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環境,位置,地形,氣候,歷史沿革,行政區劃,資源,土地資源,水資源,礦藏資源,電力資源,交通,政治,現任領導,政府機構,人口民族,人口,民族,經濟,綜述,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社會事業,科技,教育,衛生,文化,歷史文化,鳳陽花鼓,鳳陽鳳畫,旅遊,鳳陽八景,中都旅遊,鳳陽特產,瑪瑙白玉,御膳麻油,鳳陽藤茶,龍興御液,日月牌冬粉,梅魚,梅市鹹水鵝,名人,
地理環境
位置
鳳陽縣位於安徽省東北部,淮河中下游南岸,北隔淮河與蚌埠市淮上區、五河縣相望,東、南與明光市、
定遠縣毗連,西部和西北部與淮南市大通區、蚌埠市龍子湖區、蚌山區、禹會區接壤。
地形
鳳陽縣地形
南高北低,南部為山區,中部為傾降平緩的崗丘,北部為沿淮沖積平原。海拔一般為15-17米。境內最大湖泊是
花園湖,正常水位下湖面約30平方千米。最高山峰為狼窩山,海拔340.3米。淮河流經縣境北部52.5千米,其它主要河流有
小溪河、
板橋河、濠河、
天河、
窯河,均由南向北注入淮河。
氣候
境內處於
中國東部濕潤季風區內,淮河以南屬北亞熱帶,淮河以北屬於暖溫帶,這樣兩種氣候之間除地理位置上有一河之隔外,並無截然不同的界線。處在北亞熱帶向暖溫帶漸變的過渡帶內,在氣候上就具有明顯的過渡性特點,其表現為終年氣候溫和,四季分明,光照充足,水熱同季,乾冷同期,無霜期較長,但雨量季節分配不均且略顯不足。年平均氣溫14.9℃,年降雨量904.4毫米,年蒸發量1609.7毫米。
歷史沿革
鳳陽古為淮夷之地,春秋時,在今臨淮鎮附近建鐘離子國,並築鐘離城。
周景王七年(公元前538年),楚攻占鐘離城,鐘離屬楚。周敬王二年(公元前518年)鐘離城又被吳王僚奪去。越王勾踐滅吳後,鐘離城屬越,周顯王三十五年(公元前332年)楚滅越,鐘離城又屬楚。秦統一中國後,鐘離城屬九江郡。
秦王政二十四年(前223年)滅楚,正式設立鐘離縣(治臨淮關)。劉邦封英布為淮南王,改九江郡為淮南國,鐘離縣為淮南國的領地。漢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平定吳楚7國之亂,殺淮南王劉安,改淮南國為九江郡,鐘離縣仍屬其管轄。王莽奪取西漢政權後,改九江郡為延平郡,將鐘離縣改為蠶富縣。東漢建武元年(25年)改稱鐘離侯國,後又稱鐘離縣,仍屬九江郡。
三國時,鐘離縣屬魏。西晉時,屬淮南郡(治今壽縣)。東晉建武元年(317年)分九江郡(治今壽縣)設鐘離郡(治臨淮關)。義熙元年(405年),鐘離郡改屬徐州(治臨淮關)。劉宋泰始七年(471年),鐘離郡屬南兗州。元徽元年(473年),屬北徐州(治臨淮關)。梁太清三年(549年)正月,入東魏,改北徐州為楚州(治臨淮關),鐘離郡屬之。東魏武定八年(550年)五月,地入北齊,改楚州為西楚州(治臨淮關),鐘離郡屬西楚州。北齊武平四年九月壬申,入陳朝,改西楚州為北徐州(治臨淮關),鐘離郡屬北徐州。陳太建十一年(579年),地入北周,復改北徐州為西楚州。宣政元年(578年)六月,改西楚州為豪州(治臨淮關),鐘離郡先後屬西楚州、豪州。隋開皇三年(583年),廢鐘離郡。
隋大業三年,改豪州為鐘離郡。隋末,為杜伏威的屬地,改鐘離郡為豪州。
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杜伏威降唐後,鐘離縣屬淮南道豪州。天寶元年(742年)改豪州為鐘離郡,乾元元年(758年),又改名豪州。唐元和三年(808年)改豪河為濠河,改豪州為濠州。
北宋時,鐘離縣初隸淮南路,後屬淮南西路濠州。南宋時由於金兵常南下在濠州一帶騷擾,開禧二年(1206年)曾一度把州治遷往定遠。
元朝時,鐘離縣隸河南行中書省安豐路濠州安撫司。元至元十五年(1278年)升為臨濠府(治臨淮關),二十八年復為濠州。至正十二年二月(1352年)郭子興領導農民軍占領濠州,至正十三年又被張士誠奪去。至正二十六年朱元璋打敗張士誠,濠州又為朱元璋所有。次年,朱元璋改濠州為臨濠府。
明洪武二年(1369年),改鐘離縣為中立縣,同時在濠州西南鳳凰山南麓建中都。洪武三年因縣城北臨淮河,將中立縣改為臨淮縣,這是臨淮地名之始。洪武六年臨濠府改為中立府,洪武七年中立府改名鳳陽府,府治遷往新城(即今府城),同時割臨淮縣的太平、清洛、廣德、永豐4鄉設鳳陽縣,洪武十九年將虹縣(今五河、泗縣一帶)南8都併入鳳陽縣。據《明一統志》記載,鳳陽因在鳳凰山之陽,故名。自洪武七年至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今鳳陽縣境內為鳳陽府治和鳳陽、臨淮二縣地。鳳陽府,明初直屬中書省,永樂元年(1403年)改屬南直隸。
