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
太子舍人
公孫賀是
北地義渠人,其先祖為胡人。他的父親
(《史記·衛將軍驃騎列傳》言“賀父”,《漢書·公孫劉田王楊蔡陳鄭傳》言“賀祖父”)公孫渾邪(
公孫昆邪)於
漢景帝時期擔任
典屬國、隴西
太守之職。漢景帝前元三年(前154年)
吳楚七國之亂爆發,公孫渾邪參與平叛並建有功勳。漢景帝前元六年(前151年)四月
(《史記·孝景本紀》言“春”,春季為1~3月),景帝封賞擊吳楚有功者五人,公孫渾邪被封為平曲侯。漢景帝七年(前150年)四月,立膠東王
劉徹為太子。其後,年少的公孫賀因多次從軍有功且為平曲侯子之故選為太子舍人。
官居九卿
漢景帝後元三年(前141年)春正月甲子,景帝崩於未央宮,太子劉徹即位,是為漢武帝。太子舍人公孫賀亦被武帝擢升為
九卿之位的
太僕一職,秩祿
中二千石,掌管天子出行的車輿馬匹。
漢武帝建元三年(前138年),衛夫人(
衛子夫)盛寵。武帝提拔其弟
衛青為建章監,加
侍中,賞賜給衛家的賞金在數日之間累積至千金之多。雖此,武帝猶覺不夠,後又詔公孫賀娶衛夫人的姐姐衛孺(
衛君孺)為妻。公孫賀也由此更加為武帝所寵。
拜將封侯
元光元年(前134年),
大行令王恢受馬邑城商人
聶壹之言建議漢武帝伏兵馬邑城誘擊匈奴。一番部署之後,武帝拜
御史大夫韓安國為護將軍,領四將軍。發伏兵二十餘萬於馬邑城旁山谷中誘擊匈奴單于。公孫賀時封為
輕車將軍號,駐兵在其中。此次軍事行動因泄露而失敗,眾將皆無功。
元光五年(前130年,
一說元光六年),匈奴南下。武帝派軍分四路出擊匈奴於
關市下。公孫賀再封輕車將軍,領命出雲中。無所斬獲,亦無功。
元朔五年(前124年)春,公孫賀以騎將軍號跟從
車騎將軍衛青出擊匈奴。並與彊弩將軍
李沮、輕車將軍
李蔡一同從
朔方出發。在與匈奴的交戰中,公孫賀捕獲匈奴王,有功。班師回朝後,於四月丁未日,漢武帝封公孫賀一千三百戶南奅侯。
元朔六年(前123年)、元狩四年(前119年),公孫賀三次以
左將軍號隨大將軍衛青從定襄出擊匈奴,皆無功。
酎金失侯
元鼎五年(前112年)九月,列侯因獻給朝廷祭祀宗廟的黃金成色不足分量不夠,由此犯下不敬之罪而被奪去侯爵者總計六百人,南奅侯公孫賀在其中。
元鼎六年(前111年),武帝欲給因軍功封侯又因
酎金失侯的公孫賀和
趙破奴復侯機會,便封公孫賀浮沮將軍號,遣其領兵一萬五千騎從
五原郡
(一雲“九原”)出擊匈奴。然後由於匈奴在武帝年間一系列連續反擊中元氣大傷,元狩四年(前119年)的漠北之戰後更是遠遁漠北。故而公孫賀遠走二千餘里至浮苴井卻並未遇見匈奴一人,最終無功而返。
位列三公
太初二年(前103年)正月戊寅
(一說“戊申”),丞相
石慶薨。武帝欲拜公孫賀為
三公之首,因自漢高祖以來,丞相皆用列侯任之。故武帝於閏三月丁卯封公孫賀為葛繹侯,並詔其續任丞相之職。然後當時朝廷正值多事之秋,對大臣的要求及監督非常嚴格。自丞相
公孫弘老死任上之後,
李蔡、
莊青翟、
趙周皆因罪自殺,前任石慶雖秉承其家嚴謹作風,亦數次受到武帝譴責。公孫賀害怕自己不能擔此重任,一但有所紕漏恐將禍延於身,不肯受丞相的
金印紫綬,見武帝生氣後才不得已拜受。公孫賀升任後,太僕之位空缺。於是,武帝又將自己的外甥、時為侍中的公孫賀與衛君孺之子
公孫敬聲擢升為太僕。
冤死獄中
征和元年(前92年),公孫敬聲憑藉著母親衛君孺是皇后的姐姐,行事驕奢不守法紀,居
