷,往來浙海,泊雙嶼港,私通貿易。”
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雙嶼港的走私商和海盜被明朝總督朱紈率領軍隊剿滅。後李光頭等人在福建被擒殺,許棟逃到廣東後不再返回浙江沿海(一說在廣東為明軍所擒,但據考證發現被擒獲海賊名單中並無許棟,應為明朝官軍冒功所致,並且《日本一鑒》記載是後來在台灣盜伐木材而被高山族人殺死)。汪直便自立為船主,以金塘島馬跡山為據點,收攏海商、海盜殘部。
嘉靖三十年(1551年),汪直與官軍配合,消滅了海盜盧七、沈九,吞併了在浙江活動的福建海盜首領陳思盼。
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汪直移巢烈港,在浙江海道副使的默許下,汪直得到了一段時間的貿易自由,同時和官府中人交遊甚密,逐漸確立了自己“海上霸主”地位,並試圖在舟山瀝港重建雙嶼港的繁華。汪直部下分為幾大船團,代表性的船團長有浙江人毛海峰、徐元亮,安徽人徐惟學、福建人葉宗滿。汪直的部下甚至可以堂堂正正的在蘇州、杭州等地的大街上與百姓進行買賣,百姓則爭相把子女送到汪直的船隊中。
開始時,汪直仍對朝廷抱有極大的期望,在地方官員默許“私市”的暗示下,他主動配合官府,十分賣力,平定了陳思盼等多股燒殺掠奪的海盜,維持沿海秩序,逐漸確立了自己“海上霸主”地位,並試圖在舟山瀝港重建雙嶼港的繁華。然而福建的蕭顯、鄧文俊、林碧川、沈門,廣東的何亞八等,以及一部分汪直的部下,如徐海,引導倭寇襲擊中國內地。5月,汪直受明海道副使李文進邀請,和明軍把總張四維擊破一股倭寇,俘獲倭寇海船兩艘,然後就帶領人馬在定海主持開市。7月,因為汪直無法剿滅海盜,又無法約束自己的部下,因此汪直反而被認為主使和策劃了這些“入寇”事件。
於是明廷背信棄義,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閏三月一個深夜,總督王忬派遣總兵俞大猷率官軍偷襲瀝港圍殲汪直。汪直敗走日本。雙嶼港與瀝港的相繼覆滅,讓浙江的國際海上貿易網路遭受重創。自此,明清時代的浙江沿海再無和平經營之海商的容身之地。
汪直在沿海活動的最後目的,是“要挾官府,開港通市”。這八個字的含義十分清楚,要求政府放棄不合時宜的海禁政策,使海上貿易合法化。在當時的形勢下,這個要求是合理的。隨著葡萄牙商人、西班牙商人的東來,已經把中國捲入“全球化”貿易的漩渦之中,海禁政策與此格格不入,朝貢貿易又難以適應日益發展的海外貿易的增長速度。汪直對於國際貿易形勢的判斷比那些保守的官僚更勝一籌。
汪直在離開中國沿海後,自稱徽王。據田汝成《汪直傳》載:汪直“據薩摩洲之松津浦,僭號曰宋,自稱曰徽王,部署官屬,鹹有名號。控制要害,而三十六島之夷皆其指使。”薩摩洲之松津浦,實際上便是肥前國平戶島的誤傳。
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四月,胡宗憲受命出任浙江巡按監察御史,官至兵部左侍郎兼都察院僉都御史總督南直隸、浙、福等處軍務,負責東南沿海的抗倭重任。為招降汪直,胡宗憲先將汪直的老母妻兒放出監獄,優裕供養,後遺使蔣洲和陳可願至日本與汪直養子王滶(毛海峰)交涉,遂見汪直,曉以理,動以情。當得知親人無恙,他不禁喜極而泣,並向來使訴苦:“我本非為亂,因俞總兵圖我,拘我家屬,遂絕歸路。”而對於通商互市的承諾,他更加無法抗拒。汪直表示願意聽從命令。汪直將蔣洲留在日本,為表示誠意,他命毛海峰護送陳可願回國面見胡宗憲,具體商量招撫和通商互市事誼。胡宗憲厚撫毛海峰,使汪直消除了疑慮。