清順治二年(1645年)鳳陽府改屬江南省,康熙元年(1663年)改屬安徽省。乾隆十九年(1754年)將臨淮縣併入鳳陽縣。乾隆二十年,鳳陽縣屬安徽省皖北道(治府城)鳳陽府。
辛亥革命後,取消府的建制,鳳陽縣直屬安徽省。民國3年(1914年)設淮泗道(治府城)。民國21年設行政督察專員公署,簡稱專區,鳳陽縣屬第四專區。民國27年2月,府城被日軍占領,漢奸倪道烺在蚌埠組織“安徽省維新政府”,鳳陽縣直屬偽省府管轄,偽鳳陽縣政府設在蚌埠。民國29年“安徽省維新政府”改為“安徽省政府”後,設8個行政督察區,鳳陽縣屬第一行政督察區。
抗戰時期,府城、臨淮關等城鎮雖被日軍占領,但在廣大的農村和山區,在共產黨的領導下,先後建立了定鳳懷縣、鳳定嘉縣、盱鳳嘉縣抗日民主政府,領導人民進行抗日鬥爭。抗戰勝利後,國民黨軍隊占據府城、臨淮關等城鎮,並向淮南津浦路西解放區發動進攻。民國35年8月,定鳳懷縣黨政機關,除留少數武裝工作人員堅持游擊戰爭外,全部北撤,定鳳懷、鳳定嘉、盱鳳嘉等縣政府先後撤銷。民國36年元旦,蚌埠正式設市,從此蚌埠從鳳陽分離出去,府城鎮再次作為鳳陽縣城(民國27年2月至民國36年元旦鳳陽縣城為蚌埠鎮,即今蚌埠市蚌山區)。
民國37年,定鳳懷縣政府重新成立,民國38年1月16日,鳳陽解放,2月,定鳳懷縣政府撤銷,鳳陽縣人民政府成立,鳳陽縣屬江淮第四專員公署,4月改屬定遠專區,7月改屬滁縣專區。1956年,宿縣、滁縣兩專區合併成蚌埠專區,鳳陽縣屬蚌埠專區。1961年,蚌埠專區分為滁縣、宿縣兩專區,鳳陽縣屬滁縣專區。
1992年底,滁州市(地級)成立,鳳陽縣改屬安徽省滁州市。
行政區劃
1949年10月,鳳陽縣政區劃分為1個市、9個區、58個鄉鎮。其後,幾經撤區並鄉、復區分鄉,2005年,鳳陽縣有26個鄉鎮。2007年鄉鎮行政區劃調整,2008年合併行政村,至2010年,鳳陽縣劃分為1個鄉、14個鎮、一個經濟開發區、兩個個省級工業園區:
府城鎮、
臨淮關鎮、
武店鎮、
劉府鎮、
西泉鎮、
大廟鎮、
殷澗鎮、
總鋪鎮、
紅心鎮、
板橋鎮、
大溪河鎮、
小溪河鎮、
官塘鎮、
棗巷鎮、
黃灣鄉、鳳陽經濟開發區、鳳陽矽工業園和鳳寧現代產業園,其中府城鎮、臨淮關鎮為標準建制鎮,鳳陽經濟開發區設在府城鎮門台地區,鳳陽矽工業園區設在板橋鎮境內(寧洛高速公路出口處),鳳寧現代產業園與縣矽工業園相連。鳳陽縣共有198個行政村,26個社區。
資源
土地資源
鳳陽地形北低南高,自北向南呈三級階梯逐級抬升,海拔12-340米,總傾斜度1/600。地貌為北部平原、中部高崗丘陵、南部淺山三種類型。據1984年土壤普查資料:土地總面積292.43萬畝。其中:耕地157.5萬畝,宜林丘陵崗地58.4萬畝其中林地27.4萬畝、草地18.3萬畝,水域24.03萬畝,城鄉居民點及工礦用地19.9萬畝,未利用待進一步開發土地12.8萬畝。
水資源
鳳陽年均降水量在840-920毫米之間。年內分布:3-5月占21%;6-8月占52%;9-11月占17%;12月和1、2月占10%。
境內有淮河、濠河、小溪河、板橋河、窯河、天河等8條河流,總長325.3公里,年均過境水量264.78億立方米,其中淮河262億立方米。流域總面積1749平方公里。
鳳陽縣有鹿塘、官溝、
鳳陽山、燃燈寺四座中型水庫和
花園湖、月明湖、方丘湖、老塘湖四面湖泊,總庫容2.65億立方米;小型水庫134座和塘壩總庫容6491立方米;建有固定機電排灌站155處,裝機129台套、2.75萬千瓦,基本形成了引、蓄、提、防、排相結合的水利格局。
較好的水資源和水利設施,不僅使農業生產旱澇保收面積占耕地65%以上,而且促進了水產業發展。鳳陽每年各種水產品產量達3萬噸以上,尤其是花園湖螃蟹個大味美,暢銷北京、上海等大中城市和江浙以及港澳地區。
礦藏資源
鳳陽礦產資源豐富,境內已探明的有石灰石、石英石、大理石、蛭石、石棉、白雲石、金、銀、銅、鐵、錳、鉬、鋅等礦種達26種,其中石灰石、
石英石遠景儲量分別為100億噸和50億噸,儲量、品位均居
華東地區之首。鳳陽縣從事“兩石”開採、加工、經營的企業300多家,年產各種型號石英砂500萬噸、水泥300萬噸。
電力資源
鳳陽靠近能源大市淮南和淮北市,縣內完成了城鄉農村電網和城市電網改造,境內建有城西、西泉等四座110千伏安變電所,建立一批企業供電專用線路,基本上滿足鳳陽縣工農業生產和生活用電需求。截止2011年,正在積極籌備利用“西氣東輸”管道經過本地的條件,抓緊實施天然氣項目工程。2005年度供電量為6.579億千瓦時,居蚌埠市、滁州市所轄各縣供電量之首。
交通
鳳陽縣公路、鐵路、航運四通八達,合徐、寧洛高速公路和京滬、淮南鐵路穿境而過,京滬高鐵蚌埠南站距縣城僅6公里,合蚌鐵路客運專線、蚌淮高速鳳陽段已建成通車。淮河52.5公里黃金水道流經縣境北側,“千里淮河第一港”——鳳陽港已投入使用。過境省級公路4條123.1公里;縣級公路16條310.7公里,實現了農村道路“村村通”。2011年,境內交通網密度達125.7公里/百平方公里。
