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大學

東南大學

東南大學(Southeast University),簡稱東大,位於南京,是中央直管、教育部直屬的綜合性、研究型全國重點大學,國家“雙一流”、“985工程”、“211工程”重點建設高校,入選“珠峰計畫”、“強基計畫”、“2011計畫”、“111計畫”、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畫卓越醫生教育培養計畫,為“建築老八校”、首批未來技術學院建設高校、學位授權自主審核單位、全國三所開設少年班高校之一,卓越大學聯盟長三角可持續發展大學聯盟中英大學工程教育與研究聯盟中俄工科大學聯盟碳中和世界大學聯盟成員。

東南大學肇始於1902年張之洞創辦的三江師範學堂,其前身國立東南大學於1921年在南京高等師範學校基礎上建立,為中國最早建立的幾所國立大學之一。1928年更名為國立中央大學。1952年高校院系調整,學校文理等科遷出,以原國立中央大學工學院為主體,在國立中央大學原址建立南京工學院。1988年恢復東南大學校名。歷史上,“核子彈之母”吳健雄曾就讀於東南大學,厲麟似徐悲鴻馬寅初等名家大師均曾執教於東南大學。

截至2024年4月,學校建有四牌樓九龍湖(主校區)丁家橋等校區,總占地面積5888畝;設有36個院系,開設90個本科專業;擁有41個一級學科博士點、52個一級學科碩士點;有12個學科入選第二輪“一流學科”建設名單、6個學科在第五輪學科評估中獲得A+;有全日制在校生40220人,其中本科生16931人,研究生23289人,在校留學生2005人;有專任教師3371人,其中兩院院士16人。

基本介紹

歷史沿革,清末時期,民國時期,建國初期,文革以後,辦學條件,院系專業,師資力量,學科建設,教學建設,合作交流,社會評價,學術研究,科研成果,學術資源,科研基地,文化傳統,形象標識,精神文化,學校領導,現任領導,歷任領導,傑出校友,所獲榮譽,

歷史沿革

清末時期

東南大學起源於1902年建校的三江師範學堂,學堂下設理化科(後稱理化數學部)、農學博物科(後稱博物農學部)、歷史輿地科、手工圖畫科。
東南大學
兩江師範學堂全景手繪
1906年5月,兩江總督周馥易“三江”為“兩江”,並根據《奏定學堂章程》條例,定名為“兩江優級師範學堂”。
1912年,兩江優級師範學堂正式停辦。

民國時期

1914年8月,江蘇省巡按使(即省長)韓國鈞委任原江蘇省教育司司長江謙為南京高等師範學校校長,在兩江師範學堂原址籌建。1916年秋,鑒於中國生產力水平落後,國家貧困,急需發展工業;又因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帝國主義無暇東顧,給中國的民族工業發展帶來了機遇,因為急需工業人才,南高遂設立工業專修科,開始時工科教育面較廣,後逐漸偏重於機械製造與工藝。
東南大學
南京高等師範學校一字房,建於1909年
1920年4月,郭秉文在校務會上提出,在南京高等師範的基礎上創辦一所國立大學議案,與會委員一致贊同。
1921年7月13日,教育部核准《東南大學組織大綱》。國立東南大學校下設6個學科,其中有工科,初時工科下僅有機械工程系。1923年3月,時工科主任茅以升會同工科李世瓊等七位教授聯名向校評議會、教授會提出增設土木工程系和電機工程系的議案,提案通過了校評議會、教授會兩會的審議。
東南大學
兩江師範學堂校訓
1924年秋,工科從東南大學劃出,與河海工程專門學校組建成了國立河海工程大學。
1927年7月,教育行政委員會明令將原國立東南大學、河海工程大學、江蘇法政大學、江蘇醫科大學、上海商科大學以及南京工業專門學校、蘇州工業專門學校、上海商業專門學校、南京農業學校等江蘇境內專科以上的9所公立學校合併,組建為國立第四中山大學國立第四中山大學共設有9個學院,其中工學院的一部分在南京復成橋南京工專舊址,另一部分與其他大部分學院均在南京四牌樓國立東南大學原址。此時工學院下設機械工程科、電機工程科、土木工程科、建築科、礦冶工程科、化學工程科、染織科等7科。
東南大學
國立東南大學校門
1928年2月29日,第四中山大學奉訓令改稱江蘇大學。改名江蘇大學引起校名風潮。4月24日,大學委員會以大學院337號訓令,將“江蘇大學”改稱為“國立中央大學”。國立中央大學建立初期,工學院與國立第四中山大學時期一樣,仍下設7科,後停辦礦冶工程科和染織科。
1933年9月,工學院復辦化工組,後改為系。
1934年11月,籌辦機械特別研究班。
1938年8月,又發展為航空工程系,開創了中國的航空工程教育。
1937年增設水利工程系。
抗日戰爭期間,避難四川的國立中央大學工學院下設土木系、機械系、電機系、建築系、化工系、航空系、水利系等7系。
1943年4月,汪偽政府行政院通過在南京設立中央大學案,恢復中央大學。建校初設理、工兩院,但很快便合併為理工學院,下設土木系、化工系、數理系、機械工程系。抗戰勝利後,國立中央大學準備復員南京。
1946年11月,國立中央大學在南京四牌樓復校開課;工學院仍設7系。