九卿太僕之高位,擅用
北軍軍餉一千九百萬錢。事情敗露之後被捕下獄。這時,漢武帝下詔欲抓捕的陽陵人
朱安世卻遲遲未能歸案,公孫賀便請命此差以贖公孫敬聲的罪過。武帝答應此請。後來朱安世果然被捕成功,卻在獄中上書誣告公孫敬聲與
陽石公主私通以及行巫蠱詛咒天子之事。征和二年(前92年)春正月,公孫賀被抓捕,並冠以興利弟子賓客不顧黎民死活等多條罪名,父子雙雙死於獄中。
後元元年(前88年),丞相
田千秋為寬慰武帝於巫蠱之禍中留下的傷痛而勸誡武帝尋找自娛自樂的方法。武帝在與田千秋的對話中曾提到:巫蠱案初,廷尉的審理中並未查問審訊出罪證。
主要功績
漢景帝時,年少的公孫賀為騎士,從軍有多次戰功。漢武帝時,公孫賀以將軍領兵七次出擊匈奴。
元朔五年(前124年)春,漢武帝派遣車騎將軍衛青將六將軍從
高闕、朔方、
右北平三地出擊匈奴。匈奴右賢王認為路途遙遠漢軍必不能到達,便如往常一般飲酒作樂。漢軍日夜兼程,出塞賓士六七百里,大軍於夜間行至右賢王大營,
李沮、
李蔡、公孫賀、
蘇建四將與衛青成功匯合,圍困毫無防備的匈奴右賢王。右賢王大驚,抱起一位愛妾跨上一馬帶領數百精騎往北面突圍朝逃去。失去右賢王的大營頓時一片大亂。漢軍因此輕而易舉的捕獲小王十餘人,眾男女15000餘人,牛羊等牲畜千百萬頭。漢軍大捷,此一役新封
列侯多達十人,封十九級爵位
關內侯二人。
軼事典故
議封三王
元狩六年(前117年)三月乙亥,
大司馬驃騎將軍霍去病上疏武帝封三位皇子
劉閎、
劉旦、
劉胥為諸侯王。武帝將疏文交由御史審批。三月戊申,丞相
莊青翟、
御史大夫張湯、
太常趙充、大行令
李息、
太子少傅任安與太僕公孫賀商議後再次上疏,武帝認為三位皇子無德只適合封為列侯,因此駁回疏文。三月丙子日,莊青翟等又與公孫賀、列侯嬰齊、諫議大夫安等人商議後再次上疏請封三王,武帝依舊駁回。自三月乙亥至四月丙申,眾臣前後五次上疏,莊青翟尋列侯二十七人商議,公孫賀三議其間。武帝終於同意於四月乙巳日封三子為王。四月丙申日,太僕公孫賀入未央宮行使御史大夫之責,上奏封王日期及獻
輿地圖請武帝選擇三皇子封國。武帝詔封劉閎為齊王,劉旦為燕王,劉胥為廣陵王。
孫叔奉轡
司馬相如所作《上林賦》中,描繪了一幅天子出獵的壯觀圖畫。
從秋至冬,天子開始校獵,乘坐著象牙雕飾的車子,駕馭六條白色的虬龍,搖動著五彩旌旗,揮舞著雲旗。前面有蒙著虎皮的車子開路,後邊有導遊之車護行。孫叔執轡駕車,衛公做
驂乘,為天子護駕的侍衛不循正道而行,活動在四校之中。在森嚴的
鹵薄里敲起鼓來,獵手們便縱情出擊;江河是校獵的圍柵,大山是望樓。車馬飛奔,如雷聲忽起,震天動地。獵手們四散分離,各自追逐自己的目標。出獵者絡繹行進,沿著山陵,順著沼澤,像雲霧密布,如大雨傾注。
《史記集解》註:漢書音義曰:“孫叔者,太僕公孫賀也。衛公者,衛青也。太僕御,大將軍驂乘也。”
《史記索隱》註:孫叔,鄭氏雲太僕公孫賀。衛公,大將軍衛青也。案:大駕出,太僕御,大將軍驂乘也。
不受相印
太初二年(前103年),武帝欲拜公孫賀為丞相。公孫賀最初拒受丞相
印綬,向武帝頓首痛哭說:“我本來只是邊邑上見識淺薄的人,依靠著鞍馬騎射的本領才當了官,我的才能實在不能勝任丞相之職。”武帝及左右大臣看見公孫賀悲哀,都觸動感情流下淚來。武帝因此說:“將丞相扶起。”公孫賀卻不肯起身,武帝生氣便起身走了,公孫賀不得已接受了任命。出宮後,左右大臣問及公孫賀不願當丞相的原因,公孫賀說:“主上賢明,我的才能不足以擔當丞相之重任,害怕因此而受到重責,從此以後就危險了。”果然,十一年之後的征和二年(前91年),公孫賀因巫蠱之禍死於獄中。