政治
現任領導
縣委副書記:伍春泉
縣委常委、宣傳部長:王連俠
縣委常委、組織部長:肖繼根
縣委常委、縣紀委書記,縣監委主任:成學斌
縣委常委、副縣長:田海松
縣委常委、政法委書記、府城鎮黨委書記:徐琪
政府機構
鳳陽縣人民政府辦公室職能 | 環境保護局 |
| |
農業委員會(縣林業局) | 統計局 |
交通運輸局 | 物價局 |
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 | |
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縣旅遊局、縣體育局) | |
科學技術局 | 商務局 |
機關事務管理局 | 農業機械化管理局 |
民族宗教事務局 | 工業園區 |
註:本表整理自鳳陽縣政府信息公開網
人口民族
人口
2000年和2010年鳳陽縣戶籍人口總數分別是699978人、770541人,十年間鳳陽縣戶籍人口數量變化呈上升趨勢,戶籍人口總規模增加7萬餘人,淨增長率為10.08%。與此形成對比的是,常住人口規模下降。2000年鳳陽縣常住人口683049人,2010年常住人口下降至644895人,下降規模近4萬人。
2017年,鳳陽縣總戶數215996戶,年末戶籍總人口785376人,其中男性416590人,女性368786人。全縣年末常住人口67.4萬人。
民族
建國前,鳳陽縣人口以漢族為主,少數民族只有回族。
建國後,隨著生產的發展和經濟繁榮,促進了民族的融合,相繼有滿、高山、朝鮮等族人民來鳳陽定居。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結果表明:全縣少數民族有回、壯、滿、蒙古、朝鮮、土家、黎7個少數民族,共4772人,占全縣總人口543623人的0.87%。在少數民族中,回族4750人,占少數民族人口的99%。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資料表明:全縣少數民族有回、滿、苗、土家、彝、壯、哈尼、高山、白、布依、蒙古、藏、傣、拉祜、侗、赫哲、黎、朝鮮、佤、瑤、布朗21個,共5350人,占全縣總人口629820人的0.85%。其中,回族5193人,占少數民族人口的97%。
在少數民族中,回族人口城鄉各占一半。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表明:城鎮回民主要集中在府城、臨淮關兩地,共有2357人,農村回民主要在李二莊、梅市、江山、黃泥鋪、五里廟、城西、大溪河等鄉,共有2393人。府城鎮樓西街有一個回民居民委員會,李二莊鄉有一個回民村(濠光村),梅市鄉有一個回漢聯合村(梅市村)。其他少數民族分別居住在武店、劉府、城西、城北、大廟、京山、黃泥鋪、紅心、棗巷等地。
經濟
綜述
2017年,鳳陽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862593萬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8.4%。分產業看,第一產業增加值375226萬元,同比增長4.6%;第二產業增加值725814萬元,同比增長9.1%;第三產業增加值761553萬元,同比增長10%。三次產業結構由上年的22.1:38.1:39.8調整為20.1:39:40.9,其中工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為32.7%。人均生產總值達27800元(折合4428美元),比上年增加2585元。
全年固定資產投資1774589萬元,同比增長19.5%。其中,500萬元以上項目投資完成1344862萬元,同比增長2.0%;房地產投資完成429727萬元,同比增長159.1%。分產業看,第一產業完成投資32919萬元,同比增長3.3%;第二產業完成投資656816萬元,同比下降12.0%(全部為工業項目),其中工業技術改造投資229122萬元,同比下降44.9%;第三產業完成投資1084854萬元,同比增長53.5%。從投資主體看,民營經濟(含房地產投資)累計完成投資1185421萬元,同比增長32.6%,總量占全部投資的比重為66.8%。
第一產業
2017年,鳳陽縣糧食作物播種面積137948公頃,同比增長2.07%,其中:稻穀播種面積58093公頃,小麥播種面積58192公頃,油料播種面積5762公頃,棉花播種面積470公頃,蔬菜播種面積6332公頃。
全年糧食產量747582噸,繼續保持全市第二,同比增長2.97%。油料產量17133噸,同比增長2.19%;棉花產量530噸,同比下降8.62%。蔬菜、水果在品種最佳化的基礎上平穩發展。
