竇太后(竇猗房)

竇太后(西漢孝文竇皇后)

竇猗房一般指本詞條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5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孝文竇皇后(?—前135年),名猗或漪(一說猗房或漪房),清河觀津(今河北省衡水市武邑縣)人。漢文帝皇后。

漢惠帝時,被選為家人子,入宮伺候呂后,稱竇姬。後被賜予代王劉恆,前往代國。劉恆即位後,冊立為皇后,育有一女二男:長女館陶公主,長子漢景帝劉啟、少子梁王劉武

漢景帝即位後,尊竇氏為太后。竇太后大力提拔外戚,致使竇氏一門三人封侯,開啟漢代以姻親封外戚為侯的先河,並多次提議讓漢景帝拜自己侄子竇嬰為丞相,但終究未被漢景帝採納。又因私仇殺害震退匈奴的將領郅都,導致匈奴騎兵重新入侵。同時縱容幼子劉武大興土木,勞民傷財,僭越天子,甚至圖謀讓漢景帝傳位於劉武,但遭大臣反對而未能成行,劉武心生嫉恨,派人刺殺袁盎等十餘名議臣。劉武病逝後,竇太后絕食大鬧,宣稱是漢景帝殺了劉武,致使漢景帝哀懼

建元元年(前141年)漢景帝駕崩,漢武帝即位,尊竇氏為太皇太后。當時漢武帝推行建元新政,竇太后不喜儒術,認為漢武帝在挑戰她的權威,遂將新政成員趙綰王臧全部誅殺,廢除武帝所推行的全部新政。建元六年(前135年)去世,與漢文帝合葬於霸陵

竇太后崇尚“無為而治”的黃老之學,思想保守,不能與時俱進,施政存在著嚴重的偏狹性、滯後性與後退性,對政治進行強力干預,終使“建元新政”夭折,給國家的發展帶來了一定的阻礙與負面影響,但她的執政弊端與紕漏並未傷及國之根本。

基本介紹

  • 別名:竇皇后、竇太后、竇猗房、竇漪房  、竇漪、竇猗  
  • 所處時代西漢
  • 民族族群漢族
  • 出生地:清河觀津(今河北省衡水市武邑縣)
  • 逝世日期:前135年
  • 本名:竇氏
  • 諡號:孝文皇后
  • 陵寢霸陵
  • 性別:女
人物生平,少年頭禿,違意入代,冊立中宮,失明寵衰,尊為太后,冤殺郅都,扼殺新政,病逝合葬,歷史評價,軼事典故,獨尊黃老,提拔外戚,追恨文帝,暗算亞夫,謀立幼子,絕食大鬧,人物爭議,家族成員,史書記載,影視形象,

人物生平

少年頭禿

孝文竇皇后,名不詳(《三輔決錄》記載名猗,《史記索隱》記載名猗房)。
漢高祖初年,竇氏出生於清河郡觀津縣。其父經歷秦朝動亂,隱居於觀津縣不問世事,過著清貧垂釣的生活,後不幸墜河而死。
竇皇后年少時,頭髮越來越少,直至禿頭,她的家人常為此感到不齒。每逢七月七日夜,她的家人們都出門皆看織女,唯獨不許竇皇后出門。後來有一束光照到竇皇后的臥室,後世認為這是上天賜予竇皇后的祥瑞。
竇皇后有兄弟二人,兄名竇長君(《史記索隱》雲名建,字長君),弟名竇廣國,字少君。