建國初期

1949年1月,南京國民政府的失敗已經成為定局,中大校長周鴻經奉命遷校。但中大教職工普遍對國民黨喪失去信心,多數教授決定留在南京。周鴻經棄職離校後,中大在共產黨地下組織的主持下先後組成應變委員會、臨時校務委員會維持校務、保護校產,準備迎接中國人民解放軍入城。
1949年4月1日,南京爆發反對國民黨政府的學生遊行,遭到軍警鎮壓,中大兩名學生遇難。4月23日,解放軍開進南京,軍管會派趙卓到中大接管,宣布由梁希主持校務。8月8日,中大接華東教育部通知,改名為國立南京大學(1950年10月去“國立”兩字),潘菽任校長。
1950年,安徽大學土木系和藝術系併入南京大學
這一時期,全校各學院的教學規模處於維持狀態,只有工學院仍有一定發展。
1949年,工學院由錢鐘韓任院長,仍設7個系共47名正、副教授。全校1949年有學生2363人,其中工學院634人,1951年全校本科生共2545人,其中工學院976人,占全校的38%,是當時學校最大的學院。
1952年,以“培養工業建設人才和師資”為主要目的的大規模高校院系調整開始了。在南京,以原南京大學工學院機械工程系、土木工程系、化學工程系、建築工程系、電機工程系以及農學院農業工程系(一說為農業化學系,一說為食品工業系)共6個係為基礎,併入金陵大學化學工程系和電機工程系,以及私立江南大學機械工程系、電機工程系和食品工業系,成立多科性的工業大學,名為南京工學院
1952年至1953年,陸續有浙江大學農學院農化系併入南京工學院食品工業系,工學院電機系電信組併入南京工學院;武漢大學園藝系與農化系及復旦大學的相關專業參與組建南京工學院食品工業系(現江南大學);廈門大學工學院電機、機械系大部併入南京工學院。
東南大學
南京工學院校門
1952年底,南京工學院設建築系、機械工程系、電力工程系、電信工程系、土木工程系、化學工程系、食品工業系共7個系及基礎課教研組,開設10個本科與10個專科專業,有教員265人、學生1948人、正副教授87人,時在南京是規模最大的高等院校。考慮到國家工業建設和工學院發展的需要,經南京大學、金陵大學聯席會議決定,將原南京大學的四牌樓本部作為南京工學院的校址。院系調整後,南京工學院就開始招收研究生,20世紀50年代後期至60年代初期共招收研究生117人。
南京大學、金陵大學合併後南京市內高校情況
校名
系科數(專業數)
學生數
教員數
校名
系科數(專業數)
學生數
教員數
南京工學院
7(23)
1948
265
4(8)
1022
61
13(28)
1772
254
2
453
52
5
722
145
南京林學院
3(4)
236
20
6
638
106
--
--
--
--
1954年,電信系更名無線電系,電力系合併機械系的熱能動力裝置專業,更名為動力系。
1956年,同濟大學工學院的機械系、電機系和造船系等支援南京工學院。
1957年,機械系擴分為機械一系(機械工程系)和機械二系(農業機械工程系)。
1958年前後,數學、物理、化學、力學、體育等教研組合組為基礎課部,1961年更名為基礎科學系。
東南大學
南工路
1956年至1960年間,南京工學院陸續分出多個系科,組建或參建了4所高等院校。1955年,中央高教部決定將無線電工程系西遷成都,與交通大學華南工學院相關係科共同組建成都電訊工程學院(今電子科技大學)。
經系主任陳章、院長汪海粟和江蘇省委的努力爭取,1956年周恩來總理決定無線電系調出19名骨幹教師參與組建成電,其餘停遷。南京工學院無線電工程系約有三分之一的教師和設備調去成都。
1958年,化學工程系劃出成立南京化工學院(今南京工業大學主體)。同年,食品工業系遷往無錫,成立無錫輕工業學院(今江南大學主體)。
1960年,南京工學院被確定為全國重點大學。同年,以機械二係為基礎籌建南京農業機械學院,次年遷往鎮江並更名為鎮江農業機械學院(今江蘇大學主體)。

