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齟齬
- 讀音:jǔyǔ
- 解釋:比喻意見不合
- 類別:詞語
拼音,引證詳解,
拼音
jǔ yǔ
引證詳解
1.牙齒上下對不上,比喻意見不合。
明 徐渭 《秦望山花蕊峰》詩:“宛如齒齟齬,張吻訟所苦。”
明 徐渭 《秦望山花蕊峰》詩:“宛如齒齟齬,張吻訟所苦。”
3.不相投合,牴觸。
漢揚雄 《太玄·親》:“其志齟齬。”范望 註:“齟齬,相惡也。”
唐 韓愈《答竇秀才書》:“又不通時事,而與世多齟齬。”
丁玲 《一九三○年春上海(之一)》二:“雖然兩人的性格實在並不相同,但也從不齟齬的過下來了。”
漢揚雄 《太玄·親》:“其志齟齬。”范望 註:“齟齬,相惡也。”
唐 韓愈《答竇秀才書》:“又不通時事,而與世多齟齬。”
丁玲 《一九三○年春上海(之一)》二:“雖然兩人的性格實在並不相同,但也從不齟齬的過下來了。”
4.不協調,差失。多用於文辭。
南朝梁 劉勰 《文心雕龍·練字》:“狀貌山川,古今鹹用,施於常文,則齟齬為瑕。”
金 王若虛 《論語辨惑四》:“然記者以此屬於聖人無毀譽之下,義終齟齬,疑是兩章而脫其‘子曰’字。”
明 歸有光《先妣事略》:“孺人中夜覺寢,促有光 暗誦《孝經》,即熟讀無一字齟齬,乃喜。”
蘇曼殊 《<梵文典>自序》:“﹝梵文﹞音韻既多齟齬,至於文法,一切未詳。”
南朝梁 劉勰 《文心雕龍·練字》:“狀貌山川,古今鹹用,施於常文,則齟齬為瑕。”
金 王若虛 《論語辨惑四》:“然記者以此屬於聖人無毀譽之下,義終齟齬,疑是兩章而脫其‘子曰’字。”
明 歸有光《先妣事略》:“孺人中夜覺寢,促有光 暗誦《孝經》,即熟讀無一字齟齬,乃喜。”
蘇曼殊 《<梵文典>自序》:“﹝梵文﹞音韻既多齟齬,至於文法,一切未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