違意入代

漢高祖去世後,繼位的漢惠帝劉盈仁善,由呂太后掌攬大權。這時,竇氏以良家子身份入漢宮伺候呂太后,稱為竇姬。後來,呂太后欲釋放一批宮人出宮,並將她們賞賜給諸侯王,竇姬也在其中。竇姬因為自己的家鄉清河郡離趙國較近,故而請求負責遣送的宦官務必將自己的名籍放到去趙國隊伍的名簿中。宦官臨了卻忘了此事,將竇姬安排到了去代國的隊伍中。名簿上奏之後,詔書應允。隊伍將要出發時,竇姬才得知此事,哭泣著埋怨宦官,不想去代國,因有詔書的強制命令在,竇姬才不得不往。
代國國王是漢高祖劉邦的第四子劉恆,高祖十一年(前196),打敗陳豨平定代地,建都於中都縣,始立代國,並封時齡八歲的劉恆為代王。受詔去代國的宮女,除了竇姬以外還有其餘四人。然而到達代國之後,代王劉恆唯獨寵幸竇姬。榮寵中的竇姬很快便為劉恒生下了一女,取名劉嫖。孝惠帝七年(前188),竇姬生下一個男孩,取名劉啟。後又育有一子,名劉武。在此期間,劉恆的王后亦先後生下四子。然而代王王后和四位王子離奇早逝,劉恆沒有復立王后。

冊立中宮

高后八年(前180年),太后呂雉去世。群臣擁護代王劉恆回京即位,是為漢文帝。漢文帝即位數月後,太常上書請立太子。此時,先王后所生四子皆先後病逝。一番議論之後,有司認為竇姬所生長子劉啟純厚慈仁,可立為太子。文帝表示許可,並於元年(前179年)正月(漢武帝太初改歷之前漢朝以十月為歲首立劉啟為太子,賜予天下已為人父的百姓爵位一級,封母舅薄昭為軹侯。
竇太后(竇猗房)
漢文帝劉恆
三月,有司上書文帝請立皇后。薄太后藉此對文帝說:“諸侯皆同姓,立太子母為皇后。”於是,文帝立竇姬為皇后,並因此賞賜天下鰥寡孤獨貧窮困苦以及八十歲以上的老人和九歲以下的孤兒布匹絹帛、糧食和肉類。
其後,竇皇后的女兒劉嫖被封為長公主,封邑館陶。文帝二年(前178年)三月,奏可有司之議,竇皇后的次子劉武被立為代王,立二年徙淮陽王,後於文帝十二年(前168年)徙為梁王
由於竇皇后的雙親早已去世,並葬在家鄉觀津。薄太后便下詔命令有司追封竇皇后的父親為安成侯,母親為安成夫人。讓清河郡為竇皇后的雙親設定二百戶的園邑,由長丞侍奉看守,一切禮法皆按薄太后為父親靈文侯所置靈文園的制度。
竇皇后早年離家,和自己的兄弟也再沒有往來。在她被冊封為皇后之後,她的弟弟竇廣國還在給別人做僕役。竇廣國四五歲的時候,因為家裡貧困,父親早死,被人搶奪拐賣,家中亦不知他被賣往何處。經過十餘次的轉賣,廣國最後被賣到宜陽。在為其主人做工的時候險些遇難,算卦後得知自己將要封侯。於是跟隨主家來到長安。到長安後聽聞新皇后姓竇,為津觀人,便知皇后是自己的姐姐。於是書陳幼時事上予皇后。竇皇后將此事告知文帝後,文帝便詔廣國來見,悉問舊事,皆能回答上來。並說幼時姐姐離家前曾討來藩汁為自己洗頭,又要來食物給自己吃,而後才安心離去。竇皇后聽後拉著竇廣國痛哭流涕,文帝感動,賞賜竇廣國很多財物田地和房宅,後又賞賜與竇皇后同祖的竇氏兄弟,讓他們遷居到長安。並在周勃灌嬰等人的建議下,挑選品德高尚的長者及行為端正的士人與之相處,使竇氏兄弟在耳濡目染下不過仗勢而驕,成為謙虛禮讓的君子。

失明寵衰

後來竇皇后因病失明,文帝對其寵愛也逐漸衰退。文帝寵幸邯鄲的慎夫人和尹姬,甚至讓慎夫人與皇后同席而坐。有一次文帝游上林苑,竇皇后與慎夫人隨從。待入席時,郎署長依照在宮中時布置皇后與慎夫人的席位。袁盎卻將慎夫人的席位往後移了一點,慎夫人看見後非常生氣,不肯入席,文帝亦非常氣憤,直接回了宮中。袁盎對文帝說了一番尊卑應該有序才能上下和睦的道理,又建議文帝寵幸慎夫人可以用賜予她財物來表示。

