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平大學

北平大學

國立北平大學,是民國時期南京教育部設立的大學組合體,由隸屬於一個校名的五個學院構成,分別為:醫學院、農學院、工學院、法商學院、女子文理學院。抗戰爆發後,國立北平大學、國立北平師範大學、國立北洋大學、北平研究院等內遷西安,組成國立西北聯合大學。抗戰勝利後,國立北平大學未能復校,實際上,今西北大學即成為繼承其主體的惟一大學。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北平大學
  • 外文名:Peking University
  • 創辦時間:1927年
  • 類別:國立大學
  • 所屬地區:中華民國北平市(今北京市)
  • 主要院系:醫學院、農學院、工學院、法商學院、女子文理學院
  • 隸屬:南京國民政府教育部
學校由來,學院設定,法商學院,工學院,醫學院,農學院,女子文理學院,學校歷史,歷史淵源,

學校由來

1927年,北洋政府因為連年軍閥征戰,國庫空虛,且因為各大學科系重複設定,資源重複浪費,下令將北京九所國立大學合併為京師大學校。年尾國民政府北伐完畢,南京教育部計畫採取法國拿破崙時代之大學院制(拿破崙時代全法國只有一所帝國大學,該帝國大學除負責大學教育外,還身兼教育部功能,管理各級學校),將全國分為數個大學區,各設一所大學,先在北平,江蘇,浙江,廣州試辦,在北平,除先前北京九所國立大學外,天津的北洋大學,河北保定的河北大學亦在合併之列,預定組成國立中華大學,旋因北京大學抗議,改為組成國立北平大學。
北平大學
在文化古城時期,北京地名改為“北平”,而且成立了一個“北平大學”。抗日戰爭勝利之後,“北平大學”沒有了,消失了。半個多世紀過去了,了解北平大學的人已經不多,青年朋友看書遇到這些舊事時,又常常把“北平大學”和北京大學混淆起來,這是不對的。因而介紹文化古城時期大學概況,在談完北大、清華、師大之後,接下來就應當把北平大學介紹一下。
要弄清北平大學,首先應該明確兩個問題,即一要明白北平大學是一個組合體,而且是一個十分鬆散的組合體,原不是一個學校,也不在一個地方,是一個時期,隸屬於一個校名的幾個學院。二要明白當時的歷史條件,學校制度。即大學體制,每個能稱作“大學”的高等學校,必須要有三個學院,而每個學院,又必須有三個以上的學系。而“大學文憑”與“學院文憑”,對於一個畢業生說來,不只是名義上好聽不好聽,而且在正式薪金待遇規定上,也大不一樣。因而把幾個學院組合起來,共同戴一頂“大學”的桂冠,而且又是“國立”的,這對學生、教員、校長說來,也都是各有利弊的。對學生說來,利多些;對各校校長說來,就不免還有不便之處。
北平大學是那幾個學院的組合體呢?即工學院、醫學院、農學院、法商學院、女子文理學院,這五個學院,各有各的校址,各有各的歷史。簡述之,即工學院創建於清末光緒三十年,北洋政府初期叫“北京工業專門學校”,後期叫“北京工業大學”,校址在西北城祖家街端王府夾道,清末由農工商部直轄,民國後改隸教育部。醫學院創建於民國元年十月,最早叫“國立北京醫學專門學校”,一九二四年改名為“國立北京醫科大學”,一九二七年改名國立京師大學校醫科。校址在和平門外後孫公園。農學院創建於清末光緒三十一年一月,初名京師大學農科,後來改名為北京農業專門學校,後來又改名為北京農業大學,校址在阜成門羅道莊。法商學院是由北京法政專門學校,後來改名北京法政大學,以及其它學校法科、商科等合併組織起來的。歷史悠久的也創建於清末光緒三十一年,校址在國會街。女子文理學院原來是女子大學,校址在朝內大街北小街。另外後來北平大學在李閣老胡同還有本部,也有不少學生。因此可以看出所謂“北平大學”是龐然大物的多元複合體,但其組織又是鬆散的,矛盾也是很多的,在它由成立到結束的不到十年中,鬧過許多學潮、新聞。要約略介紹其經過,還得要從歷史背景的演變說起。先引一小段文獻。一九三一年八月三十一日劉半農先生寫的《五年以來》一文中道:
“那時國立九校還沒有合併,北平有九個國立大學校校長。私立大學也比現在多到一倍。卻因國立大學的經費積欠至數年之多,私立大學本無固定經費,以致北平的大學教育,整個兒的陷於不景氣的狀態之中,講堂老是空著,即使有教員上課,聽講者也不過二三子而已。牌示處的教員請假條,卻沒一天不擠的水泄不通。現在的北平各大學。雖然還沒有整頓到理想的境界,比到從前,已經大不相同了。”
這一小段文字,概括地說明了文化古城時期前一階段學校情況的變化。先說“那時”兩字,是指什麼呢?是指北洋政府的最後階段,在武力上,皖系失敗,直系疲敝,奉系較強,奉系軍閥張作霖得勢的時期,張學良奉軍第三軍團長,張宗昌為奉第二軍團長,直系王懷慶為京師衛戍總司令,處決京報主筆邵飄萍、遞捕世界日報主筆成舍我劉半農編副刊,為此也離家躲了起來……總之,這個“那時”是文化事業奄奄一息,十分恐怖的時期。那時的所謂“國立九校”,就是北京大學、師範大學、女子師範大學、工業大學、農業大學、法政大學、醫科大學、女子大學、藝術專科學校。這九所學校都由教育部撥款,因而謂之“國立”。其時尚有以“庚款”為經費的“清華”、外交部辦的“俄文專修館”、交通部辦的交通大學、財政部辦的稅務專門學校,這些學校各有專款,只叫“公立”或“部辦”,而不叫“國立”了。“清華”也直到後來,才加“國立”二字。
張作霖一九二七年六月,自稱安國軍大元帥,從北溝治順成王府設立大元帥府,來到中南海懷仁堂就職。儼然國家元首自居,因為他是想要作“大總統”的,先仿照孫中山先生的先例,稱為“大元帥”。潘復在張宗昌、孫傳芳推薦下組閣,任內閣總理,外交王蔭泰、內務沈瑞麟、財政閻澤溥、教育劉哲……這時張作霖下了一條特殊命令,讓劉哲執行,就是合併“國立九校”為京師大學校,以劉哲兼任校長,以胡仁源張貽惠毛邦偉、孫柳溪、林修竹等為各院院長。宣布了一系列的禁令:禁止使用白話文、禁止學生集會請願、教員缺課要扣發薪金、處罰學生可用戒尺打手心等等……北京學界一時籠罩在武裝力量壓迫的陰雲之下,著名學人紛紛離京南下,或出國考察,林語堂魯迅等人,早在一九二六年夏、秋間已先後離京,胡適也已出國,顧頡剛一九二七年也已到了廣州中山大學,四月廿八日寫給胡適的信道:
“從仰之處知道先生將於四月底到上海,此信到時,想來先生已歸國了。我以十年來追隨的資格,摯勸先生一句話:萬勿回北京去。現在的北京內閣,先生的熟人甚多,在這國民革命的時候,他們為張作霖辦事,明白是反革命。先生一到北京去,他們未必不拉攏,民眾是不懂寬容的,或將因他們而累及先生。”
從顧氏信中,可見當時北京學界的情況。張作霖作大元帥時,也正是北洋政府窮途末日,財政極端困難時期。他手下大將長腿將軍張宗昌霸占山東、直隸(河北)兩省,一九二七年不到一年,用去五千多萬銀元軍餉,都是用公債、地畝捐、直、魯軍用票從農村敲詐來的,只供他揮霍,而兵士們照樣欠餉。張作霖的內閣只有八十萬行政費,他的總理兼財政總長把財政部的人員裁撤的只剩下二十人,成為笑話奇談,在行政費這樣緊的情況下,“國立九校”不合併沒有錢,合併了還是沒有錢,經費名義上有,但無錢發,只是“欠”著,這就是劉半農信中所說的“國立大學經費積欠至數年之多”的實際情況。
經費問題,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問題。北洋政府後期,因軍閥連年混戰,官僚貪污,錢都被打仗和貪污弄光了,教育經費,長期拖欠,絲毫沒有保證。北伐勝利,軍閥垮台,張作霖大元帥作不成了,匆匆離開北京,回東北老家,在皇姑屯被日本人炸死。南京派閻錫山軍隊接管京、津,宣布北伐成功,全國統一。在此新舊交替之際,北京各學校經費更無人來管。直到一九二八年七、八月間,才把經費來源具體落實,即李石曾宋子文談判商定:由天津海關和長蘆鹽務署按月拔三十萬元,經北平各大學作為固定經費,這樣直到“七七”事變,北平幾所國立大學的經費,得到較長時期的保證,但這是與北平大學的建立,有直接關係的。其遠、近原因有如下述:
在北伐軍在長江流域節節勝利時,國民黨元老李石曾即籌劃如何在軍事勝利之後,取得北方教育大權,便與張靜江吳稚暉等仿效法國大學區的辦法,在中國建立大學院、大學區。李石曾名煜瀛,“石曾”是字。是清代同治帝老師李鴻藻的第五個兒子,清末留學法國,加入了同盟會。在法國辦過“勤工儉學會”、“里昂中法大學”等,在政治上、教育界,以及興辦各種事業上,均有一定聲望。北伐時,已是國民黨中央委員。南京政府成立之初,於一九二七年六月間,先設立了“大學院”,以蔡元培為院長,請了一些只發乾薪,不必上課、上班的教授,魯迅先生就是其中之一。《魯迅日記》一九二八年一月三十一日記云:“下午收大學院泉三百,本月分薪水。”
同年六月,李石曾易培基提出建議,改北京大學為“中華大學”,分設文、理、法、工、農、農六學院,北上接國立九校。後因北京大學師生堅決反對,通電抗爭。李石曾又建議因北京已改稱北平,便應改北京大學為北平大學。後又確定全國劃四個大學區,北平、江蘇、浙江、廣州四區。以北平、天津、河北、熱河為“北平大學區”範圍。大學本部總管全局,管理各高校,各校合併統一稱為“北平大學”,下設學院,其計畫合併之學校及新名稱如下:
北京大學文學院、保定河北大學文科合併為“北平大學文學院”,院長陳大齊
北京大學理學院改為“北平大學理學院”,院長王星拱
北京大學法學院北京法政大學、河北大學法科、天津法政專門學校合併為“北平大學法學院”,院長謝瀛洲
北京工業大學改為“北平大學第一工學院”,院長俞同奎
天津北洋大學、天津工業專門學校合併為“北平大學第二工學院”,院長石樹德
北京農業大學、河北大學農科合併為“北平大學農學院”,院長崔步瀛
北京醫科大學、河北大學醫科合併為“北平大學醫學院”,院長徐誦明
北京師範大學改為“北平大學第一師範學院”,院長黎熙,後改張貽惠
北京女子師範大學、北京女子大學合併為“北平大學第二師範學院”,院長徐炳昶
北京藝術專門學校改稱“北平大學藝術學院”,院長徐悲鴻
另北京俄文專科學校改為“俄文專修館”,北京大學預科改為“北平大學文理預科”,還有國學研究所,分別由段憩棠、劉復(半農)、沈兼士主持。
北平大學校長辦公處在中南海懷仁堂西四所,校長李石曾,副校長李書華,先是蕭瑜代理秘書長,後來由成舍我任秘書長,以上這些人選,不少都是留學法國的。
以上是最早“北平大學”的組織機構和人選。但這並未成為事實,因遭到強烈反對,不久就同“大學區”的實施失敗一樣,被迫取消了。後來“平大”即本文前面所說的各個學院了。
北京大學、師範大學護校成功,脫離“北平大學”自去恢復各自的老傳統,這些情況,在前面已作過介紹,不再贅述。剩下其它一些學院,仍用“北平大學”的名稱,但因各自原是獨立的,自有其歷史及人事基礎,勉強合併在北平大學的名義下,是困難重重、矛盾百出的。其中有幾件鬧的比較嚴重的事,分別略作介紹。
一是女子文理學院和法學院爭校舍案:
一九二五年五月間國立北京女子師範大學因反對校長楊蔭榆,鬧的不可開交。以章士釗為總長的教育部下令停辦北京女子師範大學,並將改設女子大學,布告云:
“查北京女子師範大學業經令行停辦,派員接收到案,本部現將該校改設女子大學,籌備處正在積極進行……”
在女子大學開辦的同時,另一方面有教授和學生聯合抗爭,組織校務維持會,仍然繼續女子師範大學的名稱,一度在宗帽胡同租房子臨時上課,後又回到石駙馬大街原址,這時章士釗等人已下台。但女子大學一方面,又不肯讓步,一些學生反抗女師大,兩次呈請警察廳驅逐女師大,發表宣言要索回校址。這樣在一九二六、一九二七年之間,北京就有兩所女子高等學校:一是北京女子師範大學,一是北京女子大學。到了“北平大學”時代,女子師範大學後來併入師範大學去了。女子大學就成了問題了。經過請願交涉,也是一次風潮,最後取得不拆校、不並校,保持原組織的勝利。周作人知堂回想錄》在“女子學院”一文中記這一段史實道:
“因為女子學院乃是後來改定的名稱,它的前身實在即是章士釗任可澄在女師大的廢墟上辦起來的那個女子大學。……北京舊有的學校也經過了一番改組……大學各學院長乃由李石曾派下的國民黨新貴來擔任。經利彬做了理學院長,張鳳舉做了文學院長,但是他們卻不能一帆風順地到任,因為政府取消了北京大學的名義,北大出身的都很反對,而且有些人在國民黨政府里頗有勢力,所以這種氣勢是不可輕視的。因此北京男女師大及以農工各專科已經次第開學,北大的文理兩院拒絕新院長去接收,一直僵持著,院長不能到院倒已罷了,中間卻有第三者也吃了虧,這便是預備著歸併到北大文理兩院裡去的舊女子大學學生了。因為當時有歷史的關係,既然不能把她們並在女師大,只得將她們分為文理兩組,併合到北大裡邊去,北大不能開學,所以她們也連帶的擱了淺。新院長聘定劉半農為國文系主任,溫源寧為英文系主任(余從略),預備先辦文學分院,給她們上課,校址設在西城根的眾議院舊址。但是劉半農辭不肯就,張鳳舉和我商量,叫我代理半農的主任職務,安排功課,我就答應了。隨後半農給我打電話來,說女子大學是我們所一向反對的。怎樣給他們去當主任?責備我不應該去;我當即答覆他,為什麼去不得?我還勸他自己去,可是他還是不同意,但是沒得話說了。後來他究竟去做了女子學院的院長,可是並不固執原來的意見了。這個機關起頭叫作文理分院,裡邊兩個院主任,分治其事,隨後在保存北京大學後,作為北平大學女子學院,又改為女子文理學院,但那時我卻不在那裡了。
文理學院的開設是在眾議院舊址,那就是後來法學院的第一院,可能是一時借用的,可是法學院一再要求歸還,因為難找到適宜地方,遷延下來到第二年春天,那即是民國十八年(一九二九)也就是五四年的十年了。法學院終於打了進來,武力接收了校址,教員們也連帶的被拘了小半天,給我有寫一篇愉快的散文的機會?而學校卻因禍得福,將破爛的眾議院換得了一座華麗的九爺府,本是前清的舊王府,後為楊宇霆所得,女子學院由楊家以廉價租來的,至今巋然在朝陽門大街的北邊,是科學院的一所辦公地址。擔任過女子學院院長的有經利彬、劉半農、沈尹默,那是以北平大學校長兼任的,最後是許壽裳,隨後這學校即就沒有了。”
當時法政大學武力接收女子學院占用的眾議院,似乎收復失地一樣,是十分熱鬧的一件新聞,周氏有一篇“在女子學院被囚記”專記此事,寫的十分有趣,無沖淡風而有辛辣味,是苦雨齋另一種風格的文字,在此未便多引了。當時被拘的教員除周氏外,尚有沈士遠、陳達俞平伯、沈步洲、楊伯琴、胡濬濟、王仁輔、溥侗,以及唐趙麗蓮、郝高資二女士,這些人因被無理拘留,還特地去質問過北平大學副校長李書華,但無論怎樣逼,也沒有一句負責的話,如同泥塑木雕的菩薩,客人種種責難,主人還是畢恭畢敬的陪著,到深夜而無倦容,涵養功夫是十分了不起的……年代久遠,早成歷史,當時被拘的人,均凋謝殆盡,魯殿靈光,只剩下一位俞平伯老先生了。
其二在女子文理學院被武力接收校址事件而外,尚有“俄文專修館”一次波瀾,這原是外交部辦的一個學校,併入平大,開始仍叫原名,學生反對,要求升為學院,且反對李石曾派來的段憩棠接收,也鬧罷課,天天派代表請願,鬧到深夜,最終獲得解決,改稱為“北平大學俄文法政學院”,後來也沒有了,至一九三六、一九三七年之際,只有“北平大學法商學院了”。
另外的一些糾紛,也不必一一細述了。當時除“軍閥”之外,還有“學閥”的名稱,即憑藉教育界的勢力,掌握一些學校,操縱一些教員、學生,形成力量,興風作浪,你爭我斗,北平大學是幾個不同學校的組合體,所以大小爭鬥的事件更多,一九三二年六月間錢玄同寫給胡適的一封信,有幾句道:
“說也好笑:今午在一個地方吃飯,有人卒然問曰:北大鬧學潮了嗎?怎么忽然登《晨報》停止招生呢?我聞而大驚,索《晨報》閱之,果見大學廣告,因有某君先入之言,竟對於那么大的一個‘平’字熟視而若無睹,以至急急忙忙地打電話問你,豈不可笑!實在也因為這兩天我心亂急了,憤慨極了。常常想:平大要轟沈尹默,乾師大底事;師大要易寅村等人做校長,又乾平大底事!師大要易與平大驅沈,又乾北大底事!而他們竟聯合戰線的那樣鬧,實在可恨之至……我只希望北大永保其不牽入此無聊之學潮中……”
從錢、胡信中,亦可見當時北平大學之混亂情況了。這種情況到一九三四、一九三五年之後,相對穩定一些了。當時在國立各大學中,平大比較好考一些,在一九三五年時,其在校人數據資料記載,是這樣的:
李閣老胡同北平大學本部學生一千六百餘名,和平門外後孫公園醫學院一百二十多人,阜外農學院二百二十多人,國會街法商學院五百一十多名,端王府夾道工學院二百八十多人,女子文理學院人數不詳。
北平大學幾年中還是培養了不少學生的。“七七”之後,內遷到西北,抗戰勝利,未能復校。工、農、醫三學院併入北京大學,國會街法商學院作為北京大學先修班,文化古城和“北平大學”均已成為歷史名稱了。

