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介紹,歷史沿革,組織機構,人才培養,研究生培養,研究生學科,學科概況,綜述,研究方向,學科帶頭人,國家重點學科,學科博士點,博士後流動站,科研概況,研究方向,
學校介紹
東南大學計算機科學與工程學院的前身是東南大學計算機科學與工程系。為適應學科建設發展的需要,經學校研究決定,於2006年成立東南大學計算機科學與工程學院。該院擁有一支以院士1人、博導13人、教授25人為核心的結構合理、精幹的學術隊伍。這支隊伍中有長江學者1人,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1人,教育部跨世紀、新世紀優秀人才5人,教育部青年骨幹教師4人,江蘇省跨世紀學術帶頭人2人,江蘇省“333”人才6人,江蘇省優秀青年骨幹教師3人,江蘇省優秀教育工作者1人,整體實力強。
東南大學計算機科學與工程學院擁有“計算機科學與技術”一級學科博士點,包括了“計算機套用技術”、“計算機軟體和理論”與“計算機系統結構”全部3個博士點和碩士點;其中“計算機套用技術”學科1994年被評為江蘇省重點學科,在1996年、1998年和2000年曆次評估中均被評為A級,1999年設立教育部長江特聘教授崗,2002年被評選為國家重點學科。2000年被批准建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一級學科博士後流動站。
自1995年以來,該院承擔的各類科研項目共150多項,其中包括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973、國家863、國家科技攻關、教育部和江蘇省等重要科研項目90多項。在已取得的成果中,獲得國際工業領先獎1項、國家科技進步獎6項、部省級獎20多項,有不少項目已取得了明顯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在國內外著名的學術會議和學術期刊上發表論文700多篇,其中SCI、EI、ISTP三大檢索100多篇。
該院建有 “計算機網路與信息集成”教育部重點實驗室、“計算機網路技術”江蘇省重點實驗室、中國教育科研網華東(北)地區中心、國家863/CIMS“網路與資料庫”工程實驗室等一批實驗基地,還建有東南大學CIMS技術中心、東南大學電子商務研究與開發中心、東南大學信息安全技術中心等交叉學科研究機構及醫學影像與精確診治研究中心。
經過40多年的建設,東南大學計算機科學與工程學院在
顧冠群院士率領下,形成了以計算機網路和資料庫技術研究和套用為龍頭,帶動整個學科發展的特色,完成了大量的國家和省部級重要科研項目,獲得較多的國家和省部級科技進步獎項,為國家和地方經濟和信息化建設做出了貢獻,成為國內具有明顯特色和較高學術水平的計算機院系。
歷史沿革
東南大學計算機科學與工程學院起源於1960年創建的"計算技術及裝置專業",這個專業是我國最早建立的計算機專業之一。從專業建立當年起面向全國招收本科生,1979年開始招收"計算機套用技術"專業碩士生,1980年成立東南大學計算機科學與工程系。為適應學科建設發展的需要,經學校研究決定,於2006年成立東南大學計算機科學與工程學院
1965年,計算機系獨立研製成我國第一台數字積分機,填補國內空白;此後,又將數字積分機技術實際用於國防現代化及工業生產自動化,進行了一系列開創性工作,2項成果獲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獎,1項成果獲江蘇省科學大會獎;1973年參加了我國100系列和200系列數字計算機的總體設計及系統軟體的開發。所有這些工作,為我國計算機事業的奠基和發展做出了積極的貢獻。70年代中期以後,逐步形成了資料庫和信息系統、人工智慧理論及其套用和計算機網路與分散式處理等具有東南大學特色和國內有影響的三大研究領域。
組織機構
行政機構
副院長:曹玖新、舒華忠、裴鋒(兼)、耿新、程光
黨務機構
院黨委書記: 金遠平
院黨委副書記:裴鋒
研究室/教研室
計算機科學系(系主任:陳漢武)
