郊祀

郊祀

郊祀祭天是中國古代君王舉行祭祀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一年中某些重要的時日,君王帶領三公九卿等諸大臣依據禮法於國都郊外祭祀上天,感恩上蒼,為百姓和國家祈福的一種祭祀活動。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郊祀
  • 詞目:郊祀
  • 拼音:jiāo sì
  • 釋義:古代於郊外祭祀天地
詞語,拼音,出處與詳解,基本信息,簡介,詳說,

詞語

郊祀

拼音

jiāo sì

出處與詳解

1、古代於郊外祭祀天地,南郊祭天,北郊祭地。郊謂大祀,祀為群祀
①《禮記·郊特牲》:“天神在上,非燔柴不足以達之;地示在下,非痤埋不足以達之。”
②《史記·孝武本紀》:“有司曰:‘陛下肅祗郊祀,上帝報享,錫一角獸,蓋麟雲。’”
③宋 王安石 《乞制置三司條例》:“至遇軍國郊祀之大費,則遣使鏟刷,殆無餘藏。”
④《宋史·樂志一》:“今郊祀禮畢,登樓肆赦,然後還宮。”
⑤明 黃道周《節寰袁公傳》:“先是雷震景德門,公(袁可立)上疏陳闕政,如郊祀、講朝六七大事,章未下。”
2、《郊祀歌》的省稱。《郊祀歌》

基本信息

簡介

郊祀祭天是中國古代國家宗教的中心,帝王通過“絕地天通”,獲得溝通神聖世界與世俗國家的獨占權,以之作為王權合法性的基礎和終極來源。漢唐郊祀禮儀經過了複雜的演變過程。漢武帝定郊祀之禮,具有方術和遊仙色彩;漢末王莽確定了儒家祭祀體系;魏晉南北朝時期頻繁的“告代祭天”成為改朝換代的標誌;隋唐時期大型禮書的編纂標誌著郊祀制度的最終完善。郊祀儀式中的巫祭樂舞、遊仙樂舞、民間俗樂、胡部新聲豐富了郊祀樂歌的表現力和藝術性,郊祀樂章與詩篇是祈禱、祝頌等宗教情感的表現,同時也具有一定的娛樂性。

詳說

中國古代的郊廟祭儀是國家祭祀體系的中心,經歷了從遠古到清代的漫長演變過程。“郊”簡言之即南郊祀天,北郊祭地,“五郊”祀五帝,另外還有日月、山川、風雨雷電諸祭儀。“廟”即古代皇帝祭祀列祖列宗的宗廟。“帝”在郊天祭儀中指天帝,在宗廟祭儀中則指部落始祖。“帝”在甲骨文中或做束薪形,辭例有四百餘版,為“燔柴祭天”之禋祀;或做花蒂形,古音與帝相近之字多有“根基”、“原始”等義,古帝如黃帝炎帝帝嚳帝摯等很可能是從始祖之意而稱為“帝”的。當然,單從字形上來判斷上帝的神格是困難的。西周時代,對上帝的稱謂很多,如《大雅·雲漢》昊天上帝,《月令》皇天上帝,《尚書·呂刑》、《師詢簋》皇帝,《大雅·文王》上帝,《周頌·思文》、《大豐簋》天,《大雅·文王》、《井侯簋》帝,《召誥》、《大克鼎》皇天,《周頌·昊天有成命》昊天等。對上帝、祖先的祭祀專名為“禘祭”,內容複雜,但大要不出祀天、祭祖兩類。前者為“外祀”,實際上即殷周時代的郊社之禮;後者為“內祭”,為宗廟之禮。郊社之祀主要為“禋祀”,即升煙祭天,加牲體與玉帛於柴上焚燒,因煙氣上達以致其精誠。《尚書·虞書》:“肆類於上帝,禋於六宗,望于山川,遍於群神。”《周頌·維清》:“肇禋”,鄭箋:“文王受命,始祭天而征伐也。”《洛誥》:“明禋”,《周禮·大宗伯》:“以禋祀昊天上帝。”在祭祀儀式中,周代保存的遠古大舞《雲門》、《大卷》、《大鹹》、《大韶》、《大夏》、《大灠》、《大武》都得到了套用。
殷周祭祀制度對漢唐郊廟儀式具有很大影響。漢唐祭祀禮儀活動具有極強的保守性,對“天神”(即上帝)、“地示”(即后土)及“人鬼”(即“先妣”、“先祖”)的祭祀是漢唐國家祭祀的主要內容,並且逐步定型為南郊祀天、北郊祭地、宗廟享人祖的儀式活動。郊祀儀式中,皇帝自稱“天子”,通過“絕地天通”,祭祀天神與祖先,獲得溝通神聖世界的獨占權和神聖權威,作為王權合法性的基礎和終極來源。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