文革以後

1978年,南京工學院恢復招收研究生。
東南大學
九龍湖校區平面圖
1981年實施學位條例後,首批獲學士、碩士、博士學位授予權。
1982年,南京工學院舉辦建校30周年校慶。
1986年4月,經國務院批准試辦研究生院。
1988年5月,南京工學院更名為東南大學,開始由工科大學向以理工科為主的綜合性大學轉變。同年12月,東大浦口校區奠基,並於1990年9月投入使用。
1991年,東大作為國家教委的改革試點,在全國高校中率先進行了校內管理體制改革。
1993年,東大又在全國高校中最先進行招生及獎學金制度的改革。
1999年,入選第一批國家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
1996年3月,經國家教委批准,正式建立研究生院。12月,東南大學入選首批“211工程”重點建設高校。
2000年4月,原東南大學、南京鐵道醫學院、南京交通高等專科學校合併,南京地質學校併入,組建了新的東南大學。
2001年2月,東南大學被列入國家“985工程”重點建設高校。12月,首批獲準試辦國家示範性軟體學院
2006年,占地3700畝的九龍湖校區投入使用,浦口校區被用作東南大學成賢學院校址。同年,入選國家“111計畫”。
2007年,入選“國家大學生創新性實驗計畫”首批實施高校。同年, 成為研究生培養機制改革17所首批試點高校之一。
2010年,入選教育部“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畫”首批實施高校。2012年,入選教育部、衛生部第一批“卓越醫生教育培養計畫”項目試點高校。
2014年,入選國家“2011計畫”牽頭高校。同年,被教育部評為全國畢業生就業典型經驗高校。
2016年,國家國防科技工業局與教育部確定共建東南大學。
2017年1月,被教育部認定為全國首批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示範高校。5月 ,加入中英大學工程教育與研究聯盟。9月,成為首批一流網路安全學院建設示範項目高校;同月,東南大學入選國家“雙一流”建設高校。11月,學校與中國航天科工集團公司簽署戰略合作協定。
2018年10月,東南大學與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電子科學研究院簽署戰略合作協定。11月,學校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簽署合作框架協定;同月,入選教育部第一批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基地
2019年1月10日,東南大學發布了2019年的“1號”檔案,決定在人文學院成立歷史學系。1月14日,東南大學人工智慧學院、人工智慧研究院揭牌成立。2月,被教育部認定為首批高等學校科技成果轉化和技術轉移基地。5月,被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准為學位授權自主審核單位。9月,成為中國人工智慧教育聯席會創始成員、理事單位。10月,江蘇省高校生物學學科聯盟在東南大學成立,東南大學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揭牌。
2020年7月,入選第二批高校國家智慧財產權信息服務中心建設名單。9月,入選健康扶貧聯盟。10月20日,加入“城鄉規劃扶貧聯盟”;同月,被國家知識產權局、 教育部確定為2020年度國家智慧財產權示範高校
2021年1月,東南大學、南京醫科大學、多倫多大學、大學健康網路(UHN)舉行四方合作協定線上籤約儀式。4月23日,發起組建“長三角可持續發展大學聯盟”。5月15日,東南大學橋樑研究中心揭牌。
2021年5月,入選教育部辦公廳公布的首批未來技術學院名單。6月17日下午,東南大學-中國移動研究院聯合創新中心揭牌暨首批課題啟動儀式在九龍湖校區舉行。12月17日,東南大學與南京市人民政府、華為技術有限公司舉辦簽約儀式,深入開展運動健康領域合作。
2022年2月14日,入選教育部公布的第二輪“雙一流”建設高校及建設學科名單。7月30日,江蘇國家套用數學(東南大學)中心揭牌儀式在江蘇南京舉行。
2023年1月12日,共同發起成立的卓越大學智庫聯盟成立大會召開。
2023年6月6日,東南大學國家卓越工程師學院揭牌。7月26日,東南大學與江西省吉安市人民政府舉行戰略合作框架協定簽約儀式。11月4日下午,東南大學國家技術轉移淮安分中心簽約揭牌儀式在淮安高新區規劃展示館舉行;11月4日,發起成立建構複雜系統管理中國自主知識體系大學聯盟。
2024年1月21日,東南大學汽車行業校友會成立大會在南京舉行。 1月22日,東南大學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協同創新研究院在深圳揭牌。3月18日,新基石科學實驗室揭牌儀式在東南大學九龍湖校區舉行。3月,東大—歌爾穿戴式醫療健康卓越工程師技術中心成立儀式暨管理委員會首次會議在東南大學四牌樓校區舉行。4月12日,東南大學涉外法治研究中心成立。

辦學條件

院系專業

截至2024年4月,學校設有36個院系,開設90個本科專業,學科專業涵蓋哲學、經濟學、法學、教育學、文學、理學、工學、醫學、管理學、藝術學、歷史學等多個學科。
東南大學院系專業一覽表
院系
專業類
專業名稱
建築類
建築學
城鄉規劃
風景園林
機械類
機械工程
工業工程類
工業工程
能源動力類
能源與動力工程
土木類
建築環境與能源套用工程
環境科學與工程類
環境工程
核工程類
核工程與核技術
能源動力類
新能源科學與工程
電子信息類
信息工程
海洋信息工程
通信工程
土木類
土木工程
管理科學與工程類
工程管理
力學類
工程力學
土木類
給排水科學與工程
智慧型建造
電子信息類
電子科學與技術
材料類
新能源材料與器件
電子信息類
微電子科學與工程
數學類
數學與套用數學
信息與計算科學
統計學類
統計學
自動化類
自動化
機器人工程
計算機類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
軟體工程
物理學類
物理學
套用物理學
電子信息類
光電信息科學與工程
生物醫學工程類
生物醫學工程
生物醫學工程
生物科學類
生物信息學
醫學技術類
智慧型醫學工程
材料類
材料科學與工程
政治學類
政治學與行政學
旅遊管理類
旅遊管理
社會學類
社會學
中國語言文學類
漢語言文學
哲學類
哲學
工商管理類
工商管理
經濟與貿易類
國際經濟與貿易
管理科學與工程類
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
工商管理類
會計學
金融學類
金融學
經濟學類
經濟學
電子商務類
電子商務
物流管理與工程類
物流管理
金融學類
金融工程
電氣類
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
外國語言文學類
英語
日語
化工與製藥類
化學工程與工藝
製藥工程
化學類
化學
交通運輸類
交通工程
交通運輸
測繪類
測繪工程
水利類
港口航道與海岸工程
地理科學類
地理信息科學
土木類
城市地下空間工程
道路橋樑與渡河工程
交通運輸類
智慧交通
儀器類
測控技術與儀器
智慧型感知工程
戲劇與影視學類
動畫
美術學類
美術學
設計學類
視覺傳達設計
環境設計
產品設計
藝術學理論類
藝術史論
法學類
法學
教育學類
科學教育
計算機類
物聯網工程
臨床醫學類
臨床醫學
臨床醫學
醫學影像學
護理學類
護理學
醫學技術類
醫學檢驗技術
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類
預防醫學
公共管理類
勞動與社會保障
計算機類
網路空間安全
密碼科學與技術
生物科學類
生物科學
生物工程類
生物工程
電子信息類
人工智慧

