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
早年經歷
趙受益(後改名趙禎)生於
大中祥符三年四月十四日(1010年5月30日),他是宋真宗
趙恆的第六子,其母為李氏(即
李宸妃)原為趙恆寵信的
美人劉氏(即
章獻明肅皇后)的侍女,後得幸於趙恆,生下一子一女,即趙受益和
惠國公主(早夭),累封婉儀。因劉氏無子,趙恆便對外聲稱趙受益為劉氏所生。
趙受益天性仁孝,對人寬厚和善,喜怒不形於色。
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三月,授
左衛上將軍,封慶國公。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十二月,調任特進、忠正軍節度使、檢校太尉兼侍中,進封壽春郡王,講學於
資善堂。
天禧元年(1017年)二月,加官
中書令。
天禧二年(1018年)二月,趙受益調任
開府儀同三司、守太保、兼中書令、行江寧尹、建康軍節度使,進封升王。同年八月丁卯日,趙受益被冊立為
皇太子,賜名
趙禎。由
參知政事李迪兼
太子賓客,以輔導趙禎。
登基與親政
乾興元年二月十九日(1022年3月23日),趙恆逝世。年僅十三歲的趙禎即皇帝位,由皇太后劉氏代行處理軍國事務。
天聖二年(1024年)十一月,群臣為其上尊號為“聖文睿武仁明孝德皇帝”。明道二年(1033年)二月,加尊號為“睿聖文武體天法道仁明孝德皇帝”。三月,劉太后去世。四月,趙禎追尊生母李宸妃為皇太后,開始親政。七月,下詔省去“睿聖文武”四個字。十二月,廢皇后郭氏(
郭皇后)為淨妃、玉京沖妙仙師,居長寧宮。景祐元年(1034年)九月,立宋開國名將
曹彬的孫女曹氏(
慈聖光獻皇后)為皇后。
景祐二年(1035年)十一月,百官為趙禎上尊號為“景祐體天法道欽文聰武聖神孝德皇帝”。景祐四年十二月,並、代、忻州發生地震,吏民壓死者三萬二千三百六人,傷五千六百人,畜擾死者五萬餘,趙禎遣使安撫救濟災民。寶元元年(1038年)十一月,改上尊號為“寶元體天法道欽文聰武聖神孝德皇帝”。康定元年(1040年)三月,下詔省去“寶元”二字。
為政寬仁
趙禎性情寬厚,不事奢華,還能夠約束自己,對待臣僚、侍從寬厚。但明末清初思想家
王夫之在《
宋論》中認為趙禎“無定志”。在趙禎親政的三十年中,
兩府大臣換了四十餘人,都是屢進屢退,即使賢者在位,因不能安於其位,也無法施其才能,做出成績。這樣朝令夕改,一反一復,使“吏無適守,民無適從”,讓下面的人感到無所適從,結果什麼事也辦不成。諫臣
蔡襄曾說他“寬仁少斷’’。在慶曆改革之初,蔡襄等人就曾提醒趙禎“任諫非難,聽諫為難,聽諫非難,用諫為難……願陛下察之,毋使有好諫之名而無其實”。
趙禎一朝的人才,在宋朝歷史上可謂首屈一指,根據一些學者統計,大致如下:
總體而言,趙禎知人善用,在位時期,名臣輩出,國家相對安定,經濟繁榮,科學技術和文化得到了很大的發展。史家譽為“守成賢主”,史上有“慶曆、嘉祐之治”之稱。
勵志變革
趙禎不安於守成的現狀,針對
慶曆年間農民起義和兵變在各地相繼爆發以及日益嚴重的
土地兼併、“
三冗”(冗官、冗兵、冗費)的現象,也有志開展革新。他多次以“天下事責大臣”,意圖有所作為。
慶曆三年(1043年),趙禎授范仲淹為
參知政事,又擢拔歐陽修、余靖、王素和蔡襄為
諫官(人稱“
四諫”),銳意進取。九月,在趙禎的責令下,范仲淹、富弼提出了“明黜陟、抑僥倖、精貢舉、擇官長、均公田、厚農桑、修武備、減徭役、覃恩信、重命令”的十項改革主張,歐陽修等人也紛紛上疏言事,趙禎大都予以採納,並漸次頒布實施,頒發全國。由於新政觸犯了貴族官僚的利益,因而遭到他們的阻撓。
慶曆五年(1045年)初,范仲淹、韓琦、富弼、歐陽修等人相繼被排斥出朝廷,各項改革也被廢止,新政徹底失敗。這次改革雖然失敗,卻為後來的
王安石變法起到了投石問路的先導作用。
立儲及患病
趙禎因膝下無子,故而在景祐二年(1035年)將濮王
趙允讓第十三子趙宗實(後改名
趙曙,即宋英宗)接入皇宮,交給曹皇后撫養。但在
寶元二年(1039年)苗妃生子
趙昕後,趙禎又將趙宗實送出宮。
慶曆八年(1048年)閏正月十八日夜間,坤寧宮附近一帶,崇政殿親從官顏秀等四人密謀叛亂,殺人放火,一度危及趙禎的安全,但事變最終被平定。事後,趙禎寬大處理被牽涉的人員。
趙禎的身體一向不好。早在景祐元年(1034年)八月,趙禎便出現“
不豫”的狀況。
至和三年(1056年)正月,趙禎在
臨朝受文武百官參拜時,忽然手舞足蹈,口出
