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姜泗長
- 出生地:天津市
- 出生日期:1913.9.15
- 逝世日期:2001.9.9
- 職業:耳鼻咽喉科專家
- 畢業院校:北平大學醫學院
基本資料,個人簡歷,主要成就,出生背景,求學之路,職業生涯,顯著成績,人物評價,逝世,
基本資料
姓名:姜泗長
職業:耳鼻咽喉科專家
籍貫:天津人
歷任南京大學醫學院副教授,第四軍醫大學耳鼻咽喉科學教研室主任、教授、附屬醫院副院長,解放軍總醫院、軍醫進修學院耳鼻咽喉科主任、教授、副院長,中華醫學會理事、耳鼻咽喉科學會主任委員,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一屆學科評論組成員,總後勤部衛生部醫學科技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是第四至六屆全國人大代表。
個人簡歷
1961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37年畢業於北平大學醫學院。曾任中央大學醫學院耳咽喉科主任、副教授。1947年入美國芝加哥大學醫學院學習。1949年回國。
主要成就
五十年代初建立了耳鼻咽喉科實驗研究。1950年在中國首先成功地施行了內耳開窗術治療耳硬化症聾,改進了頂蓋造窗術,並在局部麻醉下獲得成功,已被列入《世界耳硬化症索引摘要》。1962年首先採用蹬骨底板切除術治療耳硬化症聾獲得成功,先後治療1024耳次,有效率達94.8%。將蹬骨底板病變形態分為薄型、厚型及封閉型。著有《耳科學》,主編有《臨床耳鼻咽喉科學》等。
1978年所領導的科室成為全軍專科中心,1987年創建軍隊第一個耳鼻咽喉科研究所,1989年被國家教委指定為重點學科點。1981年中美建交之前作為軍醫代表團副團長,出訪美國;1982年作為中華醫學會代表團副團長應邀出訪日本;1986年應法國、美國邀請在哈佛大學House耳研所、哥倫比亞大學進行學術演講;在全法耳鼻咽喉科會議做了重要發言,被授予法國波特曼教授基金會中國主席。1991年做為貴賓在亞太地區耳鼻咽喉科會議祝詞;1992年作為會議主席主持了北京國際耳鼻咽喉科會議;1998年任國際聾病會議名譽主席並在開幕式上致賀詞。迄今為止世界已有38個國家和地區的專業人員700餘人次到他所領導的耳研所參觀和學習。
出生背景
姜泗長,1913年9月15日出生在天津一個職員家庭。父親早年在日本早稻田大學攻讀商業,回國後在鹽務稽核所任職。1918年姜泗長隨家由天津遷居北京。
求學之路
1919—1930年姜泗長就讀於北京師範大學附屬國小和中學,後被保送入北京輔仁大學醫預科。1932年考人北平大學醫學院,因學習成績優異每年獲獎學金。參加過“一二九”運動。1938年畢業時值蘆溝橋事變,他輾轉南下到南京中央醫院任外科住院醫師。1939年他選擇了當時發展還較緩慢的耳鼻喉科作為自己的終身事業。嗣任成都華西、齊魯、中央三所大學聯合醫院(存仁醫院)眼耳鼻喉科住院醫師。1940年任中央大學附屬醫院耳鼻喉科住院醫師及住院總醫師。他工作勤奮,刻苦鑽研,被耳鼻喉科前輩胡懋廉教授選為助手。1943年晉升講師,1947年晉升副教授。同年獲得美國援華助學金,赴美國芝加哥大學醫學院進修。專攻顳骨病理組織學及治療耳硬化症致聾的內耳開窗術,並協助導師林賽(J.R.Lindsay)進行手術及動物實驗研究。1949年初繞道南美回到上海,繼續在中央大學醫學院擔任耳鼻喉科主任教授,兼任江蘇醫學院耳鼻喉科教授。
職業生涯
1950年任南京大學醫學院附屬醫院院長兼耳鼻喉教研室主任、教授。1952年南京大學醫學院改為第五軍醫大學,1954年第五軍醫大學與第四軍醫大學合併,姜泗長遷往西安任第四軍醫大學附屬醫院副院長兼耳鼻喉教研室主任、教授。1959年調到北京解放軍總醫院任耳鼻喉科主任、教授。1978年任解放軍總醫院副院長兼耳鼻喉科主任。姜泗長曾任解放軍總後勤部衛生部專家組組長,科學技術委員會副主任委員。解放軍耳鼻喉科研究所所長。軍隊耳鼻喉科專業組學術顧問,中華醫學會理事,中華耳鼻喉科學會主任委員,《中華耳鼻喉科雜誌》總編輯,中國醫學基金會理事,法國波特曼基金會中國主席,南京大學醫學院顧問委員會顧問,中國殘疾人康復協會顧問。
長期致力於耳病理學、聽力學、耳外科學的研究,為中國的耳科發展奠定基礎 耳聾是中國主要殘疾症狀之一,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前傳導性聽力減退發病率很高,耳聾病因主要是中耳炎導致傳導系統損傷。在臨床實踐中他發現一些耳聾患者與中耳炎沒有關係,懷疑是耳硬化症聾,而當時國外文獻認為中國並沒有耳硬化症。1950年,姜泗長對南京、西安、北京的門診病人進行統計,發現因耳疾初診的每221名病人中有一例為耳硬化症聾的病人,當時內耳被視為“禁區”,他開始了耳硬化症的外科治療和顳骨組織病理學的系統研究。