師資力量

歷史上,厲麟似徐悲鴻馬寅初等名家大師均曾執教於東南大學。截至2024年4月,學校有專任教師3371人,其中具有博士學位的教師3132人,正、副高級職稱教師2535人;博士研究生指導教師1739人,碩士研究生指導教師3322人。有兩院院士16人,師德高尚、教學水平高、科技創新能力強、具有較大全球學術影響力的傑出人才約600人;11個團隊入選國家級教學創新團隊。2018年以來,51人次入選新一屆全國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其中主任委員3人次、副主任委員10人次。
東南大學
李文正圖書館
師資力量
類別
名單
中國工程院院士(8人,專職)
中國科學院院士(8人,專職)
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50人,不足)
陸祖宏、洪偉、尤肖虎、王志功、王煒、戴先中、吳柯、崔一平、王建國、崔鐵軍、顧忠澤、熊仁根、謝維、黃慶安、徐寶文、田玉平、趙春傑、顏震、李愛群、顧寧、徐春祥、鄒國棠、張志珺、陳雲飛、高西奇、顧忠澤、孫長銀、葉繼紅、張聞、劉加平、沈寶龍
國家級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15人)
章名耀、陸佶人、尤肖虎、孫忠良、洪偉、呂志濤、陸祖宏、韋鈺、鄧學均、黃衛、齊康、童勤義、盛昭瀚、童林夙、汪風泉
“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25人,不足)
趙春明、李愛群、黃慶安、黃僑、尤肖虎、洪偉、王志功、羅立民、陸祖宏、黃衛、王煒、易紅、時龍興、劉加平、趙春傑、周佑勇、宋愛國、劉松玉、崔鐵軍、肖睿、高西奇
國家級教學名師(5人,不足)
王煒、戴先中、吳鎮揚、李愛群、李霄翔
國家級教學團隊(11個)
建築設計課程教學團隊、機械設計與製造系列課程教學團隊、信號與信息處理系列課程教學團隊、工程結構設計系列課程教學團隊、自動化專業教學研究與實踐團隊、物理實驗課程教學團隊、大學英語教學創新團隊、交通工程專業教學團隊、電工電子實踐系列課程教學團隊、道路與橋樑工程核心課程教學團隊、感測器與檢測技術系列課程教學團隊

學科建設

截至2024年4月,學校有41個博士學位一級學科授權點、52個碩士學位一級學科授權點,有10個博士專業學位授權點類別、30個碩士專業學位授權點類別,39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12個學科入選國家“雙一流”建設學科名單,並列全國第八位;14個學科進入ESI世界前百分之一,其中工程學位居全球第14位,穩居ESI世界前萬分之一行列,計算機科學新晉ESI世界前萬分之一,位居全球第7位,材料科學和化學位居ESI世界前千分之一行列。
類別
名稱
“雙一流”建設學科
機械工程、材料科學與工程、電子科學與技術、信息與通信工程、控制科學與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建築學、土木工程、交通運輸工程、生物醫學工程、風景園林學、藝術學理論
一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
電子科學與技術(物理電子學,電路與系統,微電子學與固體電子學,電磁場與微波技術)、信息與通信工程(通信與信息系統,信號與信息處理)、建築學(建築歷史與理論,建築設計及其理論,城市規劃與設計,建築技術科學)、交通運輸工程(道路與鐵道工程,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交通運輸規劃與管理,載運工具運用工程)、生物醫學工程(不分設二級學科)
二級學科重點學科
藝術學、熱能工程、控制理論與控制工程、計算機套用技術、結構工程
國家重點(培育)學科
機械製造及其自動化
江蘇高校優勢學科建設工程三期項目立項學科
哲學、套用經濟學、機械工程、儀器科學與技術、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電氣工程、化學工程與技術、環境科學與工程、城鄉規劃學、軟體工程、醫學技術、管理科學與工程
“十三五”江蘇省重點學科
哲學、套用經濟學、法學、馬克思主義理論、數學、物理學、生物學、力學、光學工程、儀器科學與技術、環境科學與工程、軟體工程、網路空間安全、臨床醫學、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管理科學與工程、統計學
博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點
哲學、套用經濟學、法學、馬克思主義理論、外國語言文學、數學、物理學、化學、生物學、力學、機械工程、光學工程、儀器科學與技術、材料科學與工程、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電氣工程、電子科學與技術、信息與通信工程、控制科學與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建築學、土木工程、化學工程與技術、交通運輸工程、環境科學與工程、生物醫學工程、城鄉規劃學、風景園林學、軟體工程、網路空間安全、基礎醫學、臨床醫學、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管理科學與工程、工商管理、藝術學理論、積體電路科學與工程
碩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點
哲學、中國史、
套用經濟學、法學、社會學、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學、心理學、體育學、中國語言文學、外國語言文學、數學、物理學、化學、生物學、生態學、統計學、力學、
機械工程、光學工程、儀器科學與技術、材料科學與工程、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電氣工程、電子科學與技術、信息與通信工程、控制科學與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建築學、土木工程、水利工程、測繪科學與技術、化學工程與技術、交通運輸工程、環境科學與工程、
生物醫學工程、城鄉規劃學、風景園林學、軟體工程、
基礎醫學、臨床醫學、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護理學、管理科學與工程、工商管理、公共管理、圖書情報與檔案管理、藝術學理論、美術學、設計學
博士專業學位授權點類別
電子信息、機械、材料與化工、能源動力、交通運輸、臨床醫學
碩士專業學位授權點類別
金融、套用統計、國際商務、資產評估、法律、社會工作、教育、漢語國際教育、套用心理、翻譯、建築學、城市規劃、電子信息、機械、材料與化工、資源與環境、能源動力、土木水利、生物與醫藥、交通運輸、風景園林、臨床醫學、公共衛生、護理、工商管理、公共管理、會計、工程管理、藝術
參考資料:
2017年12月28日,教育部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發展中心公布全國第四輪學科評估結果。東南大學共有31個學科參評,12個學科進入A類。評估結果是A+的學科5個、A的學科1個、A-的學科6個。東南大學獲得A+的學科數並列全國高校第八,位列江蘇高校第一。建築學、土木工程、交通運輸工程、生物醫學工程、藝術學理論等五個學科評估結果為A+;電子科學與技術學科評估結果為A;儀器科學與技術、信息與通信工程、控制科學與工程、城鄉規劃學、風景園林學、管理科學與工程等6個學科評估結果為A-。
第四輪學科評估結果
一級學科
類別
一級學科
類別
建築學
A+
土木工程
A+
交通運輸工程
A+
生物醫學工程
A+
藝術學理論
A+
電子科學與技術
A
儀器科學與技術
A-
信息與通信工程
A-
控制科學與工程
A-
城鄉規劃學
A-
風景園林學
A-
管理科學與工程
A-

