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詞語 始皇帝 秦始皇 根據
三皇五帝 創建了
皇帝制度 ,皇帝自稱“
朕 ”,其他人當面直接稱
皇帝 為“
皇上 ”、“
聖上 ”、“
萬歲 ”等,私下
敬稱 皇帝為“聖人”、“
官家 ”、“至尊”等。無論我們看歷史電視劇或電影,只要劇中有皇帝出現,就會聽到群臣們左一個“陛下”,右一個“陛下”,稱呼皇帝。
《
說文 》:升高階也。從阜,坒聲。”本義是台階。特指
皇宮 的台階。《
荊軻刺秦王 》:“秦武陽奉地圖匣,以此進至陛下。”古時帝王的衛士就在陛下兩側進行戒備。“陛下”是臣子對帝王的
尊稱 。當帝王與臣子談話時,不敢直呼
天子 ,必須先呼台階下的侍者而告之。因而稱“陛下”,意思是通過在你台階下的臣屬向你傳達卑者話,表示卑者向尊者進言。
蔡邕 《獨斷》卷上:“謂之陛下者,群臣與天子言,不敢指斥天子,故呼在陛下者而告之,因卑達尊之意也。”後來,“陛下”就成為對帝王的敬辭。《史記·
秦始皇本紀 》:“今陛下
興義 兵,誅殘賊,平定天下,海內為郡縣,法令由一統。自古以來未嘗有,
五帝 所不及。”由“陛下”又引申為“
陛見 ”,此指臣下見皇帝。《
後漢書 ·戴封傳》:“公車征,陛見,對策第一。”《
東周列國志 》第一百零八回:“天子自稱曰:‘朕’;臣下奏事稱‘陛下’。”
歷史文化名詞 來歷 很多讀者對“陛下”、“
殿下 ”、“閣下”等稱呼並不陌生,這些都是尊稱,但既然是尊稱,為什麼叫“下”呢?人們都是以“上”為尊,“皇上”怎么成了 “陛下”呢?原來,從這些尊稱的本義上來考證,“陛下”不是叫皇上本人的,“殿下”、“閣下”也都不是叫對方本人的。“陛下”中的 “陛”實際上是指帝王宮殿的台階,東漢大文學家
蔡邕 (
蔡文姬 之父)曾經解釋說,皇帝派他的近臣拿著兵器站在宮殿的台階下,以防不測。所以,陛的下面是皇帝的近臣,蔡邕用進一步解釋說:“謂之陛下者,群臣與天子言,不敢指斥天子,故呼在陛下者而告之,因卑達尊之意也。”
陛下 皇帝至高無上,臣子不敢直接同他交談,只好讓皇帝的近臣代為轉告,所以一聲“陛下”叫的不是皇上,而是叫站在陛下的人轉告皇上。話又說回來,規矩不是一成不變的,臣子也不是絕對不能直接與皇上說話,但是禮節不能省略,所以,與皇上說話前叫一聲“陛下”,就是表示自己的恭敬之意。“陛下”的問題解決了,“
殿下 ”、“閣下”也就迎刃而解了,這些
尊稱 的意思其實都一樣,表示自己不敢和對方直接說話,要請人代為轉達,以此表示對對方的尊敬。“殿下”一般是對
皇太后 、皇后、太子、諸王的尊稱,但是歷朝歷代略有不同,“閣下”是對一般人的尊稱,還用於外交場合。另外,“足下”也是對別人的尊稱,但是與“陛下”、“殿下”、“閣下”的解釋並不完全一樣。
解讀 陛,原指帝王宮殿的台階。《
戰國策 ·燕策》:“
秦舞陽 奉地圖匣,以次進至陛下。”“陛下”是臣僚謁見帝王時所處的地點和位置,可能是臣僚自己對帝王表示恭敬的一種稱呼,因為臣僚見帝王常用“陛下”一詞,慢慢轉變成了
尊稱 帝王的稱謂。到後來,不僅臣僚,就是老百姓,或者這一國的人對另一國的帝王,表示尊敬,也一律用了“陛下”這一稱謂。
“
殿下 ”一詞出現於古籍要比“陛下”遲得多。一般說來,對太子、
親王 、
皇太后 、皇后都用“殿下”這一尊稱。例如南北朝時丘遲《答陳伯之書》“中軍臨川殿下,明德茂親”中的“殿下”,即指臨川郡王
蕭宏 。但是“殿下”主要用於太子和親王。他們生活起居在宮殿之中,所以有此稱謂。
“閣下”一詞盛行於唐代,是當時對高級官員的尊稱。因為古代高級官員的官署往往稱閣,例如
龍圖閣 、
天祿閣 、
東閣 、
文淵閣 等等,故以“閣下”相稱。
相關解讀 古代臣子用“陛下”來稱呼君主,這“陛下”的本意是什麼呢?中國古人講話很客氣,對於國君或皇帝不好意思直接稱呼,那就找個替代品吧。這個替代品就是宮殿內由台榭下段通向台頂的台階,名稱為“陛”。