涎水。同日,遼朝使者正在紫宸殿拜見趙禎,趙禎語無倫次。宰相文彥博只好對遼使解釋為飲酒過量所致。此後數日,趙禎病情愈益加重,整日大呼“皇后與
張茂則謀大逆”等荒唐的言語。至二月才逐漸康復,開始處理政事。
趙禎的健康狀況欠佳,且連失三子(趙昕及楊王
趙昉、荊王
趙曦),心情沉重,朝廷內外對皇嗣問題深為擔憂。經宰相韓琦及大臣包拯、范鎮、司馬光等反覆勸諫,趙禎於
嘉祐七年(1062年)八月正式立趙宗實為皇子,賜名曙。
崩逝汴梁
嘉祐八年(1063年)二月起,趙禎重病不起,最終於三月二十九日(4月30日)在東京福寧殿駕崩,享年五十四歲。
諡號神文聖武明孝皇帝,
廟號仁宗。十月二十七日,葬於河南府永安縣的
永昭陵。
趙禎駕崩的訊息傳出後,“京師(開封)罷市巷哭,數日不絕,雖乞丐與小兒,皆焚紙錢哭於大內之前”。趙禎駕崩的訊息傳到洛陽時,市民們也自動停市哀悼,焚燒紙錢的煙霧飄滿了洛陽城的上空,以致“天日無光”。他的死甚至影響到了偏遠的山區,當時有一位官員前往四川出差,路經劍閣,看見山溝里的婦女們也頭戴紙糊的孝帽哀悼皇帝的駕崩。
據說,趙禎駕崩的訃告送到遼朝後,“燕境之人無遠近皆哭”,遼道宗
耶律洪基也抓著宋使的手,哀慟道:“四十二年不識兵革矣。”又說:“我要給他建一個衣冠冢,寄託哀思。”此後,遼朝歷代君主“奉其御容如祖宗”。
宋神宗元豐六年(1083年)閏六月,加謚為體天法道極功全德神文聖武睿(
睿又作濬)哲明孝皇帝。
為政舉措
政治
范仲淹與
富弼提出“明黜陟、抑僥倖、精貢舉、擇官長、均公田、厚農桑、修武備、減徭役、覃恩信、重命令”等十項以整頓
吏治為中心的改革主張。
歐陽修等人也紛紛上疏言事。趙禎根據意見,詔
中書、樞密院同選諸路轉運使和
提點刑獄;規定官員必須按時考核政績,以其政績好壞分別升降。更蔭補法,規定除長子外,其餘子孫須年滿十五歲、弟侄年滿二十歲才得恩蔭,而恩蔭出身必須經過一定的考試,才得補官。又規定
地方官職田之數。慶曆四年(1044年)三月,更定科舉法。另外,還頒布減徭役、廢並縣、減役人等詔令。
由於新政觸犯了貴族官僚的利益,因而遭到他們的阻撓。慶曆五年(1045年)初,范仲淹、
韓琦、富弼、歐陽修等人相繼被排斥出朝廷,各項改革也被廢止,新政徹底失敗。
軍事
趙禎在位期間最主要的軍事衝突在於
西夏。夏景宗
李元昊即位後,改變其父定難軍節度使
李德明(夏太宗)“依遼和宋”的國策,於寶元元年(1038年)稱帝,國號夏,史稱西夏。宋夏間維持三十年的和平政局再次破裂。從康定元年(1040年)到慶曆二年(1042年)的三年中,宋、夏在三川口(今陝西延安西北)、好水川(今寧夏隆德西北)及定川寨(今固原西北)展開三次大戰,宋軍皆先勝後敗。而西夏雖在宋夏戰爭中接連取得勝利,但自身亦傷亡近半,國力難支,且與遼朝關係惡化。在受到重大損失的情況下,宋、夏終於慶曆四年(1044年)十月訂立和約,史稱“
慶曆和議”。但到了嘉祐年間,西夏卻違反和議,再次犯邊。
皇祐四年(1052年),廣西
僮族首領
儂智高舉兵反宋,軍隊席捲廣西、廣東各地。趙禎任用
狄青、
余靖率兵南征。皇祐五年(1053年),狄青夜襲
崑崙關,于歸仁鋪之戰大敗儂智高。儂智高遁走,後不知去向。
康定年間(1040年-1041年),趙禎命
丁度與
曾公亮等編纂《武經總要》40卷。此書為中國第一部規模宏大的官修綜合性軍事著作,對於研究宋朝以前的軍事思想非常重要。其中大篇幅介紹了武器的製造,對古代中國軍事史、科學技術史的研究也很重要。
經濟
趙禎執政時期,由於長期的和平局面,使宋朝的經濟快速發展。天聖元年(1023年),宋廷設益州
交子務,正式發行
交子(中國最早的
紙幣)。
宋朝對遼、夏是以每年支出數十萬兩銀、數十萬匹絹,以及大量其他物品以換取和平。然而,成為慶曆(1041年-1048年)初年政治、經濟方面重大危機的,是所謂的
三冗(“
冗官”“
冗兵”“冗費”)。趙禎在位時,冗兵特別嚴重,全國軍隊總計一百二十五萬九千人,占賦稅十分之七。宋夏戰爭結束後才略有裁減,亦維持在一百一十餘萬人。巨額的軍費開支占國家總收入的大部分。“冗費”是指皇帝的各種祭祀活動、修建佛寺宮觀以及各種賞賜等等的開支。
“三冗”導致宋廷入不敷出,為了維持龐大的開支,只有加緊剝削。據慶曆時任主管財政的三司使
張方平說:“慶曆五年取諸路鹽酒商稅歲課,比《景德會計錄》,皆增及三數倍以上。”如“景德中收商稅四百五十餘萬貫,慶曆中一千九百七十五萬餘貫”等等。
真、仁兩朝,土地兼併問題日益嚴重,公卿大臣大都占地千頃以上。趙禎在位末期,“勢官富姓占田無限,兼併冒偽習以為俗,重禁莫能止焉”,最後“富者有彌望之田,貧者無卓錐之地。”
文化
但因變法改制而興起的北宋第一次興學運動,推動了全國地方州縣辦學的高潮,開啟了北宋教育領域的變革時代。這一時期,