教學建設

東南大學是教育部、中國工程院聯合實施高等工程教育改革試點的十所高校之一,是教育部“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畫”和“國家大學生創新性實驗計畫”首批實施高校;是教育部、衛生部第一批“卓越醫生教育培養計畫”項目試點高校之一,是拔尖創新醫學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試點和五年制臨床醫學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試點學校之一,是中國三所開設少年班高校之一。
截至2024年4月,學校入選教育部首批未來技術學院(全國12個),入選教育部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計畫2.0基地3個。共有53個專業入選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9個專業入選省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5個專業入選國家級綜合改革試點項目,23個專業入選國家特色專業建設點,有36門首批國家級精品資源共享課、89門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3門國家級課程思政示範課。14個國家級虛擬仿真實驗教學項目、8個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3個國家級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學校建有12個國家級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12個國家級工程實踐教育中心,獲國家級虛擬教研室建設試點11個。
質量工程
建設項目
專業名稱
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35個)
建築學、城鄉規劃、風景園林、機械工程能源與動力工程、信息工程、土木工程、工程管理、電子科學與技術、自動化、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生物醫學工程、物流管理、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交通工程、道路橋樑與渡河工程、測控技術與儀器、法學、醫學影像學、網路空間安全、哲學、金融工程、英語、數學與套用數學、套用物理學、材料科學與工程、機器人工程、軟體工程、城市地下空間工程、化學工程與工藝、交通運輸、臨床醫學、預防醫學、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會計學
國家特色專業建設點(23個)
建築學、城市規劃、機械工程及其自動化、熱能與動力工程、信息工程、通信工程、土木工程、工程管理、電子科學與技術、數學與套用數學、自動化、計算機科學與技術、軟體工程(軟體工程方向)、軟體工程(網路工程方向)、生物醫學工程、材料科學與工程、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交通工程、道路橋樑與渡河工程、測控技術與儀器、醫學影像學
國家精品課程(40門)
數位訊號處理、微機系統與接口、電工電子實踐課程、工程結構設計原理、大學英語、信號與系統、機械設計、大學語文、交通規劃、大學物理(工科)、大學體育、高等數學、大學物理實驗(工科)、築結構設計、機械工程測試與控制技術、工程結構抗震與防災、機械製造實習、電機學、數學建模與數學實驗、綜合電子系統設計、路基路面工程、工程契約管理、電子電路基礎、唐宋詩詞鑑賞、建築設計、雙語物理導論、土木工程施工、數字系統課程設計、感測器技術、機電控制技術、供應鏈與物流管理等
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含建設點)(8個)
電子電工實驗中心、機電綜合工程訓練中心、土木工程實驗中心、計算機教學實驗中心、物理實驗中心、道路交通工程教學實驗中心、信息與電子專業實驗中心等
國家級人才培養模式實驗區(12個)
文化素質教育人才培養創新實驗區、創新型工商管理人才培養實驗區、吳健雄學院高層次創新人才培養實驗區、強化創新實踐的工程人才培養實驗區、機械動力類工程創新人才培養實驗區、土建類複合型人才培養創新實驗區、交通類工程創新人才培養實驗區、電子信息類工程創新人才培養實驗區、醫工結合長學制創新人才培養實驗區、研究型大學控制類工程師創新培養實驗區、基於知行合一理念的創新創業人才培養實驗區、工程套用型軟體人才培養實驗區
截至2024年4月,學校連續五屆(每四年一屆)獲得國家級教學成果一等獎,2022年以第一完成單位獲獎10項,包括一等獎1項,二等獎9項,獲獎總數創歷史新高。獲首屆全國教材建設獎11項(並列全國第九)。
教學成果
獲獎時間
獲獎成果
獲得獎項
2018年
學做融創 通合一體——建築類創新人才培養的系統改革與實踐
國家級教學成果獎一等獎
2018年
產業需求牽引的計算機類創新型工程人才培養模式及其實踐
國家級教學成果獎一等獎
2018年
推進基礎課與實踐教學協同創新,致力知識向能力有效轉化
國家級教學成果獎二等獎
2018年
“科教融合、全程多元、知行合一”的物流創新人才培養改革與實踐
國家級教學成果獎二等獎
2018年
基於工程創新研究的能源動力類大學生實踐教學改革
國家級教學成果獎二等獎
2018年
“一軸·雙驅·三聯動”——德才兼備型土木工程創新人才培養的探索與實踐
國家級教學成果獎二等獎
2018年
構建科教融合、虛實結合、校企聯合實踐教學平台,創新測控專業人才培養模式
國家級教學成果獎二等獎
2018年
適應現代微電子產業發展的本碩博貫通式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與實踐
國家級教學成果獎二等獎
2018年
“四位一體”建構全員全程進階式研究型教學體系的改革實踐
國家級教學成果獎二等獎
2018年
思想政治理論課貫徹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探索與實踐
國家級教學成果獎二等獎
2018年
國家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畫“1311”體系創新及十年實踐
國家級教學成果獎二等獎
參考資料來源
東南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成立於1999年,是科技部、教育部15家試點和22家首批授牌的國家大學科技園之一,是東南大學服務地方區域經濟建設的主要平台和重要視窗。在新一輪科技部、教育部國家大學科技園績效評價中獲評優秀。東大科技園建有南京玄武、棲霞、高新、江寧、下關和蘇州、揚州及崑山園區,科技創新創業載體面積約20萬平方米,在園企業500餘家,其中高新技術企業70餘家,已孵化培育以江蘇金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南京途牛科技有限公司、江蘇澳格姆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和南京達斯琪數字科技有限公司等為代表的1000餘家科技型企業。
東南大學
東南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棲霞)

