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簡介,背景,建元新政的主要措施,興儒學,除弊政,詔賢舉薦,失敗的原因,統治思想之爭,統治地位之爭,建元新政的善後,抓把柄,區別對待。,
簡介
漢文帝時產生了兩位具有巨觀戰略眼光的傑出政治家。一是賈誼,一是晁錯。賈誼出身平民,是研究《春秋左傳》的專家。20歲從政,33歲早逝。生前曾多次問文帝提出富國強兵的改革建議,遭到列王公卿的反對。文帝忌憚朝野輿論的壓力,雖然重視賈生之論卻不敢採納。晁錯是研治《尚書》的專家。在擔任太子家令時多次向文帝上書,提出削藩限制諸侯的政議,重農主義的經濟政策和擊胡備邊的對外戰略,文帝均明確表示欣賞但也不敢採用。
背景
文帝時“匈奴連歲入邊,殺掠人民及畜產甚多。雲中、遼東敝甚。”文帝六年,匈奴兩路攻漢,“烽火逼於甘泉、長安”,兵鋒直逼距長安不遠的皇帝行宮甘泉宮。(宮址在陝西淳化縣西北。)而文帝也只有以外嫁公主納幣和親一策作為應對。景帝初即位之第三年,以吳王、楚王為首的劉姓七國諸侯即聯兵造反,其口號是“殺晁錯,清君側”。景帝不得不殺掉晁錯作為安撫,但諸侯並沒有退兵。兵連禍結,內亂一年後才被中央平定。景帝在位僅十六年,其間匈奴五次入邊,殺掠人口,動以萬計。
景帝時代,國政糜爛,法制荒疏。王公貴族囂張,官制世官世守。“為吏者長子孫,居官者以為姓號。”當此之時,“網疏而(豪)民富,役財驕奢,或至兼併。豪黨之徒,武斷於鄉曲。”“宗室有國,公卿大夫以下,爭奪奢侈無限度。(《通鑑》卷16)
劉徹於建元元年16-17歲時繼父位成為皇帝。上台後即任命信奉儒學的竇嬰為丞相,安排其舅父田蚡主持兵政為太尉,任命他當太子時的兩位老師趙綰為御史大夫,王臧為郎中令。他毅然實行改革。改革的主要內容,正是文帝前元元年(前179)賈誼向漢文帝的建議,即:"改正朔,易服色,建官制,重禮樂,更秦法以立漢制。"但是漢文帝當時對這種改革"謙讓未遑",而年輕的劉徹則決心大刀闊斧實施之。這種制度的改革,最終目的是落實在要規範和限制諸侯及權貴無禮無法的亂妄之行,加強國家的權力,以便對外禦侮。因而涉及到當時政治制度的核心內容,即權力與資源的重新分配,從而引起既得利益集團的強烈反對。
建元新政皇上和他的臣子們到底做了些什麼?
建元新政的主要措施
興儒學
漢武帝采董仲舒建議,罷黜百家,唯獨尊崇儒術。又設立太學。儒學經漢武帝的提倡以後便成為中國學術的正統。
除弊政
《董生對策》中講過,董仲舒受到漢武帝欣賞的五大原因,有一條“更化”,也就是變革,革除一些弊政。在漢武君臣眼裡,到底有哪些不革不行的弊政呢?
