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年祭

豐年祭

豐年祭是台灣原住民最隆重、規模最大的傳統祭典,和漢族的春節地位相當。豐年祭又稱為“豐收節”、“豐收祭”或“收穫節”,在每年秋收季節舉行,為期一周左右。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豐年祭
  • 慶祝者:台灣原住民
  • 周期:一周左右
  • 慶祝時間:秋收季節
  • 又稱:豐收節等
豐年祭的由來,豐年祭的特色,阿美族豐年祭,泰雅族豐年祭,排灣族豐年祭,布農族豐年祭,魯凱族豐年祭,卑南族豐年祭,鄒族豐年祭,達悟族豐年祭,邵族豐年祭,

豐年祭的由來

和其它祭拜一樣,豐收節祭拜同樣起源於祖先信仰和神靈信仰。原住民先民的祖先崇拜,相信靈魂不滅,認為萬物皆有靈魂,靈魂有善有惡。因此,認為外出時胸前掛菖蒲,行夜路時額上塗爐灰,可以避免惡靈近身;有病用茅葉、雞卵、獸牙撫摩患處;相信徵兆和占卜,往往用占卜決定行止;認為日食、月食、彗星出現、雞夜鳴、犬長嚎、蛇出洞、小鳥小獸橫道、人被毒刺掛、跌跤、打噴嚏等都是凶兆。在有的部族中,兒童的頭不可以隨便撫摸,女人專用的小鍬、廚具、織機等男人不能接觸,男人的弓箭、農具、武器等也不準女人接觸。

豐年祭的特色

為慶祝豐收而舉辦的豐年祭,各個部族都有自己的特色,成為民俗文化的視窗,尤以花蓮台東一帶與台中阿里山一帶的豐年祭最為熱鬧。豐年祭大多集中於七八月份,大大小小上百個部落,每個部落都會錯開時間舉辦。
豐年祭豐年祭
由於居住環境及種植作物不同,農作物的成熟期、收穫期也不同,因此各地的節期也不盡相同。但是,都有共同點,就是在收割、嘗新、入倉等收穫的各個環節開始或結束時,都舉行相應的祭祀儀式,向祖先神靈禱告,祈求保佑農作物順利收穫,並預祝來年五穀豐收、人畜兩旺。祭禮之後,舉行聚餐、歌舞、遊戲及篝火晚會等,人們舉杯同飲,歡歌共舞,沉浸在節日的喜慶與歡樂之中。
台灣原住民過去又稱九族,即阿美族、泰雅族、排灣族、布農族、魯凱族、卑南族、鄒族(曹族)、賽夏族、達悟族(雅美族),後來區分出邵族,此外還有噶瑪蘭族、太魯閣族、賽德克族等,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風俗習慣和語言文化。“原住民”的稱呼和大陸的稱呼“高山族”一樣,是這些民族的統稱。

阿美族豐年祭

阿美族豐年祭在秋季豐收後的月圓日舉行。過去是為了歡慶小米豐收祭祀神靈、祖先,祭典在小米收穫是舉行,後來則改在稻米收割時節,台東地區在農曆七月,花蓮地區在農曆八月。各部落舉辦的豐年祭又各有特色,有的辦一天,有的長到七天。
阿美族豐年祭阿美族豐年祭
屆時,男女老少都穿上節日的盛裝,在一位歌手的帶領下,相附相隨,讚揚祖先與英雄業績、歌頌豐收年景和讚美家鄉,大家跳起“牽手舞”,當地稱為“馬力庫拉”。能歌善舞是阿美族青年男女選擇伴侶的重要標準,倍受人們的重視。如果哪個小伙子被姑娘看中,姑娘常會默默不語地主動站到他的身旁,與他共舞。
阿美族的豐年祭有著慎終追遠、傳承薪火的重要意涵。在阿美族部落中, 男子負有護衛族人安全的重任,要通過祭奠儀式訓練並成長。所有男子分成兒童、少年、勇士、青年之父、長老和頭目等六個年齡階層,各個年齡階層負擔不同的工作職責。“豐年祭”上,長老先坐在中間,其它年輕人按照年齡分組依序圍繞著長老們跳舞,並不時向部落長老敬酒,長老可以藉此機會,觀察誰有領導能力,可成為下一個部落領袖。

