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徹(孝武)

劉徹(西漢第七位皇帝)

孝武一般指本詞條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7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漢武帝劉徹(前156年前87年),西漢第七位皇帝(前141年—前87年在位),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戰略家、文學家。漢景帝劉啟王皇后之子。

劉徹初封膠東王,七歲被立為皇太子,十六歲繼承皇位,在位五十四年,功業甚多:對內,政治上加強中央集權,頒行推恩令,制訂左官律附益法,嚴禁諸侯王參政,不拘一格提拔有才之士為侍從以備顧問,裁抑相權,依靠親信、近臣、宦官參與決策,形成中外朝制,又設十三州刺史部,加強對郡國的控制;經濟上改革幣制,禁止郡國鑄錢,推行鹽鐵官營均輸平準,頒布算緡告緡令,向商人徵收重稅;文化上建立正規的察舉制,令郡國舉孝廉秀才賢良方正等;實行尊崇儒術的文化政策,設五經博士,在京師長安興建太學,又令郡國皆立學官。對外,派衛青霍去病多次出擊匈奴,迫其遠徙漠北;命張騫出使西域,溝通漢與西域各族聯繫;又征服閩越東甌南越衛氏朝鮮,經營西南夷,在其地設定郡縣。但他迷信神仙,熱衷封禪郊祀,巡遊各地,揮霍無度,多次賣官鬻爵,又重用宦官。在位後期,社會矛盾日益尖銳,關東流民達二百萬,農民起義頻繁。統治集團內部亦愈發激化,釀成“巫蠱之禍”,導致太子劉據自殺。

征和四年(前89年),劉徹下輪台詔,拒絕桑弘羊募民屯田輪台的建議。兩年後駕崩,傳位幼子劉弗陵,諡號孝武皇帝,廟號世宗,葬於茂陵。劉徹好文學,尤喜辭賦,代表作有《秋風辭》《悼李夫人賦》等。

概述圖為畫家李硯雲所繪

基本介紹

  • 全名:劉徹
  • 別名:漢武帝、秋風客
  • 諡號:孝武皇帝
  • 封號:膠東王、皇太子(即位前)  
  • 廟號:世宗
  • 年號:建元 、元光、元朔、元狩、元鼎、元封 、太初、天漢、太始、征和
  • 所處時代:西漢
  • 民族族群:漢族
  • 出生地:長安(今陝西省西安市) 
  • 出生日期:公元前 156年(有爭議)
  • 逝世日期:公元前 87年3月29日
  • 逝世地五柞宮(今陝西省西安市) 
  • 陵墓:茂陵 
  • 在位時間:公元前 141年 至 87年
  • 前任劉啟(漢孝景皇帝)
  • 繼任劉弗陵(漢孝昭皇帝)
  • 主要成就:加強集權、尊崇儒術、幣制改革、打通西域、興利開邊、建立年號
  • 主要作品秋風辭瓠子歌天馬歌悼李夫人賦
  • 性別:男
人物生平,立為儲君,建元初政,掌控朝綱,征伐四方,後期傾軋,雄主遲暮,為政舉措,政治,經濟,文化,軍事,民族、對外關係,歷史評價,兩漢,魏晉、隋唐,兩宋,明清,現代,人際關係,軼事典故,命名奇談,金屋藏嬌,微服私訪,寵愛韓李,求仙問鬼,廣修宮苑,柏梁高宴,山呼萬歲,主要作品,人物爭議,出生年日,晚年路線,後世紀念,茂陵,武帝台,祠廟,影視形象,

人物生平

立為儲君

劉徹之母王娡在懷孕時,漢景帝劉啟尚為太子。王娡夢見太陽進入她的懷中,醒來告訴劉啟後,劉啟認為這是高貴的徵兆。劉徹還未出生,他的祖父漢文帝劉恆就駕崩了。劉啟繼位,是為景帝,不久劉徹出生。劉徹是漢景帝第十子,亦是王娡唯一的兒子。
漢景帝前元四年(前153年)四月二十三日,漢景帝立栗姬所生的長子劉榮為皇太子,劉徹亦同時被封為膠東王。劉徹的姑母館陶公主劉嫖向栗姬為其女陳氏提親,被栗姬拒絕,而王娡卻許諾讓劉徹娶陳氏,因此劉嫖不斷向景帝詆毀栗姬而讚譽王娡栗姬亦曾出言不遜而觸怒景帝,天平遂逐漸向王娡母子傾斜。前元六年(前151年)薄皇后被廢黜後,王娡暗中指使大行令奏請立栗姬為皇后,使景帝對栗姬的不滿達到極點,於是處死大行令、疏遠栗姬,在前元七年(前150年)正月廢劉榮為臨江王。四月十七日,景帝立王娡為皇后;二十五日,立時年七歲的劉徹為皇太子。
劉徹成為儲君後,景帝拜衛綰為太子太傅、王臧為太子少傅,讓他們輔導劉徹。漢景帝後元三年(前141年)正月十七日,劉徹行冠禮。十天后,景帝駕崩,劉徹繼位。

建元初政

劉徹即位初年,太皇太后竇猗房、皇太后王娡為代表的外戚勢力在朝中有很大影響力,劉徹也必須“奏事東宮”,也就是將國家政務向太后匯報。建元元年(前140年)六月,劉徹罷免了丞相衛綰和御史大夫直不疑,將兩位外戚魏其侯竇嬰、武安侯田蚡分別任命為丞相和太尉。另一方面,劉徹也分別任命儒者趙綰和王臧為御史大夫和郎中令。竇嬰和田蚡都喜好儒術,趙綰和王臧又是魯詩學和春秋穀梁學大儒申公的弟子,所以從這套執政班子可以看出劉徹的崇儒意志。他還命令丞相等內外大臣推薦“賢良方正、直言極諫之士”,並派人以安車蒲輪束帛加璧徵召申公,申公見了劉徹後,強調治國需要“力行”而非“多言”,劉徹喜好文詞,故對申公不甚滿意,但畢竟已徵召而來,就任命他為太中大夫,同時議定修明堂、改正朔、易服色及巡狩封禪等儒家禮制。
不過,太皇太后竇猗房崇尚黃老之學,阻撓儒學改革。同年十月(按漢初制度為建元二年十月),御史大夫趙綰請求劉徹不要再將政務匯報給太后,竇太后大怒,斥責他又是一個新垣平,於是用自己蒐集到的趙綰、王臧等非法牟利的罪證,要求劉徹將趙、王二人下獄治罪,二人皆死於獄中。竇嬰、田蚡也被罷免,改以開國功臣後裔許昌莊青翟為丞相、御史大夫。明堂等儒家禮制也被廢棄。
另一方面,館陶大長公主自居擁立劉徹之功,對劉徹各種請求,令劉徹厭煩。劉徹按約定娶的館陶大長公主之女陳皇后起初獲得獨寵,但她不僅“驕妒”,而且長年無子,使劉徹對她有所疏遠。此時王太后告誡劉徹說:“你剛即位,大臣還沒有完全服從,就先搞明堂,惹惱了太皇太后,如今又忤逆大長公主,肯定會嚴重得罪她們。婦人容易取悅,你一定要十分慎重!”於是劉徹不得不稍微尊重館陶大長公主與陳皇后。在此期間,劉徹韜光養晦,沉湎於微行和狩獵。同時,他亦進行了一些對外開拓的準備工作和初步活動,如派張騫出使西域、派嚴助征討閩越等。

掌控朝綱

建元六年(前135年)五月,竇太后去世,劉徹得以完全掌權。他藉口許昌、莊青翟辦理喪事不力,將二人罷免,起用舅舅田蚡為丞相,大司農韓安國為御史大夫。劉徹對田蚡幾乎言聽計從,以致田蚡專橫跋扈,“權移主上”,後經劉徹敲打才有所收斂。而對於竇氏勢力則日益疏遠,終於在元光四年(前131年)借灌夫罵座之事而處死了竇嬰,不久田蚡亦死。此後,劉徹起用功臣外戚以外的官吏乃至出身微賤之人,如主父偃公孫弘張湯等,並拜公孫弘為丞相,封平津侯,打破了非列侯不得為丞相的慣例,開啟了先拜相再封侯的先河;又提升御史大夫的地位,讓御史大夫張湯取代丞相的作用,相權對皇權的牽製作用也大為縮小。
劉徹(孝武)
百科x混知:圖解西漢政權
另一方面,劉徹寵幸姐姐平陽公主家的歌女衛子夫,而陳皇后則嫉妒衛子夫,屢次加以迫害,劉徹遂於元光五年(前130年)以巫蠱為由廢黜陳皇后,遷其於長門宮。元朔元年(前128年),年近三十的劉徹終於得到了第一個兒子劉據,遂於同年立劉據之母衛子夫為皇后,六年後立劉據為皇太子。同時起用衛子夫之弟衛青、外甥霍去病來開疆拓土,新設大司馬之職來安置這些軍功外戚。衛青等深知劉徹對竇嬰、田蚡以外戚身份操控朝政、招攬賓客之事恨之入骨,因此行事低調,以“和柔”取悅劉徹,避免觸犯劉徹的皇權。
對於地方諸侯勢力,劉徹一方面以推恩令進一步縮小其許可權與土地,另一方面於元狩元年(前122年)平息了淮南王劉安、衡山王劉賜的未遂叛亂,鞏固了中央對諸侯王的控制。元鼎五年(前112年),因列侯不肯助兵攻南越,劉徹以獻給朝廷的酎金成色不足為由,褫奪了106名列侯的爵位,從而敲打了消極應付中央的諸侯勢力。元鼎五年(前112年)以後,劉徹開始頻繁巡行郡國,加強對地方的控制。

征伐四方

經過漢初幾代統治者的休養生息政策,漢朝的國力在劉徹即位後已相當厚實。而劉徹自即位以來,就一改漢初的戰略防禦政策,積極進取,征伐四方,力圖實現“王者無外”的“大一統”的局面。劉徹開疆拓土的用兵對象首先在南方。建元年間,劉徹兩次出兵閩越,都不戰而勝。這令劉徹頗有成就感,堅定了他征伐四方的意志。他派嚴助向反對出兵的淮南王劉安傳達自己的意思,強調“漢為天下宗,操殺生之柄,以制海內之命,危者望安,亂者卬治”,即漢朝是天下萬國的宗主,具有征伐四方、扶危平亂的使命,其對外用兵的合法性也在於此。
劉徹最重要的戰略目標是“滅胡”,即消除匈奴對漢朝的威脅。為了實現這個目標,他在建元年間派張騫出使西域,試圖與遷徙到西域的匈奴世仇大月氏結成軍事同盟。但張騫在途中被匈奴扣押,逃脫後亦未能說服大月氏聯合漢朝,因此與大月氏結盟“滅胡”的計畫沒有實現。建元六年(前135年),匈奴又派人來漢朝要求和親,朝中分為大行令王恢為首的主戰派和御史大夫韓安國為首的主和派,經過一番爭論,劉徹採納了主和派的主張,準備再對匈奴韜光養晦一段時間。到了元光二年(前133年),王恢向劉徹提出了馬邑之謀,試圖利誘匈奴軍臣單于入境,在馬邑谷中設伏滅之。劉徹批准,但該計畫因行動不周而沒有成功,王恢下獄自殺。此後匈奴斷絕了與漢朝的和親,更加頻繁地入侵漢朝邊塞。
劉徹(孝武)
反映劉徹北擊匈奴的漢長安城瓦當“樂哉破胡”
在這種情況下,主父偃、嚴安等劉徹近臣提議恢復與匈奴和親,以換取國家的穩定。但劉徹並未對匈奴讓步,而是果斷提拔衛青、霍去病北擊匈奴。自元光六年(前129年)以來,衛青等將領連年出塞,大破匈奴,收復河套地區,建築朔方城,使漢朝在對匈鬥爭中逐漸居於主動地位。元狩二年(前121年),驃騎將軍霍去病西征匈奴右地,開拓河西走廊渾邪王部四萬餘人降漢,其後陸續設定四郡(酒泉、張掖、武威、敦煌),隔絕了羌人和匈奴的往來,控制了前往西域的道路。元狩四年(前119年),衛青、霍去病等將領發動“度幕”作戰,深入漠北,大破匈奴,從此匈奴遠遁,“幕南無王庭”。但漢朝也付出了相當的損失,再加上霍去病在入塞兩年後去世,此後“久不北擊胡”,對匈奴的攻勢告一段落。
對匈奴的戰事告一段落後,劉徹又劍指其他方向,繼續開疆拓土。元鼎四年(前113年),劉徹派安國少季終軍等出使南越,說服南越王趙興內附。但南越丞相呂嘉不願歸漢,於翌年殺死南越王趙興及其母漢女樛氏,安國少季、終軍等漢使亦遇害。劉徹遂派路博德楊仆等發兵消滅南越,設定南海等九郡,將今廣東、廣西、海南以及越南中北部地區併入版圖。此後幾年,又陸續平定西羌衛氏朝鮮東越西南夷等政權或民族,將今青海東部、朝鮮半島北部、雲貴高原等地併入版圖。

