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殊

晏殊

晏殊(991年—1055年2月27日),字同叔,撫州臨川人。北宋著名文學家、政治家。

生於宋太宗淳化二年(991年),十四歲以神童入試,賜同進士出身,命為秘書省正字,官至右諫議大夫、集賢殿學士、同平章事兼樞密使、禮部刑部尚書、觀文殿大學士知永興軍、兵部尚書,宋仁宗至和二年(1055年)病逝於京中,封臨淄公,諡號元獻,世稱晏元獻。

晏殊以詞著於文壇,尤擅小令,風格含蓄婉麗,與其子晏幾道,被稱為“大晏”和“小晏”,又與歐陽修並稱“晏歐”;亦工詩善文,原有集,已散佚。存世有《珠玉詞》、《晏元獻遺文》、《類要》殘本。

基本介紹

  • 本名:晏殊
  • 別稱:晏元獻
  • 字號:同叔
  • 所處時代:北宋
  • 民族族群:漢族
  • 出生地:撫州臨川(今江西進賢縣文港鎮)
  • 出生時間:公元991年
  • 去世時間:公元1055年2月27日
  • 主要作品:《珠玉詞》、《晏元獻遺文》、《類要》
  • 主要成就:北宋名相、婉約派著名詞人,與子晏幾道並稱“二晏”
  • 代表作:《浣溪沙·一曲新詞酒一杯》等
  • 官職:同平章事兼樞密使、禮部刑部尚書
  • 諡號:元獻
  • 爵位:臨淄公
人物生平,年少德高,宦海沉浮,創辦教育,扭轉戰局,晚年生活,主要成就,政治成就,文學成就,人物評價,總體評價,名人點評,軼事典故,家庭成員,個人作品,

人物生平

年少德高

晏殊從小聰明好學,5歲就能創作有“神童”之稱。景德元年(1004年),江南按撫張知白聽說這件事,將他以神童的身份推薦。次年,14歲的晏殊和來自各地的數千名考生同時入殿參加考試,晏殊的神色毫不膽攝,用筆很快完成了答卷。受到真宗的嘉賞,賜同進士出身。宰相寇準說道:“晏殊是外地人”皇帝回答道:“張九齡難道不是外地人嗎?”過了兩天,又要進行詩、賦、論的考試,晏殊上奏說道“我曾經做過這些題,請用別的題來測試我。”他的真誠與才華更受到真宗的讚賞,授其秘書省正事,留秘閣讀書深造。他學習勤奮,交友持重,深得直使館陳彭年的器重。三年,召試中書,任太常寺奉禮郎。

宦海沉浮

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任光祿寺丞,他父親去世,他回到臨川(今江西撫州)服喪,服喪期未了就被召回任職,跟從皇上到太清官祭祀。皇上令他編修寶訓,做了同判太常禮院。不久,母親去世,他請求等服期結束後再任職。皇上沒有允許。又被調任為太常寺丞,被提升為左正言、直史館,做了升王府記室參軍,掌書寫箋。年中時,遷升為戶部員外郎,做了太子舍人,不久又做了知制誥、判集賢院。過了很長時間,做了翰林學士,遷升為左庶子。皇上每次向晏殊詢問事情,都是用方寸小字把所問的內容寫在小紙片上給他。晏殊把自己的建議寫好後,連同那個小紙片都裝在一起呈給皇上,皇上對他的謹慎嚴密很欣賞。
乾興元年(1022年),年僅12歲的仁宗繼位,劉太后聽政。宰相丁謂、樞密使曹利用想獨攬大權,朝中眾官議論紛紛,束手無策。晏殊提出“垂簾聽政”的建議,得到大臣們的支持。為此,遷右諫議大夫侍讀學士、加給事中,後任禮部侍郎知審官院、郊禮儀仗使、遷樞密副使。因反對張耆升任樞密使,違反了劉太后的旨意,加之在玉清宮怒以朝笏撞折侍從的門牙,被御史彈劾。

創辦教育

天聖五年(1027年),以刑部侍郎貶知宣州,後改知應天府。在此期間,他極重視書院的發展,大力扶持應天府書院,力邀范仲淹到書院講學,培養了大批人才。該書院(又稱“睢陽書院”)與白鹿洞石鼓嶽麓合稱宋初四大書院。這是自五代以來,學校屢遭禁廢后,由晏殊開創大辦教育之先河。慶曆三年在宰相任上時,又與樞密副使范仲淹一起,倡導州、縣立學和改革教學內容,官學設教授。自此,京師至郡縣,都設有官學。這就是有名的“慶曆興學”。