家族成員
關係 | 姓名 | 簡介 |
---|
父親 | 公孫渾邪 | (生卒年不詳),曲平侯,後因犯法失侯,曾任隴西太守、典屬國。 |
妻子 | 衛孺 | (生卒年不詳),衛皇后長姐。 |
兒子 | 公孫敬聲 | (?~前91年),任侍中、太僕之職,死於巫蠱之禍。 |
外甥 | | (前140年~前117年),衛孺二妹衛少兒之子,冠軍侯,大司馬驃騎將軍,謚景桓侯。 |
| (?~前68年),霍去病之弟,博陸侯,大司馬大將軍,謚宣成侯。 |
| (前128年~前91年),衛孺三妹衛子夫之子,衛太子,後死於巫蠱之禍。謚戾太子。 |
| (?~前91年),衛孺弟衛青之子,宜春侯,後矯詔失侯,復襲長平侯,後再失侯,死於巫蠱之禍。 |
| (生卒年不詳),衛孺弟衛青之子,陰安侯,後酎金失侯。 |
| (生卒年不詳),衛孺弟衛青之子,發乾侯,後酎金失侯。 |
人物評價
司馬遷:賀七為將軍,出擊匈奴無大功。
班固:葛繹內寵。
班固:漢興,郁郅王圍、甘延壽,義渠公孫賀、傅介子,成紀李廣、李蔡,杜陵蘇建、蘇武,上邽上宮桀、趙充國,襄武廉褒,狄道辛武賢、慶忌,皆以勇武顯聞。
李賢:漢興,義渠公孫賀、傅介子,成紀李廣、李蔡,上邽趙充國,狄道辛武賢,皆名將也。
蔡東藩:公孫賀起家行伍,因妻致貴,出為將,入為相,彼果知相位之難居,何不急流勇退?況有子敬聲,驕奢不法,不教之以義方,反縱之為淫佚,既罹法網,尚思贖罪,幾何而不淪胥以亡也。
史籍記載
史書 | 司馬遷《史記》 | 班固《漢書》 | 荀悅《前漢紀》 | 司馬光《資治通鑑》 |
---|
卷名 | 《建元以來侯者年表》 | 《武帝紀》 | 《孝武皇帝紀二》 | 《卷第十八》 |
《三王世家》 | 《景武昭宣元成功臣表》 | 《孝武皇帝紀三》 | 《卷第十九》 |
《韓長孺列傳》 | 《百官公卿表下》 | 《孝武皇帝紀五》 | 《卷第二十》 |
《匈奴列傳》 | 《五行志上》 | 《孝武皇帝紀六》 | 《卷第二十一》 |
《衛將軍驃騎列傳》 | 《竇田灌韓傳》 | | 《卷第二十二》 |
《平津侯主父列傳》 | 《衛青霍去病傳》 | | |
| 《公孫弘卜式兒寬傳》 | | |
| 《武無子傳》 | | |
| 《公孫劉田王楊蔡陳鄭傳》 | | |
| 《匈奴傳上》 | | |
影視形象
2004年電視劇《
漢武大帝》:叢林飾演公孫賀
公孫賀墓
公孫賀墓,位於鹹陽城西北 120 公里處彬縣水口鄉祁家崖村西。墓冢底部周長 40 米,高 3 米。 屬陝西省名勝古蹟第二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公孫賀墓原來塋域寬闊,現墓冢僅存一半,殘存封土東西長11米,南北寬7米,殘高3米。墓北有1957年5月31日省人民政府所立石碑一塊,上書“公孫賀墓”。1958年1月5日邠縣人民委員會於墓北立的標誌碑一塊,上書“漢代政治家公孫賀墓”。1981年彬縣人民政府為公孫賀墓新立墓碑。西距該墓三里許的孫村,為公孫賀當年故宅公孫莊,煙柳依稀,登墓遙遙可望。據《彬志》記載:“漢公孫賀故宅,在縣西二十五里,今呼孫村(屬水口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