詞語,簡介,風氣盛行,綜述,春秋戰國時期,記載,吳王闔閭,齊桓公姜小白,記載一,記載二,墨翟,遼國,明初延續,英宗廢除,康熙結束,印度殉夫,古代婦女,屈肢葬,考古發現,拉開序幕,發掘現場,新的發現,
詞語
【詞目】殉葬
【釋義】用人或器物以葬。《
禮記·檀弓下》:“陳子車死於衛,其妻與其家大夫謀以殉葬。” 漢
王充 《
論衡·薄葬》:“殺人以殉葬,以快生意。”《
宋史·奸臣傳四·賈似道傳》:“[似道]聞余玠有玉帶,求之,已殉葬矣。”明
馮夢龍 《
東周列國志》第五十八回:“眾議江忠曾夢負公登天,後負公以出於廁,正應其夢,遂用江忠為殉葬焉。”清
蒲松齡 《
聊齋志異·封三娘》:“因貨殉葬之飾,用為資度。”
簡介
用
活人殉葬是一項殘忍野蠻的行為,於中國而言,商朝奴隸主經常用奴隸殉葬,
秦漢以後有所
收斂,往往代之以
木俑、
陶俑,很少有人殉葬了。到了
遼代,
人殉之風
死灰復燃,遼太祖
耶律阿保機死後,
述律平甚至強迫一百多名大臣殉葬。此後,金,元,明初都有殉葬制度,直到
明英宗時期結束了
殉葬制度。清初由於滿洲部族習俗,殉葬制度再入中原,直到康熙時期結束了皇室強迫性殉葬,但殉葬行為仍大量存在,清政府稱殉葬婦女為'烈女'、'節婦',並修書、立牌坊,《清史稿 本紀二十五》記載“庚午,旌殉夫烈婦山東曲阜孔令保妻潘氏,宣付史館。”這次鼓勵殉葬離清朝滅亡僅一年,所以殉葬制度在清朝並未實際根除。辛亥革命後在法律上嚴禁殉葬,但直至抗日戰爭時期,一些地區還有買童男童女殉葬的事情。如《赤峰日報》記者就報導了1943年,敖漢旗旗長道卜丹死後,下屬為其先後購買四個小童準備殉葬未果之事。
殉葬在其它國家的古代也大量存在,一些殉葬制度甚至伴隨外敵入侵傳入中國。
風氣盛行
綜述
活人殉葬,殷商君王死後就很盛行,他們死後把把生前享用的一切,包括美妻艷妾都送到墳墓中去。考古工作者從已經發掘的古墓中發現,
殷墟侯家莊商
王大墓中有164具殉葬者的骸骨,商王妃婦好墓有16人殉葬,
曾侯乙墓有21具殉葬者的屍骸,全部為年青女子。
春秋戰國時期
史籍關於人殉的記載很多。那時的君王老爺死後,殉葬者不但有美女,還有幸臣僕從,準備到了地下,仍舊做君王。
秦武公死時,“初以人殉死,
從者66人”(《
史記·
秦本紀》)。
秦穆公死後“從死者177人”(《史記·秦本紀》),其中有三位良臣跟著殉葬。秦穆公死前就想讓群臣和他一
道同赴黃泉,一次與群臣飲酒,趁大家喝得暈頭糊腦時說:“咱們君臣,生時同樂,死後也要同哀呀。”
奄息、仲行、針虎三個大臣不知是死心塌地地忠於穆公他老人家,還是因酒精作怪,亂說大話,竟當場表態,願隨他共死。這一表態不打緊,穆公死後,他們也就跟隨他進了陵墓。
記載
盜墓者掘開
晉幽公的陵墓,見其內有百餘具殉葬者,橫相枕藉,屍體未腐,除一男子之外,全部是女子,這些殉葬者或坐或臥,甚至還有站立者,衣服膚色不異活人。《史記·
晉世家》記載:“幽公淫婦人,夜竊出邑中,
盜殺幽公。”也即晉幽公是在出宮與女人鬼混而被盜賊宰掉的。幽公屬於非
正常死亡,但他的陵墓中仍有這么多殉葬者,其他正常死亡的國君,陵墓中的殉葬者數量更多。
吳王闔閭
引誘百姓為其女兒殉葬的手段,更加殘酷血腥,
令人髮指。《
吳越春秋》記載,