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蔣洲在汪直的幫助下,和日本山口、豐後二國的國主源義長(即大內義長)、源義鎮(即大友宗麟)都達成了協定,日本歸還被掠人口,並備方物入貢。胡宗憲以此事上奏朝廷,得到了支持,聖旨詔胡宗憲厚賚其使,使之還。十月,汪直終於率領部分人馬和貿易船隊,前往浙江,日本政府則派出的使者善妙等人,以及蔣洲一同從五島出發,一起搭乘汪直船隊前來通貢互市,最後到達浙江岑港。但是途中遭遇颱風,蔣洲的船隻先行到達,遭到官方的懷疑,因此蔣洲遭到逮捕。
稍候到達的汪直等船隊得知這一訊息後在舟山停滯不前,被明軍水師團團包圍,在胡宗憲慰勸下,汪直親自來到定海關,向其投降。
胡宗憲慰勸汪直至杭州謁巡按王本固,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二月五日他在杭州西湖遊玩期間被王本固誘捕,下獄時亦連聲追問:“吾何罪?吾何罪?”還寫下了《自明疏》,他首先說明:“竊臣(王)直覓利商海,賣貨浙(江)、福(建),與人同利,為國捍邊,絕無勾引黨賊侵擾事,情,此天地神人所共知者。夫何屢立微功,蒙蔽不能上達,反罹籍沒家產,臣心實有不甘。”接著他向朝廷報告日本的情況;“日本雖統於一君,近來君弱臣強,不過徒存名號而已。其國尚有六十六國,互相雄長。”最後他向皇帝懇請:“如皇上仁慈恩宥,赦臣之罪,得效犬馬微勞馳驅,浙江定海外長塗等港,仍如廣中事例,通關納稅,又使不失貢期。”也就是說,把廣東允許開放通商口岸,設立海關收取關稅的做法,推廣到浙江沿海,並且恢復日本的朝貢貿易關係,那么,東南沿海的所謂“倭患”就可以得到解決。
歷數自己剿賊的功勞後,他仍祈求皇上開放海禁,並承諾“效犬馬微勞馳驅”,願為朝廷平定海疆。”
此間,明廷命令攻擊舟山的毛海峰、大友家朝貢船隊,毛海峰據山而守,明軍屢攻不克。毛海峰和大友船隊趁機打破包圍,揚帆而去。此後毛海峰和謝和(謝老)等率領汪直的舊部多次進犯福建沿海。
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十二月二十五日汪直被斬首於浙江省杭州府宮港口,臨刑前見兒子最後一面,父子抱持而泣,汪直拿一根髻金簪授其子嘆曰:“不意典刑茲土!”伸頸受刃,至死不撓。
汪直被處死後,由於群龍無首,倭寇之患又嚴重起來。據《國榷》卷62載:談遷云:“胡宗憲許汪直以不死,其後議論洶洶,遂不敢堅請。假宥王直,便宜制海上,則岑港、柯梅之師可無經歲,而閩、廣、江北亦不至頓甲苦戰也。”汪直死前所說的“死吾一人,恐苦兩浙百姓”一語成讖,很快“新倭復大至”。閩廣遂成倭患的重災區。

評價

負面評價

王(汪)直向居海島未嘗親身入犯,招之使來,量與一職,使之盡除海寇以自效。(徐光啟)
明人朱九德在《倭變事略》里對汪直評價曰:“王直始以射利之心,違明禁而下海,繼忘中華之義,入番國以為奸。勾引倭寇,比年攻劫,海宇震動,東南繹騷。上有乾乎國策,下遺毒於生靈。惡貫滔天,神人共怒(朱九德《倭變事略》)

正面評價

(汪直)多智略,善施與,以故人宗信之。(萬表《海寇議後》)
(汪直)少時落魄,有任俠氣,及壯多智略,善施與,以故人宗之。鄉中有徭役訟事,常為主辦。(王世貞《倭志》)

影視作品

忠烈圖
1975年
---
---
《戚家軍》
---
劉家輝

紀念文化

日本長崎縣平戶市松浦史料博物館外豎立著一座汪直銅像。
2000年,日本長崎縣福江市的12名日本人在汪直原籍安徽省黃山市歙縣捐資修建了汪直墓,之後遭到兩名大學教師砸毀,這一事件引起了網路和輿論對王直的功過是非的激烈爭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