科舉制度不斷改革,錄取了大批優秀人才充實到官僚隊伍中。通過《
新唐書》《
新五代史》的編修,重振了儒學的綱常倫理,整頓思想,
宋學勃興。在疑經惑古、批判前人的基礎上,宋代學風大變,經學完成了其從側重傳注向心性義理的轉變,湧現出眾多留名史冊的文學家、史學家、思想家。
趙禎在位時期,北宋文人政治文化獲得較大發展,“和而不同”的慶曆士風得以涵詠和張揚。
趙禎在位期間,曾多次關心圖書館文化事業。景祐中,鑒於三館秘閣藏書多謬亂不全,詔翰林學士
王堯臣、史館檢討
王洙、館閣校勘歐陽修等人進行編次和整理,於慶曆元年(1041年)成《
崇文總目》66卷。該書為北宋一部重要的官修目錄。
嘉祐五年(1060年),趙禎又下詔:“建隆初,三館聚書,僅止萬卷。然而今秘府所藏,比唐開元舊錄,遺逸尚多,宜開購賞科,以廣獻書之路。規定每獻一卷館閣所缺之書,賞丈絹一匹,及獻五百卷,特與文資。”次年閏月,又下詔搜訪遺書:“凡吏民有以書籍來獻者,令史館視其篇目,館中所無則收之。獻書人送學士院試問吏理,堪仕職官者以聞。“當年,就有
三禮涉弼、
三傳彭乾、
學究朱載等人回響號召獻書,並命其分置於各書府,欽賜涉弼等人以科名,以示獎勵。又下令編撰《嘉祐搜訪闕書錄》1卷,作為搜訪依據。
科技
天聖五年(1027年),官員
燕肅根據古籍記載,復原了古代指示方向、記錄車輛行過距離的裝置
指南車、
記里鼓車。此外,燕肅還創製了新的“
蓮花漏”(一種計時器)。
慶曆元年(1041年),司天監上《崇天萬年曆》。
趙禎非常關心醫療事業。天聖四年(1026年),他認為
針艾之法講求精準,而前代古籍對穴位之描述紛繁錯雜,易誤導醫者,故詔令
王惟一主持鑄造
針灸銅人為范。王惟一又撰《
銅人腧穴針灸圖經》與之配合,由宋朝政府刻於石碑而頒行全國,為針灸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慶曆八年(1048年),趙禎命翰林醫官院編撰的、專門用於防治蠱毒的醫學方書《慶曆善救方》頒行。
嘉祐二年(1057年)設立
校正醫書局,由當時權威醫學工作者有組織地對歷代重要醫籍進行蒐集整理、考證、校勘、推廣,使諸多宋以前醫書得以流傳後世,對中國醫學史產生了巨大影響。
民族、對外關係
在割據西北的党項首領
李德明(趙德明)時期,趙禎曾加封其官號,雙方仍保持和平往來。明道元年(1032年)十一月,在趙德明死後,宋繼續冊封其子
李元昊為
定難軍節度使、西平王。
寶元元年(1038年),元昊反宋稱帝,建立西夏政權。在經歷數年的戰爭後,趙禎於慶曆四年(1044年)十月與夏方訂立和約:夏向宋稱臣,宋每年“賜”夏絹十三萬匹、銀五萬兩、茶二萬斤(再加上其他賞賜,歲幣總數共達二十五萬五千),並開放邊境貿易。史稱“
慶曆和議”。自此後,宋夏關係趨於緩和,但到了嘉祐年間,西夏卻違反和議,再次犯邊。
趙禎在位初期,宋遼維持了
澶淵之盟達成的和平協定,總體相安無事。彼此遇重要事件,仍互派使者往來。
慶曆元年(1041年)底,乘宋、夏戰事緊張之際,
遼興宗在以南院宣徽使
蕭惠為首的群臣支持下,決定以宋修邊防與攻夏為藉口,一面派
耶律重元及蕭惠聚兵南京,作出攻宋的態勢。一面於次年(1042年)初派
蕭特末、劉六符赴宋廷,索取被後周世宗攻占的關南十縣。趙禎派大臣
富弼與遼朝進行談判,其嚴詞強硬,博征旁引,打破遼朝索要後周時奪取的三關之地的企圖。同時,為避免兩面作戰,趙禎最終決定以每年增加
歲幣(銀、絹各十萬匹、兩)為代價,維持澶淵之盟,史稱“慶曆增幣”(遼人稱“重熙增幣”)。
但比起選擇戰爭的軍費,歲幣開支無足輕重。在宋夏戰爭時期,陝西出支一度達到三千三百六十三萬(慶曆二年),幾近赤字。遼失去南下劫掠的經濟誘因,也是遼宋能維持百年和平的重要因素之一。
對於稱雄河湟的青唐吐蕃首領
唃廝囉,宋廷在趙禎在位期間繼續進行聯絡,並多次加封官爵,以使其牽制新興的西夏政權。
明道元年(1032年),宋授唃廝囉為寧遠大將軍、愛州團練使。景祐二年(1035年)十二月,加保順軍留後。景祐四年(1037年),唃廝囉遣使進貢。次年(1038年),宋廷進授其為保順軍節度使,仍兼
邈川大首領,又加封其為
河西節度使。此後雙方亦常有使者往來。
自乾興元年(1022年)四月起,越南李朝(今
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北部)開國君主、受宋冊封為南平王的
李公蘊向宋朝通好,四次來朝貢。亦曾於天聖六年(1028年)入侵宋邊境,掠奪邊民,趙禎命廣南西路轉運使向李朝追討。李公蘊死後,又冊封其子
李佛瑪為交阯郡王,並加授勳號;李佛瑪亦對宋頗為恭順,曾數次遣使進獻馴象。
