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閭

石閭(shí lǘ),山名。即石閭山。在今山東泰安市南。《漢書·武帝紀》:“(太初)三年春正月,行東巡海上。

夏四月,還,修封泰山,禪石閭。” 東漢學者應劭注曰:石閭山在泰山下阯南方,方士言仙人閭也 。據《史記》和《漢書》記載,漢武帝曾先後三次禪石閭山,第一次為太初三年(公元前102年)正月,漢武帝東巡海上求神仙,均無驗。

四月,封泰山,禪石閭。第二次為太始四年(公元前93年)三月,漢武帝巡幸泰山,祀漢高祖與漢景帝(劉啟),於明堂,登封祭天,禪石閭山。第三次為征和四年(公元前89年)三月,漢武帝封泰山,祀明堂,禪石閭山。這三次都是先封泰山、後禪石閭山。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石閭
  • 拼音:shí lǘ
典故,相關記載,

典故

漢武帝劉徹東,巡考查有關神仙一類的事,沒有應驗的。有的方士說“黃帝時建造五城十二樓,在執期等候神人,稱為迎年”。皇帝允許依照所說的樣子去興建,稱為明年。皇上穿了黃色衣服,親自依禮祭祀上帝。 公玊帶說:“黃帝時雖在泰山封祀,但風后封巨岐伯要黃帝在東泰山封祀,在凡山禪祀,這兩處的符應相合,然後才能長生不死。”漢武帝便命令準備祭祀用具,來到東泰山,因為東泰山矮小,與它的聲名不相稱,就命祠官依禮祭祀,而不舉行封禪。以後命令公玊帶在那裡供奉祭祀,等候神靈。夏天,皇上便回到泰山,舉行五年一次的封禪典禮,禮節同以前一樣,而增加了在石閭禪祀。石閭在泰山腳下的南面,方士多說這是仙人居住的地方,所以皇上親自禪祀。

相關記載

史記·孝武本紀》:“夏,遂還泰山,修五年之禮如前,而加禪祠石閭。石閭者,在泰山下阯南方,方士多言此仙人之閭也,故上親禪焉。”
漢書·武帝紀》:“(太初)三年春正月,行東巡海上。夏四月,還,修封泰山,禪石閭。”,“(太始)四年春三月,行幸泰山。壬午,祀高祖於明堂,以配上帝,因受計。癸未,祀孝景皇帝於明堂。甲申,修封。丙戌,禪石閭。”,“(征和)四年春正月,行幸東萊,臨大海。二月丁酉,隕石於雍,二,聲聞四百里。三月,上耕於巨定。還幸泰山,修封。庚寅,祀於明堂。癸巳,禪石閭。”
《漢書·郊祀志》:“上修五年之禮,而加禪祠石閭者,在泰山下阯南方,方士言仙閭也。”
新唐書·柳宗元傳》:“增以騶虞、神鼎,脅驅縱踴,俾東之泰山、石閭,作大號謂之‘封禪’。”
《新唐書》卷三十八:“有泰山,有東嶽祠,有梁父山、亭亭山、奕奕山、云云山、社首山、肅然山、石閭山、蒿里山。”
資治通鑑》卷第二十一:“世宗孝武皇帝下之上太初三年(己卯,公元前一零二年)春,正月,膠東太守延廣為御史大夫。上東巡海上,考神仙之屬皆無驗,令祠官禮東泰山。夏,四月,還,修封泰山,禪石閭。”
《資治通鑑》卷第二十二
(征和四年)三月,上耕於鉅定。還,幸泰山,修封。庚寅,祀於明堂。癸巳,禪石閭,見群臣,上乃言曰:“朕即位以來,所為狂悖,使天下愁苦,不可追悔。自今事有傷害百姓,糜費天下者,悉罷之”。田千秋曰:“方士言神仙者甚眾,而無顯功,臣請皆罷斥遣之!”上曰:“大鴻臚言是也。”於是悉罷諸方士候神人者。是後上每對群臣自嘆:“向時愚惑,為方士所欺。天下豈有仙人,盡妖妄耳!節食服藥,差可少病而已”。
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卷三十:“自岳頂而東南二十里曰雕窠山,西南十里曰亭禪山。南五十餘里曰石閭山。”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