扭轉戰局

明道元年(1032年),晏殊升任參知政事(副宰相)加尚書左丞。第二年因諫阻太后“服袞冕以謁太廟”,貶知亳州、陳州。五年後召任刑部尚書兼御史中丞,復為三司使。時值李元昊稱帝,建立西夏國,並出兵陝西一帶,而宋將屢屢敗退。晏殊全面分析當時的軍事形勢,從失利中找原因,針對存在的問題,奏請仁宗後,辦了四件加強軍備的大事:撤消內臣監軍,使軍隊統帥有權決定軍中大事;召募、訓練弓箭手,以備作戰之用;清理宮中長期積壓的財物,資助邊關軍餉;追回被各司侵占的物資,充實國庫。由此,宋軍很快平定了西夏的進犯。
晏殊晏殊

晚年生活

慶曆二年(1042年),晏殊官拜宰相,以樞密使加平章事。第二年,以檢校太尉刑部尚書同平章事,晉中書門下平章事,集賢殿學士,兼樞密使。慶曆四年(1044年),因撰修李宸妃墓誌等事,遭孫甫蔡襄彈劾,貶為工部尚書知穎州,後又以禮部、刑部尚書知陳州、許州。60歲時以戶部尚書、觀文殿大學士知永興軍節度使(今陝西西安)。後調到河南府,官銜被轉到兵部。至和元年(1054)六月,晏殊因病請求回京城醫治,待病好以後,再出京任職,仁宗特意把他留下來,讓他為自己講經釋義,讓他五天到自己這裡來一次,按宰相的規格對待他。過了一年,晏殊的病情加重了,仁宗想前去看他。晏殊知道後就立刻派人捎信給仁宗,信中說:“我老了又重病在身,不能做事了,不值得被陛下您擔心了。”不久即於至和二年正月二十八日(1055年2月27日)去世。仁宗雖然親自前去哀悼,但仍因沒能在他臥病時來看望他感到遺憾,特地二天沒有上朝。贈給晏殊司空(三公之一)兼侍中(官名,門下省長官)的官爵,賜諡號為“元獻”,在碑文的首款篆寫了“舊學之碑”四個字。
晏殊雖多年身居要位,卻平易近人。他唯賢是舉,范仲淹、孔道輔、王安石等均出自其門下;韓琦、富弼歐陽修等皆經他栽培、薦引,都得到重用。韓琦連任仁宗、英宗、神宗三朝宰相;富弼身為晏殊女婿,但殊舉賢不避親,晏殊為宰相時,富弼為樞密副使,後官拜宰相。

主要成就

政治成就

真宗死,命章獻明肅太后權掌國事,宰相丁謂、樞密使曹利用都想單獨見太后奏事,一時相持不下,晏殊挺身而出,建言太后垂簾聽政,丁、曹二人皆不得見,議遂定,這一建議,對穩定當時的政局,起了重要作用。
仁宗朝,西夏元昊反,天下弊於兵,晏殊時任宰相兼樞密使,建議仁宗罷監軍,不要以陣圖授諸將,使得諸將對敵時能審時度勢、隨機應變。他還建議整頓財賦制度。這些建議均被仁宗採納,並取得很好的效果,終於使元昊俯首聽命。
晏殊為人剛簡威猛,待人以誠,雖處富貴,但生活相當簡樸,並且樂於獎掖人才,當世名士,如范仲淹、孔道輔、歐陽修等,皆出其門,又能識富弼於寒素之中,將自己的女兒嫁給他。晏殊執政時,范仲淹、韓琦、富弼皆受重用,台閣也多一時之賢,做了許多有利於國計民生的大事,為史學家艷稱的“慶曆新政”,實際上是由晏殊總領其事的。晏殊被罷相,范、韓、富等被貶,“慶曆新政”遂宣告失敗。任地方官時,他曾大辦學校,培養人才,歐陽修說“自五代以來,天下學廢,興自公始”,並非虛譽。