後期傾軋

元鼎四年(前113年)六月,汾陰出土寶鼎,被認為是祥瑞之兆,此後劉徹命令討論封禪事宜,並在三年後完成封禪泰山的盛典,改元元封。封禪泰山是治定功成的象徵,但劉徹並未停止用兵的步伐,還將兵鋒移至更遙遠的西域大宛,於是有了太初年間李廣利西征大宛之役,經過數年苦戰,終於斬大宛王,屯田於輪台渠犁,初步控制西域。但匈奴在西域仍然保持較大的影響力,導致西域小國選擇“兩屬”以自保。而匈奴經過十餘年“休養息士馬,習射獵”,元氣有所恢復,再加上衛、霍已死,便拒絕按劉徹要求派太子入質漢朝,重新成為漢朝邊患。因此劉徹於太初四年(前101年)下詔征討匈奴,企圖徹底解決匈奴問題。然而前後數次征戰皆不利,李陵、李廣利等將領都投降匈奴。劉徹用兵數十年,造成民力疲敝,到元封四年(前107年),關東流民超過二百萬人,不在戶籍者四十萬,出現了“城郭倉廩空虛,民多流亡”“天下虛耗,人復相食”的局面。
劉徹重用酷吏的惡果也日益凸顯,到了天漢年間,社會動盪,“盜賊”四起,南陽有梅免、白政,楚有殷中、杜少,齊有徐勃,燕、趙之間有堅盧、范生等。劉徹稱之為“東方群盜”,一面加強關中的安保和糾察,嚴防關中豪傑與其交通;一面派光祿大夫范昆、諸輔都尉及故九卿張德等領兵鎮壓暴動,並派繡衣直指暴勝之等誅殺鎮壓不力的地方官吏,數年後才將“東方群盜”的領袖擒殺殆盡。但仍其殘部仍嘯聚山林,難以剿滅,劉徹乃頒布“沉命法”,嚴厲督促地方官吏剿滅“盜賊”。但地方官吏畏懼法令,往往隱匿不報,如此形成了惡性循環。
除了社會危機的萌生,宮廷內部的鬥爭也日益激化。元朔末年以後,隨著衛子夫色衰愛弛,劉徹又寵幸王夫人李夫人等,生下多名皇子。皇太子劉據長大後,“仁恕溫謹”,對劉徹的窮兵黷武屢屢進諫,劉徹認為劉據不像自己,父子遂有所隔閡,衛子夫母子對此非常不安。劉徹發覺後,對衛青說:“漢家萬事剛剛開創,加上四夷侵略欺侮中國,朕不變更制度,後世就無所效法,不出兵征伐,天下就不會安定,為此不能不讓百姓勞累。如果後世又有像朕這么做的,這是重蹈已經滅亡的秦朝的覆轍。太子敦厚,喜歡安靜,必定能安定天下,不讓朕擔心。要尋求一個守文之主,還有比太子更好的嗎?聽說皇后和太子心懷不安,哪有什麼值得不安的?你去把朕的這個意思告訴他們母子。”衛子夫聽說後,脫簪請罪。劉據每次進諫征伐四夷時,劉徹就笑道:“我來乾勞苦的事,把安逸留給你,就不行嗎?”
儘管如此,劉徹父子之間的矛盾並未緩解,朝中也分化為“用法大臣”為主的反太子派和所謂“寬厚長者”為主的親太子派,元封五年(前106年)衛青死後,劉據就更加孤立。太始三年(前94年),劉徹新寵趙婕妤懷孕十四個月,生下皇子劉弗陵,劉徹大喜,以與堯帝出生前懷孕的月數吻合為由,將趙婕妤的寢宮門命名為“堯母門”。這向外界傳遞出劉徹欲以劉弗陵取代劉據的信號,導致反太子派和親太子派之間的鬥爭日益白熱化,終於釀成了征和二年(前91年)的“巫蠱之禍”。劉據兵敗自殺,妻妾子女都遇害,衛子夫也自殺,衛氏家族隨之被誅滅。翌年,劉徹得知鎮壓劉據的丞相劉屈氂欲立李夫人之子昌邑王劉髆為儲君,便處死劉屈氂,又誅殺了在外征戰的李廣利以及已被劉據殺死的江充等人的家族,清洗了反太子派,並建思子宮和歸來望思之台,以表懷念。為太子伸冤的高寢郎田千秋則獲得提拔,數月即超升至丞相。不過劉據唯一倖存的孫子(後來的漢宣帝劉詢)仍被關押在長安獄中,在負責治獄的丙吉的保護下得以平安成長。

雄主遲暮

征和四年(前89年)春,劉徹親赴東萊求仙,適逢暴風驟雨,流高潮湧,無法出海,停留十餘日後返還。在封泰山、禪石閭以後,劉徹召見群臣,追悔以往的過失,命遣散方士,停止求仙。同年,搜粟都尉桑弘羊等請求在輪台屯田,劉徹下《輪台詔》,否決其議,並強調“當今務在禁苛暴,止擅賦,力本農,修馬復令以補缺,毋乏武備而已”。自此以後,劉徹不再出兵,而且封丞相田千秋為“富民侯”,表明與民休息之意;又任命趙過為搜粟都尉,讓他推廣代田法和先進農具。
後元元年(前88年),江充餘黨馬通馬何羅等謀刺劉徹,近侍官員金日磾發覺,與另外兩名近侍官員霍光上官桀合力粉碎陰謀,保護了劉徹。此時劉徹年近七十,時日無多,開始安排後事。劉徹諸子中,齊王劉閎早死,昌邑王劉髆因劉屈氂之獄而被排除出皇位繼承序列,燕王劉旦和廣陵王劉胥因違反法度而被疏遠,劉旦派來請求入京宿衛的使者亦被劉徹斬殺,以示警告。這樣一來,幼子劉弗陵成為唯一人選。劉徹為防止後宮干政,殺了劉弗陵的生母趙婕妤,並安排霍光、金日磾、上官桀與桑弘羊四人為輔政大臣,確保自己身後政局的平穩過渡。
後元二年(前87年)春,劉徹病重,遷居於郊外長楊宮五柞宮。期間有“望氣者”說長安獄中有天子氣,劉徹趁機下令處死關押在長安獄中的所有犯人,包括劉據之孫,卻被丙吉極力阻止,劉徹遂感慨天意如此,放棄屠獄之令。不久後的二月十二日,彌留之際的劉徹正式下詔立劉弗陵為皇太子,次日,霍光、金日磾、上官桀、桑弘羊在劉徹臥室內床下拜受顧命。二月十四日,劉徹駕崩,三月下葬於茂陵。諡號孝武皇帝。劉弗陵即位,是為昭帝。十三年後,劉據之孫劉詢繼承皇位,是為宣帝,於本始二年(前72年)追上劉徹廟號為“世宗”。