天聖六年(1028年),
室利佛逝遣使進貢。天聖八年(1030年),
占城國遣使進貢。明道二年(1033年),
朱羅國(《宋史》稱注輦國)遣使進貢。慶曆二年(1042年),占城獻馴象三頭。此後各國仍時有貢獻。
自天聖元年(1023年)至天聖九年(1031年),西域的
歸義軍及
甘州回鶻、
龜茲國、
喀喇汗國(《宋史》稱為“于闐”)等政權多次遣使來朝。雙方往來頻繁。
藝術造詣
趙禎善書法,史稱其“天縱多能,尤精書學”,尤擅
飛白體,《
書史會要》稱“埶遒勁,可入能品”。宮殿門觀,多為其
飛白書題榜。當時大臣的神道碑首,也多有其題字。
趙禎通曉音律,《宋史·樂志》載:“仁宗洞曉音律,每禁中度曲,以賜教坊,或命教坊使撰進,凡五十四曲,朝廷多用之。”
歷史評價
王安石:“仁宗在位,歷年最久……升遐之日,天下號慟,如喪考妣,此寬仁恭儉,出於自然,忠恕誠愨,終始如一之效也。”
范祖禹:“臣掌國史,伏睹仁宗皇帝在位四十二年,豐功盛德固不可得,而名言所可見者,其事有五:畏天、愛民、奉宗廟、好學、聽諫。仁宗行此五者於天下,所以為仁也。”
陳師錫:“宋興一百五十餘載矣,號稱太平,饗國長久,遺民至今思之者,莫如仁宗皇帝……以致慶曆、嘉佑之治為本朝甚盛之時,遠過漢唐,幾有三代之風。”
邵伯溫:“嗚呼!雖酒酣、嬪御在列,尚不忘四民,故自聖帝明王以來,天獨以仁謚之也。”
周正夫:“仁宗皇帝百事不會,只會做官家。”
仁宗皇帝,至誠納諫,自古帝王無可比者。
仁宗儉德,殆本於天性,尤好服浣濯之衣。
朱熹:“仁宗有意於為治,不肯安於小成,要做極治之事。只是資質慈仁,卻不甚通曉用人,驟進驟退,終不曾做得一事。然百姓戴之如父母。契丹初陵中國,後來卻服仁宗之德,也是慈仁之效。緣它至誠惻怛,故能動人如此。”
王十朋:“我太祖太宗,肇造我宋之
家法者也。真宗仁宗至於列聖,守我宋之家法者也。”
明道二年四月,親政之後,抑內降,正朝綱,擯斥張耆、夏竦、陳堯佐之徒,而擢用范仲淹、孔道輔、龐籍輩,天下駸駸向治矣。嗚呼!明道二年之親政,積而為慶曆、嘉祐之盛。
是何台諫之職在國初則輕,在仁宗之時則重,在國初則為具員,在仁宗之時則為振職,何邪?蓋仁祖不以天下之威權為紀綱,而以言者之風采為紀綱,故其進退台諫,公其選而重其權,優其遷而輕其責,非私之也,蓋以立國之紀綱實寄於此。
我朝之治,莫盛於仁祖,而災異之多,惟仁皇之世為屢見。惟我仁祖減膳撒樂,旱而撒蓋,雨而徒跣,其禱祈之切至,露立於壇陛,其訓辭之切至。移災於朕躬,是以天鑒其誠,民感其仁,而慶曆之災異,轉為四十二年之和氣。
仁宗在位四十二年,天下安樂,唯仁治而已。
文天祥:“康定間,
歐陽修以言事出,未幾即召以諫院;至和間,
唐介以言事貶,未幾即除以諫官;仁祖之所以主直道者如此。”
仁宗恭儉仁恕,出於天性,一遇水旱,或密禱禁庭,或跣立殿下……至於夏人犯邊,御之出境;契丹渝盟,增以歲幣。在位四十二年之間,吏治若偷惰,而任事蔑殘刻之人;刑法似縱弛,而決獄多平允之士。國未嘗無弊幸,而不足以累治世之體;朝未嘗無小人,而不足以勝善類之氣。君臣上下惻怛之心,忠厚之政,有以培壅宋三百餘年之基。子孫一矯其所為,馴致於亂。《傳》曰:“為人君,止於仁。”帝誠無愧焉。
仁宗之世,契丹增幣,夏國增賜,養兵兩陲,費累百萬;然帝性恭儉寡慾,故取民之制,不至掊克。
宋之廟號,若仁宗之為“仁”,孝宗之為“孝”,其無愧焉,其無愧焉!
梁寅:“仁宗,其遏西夏之兵者,
韓琦、
范仲淹之功也;致慶曆之治者,亦韓、范與富弼三人之力也。而帝之恭儉愛民,四十二年始終若一,真可謂仁矣。”
鄒智:“宋之英主,無出仁宗。
夏竦懷奸挾詐,孤負任使則罷之;
呂夷簡痛改前非,力圖後效則包容之;杜衍、韓琦、范仲淹、富弼,抱才氣有重望,則不次摺之。故能北御契丹,西臣元昊,而慶曆、嘉佑之治號為太平,未聞一任一疑可以成天下之事也。”
劉玉:“宋仁宗能納范仲淹、唐介之忠,故能臻慶曆之治。”
孫承恩:“穆穆仁宗,實惟盛德。奉身清約,議論懇惻。學勤講筵,治法無逸。昭陵之思,百世一日。”
萬鏜:“在昔人君,以務實致治者,漢文景、宋仁宗是也。”
歸有光:“宋之仁宗,可謂漢、唐以來之令主矣,當此時,韓琦為宰相,君臣皆賢,迄不能如光所言。豈以其分量有所止,雖四十年深仁厚澤,無以進於三代之隆,為可惜也。”
李贄:“若仁宗之為君也,只看其沒後,深山窮谷莫不奔走悲號而不能止,則可知已。至於
鉅公輩出,尤千載一時也。”
朱國楨:“三代以下,稱賢主者,漢文帝、宋仁宗與我明之孝宗皇帝。”
謝肇淛:“三代以下之主,漢文帝為最;光武、唐太宗次之;宋仁宗雖恭儉,而治亂相半,不足道也……宋仁宗四十年中,君子小人相雜並進,河北西夏,日尋兵革,苟安之不暇,何暇致刑措哉?”