年末全縣生豬存欄281125頭,同比下降-0.79% ;出欄429106頭,同比增長0.44%。全年肉類總產量54517噸,同比增長1.8%;禽蛋產量25746噸,同比增長0.04%;奶類產量444噸,同比持平;水產品產量58800噸,同比增長5%。
全年當年造林面積1141公頃,零星植樹420萬株。
全縣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646260萬元,按可比價計算,同比增長4.8%。實現農林牧漁業增加值382980萬元,同比增長4.9%。其中,實現農業增加值188074萬元,占全部農林牧漁業增加值的49.1%;養殖業增加值180602萬元,占全部農林牧漁業增加值的47.2%。
農業生產條件進一步改善。2017年末,全縣農業機械總動力1236402千瓦,同比增長1.1%;拖拉機72933台,同比增長0.13%;綜合機械化水平(主要農作物)為86.24%,比上年提高0.85個百分點。全縣農村用電量14216萬千瓦時,農用化肥施用量(折純)62030噸,農用柴油使用量7682噸,農藥使用量1515噸。
農田水利建設步伐加快,全年有效灌溉面積61.6千公頃,旱澇保收面積46.16千公頃,已建成水庫138座,總庫容31119.3萬立方米。堤防總長度255.5公里,保護人口13萬人。水利工程年供水量29220萬立方米,其中用於農業灌溉的達22270萬立方米。
第二產業
2017年,鳳陽縣實現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同比增長20.1%,實現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9.9%。
企業規模明顯壯大,產值超億元企業成為全縣工業增長的主力軍。2017年,全縣工業總產值超億元企業達51戶,占全縣135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總量的37.8%。其中產值超10億元企業4戶;產值在5-10億元企業9戶;產值在1-5億元企業38戶。億元企業的快速增長,有力地帶動了全縣工業的較快增長。
重工業增速快於輕工業。2017年,全縣輕工業完成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3.8%;重工業完成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5.7%。重工業增速快於輕工業11.9個百分點,輕重工業對工業增長貢獻率分別為18.8%和81.2%。輕、重工業增加值比例由上年的48.6:51.4變化為43.8:56.2。
2017年,全縣18個行業大類中有15個行業增加值保持增長,其中非金屬礦物製品業累計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8.5%,對工業增長的貢獻率為45.4%。在非金屬礦物製品業中,水泥製造業同比下降4.0%;矽(玻璃)行業實現累計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1.3%。
規模以上工業統計的主要產品產量中,大米增長34.61%,水泥熟料增長8.63%,水泥增長2.40%,平板玻璃增長42.34%,日用玻璃製品下降16.62%。工業經濟效益綜合指數為303.33,比上年提高23.48個百分點。
全年全社會建築業增加值(現價)117074萬元,同比增長9.3%。資質以上建築企業19戶,全年共完成總產值407845.8萬元,同比增長20.8%;實現利稅總額49217萬元,比上年增加17103萬元。房屋建築施工面積317.7萬平方米,比上年增加22.7萬平方米;房屋竣工面積234.2萬平方米,比上年增加26.5萬平方米。
第三產業
2017年,鳳陽縣商品房銷售面積47.3萬平方米,同比增長38.3%;商品房銷售額246821萬元,同比增長49.8%。全年億元以上項目64個,當年完成投資928752萬元。
2017年,我縣消費品市場保持平穩較快的發展態勢,全年累計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687955萬元,同比增長11.6%。按經營地統計,城鎮消費品零售額415105.6萬元,同比增長10.8%;鄉村消費品零售額272849.4萬元,同比增長12.9%。按消費類型統計,商品零售額564940.4萬元,增長11.5%;餐飲收入123014.6萬元,增長12.5%。按企業規模分,限額以上企業零售額265500.6萬元,同比增長9.4%,限額以上大個體戶(產活)零售額86688.1萬元,同比增長25.2%。