為政舉措

政治

劉徹為了強化專制皇權與中央集權,對官制進行了如下改革:
  1. 廢止太尉一職,後新設大司馬,以衛青、霍去病充任,但只是給貴戚的尊寵之位,並不負責軍政。因此宰相之職從三公(丞相、御史大夫、太尉)變為二府(丞相、御史大夫)。
  2. 起用近臣參與決策,以制衡丞相權力。劉徹提拔一批有才幹的士人,在宮中充當皇帝近侍的將軍、侍中、常侍、給事中等官職,成為“出入禁門腹心之臣”。劉徹用近臣參與決策的代表性的例子有用嚴助之策否決田蚡之策,出兵攻閩越、救東甌,以及用主父偃之策行推恩令來削弱諸侯王,臨終前所託孤的四大臣亦皆為近臣。由此逐漸形成了侍中為代表的“中朝官”和丞相為代表的“外朝官”的二元體制。
  3. 賦予宦官職權。劉徹所重用的“近臣”除了士人,還有宦官。因為他“游宴後庭”,所以讓宦官主管機密事務的上奏,開啟了宦官掌管尚書(主管群臣奏章等文書)的先河,稱之為“中書謁者”,同時設中書謁者令中書謁者僕射,均由宦官擔任。然而劉徹後期,宦官蘇文常融等人誣陷太子劉據,最終釀成巫蠱之禍。劉徹在位時,伴隨著皇權的增強,宦官勢力進一步發展,活躍於內朝,劉徹設定中書謁者令,以宦官充任,出納詔令及掌管內朝機要。中書令的設定,從制度上來說,開創了宦官典領中樞的先河。這是兩漢宦官制度史中的一次極為重要的轉折,為後來的宦官專權提供了範式。
  4. 加強監察官職,元狩五年(前118年)在丞相府增設司直一職,協助丞相檢舉不法。元封五年(前106年)依據《禹貢》《職方》等古籍,分天下為十三州,每州設刺史,以六條問事來監察州內地方官及豪強。征和四年(前89年)設司隸校尉,監督朝中百官和京畿七郡。劉徹在位後期,還有非常設的繡衣直指(繡衣使者),代表皇帝處理盜賊及重大案件。
  5. 外戚政策。漢景帝時期開始了以姻親封外戚為侯的先例,但當時外戚並未進入權力核心圈子漢武帝即位,作為帝舅的田蚡、田勝都以親親封侯。武安侯田蚡先為太尉,後“以肺腑為相”,權極一時。田以帝舅身份為丞相“入奏事,語移日,所言皆聽薦人或起家至二千石,權移主上”。儘管田蚡勢大,但仍未達到專權的局面。田蚡之後,武帝嚴格控制外戚以姻親封侯。衛青、霍去病、李廣利等貴戚皆以軍功封侯,三人雖貴為將軍,但不能染指政治。武帝臨終前,遺詔封霍光博陸侯,引發外戚專權的局面。
劉徹堅持法治方針,對犯法的皇親國戚也不縱容,不惜處死自己的外甥兼女婿昭平君,並嘉獎提拔了逮捕自己另一外甥(異父姐金俗之子)的義縱。但也有例外,如因倡優郭舍人巧妙求情而饒恕了自己的乳母(東武侯郭他之母,因家人犯法被遷徙邊塞)。
為了強化法制,劉徹於元光五年(前130年)命中大夫張湯、趙禹修訂律令,最終確立了漢律的框架,即律、令總計359章,死刑409條、1882事,死罪決事比13472事。其中代表性的例子就是強化了“見知故縱監臨部主法”的規定,即主管官吏故意放跑罪犯就與犯罪者同罪;同時“緩深故之罪”,即放寬對官吏製造冤假錯案的治罪。由此引發了劉徹在位時期的嚴刑峻法和酷吏盛行之風。劉徹還打擊關東社會的豪俠,遷徙關東豪俠於關中、並族誅豪俠郭解,以促使漢律下沉到關東基層社會。此外,劉徹在位時期,在董仲舒等人的推動下,實現了司法的初步儒家化,開啟了春秋決獄的先河。
劉徹在位後期,社會矛盾尖銳,農民起義頻繁,劉徹為此派繡衣直指誅殺鎮壓不力的官吏,並頒布“沉命法”,嚴厲督促地方官吏剿滅盜賊。但地方官吏畏懼法令,往往隱匿不報,如此形成了惡性循環。
漢初以來,朝廷要職被列侯(一般為功臣或外戚)壟斷,並通過“任子”的方式世代為官。劉徹則不拘一格,唯才是舉,大膽提拔人才,並量才任用,這種用人方針體現在他於元封五年(前106年)所頒求賢詔書(武帝求茂才異等詔)中。他所提拔的人才中,不乏出身下賤或寒門之人,文有主父偃、卜式、公孫弘、兒寬朱買臣桑弘羊等,武有衛青、霍去病、李廣利等,甚至晚年還提拔了匈奴俘虜金日磾為顧命大臣。後世班固稱讚“漢之得人,於茲為盛”,因此劉徹一朝所創造的業績“後世莫及”。
劉徹還從制度上完善人才提拔機制。他大力發展察舉制,在建元元年十月(前141年)、元光元年(前134年)、元光五年(前130年)至少三次下詔舉賢良文學,得到董仲舒東方朔公孫弘嚴助等人才。元光元年十一月(前135年),劉徹下詔郡國每歲舉孝者、廉吏各一人,後合稱孝廉,使察舉成為定製,孝廉亦成為察舉制的核心科目。
劉徹一方面大膽提拔人才,慷慨封賞,另一方面“性嚴峻”,對官員要求苛刻,認為“有才而不肯盡用,與無才同”,因此動輒誅殺不稱職或欺騙自己的官吏。他在位期間前後有十三位丞相,其中病死四人,因罪免職四人,因罪自殺二人,處死三人,其餘官員被下獄處死的更是不計其數。汲黯曾為此勸諫劉徹不要濫殺官員,但劉徹不以為然。
劉徹在漢景帝削藩政策的基礎上,進一步推行削弱諸侯王的措施。元朔二年(前127年),劉徹根據主父偃的建議,實行推恩令,規定諸侯王可以“推恩”將其封地分封給繼承王位的嫡長子以外的子弟,並上報朝廷,由皇帝制定列侯封號,諸侯王無權廢除或更改。所分封的侯國歸郡統轄,不得過問政事,僅收納封地內租稅。元狩元年(前122年)粉碎淮南王、衡山王的叛亂陰謀後,劉徹頒布左官律附益法,前者貶抑諸侯國官吏為“左官”,規定曾仕王國官吏者不得在中央任職;後者禁止朝臣交結諸侯、為其謀利。經過劉徹的一些列削藩措施,諸侯王權勢、封地愈益縮減,名存實亡。
自元鼎五年(前112年)以後,劉徹開始頻繁巡行郡國,其足跡北至塞外,南及湘衡,東到大海,西逾隴山,遍及五嶽四瀆。劉徹出巡的目的有:考察地方政情、巡察郡縣地方吏治;體察民情,勸課農桑,推廣教化;統籌軍事,安境定邊,等等。在此期間完成了封禪泰山、祭祀明堂、治理黃河等壯舉。不過,劉徹巡行也包含求仙問鬼等消極方面。
西漢王朝奉行以關中為根本的地緣戰略,藉以內控諸侯,外御匈奴。劉邦時重在控內,並以洛陽作為控御關東諸侯的重鎮;劉徹時重在御外,而對關東諸侯的統治由軍事鎮綏為主轉向政治控制為主,洛陽在地緣戰略中的重要性也相應下降。出於適應地緣戰略轉變的需要,劉徹對長安、洛陽之間的地域結構進行了調整。元鼎三年(前114年),劉徹應樓船將軍楊仆之請求,將函谷關東移約三百里,是為“廣關”。此後,漢關中區域北部的東界由以臨晉關為標誌的黃河一線向東推進至太行山一線;中部區域的東界由舊函谷關向東推進至新函谷關;南部區域的東界,由四川盆地東南緣向東南推進至柱蒲關、進桑關一線的滇桂、黔桂間山地。劉徹東徙函谷關,旨在將整個崤函山區括入關內,以加強對洛陽的控制,防備關東有變,異己勢力襲據洛陽以威脅關中;設定弘農郡,旨在構建以弘農、新安、宜陽為節點的防禦體系,並加強對崤函道和武關道的控制,以彌補函谷關東遷後帶來的關中防衛疏漏,達成控制洛陽和防衛關中的雙重目的。劉徹通過增大關中區域的範圍,特別是函谷關的東移和太行山以東地區劃入關中,大大增強了朝廷依託關中以控制關東這一基本治國方略的效力。
劉徹推行“易正朔”的政策,在任內對紀年方式、曆法等進行了全面改革,影響深遠。文、景二帝時期,漢朝有“改元”的措施,但未建年號。劉徹即位後,亦每六年一改元,但即位三十餘年來沒有建號,而是用一元、二元、三元、四元、五元等來稱呼。五元(即元鼎)三年(前114年),朝廷中有關部門建議更改紀元的命名方式,廢掉以前的簡單數字排列法,代之以某種“天瑞”來紀元。翌年,汾陰出土寶鼎,遂將五元命名為“元鼎”,並將一、二、三、四元分別追加建元、元光、元朔、元狩的年號。三年後,劉徹封禪泰山,改元元封。到太初元年(前104年)才正式啟用年號紀元,不過在最後兩年又未建年號,後世習稱後元。年號制度成為之後中國絕大多數帝王所採用的紀年方式,並影響了東亞各國,延續至今。
在創造年號紀元的同時,劉徹亦著手改訂曆法。漢承秦制,沿用顓頊曆,以十月為歲首。劉徹命鄧平唐都落下閎等據天象實測和長期天文記錄,另造新曆,於太初元年(前104年)頒布,是為太初曆。太初曆採用夏正,以正月為歲首,採用二十四節氣,首次規定以沒有中氣的月分為閏月,並計算出交食周期和推步五大行星位置的方法,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經濟

劉徹對農業極為重視,其農業政策主要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1. 興修水利。劉徹在位時期是繼戰國後中國歷史上第二個興修水利的高潮,關中興建了六輔渠白渠龍首渠成國渠等水利工程,在西北邊疆亦設定“渠卒”,負責水利。
  2. 整治漕運。劉徹接受大司農鄭當時的建議,“引渭穿渠”,以便關東糧食順利運到關中,發動數萬人用三年時間修起了三百里漕渠,大大改善了運輸條件,提高了運輸效率,降低了運輸成本,而且還有一定的灌溉作用。同時,為了避開砥柱山一帶的險要河道,他命人在秦嶺劈山開路五百餘里,修築褒斜道,使“漕從南陽上溯入褒,褒之絕水至斜,間百餘里以車轉,從斜水下渭”,但褒水和斜水的河谷都過於陡峭,落差太大,水流湍急,加之水中多礁石,無法行船,所以開通褒斜道的預期目的未能實現
  3. 治理黃河。劉徹在位前期,河水(黃河)連年決口於瓠子,給沿岸百姓造成深重災難。劉徹派鄭當時、汲黯率十萬軍民堵口,但由於水勢太大,堵而複決,當地民眾又幾次堵口,但都沒有成功。元封元年(前109年),劉徹封禪泰山回來途中,親臨瓠子,下了死命令,“令群臣從官自將軍以下皆負薪實決河”,終於堵住了決口。為了防止河水再一次泛濫成災,又發動民眾修好了黃河分洪的兩條渠道,於是“梁楚之地復寧,無水災”。
  4. 改革農業技術。劉徹任用趙過為搜粟都尉,推廣代田法和牛耕,改進農具,從而大大提高了農業生產力,使西漢社會轉危為安,為昭宣中興奠定了重要基礎。
劉徹在位時四處用兵,漢朝七十年的積蓄逐漸不敷使用,民間的富商大賈、豪強地主坐擁大量財富,卻“不佐國家之急”。因此劉徹的經濟政策以擴張財政為中心,與“民”爭利,實行了以下措施:
①幣制改革
漢初幣制混亂,且允許郡國鑄錢,導致私人鑄幣現象嚴重。劉徹鑒於富商大賈“蹛財役貧”導致“黎民重困”日益嚴重的現實,決定展開幣制改革。他先從文帝四銖錢改三銖錢,又從三銖錢改半兩,再改半兩為三銖,又改三銖為白金三品,反覆變動幣制,收效甚微,並造成通貨膨脹。元狩五年(前118年),劉徹統一發行五銖錢,規定五銖錢周邊和中間方孔的四周隆起,規定錢徑、孔徑、厚度,文重一致。但因為郡國分散鑄幣,鑄幣質量難以統一,為盜鑄留下了空隙,盜鑄依然屢禁不止。元鼎四年(前113年),劉徹下詔停止郡國鑄錢,以前所鑄錢幣一律熔毀,由上林三官統一鑄造,非上林三官錢不得流通,違者嚴懲。至此,鑄幣權完全收歸中央。
劉徹(孝武)
劉徹在位時發行的特色錢幣——白金三品
此外,劉徹還以恢復古禮為由,出台了白鹿皮幣,要求諸侯朝見時用現錢換取白鹿皮幣,用來襯墊貢品玉璧。獲取白鹿皮並不難,製造成幣極為容易,但卻人為規定一尺見方的白鹿皮幣價值40萬錢,目的就在於讓諸侯向朝廷多繳納錢,以解決財政難題。
②算緡、告緡
元光六年(前129年),劉徹首次下達算緡令,但只是對有市籍的商人收運輸車稅,十年後再次下算緡令則是針對全體商人、手工業者,一律按資產徵收財產稅。經商及高利貸資本2000緡錢收一算(120錢一算),手工業者減半;商人一車收二算,普通人減半;船五丈以上收一算。採取財產自報,但很多商人、手工業者都隱瞞不報或少報,於是劉徹鼓勵告緡,命楊可主持,一旦被舉報隱匿財產,就罰戍邊一年,沒收財產,並將其中一半賞給舉報者,於是告緡之風盛行,官府又往往從嚴處置,導致“商賈中家以上大率破”,朝廷收入隨之大大增加。元鼎四年(前113年),劉徹對新秦中(河套地區)邊防狀況不滿,殺了北地太守以下官員,並鼓勵民眾去新秦中畜牧,換取免於告緡的特權;元封元年(前110年),劉徹又命令能給甘泉倉捐獻粟米者就可以終身免役並免於告緡,於是民眾紛紛捐獻粟米,使“民不益賦而天下用饒”。
③鹽鐵酒官營
元狩四年(前119年),劉徹宣布鹽鐵官營,以鹽官鐵官來管理,禁止民眾私自鑄鐵煮鹽,違者在左腳加。鹽官的主要作用是組織生產鹽務並轉運及收取鹽的專賣稅,鐵器則從製造到銷售都是官營,由此極大增加了朝廷的收入。此外,鐵器官營官銷還延緩了鐵兵器的外傳,保證了漢軍的武器優勢。但另一方面,官方壟斷的鑄鐵業產生出的很多鐵器性價比很低,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生產力。
天漢三年(前98年),為了補充軍費,劉徹聽從少府的建議,榷酒酤,禁民釀酒,由官府專賣。
④均輸平準
元鼎二年(前115年),劉徹根據大農令孔僅和大農丞桑弘羊的建議,在中央主管國家財政的大司農之下設立均輸官,把應由各地輸京的物品轉運至各處販賣,從而增加朝廷收入,抑制商人壟斷市場,穩定物價。元封元年(前110年)又在京師長安設平準官 , 利用均輸官所存物資,根據物價,貴時拋售,賤時收購。實行均輸和平準使得朝廷所掌握的物資大大增加,平抑了市場的物價,打擊富商大賈囤積居奇,壟斷市場的行為。但由於用人不當,一些負責均輸、平準的官吏與商人勾結,反而導致物價上漲。
⑤賣官鬻爵
劉徹在位時,賣官現象已較為普遍,多次頒布“入物補官”、“入羊為郎”等詔令。
劉徹在位期間,主要是大規模對外戰爭、大興土木工程和劉徹本人的揮霍無度,引發財政危機,前代主要以錢來計價,劉徹時期開始出現以黃金作為計量單位。劉徹在位時期的賣官鬻爵直接導致了吏治的破壞,是漢代賣官鬻爵史上的轉折點。賣官鬻爵必將導致吏治腐敗,劉徹實現了這種從量變到質變的轉換過程。
由於劉徹在位期間的巨額財政支出,賣爵所得收入不足以維繫開支,故劉徹開始賣官,多次頒布“入物補官”、“入羊為郎”的詔令。劉徹在位時期是整個兩漢時期頒布賣官鬻爵詔令最多的一個時期。