蔣一葵:“仁宗在位四十二年,民安俗阜,天下稱治,葬昭陵,有題詩道傍者曰:‘農桑不擾歲常登,邊將無功吏不能。四十二年如夢過,春風吹淚灑昭陵。’”
天都外臣:“小說之興,始於宋仁宗。於時天下小康,邊釁未動,人主垂衣之暇,命教坊樂部纂取野記,按以歌詞,與秘戲優工,相雜而奏。是後盛行,遍於朝野。蓋雖不經,亦太平樂事。”
王夫之:“仁宗之稱盛治,至於今而聞者羨之。帝躬慈儉之德,而宰執台諫侍從之臣,皆所謂君子人也,宜其治之盛也。”
佚名《
東坡詩話》:“先生處於宋朝全盛之時,仁宗天子御極之世。這一代君王,恭已無為,寬仁明聖,四海雍熙,八荒平靜,士農樂業,文武忠良。真箇是:聖明有道唐虞世,日月無私天地春。”
虞雲國:“儘管有種種外患內政上的問題,但仁宗一朝無論如何還是宋朝的治世,除卻軍事,政治、經濟和文化上都頗有些盛世氣象……治世的出現,與仁宗‘恭儉仁恕’的個人秉性與治國方針有關,他不是一個奮發有為的英主,甚至在歷朝守成之君中也不是聲譽卓著的明君。他的性格有柔弱游移等毛病,耳朵根子軟,對後宮女色也有相當的興趣。但他最大的優點就是寬容仁厚,能容忍各種激烈的批評意見,哪怕是對他私生活妄加非議,聽了也從不挾憤報復。”
軼事典故
生母之爭
關於趙禎的身世,清代小說《
三俠五義》里有一種“狸貓換太子”的說法,認為劉氏(
章獻明肅皇后)、李氏(章懿皇后,即
李宸妃)在
宋真宗晚年同時懷孕,為了爭當正宮,工於心計的劉氏將李氏所生之子換成了一隻剝了皮的狸貓,污衊李氏生下了妖孽。真宗大怒,將李氏打入冷宮,而將劉氏立為皇后。後來,天怒人怨,劉氏所生之子夭折,而李氏所生的男嬰就是宋仁宗趙禎。在
包拯的幫助下,趙禎得知真相,並與已雙目失明的李氏相認,而已升為皇太后的劉氏則畏罪自縊而死。自宋朝以來,由於小說、戲劇等各種藝術形式的演繹,趙禎生母之謎日益鮮活生動,備受世人關注。關於“趙禎究竟是真宗後劉氏之子、還是妃子李氏親生”這一問題,無論是小說,還是戲曲,幾乎眾口一辭,認定趙禎是李氏所生。
而在史書記載中,李氏本是劉氏做妃子時的侍女,後來被真宗看中,成為嬪妃,並產下一個男嬰。連喪數子的真宗中年得子,自然喜出望外。趙禎在出生後,便在真宗的默許下,由未能生育劉氏和楊淑妃一起撫養。李氏懾於劉後的權勢,也不敢流露出任何不滿。趙禎即位後,劉氏以皇太后身份
垂簾聽政,權傾朝野。趙禎在養母的權力陰影下一天天長大。劉太后在世時,他一直不知先皇嬪妃中的
順容李氏就是自己的生母。
劉太后病逝後,燕王
趙元儼告知趙禎實情。趙禎號慟頓毀,連日不視朝,下哀痛之詔自責。尊宸妃為皇太后,諡號“莊懿”。在知道自己的身世後,趙禎倍感震驚。他抑制不住內心的悲傷,一面親自乘坐牛車趕赴安放李妃靈柩的洪福院,一面派兵包圍了劉後的住宅,以便查清事實真相後作出處理。此時的趙禎不僅得知了自己的身世,而且聽說自己的生母竟死於非命,他一定要打開棺木查驗真相。當棺木打開,只見以水銀浸泡、屍身不壞的李妃安詳地躺在棺木中,容貌如生,服飾華麗,趙禎這才嘆道:“人言豈能信?”隨即下令遣散了包圍劉宅的兵士,並在劉太后遺像前焚香,道:“自今大娘娘平生分明矣。”言外之意就是劉太后是清白無辜的,她並沒有謀害自己的母親。
李氏是在臨死時才被封為宸妃的,劉太后在李宸妃死後,最初是想秘而不宣,準備以一般宮人禮儀舉辦喪事。但宰相
呂夷簡力勸大權在握的劉太后,要想保全劉氏一門,就必須厚葬李妃,劉後這才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決定以高規格為李宸妃發喪。生母雖然厚葬,但卻未能沖淡趙禎對李氏的無限愧疚,他一定要讓自己的母親享受到生前未曾得到的名分。經過朝廷上下一番激烈爭論,最終,將真宗的第一位皇后郭氏列於太廟之中,而另建一座奉慈廟分別供奉劉氏、李氏的牌位。劉氏被追謚為莊獻明肅皇太后,李氏被追謚為莊懿皇太后。趙禎為寵待李氏,還拜舅舅
李用和為彰信軍節度使、檢校侍中,賞賜豐厚。後來更加追念李氏,便想盡辦法厚待母家,把長女
福康公主下嫁給李用和之子
李瑋。
仁慈寬厚
有關仁宗仁慈、寬厚、恭儉的遺聞軼事特別多,雖不無箭垛效應,但也折射了歷史的光影。
一天,趙禎退朝回到寢宮,因為頭癢,沒有脫皇袍就摘下帽冠,叫梳頭太監進來替他梳頭。太監梳頭時見趙禎懷中有一份奏摺,問道:“陛下收到的是什麼奏摺?”趙禎說是諫官建議減少宮中宮女和侍從的。太監說:“大臣家裡尚且都有歌伎舞女,一旦升官,還要增置。陛下侍從並不多,他們卻建議要削減,豈不太過分了!”趙禎沒有接口。太監又問:“他們的建議,陛下準備採納嗎?”趙禎說:“諫官的建議,朕當然要採納。”太監自恃一貫為趙禎所寵信,就不滿地說:“如果採納,請以奴才為削減的第一人。”趙禎聽了,頓然站起,呼喚主管太監入內,按名冊檢查,將宮人二十九人及梳頭太監削減出宮。事後,皇后問道:“梳頭太監是陛下多年的親信,又不是多餘的人,為何將他也削減?”趙禎說:“他勸朕拒絕諫官的忠言,朕怎能將這種人留在身邊!”