2017年,全縣進出口總額6215萬美元,同比下降6%,其中:出口5709萬美元,下降9%,進口506萬美元,增長48%。全年實際利用外資1767萬美元,同比增長152.8%。
全年招商引資到位資金108億元,其中省外境內資金92.7億元。
全年共接待遊客231.1萬人次,同比增長18.1%;門票收入2815.3萬元,同比增長19.8%;旅遊總收入27億元,同比增長20.2%。年末全縣有A級及以上旅遊景點(區)6處,其中4A級2處,3A級3處,2A級1處。
全年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增加值77888萬元,同比增長6.6%。年末全縣民用汽車擁有量5.08萬輛,同比增長24.2%,其中私人汽車4.27萬輛,增長19.6%;其中私人轎車3.81萬輛,增長21.7%。
全年郵電業務總量38662萬元,同比增長7.8%。電信業務總量33654萬元,同比增長0.7%;郵政業務總量5008萬元,同比增長104%。
年末本地固定電話用戶5.1萬戶,比上年增加1.5萬戶;行動電話用戶47萬戶,減少0.6萬戶。每百人擁有電話(含移動)77.8部,增加0.9部。年末基礎電信運營企業計算機網際網路寬頻接入用戶9.8萬戶,增加1.6萬戶。
全年財政收入273224萬元,同比增長11.9%。其中地方財政收入189805萬元,同比增長1.4%。地方收入占財政收入的比重達到69.5%。
全部財政收入中,稅收收入197175萬元,同比增長14.3%,稅收收入占財政收入的比重達到72.2%。其中,增值稅上升81.3%;營業稅下降83.5%,企業所得稅上升43.2%。
全年財政支出445488萬元,同比增長14.1%。其中,民生支出379728萬元,同比增長13.3%。從重點支出項目看,一般公共服務支出增長8.4%;教育支出增長10.6%;科學技術支出增長270%;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增長11.6%;醫療衛生和計畫生育支出增長30.6%;城鄉社區事務支出增長95.4%;農林水事務支出下降15.7%;交通運輸支出下降47.5%;住房保障支出增長18.1%。
年末全縣金融機構各項人民幣存款餘額2350182萬元,比上年增長19.1%,比年初增加376705萬元。其中,住戶存款餘額1454457萬元,增長12.3%;非金融企業存款餘額473468億元,增長65.7%。金融機構人民幣各項貸款餘額1354998萬元,增長14.5%,比年初增加172021億元。其中,短期貸款570394萬元,下降2.4%;中長期貸款727683萬元,增長30.3%,中長期貸款中住戶貸款348859萬元,增長31.1%。
社會事業
科技
2017年,鳳陽縣有各類專業技術人員7991人,同比增長5.9%。科研機構43個,均是大中型工業企業辦機構。從事研發活動人員1289。年末擁有高新技術企業14家。全年專利授權量304件,同比下降7.6%;其中發明專利授權量84件,同比下降36.8%。
教育
2017年,鳳陽縣擁有普通中學46所,其中初級中學36所,高級中學10所,初級和高級中學均包括3所十二年一貫制學校和4所完全中學,初級中學在校生數22237人,畢業生6297人,專任教師1761人;普通高中在校學生9948人,畢業生4023人,專任教師728人。全縣中等職業學校2所,在校生6027人,畢業生2046人,專任教師172人。全縣國小41所,在校學生47526人,畢業生7883人,專任教師2598人;幼稚園91所,在園幼兒19344人,專任教師851人。
衛生
2017年,鳳陽縣共有醫療衛生機構19個,其中縣級醫療機構2個,縣級衛生機構5個,鄉鎮醫療衛生機構15個。全縣衛生技術人員1728人,其中執業醫師(助理)704人,註冊護士816人。全縣衛生機構床位1935張,全年醫療衛生機構共診療132.1萬人次。
文化
2017年,鳳陽縣共有藝術表演團體7個,博物館1個,公共圖書館2個(公共圖書館藏書量20.6萬冊),鄉鎮街道綜合文化站16個。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處,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5處。廣播電台1座,廣播節目綜合人口覆蓋率98%。電視台1座,電視節目綜合人口覆蓋率96%。
歷史文化
鳳陽花鼓
鳳陽花鼓又稱“花鼓”、“打花鼓”、“花鼓小鑼”、“雙條鼓”等,是一種集曲藝和歌舞為一體的民間表演藝術,但以曲藝形態的說唱表演最為重要和著名,一般認為形成於明代。