尊為太后

文帝後元七年(前157年)六月乙亥,漢文帝崩於未央宮,太子劉啟即位,尊竇皇后為皇太后。
竇太后(竇猗房)
漢景帝劉啟
公元前155年十月,竇太后幼子劉武入朝,景帝酒後言自己去世後便將帝位傳於梁王,梁王與竇太后聽後皆大為歡喜。太后的侄子竇嬰卻說:“漢法規定,帝位傳給長子、長孫,現在陛下怎可傳給弟弟,擅自搞亂高皇帝的規定呢!”竇太后聞之心裡很不愉快,並由此憎惡竇嬰,竇嬰亦嫌官小而以借病為由辭官,竇太后便在進出宮的名簿上將竇嬰的刪除,梁王劉武從此更加驕橫。
景帝三年(前154年),吳楚七國之亂爆發。景帝覽遍諸竇子弟才能沒有能超過竇嬰的,竇嬰因之前被竇太后削了名簿,便稱病言不堪重任。竇太后由是慚愧。後景帝拜竇嬰為大將軍,竇嬰負責守衛滎陽,監齊國與趙國的兵。七國之亂平定後,景帝以軍功封竇嬰為魏其侯,於是游士賓客們爭相歸附竇嬰。每次朝議大事,列侯都不敢與之抗禮。至此,竇氏一門三人封侯。

冤殺郅都

中元二年(公元前148年),竇太后之孫臨江王劉榮侵占宗廟之地為自己興建宮室一事被揭發,漢景帝讓中尉郅都審訊劉榮,劉榮恐懼,畏罪自殺。
竇太后得知長孫劉榮死訊之後大怒,痛恨郅都執法嚴苛不予寬容,用嚴刑峻法處置郅都,將郅都革職歸鄉。漢景帝卻秘密派使者持節,任命郅都為雁門郡守,讓他抗擊匈奴,不必到長安領旨,直接赴雁門上任。
當時匈奴鐵騎連年南侵,騷擾邊境,導致邊境數郡久不安寧。匈奴向來聽聞郅都的節操威名,得知郅都就任雁門太守,驚恐萬分。郅都抵達雁門郡後,匈奴騎兵便全軍後撤,遠離雁門,郅都在任時匈奴始終不敢靠近雁門郡。
匈奴對郅都恨之入骨,便派人深入內地,四處散布不利於郅都的謠言,竇太后聽到後,不加追究分辨,立即下令逮捕郅都。漢景帝知道郅都冤枉,說:“郅都乃忠臣。”於是準備釋放。竇太后不忘舊恨,堅決不許,在她的蠻橫干涉下,郅都被殺。郅都死後不久,匈奴騎兵再度侵入雁門。

