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城牆(鳳陽明城牆)

明城牆(鳳陽明城牆)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7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鳳陽明城牆,即明中都城牆,位於安徽省鳳陽縣,始建於明洪武年間,建成時共有內、中、外三道城牆

1982年3月10日,明中都皇故城及皇陵石刻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2年11月,鳳陽明城牆作為“中國明清城牆”項目遺產點被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

基本介紹

歷史沿革,幾遭拆除,中都宮闕,壯麗巍峨,文物價值,地理位置,

歷史沿革

在安徽省滁州市的鳳陽,一座歷經600多年風雨依然矗立的古城牆,正在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它就是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營造的明王朝第一座都城遺址,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明中都皇故城。
“‘明中都’是朱元璋集我國2000多年都城建築之大成,悉心營建的一座最為豪華侈麗的都城。”中國建築學會歷史建築學術委員會原主任、故宮博物院原副院長單士元,1983年9月在鳳陽召開“明中都”遺址保護規劃討論會上的發言說,它在藝術上繼承了宋元時代的傳統,又開創了明清時代的新風格,在我國乃至世界都城建築史上都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南京大學的建築專家甚至稱“明中都”為“中國最美麗的古城牆”。

幾遭拆除

“歷史在鳳陽開了一個沉痛的玩笑”登上西城牆,唐更生開發感嘆道。據史料記載,朱元璋決定在鳳陽建都前後,劉基一再反對,朱元璋置之不理,反而更加關心中都的建設,並於洪武四年二月親往中都視察、督建。經過六年多的緊張施工,都城已初具規模。
洪武八年四月初二,朱元璋“親至中都驗功犒勞“,當時還首先到滁陽(今滁州)暢遊一番、喝酒寫文,也沒罷建中都的絲毫痕跡。但是四月二十八日回到南京的當天,卻突然下詔“突罷中都役作“。十一年,罷開封(時稱北京)以南京為京師,以鳳陽為陪都,仍稱中都。這個巍峨雄壯、花團錦簇的中都城從此閒置,歷史也從此忘記了它。
明中都罷建後,朱元璋不再復巡中都,而是多次命皇太子及儲王“出遊中都,以講武事”、“觀祖宗肇基之地”。同時於此設中都留守司保衛和管理中都城和皇陵。洪武十六年,朱元璋為紀念龍興之地,下令把中都部分宮殿拆除移建大龍興寺,藉以表達衣錦還鄉之意圖。明成祖朱棣即位後,復拆500多間建築,重建龍興寺。崇禎八年,農民起義軍攻占鳳陽,“縱高牆罪宗百餘人”。清朝入關後,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移鳳陽縣治入皇城內,乾隆二十年(公元1755年),拆中都9門、禁垣及鐘樓基座等,取磚新建鳳陽府城。此後,中都城的其他建築或改作他用,或年久失修坍塌。日本侵略中國後,中都城再遭洗劫。到新中國成立初期,中都城建築僅剩皇城。“文化大革命”中,皇城又被拆除三分之二,城磚流失於民間砌民房、修廁所、蓋豬圈,江蘇、上海等地一時皆有中都城磚。然而,這座堪稱我國歷史上最為豪華的都城,今天雖然宮闕殿宇盡毀,僅存皇城午門、西華門及兩段城牆,但規模巨大的都城遺物、遺址,仍然十分壯觀,且具有很高的歷史和科研價值,專家、學者都對其予以高度評價,已故安徽師範大學教授盧村禾稱還曾贊明中都故城為“東方巴比倫,明代第一流”。
1982年3月10日,明中都皇故城及皇陵石刻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第二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並開始對其進行“保護現狀,重點維修,分期實施”的修整工程。

中都宮闕

在淮河南岸、鳳陽老縣城和政務新區之間的一片高地上,便是明中都遺址。在東華門旁,據鳳陽縣文物管理所所長、在當地小有名氣的明史專家唐更生介紹道,“中都城建成時共有內、二、外三道城牆:‘外城’周長30.36公里;二道城稱‘禁垣’,周長7.67公里,高2丈;內城稱‘紫禁城’,周長3.68公里,近似方形,高15.15米,牆底寬6.9米、頂寬6.4米。”1368年正月,朱元璋在應天稱帝,次年八月,全國統一。朱元璋沒有採納大臣們關於在長安、洛陽、汴梁、北平等地建都的建議,於洪武二年(1369)九月,詔以臨濠為中都,命有司建置城池宮闕如京師之制。後兩易其名,又因中都宮闕建在鳳凰山之南,終賜名鳳陽。
“朱元璋為在其發祥地營建一座高質量、高標準的新都城,調集全國名材和百工技藝、軍士、民夫等,大興土木,當年參加營建的勞力有‘百萬之眾’。”走在古老的“紫禁城”內,唐更生指著四周的中都城牆說,“這就是當時明朝的‘天下名木’和尚未歸入圖籍的附屬國的‘求大木’,建大社壇的‘名山高爽之地’的青、黃、赤、白、黑等五色土取自直隸應天等府並河南等十多個省,建築牆體先用白玉石須彌座或條石作基礎,上面砌大城磚(一般都在長40厘米、寬20厘米、高11厘米,重達20公斤;共分為地方燒造磚、軍隊燒造磚、字號磚和刑獄磚四種類型),承造城磚的單位有22個府70個縣及中都各衛所。”
經午門北側來到南城牆西段,唐更生指著一段城牆說:“明代城牆特別牢固,因為砌築時以石灰、桐油加糯米汁作漿,關鍵部位‘用生鐵熔灌’,所有木構建築‘窮極侈麗’,畫繡的彩繪鮮艷奪目。走近城牆細細查看,石構建築‘華麗奇巧’,雕鐫的圖案精美絕倫,所耗用的財力物力難以計數。”
中都皇城是最裡面的一道城,周長3.68公里,平面近方形,規模比北京故宮還大10000多平方米。中都城(罷建後)有9座門、28街、104坊、3市、4營、2關廂、18水關。其布局嚴格遵守傳統的對稱原則,重點突出的是中軸線上宮闕的建築布局。

