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庸

江庸

江庸(1878—1960),字翊雲,晚號澹翁,出生在四川璧山(現重慶市璧山區),中國近代法學家、中國近代法律教育的奠基人之一、社會活動家。早年留學日本,1906年畢業於日本早稻田大學法制經濟科,歸國後授法政科舉人。曾任滿清政府大理院推事、北洋政府京師高等審判廳廳長、司法總長及政法大學校長、朝陽大學校長等職。1926年遷居上海,從事律師業務,設事務所於四川路33號,曾義務為救國會七君子辯護。1949年,應毛澤東手書邀請,出席第一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次全體會議,並被推選為政協全國委員會委員。1960年病逝。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江庸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四川璧山(現重慶璧山區)
  • 出生日期:1878年
  • 逝世日期:1960年2月9日
  • 職業:法學家、社會活動家
  • 畢業院校:日本早稻田大學
  • 主要成就:中國近代法律教育的奠基人之一
    曾任北洋政府司法總長、
    國立法政大學校長等職
人物生平,從事律師職業,參加抗日救亡運動,反對內戰奔走和平,受邀參加新政協,把文物捐獻給國家,人物作品,

人物生平

1878年出生於四川璧山(現重慶璧山區),其祖懷廷曾為璧山縣令。
1901年赴日本留學,先就讀成城學校,後就讀早稻田大學法制經濟科。
1906年畢業回國任學部司員兼京師法政學堂總教習,修訂法律館專任纂修兼法律學堂總教習。
1907年調任大理院詳讞處推事
1908年應學部考試,成績優等,獎給法政科舉人。
江庸江庸
1909年參加歸國留學生考試,以一等第四名,授大理院正六品推事,兼任京師法律學堂監督。
1911年作為唐紹儀隨員參加與南方革命軍的南北議和
1912年民國成立,留任大理院推事兼北平法政專門學校校長;9月,任京師高等審判廳廳長。
1913-1917年任法務部次長王士珍組閣時任法務部總長
1918-1920年任日本留學生總監督。
1920年,任法律編查館總裁,兼故宮博物院古物館館長。
1924年因不滿曹錕當局統治辭去公職,設立律師事務所,創辦法律周刊,受聘國立法政大學校長。
1925年9月受北洋政府派遣赴廣州調查“沙面慘案”。同月任中日東方文化事業總委員會中方委員。
二十年代初,與汪有齡等人在北京創辦私立朝陽大學,1927-1939年任校長。
1926年遷居上海,從事律師業務,曾義務為“救國會七君子”辯護。抗戰期間多次拒任偽職。
1938年7月被選為國民參政會參議員。
抗戰勝利後繼續執行律師業務,多次拒任國民黨政府職務。1949年1月,受李宗仁邀請去北平試探求和。
1949年秋,應毛澤東手書邀請,出席第一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次全體會議,並被推選為全國政協委員。
新中國成立後,任政務院政治法律委員會委員。
1950年任華東軍政委員會人民監察委員會委員。
1953-1960年任上海市文史研究館副館長、館長。
1960年2月9日,因病在滬逝世,享年82歲。
是第一、二屆全國人大代表。著有詩集、遊記和法學論著多種。

從事律師職業

1923年曹錕賄選總統,時任修訂法律館總裁的江庸,不願同流合污,毅然辭職。與梁啓超創建“尚志學會”,又辦《法律周刊》,自任社長。同年,在廣州謁見孫中山先生。
自1927年蔣介石上台以後他未在國民黨政府任職,基本上以律師為職業。作為一個知識分子,江庸表現出很高的膽識與氣節,受到知識界和政界的尊重,也得到統治當局的垂注。1936年他在上海從事律師業務,這時爆發了震驚中外的救國會“七君子事件”。以宋慶齡為首的廣大文化知識界人士發起了強大的反抗和營救活動,法律界組成以江庸、張志讓為首的陣容強大的辯護律師團。那時法院的法官大多為江庸的弟子和屬下,他作為一名律師出庭為被迫害的“七君子”辯護,影響極大。