泰雅族豐年祭

泰雅族的豐年祭,是把傳統的狩獵祭與收割祭二者合起來舉辦的,每年農曆八月下旬舉行。這時已是農閒時期,男子入深山打獵,至下弦月將止時,攜帶獵物回家,女子也在豐年祭前織布、制小米酒。豐年祭當日,族人集聚於部落廣場跳舞狂歡,以獵獲的獸肉聚餐,下午跳舞狂歡時,由頭目向族人宣布恩愛的男女青年將結婚成對,其它年青人不得再追求,以成全他們。日落前活動即將結束時,由頭目念祭詞,感謝上天的保佑,期盼明年更大豐收。  泰雅族的舞蹈模擬生活中的各種姿態,表現祭祀、收穫、漁獵等方面的生活狀態與習俗。能歌善舞的泰雅男女,常在舞蹈時左右搖擺上身,伴以頓足、招手、搖臂和相互調笑的誇張動作,跳出複雜而具有特殊風格的舞蹈。傳統的豐年祭活動中,泰雅族人所進行的活動還有搗米、負重、射箭、越野賽跑、摔角等,多半與早期生活有關的活動項目,場面非常熱鬧。
泰雅族豐年祭泰雅族豐年祭

排灣族豐年祭

因為小米是排灣族傳統主食,排灣族豐年祭在每年農曆七、八月間下旬小米收穫後舉行。臨近祭日,男的上山去打獵,女的在家釀米酒,老人殺豬宰羊,早早就忙於準備。祭典中有傳統歌舞和狩獵競技,有的部落還有盪鞦韆儀式。
排灣族豐年祭排灣族豐年祭
豐收節開始,部落頭目拿雙斗拉卡嘞酒具,用手沾酒,向天、地、左、右彈灑,表示對天地神明和祖宗的祭祀,祈求保佑豐收。然後,頭目走向部落的英雄,舉起拉卡嘞,與他同飲美酒,向人群“噢——”地一聲長呼,為節日拉開序幕。
祭祖舞、祈福舞、豐年舞、農耕舞等,鮮活地展現了祖先的信仰、習俗、英勇事跡和人們的喜怒哀樂。跳豐年舞時,幼小的兒童在內圈,青少年在中圈,成人在外圈,顯示部落的團結,男女青年也可借攜手共舞互相傾吐感情,喜結良緣。
傳統的豐年祭一連五天,最後一天是運動會,有鋸木頭、射箭、摔跤等項目,挑擔比賽則是更精采的項目。剛收割的高梁紅穗穗捆成四、五百斤一捆,挑起來一擔近千斤,比賽時,看誰走得穩,走得快,走得遠。競走中獲得第一名的人,被稱為英雄,並留下他們的記錄,作為每年豐收節的紀念。
就這樣,感情豪放的排彎人,用歌舞送走了豐收節,又用歌舞去迎接明年的豐收。

布農族豐年祭

布農族的豐年祭稱為“豐收節”或“收穫節”,很有特色。布農族的主食為小米,收穫節於小米成熟時舉行,具體時間由構社或族老商定。按照布農族的傳統習俗,小米成熟收割前的十五日內,家庭成員不得外出,如有特殊情況非外出不可,外出前不得吃青菜、香蕉、甘薯、玉米、鹽、糖之類食物,只能用紅、綠、樹豆及無鹽肉食充飢。祭日前一天,各家各戶去自種的小米地撕下兩根粟穗,送至村社的司祭家,入到公共糧倉中,待第二年播種時領回播種。祭日當天,司祭家殺豬並煮新米飯招待各家家長。當天晚上,各戶殺豬煮新米飯吃。出嫁的女兒或姐妹一般也應回娘家過節,她們也可以分一份肉帶回。吃了新米飯,即可全面開鐮收割。
布農族豐年祭布農族豐年祭

魯凱族豐年祭

以小米為主要農作物的魯凱族,在每年農曆八月中前後舉行收穫祭,作為一個年度的終止,並迎接新的一年。離鄉在外的魯凱族人回到家鄉共襄盛舉,感謝上天賜予作物的豐收,祈求平安。祭祀前,濃厚的節慶氣氛籠罩著村落,家家戶戶忙著縫製傳統舞衣,用稻米摻小米釀造甜酒,祭典當天,迎靈、獻祭、山地歌舞、鞦韆大賽、拋物比賽等傳統民俗活動輪番登場,一直到深夜才結束。 收穫祭中,烤小米餅(“烤餅占卜”)是一個重要的儀式——將小米麵團帶到特定地點(通常都在村外野地),地面上鋪石板,燒熱後將小米麵團放在上面,再覆以香蕉葉,再壓一個石板,三十分鐘左右後,拿開上面的石板和香蕉葉,用烤出來小米餅,作為當年農作與狩獵的卜問。例如,烤得太乾,當年可能雨水較少,烤得溫潤,表示當年的雨水豐沛。烤小米餅的儀式只限男性參與。此外,還有“引靈報信”、“保佑靈魂祭”、“男人祈富祭”、“灑聖水祭”等祭典儀式。
過去收穫祭長達七至十五天,後來大都集中於一天舉行,各部落舉辦時間大都集中在八月中旬。後來只有少數部落仍然保存傳統的“烤餅占卜”,大多數的部落已改為歌舞比賽等活動。