這個台階一般是木質結構的,或者是土造的,有衛士把守。臣子要上台階,要經過陛下的衛士允許;要跟台上的皇帝說句話,也要經過陛下的衛士捎話,通過卑者向尊者傳遞。久而久之,就通過這個建築物來稱呼君主和皇帝。
守衛陛的衛士們其實也不輕鬆。據《史記·
滑稽列傳 》記載,秦朝時,有個名叫優旃的滑稽演員,是個侏儒,很善於脫口秀。某天秦始皇在宮中舉行宴會,當時下大雨,君臣們喝酒吃肉,其樂融融,台階上的衛士們——“陛楯”,卻凍得瑟瑟發抖。優旃很同情他們,對他們說:“弟兄們,想不想歇會兒?”這個建議當然得到衛士們的積極回響。優旃叮囑說:“待會我叫你們的時候,你們就要大聲應答。”
沒多久,宮殿里
山呼萬歲 ,優旃就趴在欄桿上向衛士們大喊:“陛楯郎。”衛士們大聲回答:“在。”優旃說:“別看你們長得高高大大,卻在雨中立著,還不如我這個矬子,在這裡飲酒作樂。”秦始皇一聽,大發慈悲,於是讓“陛楯”們輪流站崗休息。
相關稱呼 殿下 殿下是中國古代對皇后、皇太子、諸王的敬稱,次對皇帝的敬稱“陛下”。也指現代社會用於對君主制國家王儲、親王、公主等的敬稱。
閣下 舊時對人的
尊稱 。也常用於書信中。原意也是由於親朋同輩間相互見面不便直呼其名,常常先呼其閣下的侍從轉告,而將侍從稱“閣下”的。後來逐漸演變為對至友親朋間尊稱的敬辭。今多用於外交場合。
膝下 子女幼時依於父母的膝下,因而“
膝下 ”表示幼年。後來借指父母,有親切之意。《
孝經 ·聖治》:“故親生之膝下。”
鄭玄 註:“膝下,謂孩幼之時也。”後用以表示對父母的愛慕;並在與父母通信時,用為敬辭。
宇文護 《報母書》:“違離膝下,三十五年。”這是說自己離別母親已三十五年了。
麾下 麾下的“麾”,旌旗之屬,是將帥用以指揮的旗幟。《
周禮 ·春宮·巾車》:“建大麾。”“麾”,亦作“指揮”、“招手”講。麾下,謂在將帥旗之下。《
史記 ·魏其武安侯傳》:“獨二人及從奴十數騎,馳入
吳軍 ,至吳麾下,所殺傷數十人。”《
漢書 ·李廣傳》:“廣廉得賞賜,輒分其麾下,飲食與士共之。”宋
辛棄疾 《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麾下”亦是對將帥的
敬稱 ,《
三國志 ·吳書·張弦傳》諫孫策“願麾下重天授資,副四海之望,毋令國內上下危懼。”
在下 舊時用作自稱的謙辭。古時坐席,尊長者在上,所以自稱在下。
王子一 《誤入桃源》第三折:“我們都散罷,待明年容在下還席。”
足下 在古代,下稱謂上,或同輩相稱,都用“足下”:意為“您”。足下,屬稱對方的敬辭。
樂毅 《報燕惠王書》:“恐傷先王之明,有害足下之義,故遁逃走趙。”意思是說:擔心損害了先
王英明 的形象,破壞了您仁義的聲名,所以逃到
趙國 。《史記·
秦始皇本紀 》:“
閻樂 前即二世,數曰:『足下驕恣,誅殺無道,天下共畔足下,足下其自為計。』”意思是說:閻樂上前走近
秦二世 胡亥 ,批評胡亥說:“您驕傲任意,隨便殺人,天下都背叛了您,請您自己想一想。”這是臣子稱君主的例子。又如《戰國策·燕策一》記載
蘇代 對
燕昭王 說:“足下以為足,則臣不事足下矣。”意思是說:“您以為夠了,那么我就不必在此侍奉您了。”《戰國策·韓策二》:“
嚴仲子 辟人,因為
聶政 語曰:『臣有仇而行游諸侯眾矣,然至齊,聞足下義甚高。』”還有《史記·
項羽本紀 》:“
張良 謝曰:『……謹使良奉白璧一雙,再獻大王足下;
玉斗 一雙,再拜奉大將軍足下。』”
戰國以後,不僅是臣下對君主,同輩之間可以用“足下”來稱呼。如《史記·
季布 傳》:“曹丘至,即揖季布曰:『……且仆楚人,足下亦楚人也。仆
游揚 足下之名於天下,顧不重邪?何足下距仆之深也。』”意思是說,曹丘到了,就對季布作揖說:“況且我是楚地人,您也是楚地人。我把您的名聲傳揚到四方,難道不好嗎:為什麼您把我排斥在外呢?”