文化

劉徹剛繼位就表現出崇儒的意向,他在建元元年十月(前141年)第一次舉賢良文學時所進的學“申、商、韓非、蘇秦、張儀之言”者都不錄用,同時以安車蒲輪、束帛加璧徵召魯詩學和春秋穀梁學大儒申公,讓申公師徒商議明堂等禮制,但不久就受挫於崇尚黃老之學的竇太后。
建元五年(前136年),劉徹設定五經博士,重申尊崇儒術。元光元年(前134年),劉徹第二次舉賢良文學,丞相田蚡“黜黃老、刑名百家之言”,錄取數百名儒者,後來儒生公孫弘又做了丞相,引領天下學子競相習儒。在尊儒的過程中,劉徹又最為重視公孫弘、董仲舒等所代表的春秋公羊學,並讓太子劉據學習《春秋公羊傳》。
當時,董仲舒提出“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並進”,不過劉徹並未真正採納,而是採取了“博開藝能之路,悉延百端之學”的方針,也就是將儒學提升為官方意識形態的同時,也保留了諸子百家之學。在治國實踐過程中,法家思想受到重視,與儒家思想糅雜並用,從而形成了一套“霸王道雜之”的“漢家制度”,被後人歸納為“陽儒陰法”“外儒內法”,影響了此後兩千年的中國社會。
劉徹在位時,中國歷史上首次由政府下令在全國範圍內徵集圖書。劉徹感慨書籍缺失,於是建藏書之策,置寫書之官,廣開獻書之路,命令諸子百家之書都收入秘府,經過百年的努力,終於使“書積如丘山”,保存了大量古代寶貴文獻。當時政府藏書處所有太常、太史、博士之藏,皇宮有延閣、廣內、秘室之府。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明確記載的國家圖書館。
元朔五年(前124年),丞相公孫弘建議設定博士弟子50人,跟隨五經博士學習儒家經典,他們學習的地方就是太學。這些博士弟子畢業後往往入朝為官,從此朝廷百官“彬彬多文學之士”。此外,劉徹還命令天下郡國皆立學校官,一如文翁在蜀郡所立學官。
劉徹在位時,在掌管雅樂的大樂官之外創立樂府上林苑,掌管俗樂,負責收集民間的歌謠。主持樂府事務的“協律都尉”由著名音樂家李延年擔任,司馬相如等參與其中,同時制定了樂府收集民歌的“采詩夜誦”制度。為了記錄民歌,樂府使用一種叫作“聲曲折”的記譜法,可以把民歌的曲調記錄下來。在《樂府詩集》中記錄了吳、楚、燕、齊、鄭等各地詩歌,使各地民歌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收集整理。樂府的設立對中國詩歌的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軍事

劉徹在位時,為了強化京師長安的安保,在既有的南軍、北軍之外設立期門軍羽林軍,專募強健勇武子弟為兵,又設定八校尉(中壘、屯騎、步兵、越騎、長水、射聲、虎賁、胡騎),其中中壘校尉隸屬於北軍。
劉徹即位後,一改之前的防禦性國防政策,出擊周邊四夷,對外戰爭貫穿其在位大部分時間,對匈奴、閩越、東越、南越、朝鮮、西南夷、西羌、車師、樓蘭、大宛等國家或民族發動了至少二十八場戰爭,滅南越、閩越、東越、朝鮮等,降伏車師、樓蘭、大宛、西羌、西南夷等,大大降低了匈奴對漢朝的威脅。劉徹一系列戰爭“所辟疆土,視高、惠、文、景時幾至一倍”,使中國“千萬年皆食其利”。劉徹對外戰爭情況如下表:
年代
用兵對象
軍隊構成
主要將領
結果
建元三年(前138年)
閩越
會稽兵
嚴助
閩越逃亡,東甌歸順
建元六年(前135年)

王恢、韓安國
閩越殺其王而降,南越遣子入侍謝恩
元光六年(前129年)
匈奴
四萬騎
僅衛青一路取勝
元朔元年(前128年)
三萬騎以上
衛青、李息
衛青首虜數千人
元朔二年(前127年)

衛青、李息
大勝,收復河套,置朔方郡五原郡
元朔五年(前124年)
十餘萬,多為車騎
衛青、李息、公孫賀、張次公蘇建李蔡李沮
俘虜一萬五千人,畜百萬
元朔六年春(前123年)
十餘萬騎
衛青、公孫敖、公孫賀、蘇建、李廣、李沮、趙信
斬數千級
元朔六年夏(前123年)
衛青大勝,首虜一萬九千級;李廣無功;趙信敗降
元狩二年春(前121年)
一萬騎
霍去病
大勝,過焉支山千餘里,殺折蘭王,斬盧侯王,俘渾邪王子等,收休屠王祭天金人
元狩二年夏(前121年)

霍去病、公孫敖
霍去病大勝,逾居延,過小月氏,至祁連山,俘二千五百人,斬三萬二百級;
公孫敖失道
元狩二年夏(前121年)
一萬四千騎
張騫、李廣
張謇失軍期;李廣力戰敗逃
元狩四年(前119年)
十萬騎、步兵數十萬
衛青、霍去病、公孫賀、公孫敖、李廣、趙食其
衛青、霍去病在漠北大獲全勝,衛青圍單于,單于突圍;霍去病封狼居胥,禪姑衍,臨瀚海;李廣、趙食其失道,前者自殺,後者贖死。單于遠遁,漠南無王庭
元鼎五年(前112年)
南越
天下罪囚、江淮以南樓船、夜郎兵共二十餘萬人
路博德、楊仆、鄭嚴、田甲、何遺
翌年南越亡,置南海等九郡
元鼎六年(前111年)
西南夷
巴蜀罪人
且蘭邛都莋都;夜郎、冉駹等降,置牂牁等五郡
元鼎六年(前111年)
西羌
隴西、天水、安定騎士、中尉卒、河南、河內卒共十萬人
李息、徐自為
平西羌,置護羌校尉
元鼎六年(前111年)
東越
樓船、步卒
韓說王溫舒、楊仆
東越降,遷其民江淮間
元鼎六年(前111年)
匈奴
二萬五千餘騎
公孫賀、趙破奴
出塞二千餘里,不見匈奴人而還
元封元年(前110年)
十八萬騎
劉徹(御駕親征)
單于匿漠北,不敢戰
元封二年(前109年)
朝鮮
天下死刑犯
楊仆、荀彘
朝鮮殺其王右渠而降,置樂浪等四郡
元封二年(前109年)
西南夷
三輔罪人、巴蜀兵數萬人
郭昌、衛廣
滅勞深、靡莫滇國降,置益州郡
元封三年(前108年)
車師(姑師)、樓蘭
屬國騎及郡兵數萬
趙破奴、王恢
虜樓蘭王、破姑師
元封六年(前105年)
長安亡命之徒
郭昌
並昆明地,屬益州郡
太初元年(前104年)
大宛、輪台(侖頭)、郁成
天下謫民、惡少年約十萬,屬國騎數千
李廣利
喪師大半,三年乃克,屠輪台,斬郁成王,大宛貴人殺王而降,獲寶馬三千而還
太初二年(前103年)
匈奴
二萬騎
趙破奴
全軍覆沒,趙破奴被俘
天漢二年(前99年)
三萬騎、五千步卒
李廣利、公孫敖、李陵
李廣利斬首萬級,漢兵二萬戰死;李陵率步兵五千,殺匈奴萬人,力屈投降
天漢四年(前97年)
七萬騎、十四萬步卒
李廣利、公孫敖、韓說、路博德
戰皆不利而還
征和三年(前90年)
十三萬人
李廣利、商丘成、馬通
李廣利兵敗投降匈奴;商丘成、馬通未交戰
征和四年(前89年)
車師
樓蘭、尉犁、危須等六國兵
破車師,迫使其臣服漢朝
劉徹鞏固邊防的措施主要有:
劉徹(孝武)
漢長城遺址
  1. 移民實邊:劉徹延續文帝以來的移民實邊政策。在元朔二年(前127年)招募十萬民眾充實朔方“新秦中”地區。元狩三年(前120年),關東水災,民多飢乏,移民七十餘萬於關西,並充實朔方、隴西、北地、西河、上郡等邊郡,此外也有遷徙會稽郡的。對於西南邊陲,也有“募豪民田南夷”的措施。
  2. 軍事屯田:元狩四年(前119年),漢發動漠北戰役,對匈奴王庭縱深進行打擊,匈奴受到重創,單于險些被俘。此後匈奴實力大損,無力大舉南侵。劉徹利用戰略空窗期,命令從朔方到令居通水渠、置田地,動員官吏士卒五六萬人屯田,其後更動員六十萬士卒屯田於上郡、朔方、西河以及河西四郡,從而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邊軍的供應問題,開啟軍事屯田之先河。伐大宛後,又各安排數百士卒屯田於輪台、渠犁,設定使者、校尉以管轄,一方面保持漢朝在西域的影響力,另一方面接濟出使西域的漢使。不過到了征和四年(前89年),桑弘羊等請求在輪台屯田,劉徹下《輪台詔》,否決其議,暫時撤去西域屯田。
  3. 興建長城:自元鼎六年(前111年)至天漢元年(前100年),劉徹又先後組織了七次大規模修築邊塞的行動,興建起了長達2000公里左右的新的長城,使長城向西延伸到玉門關
  4. 設部都尉:對於各邊郡,劉徹在原有的都尉之外設立若干部都尉,以強化邊防。