諫官
王素曾勸諫趙禎不要親近女色,趙禎回答說:“你是
王旦之子,我是真宗之子,與他人不同,自是世交。
王德用確有美女進獻給我,現在在宮中,我很中意,你就讓我留下她吧。”王素說:“臣今日進諫,正是恐怕陛下為女色所惑。”趙禎聽了,雖面有難色,但還是命太監說:“王德用送來的女子,每人各贈錢三百貫,馬上送她們離宮,辦好後就來報告。”說完,他還淚水漣漣。王素說:“陛下認為臣的奏言是對的,也不必如此匆忙辦理。女子既然已經進了宮,還是過一段時間再打發她們走為妥。”趙禎說:“朕雖為帝王,但人情相同。倘若見她們落淚不願出宮,恐怕也就不忍心趕她們了。你就在這裡等回報吧。”不久,內侍來報“事已了當”。
包拯屢屢犯顏直諫,甚至唾沫都飛濺到趙禎臉上。但趙禎一面用衣袖擦臉,一面還接受他的建議,竟未予以怪罪。有一次,包拯反對任命仁宗寵妃張氏(即
溫成皇后)的伯父
張堯佐為
三司使,趙禎便改命張堯佐為節度使,包拯愈加激烈地反對,帶領七名言官與趙禎理論。趙禎大怒道:“你們是想說張堯佐的事嗎?節度使是個粗官,為什麼還要爭?”言官
唐介越次上前,不客氣回答道:“節度使,太祖、太宗都曾經做過,恐怕不是粗官。”趙禎
悚然,最終採納了言官的建議。他回到後宮後,張貴妃遣宦官探問,得知包拯犯顏直諫。等趙禎回到宮中,張貴妃迎上前去,又想為伯父美言。趙禎用袖子擦著臉不耐煩地說:“今天包拯上殿,唾沫都濺到我臉上了。你只管要宣徽使、宣徽使,難道不知道包拯是御史嗎?”而唐介的直諫也給趙禎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暗中命人繪製唐介的畫像,掛在溫成閣中,並親自題寫文字:“右正言唐介。”唐介去世後,宋神宗把畫像賜給唐介的家人,世人才知曉此事。
趙禎對下人很仁慈。有一次用餐,他正吃著,突然吃到了一粒沙子,牙齒一陣劇痛,他趕緊吐出來,還不忘對陪侍的宮女說:“千萬別聲張我曾吃到沙子,這可是死罪啊。”對待下人的過失,趙禎首先考慮的不是自己的不適與難受,而是下人因此而可能帶來的罪責。
趙禎對讀書人也比較寬容。嘉祐年間,
蘇轍參加進士考試,在試卷里寫道:“我在路上聽人說,在宮中美女數以千計,終日裡歌舞飲酒,紙醉金迷。皇上既不關心老百姓的疾苦,也不跟大臣們商量治國安邦的大計。”考官們認為蘇轍無中生有、惡意誹謗,趙禎卻說:“朕設立科舉,本來就是要歡迎敢言之士。蘇轍一個小官,敢於如此直言,應該特與功名。”
趙禎尚德緩刑,遇到疑難案件,儘量從輕發落,即使對“煸動造反”的,也能區別對待,分清是真要造反,還是發牢騷。當時,四川有個讀書人,獻詩給成都太守,主張“把斷劍門燒棧閣,成都別是一乾坤”。成都太守認為這是明目張胆地煽動造反,把他縛送京城。按照歷朝歷代的律條,此人應予以嚴懲,趙禎卻說:“這是老秀才急於要做官,寫一首詩泄泄憤,怎能治罪呢?不如給他個官。”就授其為
司戶參軍。
據說,詩人
柳永因詞作中“忍把浮名,換了淺斟低唱”一句得罪了趙禎,在科舉中被劃掉,於是反唇相譏,說自己是“奉旨填詞”。但實際上,柳永是宋真宗一代的人,到趙禎登基時,他已經三度落榜。景祐元年(1034年),趙禎親政,出於對老年考生的同情,特開恩科,對歷屆科場沉淪之士的錄取放寬尺度,柳永才得以入仕。也因此,柳永非常愛戴趙禎,作“願歲歲,天仗里常瞻鳳輦”來歌頌他。
為人勤儉
趙禎不光對人仁慈寬厚,身為九五至尊,但對自己的要求也是非常嚴格。衣食非常簡樸,史書中記錄了他大量嚴於律己的故事。
一天早晨,趙禎對近臣說起昨天夜裡失眠腹飢,想吃燒羊肉。近臣問他為什麼不降旨取索,他回答說:“宮禁每有取索,外間便為定製。我怕自此以後每夜都要宰羊,殺生害物。”
有一次,趙禎在散步,時不時的就回頭看,隨從們都不知道皇帝是為了什麼。趙禎回宮後,著急的對嬪妃說到:“朕渴壞了,快倒水來。”嬪妃覺得奇怪,問趙禎:“陛下為什麼在外面的時候不讓隨從伺候飲水,而要忍著口渴呢。”趙禎說:“朕屢屢回頭,但沒有看見他們準備水壺,如果朕要是問的話,肯定有人要被處罰了,所以就忍著口渴回來再喝水了。”
一次,時值初秋,官員獻上