闔閭的女兒因對老爹有怨氣而自殺,闔閭非常悲痛,在閶門外為女兒大造墳墓,“鑿地為池,積土為山”,又製作雕刻精美的石槨,並用金鼎、銀樽、珠玉待珍寶作為隨葬品。到了為女兒送葬那一天,闔閭令人一路舞著白鶴,吸引成千上萬的市民跟隨觀看,到了墓地,闔閭“使男女與鶴俱入門,因塞之”,也就是下令將跟隨觀看的男女全部趕進地宮,然後塞上墓門。這些觀鶴的百姓就這樣被埋進墳墓,成了闔閭之女的殉葬者。而闔閭這一乾法,比後來的始皇帝贏政還要殘暴。
齊桓公姜小白
陵寢之豪華、隨葬品之多,前文已作介紹。他的陵寢被人掘開之後,發現裡面有殉葬者的骸骨,橫七豎八地躺在地宮裡。齊桓公姜小白死於宮廷政變,被
豎刁、
易牙、啟方三個奸賊禁閉在寢殿里活活餓死,死後數十天,直到腐屍上的蛆爬出室外,才被人發現。死得如此悲慘,仍要殺人殉葬,可見當時以活人殉葬,是必不可少的喪葬禮制之一。
君王老爺以活人殉葬,王公貴族富豪,乃至太后之類的女強人均爭相效仿,於是以活人殉葬之風
盛行一時。不過當時也不少人反對這一殘酷的作法,史籍多有記載。
記載一
《戰國策·秦策》記載,秦國的
宣太后與大臣
魏醜夫勾搭,並且愛得
七死八活。宣太后病重時下令:“我死後,一定要以魏先生殉葬。”魏醜夫得知後,嚇得要死。他的朋友庸芮
自告奮勇,去勸太后收回成命。庸芮說:“太后,你老人家認為人死後還會有知覺嗎?”太后答曰:“當然沒有知覺。”庸芮見她入了套,便說:“像太后您這樣英明無比的人,明明知道死人是無知覺的,為啥還要讓生前所喜愛的人白白送死,把他和沒有知覺的死人一起埋葬呢?先王活著時就對你很是不滿,如果死人有知覺,那么你帶了個男人到地下,先王豈不更加恨你,到那時,你可是悔罪都來不及呀!哪還有什麼閒心和魏先生談情說愛呢?”宣太后聽他這么,只好割愛。魏醜夫這才逃得一死。
記載二
《禮記·檀弓》記載:陳
子車死在
衛國,他老婆和管家謀劃以活人殉葬,兩人商量好後,陳子亢來了,他們便對陳子亢說:“子車先生是生病而死的,病人到地下無人伺侯,我們打算以人殉葬。”陳子亢說:“用人殉葬,不符合禮制。他雖然有病需要人伺侯,但應當伺侯他的,有誰能比他的妻子和管家更恰當呢?不用人殉葬就算了,如果一定要用人殉葬,我想用你們二位作為殉葬者最合適。陳子車的妻子和管家大驚失色,再也不提以人殉葬的事。另有個叫
陳乾昔的,他病重時把兄弟和兒子召集到床前,吩咐他的兒子陳尊己:“如果我死了,一定要把我的棺材做大,讓我的兩個丫環夾著我。”他的兒子說:“用人殉葬不合禮制,更何況沒聽說有誰把殉葬者與死者裝在同一口棺材的!”在陳尊己的堅持下,終於未將兩個丫環埋進墳墓。
墨翟
先生在《墨子·節葬下》中說:“
天子殺殉,眾者數百,寡者數十;將軍大夫殺殉,眾者數十,寡者數人。
輿馬女樂皆具。……此為輟民之事,靡民之財,不可勝計也。”意思是,君王殺人殉葬,多則幾百,少則數十;將軍和大人殺人殉葬,多則幾十,少則幾個。並且是車馬、歌伎、舞女俱備。這種殘酷的做法,害得人民無法做事,浪費民財更是無法計算。就連主張厚葬的
荀況先生,也極力反對殺人殉葬,他在《
荀子·禮論篇》中說:“刻死而附生謂之墨,刻生而
附死謂之惑,殺生而送死謂之賊!”意思是,削減死人的隨葬品而增加活人的花費叫做“墨子之道”,減少活人的花費而增加死人的隨葬品叫做糊塗,而殺死活人為死人陪葬叫做兇殘!