扼殺新政

景帝後元三年(前141年)春正月甲子,漢景帝崩於未央宮。太子劉徹即位,尊皇太后竇氏為太皇太后
漢武帝建元元年(前140年),武帝欲推新政(建元新政)。由於一系列的動作影響到了權貴們的利益,因此毀謗魏其侯竇嬰等人的言語每天都傳到竇太后的耳中。而竇太后喜歡黃老學說,新政推崇者與之理念不同,竇太后由是不悅。
竇太后崇尚無為而治的黃老思想,這種思想雖在漢朝建立之初有利於恢復國民經濟,但隨著時代的變化與更替,其弊端已日漸凸顯。在此種思想的指導下,國家統治政策呈現姑息與妥協的特徵,甚至有滯後性與倒退性。一、在農業上,因對農民控制政策的放鬆,許多農民為逃避賦稅而脫離戶籍,致使政府對農民失去控制,直接不利於漢王朝的政權鞏固與加強。二、在治理地主階級內部上,一些皇室貴胄、富商巨賈、地主官僚因勢力的急劇膨脹,竟目無君上,胡作非為,極其嚴重的擾亂國家的法制。這無疑是危及漢王朝的政權鞏固的重大隱患。三、在處理漢匈關係上,一再妥協與退讓的政策讓匈奴日益強大,直接危及西漢政權的生死存亡。以上三點,無論是對西漢王朝的進一步發展還是對皇權的鞏固與加強都是極其不利的,它顯然不合適封建帝制加強中央集權的統治需要。故而新繼位的漢武帝想要為國家革除弊政,並試圖用適合當時統治需要的儒學思想取代黃老之學,成為西漢王朝的統治思想,以興國運。鑒於此,漢武帝在股肱之臣衛綰的輔助之下立即著手革除弊政,進而推行新政,正式拉開了由儒學代替黃老之學的序幕。為了推行新政,趙綰被任命為御史大夫、王臧被任命為郎中令,使列侯就國除矣,以禮為服制,以興太平。朝中大臣盡儒者,連竇太后的侄子竇嬰也與漢武帝的舅舅田蚡共同輔佐漢武帝推行儒術。
漢武帝的一系列做法深深觸動了竇太后敏感的政治神經。他的做法讓竇太后深感這並不是簡單的僅限於意識領域的學術派別之爭,而是對她太后權威的嚴重挑戰,故而竇太后韜光養晦以備反擊。
到了建元二年(前139年),趙綰上書武帝說,勿將政事稟奏給太皇太后。竇太后得知後大怒,暗中找到趙綰及王臧的過錯,責備武帝說:“他們這是要當第二個新垣平呀!”將御史大夫趙綰、郎中令王臧下獄,其後二人自殺。而後,竇太后罷免丞相竇嬰太尉田鼢,並將之換成與自己崇尚的“黃老之學”相符的心腹大臣:任命柏至侯許昌為丞相,武強侯莊青翟為御史大夫。而武帝所推行的新政亦全部廢除。轟轟烈烈的建元新政終以趙綰、王臧的被迫獄中自殺,竇嬰、田蚡的罷職,宣告失敗。

病逝合葬

漢武帝建元六年(前135年)五月丁亥,竇太后崩。與漢文帝合葬霸陵。遺詔將自己東宮所有的金錢財富都賜予自己唯一還在人世的女兒,大長公主劉嫖。

歷史評價

軼事典故

獨尊黃老

因竇太后喜歡黃帝、老子之言,故要求景帝與諸竇子弟不能不讀黃帝、老子之書,並尊其中道理。景帝時有一位研究《》的博士叫轅固(轅固生)。一日,竇太后將其召來問《老子》,轅固說:“這不過是平常的言論罷了。”竇太后怒道:“它怎么能比得上管制犯人似的儒家詩書呢!”氣憤之餘便讓轅固入獸圈刺殺野豬。景帝知道後因礙於太后發怒而轅固並無罪過,於是賜給轅固鋒利的兵器。轅固入獸圈後只一刺,野豬即斃命。太后沒有說話,也沒理由再治轅固的罪,只得作罷。終景帝一朝,因為竇太后的緣故,諸位儒家博士皆在官待問,沒有被重用的。

提拔外戚

公元前157年,漢景帝即位後,封竇太后的弟弟竇廣國為章武侯,又因竇長君已去世,於是封長君之子竇彭祖為南皮侯。後又封竇太后侄子竇嬰魏其侯,竇氏一門三人封侯。
竇長君、竇彭祖叔侄皆未有功勞,《漢書·外戚恩澤侯表》雲二人封侯皆因為是皇太后(竇太后)的弟弟以及兄長之子而封侯。所以歷史上真正以姻親封帝舅為侯始於此。帝舅以姻親封侯,違背了白馬之盟“無功不得封侯”的規定,由此開啟了漢代以姻親封外戚為侯的先例。
後元元年(前143年),丞相劉舍被罷免,竇太后便多次向景帝提議拜自己的侄子竇嬰為丞相。景帝說:“太后難道認為我有所吝嗇而不讓魏其侯(竇嬰)當丞相嗎?魏其侯這個人驕傲自滿,容易自我欣賞,做事草率輕浮,難以擔此重任。”最終用建陵侯衛綰為丞相。
竇太后還勸漢景帝給皇后王娡的兄長王信封侯,但丞相周亞夫以“無功不得封侯”為由勸止漢景帝。後來周亞夫在竇太后暗算下在獄中絕食而亡,竇太后再次提起王信封侯之事,最終王信如願被封侯。