蛤蜊。趙楨問從哪裡弄來的,臣下答說從遠道運來。又問要多少錢,答說共二十八枚,每枚錢一千。趙楨說:“我常常告誡你們要節省,現在吃幾枚蛤蜊就得花費二萬八千錢,朕吃不下!”他也就沒有吃。還有一次,趙禎早晨醒來對近侍說:“昨天晚上朕肚子餓得很,睡不著想吃燒羊。”近侍問道:“陛下為何不降旨命臣下去採辦?”趙禎說:“朕如果一開口,下面就因為這是朕的命令,去大肆擾民,所以還是不開口的好。”
百司曾奏清擴大苑林,趙禎說:“吾奉先帝苑囿,猶以為廣,何以是為?”到趙禎去世前不久,
中書門下、
樞密院曾在
福寧殿的西合奏事,看見趙禎所用的床帳、墊具都質樸灰暗,許久未更換。趙禎看著宰相韓琦等人說:“朕居於宮中,自己日常生活的享用正是如此。這也是百姓的膏血啊,可以隨便浪費嗎!”
廢后寵妃
早在劉太后生前,趙禎與太后之間就已存在極大的衝突,尤其是在自己的婚姻大事上,趙禎明顯地感到太后的專橫。趙禎最初看上了並非官宦卻富有錢財的王蒙正的女兒(
遂國夫人),曾向劉太后提起過此事,但武斷的太后根本不予理會,藉口這個王姓女子“妖艷太甚,恐不利少主”,硬是將這個“姿色冠世”的少女許配給了
劉美長子
劉從德。劉美即是太后的前夫、銀匠龔美。這一許配卻極大地傷害了趙禎。
趙禎喜歡的姑娘被許給劉從德後,太后也準備儘快為十五歲的皇帝完婚,選了幾個有身份的少女進宮,作為皇后候選人,其中有已故中書令
郭崇的孫女郭氏,已故驍騎衛上將軍
張美的曾孫女張氏(
張美人)。當時趙禎一眼就相中了張氏。本來皇帝選中誰就可以立為皇后,但趙禎的意願再次遭到太后的阻撓。原來,經過太后審視,認為張氏不如郭氏,在未與趙禎商量的情況下,便自作主張以張氏為才人,而冊立郭氏為皇后。張才人「後進位為美人」去世後,趙禎追封其為皇后,當時郭皇后仍在位,這是趙禎在位時期出現的第一次生死兩皇后)。這一決定又一次使少年趙禎遭受到了沉重的打擊,進而造成此後長時間內皇帝對正宮的冷漠,也直接導致了廢后風波。
郭皇后有劉太后作靠山,她既不懂得謙讓和寬容,更是逐漸養成了驕橫自恣的性格。太后死後,她依然舊習不改,仍沿用太后時的規矩,壟斷後宮。而趙禎親政,卻力圖要擺脫太后的影響,其中一項重要變化,就是後宮嬪妃紛紛得寵。當時最受趙禎寵愛的兩個美人是尚氏和楊氏。尚美人的父親封官受賜,恩寵傾動京城,引起郭后的嫉恨,幾番與尚氏發生衝突,尚氏自然也少不了在趙禎面前詆毀皇后。一次,尚氏當著趙禎的面譏諷郭后,郭后怒不可遏,上前要抽尚氏耳光,趙禎跑過來勸架,偏巧一巴掌落在趙禎的脖頸上。趙禎大怒,令宦官
閻文應傳來宰相
呂夷簡,讓他“驗視”傷痕,其實是為其廢后尋求支持。隨後,趙禎下詔,稱皇后無子,願意當道姑,特封淨妃、玉京沖妙仙師,易名淨悟,別居長寧宮。此詔一出,朝廷大嘩,甚至引發了台諫官員在皇帝寢宮門前集體進諫這一前所未有的事件。郭后被廢,名義上是她長時間未能生育皇子,實際上是趙禎發泄對已故太后的不滿。
郭皇后被廢后,趙禎讓
宋綬草擬廢后詔書,其中有“當求德門,以正內治”的話,意思是從有教養的家庭中選取秀女。劉太后雖已不在人世,趙禎也已親政,但在選後的問題上他卻一直未能如願。當時,左右領來一個姓陳的女子進宮,頗得仁宗歡心。陳氏是壽州茶商之女,父親靠捐納謀得一個小官,不具高貴的門第。宋綬說:“陛下若以賤者正位中宮,不就與前日詔書所言背道而馳了嗎?”宰相呂夷簡、樞密副使
蔡齊等人也紛紛勸說,負責給趙禎供藥的太監閻士良頗得仁宗信任,他也勸諫仁宗不要娶陳氏。這樣,在眾人的反覆勸說下,趙禎不得不另立中宮,勉強將宋初名將
曹彬的孫女選為皇后。
正因為如此,趙禎對這次婚姻似乎也不是很滿意,郭廢后去世後,趙禎下詔追復她為皇后,此時曹皇后在位,這是趙禎在位時期出現的第二次生死兩皇后。進入中年以後,趙禎最寵愛的女人是張美人。張美人後進封貴妃,雖然她在死後才被追冊為皇后,但其生前的威勢,並不亞於正宮曹皇后。張貴妃是洛陽人,祖先是吳人,
吳越歸宋,其家遷到河南定居。不幸的是其父張堯封進士及第不久就去世了,母親在齊國大長公主府上作歌舞女,將女兒帶在身邊。大長公主見這個小女孩靈巧可愛,便召入宮中作樂女,那時她才八歲,由宮人賈氏代養。一次宮中宴飲,被趙禎看中得寵,並於慶曆八年(1048年)成為貴妃。張氏在短短几年內,就由末等嬪妃直升至最高等級的貴妃,距離皇后僅一步之遙,可知趙禎對她特別寵愛。