涉及軟體工程、人工智慧、量子信息與計算、服務計算、語義WEB等研究方向
計算機工程系(系主任:程光)
涉及計算機網路、資料庫、人工智慧、計算機系統結構等研究方向
影像科學與技術系(系主任:羅立民)
涉及成像理論與方法、計算機視覺及可視化、圖像處理與分析、輔助診斷與精確治療、視頻處理等研
人才培養
學院始終以培養高水平人才為目標,根據人才培養目標定位和社會人才需求,精心制定本科生和研究生培養計畫,明確專業人才培養理念是“強化基礎、軟硬結合、立足系統、面向套用、加強實踐”。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成為首批江蘇省品牌專業,並成為國家特色專業建設點,還通過了教育部組織的國家工程教育專業認證。“計算機教學實驗中心”成為國家及江蘇省教學實驗示範中心建設點。“資料庫原理”成為國家精品課程。
經過近五十年的建設,學院形成了以計算機網路技術為特色,整個學科協調發展、快速發展的局面,在學科地位、科研水平、教學質量、人才培養等方面居國內前列。2005年“計算機套用技術”學科名列全國第5,2007年“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科名列全國第14。據中國科學評價研究中心發表的關於計算機科學與技術一級學科的評估報告,學院的本科生教育和研究生教育都被評為A+級,都名列全國第8。
“十二五”期間,學院將以學科建設為中心,大力加強科學研究、人才培養和國際合作,重點鞏固並不斷提升計算機套用技術國家重點學科水平,努力將計算機軟體與理論發展成為國家重點學科,進一步最佳化和發展圖像處理與科學可視化學科,積極發展計算機系統結構學科,整體推進計算機科學與技術一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建設,爭取在ESI學科排名中進入全球前1%。構建一支規模適度、結構最佳化、領軍人才突出、創新能力強、團結協作的師資隊伍;不斷增強科技創新能力,努力建設國家級研究與實驗平台;參照國際標準,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大力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加強廉政建設,切實改善與提高師生員工的生活、學習和工作條件,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建設和諧學院。
研究生培養
東南大學計算機科學與工程學院自1979年起開始招收碩士研究生,1990年起開始招收博士研究生,至今已培 養出碩士800餘名,博士60餘名。我系的研究生培養對象主要有三種:工學博士研究生、工學碩士研究生和工程碩士研究生,每年招收人數分別約為30、120和60。
該院擁有"計算機科學與技術"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包括了"計算機套用技術"、"計算機軟體和理論"與"計算機 系統結構"全部3個常設二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和碩士學位授權點,並自主設立了“圖像處理與科學可視化” 二級學科博士點和 碩士點。該院的"計算機套用技術"學科在1994年被評為江蘇省重點學科,在1996年、1998年和2000年的歷次評估中均被評 為A級,2002年被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評為國家重點學科。此外, 1999年該院被教育部批准設立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崗,2000年 該院的"計算機科學與技術"一級學科被人事部批准設立博士後流動站。
該院現有博士生導師19人、教授26人、副教授34人,有院士1人,長江學者特聘教授1人,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6人,江蘇省"333"工程中青年首席科學家1人,江蘇省六大人才高峰3人和教育部"長江學者和創新團隊發展計畫"創新團隊1個,整體實力強。