學院設定

北平大學幾個學院,實際是各自獨立的幾個學校,為了清楚,現把各院簡史略後,作為本文附錄:

法商學院

清末將大仆寺街進士館,改為法政學堂。民國元年,合併法政、法律、財政三校為北京法政專門學校,邵章首任校長。民國十二年,改組為北京國立法政大學江庸任校長。十四年撥順城街虎坊橋參、眾兩議院舊址為校舍,大仆寺街原址設預科。民國十五年,解散中俄大學,收編該校學生為俄文政法系。民國十七年,北平大學成立,改為北平大學法學院,謝瀛洲任院長,設法律、政治、經濟三系。民國二十三年合併商學院,改組為法商學院,白鵬飛任院長。

工學院

校址在北溝沿祖家街端王府。光緒二十九年籌建京師高等實業學堂,於神機營分所建校舍,紹英為監督,分機械、電氣、礦學、化學四科,學生先補習二年,再轉入正科三年畢業。民國元,年,改為高等工業學校,校長洪(釒容),分機械、電氣、化學三科,後又增機織科。民國十二年改組為工業大學,十三年開學,俞同奎任校長。民國十七年,北平大學成立,改為北平大學工學院,院長先為馬君武,後為張貽惠。

醫學院

最早為前清醫學實業館,地址在虎坊橋西北,正門在後孫公園,民國以後,湯樂和創辦醫學專門學校,後門在八角琉璃井。有解剖實驗室、化學實習室、病理組織實習室、內科檢查室、助產練習所。民國十三年改為醫科大學,洪式闢為院長。民國十七年後改為北平大學醫學院,徐誦明為院長。民國十八年撥背陰胡同審計院舊址籌辦附屬醫院,是當時北平僅次於協和的一所設備較為完善的醫院。徐任平大校長後,醫學院院長吳祥鳳繼任。
國立北平大學醫學院藏書票國立北平大學醫學院藏書票