鳳陽花鼓主要分布於鳳陽縣燃燈、小溪河等鄉鎮一帶。其曲藝形態的表演形式是由一人或二人自擊小鼓和小鑼伴奏,邊舞邊歌。歷史上藝人多以此為出門乞討的手段,鳳陽花鼓因此而傳遍大江南北。清康熙、乾隆年間,許多文人的詩文記錄了鳳陽花鼓表演時載歌載舞的熱鬧場面。清中期以後,舞蹈因素逐漸從民間的鳳陽花鼓中淡出,僅剩下唱曲部分,分為“坐唱”和“唱門頭”兩種形式。
鳳陽鳳畫
鳳畫,即鳳凰畫,是鳳陽獨有的民間繪畫藝術,已有六百餘年的歷史,現為安徽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之一。由於鳳畫造型獨特,色彩艷麗,手法細膩嚴謹,因而在民間有一定的影響,為廣大民眾所喜愛。
旅遊
自1991年以來,先後建成並開放了韭山洞、禪窟寺、龍興寺、明中都鼓樓、明皇陵、明中都皇故城、臥牛湖和中國農村改革第一村——小崗村等八個旅遊景點,形成了“北人文、南自然”旅遊格局。組織了鳳陽一日游、二日游、鳳陽花鼓觀賞游、蘇皖古蹟精華游、明朝三宮四陵游等多條旅遊線路,培育旅遊品牌,吸引境內外遊客。據統計,從1992年到2003年,共接待海內外旅遊者260萬人次,其中入境遊客8000多人次,門票收入3000多萬元,旅遊總收入1.58億元。
鳳陽八景
韭山仙境
韭山,位於鳳陽縣城東南30多公里,山因地暖多產韭菜而得名。韭山有個洞,在山之東麓,出口在西側半山腰。該洞早在唐代,就已是遊覽勝地。據南宋《濠梁志》:“洞水長流不絕,其(石)形如器物甚眾,左右多唐人詩刻石,深崖中有石觀音及石老人像”。明
嘉靖方誌云:其“後為峻崖,游者莫能至,愈水而還”。主洞長1472米,支洞長400米。洞內的石鐘乳、石筍、石柱、石幔等,各呈其形,百態千姿,身置其間,仿佛進了仙境。
明陵風雨
明陵即明皇陵,朱元璋父母的墓地。初葬時,不過是幾座矮小的民家墳丘。朱元璋稱帝後,將其擴建成“宮闕殿宇,壯麗森嚴”的一代帝王陵寢。明末清初,歷經滄桑,到
乾隆年間,“唯二碑及石人石馬僅存而已”。昔日“郁蔥王氣接邱壇,雲繞乾坤得大觀”的皇陵,此時已是“荒碑欹蔓草,石馬臥幽宮”。但是,每當風雨之際,皇陵好像一幅生動的水墨畫卷:那一簇簇蒼松翠柏,野花蔓草,隨風雨搖曳,沙沙作響,如述說歷史的興衰;那一對對石人石馬、殘碑斷碣,任風雨侵蝕,潸然淚下,象泣訴悲慘的遭遇。因進景致奇異,人稱“明陵風雨”。
釣台春漲
釣台又稱
莊惠釣魚台,位於鳳陽縣臨淮鎮南郊老塘湖中,原為濠河邊一個高崗。相傳
莊子和惠子曾於此垂釣,故得名。濠河有二源,東出濠塘山,西出鏌邪山,由於春季雨水多,二水合流至此,灣窪地積勞成湖,數里之內,水天一色,唯釣台孤兀於水中。“草長平湖水滿塘,春風掀動綠波揚。紛紛白鷺沖天起,蕩蕩漁舟鼓棹忙。”這是前人詠釣台春漲的詩句。乾隆《鳳陽縣誌·八景之圖》所繪第七景“釣台春漲”為:釣台四面環水,台下
洪波北流,激浪拍岸;台上垂柳搖曳,掩映茅舍;青山綠水襯托著釣台,詩情畫意,令人神往。
浮橋煙鎖
浮橋,又名
臨淮浮橋,原位於鳳陽縣臨淮鎮北部淮河之上,始建於明洪武六年。因橋用船作為橋墩串聯而成,形如蜈蚣,故俗稱蜈蚣橋。由於蜈蚣懼雞,便在橋的兩岸各置石雞一隻,以鎮此橋。明清時期,臨淮浮橋為南北重要津梁,官府差役,旅人商賈,川流不息,漕運船隻,晨啟暮泊,千帆雲集,魚火炊煙,如同霧幛雲牆,真是“斷虹垂百尺,橫鎖絕千尋”。此即鳳陽八景之八的“浮橋煙鎖”。浮橋建成以後,屢毀屢建,到
鹹豐三年(1853),
太平天國北伐軍渡淮,為拒清軍追擊,焚毀浮橋。今橋址尚存,南岸的石雞仍在。
龍興晚鐘
龍興晚鐘,龍興指龍興寺。原寺殿後山腰
鐘亭內懸掛大鐘一口,為建寺時所鑄。此鐘是用合金材料鑄成,高2.05米,重約4噸。鐘的頂部鑄有一對似龍非龍的奇獸,傳為龍生九子之一,稱蒲牢。明清時,每當紅日西墜或旭日東升,“鳳嶺鳴鐘”,其聲響徹雲霄,龍興寺眾僧隨著鐘聲開始早晚佛課。特別是在夜晚,鐘聲格外幽清,遠傳數十里,俗有“改朝換代江河變,唯獨鐘聲繞鳳陽”之說。因此古人把“龍興晚鐘”,稱為鳳陽八景之三。建國後,鐘亭毀於“
文化大革命”,而鐘倖存。後來鐘被移上鼓樓,作為報警之用。1982年,縣文物管理所收回龍興寺內陳列。現宗教部門及僧人,重新建亭,懸掛洪鐘於龍興寺,供遊人觀賞。
譙樓歸市
譙樓,即明中都鼓樓,位於原中都雲霽街之東。該樓
於洪武八年(公元1375年)三月詔建後,由“鳳陽中等衛所撥軍餘一百六十四名,以官顧之,為守樓,並習吹鼓。凡遇公私,以便套用。如有損壞,例
于軍衛修葺”。因此有明一代,鼓樓完好無損。
崇禎八年樓宇毀於兵火,十二年重建。後來失去報時作用,為
達官顯貴,文人雅士登臨觀景之處。清乾隆二十年新建鳳陽府城,將鼓樓包在中央,鼓樓四周成為全城重要集市。建國後,鼓樓基座保持完好,成為勞動人民登臨觀景的場所。
九華屏障
九華又稱北九華,即今鳳陽府城北里許之
九華山。唐永徽四年(公元853年),新羅國僧人
金喬覺,渡海來安徽南方青陽九華山苦修。據傳說,後又在鳳陽九華山修行,故稱前者為南九華,後者為北九華,簡稱九華。明初,鳳陽府治原在臨淮,洪武八年移至中都城內會同館(即今