該院的主要研究方向有:
(1)計算機網路及其套用:高性能網路體系結構及其協定、分布對象計算及CORBA技術、協定工程、網路安全、網路管理、格線計算、網路行為學、面向海量數據處理套用的 相關算法和大型系統構造技術、大規模存儲體系結構、網路教育、網路製造、電子商務。
(2)資料庫和信息系統:資料庫管理系統、多資料庫系統的集成、數據倉庫與數據挖掘、移動資料庫系統及其套用、Web數據資源、企業信息系統、XML數據管理技術、生物數據格線、空間資料庫、工作流技術。
(3)人工智慧及其套用:分散式人工智慧與多Agent系統、人工神經網路、模糊信息處理與決策、模糊模式識別、不精確信息處理、地理信息模型與空間推理等方面。
(4)軟體工程及理論:程式設計語言、軟體分析與測試、軟體質量保證、軟體形式化技術、新型軟體方法與技術、知識與信息獲取技術、語義Web與Web工程、面向對象技術。
(5)理論計算機科學:量子計算、信息理論、模糊理論、近似算法、隨機算法、分散式算法。
(6)計算機系統結構:嵌入式套用系統與嵌入式作業系統、現代工業控制系統體系結構、集群系統體系結構和並行計算、保全監控系統。
(7)圖像處理與科學可視化: 成像和圖像重建理論與方法、高維數據的分析與可視化、 虛擬現實技術及套用、圖像處理與分析、基於內容的圖像資料庫檢索方法、圖像監控技術與系統、圖像信息網路技術與系統、計算機輔助醫學診斷和治療方法與系統。
研究生學科
學科簡介
本學科源於1960年創建的"計算技術及裝置"專業,1979年獲得"計算機套用技術"碩士學位授予權,1990年獲得"計算機套用技術"博士學位授予權,1999年設立教育部長江特聘教授崗, 2000年建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一級學科博士後流動站,2003年具有"計算機科學與技術"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予權。現有"計算機系統結構"、"計算機軟體與理論"、"計算機套用技術 "與"圖像處理與科學可視化"4個二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其中"計算機套用技術"為國家重點學科,"計算機軟體與理論""為江蘇省重點學科。本學科建有教育部計算機網路和信息集 成重點實驗室、江蘇省計算機網路技術重點實驗室、江蘇省網路與信息安全重點實驗室、中法生物醫學信息研究中心和中國教育科研網華東(北)地區中心等實驗研究基地。
學科現有博士生導師19人、教授26人、副教授34人,有院士1人,長江學者特聘教授1人,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6人,江蘇省"333"工程中青年首席科學家1人,江蘇省六大人才高峰3人和教育部"長江學者和創新團隊發展計畫"創新團隊1個。
本學科經過40多年的建設,現已成為國內具有明顯特色和較高學術水平的計算機學科。本學科學生就業形勢良好,主要就業去向是科研院所、國際知名信息類企業、高等院校和出國深造等。
研究方向
1、計算機網路 | 2、資料庫 | 3、信息安全 |
4、軟體工程 | 5、人工智慧 | 6、理論計算機科學 |
7、全球資訊網科學 | 8、計算機系統結構 | 9、科學可視化與成像 |
10、圖像處理與模式識別 | | |
學科概況
綜述
東南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科在學科帶頭人顧冠群院士的領銜下,擁有該一級學科博士點,包括了“計算機套用技術”、“計算機軟體和理論”、“計算機系統結構”與“圖象處理與科學可視化”全部4個博士點和碩士點,其中"計算機套用技術"學科1994年被評為江蘇省重點學科,在1996年、1998年和2000年曆次評估中均被評為A級,1999年設立教育部長江特聘教授崗,2002年被評選為國家重點學科。2000年被批准建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一級學科博士後流動站。