合作交流

截至2023年末,學校已基本建成世界一流(高水平)大學國際合作網路,共與來自20個國家或地區的50餘所世界一流大學和高水平研究機構建立了緊密的合作關係,包括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賓夕法尼亞大學,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多倫多大學,英國劍橋大學帝國理工大學愛丁堡大學伯明罕大學,瑞士蘇黎世理工,瑞典皇家理工學院德國慕尼黑工業大學,法國巴黎高科,新加坡國立大學南洋理工大學澳大利亞蒙納士大學日本大阪大學東京工業大學等。2017年,東南大學發起成立了“中英大學工程教育與研究聯盟”,是中國與英國合作建立的首個以工程教育與研究為特色的大學聯盟。2021年,東南大學與英國伯明罕大學聯合發起成立“碳中和世界大學聯盟”,成為全球首個聚焦碳中和領域技術發展和人才培養的世界大學聯盟。學校還與澳大利亞蒙納士大學合作建立了東南大學—蒙納士大學蘇州聯合研究生院,是教育部批准的首箇中外聯合研究生院;與法國雷恩一大合作建立了東南大學—雷恩一大研究生學院。東南大學正以“全球高端、實質合作、引領發展”為方向,加快形成全方位、有重點、多層次、寬領域、高水平的國際交流合作格局。

社會評價

時間
獎項名稱
2021年9月
入選“國家智慧型社會治理實驗基地”名單
2021年9月2日
東南大學體育系被國家體育總局授予“2017-2020年度全國民眾體育先進單位”稱號
2022年8月
入選第二批國家交通運輸科普基地名單

學術研究

科研成果

截至2024年4月,學校堅持產學研結合,2023年科研經費到款39.2億元,中國發明專利申請3217件,中國發明專利授權1885件。截至2023年12月底,有效發明專利14739件,位列全國高校第三位。SCI、EI論文收錄均列全國高校前列。2011-2021年,學校共牽頭獲得國家級科技獎項33項,其中2011年獲國家技術發明一等獎1項、2014年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2020年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近年來,學校參與了“探月計畫”、“三峽工程”、“500米口徑射電望遠鏡”、北京副中心、港珠澳大橋、高鐵技術、南極科考、無線充電等國家重大工程。近五年共牽頭獲教育部高校人文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21項,其中一等獎2項。
2022年8月10日,中國移動通信集團江蘇有限公司聯合東南大學等公司,共同開展基於5G蜂窩網路的車路協同(Cellular vehicleto-everything,C-V2X)系統關鍵技術研究及產業化套用(5G車路協同系統關鍵技術及產業套用),入選“2022年5G十大套用案例”。
2023年8月,東南大學積體電路學院青年教師盧海洲與吉林大學王寧教授、洛桑聯邦理工大學Michael Graetzel教授、上海大學楊緒勇教授等合作在《自然》(Nature)上發表了題為“Tautomeric Mixture Coordination Enables Efficient Lead-Free Perovskite LEDs”的研究論文,通過強化學配位調控使得無鉛鈣鈦礦LED發光效率首次突破20%(Nature 2023,doi.org/10.1038/s41586-023-06514-6)。盧海洲為文章共同通訊作者,東南大學積體電路學院為共同通訊單位。
科研成果
獲獎時間
獲獎項目
獲得獎項
2019年
深基礎自平衡法承載力測試成套技術開發及套用
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
2019年
混凝土結構非接觸式檢測評估與高效加固修復關鍵技術
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2019年
現代混凝土開裂風險評估與收縮裂縫控制關鍵技術
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2018年
新型微波超材料對空間波和表面等離激元波的自由調控或實時調控
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
2018年
摩擦界面的聲子傳遞理論與能量耗散模型
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
2018年
城市多模式公交網路協同設計與智慧型服務關鍵技術及套用
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2018年
土地調查監測空地一體化技術開發與裝備研製
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2017年
新型分子基鐵電體的基礎研究
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
2017年
土木工程結構區域分布光纖感測與健康監測關鍵技術
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
2017年
人機互動遙操作機器人的力覺感知與反饋技術
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
2017年
工業智慧型超聲檢測理論與套用關鍵技術
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參考資料來源