皇祐六年(1054年)正月初八,三十一歲的張貴妃暴病身亡。趙禎感念張貴妃生前的柔情與善良,悲痛無比地對左右說,當年顏秀等人發動宮廷叛亂時,張貴妃不顧自身安危,挺身出來保護自己。天下大旱,為了替他分憂,又是張貴妃,在宮中刺臂出血,書寫祈雨的禱辭。在左右宦官的支持下,趙禎最後決定用皇后之禮為張貴妃發喪。一生都夢想著登上皇后之位的張貴妃,終於在死後穿上皇后的殮服,享受到宗室、大臣們的參拜告奠。由於擔心朝野的反對,趙禎乾脆在治喪的第四天宣布追冊貴妃張氏為皇后,賜謚溫成。正宮曹皇后在世,卻另追冊貴妃為後,又一次出現了一生一死兩位皇后,如此逾禮之事,曠古未聞。台諫連續上奏反對,趙禎置之不理。為了自己心愛的女人,趙禎下令為其輟朝七日,京師“禁樂一月”,京師惟一的活動便是為
溫成皇后舉喪。張貴妃去世不久,其母楚國太夫人曹氏也逝世,趙禎仍為其輟朝三日,並親臨其家祭奠。
趙禎為了自己一生中最重要的兩個女人—生母和愛妃,不顧朝野內外的巨大非議,毅然進行了兩次追冊活動,這種感情是真摯的。同樣,知人善任的趙禎對自己看中的臣子,無論是文臣,還是武將,都會給予相當的信任,這種信任也是坦誠的。但是,早年母后臨朝的陰影和自己不幸的婚姻造就了他文弱、憂鬱而又猶疑不定的性格,使得這種信任很難經得起世事滄桑的考驗。
畫像傳遼
據《
邵氏聞見後錄》記載:嘉祐二年(1057年)秋,遼朝曾派使者前來求取趙禎的畫像。朝臣擔心畫像被使用
厭勝之術,趙禎說:“朕待虜人誠懇,他們一定不會這樣做。”於是遣使將自己的畫像贈送給遼朝,遼道宗
耶律洪基舉行隆重儀式,親迎趙禎畫像。耶律洪基見到畫像後,“驚肅再拜,謂左右曰:‘我若生中國,不過與之執鞭持,蓋一都虞侯耳!’”
人際關係
關係 | 姓名 | 簡介 |
---|
| | |
| | |
| | |
| | 宋真宗 淑妃,曾與劉太后一同撫養趙禎,被趙禎稱為小娘娘,稱保慶皇太后。諡號 章惠皇后。 |
| | 即 郭皇后,後被廢為淨妃,趙禎賜名清悟,死後追復為皇后。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母昭節貴妃苗氏(苗貴妃),即 福康公主,累封莊孝明懿大長帝姬。 |
| 母俞德妃,即 崇慶公主,早亡,追封楚國公主,累封徐國大長公主。 |
| 母溫成皇后張氏,即 安壽公主,早亡,追封唐國公主,累封鄧國大長公主。 |
| 母溫成皇后張氏,即 寶和公主,早亡,追封越國公主,累封鎮國大長公主。 |
| |
| |
| 母馮賢妃,即 隋國公主,早亡,追封吳國公主,累封魯國大長公主。 |
| 母溫成皇后張氏,即鄧國公主,同年進封 齊國公主,早亡,追封韓國公主,累封唐國大長公主。 |
| |
| |
| |
| |
| |
主要作品
據《玉海》記載,趙禎有《御製集》100卷,今已佚。《
全宋詩》錄其詩13首。另據《文獻通考》所載,趙禎還曾“纂古今兵書戰策及書史成敗之跡”,撰《神武秘略》10卷,也已經佚失。
詩 | 《句》(其一)、《句》(其二)、《蓮花經贊》、《賞花釣魚》、《送李端懿師鄆》、《挽劉沆》、《幸資善堂》、《賜賦元亨》、《賜劉輝及第》、《賜梅摯知杭州》、《嘉祐六年八月十五日賜林悅二首》(其一)、《合宮歌》 |
---|
賦 | |
---|
後世紀念
趙禎去世後埋葬在河南府永安縣(今河南省
鞏義市)的永昭陵。永昭陵位於嵩山北麓與洛河間丘陵和平地上。陵區以
芝田鎮(宋永安縣治)為中心,南北約15公里,東西約10公里。
陵園遵從風水地形堪輿學說,依地勢而就,傍山依水,東南穹窿,西北低垂,由“皇帝陵”、“皇后陵”和“下宮”組成,神道兩側的石刻群形態逼真,雄渾高大,栩栩如生,其中“瑞禽”和“角端”更是雕刻史上的傑作。
南宋初年,永昭陵遭金兵破壞。元代時,地面建築全部被毀。1998年,永昭陵開始獲修復,現為鞏義市的
宋陵公園。
藝術形象
文學形象
影視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