研究方向
本一級學科主要有六個研究方向:計算機網路及其套用、資料庫及信息系統、
人工智慧及其套用、軟體工程及理論、理論計算機科學、計算機系統結構。 (1)計算機網路及其套用:高性能網路體系結構及其協定、分布對象計算及CORBA技術、協定工程、網路安全、網路管理、格線計算、網路行為學、面向海量數據處理套用的相關算法和大型系統構造技術、大規模存儲體系結構、網路教育、網路製造、電子商務。
(2)資料庫和信息系統:資料庫管理系統、多資料庫系統的集成、數據倉庫與數據挖掘、移動資料庫系統及其套用、Web數據資源、企業信息系統、XML數據管理技術、生物數據格線、空間資料庫、工作流技術。
(3)人工智慧及其套用:分散式人工智慧與多Agent系統、人工神經網路、模糊信息處理與決策、模糊模式識別、不精確信息處理、地理信息模型與空間推理等方面。
(4)軟體工程及理論:程式設計語言、軟體分析與測試、軟體質量保證、軟體形式化技術、新型軟體方法與技術、知識與信息獲取技術、語義Web與Web工程、面向對象技術。
(5)理論計算機科學:量子計算、
信息理論、模糊理論、近似算法、隨機算法、分散式算法。
(6)計算機系統結構:嵌入式套用系統與嵌入式作業系統、現代工業控制系統體系結構、集群系統體系結構和並行計算、保全監控系統。
學科帶頭人
東南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科帶頭人為現任東南大學校長顧冠群院士。
顧冠群,男,1940年1月生,東南大學校長、中國工程院院士、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著名計算機科學家,第十屆全國人大代表。現任國家信息化專家諮詢委員會委員、國家重點基礎研究規劃(973)顧問專家組成員、中國網際網路協會副理事長、國家下一代"網際網路"專家委員會成員、中國計算機學會網路與數據通信專委會副主任、國家教委科技委信息學部成員、江蘇省科協副主席。
1965年顧冠群院士作為主要成員研製成功我國第一台電晶體積分機,1980年編著了我國第一本計算機網路統編教材《計算機網路》。1988年他在國內率先研製出"X.25"通信控制器,打破國外壟斷和依靠進口的局面。他主持研製開發了我國第一個市域OSI網路及EDI系統,在計算機系統、網路、CIMS等領域有精深的研究和卓越的貢獻。他的研究成果先後獲全國科學大會獎2項、國家科技進步二、三等獎4項、部省級科技進步獎10項。他先後出版著作5本,發表學術論文100多篇,獲"國家級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全國高校先進科技工作者"、"全國教育系統勞動模範"、"寶鋼優秀教師特等獎"、"人民教師獎章"等稱號和獎項。
國家重點學科
綜述
東南大學"計算機套用技術"學科被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於2002年評為
國家重點學科。這個學科於1990年具有博士學位授予權,於1994年被評為江蘇省重點學科,在1996年、1998年和2000年曆次評估中均被評為A級,1999年設立教育部長江特聘教授崗。
該學科以計算機網路和資料庫技術為龍頭,在計算機網路及其套用、資料庫及信息系統、人工智慧及其套用以及現代集成製造系統(CIMS)等領域成績顯著,在國內有重要地位。該學科主要研究方向有:
計算機網路及其套用
該研究方向由顧冠群院士領銜,是國內最早展開計算機網路研究的單位,在高性能網路和體系結構、協定工程、網路管理和網路安全、分布對象計算和中間件CORBA、網路行為學、格線計算、網路套用等方面的研究具有特色。在異種網互連、EDI及其套用、CERNET示範工程等方面取得了多項創新性的成果。
資料庫及信息系統
在王能斌教授的帶領下,東南大學曾在國內較早展開這個方向的研究。二十多年來,在資料庫的基本理論、多種資料庫管理系統的研製、多數據源的集成以及資料庫的套用(開發過十多個大型、複雜的信息系統)等方面有較多的積累,形成了一定的特色。正在展開數據挖掘、全球資訊網數據資源的處理及利用、數據倉庫、移動資料庫、數據格線、多媒體資料庫以及新一代智慧型信息系統的研究和開發。該研究方向學術帶頭人為董逸生教授和孫志揮教授。