卑南族豐年祭

卑南族集中居住在台東縣卑南鄉。早期的卑南族跨年祭是當時卑南八社對報佳音、猴祭、狩獵祭、凱旋祭、部落豐年祭、聯合豐年祭等一系列活動的總稱,豐年祭是跨年祭的最高潮。跨年祭於十二月下旬,持續到新年,因此而得名。
卑南族豐年祭卑南族豐年祭
部落豐年祭在凱旋祭之後。狩獵隊伍回來後,在會所廣場前,大家圍著營火共舞,跳傳統年祭的舞蹈。檳榔、米酒中混合著歌聲舞蹈,非常熱鬧。最盛大的聯合豐年祭在元旦舉行,集合南王、寶桑、知本、建和、初鹿、檳榔、泰安、利嘉等八社部落聯合舉辦,活動內容包括表演傳統舞蹈、技藝等,是全卑南族人共聚之日。
後來的卑南族豐年祭在每年七月間舉行。進行準備工作之後,在開幕儀式上大家共享民族風味佳肴,觀看青年跳勇士舞,晚間載歌載舞慶祝豐收,最後一天由祭司長向祖靈祭祀祝禱,豐年祭至此圓滿結束。

鄒族豐年祭

鄒族過去稱為曹族,分布在玉山的西南麓和阿里山一帶,阿里山鄉的達邦社,是鄒族聚集的部落。《高山青》歌曲里所唱的“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啊”,指的就是鄒族的少女。鄒族早期於每年8月收割時舉行豐年祭,是一年中各種祭典的合併,如收割祭、播種祭、除草祭等,一連舉行三天。節日中,他們一直保留著禮儀性集體舞蹈“豐收舞”,充分表達了鄒族人們獲得豐收的喜悅。
鄒族(曹族)豐年祭鄒族(曹族)豐年祭
後來,鄒族豐年祭於每年的陽曆2月15日舉行,由達邦社和特富野社每隔一年輪流舉辦。每年2月15日,按傳統舉行迎神祭、團結祭、送神祭、路祭及家祭等,結束後一連三天通宵達旦歌舞狂歡,常吸引無數的遊客前往觀賞。

達悟族豐年祭

達悟族居住在台灣南部宜蘭縣蘭嶼島,過去稱為雅美族,1998年改稱達悟族。其豐年祭稱為“小米豐收祭”,是感恩的祭日,通常於每年五、六月小米收成後舉行,主要的儀式是祭神和各種祈禱舞。男子的搗米舞粗獷有力,婦女的頭髮舞風格獨特,精壯青年的勇士舞豪邁奔放,還有耕作舞、禮帽舞等。過去是以家庭為單位舉行,後來已經用全村的大型祭祀取代。

邵族豐年祭

邵族是台灣最小的族群,總人口數至約三百人,居住在日月潭附近的頭社、卜吉社一帶,母系氏族,是台灣最為奇特的一族。2001年被認定為原住民族,從此台灣原住民從九族變為十族。
豐年祭是邵族最盛大的祭典,從農曆八月一日開始,長達十八天。祭典期間,載歌載舞,把酒言歡,有傳統的“打獵舞”、“結婚舞”、“搗米舞”和“杵音”等活動,最後一天的歌舞規模最大。
和邵族其他祭典一樣,豐年祭中是以“公媽籃”為供奉對象。每一個家庭都有一個“公媽籃”(祖靈籃),內盛祖先遺留之衣飾,代表祖靈。女祭司稱為“先生媽”,奉侍最高祖靈和氏族祖靈,為族人告解、驅魔除穢,求取平安。
隨著時代演變,台灣原住民的豐年祭也有不少變化。但是,無論怎樣變化,台灣原住民文化的強大的生命力,都一直得到傳承,豐年祭是其中最精彩的一枝。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