追恨文帝

由於漢文帝在位時,拒絕將竇漪房的兄弟竇長君竇廣國封侯,後來漢文帝駕崩,竇長君已死,竇太后便讓漢景帝把竇長君的兒子竇彭祖封侯,並將自己的不滿情緒表示地十分直接:“人主各以時行耳,自竇長君在時,竟不得侯,死後乃其子彭祖顧得侯,吾甚恨之,帝趣侯信也!”意思是說,“我對文帝在世未封竇長君為侯這件事是十分生氣的,你最好趕快封王信為侯!”

暗算亞夫

七國之亂爆發(前154年)時,漢景帝任命周亞夫太尉,為全軍統兵,周亞夫從全局出發,提出拋出梁國給吳楚,以求得戰爭勝利的重大決策,於是竇太后的幼子梁王劉武深切怨恨周亞夫。
七國之亂被平定後,劉武每次入宮朝見竇太后都中傷條侯周亞夫。出於對梁王的真心嬖愛以及周亞夫在吳楚七國中對梁國的置之不理,竇太后對周亞夫早已憤懣難忍,欲除之而後快。故而竇太后心生一計,她堅持要漢景帝封皇后王娡的哥哥王信為侯。因竇太后深知按照慣例,若要封侯,漢景帝勢必要與丞相周亞夫商討才能順利施行此舉。而王娡的哥哥王信既好酒又聲譽不好,且無任何功績,丞相周亞夫又是個耿直而講原則的人,他決然不會同意封王信為侯,進而激起漢景帝與周亞夫之間的矛盾。而且在此之前,周亞夫極力反對漢景帝廢栗太子之舉已讓漢景帝大為惱火,若此次再因反對封王皇后的哥哥王信為候有悖漢景帝之意,勢必會更加加劇漢景帝對他的憎惡。
結果正如竇太后所料,周亞夫堅決反對並且據理力爭,面對周亞夫的陳辭,漢景帝默然而止。此事雖暫且擱淺,但後因周亞夫的獄中絕食而亡再被提起,王娡的哥哥王信還是如願被封侯。對於這一歷史史實,對於竇太后的執意封王信為候,司馬遷在《絳候周勃世家》的結尾,曲筆交代了其中的隱晦曲折,大有深意:“條侯果餓死。死後,景帝乃封王信為蓋候。”一個“果”字如弦外之音,意蘊深遠。

謀立幼子

竇太后非常寵愛自己的小兒子梁王劉武,賞賜給他的財物不計其數。梁王得寵,大興土木之事,國土更達四十餘縣,出行的規格比於天子,珍寶財富比京師還多。竇太后還允許梁王劉武在封國內設立丞相、兩千石官員等,出入、遊玩僭越天子。
公元前155年十月,劉武入朝,景帝曾酒後言將來自己離世後便將帝位傳予梁王,梁王與竇太后聽後皆大為歡喜。太后的侄子詹事竇嬰卻說:“漢法規定,帝位傳給長子、長孫,現在陛下怎可傳給弟弟,擅自搞亂高皇帝的規定呢!”竇太后聞之心裡很不愉快,並由此憎惡竇嬰,竇嬰亦嫌官小而以借病為由辭官,竇太后便在進出宮的名簿上將竇嬰的刪除。梁王劉武從此更加驕橫。
景帝七年(前150年)十月,梁王再次入朝朝見景帝。因為竇太后寵愛的緣故,景帝批准了梁王欲留京師的請求。次月,景帝廢黜栗太子劉榮為臨江王,想讓幼子做皇帝的竇太后便對景帝說:“我聽說殷商的制度親其兄弟,周朝的制度尊其祖先,其道理是一樣的。百年之後,我把梁孝王託付給你。”其意便是欲讓景帝立其弟,時為楚相的袁盎認為不適,便上書勸阻景帝,竇太后的提議受阻,此後也再未提讓梁王作繼承之事。