文學成就

晏殊一生寫了一萬多首詞,大部分已散失,僅存《珠玉詞》136首。《全宋詩》中收其詩160首、殘句59句、存目3首。在《全宋文》中僅存散文53篇。
東都事略》說他有文集240卷,《中興書目》作94卷,《文獻通考》載《臨川集》30卷,皆不傳。傳者惟《珠玉詞》3卷。汲古閣並為1卷,為《宋六十名家詞》之首集,計詞131首。有清人所輯《晏元獻遺文》行於世。世稱“撫州八晏”(晏殊、晏幾道、晏穎、晏富、晏京、晏嵩、晏照、晏方)。
晏殊在文學上有多方面的成就和貢獻。他能詩、善詞,文章典麗,書法皆工,而以詞最為突出,有“宰相詞人”之稱。他的詞,吸收了南唐“花間派”和馮延巳的典雅流麗詞風,開創北宋婉約詞風,被稱為“北宋倚聲家之初祖”。他的詞語言清麗,聲調和諧,如其閒雅之情調、曠達之懷抱,及其寫富貴而不鄙俗、寫艷情而不纖佻,寫景重其精神,賦於自然物以生命,能將理性之思致,融入抒情之敘寫中,在傷春怨別之情緒內,表現出一種理性之反省及操持,在柔情銳感之中,透露出一種圓融曠達之理性的觀照,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其“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浣溪沙》)、“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蝶戀花》)、“念蘭堂紅燭,心長焰短,向人垂淚”(《撼庭秋》)等佳句廣為流傳。他既是導宋詞先路的一代詞宗、江西詞派的領袖,還是中國詩史上的一位多產詩人。有清人所輯《晏元獻遺文》行於世。

人物評價

總體評價

晏殊性格剛毅直率,生活儉樸。他多次做州官,官吏和百姓對他急躁的性格很畏懼。他善於了解別人,富弼、楊察都做了他的女婿。晏殊做宰相兼樞密使,富弼做樞密副使,於是,晏殊請求辭去所兼的樞密使職務,皇上沒有允許,他受到皇上的信賴和恩遇達到如此地步。晏殊的文章,內容豐富,詞藻華麗,他能寫各類文章,尤其善於寫詩,有閒雅的意趣和多情的思緒,晚年仍專心孜孜地學習,不知疲倦。

名人點評

歐陽修《宋史·晏殊傳》說他人仕“遂登館閣,掌書命,以文章為天下所宗。”後來又“由王官宮臣,卒登宰相。凡所以輔道聖德,憂勤國家,有舊有勞,自始至卒,五十餘年。”
《晏公神道碑》說他“及為相,益務進賢材。當公居相府時,范仲淹、韓琦、富弼皆進用,至於台閣,多一時之賢。”
宋祁《筆記》載:“晏相國,今世之工為詩者也。末年見編集者乃過萬篇,唐人以來所未有。”
宋史》中說他“文章贍麗,套用不窮,尤工詩,閒雅有情思”。
劉熙載《藝概·詞曲概》云:“馮延巳詞,晏同叔得其俊,歐陽永叔得其深。”
清代學者馮煦說,曼殊與歐陽修二人同受馮延巳的影響,共“開江西一派”。
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稱讚說“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

軼事典故

晏殊入朝辦事後,當時,天下無事,容許百官各擇勝景之處宴飲,當時的朝臣士大夫們各自飲宴歡會,以至於市樓酒館,都大設帷帳提供宴飲遊樂的方便。晏殊當時很窮,沒錢出門遊玩宴飲,就在家與兄弟們講習詩書。一天皇宮中給太子選講官,忽然皇帝御點晏殊上任。執政大臣不知為什麼皇上選中晏殊,轉天上朝復命,皇上說:“最近聽說館閣大臣們都嬉遊宴飲,一天到晚沉醉其中,只有晏殊與兄弟閉門讀書,這么謹慎忠厚的人,正可教習太子讀書。”晏殊上任後,有了面聖的機會,皇帝當面告知任命他的原因,晏殊語言質樸不拘,說“為臣我並非不喜歡宴遊玩樂,只是家裡貧窮沒有錢出去玩。臣如果有錢,也會去宴飲,只是因為沒錢出不了門。”皇上因此更欣賞他的誠實,懂得侍奉君王的大體,眷寵日深。仁宗登位後,得以大用(官至宰相)。

家庭成員

晏穎(994-1013),字奉禮。撫州臨川文港沙河人。宋丞相晏殊之弟,傳為仙人。少年才子,真宗時,賜進士出身。
晏幾道(1038-1110),字叔原,號小山,撫州臨川(今屬江西)人。宋丞相晏殊第七子,歷任潁昌府許田鎮監,乾寧軍通判,開封府判官等

個人作品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