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晉關

臨晉關是蒲津渡口要隘,戰國魏築關,在今陝西大荔東。後有蒲津關、蒲關、大慶關等名。此關位於長安東北方的臨晉道上 ,因而成為關中東北方的重要關塞。由於臨晉道要經過黃河 ,所以在臨晉關外的黃河上歷代多設浮橋 ,而尤以唐蒲津橋著稱於世。

戰國置於臨晉(今陝西大荔東)城東黃河西岸,故名。扼蒲津渡口,歷代倚為秦晉間重險。公元前205年劉邦既定關中,自此渡河下河內。漢武帝改稱蒲津關。其後或簡稱蒲關;或仍沿用臨晉舊稱。北宋大中祥符中改名大慶關。
大荔古稱臨晉,故關名隨地名而命之。漢武帝時改臨晉關為蒲津關,簡稱蒲關。臨晉關對岸有蒲板,戰國秦晤王時曾在此作“河橋”。其後歷代在此連舟為浮橋,唐初稱蒲津橋。宋代改名大慶關。臨晉關在戰國時代就已是名關,該關地處山河要隘,扼津蒲渡口,為秦晉間交通要道,且依黃河之險、長城之固,所以成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