顯著成績
姜泗長教授是中國著名耳鼻咽喉科專家和創始人之一。他從醫60餘年,為中國的耳鼻咽喉科學的建立、發展作出傑出貢獻,取得了顯著成績。他確診了中國首例耳硬化症聾,成功地開展了第一例治療耳硬化症聾的內耳開窗術,打破了國外實施此項手術採用全麻的慣例,套用局麻獲得成功。推翻了耳硬化症聾為白種人多發病的論點,為治療內耳疾病做出了開創性的工作。手術有效率為81.4%,達國際先進水平。經l臨床實踐不斷地改進手術方法,又首先開展對治療耳硬化症聾療效更好的鐙骨底板切除術,迄今共手術4000耳次,有效率達94.8%。自行設計了一整套手術器械,其開創的手術方法及設計的手術機械在中國廣泛套用。
1950年又在中國率先開展了耳神經學研究工作,診治了大批病人。在中國較早地進行了聽力學的系統研究工作,建立起聽力室、眼震電圖檢查室、中樞聽功能檢查室及聽生理實驗室,為臨床早期診斷治療提供客觀依據。從50年代起就對中國發病率較高的慢性化膿性中耳炎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工作,在手術進路、移植物選擇、清除病變與重建傳音結構的關係上,摸索總結出一整套手術方法和經驗,為2000餘名患者施行鼓膜修補術和鼓室成形術,有效率達93.1%。
在中國首先開展內耳迷路電凝破壞術治療美尼爾氏症頑固眩暈並首先將纖維內診鏡技術套用於檢查食管、氣管,為中國普遍開展此項業務起到了推廣和促進作用。他以防治聾病為重點,進行了深入系統的研究工作,尤其在傳導性耳聾的外科治療、爆震性弓聾、老年性耳聾、耳神經學等方面的研究成就卓著,取得各類科研成果57項。在他的主持下,解放軍耳鼻咽喉科研究所在中國首先開展了AP調諧曲線、耳聲發射、耳蝸主動機制、耳蝸微循環、毛細胞離子環境與聾病關係等一系列高尖端的課題研究。
1950年,姜泗長首先在中國用內耳開窗術治療耳硬化症,取得滿意的療效。通過觀察他發現內耳開窗術後的迷路反應和視窗封閉是影響療效的主要原因。他認真仔細地分析做過內耳開窗術而療效欠佳需再次開窗的病例,將視窗封閉分新骨增生和纖維形成二型,並提出防止視窗再封閉的措施。他感到當時普遍採用的造窗方法尚有缺陷。通過動物實驗,他改進了手術,創用形成內骨衣骨層頂蓋的造窗術,不僅使頂蓋造窗術更臻完美,而且皮片也能更緊密地與膜迷路相接,從而防止了術後“視窗”封閉發生和外淋巴外溢,避免已得到改善的聽力重新減退。他還大膽地改在局部麻醉下手術,以便在術中既能判斷療效,也能減輕病人的痛苦。他用此項手術施治的100餘例,有效率為81.4%,達到國際先進水平。1953年和1957年他發表的有關耳硬化症開窗術的論文,被美國“Archive of Otokaryngokogy”(《耳鼻咽喉科學彙刊》)列入耳硬化症文獻索引中。1964年,姜泗長總結臨床經驗,認為開窗術後的迷路反應是外淋巴外溢、耳蝸內液體壓力不平衡引起的非炎症反應,這早於後來國外學者對迷路窗破裂症狀機制的解釋。
60年代初姜泗長帶領科內醫師又對發病率較高的慢性化膿性中耳炎進行了一系列的研究,研究了鼓室成形術的手術進路、移植物選擇、清除病變與重建傳音結構的關係,設計了手術方式,製做了所需的顯微手術器械。截至1990年,他們為2514例患者施行了鼓膜修補術和鼓室成形術,效率達93.1%,聽力改進達70.7%。
1989年,他又指導研究生開展了耳聲發射的研究工作,填補了中國在這方面的空白,研究表明,聽覺的敏銳度、分辨能力與耳聲發射有密切關係,此項研究成果對評估感音神經性聾,以及研究聽生理、探討聾病防治機制具有重要意義。
人物評價
姜泗長培養造就了中國幾代耳鼻咽喉科專業人才,軍內外大醫院的專科學術帶頭人大都是他的學生。被中央軍委授予“模範醫學教授”的光榮稱號,江澤民總書記親筆為他題詞:“技術精益求精,誨人桃李天下”。他培養了博士後2名,博士、碩士生50名及400餘名高級專業人才,先後送18名學生出國留學,均學成歸來;他所領導的科、所現已形成老、中、青結合,醫、教、研、工程協調發展的合理結構。他提出設擂求賢的建議,被院黨委採納後,為中青年人才的脫穎而出開闢了新路,並為軍內外諸多單位所效仿。
幾十年間他主編專著8部,其中1950年編寫了中國第一部《臨床耳鼻咽喉科學》,填補了中國空白,成為當時耳鼻咽喉科專業人員的必讀書。發表學術論文200餘篇。他還一直擔任黨和國家主要領導人的醫療保健任務並多次立功受獎。
逝世
我國現代耳鼻咽喉科創始人之一、著名的耳鼻咽喉科專家姜泗長同志,因病醫治無效,於2001年9月9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8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