壯麗巍峨

雖然歷經600多年滄桑和數不清的戰亂洗劫,但是“明中都”往日的巍峨壯麗仍然可見一斑。站在恢宏氣魄的古城牆上,仍能看到殿宇基址勢如山巒,門闕台基高若崗阜。白玉石街、內金水河、金水橋等基址和故道尚存;故宮井等幾口大井仍可使用;護城河寬達7.80米;中都城北垣和東垣的土垣高出地面10米;皇城的西牆全部、南牆西段1100米基本保留著昔日的宏偉氣勢。午門基部須彌座浮雕及城內石雕,是我國都城中不可多得的石雕藝術珍品。
午門正券兩側及凹字形樓台基部四周,總長500多米的白玉石須彌座上,龍、鳳、鹿、象、麒麟、雙獅繡球、牡丹、芍藥、荷花、西番蓮、雲朵、方勝等浮雕連綿不絕。西華門、東華門和玄武門三券門洞兩側基部磚砌須彌座上,鑲嵌著模壓的花卉、方勝等。
唐更生說:“南京和北京的故宮午門基部須彌座上,僅嵌有少量花飾,相比之下,中都城午門浮雕是獨一無二的。”不僅如此,殿址上已發現的7塊蟠龍石礎,每塊2.7米見方,礎面半浮雕蟠龍一圈,蟠龍圈高凸出平面15厘米,寬32.5厘米,外圈直徑1.9米。圈外礎面上雕有翔鳳。據介紹,北京故宮太和殿石礎直徑僅為1.6米,且是素麵,沒有像中都宮殿石礎那樣“雙龍五鳳雜雲氣,巧匠一一窮雕鐫”。另外,鳳陽縣文物管理部門收集的皇城其他遺物也足可以顯示中都城巍峨壯麗之一斑。
有關專家評價,“明中都”由於興建和使用時間短,未能形成政治中心。另外,其“左祖右社”制度的建立、中軸線空間序列及對稱布局的高度完善、對都城建築承上啟下的過渡性特徵、皇城建築特色等,無不彰顯了它的歷史意義、文物價值,在都城建築史上起到了承前啟後的典範作用。

文物價值

瑰麗的“明中都”在近幾十年來,亦被當地作為“珍寶”呵護。2002年10月,國家有關領導對修復“明中都遺址公園”進行了審批。“為了更專業地保護古城牆,鳳陽縣曾於1999年和2008年先後兩次,分別邀請天津大學和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的專家編制相關保護規劃。”唐更生說,“2011年12月,鳳陽縣又投入2億元資金,對古城牆周圍民居進行拆遷補償,以便從建築學角度和視覺效果上,對古城進行更深層的保護。”鳳陽明中都皇古城,在建築體量、建築標準、保存狀況及對後世的影響都有著不可替代性,具有很高的歷史、藝術、文化、科研價值,符合申遺的標準和要求。今年4月,安徽省文物管理局正式向國家文物局申請,將明中都皇故城和壽縣古城牆“捆綁”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兩古城現已正式列入中國明清城牆聯合申遺名單。
眼下,鳳陽縣政府及有關部門正鼓勵農民自願獻出流落在民間的明代文物,並籌集資金用於收集古城磚等遺物。按照文物管理相關規定,需要對明中都皇故城保護,充分發揮旅遊效益。
唐更生認為,皇城作為明代都城中的承上啟下之作在國內外知名度卻不高,和北京故宮比較實在是天壤之別。所以更需要在做好皇城文物與環境保護的前提下,通過加大皇城旅遊的開發力度,擴大旅遊資源,提高經濟效益,以最大限度地體現其文物價值,同時使文物保護形成良性循環。
因此,鳳陽縣在遵循明代都城規劃意匠、提高環境質量的前提下,計畫將現有皇城內農田改為苗圃或花園,使皇城內部環境綠化和旅遊、生態及經濟效益相關聯。其他小區域均根據實際規劃為文物建築用地、道路用地、綠化及植物栽培用地、旅遊管理建築用地等。明中都皇城的宮殿建築與南面的鼓樓、鐘樓是城市的三個制高點,呈三足鼎立之勢,遙相呼應、蔚為壯觀。其環境規劃突出文物建築組群同山水自然景物的整體協調,在整個皇城建築及遺址群內的視線可及之處,景致渾然如一。為使皇城獲得統一協調、安靜寧適的外部環境,護城河外30米以樹木作為綠化帶和隔離帶,也可供遊人休閒遊賞。
今年6月,包括鳳陽縣明中都皇故城及皇陵石刻在內的安徽省5處國保單位的保護規劃已經獲得國家文物局批覆同意,並根據批覆意見進行了修改完善。據了解,保護規劃將納入當地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及城鄉建設總體規劃。
從歷史角度而言,儘管目前“皇城”遺址眾多,但“明皇城”卻是中國歷史“大一統”王朝中,唯一位於縣城的“皇城”遺址,其所承載的文物價值、藝術價值、歷史價值更是不容小覷;而在另一方面,此次“明皇城”有底氣申報“世界遺產”,亦是鳳陽縣經年保護的結果。

地理位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