但是,思想家不是國王,他們的批判並未能改變當時殺生殉死的殘酷習俗。
遼國
自
漢代以後,絕大多數皇帝不再殺生殉死,常有皇帝死前留下遺詔,令放無子的妃嬪宮女出宮。雖然偶有帝王以活人殉葬,但均不及該傢伙殘暴
刻毒。直到遼朝,人殉才死灰復燃,甚至成為制度,《
遼史》第七十一卷列傳第一有記載遼太祖耶律阿保機死時,皇后述律平為其殉葬的事:太祖崩,後稱制,攝軍國事。及葬,欲以身殉,親戚百官力諫,因斷右腕納於柩。太宗即位,尊為皇太后。會同初,上尊號曰廣德至仁昭烈崇簡應天皇太后。
明初延續
中國殉葬之事雖然早有禁令,但不絕於史。特別在遼代之後,殉葬制度已經死灰復燃,並一度波及大臣。 遼太祖
耶律阿保機死後,
述律平就殺死百餘名大臣做殉葬。金代女真貴族下葬風俗是不用棺槨但要殉葬,“死者埋之而無棺槨,貴者生焚所寵奴婢、所乘鞍馬以殉之”(宋
徐夢莘《
三朝北盟會編》)。元代成吉思汗死去時用四十名貴族女子殉葬(何建民《中國殉葬史》)。蒙兀死時,沿途殺了兩萬人殉葬(《馬可波羅記》)。明初延續了這種殘暴的習俗,直到明英宗才廢除。
五個皇帝陪進去近百嬪妃
明太祖死後,共陪葬及殉葬40個嬪妃,除了兩個死在太祖之前,最後得以埋在太祖陵墓的東西兩側外,其餘38人都是殉葬而死。
給成祖殉葬的嬪妃人數有兩種說法,一種是《
大明會典》的16人,一種是朝鮮的《
李朝實錄》的三十餘人。
仁宗死後有五個妃子殉葬,分別為:貴妃郭氏、淑妃王氏、
麗妃王氏、
順妃譚氏和
充妃黃氏。宣宗的
景陵葬八人,所以一種說法認為殉葬人數是七個;不過從《明史·后妃傳一》最後的加謚名單來看,又可能是十人。至於景帝,史書上僅記載“諸妃嬪唐氏等”殉葬,具體人數不明。五個皇帝加起來,殉葬嬪妃總數在一百人左右。
這些殉葬的嬪妃,多數沒有子女或者地位較低。比如宣宗殉葬十人說中,只有一人生前為妃,其餘的生前不過是宮女罷了。不過也有例外。給仁宗殉葬的郭氏生前已經是貴妃,並且育有三子,似乎不合殉葬者的“標準”。所以《野獲編補遺》中感嘆說:“貴妃……例不當殉,豈銜上恩自裁以從天上耶!”這種“自願”的現象還真是絕無僅有。
集體自殺 朝鮮女子命喪他鄉
明代殉葬的方式主要是自縊、絕食,具體過程鮮見於正史。不過朝鮮《李朝實錄》中詳細記載了給成祖殉葬的嬪妃集體從殉過程。
被挑選出來殉葬的宮女嬪妃共三十餘人。集體“自殺”那天,是明永樂二十二年十月戊午。先讓她們在殿外用餐,吃完後帶到殿內,彼時“哭聲震殿閣”。殿內放了三十多張“小木床”,這些即將赴死的妃嬪被命令站到木床上去,她們的頭頂上方是已經準備好的繩子,末端結圈,“以頭納其中,遂去其床,皆雉頸而死。”
在這三十多個人中,有兩個是朝鮮進獻的女子,一為韓氏,身份大概是宮女;一為崔氏,封號“美人”。上殿之後,仁宗親自進來與她們“
辭決”,韓氏突然跪倒在地,苦苦哀求仁宗放她回國,因為家裡還有老母親需要奉養,可是仁宗不為所動,最終這兩個朝鮮女子只能在異國他鄉命歸黃泉。韓氏臨死時,她的乳母就在一旁送別,韓氏回頭對她喊到:“娘,吾去!娘,吾去!”話還沒說完,腳下的小木床就被抽掉。
轉瞬之間,三十多個女子就被活生生地吊死。
殉葬的報酬 朝天女戶
為了對這些殉葬人有所補償,下一任皇帝多半會給她們及她們的親戚一些好處。最常見的是追贈諡號,表彰其行。比如宣宗死後,“嬪何氏、趙氏、吳氏、焦氏、曹氏、徐氏、袁氏、諸氏、李氏、何氏皆從死。正統元年,皆追加贈謚。冊文曰:‘茲委身而蹈義,隨龍馭以上賓。宜薦徽稱,用彰節行’。”而且“歲時侑食於本陵之享殿,俱得標名沾祭”,也就是可以分得皇帝的一點“香火”。至於其親戚,有時也能得到優恤。有一首明宮詞這樣寫道:“掖廷供奉已多年,恩澤常憂雨露偏。