參加抗日救亡運動

“九一八”事變後,日本帝國主義侵占我國東北三省,成立偽滿洲國。江庸在報刊上發表文章,譴責日寇侵略罪行,並指名出任偽職的學生趙伯欣叛國投敵,為虎作倀,聲明脫離師生關係。1936年初他受聘任南京國民政府法制委員會委員。6月,他代表中國律師協會參加在維也納召開的國際律師協會世界會議,10月途經莫斯科回國。
“七七事變”爆發後不久,上海淪為孤島,日、偽籌組南京偽政權,授意漢奸溫宗堯拉攏江庸出任偽職,遭到他嚴辭拒絕。1938年7月,在舉國一致抗日呼聲中,在漢口召開國民參政會上,江庸被選為國民參政會參議員,擔任第二屆國民參政會主席團成員。在武漢期間,蔣介石恐吳佩孚出任華北偽政府首腦,曾請江庸去函拒日勸誘,得吳答覆將堅持民族氣節。

反對內戰奔走和平

1946年蔣介石挑起全面內戰,江庸公然宣稱:“我素來反對內戰。老蔣的‘討伐命令’不要送到國民參政會來,送來是通不過的,”那時江庸仍擔任國民參政會主席團成員。1946年11月,他拒絕參加由國民黨一黨操辦的國民大會。1948年,蔣介石以“總統令”任命江庸為“大法官”,江庸致函力辭不就。
江庸江庸
1949年初,李宗仁就任中華民國代總統,著手與共產黨議和。李代總統急於找幾位共產黨能夠接受的無黨派民主人士,前往北平試叩和談之門。李專程飛滬邀請江庸、顏惠慶章士釗等赴北平。江等表示:議和得於民心,願前往一試,但我等既非國民黨員又不在國民政府任職,宜以民意代表為好。李亦以為然,遂由3人組成“上海人民和平代表團”,另有一位是一貫主張國共和談的國民黨員邵力子,則以私人身份同行。1949年2月14日,“四老”到達北平。葉劍英受毛主席指派與四人分別交談。江庸說:“和平是合乎全國人民心理的,要打內戰的不是共產黨而是蔣介石,今天蔣介石下台,李宗仁表示了和平的願望,儘管他分量不夠,共產黨也不宜拒絕。”葉表示將代為轉達。2月19日,葉劍英傳達重開和談已經毛主席允許了。2月22日“四老”在傅作義、鄧寶珊陪同下到達西柏坡,受到周恩來、楊尚昆等迎接。
毛澤東主席與“四老”約談兩次,每次均在一個多小時。江庸雖1945年在重慶見過毛主席,但未及深談,此番得以親睹風采、暢聆教誨。毛並未談及政治和軍事,只是隨意漫談,毫無拘束。這兩次談話使江庸對毛主席更加敬佩。毛曾問到:“你們看蔣介石為何失敗?”江庸答:“我以為主要是不能用人,只能用奴才,不能用人才。”毛點頭會意說:“我們共產黨人是願意延攬能為人民做事的人的,歡迎你們幾位老先生推薦人才。”

受邀參加新政協

1949年秋一天,江庸在上海自己的律師樓里收到一封筆跡蒼勁飄逸的來函。在“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緘”幾個鉛印紅字落款上邊赫然展現一個大的“毛”字。江庸急忙展開書柬,但見全文如:“翊雲先生:大示敬悉。時局發展甚快,新政協有迅速召開之必要,擬請先生及顏人俊(即顏惠慶)先生參加,不識可以成行否?許(即許藻容,法學家,江庸推薦給毛主席)先生事,已囑法學方面的同志注意延接。草復。 敬頌道安! 毛澤東。”
當時已71歲高齡的江庸,以特邀代表身份參加了1949年9月21日至30日召開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當選為政協第一屆全國委員會委員,並於10月1日下午登上天安門,見證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江庸當選政務院政治法律委員會委員,第一、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華東軍政委員會監察委員會委員,歷任上海市文史館副館長、第二任館長。1960年2月9日病逝於上海,享年82歲。

把文物捐獻給國家

江庸先生平生不事蓄積,逝世後所遺款三千元、公債二千元。在他逝世前,遺囑夫人徐琛請上海市文管會徐森玉對家存文物進行鑑定,凡有價值者,由家屬全部捐贈國家,計122件。

人物作品

江庸先生生前著有詩集、遊記和法學論著多種,如1927年出版的《南遊雜詩》,1929年出版的《台灣半月記》,1934年朝陽學院出版部出版的《趨庭隨筆》(1967年台灣文海出版社再版),1946年重慶大東書局出版的《蜀游草》,1957年出版的《澹蕩閣詩集》、《汗漫集》、《攻錯集》、《旋滬集》、《入蜀集》,2001年中央文獻出版社出版的《江庸詩選》等等;另外,2005年天津古籍出版社出版了《梁啓超致江庸書札》,詳細記載了兩人的交往,具有較高的史料價值。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