無論是下對上,還是同輩相稱,“
足下 ”都帶有敬意。《稱謂錄》說:“古稱人君,亦以『足下』稱之,則『足下』之為
尊稱 。”那么,為什麼尊稱對方用“足下”這個詞呢?據
劉敬叔 《異苑》卷十記載:“介子推逃祿隱跡,抱樹燒死。文公(
晉文公 重耳 )拊木哀嗟,伐而制屐(以木作底的鞋)。每懷割股之功(介子推在重耳出逃中,介子推曾割自己大腿上的肉為重耳充飢,亦稱“剮肉奉君”),俯視其屐曰:『悲乎足下!』『足下』之稱將起於此。”
《異苑》對“足下”的解釋十分有趣,但一般人不認同這個看法。《史記·
秦始皇本紀 》
裴駰 集解引東漢末年
蔡邕 的話解釋說:“群臣士庶相與言,曰
殿下 、陛下、足下、侍者、執事,皆謙類。”也就是說:“足下”只是謙虛地尊稱對方的稱呼
歐洲稱謂 起源 Majesty 是英語國家對君主的
敬稱 ,最初的語源來自拉丁語的Māiestās,演變成古法語的Majesté,再演變成
中古英語 的Maieste和Mageste,最後演變成Majesty。原先涵義是指“偉大”、“宏大”的意思。與Majesty相同語源的詞語還有德語的Majestät、法語的Majesté、西班牙語的Majestad、義大利語的Maestà、
荷蘭語 的Majesteit等。
在
羅馬共和國 時代,Māiestās是代表國家最高權利與尊嚴的法律術語,是高於一切的存在狀態(Being),任何侮蔑國家最高權利與尊嚴的舉動將會被視為犯下不敬罪(Lese majesty)。而被認為是不敬罪的行為包括:在公開追悼期間舉行歡慶、藐視國家、對共和國的威嚴發表不實的
言論 或行動等。到了
羅馬帝國 時代以後,不敬罪的覆蓋範圍也進一步地將皇帝包含在內。
在羅馬帝國覆滅後,Majesty開始成為對王室最高成員的敬稱,當中猶其強調君權神授的說法,同時,這個稱謂也是滿足君主自我虛榮心的一種讚美詞,儘管當時的王室最高成員是比
羅馬皇帝 位低一級的國王或女王,也會樂意接受“王家國王陛下”(His Royal Majesty)或“王家女王陛下”(Her Royal Majesty)的稱謂。
如今,在不按照歐洲傳統的
君主制 國家,儘管當地君主的頭銜不是“國王”,英語書面也會將當地的君主稱為King,同時匹配Majesty的稱謂。這種慣例適用於一些非洲和亞洲君主制國家。
英國 在英國,Majesty一詞有幾種被使用的衍生詞,其用意是用以宣示
英國君主 的君權或者在正式的文書和場合中突顯王室的權威及地位。包括:
高尚的陛下(Most Gracious Majesty):只在社交場合和儀式中使用;
英王陛下(Britannic Majesty):通常只在外交、國法和國際關係中使用;
卓越的陛下(Most Excellent Majesty):大多數只在國會法案中使用。
衍生詞 在歷史和外交上,為了避免產生不必要的歧義,Majesty又產生其它的衍生詞,例如:
皇帝陛下,天皇陛下(Imperial Majesty):皇帝的稱謂,現在只有對
日本天皇 夫婦和伊朗皇后
法拉赫·巴列維 使用這個稱謂。
皇帝及王家陛下(Imperial and Royal Majesty):皇帝兼君主者的稱謂,
奧地利 皇帝和
日爾曼 皇帝都曾使用過這個稱謂。
英王陛下(Britannic Majesty):
大不列顛 君主的稱謂。
普魯士 陛下(Prussian Majesty):普魯士君主的稱謂。
使徒陛下(Apostolic Majesty):
匈牙利 君主的稱謂,“君權傳承自使徒”的意思。
天主教陛下(Most Catholic Majesty):西班牙君主的稱謂,由教皇加冕,“君權傳承自天主”的意思。
基督教陛下(Most Christian Majesty):
法蘭斯 君主的稱謂,“君權傳承自基督”的意思。
堅貞的陛下(Most Faithful Majesty):葡萄牙君主的稱謂,由教皇加冕。
王家陛下(Royal Majesty):通用的稱謂,多用於歐洲王室。
陛下(Majesty):通用的稱謂,幾乎可用於所有君主制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