龍馭上賓初進爵,可憐女戶盡朝天。”這首詞中所提到的“朝天女戶”就是得到優恤的殉葬者家屬。
《明史·后妃傳》載:“太祖崩,宮人多從死者。建文、永樂時,相繼優恤。如張鳳、
李衡、
趙福、
張璧、汪賓諸家,皆世襲
錦衣衛千百戶,人謂之‘太祖朝天女戶’。歷成祖、仁、宣二宗皆然。”這些人多為殉葬婦人的父親或兄弟,他們的“朝天女戶”的身份還是世襲的。不過這種優待究竟持續了多久,很難斷定。
英宗廢除
在明朝皇帝之中,英宗
朱祁鎮是公認的沒有建樹的皇帝。他是明宣宗
朱瞻基的長子,九歲登基,短短38年的生命之中,經歷了被
也先擄去的“
土木之變”,兩次當皇帝,一次當
太上皇,一生都受制於人。當景泰帝去世時,他還安排了給他殉葬的嬪妃,似乎也沒有要取消殉葬的意思。可到自己臨終時,卻作出這樣一個決定,這跟
周憲王朱有燉有一定的關係。
周憲王朱有燉是太祖第五子朱橚之子,死於正統四年,死時沒有孩子。他死之前,通過某種途徑向英宗表達了死後喪事從儉、不需要殉葬的意思。英宗對此事非常重視。朱有燉死後,英宗親自下旨給其弟
朱有爝,說起這段往事,並囑咐他“妃夫人以下不必從死。年少有父母者遣歸。”可惜的是,詔書
下得遲了,朱有爝已經按照定製,命令哥哥的“妃鞏氏、夫人施氏、歐氏、陳氏、張氏、韓氏、李氏皆殉死”了。英宗無奈,只能表彰她們的“貞烈”、“貞順”。
大概是受了此事的影響,1464年2月22日,明英宗臨終時作出了一個決定:從他開始,廢除這種制度。他的繼任皇帝憲宗在臨終前也再一次強調不要殉葬,以表達對先帝決定的尊重。兩代皇帝的堅持執行,終於給明初以來的
人殉制度畫上了句號。
康熙結束
民間各地官府表揚妻妾
殉夫,稱她們為“烈女”、“節婦”,並修書、立牌坊。康熙時,漢將
朱斐上疏請求停止,康熙十二年(1673年)明令禁止八旗包衣佐令以下的奴僕隨主殉葬,從而結束了清初這一殘酷的習俗。
印度殉夫
在古印度吠陀時期
寡婦是可以改嫁的,公元2世紀以後寡婦不許改嫁,以後規定日漸嚴苛,必須殉葬,殉葬制度又稱
薩蒂(Sati),薩蒂是古印度神話故事中的一名少女,Sati 因家人侮辱 Shiva 而跳入聖火自殺。最早的殉葬行為可以追溯到公元前6世紀,拉蔚威瑪(Raviverma)王妃殉葬,印度人相信一個殉葬的婦女將能夠升上天堂。殉葬者要穿上當新娘時的全套盛裝,坐上柴堆,然後再點火,可能跟
死去的丈夫一起燒化,或單獨自焚。如果死者多妻,則正妻與死夫一起殉葬,其餘妻子要單獨自焚。
印度教時代在上層和拉其普特人中
寡婦殉葬的風俗非常盛行,1817年英國統治孟加拉邦時,平均每天有兩名寡婦自焚。1819年孟加拉邦竟有839名寡婦
殉夫。
1829年寡婦殉葬被英國官方宣布為非法。
印度婦女當時上街示威,要求還婦女以殉夫的權利,殉夫現象屢禁不止,一些偏遠村落仍保有此惡習。今日印度寡婦自焚殉葬事件仍時有所聞,並且受到推崇,但大多數寡婦都是被迫殉葬的。1987年,印度
拉賈斯坦邦一村莊有位18歲少婦魯普·坎瓦爾被逼自焚死,印度全境掀起抗議風潮,為此印度政府曾修訂防止寡婦殉葬的法律,違者將遭到最高7年監禁。
古代婦女
西漢時有個
廣川王,常好聚集無賴少年到處遊獵盜墓。一次,他們在盜掘一座古墓時,“見百餘屍,縱橫相忱籍”,該墓覆蓋著一丈多厚
石堊,一尺多深雲母,挖開時屍體保存完好,“或坐或臥,亦猶有立者,衣服形色,不異生人”。墓中“唯一男子,余皆女子”。原來這是西周末代君主周幽王的墳墓,這一百多女子全是為幽王