學術資源

截至2021年12月,東南大學圖書館館藏紙本文獻460萬冊,中外文資料庫平台149個(233個子庫),電子圖書368萬冊,電子期刊12萬種,電子學位論文1296萬篇。東南大學圖書館是國際圖聯(IFLA)、中國圖書館學會、中國高等教育文獻保障體系 (CALIS)、卓越高校圖書館聯盟、江蘇省圖書館學會、江蘇省高等教育文獻保障系統(JALIS)、江蘇省工程技術文獻中心、南京高校(江寧地區)圖書館聯合體、南京文學之都圖書館聯盟等行業組織的重要成員館,設教育部科技查新工作站、教育部外國教材中心(土建、工程力學類),2020年入選第二批“高校國家智慧財產權信息服務中心”。
東南大學
老圖書館
東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東南大學學報(英文版)》
《東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被美國《工程索引》(Ei Compendex)、英國《科學文摘》、中國科學引文資料庫(CSCD)、《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中國科技論文統計源期刊等資料庫收錄。Journal of Southeast University(English Edition)被美國《工程索引》(Ei Compendex)、英國《科學文摘》等7家國際資料庫收錄。《東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於2005年獲第三屆國家期刊獎百種重點期刊獎,2006—2014年連獲5屆中國高校精品科技期刊獎,2008—2011年連獲4屆中國科技論文線上優秀期刊一等獎,2008年被中信所評為百種中國傑出學術期刊,2008、2011、2014和2017年被中信所評為中國精品科技期刊,2009—2017年連續被評為RCCSE中國權威學術期刊,2012年入選2012中國最具國際影響力學術期刊,2013年獲首屆江蘇省新聞出版政府獎報刊獎,2015年入選2014年江蘇十強科技期刊,2016年入選中國高校百佳科技期刊。Journal of Southeast University(English Edition)於2010年和2012年獲第三屆和第四屆中國高校優秀科技期刊獎,2016年入選中國高校優秀科技期刊。
東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東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創辦於1999年,是面向中國國內外公開發行的綜合性學術理論刊物。為全國中文核心期刊、“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CSSCI)”來源期刊、學位與研究生教育中文重要期刊、中國人文社會科學學報核心期刊、全國高校三十佳社科期刊、華東地區優秀期刊、江蘇期刊方陣優秀期刊、江蘇省一級期刊。2010年被評為“全國高校三十佳社科期刊”。
東南大學學報(醫學版)
《東南大學學報(醫學版)》前身為《南京鐵道醫學院學報》,學報由教育部主管、東南大學主辦,為綜合性醫學學術期刊。為中國科技論文統計源期刊,即中國科技核心期刊,多年來,該刊一直被《中國核心期刊(遴選)資料庫》、《中國學術期刊綜合評價資料庫》、《中國科學引文資料庫》、《中國期刊網》、《中國學術期刊(光碟版)》、《中文科技期刊資料庫》、《萬方數據資源系統》、《天元數據網》全文收錄,同時被《中國藥學文摘》、《中國醫學文摘》各分冊收錄。2000年在首屆《CAJ-CD規範》執行評優活動中獲“執行優秀獎”。

科研基地

截至2024年4月,學校牽頭建設3個全國重點實驗室、依託共建3個全國重點實驗室,牽頭建設1個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共建1個國家技術創新中心,牽頭建設1個國家工程研究中心、2個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3個國家地方聯合工程研究中心、1個國家套用數學中心、1個國家產教融合平台、1個前沿科學中心、1個2011國家協同創新中心、2個教育部國際合作聯合實驗室、14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7個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個醫藥基礎研究創新中心、1個科技部“一帶一路”聯合實驗室。3個國家級文科平台、2個江蘇省重點高端智庫,1個江蘇省重點培育智庫。
重點實驗室
類別
名稱
國家實驗室(1個)
國家重點實驗室(3個)
國家工程實驗室(1個)
國家專業實驗室(1個)
計算機輔助建築設計(CAAD)國家專業實驗室
教育部重點實驗室(11個)
計算機網路和信息集成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混凝土及預應力混凝土結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發育與疾病相關基因教育部重點實驗室(部省共建)
兒童發展與學習科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複雜工程系統測量與控制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城市與建築遺產保護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環境醫學工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水聲XXX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能源熱轉換及其過程測控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微慣性儀表XXX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
其他部委實驗室(1個
---
江蘇省重點實驗室(15個)
江蘇省網路與信息安全高技術研究重點實驗室
江蘇省土木工程材料高技術研究重點實驗室
江蘇省微納生物醫療器械設計與製造重點實驗室
江蘇省分子影象與功能影象重點實驗室
江蘇省感測網技術重點實驗室
江蘇省工程力學分析重點實驗室
江蘇省先進金屬材料高技術研究重點實驗室
江蘇省網路群體智慧型重點實驗室
---
類別
名稱
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5個)
火電機組振動國家工程研究中心
國家專用積體電路系統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玄武岩纖維生產及套用技術國家地方聯合工程研究中心
國家預應力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光感測通信綜合網路國家地方聯合工程研究中心
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5個)
智慧型交通運輸系統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新型光源技術及裝備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射頻電路集成與系統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伺服控制技術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低碳型建築環境設備與系統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江蘇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9個)
江蘇省顯示技術工程研究中心
江蘇省數位技術工程研究中心
江蘇省光通信器件與技術工程研究中心
江蘇省伺服工程研究中心
江蘇省射頻與光電積體電路工程研究中心
江蘇省光電功能材料工程實驗室
江蘇省信息顯示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江蘇省污染控制及資源化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江蘇省現代混凝土耐久性評估與提升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類別
名稱
江蘇省級重點高端智庫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研究院
新型科研機構
丘成桐中心
其它科研機構(部分)
東南大學蘇州研究院東南大學常州研究院、分析測試中心、 醫學影像與精確診治技術研究中心、先進材料研究中心、電子系統可靠性研究所/光子學與光通信研究所 、電光源研究中心、集團經濟與產業組織研究中心、伽利略系統歐亞(中國)教育與套用開發中心、現代集成製造系統(CIMS)研究中心、先進光子學中心、太赫茲研究所、旅遊與景觀研究所、建築研究所、高等教育研究所、學習科學研究中心、空間科學與技術研究院(AMS研究中心)、汽車工程研究院、生命科學研究院、城市工程科學技術研究院、東南大學—南京通信技術研究院、智慧型運輸系統(ITS)研究中心