1、列侯就國
列侯,就是有封國的諸侯;就國,即回到自己的國土上去。一方諸侯不回自己的封國,上哪兒去呢?原來,漢代封侯,把一個縣封給某個人,這個縣名是什麼,這個人就叫什麼侯。比如,皇帝把昌平縣封給你,你就叫昌平侯;把順義縣封給你,你就是順義侯。這就是一方父母官!各諸侯理應坐鎮當地,教化子民,守土有責嘛。
2、除關
“關”指函谷關,“除”是解除;“除關”就是解除進入函谷關的關禁。秦朝嚴刑峻法,為了保衛首都鹹陽的安全,沒有一張正式的公文作為特別通行證,不得出入函谷關。這就是關禁。到了漢代,政通人和,盜賊、叛亂雖未絕跡,卻已經不是社會的主要矛盾了。漢武帝為了彰顯太平,遂令解禁函谷關。
3、檢舉
即檢舉宗室及諸竇違法者。“宗室”就是劉姓皇族,“諸竇”就是竇氏宗族。簡單來說,鼓勵檢舉皇親國戚中違法亂紀的人,以維護社會穩定,鞏固中央集權。
詔賢舉薦
劉徹於即位的當月(建元元年十月),即下詔要各地舉薦“直言敢諫之士”。各地推薦上來一百餘人,劉徹一一召見,親自策問“古今治亂之由,長治久安之道。”從平民中擢撥了董仲舒、嚴助等一批後來的名臣。但劉徹所注意的,並不是應付一時的對策,而是統籌全局和長遠的總體戰略思想。
失敗的原因
為了抑制諸侯在中央的政治影響力,劉徹命令當時駐在京城的列侯回到自己的封地。同時命令各地包括各封國、諸侯領地開放城門,不得私設關卡限制往來出入。這是打破地方割據的重要舉措。還下令對貴族子弟橫行不法者實施懲戒,削除其貴族屬籍。這些措施引起了列侯、宗室貴族們的強烈不滿,“毀新政日甚”。都集聚到太皇太后竇氏周圍告狀詆毀。於是太皇太后要劉徹廢棄儒學而採行黃老之道,恢復文景時代的“無為之治”。
但劉徹拒絕聽從,反而讓趙綰上書,建議皇帝對於國事不必報知請示於“東宮”即太皇太后。竇氏大怒,派人訪察趙綰、王臧莫須有的“奸利”之事,以此斥責劉徹。終於下令逮捕趙綰、王臧,迫使二人於獄中含冤自殺,而漢武帝當時竟無力保護自己的老師。其後,竇氏罷免了丞相竇嬰、太尉田蚡,將申公逐回老家。轟轟烈烈的建元新政被迫偃旗息鼓了。
祖孫二代何以如此背道而馳?
統治思想之爭
黃老之學起於戰國時期,以道、法家兩種思想綜合而成,打的是黃帝、老子的旗號,實際上是老子之言、道家學說、法家理論,三家強強聯手的一個產物。竇太后痴迷黃老,無以復加——把它列入皇家子弟素質教育的必讀書目。人手一本《老子》,皇帝得讀,太子得讀,所有的竇氏宗族也得讀!(竇太后好黃帝老子言,帝及太子、諸竇不得不讀黃帝老子,尊其術。)孫子漢武帝當年顯然沒有認真研讀《老子》,一繼位就改弦更張,甚至走上“獨尊儒術”的政治路線,老太太當然不能容忍。所以,黃老之學和儒家學說之爭,到武帝初年,已近頂峰。
統治地位之爭
竇太后本來很有風度,並未過問孫子新政“三把火”。只是趙綰的一句話引起她的警覺和憤怒:從此國家大事不必請示東宮。這是要求太后交出權力啊!竇太后歷經三朝的老太后,漢文帝的皇后,漢景帝的皇太后,漢武帝的太皇太后。大漢天子都是她的至愛親人,大漢皇宮就是她的家。你漢武帝不過孫子輩,我還沒有咽氣,就要踢我出去?是可忍,孰不可忍!
建元新政的善後
抓把柄
大臣們要我交權,一定做了什麼見不得人的事。於是,竇太后暗中派人調查,而且目標定點,就那兩個給皇帝出歪主意的大臣:御史大夫趙綰、郎中令王臧。偏偏這兩個人不爭氣。經調查,確實明擺著有問題。這就不怪竇太后不客氣了,兩人立即被投入大牢。
區別對待。
不同的人用不同的處理辦法。
竇太后把推廣建元新政的人分為三等:第一等,漢武帝。這是她的親孫子,愛之深,所以責之切;竇太后不會去動一根汗毛。漢武帝還是漢武帝,只不過他的“左右手”不能再張牙舞爪。“左右手”是丞相竇嬰和太尉田蚡。竇嬰是她的侄子,田蚡是王太后的弟弟,這讓老太后怎么砍得下去呢?
第二等,竇嬰、田蚡,外戚罷官。這也是寬大處理。
第三等,御史大夫趙綰和郎中令王臧。對這兩位迫不及待、向新主子獻媚的臣子,竇太后絕不手軟,逼迫二人在獄中自殺。
第三步,改換朝官。竇太后對這個“初生牛犢不畏虎”的不肖皇孫,非常不放心。絕不能再“阿彌陀佛”,做老好人了。她決意干政,而且大刀闊斧。該罷的罷,該樹的還得樹。於是,以柏至侯許昌為丞相,武強侯莊青翟為御史大夫,並罷太尉這一官職,三公的官製成為了二公,此後直到20年後的元狩四年(前119年)漢武帝才置等同於太尉的大司馬,恢復健全的三公官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