生殉的
妃妾。
殉葬是一種古老的習俗。早在原始社會,人們便習慣於把隨身使用的工具、武器以及生前喜愛的日用品和死者埋葬在一起。到了
奴隸社會,奴隸作為會說話的工具,也被殺死或活埋,用來殉葬,讓他們在“
陰間”繼續為主人效力。當時用
奴隸殉葬已成為一種制度,從對殷墟墓葬的發掘情況來看,人殉的數目少的幾十,多的上千。
進入階級社會以後,婦女淪為貴族男子的玩物與附庸,在殉葬者中,婦女占有相當大的比例。商代卜辭中就有專門殺祭殺殉
女奴的記載。當然,殉葬者的身份並非全部是奴隸,也有墓主的妻妾和家臣。
到了春秋時期奴隸制瀕於崩潰,人殉的作法開始引起非議。公元前621年,秦穆公死後用177人殉葬,其中包括三名才能出眾、孚有眾望的良士。國人因此作《
黃鳥》詩以表示對死者的哀悼和對暴君的憎恨。這時在各諸侯國,婦女作為主人
婢妾生殉的惡俗也逐漸受到摒棄。齊大夫陳子車死後,妻子和總管商定用人殉葬。子車的弟弟子亢卻對
他們說:“如果哥哥在
陰間需人侍候的話,沒有比他的妻子和總管更合適的了,這件事要不就算了,如果一定要堅持,我就準備用你們二位生殉。”子車的妻子與總管只好同意取消生殉婢妾的打算。
春秋之後,人殉的作法已不多見,基本上改用木製或泥制人形偶像殉葬。戰國時的秦國就曾在獻公元年(公元前384年)正式下令廢止人殉。但是到了公元前221年秦統一六國後,卻再次發生了大規模駭人聽聞的
生殉事件。
秦始皇生前為祈求
長生不死,曾派人率數千
童男童女出海求仙。同時,還用十來年的時間,動用數十萬人修建規模巨大的陵墓,即酈山始皇墓。秦始皇死後,秦二世正式宣布後宮婦女全部殉葬。這次殉葬的宮女和被害工匠人數,竟多到“計以萬數”。
秦王朝的一系列暴政激起了人民強烈的反抗,
秦末農民戰爭不但推翻了秦王朝,而且教訓了新王朝的統治者。威名顯赫的漢武帝死後,雖然殉葬了大批金銀財物、鳥獸魚鱉、牛馬虎豹,但他的幾千名妃妾宮女畢竟全部保住了性命。隨著人民的反抗和社會的進步,從漢朝到元朝,除邊遠少數民族地區以外,強制婦女殉葬作為一種制度,已不復存在。
到了明朝儘管社會經濟和科學文化得到了長足發展,但以婦女殉葬的作法,卻一度死灰復燃。朱元璋在世時即首開惡例。
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他的次子秦王
朱樉死後,以兩名王妃殉葬。
朱元璋本人死後,共有46名妃嬪、宮女陪葬孝陵,其中十幾名侍寢宮女全部
生殉。1424年明成祖死後,殉葬宮妃多達三十餘人。此後的仁宗、宣宗也各以五妃、十妃殉葬。除皇帝外,諸王也間或用人殉葬。最突出的例子是正統四年(1439年),周王朱有死後,因周生前曾上奏摺表示身後務從儉約,以省民力,故明英宗特命“妃夫人以下不必從死,年少有父母者遣歸”。誰料未等聖旨傳到,王妃鞏氏和施氏等六夫人已同日自絕殉身。直到
天順八年(1464年)正月,英宗病危時下遺詔表示“用人殉葬,吾不忍也,此事宜自我止,後世勿復為”,才算最終廢止了宮妃殉葬制度。
《朝鮮李朝世宗實錄》有一段記載為我們再現了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成祖死後逼殉宮女的悲慘情景:“帝崩,宮人殉葬者三十餘人。當死之日,皆餉之於庭,餉輟,俱引升堂,哭聲震殿閣。堂上置木小床,使立其上,掛繩圍於其上,以頭納其中,遂去其床,皆雉頸而死。”其中有個朝鮮選獻的韓妃,臨終時對守候在身邊的乳母金黑連呼“娘,吾去!娘,吾去!”話聲未落,便被太監踢開木床,一命嗚呼,真是
慘絕人寰!