民族、對外關係

漢初為了休養生息,對匈奴採取守勢,實行和親政策,互通關市。劉徹即位後,對匈奴表面上維持既定政策,甚至還提供匈奴更多物資,以麻痹匈奴人,而暗中則積蓄力量,以“滅胡”為目標,同時派張騫出使西域,試圖與匈奴世仇大月氏結成軍事同盟。張騫途中被匈奴扣押,最終沒有實現這個計畫。
建元六年(前135年),匈奴又派人來漢朝要求和親,朝中分為大行令王恢為首的主戰派和御史大夫韓安國為首的主和派,經過一番爭論,劉徹採納了主和派的主張,準備再韜光養晦一段時間。到了元光二年(前133年),王恢根據商人聶壹的建議,向劉徹提出了馬邑之謀,試圖利誘匈奴軍臣單于入境,在馬邑谷中設伏滅之。劉徹批准,但該計畫因行動不周而沒有成功,王恢下獄自殺。此後匈奴斷絕了與漢朝的和親,更加頻繁地入侵漢朝邊塞。不過匈奴仍然依賴漢朝物資,所以關市仍然維持。
元光六年(前129年),衛青等四將在關市伏擊匈奴人,揭開了漢匈全面大戰的序幕。到元朔二年(前127年)取得初步戰果,即收復了河套地區,在此築朔方城,不過另一方面也放棄上谷郡北面的造陽之地九百里。元狩二年(前121年),經過霍去病的打擊,匈奴渾邪王四萬餘眾降漢,原屬匈奴右地的河西走廊被漢朝控制,後來漢朝在此設定四郡,列置亭障,成為進軍西域的前哨,而匈奴的力量因此被極大削弱,乃至有“亡我祁連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婦女無顏色”的悲歌。元狩四年(前119年),漢朝動員數十萬軍隊深入漠北,展開對匈奴的最大打擊,衛青追擊至闐顏山趙信城伊稚斜單于險些被俘;霍去病則大破左賢王,封狼居胥山。從此單于庭從代郡、雲中塞外遠遷漠北,對漢朝腹心地區的威脅基本解除。但漢朝也付出了相當的代價,死亡數萬人、損失戰馬十餘萬匹,再加上霍去病不久去世,因此漢朝也暫停了對匈奴的打擊,只是強化對新秦中(河套)地區的戍守,雙方開始進入相持階段。
劉徹(孝武)
茂陵石刻“馬踏匈奴”
伊稚斜單于逃跑後,一面養精蓄銳,一面聽從趙信的緩兵之計,派人向漢朝卑辭求和,請求恢復和親。但此時漢朝已居於戰略優勢,不再滿足像之前那樣和親,而是要求匈奴臣服於漢,匈奴不從,扣押漢使任敞。烏維單于即位後,劉徹為了迫使匈奴臣服,派公孫賀趙破奴出塞北伐,但未見匈奴一人。元封元年(前110年),劉徹親率十二部十八萬騎巡邊出塞,登臨單于台,“旌旗徑千餘里,威震匈奴”,並派郭吉傳達他的旨意,要求匈奴要么來戰、要么稱臣,烏維單于扣押郭吉,流放北海,仍繼續養精蓄銳,不與漢朝交鋒。其後匈奴又多次遣使懇求恢復和親,劉徹派熟悉胡俗的王烏出使匈奴,提出了匈奴送太子為人質的條件,烏維單于佯裝接受,但遲遲不送來太子;後來又揚言要入朝見劉徹,當面約為兄弟,劉徹乃在長安修單于邸,準備迎接單于入朝。然而不久烏維藉口匈奴使臣死在漢朝,扣押漢使路充國,又派小規模部隊侵犯邊塞,漢匈交涉破裂。到了烏師廬單于(兒單于)時期,漢匈關係更加緊張,互相扣使者達十多批。
太初元年(前104年),匈奴左大都尉欲弒殺兒單于,約降於漢,劉徹命公孫敖在塞外修受降城以待之。翌年,劉徹認為受降城還是離單于庭太遠,便派趙破奴領兵二萬騎出擊,行至朔方西北二千餘里之浚稽山,左大都尉敗露被殺,兒單于派兵追擊趙破奴,最終在受降城外四百里圍殲漢軍,不過在進一步攻擊受降城時,兒單于病死。從此漢匈戰端再開。漢匈在西域亦展開競爭,李廣利伐大宛時,匈奴欲阻攔,未果。大宛平定後,劉徹於太初四年(前101年)下征匈奴詔,立誓要報劉邦平城之圍呂后受辱之恥。且鞮侯單于新立,地位不穩,便對漢示好,釋放路充國等人,劉徹亦派蘇武護送扣押漢朝的匈奴使者出使匈奴,並攜帶大量禮物,但單于桀驁不馴,蘇武亦因其副使張勝捲入一場未遂的反單于政變中而被扣押並流放北海,剛有所好轉的漢匈關係再次轉入惡化。劉徹遂於天漢二、四年及征和三年(前99、97、90年)發兵出擊匈奴,均失利,李陵、李廣利先後兵敗投降。劉徹雖然解除了匈奴對漢朝腹心的威脅,但最終未能得到匈奴的臣服,直到他死後三十多年的漢宣帝甘露年間,匈奴終於臣服於漢朝。
劉徹(孝武)
漢武帝時代的漢匈戰爭形勢圖
劉徹即位以前,西域本來是匈奴的勢力範圍,匈奴設定僮僕都尉來監管西域諸國。劉徹開始積極經營西域,斷匈奴之右臂,同時達到“廣地萬里,重九譯,致殊俗,威德遍於四海”的目標。經過張騫的兩次出使以及河西走廊歸屬漢朝,劉徹在元封以後展開了對西域諸國的外交和軍事攻勢,其舉措主要有:
  1. 拉攏西域中較大的國家烏孫,起初欲說服其東徙,沒有成功;其後又相繼下嫁細君公主解憂公主,與之結成聯姻關係,“以分匈奴西方之援國”。
  2. 對西域諸國採取經濟利誘,一面派使“以賂遺設利朝也”,即通過財物來讓西域諸國入朝,一面對西域使節誇耀漢朝富強,每次劉徹巡行東海,都會帶著西域使者,厚賞財帛,設角牴、奇戲及酒池肉林,讓他們觀看府庫積累,西域使者往往被漢朝的廣大強盛所震撼,漢朝也獲得了葡萄、苜蓿等西域特產。
  3. 對於親匈奴或反漢的國家,則予以軍事打擊,武力平定了車師(姑師)、樓蘭、輪台(侖頭)、郁成、大宛等國,尤其是在李廣利三年苦戰平定大宛以後,大宛以東諸國“皆使其子弟從軍入獻”,朝見天子,留作人質。
通過劉徹的一系列舉措,漢朝初步確立了對蔥嶺以東的西域地區的影響力和控制權。到漢宣帝神爵二年(前60年)設西域都護,使蔥嶺以東的西域地區最終納入漢朝版圖。
參見:越人內遷
對於浙江南部、福建的東甌、閩越,劉徹採取內遷政策,將東甌人主要安置於今江西省,東甌王改封為彭澤王,又有一支南遷到今吉安市;而閩越遷到江南的無錫、廬山附近、江淮之間、淮北地區、漢水流域、黃河口等地,比較分散。
對於今越南中北部的交趾、九真地區的駱越(雒越),劉徹則因俗而治,繼續賦予當地酋長“雒將”以自治權。
建元六年(前135年),劉徹聽取的唐蒙的建議,開始經略西南夷。起初採取“厚賂”政策,派唐蒙、司馬相如等深入西南夷,以物質利誘西南夷酋長同意漢朝在當地“置吏”,遂開犍為郡。元朔三年(前126年),由於劉徹集中精力對付匈奴,所以暫停對西南夷的經略。元狩元年(前122年),劉徹從張騫那裡得知西南夷可以通往身毒國(今印度),就派使臣數批使團出使西南夷,為當地昆明夷所阻。元鼎六年(前111年)滅南越後,劉徹正式開始對西南夷用兵,武力討伐不服從漢朝的酋長,經過郭昌等數年用兵,陸續消滅且蘭、邛都、莋都、勞深、靡莫等反漢部落;迫使夜郎、冉駹、滇等內附,漢朝冊封其君長為王侯,並分其地為六郡。在平定西南夷的同時,劉徹採取移民實邊、開通道路等政策,加強了西南夷與內地的經濟、文化聯繫,使西南夷逐漸形成了以南中大姓為中心的社會。
劉徹(孝武)
滇王金印
劉徹在位時,開疆拓土,設立不少新的郡縣,在河南地設三郡(朔方、五原、西河)、嶺南設九郡(南海、蒼梧、鬱林、合浦、交趾、九真、日南、珠崖、儋耳)、朝鮮設四郡(樂浪、真番、臨屯、玄菟)、河西設四郡(酒泉、武威、張掖、敦煌)、西南夷設七郡(犍為、牂牁、越巂、武都、汶山、沈黎、益州),這些新開拓的郡是為“初郡”,漢朝一方面任命太守、都尉加以管轄,另一方面保留當地民族的自治權,授其首領為王侯。另外在隴西、北地、上郡、朔方、雲中五邊郡設五屬國,管理匈奴降人;設護羌校尉護烏桓校尉分別管理羌人和烏桓人。
劉徹在位時,於建元三年(前138年)和元狩四年(前119年)兩次命張騫出使西域,雖然未能達到聯合大月氏的戰略目的,卻聯絡了烏孫、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安息身毒于闐扜彌等國,使絲綢之路逐漸暢通。此後不少人爭相請求出使,劉徹都予以批准,一年之中甚至多至十餘批使團。由於道路遙遠,漢朝使團“常乏食,死者過半”,另一方面由於匈奴對西域猶有影響力,漢使必須給西域小國幣帛才能得到食物,更有甚者“禁其食物以苦漢使”,使“漢使乏絕積怨,至相攻擊”。李廣利平定殺害漢使的大宛以後,漢使在西域絲綢之路的待遇才大為改善。此後劉徹又派了十多批使團出使大宛以西各國,求奇珍異寶,並宣揚平定大宛之威德。
劉徹(孝武)
反擊匈奴與開通西域
張騫第一次出使西域之際,曾在大夏看到漢朝蜀地特產蜀布和邛竹杖,發現了一條經由身毒和西南夷的與蜀地相通的商貿道路,是為南方絲綢之路。劉徹得知後,命王然於、柏始昌、呂越人等出使身毒,但被西南夷中的昆明夷所阻,未能到達身毒。元狩三年(前120年),劉徹在長安開鑿昆明池,以備在滇池作戰。昆明雖然後來被漢朝擊潰,但仍不斷作亂、阻礙使者,使劉徹未能打通南方絲綢之路。
劉徹平定南越以後,海上絲綢之路亦納入漢朝視野,都元國邑盧沒國諶離國夫甘都盧國黃支國等東南亞、南亞國家都通過海上絲綢之路與漢朝往來。

歷史評價

兩漢

崔駰:昔孝武皇帝始為天子,年方十八,崇信聖道,師則先王,五六年間,號勝文、景。及後恣己,忘其前之為善。
應劭:世宗攘夷辟境,崇演禮學,制度文章,冠於百王矣。
杜篤:孝武因其餘財府帑之蓄,始有鉤深圖遠之意,探冒頓之罪,校平城之仇。遂命票騎,勤任衛青,勇惟鷹揚,軍如流星,深之匈奴,割裂王庭,席捲漠北,叩勒祁連,橫分單于,屠裂百蠻。燒罽帳,系閼氏,燔康居,灰珍奇,椎鳴鏑,釘鹿蠡,馳坑岸,獲昆彌,虜(亻+數)侲,驅騾驢,御宛馬,鞭駃騠。拓地萬里,威震八荒。肇置四郡,據守敦煌。並域屬國,一郡領方。立侯隅北,建護西羌。捶驅氐、僰,寥狼卬、莋。東摩烏桓,蹂轔濊貊。南羈鉤町,水劍強越。殘夷文身,海波沫血。郡縣日南,漂概朱崖。部尉東南,兼有黃支。連緩耳,瑣雕題,摧天督,牽象犀,椎蚌蛤,碎琉璃,甲玳瑁,戕觜觿。於是同穴裘褐之域,共川鼻飲之國,莫不袒跣稽顙,失氣虜伏。非夫大漢之世盛,世借雍土之饒,得御外理內之術,孰能致功若斯!
孔融:昔孝武繼統,將弘祖業,疇咨熙載,群士響臻。
荀悅:孝武皇帝規矩萬世之業,固後世之基地。內修文學,外耀武威,以延天下之士,先王之風粲然可考者矣。然猶好其文,未盡其實;發其始,不克其終。奢侈而無限,窮兵極武,百姓空竭,萬民罷弊。當此之時,天下騷然,海內無聊,而孝文之業衰焉。