農學院

前清宣統元年,學部奏撥望海樓附近羅莊官地一段,辦農科大學,民國元年,校舍落成。民國三年,改為農業專門學校。分農科、林科,有圖書館、林場。農科分農業經濟學農業化學、植產學、牧學四門,林科分林政學、造林學、利用學三門。民國十一年,購南口三岔峪等處土地一千一百畝,籌建第二林場。民國十二年改組為農科大學,制定組織大綱,設農藝、森林、畜牧、園藝、生物、病蟲、農業、化學等系。溥儀未出宮前,把這裡賞了陳寶琛,陳寶琛在此請過客,作過詩。一下子成了農學院院址。偽滿溥儀又委託他的代理人要求收回。為此還鬧過交涉。民國十九年農學院增加預算。時許璇任院長。後劉運籌繼任。

女子文理學院

女子文理學院就是原來的北京女子大學,最初校址在石駙馬大街原女高師舊址,後租朝內大街孚王府,俗稱“九爺府”為院址。民國二十年改稱北平大學女子文理學院。二年後確定辦學規模五系二專修科。五系:哲學系、教育系、經濟系、數理系、化學系。兩專修科:音樂、體育。

學校歷史

北平大學幾個學院,實際是各自獨立的幾個學校。北平大學預定組織方式為:
北京大學文學院,保定河北大學文科合併為『北平大學文學院』
北京大學理學院改為『北平大學理學院』
北京大學法學院北京法政大學,保定河北大學法科,天津法政專門學校合併為『北平大學法學院』
北京工業大學改為『北平大學第一工學院』
天津北洋大學,天津工業專門學校合併為『北平大學第二工學院』
北京農業大學,保定河北大學農科合併為『北平大學農學院』
北京醫科大學,保定河北大學醫科合併為『北平大學醫學院』
北京師範大學改為『北平大學第一師範學院』
北京女子師範大學,北京女子大學合併為『北平大學第二師範學院』
北京藝術專門學校改稱『北平大學藝術學院』
不過北京大學師生持續反對,經過一兩年後,北京大學、北京師範大學、北京女子師範大學、天津北洋大學、北京藝術專門學校、保定河北大學、天津工業專門學校、天津法政專門學校先後退出,北京師範大學,北京女子師範大學另組國立北平師範大學、保定河北大學農科改為河北省立農學院、保定河北大學醫科改為河北省立醫學院、天津工業專門學校改為河北省立工學院、天津法政專門學校改為河北省立法商學院,國立北平大學至此剩下醫、農、工、法、女子文理五個學院,國立北京大學則擁有文、理、法三個學院。抗戰時國立北平大學、國立北平師範大學、國立北洋大學三校內遷合辦西北聯合大學,偽政權在北平開設偽北京大學(有文、理、法三個學院)及偽北平大學(有醫、農、工三個學院),後偽政權將偽北京大學及偽北平大學合併為偽北京大學(有文、理、法、醫、農、工六個學院),勝利後偽北京大學被改組為北平臨時大學補習班,
偽北京大學理學院改組為第一分班
偽北京大學文學院改組為第二分班
北京大學法學院改組為第三分班
偽北京大學農學院改組為第四分班
北京大學工學院改組為第五分班
北京大學醫學院改組為第六分班
(北平臨時大學補習班第七分班是偽北平師範大學,第八分班是偽北京藝術專門學校)
1946國立北京大學復校,接收北平臨時大學補習班第一、二、三、四、六分班,第五分班改為國立北洋大學北平部,1947國立北洋大學北平部亦併入國立北京大學。
另外1949以後國立北平師範大學演變為北京師範大學、河北省立農學院演變為河北農業大學、河北省立醫學院演變為河北醫科大學(遷石家莊)、河北省立工學院演變為河北工業大學;河北省立法商學院於1938年被廢。