清朝17世紀代明而起的滿洲貴族入關前仍實行人祭、人殉制。清朝攝政王多爾袞的生母大妃納喇氏,就是在1626年
清太祖努爾哈赤死後與另外兩名
庶妃一起被逼殉而死去的。但入關統治全國後,這種做法即被廢除。嚴格地說,自明英宗以後中國就不再有帝王用妃妾殉葬的制度。
屈肢葬
考古發現
1974年,陝西春旱嚴重,驪山腳下許多村民被迫打井抗旱。井底,有人忽然挖到一個奇怪的陶土人頭。當時他們誰都不會想到,這個陶土人頭引出的,是巨大的秦俑方陣。
秦兵馬俑就這樣意外地被發現了。
這一個個
形態各異的人俑都是武士打扮,這些武士守護的,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
大一統王朝,強悍的
秦帝國的締造者——
秦王趙政。在此之前,人們對這位始皇帝和秦朝的了解,大多僅限於史料記載。
兵馬俑的發現,使人們有更多的資源,去勾勒這個王朝大致的輪廓。隨之而來的問題困擾著考古學界,這個
帝國從何而來,他們先祖的遺存又在哪裡?
拉開序幕
1975年,陝西省考古所一支考古隊來到寶雞市
風翔縣,在
靈山一帶,這隻考古隊曉行夜宿,足跡幾乎踏遍這個關中著名山脈的角角落落。
他們苦苦找尋的,就是那個強大的王朝——秦帝國,其先祖的足跡。但是,幾個月的艱苦工作,考古隊一無所獲。
與此同時,在靈山東南30公里之外,一個叫
南指揮村的地方,一位
靳姓村民卻遇到了一件奇怪的事情。
這件看來
微不足道的小事,卻是一個引子,一場規模空前的考古大發掘由此拉開了序幕。從1976年到1986年,這次發掘整整持續了10年。一個個難解的謎團,穿越數千年的漫長歲月不斷浮現於人們眼前,一段撲朔迷離的歷史漸漸清晰地展露出來。
南指揮村坐落在陝西省寶雞市
鳳翔縣城南5公里,離村子不遠有一塊奇怪的荒地,春夏時節,不管雨水多寡,那裡莊稼都長不好。生活在附近的人們對此似乎也習以為常,沒人想去深究。
1976年的一天,附近一
趙姓村民推著小土車來到這裡,他要挖點土修補自家的院牆。
鐵鏟揮處,黃土裡帶出一些奇怪的土塊,它們的顏色和形狀與周圍黃土明顯不同,有黃有紅,還夾雜著一些碎石,並且非常堅硬。
幾天以後,村民閒談中又提及的這件事,很偶然地被陝西省考古所考古專家記了下來,職業的敏感讓考古專家意識到,這裡面必有蹊蹺。
一支考古隊很快趕來,進行實地勘察。
那些奇怪的土塊是經過人工夯砸的,初步勘察結果,讓考古隊員震驚不已.他們來自一個巨大的
地下工程,這個四方形的神秘地下工程,占地面積被考古隊標出,竟然足足有兩個國際標準籃球場大!
如此巨大的工程會是什麼?這個問題當時沒人能夠回答,而且不久之後,考古勘察又有離奇發現,工程東西方向有向外的延伸跡象。整個工程呈怪異的“中”字型結構。
幾個月之後,工程地面以下的大致形制被考古隊摸清。它的主體部分分做三層,在十餘米處有一圈
二層台面。而工程深度,竟然相當於8層
樓高。如此形制,基本可以確認這是一座古墓。墓葬之大,實屬罕見,擁有如此巨大墓葬的主人,其身份也必定極為顯赫!
他是誰?