文化傳統

形象標識

1、東南大學校標於1997年5月由東南大學藝術學系張道一教授設計完成。
2、校標整體圖案呈圓形,由兩個同心圓組成。外環線條用外粗內細“文武線”裝飾,體現了中國的傳統文化。外環上半部分為東南大學英文名稱“SOUTHEAST UNIVERSITY”,下半部分為集王羲之書法體校訓“止於至善”。
3、標識中間主體部分延續了中央大學時期校徽的倒三角圖形。倒三角形內部為東南大學的標誌性建築四牌樓校區大禮堂。細線為大禮堂輪廓線,中間黑實線為大禮堂正立面愛奧尼亞柱式和山花構圖。內部等腰三角形的下面一角衝破內圓,含“遵守規則又敢於創新”之深意。內圈的三角形和外圈的圓形分別代表東南大學的歷史與現實、舊我與新我。兩者的配合,既體現出形式上相反相成的互滲與融合,也凸現出歷史與現實、舊我與新我之間的張力,預示了東南大學無限美好的輝煌的未來。
東南大學
東南大學校標
4、內圓中還有被三角形分割成的三個弓形區域,上方標明校名“東南大學”,也為集王羲之書法體;下方左側“1902”, 表明學校的歷史源遠流長,可以追溯到1902年張之洞等創辦的三江師範學堂;下方右側“南京”,表明學校的辦學地點。
5、校標的顏色選取黃色和綠色。外環和大禮堂為黃色,三角形內大禮堂背景為綠色。黃色是中國的傳統色,同時也表明該校校址曾是六朝皇宮內苑和國子監所在地。綠色喻意青年學子風華正茂,代表六朝松歷經千年仍然生機勃勃旺盛生命力,同時表明該校位於長江之濱、玄武湖畔

精神文化

止於至善
東南大學校訓典出《禮記·大學》,此篇開篇即說:“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這裡的“大學”,當時是針對“國小”而言的,“國小”即禮、樂、射、御、書、數,屬於“藝”的層面,稱六藝,而“大學”是修身之學,使人成為道德上的完人之學,屬於“道”的層面。道和藝,一為形而上,為體,為性,一為形而下,為用,為相。朱熹稱“大學”為“大人之學”(《四書集注·大學章句》),也是恰當的,“大人”指道德完善之人。
對於“止於至善”四字,孔穎達釋為“言大學之道在止處於至善之行。”(《禮記正義》)朱熹釋“止”為“必止於是而不遷”,一定要達到這個境界而不再改變,釋“至善”為“事理當然之極”(《四書集注·大學章句》),事情的最高原則,即最高的善。王陽明釋“至善”為“性”,即本性,人類的本生是純善無惡的,“至善者,性也。性元無一毫之惡,故曰至善。”(《傳習錄上·語錄一》)至善之性是人類的固有本性,所以“止”就是一種對本性的復歸,“止之,是復其本然而已。”
東南大學校慶日。1921年6月6日,國立東南大學在上海召開董事會,討論董事會章程,通過《東南大學組織大綱》和編制預算,並一致推薦郭秉文為校長,之後即將6月6日定為校慶日。
1988年5月7日,國家教委正式批覆南京工學院更名為東南大學。1988年6月6日舉行更名慶典。
《東南大學校歌》
作詞:王步高
作曲:印青
東攬鐘山紫氣,北擁揚子銀濤。
六朝松下聽簫韶。
齊梁遺韻在,太學令名標。
百載文樞江左,東南輩出英豪。
海涵地負展宏韜。
日新臻化境,四海領風騷。
東南大學
校歌

學校領導

現任領導

現任領導
職務
姓名
黨委書記
校長、黨委副書記
黨委常務副書記
常務副校長
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國家監委駐東南大學監察專員
黨委副書記
副校長
參考資料來源:

歷任領導

歷任領導
任期
職務
姓名
1903—1905
楊覲圭
1905
三江師範學堂監督
1905
三江師範學堂監督
1905—1911
1914—1919
1919—1925
南京高等師範學校、國立東南大學校長
1927—1930
1930—1931
國立中央大學校長
1932—1941
國立中央大學校長
1941—1943
國立中央大學校長
1943—1944
國立中央大學校長
1944—1945
國立中央大學校長
1945—1947
國立中央大學校長
1948—1949
國立中央大學校長
歷任領導
任期
職務
姓名
1949.8—1949.11
國立南京大學校務委員會主席
1949.11—1951.7
國立南京大學校務委員會主席
1951.7—1952
1952.11—1958.9
1953.1—1957.11
南京工學院黨委書記
1957.11—1959.12
南京工學院黨委書記
1960.1—1966
南京工學院黨委書記
1960.1—1968.3
南京工學院院長
1973.2—1974.10
南京工學院革委會主任
1974.11—1977.5
南京工學院革委會主任
1977.5—1978.3
南京工學院革委會主任
1978.5—1979.8
南京工學院院長
1979.9—1980.10
南京工學院院長
1979.9—1983.11
南京工學院黨委書記
1980.11—1983.11
南京工學院院長
1983.11—2002.2
南京工學院院長、東南大學名譽校長
1983.12—1985.8
南京工學院黨委書記
1983.12—1986.12
南京工學院院長
1986.12—1988.4
南京工學院院長
1988.4—1993.11
東南大學校長
1986.12—1988.4
南京工學院黨委書記
1988.4—1993.5
東南大學黨委書記
1993.5—1999.6
東南大學黨委書記
1993.11—1997.10
東南大學校長
1997.10—2006.5
東南大學校長
1999.6—2011.1
東南大學黨委書記
2006.5—2015.11
東南大學校長
2015.11—2017.12
東南大學黨委書記
2011.1—2015.11
東南大學黨委書記
2015.11-2021.11
東南大學校長
2022.1-
東南大學校長

傑出校友

中國科學院院士和中國工程院士
-
列至1915年出生校友止
因篇幅原因,此處僅列出部分校友(僅列出兩院院士),全部名單請查看官網,排名不分先後

所獲榮譽

時間
獎項名稱
2022年11月
獲批成為國家卓越工程師學院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