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作品原文,作品注釋,作品譯文,作品賞析,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狄青為樞密副使,宣撫廣西。時儂智高守崑崙關。青至賓州,值上元節,令大張燈燭,首夜燕將佐,次夜燕從軍官,三夜饗軍校。首夜樂飲徹曉。次夜二鼓時,青忽稱疾,暫起如內,久之,使人諭孫元規,令暫主席行酒,少服藥乃出,數使人勸勞座客。至曉,各未敢退,忽有馳報者云:是夜三鼓,青已奪崑崙矣。
作品注釋
崑崙關:關名,在今廣西邕寧東北崑崙山上。
作品譯文
狄青為樞密副使,守衛廣南西路。當時儂智高據守崑崙關。狄青軍至賓州,正值上元節,他下令軍中大張燈火,第一夜宴請軍中將領,第二夜宴請隨從軍官,第三夜犒勞軍校。第一夜飲宴奏樂通宵達旦。第二夜二鼓時分,狄青忽然稱病,即刻起來進入內帳。過了很久,派人告訴孫元規,要他暫時主持宴席敬酒,自己稍微服點藥就出來,並多次使人向座上賓客勸酒。到了拂曉,將校們都不敢擅自退席,忽然有人飛馬前來報告說:當天晚上三鼓時狄青已奪取了崑崙關。
作品賞析
公元1052(北宋皇佑四年),廣源州壯族首領儂智高起兵反宋,宋王朝任命狄青為樞密副使,率兵征討廣南。當時,儂智高據守崑崙關,力圖恃險固守。因此,奪取崑崙關就成了宋軍南進的關鍵。這則筆記記述狄青智取崑崙關的故事。狄青利用節日時機,布下迷陣,聲稱要在軍中大宴將領三夜,但卻在第二夜宴會中途突然退席,暗地率領軍隊偷襲崑崙關成功。文中記述了狄青的誘敵策略,突出了他卓越的軍事才能。
作者簡介
沈括(1031—1095),字存中,浙江錢塘(今杭州市)人。公元1031年(天聖九年),出生於一個下層官吏的家庭,家境並不富裕,沈括常自謂“出自寒門”。母徐氏,是蘇州吳縣人,知書達禮,諳通文墨;父沈周,為官清正,不主張嚴刑苛法,到泉州任職時,沈括隨往。
作者沈括
![作者沈括 作者沈括](/img/9/1df/cGcq5iMzAjNwADMkZDO4MmN4MTZ3MWNyUGOxczLtVGdp9yYpB3LltWahJ2Lt92YuUHZpFmYuMmczdWbp9yL6MHc0RHa.jpg)
沈括的一生,可以概括為從政和科學研究兩個方面,茲舉其要點:公元1070(熙寧三年),參加了王安石變法,並且是改革派的中堅人物;公元1075(熙寧八年),出使遼國,“正駁斥遼國無理爭地要求,維護了宋室主權;繼而鎮守延州(今陝西延安),加強武備,設防邊睡,有效地抵禦西夏。沈括一向重視興修水利、監製兵器、管理財政等,希望促進國家強盛。沈括在從政的同時,一生重視科學研究和科學發明的記載。所進行的科研,堪稱廣博,諸如觀測天象,繪製渾儀景表,補修《奉元歷》(類似今天的陽曆);在數學方面,創立“隙積術”和“會圓術”;在物理學方面,發現地磁偏角的存在,早於歐洲400多年,對共振規律也有研究;在地質學方面,從岩石生物遺蹟中推論出沖積平原的形成,還提出石油的命名。此外,又鑽研藥用植物與醫術。沈括平生著述頗多,著名的傳世之作有《夢溪筆談》、《長興集》、《蘇沈良方》等。在《資治通鑑長編》中,尚有一部分他所撰寫的《乙卯入國奏請》、《入國別錄》等資政史料。
公元1082(元豐五年),因徐禧失陷永樂城,沈括連累受貶,居潤州,築夢溪園(今鎮江東郊),潛心著述,至紹聖元年復官爵,公元1095辭世,終年65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