正式發掘於1976年開始,田亞歧是當時的考古隊副隊長。
此前發掘的寶雞
魚國墓,許多重要信息都是從出土青銅器銘文中破解出來的,因此,田亞歧也寄希望於大墓可能出土帶有銘文的青銅器,那將會給研究工作帶來極大方便。
但是此時,從南指揮傳來一個訊息,考古現場發現了一些奇怪洞口,那些洞口呈圓形或橢圓形,幾天時間,就清理出240多個。仔細查看之後,田亞歧明白,大墓已經被盜,洞口是盜墓者留下的盜洞。
採訪田亞歧:當到三層台這個平面的時候,我們就是很認真的把這個所有的盜洞全部都清理出來了。這個時候確認出的盜洞的總數是247個盜洞,非常多。
發掘現場
最讓考古隊員憂慮的,就是大墓是否被盜。盜墓的破壞,使許多史實。都因此而無法索解。
採訪田亞歧:當時的
盜墓人—進入墓室以後,肆無忌憚,無限的擴張,就跟
地老鼠一樣,把下邊無限的擴張,去搜尋,所以盜洞這個破壞是非常嚴重的。
貴重的青銅器,是
盜墓賊首選的對象,田亞歧最初尋找相關銘文的計畫,面對如此嚴重的盜擾。可行性顯然大打折扣。關於巨墓墓主以及年代之謎,考古隊只能寄希望進一步發掘,或許可能發現新的線索。
但是,接下來的發現,使這座神秘古墓變得更為撲朔迷離。在大墓第2層台基處,考古隊員發掘出了一個頭骨,他的嘴大張,死前像是在聲嘶力竭地呼喊著什麼。那天晚上的晚些時候,距離頭骨不遠,人們又發現了一節折斷的胳膊殘骸。考古隊員連夜工作,隨後共清理出人骨遺骸20具。這20具神秘屍骸都無棺無槨,位置
雜亂無章。
屍骸的發現,帶來一系列疑問:這個豪華墓葬里,為何埋葬的竟然是這樣一些人?這些屍骨,為什麼有的身首異處,有的肢體殘缺?而這一切對破解墓主及古墓的年代之謎,又能提供什麼線索?
這些疑問,事關古代一種恐怖的喪葬制度——人殉。此前,在河南殷墟商代王陵里,就曾發現過大量殉人。
採訪田亞歧:在奴隸制社會的觀念下,他認為一般都是奴隸主的,包括國家的一切用物,包括人都是奴隸主的,那么當時人有一種觀念就說是,他的主人死了,那么作為他們活著就沒有用了,所以他們就一同要死。還有一個古代有事死如生的這么一個觀念。就是人死了以後在
陰間仍舊跟
陽間是一樣的生活環境。所以他們就要一塊去跟他的主人去走。
神秘巨墓中發現的這20個殉人,是作為人牲的殉人,他們生前可能是戰俘或者奴隸,大墓封埋時被砍殺用以祭祀,從如今留下的凌亂屍骨,可知當時的場景是何等殘酷。
殘酷的殉葬制度,自
殷商時期開始,以至秦以後都有存在。其中最為慘烈的就是人牲,而人牲主要出現的時代,是在
先秦。
從已有的考古發現可知,自秦朝建立之後,殘酷血腥的人殉制度,才逐漸被陶俑所替代。這種殉葬的方式,在規模浩大的秦兵馬俑中可見一斑。
由此可以斷定,古墓應該是一座先秦墓葬。但是,它究竟屬於先秦的哪個年代,人們依然一無所知。
接下來的發掘工作進行的異常迅速。在這20具骸骨下面的土層里,考古人員很快又發現了一具棺木。打開棺蓋,裡面赫然又是一具人骨遺骸。
這樣的木棺,之後又發掘出160多具!顯然,他們也是殉人。
採訪田亞歧:除過二層台發現的那批殺生作為犧牲的戰俘或者
刑徒以外,就是說160多具人殉他們都是自願的殉人。
加上此前發現的20個人牲,這個大墓里殉人的總數已達186具。如此恐怖而奢華的排場,進一步證明,墓主必定極有來頭。
新的發現
不僅如此,進一步清理棺木時,考古隊員又有驚人發現,這些躺在棺木里的自願的殉人,他們的下肢,全部詭異地蜷曲著!