人工智慧及其套用
該研究方向學術帶頭人為邢漢承教授。該研究方向在Agent理論、粗集理論、Vague集理論、軟體的理解與測試理論等方面有較深的研究,共發表了200多篇論文,並在將這些成果實際套用於圖象識別與處理、專家系統以及智慧型信息系統等方面取得了不少實用成果。這些領域的研究不僅有重要的學術意義,而且對增強計算機系統信息處理的能力,改善人機互動,提高計算機軟體的質量和開發效率,具有廣闊的實用前景。
現代集成製造系統(CIMS)
本學科憑藉網路和資料庫方面的優勢,以顧冠群院士為首的一支隊伍從80年代中期開始投入我國863計畫CIMS領域的研究與開發,十多年來由我們獨立主持或參與主持完成的國家863/CIMS套用示範工程共7項,獲得過多項大獎。在CIMS的支撐技術、總體規劃與設計、複雜系統的集成、
系統建模、ERP的開發和實施等方面有比較多的積累。CIMS是我國實施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的重要技術。該方向的研究對推動我國工業的現代化,將我國的製造業帶入信息化、集成化的時代、融入世界先進制造業行列具有重要意義。
東南大學"計算機套用技術"學科與國內同類學科相比,在計算機網路、資料庫技術以及CIMS等領域的基礎研究與套用研究並重,其研究的深度、廣度、與實際套用相結合的程度以及研究成果的水平,在國內有優勢和特色。
該學科今後五年的奮鬥目標是建設一支高水平的學科隊伍,在原有的優勢領域要取得突破性或標誌性的重大成果,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積極開拓新的研究領域,並取得顯著成績;對學科本身的發展以及支持國家和地方的信息化建設作出有重大影響的新貢獻。基本思路是以人為本,以項目為綱,有效地推進學科建設,提升學科水平。預期經過五年的努力本學科將擁有一支80人左右的精幹活躍、結構合理的學科隊伍,通過國家、部省級項目促進學科上水平,使本學科成為國內一流、國際有影響的知名學科。
學科博士點
2003年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准建立東南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一級學科博士點,東南大學擁有"計算機套用技術"、"計算機軟體和理論"、"計算機系統結構"與"圖象處理與科學可視化"全部4個博士點和碩士點。該一級學科有19位博士生導師:
李幼平教授(研究方向為計算機網路及其套用)
龔儉教授(研究方向為計算機網路及其套用)
羅軍舟教授(研究方向為計算機網路及其套用)
吳國新教授(研究方向為計算機網路及其套用)
丁偉教授(研究方向為計算機網路及其套用)
汪芸教授(研究方向為分散式系統)
沈軍教授(研究方向為計算機網路及其套用)
程光教授(研究方向為計算機網路及其套用)
曹玖新副教授(研究方向為計算機網路及其套用)
陳漢武教授(研究方向為人工智慧及量子計算)
羅立民教授(研究方向為生物醫學成像)
舒華忠教授(研究方向為圖像處理與分析)
李寶生教授(兼)(研究方向為圖像處理與分析)
李必信教授(研究方向為軟體工程及理論)
王紅兵教授(研究方向為軟體工程及理論)
李小平教授(研究方向為資料庫及信息系統)
高志強教授(研究方向為人工智慧及其套用)
漆桂林教授(研究方向為人工智慧及其套用)
蔣嶷川教授(研究方向為分散式系統與社會網路)
博士後流動站
東南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一級學科博士後流動站於2001年經人事部批准建立,涵蓋了計算機網路及其套用、資料庫及信息系統、人工智慧及其套用、軟體工程及理論、理論計算機科學、計算機系統結構等多個重要研究方向,擁有一支以19位博士生導師為核心,26位教授和34位副教授為骨幹,結構合理和精明強幹的學術隊伍。這支隊伍中有長江學者特聘教授1人,教育部跨世紀、新世紀人才5人,江蘇省跨世紀學術帶頭人4人,江蘇省"333"工程中青年首席科學家1人,江蘇省"333"工程科技領軍人才1人,江蘇省"333"工程技術帶頭人2人,教育部青年骨幹教師4人,江蘇省優秀青年骨幹教師6人,江蘇省優秀教育工作者1人,江蘇省六大人才高峰2人,教育部"長江學者和創新團隊發展計畫"創新團隊一個。
