崑崙關宋攻儂智高之戰

崑崙關宋攻儂智高之戰是1053年(北宋皇祐五年),在北宋農民戰爭中,宋將狄青於崑崙關(今廣西南寧東北)擊敗廣源州部族首領儂智高的一次反擊戰。

基本介紹

  • 名稱:崑崙關宋攻儂智高之戰
  • 地點:崑崙關
  • 時間:1053年(北宋皇祐五年)
  • 參戰方:宋軍,廣源州部族首領
戰役背景,戰役過程,歷史評論,

戰役背景

皇祐四年四月,儂智高起兵反宋,進破邕州,旋率7000(一說5000)兵順鬱江(今廣西境)東下,連破9州,直抵廣州。攻城受挫後,撤圍退走。回師途中,又破昭(今廣西平樂)、賓(今廣西賓陽)等州,退據邕州(今廣西南寧),擊殺宋將、知州等官吏數十人。是年六月至八月,宋廷先後遣廣南西路鈐轄陳署,廣南東西路安撫使楊畋、廣西經略安撫使余靖,荊湖南路、江南西路安撫使孫沔等率軍進擊,均無建樹,一時嶺南震動,宋廷深以為憂。九月,樞密副使狄青自請出戰。他針對儂軍多執長槍的作戰特點與宋軍失利的原因,制定了以騎制步的方略。十月初,狄青被命為宣徽南院使,荊湖南北路宣撫使,率鄜延、環慶;涇原路蕃落、廣銳軍1.5萬步騎啟行。次年正月初,進抵賓州(今廣西賓陽),與孫沔余靖等會師,合軍3.1萬。時嶺南諸軍兵疲意沮,紀律鬆弛,有令不行。

戰役過程

狄青未至前,傳令諸軍占據要地,勿擅自出戰。陳署恐狄青獨得戰功,違令率8000步卒輕出,因軍紀渙散。將無威令,兵敗金城驛(今廣西南寧東北),喪師2000餘。狄青整飭軍紀,嚴申軍律,數陳署敗軍之罪,將其與所屬將校32人處斬。諸將相顧失色,全軍肅然,令行禁止。旋聲言休兵,令諸軍備10日糧,借上元節,張燈3日,分宴將佐軍校,佯作按兵不動。儂軍偵探不知狄青兵謀,返報宋軍不會即進。儂智高部將建議扼守崑崙關俟宋軍糧盡兵疲而擊。儂智高輕敵,未加戒備。十六日夜半,狄青稱疾退席,乘風雨夜暗,出其不意,率輕騎倍道潛出,襲取崑崙關,于歸仁鋪(今廣西南寧東北)列陣。黎明,軍侯來報,諸將方知狄青已經出關,孫沔余靖遂引軍急進。儂智高見險關已失,傾數萬眾布陣迎戰。狄青依儂軍陣勢,令右班殿直張玉為先鋒,如京副使賈逵、西京左藏庫副使孫節分別率左、右軍,孫沔、余靖率中軍,自率精騎隱蔽於陣側後。初戰,儂軍氣勢甚銳,頻頻猛攻,孫節力戰而死,宋軍稍退。賈逵見儂軍蜂擁而至,引軍占據高地,麾眾自上而下衝擊,斷儂軍陳為二。是時,鼓聲大振,狄青手持白旗,揮旗從兩翼殺出。兩路騎兵互相穿插,忽左忽右,不時變換衝擊方向。儂軍猶疑,不知所為,陣勢大亂,紛紛逃遁,退回邕州。宋軍追殺50餘里,殺其弟儂建中、侍郎黃師宓及士卒2200餘人,俘500餘人。是夜,宋軍兵臨城下,虛張聲勢,鼓譟大呼,儂智高以為宋軍欲將攻城,縱火焚城。逃往大理(今屬雲南),廣南平。

歷史評論

點評:此戰,狄青精心籌謀,出征前充分準備,改制兵器,確定了以騎制步的正確方略。臨戰,整飭軍紀,激勵將士,出其不意,襲取崑崙關。及戰,巧施迷陣,發揮騎兵優勢,自兩翼夾擊,一舉平定儂智高十月之亂,鞏固了宋南部邊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