歷史淵源

西北大學、北平大學法商學院和女子文理學院的關係
1937年7月,“七七”事變後,平津淪陷,南京國民政府教育部令北平大學與北平師範大學、北洋工學院遷往西安,合併成立國立西安臨時大學,全校設6學院23系;1938年3月,西安臨時大學遷校陝南城固縣,4月奉教育部令改名為國立西北聯合大學。同年7月,又奉教育部令,將聯大的工學院和農學院與他校合組為國立西北工學院和國立西北農學院。聯大教育學院則改稱為師範學院。1939年8月,國民政府行政院決定將國立西北聯合大學改為國立西北大學,同時,將聯大原有的師範學院和醫學院獨立設定,分別改為國立西北師範學院和國立西北醫學院。西北大學設文、理、法商三學院12個系,即北平大學原來的女子文理學院和法商學院。原聯大工學院、醫學院、農學院、師範學院的不少骨幹教師亦長期留在西北大學工作,並形成30年代至70年代西北大學學科骨幹和師資隊伍的主體。實際上,在北平大學不復存在之後,今西北大學即成為繼承其主體的惟一大學。
北平大學法商學院在京時,雲集了一大批全國著名學者,如李達陳豹隱、沈志遠、許德珩程希孟、章友江、侯外廬等。平大法商學院相繼成為國立西安臨時大學國立西北聯合大學國立西北大學的法商學院,先後下設有法律系、政治經濟系(在西北大學時分為政治、經濟兩系)、商學系等。在西安臨大和西北聯大時期,由校常委、原北平大學校長徐誦明兼任臨大法商學院院長(魯迅摯友許壽裳教授、教育部督學張北海曾一度任院長)。其中,法律系主任為黃覺非教授,教授有王治燾、趙愚如、王、李子珍;政治經濟系主任為尹文敬教授,教授有章友江、吳正華、李紹鵬(兼)、沈志遠;商學系主任為寸樹聲教授,教授有李紹鵬等。1939年9月改為國立西北大學後的法商學院,由劉鴻漸、盧峻賴璉(校長兼)、曹國卿等教授相繼任院長。這一時期法商學院學生人數居全校三學院之首,約占全校半數。1941年期間,西北大學共出版21種著作,其中法商學院就有15種,占71%以上。西北大學法商學院在1941年有25名教授,在1943年有21名教授,在1945年有20名教授,在1947年有24名教授(另有6名兼任教授)。據不完全統計,由北平大學法商學院畢業或原為北平大學法商學院教授,以後長期在西北大學工作的先後有40餘位。其中王鳳儀徐誦明李蒸馬師儒侯外廬還曾主持校政,汪奠基、沈志遠、侯外廬等先後成為中央研究院院士或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
北平大學女子文理學院在北平時,是北平大學僅有的文學和理學學院,原設有文史系、哲學教育系、經濟學系、數理系、化學系、音樂專修科和體育專修科,只有經濟學系與法商學院有重複。1937年遷陝後,女子文理學院改為國立西安臨時大學文理學院,下設國文系、歷史系、外國語文系、數學系、物理學系、化學系、生物學系和地理學系,原有的教育系、體育專修科歸教育學院,經濟學系歸法商學院,音樂專修科被取消。原北平大學女子文理學院院長許壽裳教授任西安臨時大學文理學院歷史系主任(1938年任西北聯大法商學院院長)。原北平大學女子文理學院教授馬師儒曹靖華戴君仁汪奠基包志立傅種孫楊永芳、謝似顏、季陶達江紹原等也相繼在西安臨時大學、西北聯合大學和西北大學任教。其中,馬師儒教授於1939年任西北大學文學院院長,又於1948年出任西北大學校長。顯然,北平大學女子文理學院為西北大學的理科和人文學科奠定了基礎,加之留陝或赴陝的北平師範大學的一批理科教師,像趙進義劉亦珩、劉書琴、魏庚人、張貽惠、蔡鐘瀛、楊立奎、譚文炳、虞宏正劉拓趙學海、殷祖英、黃國璋、鄭勵儉、傅角今、郁士元、劉汝強、陳兆騮等,共同構成了西北大學理科師資的主體。
北平大學幾個學院,實際是各自獨立的幾個學校。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