考古專家想起了史書上的記載,
春秋戰國時期,
秦人中盛行
屈肢葬,即在人剛死之時,用布帶將其下肢向上捲曲綑紮,然後入棺埋葬。這種獨特的葬式,將目標進一步明確指向了秦人。
但是,西藏阿里高原的古象雄文明,和距今四五千年前的嶺南早期文化,以及距今約4000年前,
黃河上游地區的馬家窯文化。這些古老文明所遺留下來的墓葬里,都曾發現過屈肢葬。由此就論定巨墓是一座秦墓,顯然頗為勉強。
那段時間,考古隊員們的心思,完全被這個大墓占據了,一遍遍反覆查看那些棺木之後,一個現象引起了他們的濃厚興趣:已出土的所有棺木,無一例外,均有規則地東西向擺放。
採訪田亞歧:墓葬的方向也是判定墓葬的族屬以及時代一個很重要的方面。就是說在整個關中地區,以及甘肅,發現了幾千座秦墓,但是基本上都是東西向的。
就在此時,陝西省考古所另外一隻考古隊的工作,獲得重大突破。1977年以來,在今鳳翔縣城南,秦國九都之一,秦
雍城——包括
古城遺址,墓葬和其他居住區遺蹟,慢慢浮現在了世人眼前。
採訪田亞歧:雍城是春秋戰國時期各列國都城裡面規模最大的一座城,它的城的範圍一共是11平方公里,城內有寢宮陵園,那么這個寢宮陵園在南指揮一帶的布局,經過多少年的考古工作,面貌已經很清楚了。
這個神秘的大墓,就處於
雍城遺址範圍之內,而且和這個神秘巨墓同樣中字型的大墓,又陸續出土了18座,由此可以確定,眼前的大墓,是秦墓無疑。
締造了中華第一個統一帝國的秦人,一直以來都格外引人注目.關於他們的歷史,可以追溯到3000多年前的周
王朝時代,秦人的祖先那時還是一個部落,遊牧於
廣袤無垠的西北塞外邊陲。
他們後來來到今天的鹹陽一帶,經過殘酷征戰,最終霸
周原、滅六國、統一
中華。從
秦莊公算起,其間,經30多代統治者,歷時600餘年。
史書的殘篇,勾勒了一個秦人東進的大致路線,但具體走過今天的什麼地方,一直缺乏考古實證。雍城的發現,給人們帶來不小的驚喜,畢竟,這裡曾留下了秦人250年的歲月。這個巨大墓葬,給了考古專家更多的希望。
確定古墓為秦墓之後,現在考古隊最想知道的,就是墓主身份了,這最後的謎底,何時才可揭開?這一等就是十年,直到1986年,在墓室中部,主棺棺頂才露出土面。
構成主棺的東、西壁及棺底、蓋的所有南北向柏木,兩端均有榫頭伸出,在主棺南北兩側,湊成長方形的如同柜子一般的形制。
這個不同尋常的木棺造型,讓考古專家想起史料上的記載,按照周禮,南北向各有椽頭伸出的棺葬方式叫“
黃腸題湊”。“黃腸題湊”是周朝
天子的喪葬規範。
這讓考古隊員大惑不解,按照
周禮,作為諸侯國的秦,即便是國君,也無權享有這樣的喪葬規範。驟然出現的疑問推翻了先前所有的假設。而一切疑問,也許只能等開棺之後看到墓主才會最後明白。但是,由於盜擾,當考古人員打開棺蓋後,在其主棺內,只發現了一段股骨,除此之外,棺內空空如也。這個神秘的大墓,也許注定要留給後人一個不解之謎。
但是事態的轉機往往在不經意間發生。在大墓底部,考古人員陸陸續續發現了很多石頭的殘片。在主棺棺頂上發現的石頭殘片,拼湊出一雙長約一尺的石鞋底,石鞋底東西向放置,底下是鮮紅的硃砂!
這雙石鞋的來歷和用意是什麼?
採訪考古隊員老趙:它這個東西是幹啥呢,它當時是賜給下屬的,他當時是發一雙鞋,這個鞋是特製的,這個鞋底是石的,當然墓主人可能都已經看不見這東西了。但是這個鞋,這個實物在這放著。它的意思就是這隻鞋,可以用來保護它的權力。
對墓主身份的確定,石製鞋底並不能提供更多線索。
接下來的發現就有著突破性的意義。考古隊員清理出的另外一些石頭殘片,發現他們是石磬,一種古代樂器,而且,在石磬邊緣,竟然有銘文。
採訪田亞歧:當時大型的音樂活動,往往與某一個慶典,或者是祭祀活動有關。那么在這個時候可能有專門為這次活動要做一套樂器,所以上邊也刻,與這一次活動相關的銘文。
早先試圖在青銅器上尋找的銘文,意外地出現在了石磬上。銘文後來被小心拓印下來。專家破解的結果,認定銘文記載了一次宮廷宴樂活動,大墓的主人,是活動的召集者。銘文里“共桓是嗣”幾個字,說明了他的身份。這幾個字是什麼意思呢?
採訪田亞歧:那么“共桓是嗣”就是說共公和桓公的繼承人,那么按照這個推測的話,它的繼承人就是景公。
躺在黃腸題湊內這個巨大棺木里的墓主,身世終於被人們破解。景公是秦第14代統治者,始皇嬴政的第18代先祖,自公元前577年起,在位40年。
那時的秦國,已在雍城雄據百年,國力也日漸強大,從景公死後使用
周天子才可享用的黃腸題湊葬式,可見秦的雄心,已經超出關中一帶。
景公墓後來被稱為
秦公一號大墓。至此,這箇中國迄今發掘的最大古墓,身世終於大白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