鳳陽中學)。清乾隆年間始建府城,唯九華山近壓
北城腳,由北門靖淮,西北門九華出城北去,必將繞過九華山。山雖不高,“全城秀氣,全在此山;靈壑天然,永作北門屏障”。因此,古人稱譽“九華屏障”為鳳陽八景之二。如今,府城早已拆去,而九華山將隨著城市建設的發展,逐漸被圍在鳳陽城中,成為南北“屏障”。
濠梁觀魚
《莊子·秋水篇》記有
莊周惠施同游濠梁觀魚事。一日,兩人同游於濠上,只見一群鰷魚來回遊動,悠然自得。莊子曰:“鰷魚出遊從容,是魚之樂也。”惠子曰:“子非魚,安知魚之樂?”莊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後人為紀念莊惠觀魚,傍水建造觀魚台,把濠梁或濠上用來比喻別有會心,自得其樂的境地。
歷代文人雅士喜往登眺,吟詩題詠,又給觀魚台增色不少,濠梁觀魚遂成為鳳陽八景之一。
中都旅遊
狼巷迷谷 狼巷迷谷風景區位於鳳陽縣南部,
韭山國家森林公園和省級鳳陽山風景區的東端,距離縣城35公里,總面積約9平方公里。風景區包括禪窟寺、禪窟洞和狼巷迷谷三個景區,裡面有苗寨、塔林、禪窟寺、玉蟹泉、貯嵐亭、禪窟洞、蟠桃園、天石、瘦人谷、暈頭轉巷等大小景點40餘處。整個風景區是以佛教文化為背景、綠色生態為重點、石灰岩溶地貌為特色的自然風景區。
韭山洞 韭山洞洞鳳陽縣城南三十公里處,因山暖多滋生野韭而得名,距今已有五億年的地質歷史,為
喀斯特溶洞。此洞早在一千五百多年前
酈道元的《水經注》中已有記載,並留下多處唐宋題刻。朱元璋初起義兵時也曾據山屯兵,並在洞內外留下眾多古蹟。
明皇陵 位於鳳陽西南十五里,為朱元璋父母的葬地。元至正二十六年(公元1366年)始建,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復建,薦號英陵,旋改皇陵。皇陵雖非帝王之陵,即“宮闕殿宇、壯麗森嚴”,與南京明孝陵和北京
明十三陵等同一制度。
明中都城遺址 全國及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鳳陽縣城的西北隅,為明代開國皇帝朱元璋在其發祥地鳳陽所建設的一座卻於中途夭折的都城。1369年,朱元璋為顯示其新王朝的威勢,開始在全國調集百工技藝、軍士民夫等,數以萬計,大興土木,在鳳陽建設中都。明洪武八年(1375年),“罷中都役作”。後因取材建龍興寺、歷戰火等原因,城牆及宮殿被大量毀壞,至20世紀70年代初,僅剩殘存的午門、
西華門台基及1100米長的城牆,但察其規模布局和遺物、遺蹟仍十分壯觀。
鼓樓 又稱中都譙樓,位於縣城中央,建於明洪武八年(1375),是中都城的重要附屬建築,和西邊的鐘樓相距六里,遙遙對峙於中都城中軸線的兩側。鼓樓由台基和樓宇兩部分組成。台基南北長72米,東西寬34.25米,高15.8米,是中國最大的鼓樓台基。終明一代,鼓樓一直以其高大雄偉為國內之最。1989年被列為安徽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7年被國家旅遊局授予AAA級旅遊景區。
龍興寺在鳳陽城北
鳳凰山日精峰下,建於洪武十六年(公元1383年),是明朝皇家寺廟建築。它的前身是朱元璋出家禮佛的於皇寺,因該寺為明代開國皇帝
朱元璋的發祥之地,與整個
朱明王朝有著淵源關係,數百年來一直為國內名剎之一。1981年被列為安徽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禪窟寺 中華名剎之一。位於鳳陽縣城東南30多公里處的三峰山。地處
江淮丘陵的東端,占地8.5平方公里。始建於西漢武帝年間。初名桃花寺。主要景點有三峰浮玉、塔林、玉蟹泉、禪窟洞、蟠桃園等。歷代文人雅士留下了大量摩崖題刻。
小崗村 位於鳳陽縣東部,距縣城40公里,隸屬
小溪河鎮,由小崗、大嚴兩個自然莊組成,距京滬鐵路5公里,省道307線13.5公里,
明光、臨淮兩個淮河航運碼頭20餘公里。1978年12月,小崗18戶農民以“敢為天下先”的膽識,按下了18顆紅手印,搞起了“
大包乾”,揭開了中國農村改革的序幕,由此小崗村成為中國農村改革的發源地。1993年,小崗自然村與另外一個自然莊——大嚴村民組合併在一起成立為小崗村。
鳳陽特產
瑪瑙白玉
瑪瑙白玉,原名“
鳳陽釀豆腐”,出自朱元璋的家鄉安徽鳳陽縣。相傳明太祖朱元璋年幼家貧,於十七歲在鐘離縣(後改鳳陽)玉皇寺(後改皇覺寺)落髮為僧,因為清規嚴律,加上連年災荒,被方丈疏散出寺,雲遊化緣過著近乎乞討的生活。有一天,他來到鐘離西南二十里處一位姓黃的廚師門口化緣,這位黃廚師見此少年遊方僧衣衫襤褸,骨瘦如柴,頓起惻隱之心,隨將剛出鍋一塊“釀豆腐”施捨給了他。朱元璋饑寒交迫之中。得此美味果腹,遂終生忘。後來