魏晉、隋唐

虞世南:漢武承六世之業,海內殷富,又有高人之資,故能總攬英雄,駕御豪傑,內興禮樂,外開邊境,制度憲章,煥然可述。方於始皇,則為優矣。至於驕奢暴虐,可以相亞,並功有餘而德不足。
馬周:孝武帝雖窮奢極侈,而承文、景遺德,故人心不動。向使高祖之後,即有武帝,天下必不能全。
司馬貞:孝武纂極,四海承平。志尚奢麗,尤敬神明。壇開八道,接通五城。朝親五利,夕拜文成。祭非祀典,巡乖卜征。登嵩勒岱,望景傳聲。迎年祀日,改歷定正。疲秏中土,事彼邊兵。日不暇給,人無聊生。俯觀嬴政,幾欲齊衡。
王無競:漢家中葉盛,六世有雄才。廄馬三十萬,國容何壯裁[哉]!東歷琅琊郡,北上單于台。好仙復寵戰,莫救茂陵隈。

兩宋

趙構:武帝以雄心,內慕神仙,外攘夷狄,窮邊黷武,天下騷然矣,非用損以持盈也。
趙昚:漢武帝時,兵威震懾萬里之外,又何可當!但失之已甚。
余靖:昔武皇之撫運,紹炎漢之重熙。拓蠻夷之境,則衛青、去病之勛立而民疲於干戈矣;惑神仙之談,則少翁、欒大之寵崇而吏煩於祠祀矣。悅韓嫣之佞而處以副車,則君臣之位失矣;信江充之譖而誅及戾園,則父子之恩絕矣。舉其大概,何昏如之!至於即世之日,群臣加謚,曾不為“靈”若“厲”,而反壯其武廟為世宗,虧周公之法,敗三王之制。當時洪儒碩生如夏侯勝、黃次公議其樂章,遽抵詔獄,不亦甚乎?且祖有功,宗有德,若夏之少康,商之太戊武丁,皆廢而復興,不失舊物,然後始謂之宗也。周人自文、武而下,雖德如成、康,刑措不用;宣王中興,姬道再盛,廟在迭毀,亦無異號。暨乎漢室,高帝以英武特起,紲嬰刃籍,戴之曰祖,斯固宜矣;孝文崇仁義,省刑罰,弭兵革,服節儉,而囹圄空虛,宇內太平,廟稱太宗,斯又宜矣。孝武雖廓地斥境,而亡德及民,不加惡謚,固亦幸矣,尊之為宗,無乃失其正乎?或曰:孝武雄才遠略,高出百王,西開夜郎之境,東建朝鮮之郡,匈奴徙庭,甌越請吏,修典禮,向儒學,登封告成,而漢之制度於是乎備,若如所論,不亦過乎?曰:邦土雖辟,兵已黷矣;遠夷雖服,民已耗矣;樂府雖盛,雅亦亂矣;泰山雖封,制亦侈矣。文景之俗,由是而憊,可勝道哉?末年下哀痛之詔,進筦榷之術,有富民之心而不能得其道也。世謂漢家雜以霸道,愚於武帝觀之,曾霸者之不及。代廟弗毀,後嗣何以觀乎?西漢稱宗者四,而東漢無復區別,至於安、桓,亦有廟號,其失自武帝始。
蘇軾
孔武仲:班固曰:“武帝之雄材大略而不改文景之恭儉,雖詩書所稱,何有加焉?”余取本紀質其行事,以謂武帝承文景之後,兵休民樂,海內富實,不能躬踐法度,以追二帝三代之隆,而甘心四夷,虛內事外,敝天下之力,殫生民之財,其末年愀然自悔,棄輪台之地,封丞相為富民侯,蓋亦晚矣!其雄材大略安在?而固之言如此,頗疑史臣褒揚先帝之辭,而非天下之公言也。然其在位數十年間,天下之士爭立於其朝,內則文章制度炳然可觀,外則匈奴遁逃,西域、南越皆為郡縣,其措置宏大,後世之所不及,豈其皆無所長而能至此與?......大宛之役,封列侯,拜九卿,慶賞滂沛,以勞還師之功,其於罪惡甚多,皆略而不問。其能容有功者如此。隆慮公主,帝之姊也,方其病也,預入金錢以贖其子之罪,帝雖許之,及主子犯法,帝流涕而言曰:“法者先帝所造也,用弟故而誣先帝法,何面目入高廟乎!”卒使伏法。其用刑不私如此。余所謂闊達之大度,果敢之明斷也。故王師屢動,而將帥無逗撓之計;奸宄數發,而社稷無傾危之憂。威行方外,利及後世,卒於建功天地,廟號世宗,彼亦有以致之也。及其末年,眷顧霍光屬以大事,光遂能戡定逆亂,以安少主,立孝宣以中興,推其本原,則武帝之功尤為俊偉。何者?霍光,階闥之臣耳,未嘗參國議、與民政也,又非有公卿之薦、士大夫之譽也。帝親察其才,擢之於近侍之中,而付之以社稷之重,比方周、召,曾不置疑。而光卒能擁持大業,不負垂死之託,則帝之知人善任,豈易及哉?昔齊桓公管夷吾鮑叔,以稱霸於一時;漢武自舉霍光,而功業施乎三世,則武帝之明,優於齊桓遠矣!凡武帝之所得,焯焯如此,則所謂雄材大略者,非史臣之私論,乃天下之公言也。
何去非:孝武帝以雄才大略,承三世涵育之澤,知夫天下之勢將就強而不振,所當濟之以威強而抗武節之時也。方是時也,內無奸變之臣,外無強逼之國,而世為漢患者獨匈奴耳。夫匈奴自楚、漢之起,乘秦之亂,復踐河南之地,而其勢始強。高帝曾以三十萬之眾困於白登之圍,蓋士不食者七日,已解而歸,不思有以復之,而和親始議矣。高后被其嫚書之辱,臨朝而震怒矣,終之以婉辭順禮慰適其桀驁之情。凡此者,皆欲與民息肩,姑置外之而不校也。孝文之立,其所以順悅輸遺者甚,至飾遣宗女以固其歡。蓋送車未返,而彼已大舉深入,候騎達於甘泉、雍梁矣。其後乍親乍絕,蓋為寇患至於近,嚴霸上、棘門、細柳之屯以衛京都。以孝文之寬仁鎮靜,攝衣發奮,親駕而驅之者再,乃至乎輟飯搏髀而思頗、牧之良能也。孝景之世,其所以悅奉之情與夫遺給之數又加至矣。然其寇侵之暴,紛然其不止也。由是觀之,漢之於匈奴,非深懲而大治之,則其為後患也,可勝備哉?是以孝武抗其英特之氣,選待習騎,擇命將帥,先發而昌誅之。蓋師行十年,斬刈殆盡,名王貴人俘獲百數,單于捧首窮遁漠北,遂收兩河之地而郡屬之。刷四世之侵辱,遺後嗣之安強。至於宣、元、成、哀之世,單于頓顙臣順,謁期聽令以朝,位次比內諸侯。雖曰勞師匱財,而功烈之被遠矣。使微孝武,則漢之所以世被邊患,其戍役轉餉以憂累縣官者,可得而預計哉?甚矣!昧者之議,不知求夫天下之勢、強弱之任所當然者,而猥曰:“文、景為是慈儉愛民,而武帝黷於兵師祈祀。”至與秦皇同日而非詆之,豈不痛哉!使孝武不溺於文成、五利之奸以重秏天下,攘敵之役止於衛、霍之既死,而不窮貳師之兵,則其功烈與周宣比隆矣!
司馬光
劉敞
李綱:茂陵仙客,算真是,天與雄才宏略。獵取天驕馳衛霍,如使鷹鸇驅雀。戰皋蘭,犁庭龍磧,飲至行勳爵。中華強盛,坐令夷狄衰弱。追想當日巡行,勒兵十萬騎,橫臨邊朔。親總貔貅談笑看,黠虜心驚膽落。寄語單于,兩君相見,何苦逃沙漠。英風如在,卓然千古高著。
胡寅
王十朋:武帝英雄類始皇,甘心黷武國幾亡。晚年賴有知人術,解把嬰兒付霍光。
洪邁
朱熹:武帝病痛固多,然天資高,志向大,足以有為。使合下便得個真儒輔佐,豈不大有可觀?惜乎無真儒輔佐,不能勝其多欲之私,做從那邊去了!欲討匈奴,便把呂后嫚書做題目,要來掩蓋其失。他若知得此,豈無“修文德以來”道理?又如討西域,初一番去不透,又再去,只是要得一馬,此是甚氣力!若移來就這邊做,豈不可?末年海內虛耗,去秦始皇無幾。若不得霍光收拾,成甚么!輪台之悔,亦是天資高,方如此。嘗因人言,太子仁柔不能用武,答以“正欲其守成。若朕所為,是襲亡秦之跡”,可見他當時已自知其罪。向若能以仲舒為相,汲黯為御史大夫,豈不善!……漢武狂,然又不純一,不足言也。
陸九淵:武帝之為君,固英明之君也。然其質不能不偏於剛,故其承文帝富庶之後,貫朽粟腐,憤然欲犁匈奴之庭,以刷前世之恥。然不知舞乾格苗、因壘降崇之事,不止衛青、霍去病之師,而窮貳師之兵,至於海內虛耗、戶口減半。雖下輪台哀痛之詔,亦無及矣……使其有學以輔之,而知沉潛之義,不至於此矣。嗚呼!富庶之效,雖遼於虛耗之報,而拊髀之嘆,有不如輪台之哀。堯、舜、三王之心,吾於漢武帝末年之詔而知之,此吾以重惜其無學以輔之也。

明清

劉基:武帝英雄之才,氣蓋宇宙,而司馬相如又以夸逞之文侈之,以啟其夜郎筇筰、通天桂館、泰山樑甫之役,與秦始皇帝無異,致勤持斧之使、封富民之侯、下輪台之詔,然後僅克有終。文不主理之害,一至於斯,不亦甚哉?
朱棣:漢武帝窮兵黷武,以事夷狄,漢家全盛之力,遂至凋耗。當時雖得善馬,豈足償中國萬一之費?
朱瞻基:漢武好大喜功,海內費耗,末年能懲前過。玄宗初政有貞觀之風,久而恣欲,疏忠任邪,遂至禍亂,竄身失國。武帝猶為彼善於此。善心生則明,欲心生則闇。武帝以田千秋為賢,玄宗以李林甫為賢,此治亂所由異也。
王世貞
李贄
葉方靄:漢孝武承文、景休息之後,人給家足之餘,窮兵黷武,神仙土木,無所不事。藏錢經耗,賦稅既竭,鬻爵算緡,均輸平準,利析秋毫,以奉戰士。不戢自焚,竟有巫蠱之禍。所殺人之子多矣!是非以其所不愛及其所愛哉?至其末年,下哀痛之詔,棄輪台之地,封承[丞]相為富民侯,以安天下,富實百姓。其悔雖已晚,然其順天道,因民心,扶衰起壞,挽回大命,延及子孫,其效可謂捷矣!故充其不愛其親而敢惡於人之心,登年載毒至於反中其身。一念之善,在於恤民,猶能以危為安。甚哉,君人者之不可以不愛人也!
王夫之
愛新覺羅·弘曆
趙翼
袁枚:“武帝英雄主,叱吒動八荒。旌旗十八萬,遺恥雪高皇。馬來大宛國,頭懸南越王。秋風歌一曲,援筆能文章。”
吳裕垂:武帝雄才大略,非不深知征伐之勞民也,蓋欲復三代之境土,削平四夷,盡去後患,而量力度德,慨然有捨我其誰之想。於是承累朝之培養,既庶且富,相時而動,戰以為守,攻以為御,匈奴遠遁,日以削弱。至於宣、元、成、哀、單于稱臣,稽首而朝,兩漢之生靈,並受其福,廟號“世宗”,宜哉!……太史公為李陵而遭腐刑,其大不足於武帝,而多所譏諷明矣。宋人竭中國之財力,納幣賂寇,偷安旦夕,致使生民左袒,肝腦塗地,退而渡江航海,竟以議和誤國,則武帝聽為,又豈宋人所敢議乎?
曾國藩:“自古英哲非常之君,往往得人鼎盛。若漢之武帝、唐之文皇、宋之仁宗、元之世祖、明之孝宗,其時皆異材勃起,俊彥雲屯,焜耀簡編。”
愛新覺羅·載湉