該一級學科有19位博士生導師可以作為博士後研究人員的合作者,他們是:
計算機系統結構:龔儉、羅軍舟、丁偉
計算機軟體與理論:王紅兵、高志強、陳漢武、李必信、漆桂林
計算機套用技術:李幼平、龔儉、吳國新、羅軍舟、丁偉、沈軍、汪芸、李小平、蔣嶷川、程光、曹玖新
圖像處理與科學可視化:羅立民、舒華忠、李寶生(兼職)
科研概況
東南大學計算機科學與工程學院擁有一支實力較強的科研隊伍,特別是在
計算機網路、資料庫及信息系統、CIMS、人工智慧及其套用等研究領域有長期的積累,具有明顯特色。在軟體技術、
Web技術、信息安全與電子商務等研究方向也取得了較多的成果,呈現強勁的發展勢頭。近十年,計算機學院承擔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含重大基金和重點基金項目)、國家973、國家863、國防重點預研項目、部省的攻關項目、省自然科學基金及套用基礎等各類項目100多項,對國家和地方的經濟建設和社會進步做出了重要貢獻。
該院取得了一批達到國內領先水平的成果,其中獲國際,國家級獎7項,省部級獎20餘項。在國內外重要學術刊物發表論文1200多篇,三大索引收錄近500篇,出版教材和著作20多部。另外,通過產學研結合,有多項成果實現了向產業化轉化,服務於經濟建設,有力地促進了我國信息技術研究和套用水平的提高,同時推動了國家特別是江蘇地區企業信息化建設。
該院有著良好的科研環境,擁有國家863/CIMS領域網路/資料庫重點實驗室、計算機網路和信息集成教育部重點實驗室、計算機網路技術江蘇省重點實驗室、中國教育和科研計算機網華東(北)地區網路中心、江蘇省教育科研計算機網網路中心、東南大學電子商務研究與開發中心、東南大學IBM技術中心等科研基地,配有較完整的計算機類圖書資料,並有著良好的學術交流氛圍。
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我國信息化戰略的推進,對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提出了許多新的課題,該院面臨新的機遇和挑戰。該院將圍繞“網路時代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的基礎理論問題及關鍵技術”這個主題,集成創新,努力為推進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的進步、促進國家和江蘇地方經濟的發展和信息化進程,發揮更大的作用。
研究方向
主要研究方向(包括但不局限於)
n高性能網路
nXML資料庫技術 n網路行為學與新一代網路管理技術
n中間件
n信息安全監察技術
n套用軟體分析與測試工具
n語義Web
n格線計算
n數據格線
n網路教育
n協同設計與網路化製造
n地理信息系統新技術
高性能網路
研究主要內容
1.網路服務質量的研究。包括高性能路由交換技術、QoS路由協定、區分服務和集成服務等。
2.網路安全技術的研究。包括安全協定、安全算法以及網路檢測和防禦技術等。
3.行動網路技術的研究。包括移動IP和無線網路、3G網路體系結構等。
4.開發、集成套用平台的研究。包括IPv6/IPv4過渡技術研究、高性能分布對象中間件技術、分布對象中間件技術中的組件體系結構等。
XML資料庫技術
研究內容主要包括:
1.XML數據模型的研究
2.XML數據的定義語言、操作的語言及查詢語言的研究與開發
3.關係模型以及其它各種傳統數據模型與XML數據模型之間的映射
4.Web上XML模式的提取及元數據的獲取
5.基於XML的數據集成
6.基於XML的數據格線
7.Web上XML數據的查詢最佳化
8.基於XML的工程資料庫
中間件
研究內容主要包括:
1.體系結構方面:產生一個完全基於Internet的、獨立於現有的中間件結構(從而可以集成原有的以及將來基於更新技術的各種分散式系統)、完全無關於平台(包括硬體和軟體平台)和語言的中間件體系結構。