朱元璋在南京登基,當了皇帝,常常想到贈食的“釀豆腐”,令御廚如法烹製,可是都不會做,於是就降旨差員特詔黃廚師進京,並封為“御膳師”專門做“釀豆腐”奉獻,以後宮中每逢瓊林宴,“釀豆腐”就成了必不可少的一道菜,從此,馳名於世,相傳至今已有六百餘年。黃家十三代孫仍住鳳陽,“釀豆腐”這道名菜成為地方一絕。
御膳麻油
御膳麻油為明代開國皇帝朱元璋親筆御封。它選用上等芝麻,採用傳統工藝,結合現代科技手段,精製而成。產品各項理化、衛生、技術指標完全符合國家二級制麻油標準。其色澤琥珀,香氣撲鼻,口味純正,富含多種維生素、芝麻粉和人體必需的胺基酸,性涼、味甘,具有潤肺清熱、抗血管老化等功效,是理想的佐餐調味食品和保健食品,多次榮獲省部級優質產品稱號,產品遠銷日本、韓國、馬來西亞等國,也是旅遊購物佳品。
鳳陽藤茶
鳳陽藤茶產於鳳陽縣殷澗鎮韭山。衛生部已批准其為中國食品新資源。野生“鳳陽藤”生於鳳陽山國家森林公園之中,因其特殊的自然條件和生態環境,釀生“鳳陽藤”特殊品質,自古以來,當地百姓采其葉芽炒制加工為飲,也即藤茶。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領兵駐紮在鳳陽山時常飲此茶,後派內宮官員回家鄉鳳陽炒制供其飲用。
龍興御液
鳳陽龍興御液酒為明朝宮廷御酒,深受朱元璋的喜愛,因此而得名。鳳陽御酒分為大明帝王、明太祖、龍興御液等三大系列,30多個品種。它的特點是綿軟爽盡,濃中帶醬,風味獨特,回味悠長。其中龍興御液的出口量居安徽省之首。
日月牌冬粉
日月牌貢品保健冬粉原為明洪武年間宮廷御膳精品,現為國家認證的綠色食品。該產品在傳統配方的基礎上,融現代生產技術,精製而成。1997年被安徽省政府命名為“名牌產品”稱號。產品現已出口到日本、韓國、美國、加拿大、香港等國家和地區。
梅魚
梅魚,產於鳳陽縣
梅市鄉一帶的梅河中,其體形細長,食用季節以黃梅季節最佳,從古至今,一直列為席上佳肴。鳳陽外出的遊子歸來及外地來鳳陽的客人,都要品嘗此菜。
梅市鹹水鵝
梅市鹹水鵝源於明朝洪武年間,一回民從河南南下,落腳於梅市池河岸邊,以養鵝滷鵝為生,因其手藝高明,味道特別,而遠近聞名,流傳至今。梅市鹹水鵝之所以味道獨特,主要是在選鵝、配方、火功三個環節特別講究,所以梅市鹹水鵝飽滿、色澤黃亮、並有淡淡的草藥味。
名人
朱元璋(1328年-1398年),字國瑞。原名重八,後取名興宗。濠州鐘離人,明朝開國皇帝,即
明太祖。朱元璋在位31年,逝於1398年,享年71歲。
李善長(公元1314~1390年),字百室,濠州定遠人(今屬鳳陽),明朝開國大臣。元至正二十四年(公元1364年)朱元璋自立為吳王,以李善長為右相國。元至正二十七年(公元1367年)封他為宣國公。後為胡惟庸案牽連被殺,終年七十七歲。
崔白(1004年-1088年)字子西,宋
淮南西路濠州(今
鳳陽)人。著名畫家,擅花竹、翎毛,亦長於佛道壁畫,其畫頗受
宋神宗賞識,授圖畫院藝學,後升為待詔。作有《寒雀圖》、《雙喜圖》、《蘆雁圖》、《竹鷗圖》、《枇杷孔雀》、《杜牧吹簫祝壽圖》。
徐達,字天德,濠州人(今鳳陽人)。元末參加朱元璋軍,為大將軍。他率兵功克大都,平吳伐北,功勳卓著,被封為信國公、魏國公,朱元璋曾贊其“出將入相,才兼文武世無雙。”他死後被追封為
中山王,謚武寧,賜葬
鐘山北麓。
駱國忠(1835—1873)鳳陽府鳳陽縣人,清朝將領。
陳學孟(公元1896年—1983年),鳳陽人。1955年
農業合作化高潮中陳學孟因辦農業高級社成績顯著,被譽為“合作化的帶頭人”,毛澤東主席亦予讚揚,並被授予全國勞動模範稱號,受到毛澤東主席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親切接見。之後,他分別當選為第三屆人代會代表,第九次黨代會代表。他在1968年至1971年,任中共安徽省委候補委員、省革命委員會委員。
劉知白(公元1915—2003)原名庭坦,號白雲、如蓮老人、老藤、野竹翁等。生於安徽鳳陽樓西街。出版有大型畫冊《劉知白畫集》《劉知白潑墨山水集》。《榮寶齋》《中國書畫》《美術觀察》等十餘家報刊有專題刊介。《中國近現代名家畫集·劉知白》已由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發行
李克強(1955.7-)男,漢族,安徽定遠人,現任中共中央政治局
常委,國務院總理、黨組書記。1974-1976年在安徽省鳳陽縣大廟公社東陵大隊知青,1976-1978年任安徽省鳳陽縣大廟公社大廟大隊黨支部書記。
沈浩(1964.5-2009.11.6),安徽
蕭縣人,2004年,
沈浩同志到安徽鳳陽
小崗村任黨支部
第一書記。因忘我工作,積勞成疾,倒在了工作崗位上,年僅46歲。為黨的事業,為“三農”做出了重大貢獻。唯一愧對的是他的老母親、愛妻、愛女與自己。有影視劇《
永遠的忠誠》和《
第一書記》,其墓在小崗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