現代

毛澤東
蔡東藩:“綜觀武帝生平,多與秦始皇相類,惟初政時尚有可觀,至晚年輪台一詔,力悔前愆,更為秦皇之所未聞。武帝有亡秦之失,而卒免亡秦之禍者,賴有此耳!且命立少子,委任霍光,顧托得人,卒無李斯趙高之禍,斯亦武帝知人之特長。”
呂思勉:“中國自漢以後,儒術盛行,其事實始於武帝,此人人能言之。然武帝非真知儒術之人也。武帝之侈官室,樂巡遊,事四夷,無一不與儒家之道相背。其封禪及起明堂,則惑於神仙家言耳,非行儒家之學也。然儒術卒以武帝之提倡而盛行,何哉?則所謂風氣既成,受其鼓動而不自知也。……漢武帝東征西討,所開拓者頗廣,後世盛時之疆域,於此已略具規模,讀史者或稱道之。然漢人之議論,則於武帝多致譏評。何哉?予謂是時之開拓,乃中國之國力為之,即微武帝,亦必有起而收其功者。而武帝輕舉寡慮,喜怒任情,用人以私,使中國之國力為之大耗,實功不掩其罪也。……此其所為,與隋煬帝亦何以異?獲保首領,沒於五柞,豈不幸哉?……漢武帝之舉事也,好大喜功,而不顧其後。……語曰: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因果之理,不可誣也。漢世迷信本深,武帝縱恣尤甚。事祠祭,求神仙,民脂民膏為所浪費者,蓋不知凡幾。而又喜怒任情,刑殺不忌,惑於女謁,而不能守法。惡之既稔,安得不變生骨肉之間,禍起宮廷之內哉?”
翦伯贊:“說到漢武帝,會令人想到他是生長得怎樣一副嚴肅的面孔?實際上,漢武帝是一位較活潑、較天真、重感情的人物。他除了喜歡窮兵黷武以外,還喜歡遊歷,喜歡音樂,喜歡文學,喜歡神仙。漢武帝,是軍隊最英明的統帥,又是海上最經常的遊客,皇家樂隊最初的創立人,文學家最親切的朋友,方士們最忠實的信使,特別是他的李夫人最好的丈夫。他決不是除了好戰以外,一無所知的一個莽漢。”
范文瀾:“漢武帝憑藉前期所積累的財富與漢景帝所完成的全國統一,再加上本人雄材大略的特徵與在位五十四年的長久時間,對外用兵.擴張疆土,對內興作,多所創建(主要是水利),把道家思想的無為政治,改變為以儒家學說為裝飾的多欲政治。通過漢武帝,農民付出“海內虛耗,人口減半”的代價,造成軍事、文化的極盛時期。西漢一朝各方面的代表人物如大經學家大政論家董仲舒,大史學家司馬遷,大文學家司馬相如。大軍事家衛青、霍去病,大天文學家唐都、落下閎,大農學家趙過,大探險家張騫,以及民間詩人所創作經大音樂家李延年協律的樂府歌詩,集中出現在漢武帝時期。這是歷史上非常燦爛的一個時期.漢武帝就是這個燦爛時期的總代表。”
田餘慶
黃仁宇:“在中國歷史書內秦皇漢武經常互相銜接。而且一提到漢武帝,又離不開好大喜功的評價。今天我們看他的紀錄,不能否定他是一個特出的人物;但他的功業,仍要在長期的歷史上評判。最重要的一點,則是他所開創的局面,後人無法繼續。”
楊生民:“漢武帝時代離我們今天已經很遙遠了。雖然如此,漢武帝在繼承發展中國傳統文化、統一中國、發展生產、科技等方面所建樹的豐功偉績將永遠照耀在中國歷史上。漢武帝開拓、進取的創新精神,勇於悔過的改革精神,善於總結歷史經驗辯證處理繼承、發展關係的精神,勇於吸收外來優秀文化的精神,以及那時中國各族人民驚天動地的英勇奮鬥精神,將永遠啟迪、激勵著後人奮進。漢武帝時代,中國邁向世界強國所積累的經驗教訓,今天仍然有可資借鑑之處,從這個意義上說,漢武帝時代在中國歷史上是永垂不朽的。”
辛德勇:漢武帝一生都在禍國殃民,終其一生,並沒有做出根本性的改變。其禍國殃民的具體表現,就是通過鹽鐵專賣、均輸等措施瘋狂搜刮民財,而且嚴刑峻法,壓迫民眾;同時,還大量徵發民眾從軍,四方出擊,擴張領土,不僅耗費巨額資財,還使無數生靈塗炭。在其晚年,對外出征作戰雖然明顯減少,但這並不是其治國路線發生了改變,而是漢朝的疆域已經達到中原政權所能擴張的極限,是沒的打了,而不是不想打了……漢武帝是中國歷史上一位“劃時代”的人物……是由暴君漢武帝完成了暴君秦始皇開始的社會大變革。完成這一變革的具體時間,大致可以定在太初元年(前104年),所謂“太初改制”,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大事件。我認為,從這一意義上認識漢武帝的歷史地位,才能更好地評判其是非功過。……若是讓我從感情上對漢武帝做一個評價,那倒十分簡單明了,就八個字——獨夫民賊,惡貫滿盈。

人際關係

劉徹的家庭成員中,嬪妃應不止此數,史載劉徹“多取好女至數千人,以填後宮”,女兒亦恐不止此數。以下僅錄見於正史及其註疏書中所記載者。
關係
稱號
姓名
備註
祖輩
祖父
漢文帝
-
祖母
孝文皇后
-
外祖父
共侯
劉徹即位後追封
外祖母
平原君
燕王臧荼孫女
父輩
父親
漢景帝
-
母親
孝景皇后
-
平輩
異母兄弟
共十三人,參見劉啟詞條“家族成員-子女”目錄
胞姐
劉氏
曹壽夏侯頗、衛青
劉氏
劉氏
一說為劉徹妹,嫁陳蟜,其子昭平君陳某娶劉徹女夷安公主
異父姐
修成君
王娡與前夫金王孫之女,劉徹即位後方知有此姊,接回長安,封修成君
妻妾
正妻
皇后
陳氏
野史記載名為陳阿嬌,劉徹姑母館陶公主與陳午之女,因巫蠱被廢
思後
原為平陽公主家歌女,元朔元年(前128年)立後,巫蠱之禍時自殺
嬪妃
孝武皇后
李氏
李夫人,出身歌女,昭帝時被霍光追尊為孝武皇后
齊王太后
王氏
王夫人,劉徹追封齊王太后
婕妤
趙氏
鉤弋夫人,劉徹死前一年被劉徹處死,一說憂死
婕妤
尹氏
尹夫人,出身歌女
娙娥
邢氏

李氏
李姬,無寵
子女
兒子
戾太子
衛子夫所生,元狩元年(前122年)立儲,巫蠱之禍時自殺,孫為宣帝劉詢
齊懷王
王夫人所生,元狩六年(前117年)封齊王
燕剌王
李姬所生,元狩六年(前117年)封燕王,後捲入上官桀謀反案而自殺
廣陵厲王
李姬所生,元狩六年(前117年)封廣陵王,後涉嫌詛咒宣帝而自殺
昌邑哀王
李夫人所生,天漢四年(前97年)封昌邑王,子劉賀曾做過27天皇帝
漢昭帝
鉤弋夫人所生,劉徹臨終前立為皇太子
女兒
劉氏
衛子夫所生,又稱衛長公主,嫁曹襄欒大
劉氏
生母不詳,又稱蓋長公主,曾撫養漢昭帝,後捲入上官桀謀反案而自殺
劉氏
史記索隱稱其母為衛子夫,死於巫蠱之禍
劉氏
史記索隱稱其母為衛子夫,生平不詳
劉氏
生母不詳,又稱德邑公主,死於巫蠱之禍
劉氏
生母不詳,嫁劉徹外甥昭平君陳某

軼事典故

命名奇談

野史《漢武故事》記載,劉徹尚在王娡腹中時,景帝夢見劉邦託夢,生子可取名為“彘”,於是在劉徹出生後的名字是劉彘,立他為太子時,景帝說:“彘者,徹也。”於是改名劉徹。
另一野史《漢武帝內傳》則記載,劉徹出生前,景帝夢見一隻赤彘(紅色野豬)從雲中降下,直入崇芳閣,醒來時就坐在閣下,然後看見“赤龍如霧,來蔽戶牖”,閣上出現丹霞,丹霞散後,赤龍仍在棟宇之間盤桓。景帝詢問卜者姚翁,姚翁回答是吉兆,生於此閣者“攘夷狄而獲嘉瑞,為劉宗盛主”,但也是“大妖”。後來景帝又夢見神女捧日以授王娡,王娡吞下。王娡懷孕十四個月生下兒子,景帝就取名劉彘。三歲時,景帝抱劉彘於膝上,問劉彘“樂為天子否?”劉彘回答:“由天不由兒。願每日居宮垣,在陛下前戲弄。”景帝便對這個兒子另眼看待。劉彘有驚人的記憶力,求知慾特彆強,尤愛讀書中古代聖賢帝王偉人事跡,過目不忘。景帝深感詫異,以其“聖徹過人”,改名為“徹”。
關於《漢武故事》的這則記載,安作璋等學者曾經作過辨析,指出這是小說家言,不足為信。其一,此說不見於《史記》、《漢書》。其二,西漢已有非常嚴格的避諱制度,若劉徹初名“彘”,時人應避諱,而他在位時就有人以“”為名。如《漢書·武帝紀》記載,元封二年,“遣樓船將軍楊仆、左將軍荀彘將應募罪人擊朝鮮”。甚至武帝同父兄弟長沙王劉發之子,也名劉狗彘。元朔五年(前124年),劉狗彘封為洮陽侯。因此,武帝初名即當為“徹”。

金屋藏嬌

野史《漢武故事》記載,劉徹還是膠東王時,館陶長公主劉嫖把他抱在膝蓋上,問:“你想娶媳婦嗎?”膠東王說:“想。”長公主指著左右長御百餘人,劉徹都不要,指著女兒陳阿嬌(即陳皇后)說:“那娶阿嬌好嗎?”劉徹回答:“好啊!如果阿嬌嫁給我,我就蓋一棟黃金屋,把她藏之於內!”館陶公主大喜,最終劉徹和陳阿嬌結為夫妻。

微服私訪

建元三年(前138年)起,劉徹開始頻繁微服私訪於關中地區,他挑選了隴西郡北地郡擅長騎射的良家子,稱為“期門”,作為自己出行時的貼身護衛。往往在夜漏下十刻才出行,自稱“平陽侯”。到早上,就到山下賓士打獵,或徒手與熊羆搏鬥,往往會踐踏莊稼,導致民怨沸騰,告發於鄠縣杜縣的縣令。縣令想去謁見“平陽侯”,劉徹身邊的期門就要鞭打縣令,縣令大怒,讓手下官吏呵斥制止,扣押下幾名期門,這幾人出示了皇家物品後才被釋放。劉徹夜出夕還,後來甚至攜帶五日糧食,回來時正好趕上去長信宮向太后請安,劉徹樂此不疲。後來,大家都知道是劉徹屢次微服出行。但劉徹因為畏懼太后,不敢去很遠。丞相與御史明白劉徹心意,就讓右輔都尉在長楊以東巡察,右內史調集民眾在館所隨時伺候。劉徹又自己設定更衣之處,從宣曲宮向南有十二處行宮,有專供午休更衣的,夜晚就在各行宮住宿,他最常去的是長楊宮、五柞宮、倍陽宮、宣曲宮。隨後考慮到微行擾民,便讓太中大夫吾丘壽王負責擴建上林苑。據野史記載,劉徹一行在微服私訪時投宿一家旅店,差點被老闆當做“群盜”殺掉,卻被老闆娘放走。劉徹回宮後召見並嘉獎了這對夫婦,但此後幾乎不再微服私訪。