絕食大鬧

漢景帝立劉徹為太子後,竇太后的幼子梁王劉武怨恨袁盎等反對他繼位的大臣,便派人刺殺了袁盎以及十多個議臣。景帝查出真相後,憎恨梁王。梁王很害怕,便派韓安國通過長公主劉嫖向竇太后謝罪,然後漢景帝才寬恕了劉武。
得到景帝寬恕後的劉武欲入朝請罪,行至函谷關時改乘布車,只帶兩名騎士入長安,並藏匿於長公主(劉嫖)家。景帝的使者徒見車駕未見梁王,竇太后哭著說:“帝殺吾子!”景帝因此憂懼害怕。梁王此時方背著刑具待罪於宮闕下,太后與景帝得知梁王安然後便大喜。然而兄弟間的關係卻不能再回到從前。
景帝中元六年(前144年),因景帝拒絕梁王留滯京城,梁王回封地不久便因病去世。竇太后整日哭泣,極為悲哀,並拒絕吃飯,說:“帝果殺吾子!”景帝哀傷害怕,不知該如何是好,於是與長公主商議,決定分梁國為五個國家,分別封梁孝王的五子為王,而梁孝王的五個女兒皆食湯沐邑。並奏告竇太后,太后這才開心起來,還因此加了一餐。

人物爭議

竇太后的名字,不同史書記載不同,《太平御覽》卷三百九十六引用漢人趙岐所撰的《三輔決錄》云:“案後名猗,清河觀津人。”而《史記索隱》引用皇甫謐云:“後名猗房。”這與《三輔決錄》中的“名猗”相符合,但多出一“房”字。顏師古所注的《漢書》,最牴觸皇甫謐的各種說法,皇甫謐的說法固然大多可以議論,然而有時可以採用,也不是全非。同時也有將“猗”寫作“漪”的版本。

家族成員

關係
姓名
介紹
父親
竇?
尊封安成侯,早卒,葬於觀津城南“竇氏青山”。
母親
安成夫人(生卒年不詳)
兄弟
竇皇后兄長(生卒年不詳)。【史記索隱】注,竇長君原名竇建,字長君。
章武景侯(?~前151年),竇皇后昆弟,字少君。
丈夫
漢文帝(前202年~前157年)
兒女
館陶公主(?~前116年),嫁堂邑侯陳午。文帝時封長公主,武帝時封大長公主。亦稱竇太主。
漢景帝(前188年~前141年)
梁孝王(?~前144年)
侄子
南皮侯(?~前136年),竇長君之子。
竇完
章武恭侯(?~前133年),竇廣國之子。
魏其侯(?~前132年)
孫子
漢武帝(前156年~前87年)
(景十三王)
臨江閔王劉榮(?~前148年),河間獻王劉德(?~前130年),
臨江哀王劉閼於(?~前153年),魯恭王劉余(?~前128年),
江都易王劉非(前168年~前128年),長沙定王劉發(?~前129年),
趙王劉彭祖(?~前92年),膠西王劉端(前168年~前107年),
中山靖王劉勝(前165年~前113年),廣川惠王劉越(?~前135年),
膠東康王劉寄(?~前120年),清河哀王劉乘(前153年~前135年),
常山憲王劉舜(前152年~前113年)
(梁孝王五子)
梁恭王劉買(?~前137年),山陽哀王劉定(?~前135年),
濟陰哀王劉不識(?~前143年),濟川王劉明(生卒年不詳)立7年而廢,
濟東王劉彭離(生卒年不詳)立29年而廢
外孫
(館陶二子)
堂邑侯陳須(?~前116年),隆慮侯陳蟜(?~前116年)
陳?
孝武陳皇后(生卒年不詳),《漢武故事》雲其名:陳阿嬌

史書記載

書名
篇目
《史記》
《漢書》
文帝紀
景帝紀
《武帝紀》
《文三王傳》
袁盎晁錯傳》
《竇田灌韓傳》
《儒林傳》
《外戚傳上》

影視形象

年份
名稱
扮演者
圖集
1986年
陳莎莉版竇太后
1995年
孝感動天之緹縈救父
亦玲
1997年
2001年
2004年
2006年
2010年
2010年
2013年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