2.服務協同理論方面:採用形式化理論和手段,對帶有約束條件(如實時、容錯、安全和QoS等方面的約束條件)的服務以及服務之間的互動關係進行描述和分解,證明服務系統所具有的性質,從而為套用系統得開發提供堅實的理論依據。
3.軟體開發方法方面:參考協同理論,產生一個基於工作流的松耦合的開發方法,藉助相關自動化開發工具的幫助,可以快速方便地進行套用軟體的設計、構建和配置。
信息安全監察技術
隨著我國信息化建設的發展,計算機網際網路的建設與套用水平在不斷地提高,國家經濟與社會活動對它的依賴在不斷地加強,提高我國計算機網際網路的安全監測與預警能力已成為一項十分迫切的任務。依託CERNET網路的大規模高速環境,通過對大規模高速網際網路安全監察技術的理論研究與實踐,構造描述和處理網路巨觀安全狀態的體系結構模型和預警模型。具體的研究內容還包括探索適合大規模分散式入侵檢測的海量數據實時處理方法和新型的分散式異常檢測方法,建立分散式的協同與回響決策機制,以及相應的統一政策語義模型。通過這些研究,在高速大規模主幹網環境下的網路安全監測與預警方面形成較為完整的理論體系,對建立家巨觀網路安全監察體系提供理論與技術支持,推動我國網際網路安全整體水平的提高。
套用軟體分析與測試工具
TBC
語義Web
語義Web(SemanticWeb)追求的目標是讓Web上的信息能夠被機器可理解,從而實現Web信息的自動處理,以適應Web信息資源的快速增長,更好地為人類服務。國際上,人們對語義Web及其關鍵技術的研究正在興起,語義Web的支撐軟體與套用開發日益受到重視,語義Web可以看作是新一代的信息基礎設施,為Web的實際信息內容提供形式化知識(以實現信息的互操作)。
主要研究內容包括:
1.語義Web語言及實現技術
2.基於語義Web語言的建模技術
3.語義Web服務的研究
4.語義Web站點套用開發技術
5.電子商務與語義Web
6.個人信息世界的語義Web
格線計算
數據格線
GRID的設計開發中最重要的是標準、協定和服務的採用,儘管尚無正式的GRID標準,但對其核心技術已經達成了共識,而且已有的GRID系統基本上都是基於GlobusToolkit的,該工具包是一個開放體系結構、開放源碼的基礎架構,IBM公司已在此基礎上提出了一個OGSA標準。我們準備在此基礎上進行自己的數據格線的研究與開發,主要研究內容:
1格線計算技術的研究與開發。解決如何利用大量計算機的空閒計算能力,通過格線技術,得到超強的計算能力。
2數據格線的研究與開發,解決格線計算環境下數據的存儲、共享、檢索、處理技術。
3結合與丁肇中教授的AMS-02項目的合作及我們正在進行的生物信息學的研究,建設一個實用的數據格線。
4研究基於WebService、語義Web等標準的知識表達、知識發現、服務描述等方法,達到對外提供信息共享、提供各種資源和服務的目的。
5我們在與數據格線相關的多資料庫系統、異構數據源集成、分散式計算、
移動計算、XML、語義Web等方面均有長期的研究積累,完全有能力完成數據格線的研究與開發。
網路教育
協同設計與網路化製造
圍繞協同設計和網路化製造,擬開展下列技術的研究:
1.網路化製造的體系結構及模型,包括企業間協作的價值模型、業務流程模型、技術實施方案模型等;
2.網路安全技術,包括
認證技術、虛擬專用網技術等,為網路化製造提供環境支持;
3.集成和協同技術,包括集成框架、組件技術、定製和協同、CSCW和移動代理技術等,鑒於企業平台和集成框各不相同,研究多框架的集成技術,支持企業間協作的信息集成和過程集成;
4.線上分析(OLAP)和決策支持技術,包括數據存儲技術、數據倉庫、數據挖掘等,支持異構數據源信息的搜尋和集成;
5.動態聯盟技術,包括虛擬企業、資源重組/重構、供應鏈和客戶關係管理、電子商務等;
6.如果可能,聯合相關學科,開展基於網路的單元技術研究,除繼續關注系統之間的集成技術(含標準化技術)外,更注重於探討分散式環境下的相關係統的模組分解、可重構性和適應性。
地理信息系統新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