寵愛韓李

據《史記·佞幸列傳》記載,劉徹還是膠東王時,就與學伴韓嫣“相愛”。當了太子後,愈發親密,後來發展到常常與韓嫣一起睡覺的地步。韓嫣擅長騎射,並回響劉徹“滅胡”之志,學習匈奴戰法,由此更加得到劉徹的寵幸,官拜上大夫,賞賜無數。後來江都王劉非入朝,在上林苑打獵時,看到韓嫣的盛大排場,誤以為是皇帝,跪拜道旁,韓嫣還真的像皇帝一樣疾馳而過。劉非發現他不是皇帝,就在皇太后王娡面前告了韓嫣的狀。王娡從此厭惡韓嫣,後來得知韓嫣在後宮的姦情,派人賜死韓嫣,即使劉徹為其謝罪也搭救不了。後來劉徹又寵幸一個叫李延年的擅長音樂的宦官,情形與韓嫣類似,連同其妹李夫人一起受寵。但李延年後來也因“出入驕恣”,與其弟皆伏誅。

求仙問鬼

劉徹以熱衷求仙問鬼著稱,先後七次巡海求仙,並在建章宮神明台建造銅仙人承露盤,高二十丈,為銅鑄仙人伸掌捧銅盤玉杯,來承接天上的甘露,將甘露摻和玉屑飲服,以求得仙道長生。劉徹一生多次被方士所騙。元光年間就開始寵幸方士李少君。李少君煉丹未成而先死,劉徹仍然以為他“化去不死”。又有一個方士齊人李少翁因能為劉徹寵妃王夫人招魂而得寵,被劉徹拜他為文成將軍。後來他的方術不靈了,鬼神不至。於是他把帛書偷偷給牛吃下,假裝不知道,說牛肚子裡有異物,殺牛得書,上面講得很怪。劉徹認識他的筆跡,問獻牛的人,果然是偽造的,於是將李少翁處死,而將事隱秘下來。後來又有人推薦方士欒大,欒大提起李少翁被處死之事,劉徹不承認,說李少翁是吃馬肝而死的。欒大被拜為五利將軍、地士將軍、天士將軍、大通將軍,封樂通侯,劉徹還把自己的女兒衛長公主嫁給他。後來欒大因為東海求仙失敗而被腰斬。再後來,劉徹又寵幸一個叫公孫卿的方士。直到征和四年(前89年)求仙東萊失敗後,劉徹才幡然悔悟,承認沒有所謂仙人,命令遣散方士,停止求仙。
由於劉徹熱衷求仙問鬼,所以關於他的神仙鬼怪故事也就非常多,例如他和西王母之間的青鳥使者歌聲繞樑東方朔偷桃等故事,在甘泉宮和玉女下圍棋、後因欲霸占玉女而被其唾面得病的故事,以及死後在市集賣玉杯的故事,等等。

廣修宮苑

劉徹在位時,大興土木,即位後就大規模擴建上林苑,並在原有的未央、長樂二宮外又築建章、明光二宮。此外還興建了柏梁台通天台、飛廉館等建築。東方朔曾形容劉徹“以城中為小,圖起建章,左鳳闕,右神明,號稱千門萬戶;木土衣綺繡,狗馬被繢罽;宮人簪玳瑁,垂珠璣;設戲車,教馳逐,飾文采,叢珍怪;撞萬石之鐘,擊雷霆之鼓,作俳優,舞鄭女”,其宮苑之富麗堂皇可見一斑。

柏梁高宴

元鼎二年(前115年)春,劉徹在長安城內建柏梁台。台高二十丈,用香柏為殿梁,數十里之外都能聞到其芳香。劉徹在台上擺酒設宴,詔群臣一起作詩,會作七言詩的才能參加。柏梁台詩是中國最早同時也是很完整的七言詩,在中國文學史上具有重要意義。

山呼萬歲

元封元年(前110年),劉徹在封禪途中,率眾登上了中嶽嵩山東麓的一座山峰,此時吏卒皆聞大山"呼萬歲者三"。於是吏卒皆恭維劉徹說:“這是中嶽山神在迎接陛下。”劉徹大悅,於是封所登之峰為萬歲峰。同時,下令祠官大規模增建祭祀嵩山的“太室祠”,並劃嵩山下三百戶設立“崇高縣”,免除一切賦稅、徭役,專管祭祀岳神之事。後來發展為“呼嵩”的朝儀,為歷代所傳承,“萬歲”也成為了皇帝的專屬。

主要作品

劉徹不但是政治家,也是一位愛好文學、提倡辭賦的文學家。後人將其詩文整理為《漢武帝集》二卷(今佚),因此他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位有文集的皇帝。清代嚴可均所輯《全漢文》第三、四卷就收錄劉徹的詩文,包括《李夫人賦》《秋風辭》以及制、詔、冊書、策書、敕書、璽書、報書、鼎文、刻石文共100篇。另有與群臣聯句的《柏梁台詩》,但被認為是後人偽托。
劉徹所創作的歌曲頗多,有《瓠子歌》(兩首)《天馬歌》《西極天馬歌》《李夫人歌》《思奉車子侯歌》《落葉哀蟬曲》《白麟之歌》(《朝隴首》)《寶鼎》(《景星》)《帝臨》《華燁燁》《天門》《芝房之歌》(《齊房》)《象載瑜》(《朱雁之歌》)《日出入》十五首歌曲的歌詞傳世。另有《盛唐樅陽之歌》《交門之歌》內容失傳。

人物爭議

出生年日

《史記》《漢書》均記載,劉徹在孝景四年、七年、十六年分別為四歲、七歲、十六歲。因古人計虛歲,故劉徹當生於漢景帝元年(乙酉年,公元前156年)。而兩書中的孝景王皇后傳記又記載,劉徹於景帝即位後出生而孕於文帝去世前,即受孕時間在漢文帝後七年六月己亥(公元前157年7月6日)之前,兩者之間尚可調和。
然而,《漢武故事》稱“帝以乙酉年七月七日生於猗蘭殿”,即劉徹生於景帝元年七月七日(公元前156年7月31日),如此則孕期超過十三個月,非正常孕期。就此至少可有三種推論:

晚年路線

征和四年(前89年),劉徹下輪台詔,拒絕桑弘羊等提出的在西域輪台屯田的建議。西漢後期的劉向指出“孝武皇帝後悔之,御史大夫桑弘羊請佃輪台,詔卻……封丞相號曰富民侯,遂不復言兵事,國家以寧,繼嗣以定”,班固則在《漢書·西域傳》中強調下輪台詔是出於“深陳既往之悔”,並稱讚劉徹晚年“遂棄輪台之地,而下哀痛之詔,豈非仁聖之所悔哉!”因此輪台詔歷來被視為哀痛詔乃至罪己詔,是劉徹晚年幡然悔悟的象徵。當代歷史學家田餘慶在1984年發表了影響很大的學術論文《論輪台詔》,系統性地闡述了劉徹晚年從“興利開邊”到“守文”的路線轉變。他認為劉徹與其太子劉據之間早就存在“興利開邊”和“守文”的路線之爭,並且是導致“巫蠱之禍”的根本原因。然而由於頻繁的農民起義、劉屈氂案的東窗事發、對匈奴用兵的失利以及田千秋為太子訟冤等警鐘,劉徹及時悔誤,利用桑弘羊奏請屯田輪台之機發布了罪己詔(輪台詔),將漢朝的路線調整為“守文”,扶大廈於將傾,從而造就了昭宣中興
這一觀點幾成定論,然而也有質疑的聲音。如陳蘇鎮認為“細讀輪台之詔,武帝興兵數十年,而詔中所‘悔’的只是征和三年之役”,並且劉徹到死都無意調整自己的路線,而是要求繼承者延續自己的未竟事業,所以昭宣時期依然在繼承並推進“武帝事業”,到宣帝時大體完成,漢元帝時期才調整了路線。陳金霞亦認為劉徹在輪台詔中沒有表現出對過去窮兵黷武的悔悟,也沒有反思自己一生過失,談不上是罪己詔。
2014年以來,學者辛德勇發表論文《漢武帝晚年政治取向與司馬光的重構》並著書《製造漢武帝》,逐條推翻田餘慶的觀點。他認為:
有學者李浩對此進行批駁,其觀點為:
此外,亦有學者認為既不可否認《輪台詔》有重民生的調整傾向,在一定程度上開啟了政策轉折,但另一方面不能得出劉徹對其政治方略有根本轉折的打算,更沒有轉向“守文”的意向。

後世紀念

茂陵

劉徹葬於茂陵,位於興平市東北12公里處。建元二年(前139年)開始建築陵墓。茂陵封土為覆斗形,現高46.5米,頂端東西長39.25米,南北寬40.60米。底邊長:東邊243米,西邊238米,南邊239米,北邊234米。至今東、西、北三面的土闕猶存,茂陵陪葬墓尚有李夫人、衛青、霍去病、霍光、金日磾等人的墓葬。它是漢代帝王陵墓中規模最大、修造時間最長、陪葬品最豐富的一座。
劉徹(孝武)
漢武帝茂陵
據《西京雜記》記載,“漢帝送死皆珠襦玉匣,匣形如鎧甲,連以金縷。”梓宮內,劉徹口含蟬玉,身著金縷玉衣,“匣上皆鏤為蛟龍鸞鳳龜麟之象,世謂為蛟龍玉匣”。茂陵的地宮內充滿了大量的稀世珍寶。康居國王贈送劉徹的玉箱、玉杖,以及劉徹生前閱讀的30卷雜經,盛以金箱,一併埋入陵內。
一百多年後,赤眉軍入長安,茂陵被掘空,宮廷檔案《茂陵書》很可能便是在此時從茂陵中被取出。《茂陵書》現已失傳,但部分內容被臣瓚張華等轉載,為後世對西漢政區地理和秩祿職官的研究做出了巨大貢獻。

武帝台

劉徹出巡外地,留下多處古台遺蹟,主要有三:

祠廟

陝西省澄城縣王莊鎮良甫河村有漢武帝廟,當地村民於每年農曆三月廿五舉行武帝廟會,祭拜劉徹神像,祈求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吉祥平安。2017年12月,澄城武帝廟會入選陝西省第六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陝西省合陽縣西北武帝山西峰山亦有漢武帝祠。武帝祠現存獻殿系民國初年重建,明萬曆四年(1580年)所建獻殿、正殿毀於火災。1998年春,民眾自發投工捐料,整修了南天門和獻殿、重塑了武帝像。

影視形象

年份
名稱
飾演者
圖集
1954
漢武帝影視形象
1959
《漢武帝夢會衛夫人》
1988
1989
1996
漢武帝
1997
司馬遷
1997
鳳求凰
2001
2001
2003
奔月
2004
陳寶國(中老年),杜淳(青年)
白鈺(少年),萬昌皓(童年)
2004
黃曉明
2005
鳳求凰
2006
東方朔
2006
黃曉明
2007
夜郎王
2007
2008
東方朔
2010
2010
2014
衛子夫
2015
2018
2020
霍去病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