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楚

向楚

向楚(1877—1961),字仙喬(亦作仙樵),號觙公,四川巴縣(今重慶市巴南區)人,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舉人。19歲入縣學,次年以優異成績考入東川書院,師從前清進士出身的翰林趙熙,致力於漢唐經學和聲韻文字學,時人將他與周善培江庸合稱為四川的“老三傑”。因其學術淵閎,於文字、音韻諸學造詣尤深,孫中山先生曾譽其為“儒宗”。其人為重慶辛亥革命的主要宣傳者、組織者和領導者之一。重慶光復後任蜀軍政府秘書院長、四川軍政府秘書廳長。在護國戰爭中,曾參與策動“肇和號巡洋艦”起義之謀。其後,任四川省政務廳長、代省長、教育廳長和南京高等學校國文部教授、成都高等師範學校國文系教授兼系主任、公立四川大學中國文學院院長、國立四川大學文學院院長兼中文系教授等職。解放前夕,被川大教授會議公推為代校長。解放後,為民革中央委員,並先後被選為四川省人民代表、省政協委員。1952年調任四川省文史館副館長,1961年病逝。向楚所著《巴縣誌》為全國名志,有音韻學、文字學著述多種並詩集一卷傳世。其前半生身居要津,左右時局,於風雲變化間揮灑熱血;後半生潛心教育與學術,對成都地區各高校的發展壯大貢獻良多。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向楚
  • 別名:向仙喬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四川巴縣
  • 出生日期:1877年
  • 逝世日期:1961年
  • 職業:革命家、史學家、教育家
  • 畢業院校:東川書院、光緒二十八年舉人
  • 信仰:三民主義
  • 主要成就:辛亥革命先賢,對川渝文教事業貢獻良多
    曾任四川省政務廳長、代省長、教育廳長;
    四川大學文學院院長、四川大學代理校長
  • 代表作品:《巴縣誌》、《空石居詩存》等
人物生平,趙門三傑,書法名家,重慶獨立先驅,任川大文學院院長,向楚與《巴縣誌》,代理川大校長之職,

人物生平

向楚 (1877—1961), 字先喬(仙樵),號觙公。1897年考入重慶東川書院學習,得山長趙熙嘉賞,與同學周善培江庸被譽為“趙門三傑”。1899年秋隨趙熙赴北京,接觸了章太炎著作。1901年,瀘州創設經緯學堂,任教習。1900年赴鄉試中舉。1904年在重慶開智學堂、正蒙公塾任教。1906年由楊庶堪介紹入中國同盟會,又一同到永寧中學堂任教,開展革命活動。1907年赴北京,授內閣中書。1908年中國同盟會急召回重慶,擔任中國同盟會宣傳工作。1911年11月22日蜀軍政府成立,任秘書院長。1913年8月重慶成立討袁軍,任民政廳總務處長,討袁失敗後亡命上海。1915年入中華革命黨,參加策動肇和號巡洋艦起義。1916年任南京高等學校教授。1917年赴廣州,任孫中山大元帥府秘書,孫中山先生曾親書“蔚為儒宗”四字橫匾為贈。1918年任四川省政務廳長、代省長。1924年起先後任成都大學、成都師範大學、四川大學教授,四川大學文學院院長。1933年任《巴縣誌》總纂,其心血之作《巴縣誌》成為研究蜀地風俗歷史的必讀材料。1937年返川大任教。1949年底代理川大校務,迎接解放。1949年後,任四川省人民代表、省文史館副館長。1961年病逝。
向楚先生遺像向楚先生遺像

趙門三傑

向楚出生於1877年7月,父親向萬鐘是縣裡的商人,在鄉里素有名望。由於從小讀書勤勉,向楚19歲時以優異成績考入縣學東川書院。當時榮縣縣長趙熙在重慶主持書院工作,秉承張之洞尊經書院的宗旨,以“讀書之根柢在通經”,“通經之根柢在通國小”,堅持讓學生們從段氏說文入門,遍讀群經。向楚在校內成績突出、雅善詩文,頗得趙熙賞識,與同學周善培江庸一道,被時人稱為“趙門三傑”。
1899年秋,向楚隨趙熙赴北京,在清廷內閣任職。1900年赴鄉試中舉。正值亂世,劇變連連,從戊戌六君子被誅到八國聯軍入北京,清廷與德、美、英等11國簽訂辛丑條約,黑暗的政局和動盪的時代深深觸痛著向楚。鄉試得中之期,很多人向他報喜,向楚卻非常漠然,甚至說:“國將不國,一舉人何足為榮!”可見其憂懷國事之心。

書法名家

其師趙熙是清末書法名家,書法雜糅碑帖,號為 “趙體”。在動盪紛亂的時代,趙熙無論書寫、行事俱能卓然而異,不愧大家風範。他曾說:“詩文與書,一代各有風氣,惟豪傑乃能挺然風氣之外。”“凡天資穎者喜南書,挾勝氣者喜北書。南多工而北多拙,拙近古而工近今,各有長短。相濟不相非,斯傑士也。”向楚受趙熙的影響頗深,對書法多用心力,加上數十年學養所積,字外功力甚深,字型清雅脫俗,終成頗有影響的一代書家。
向楚
向楚

重慶獨立先驅

1906年初,重慶成立中國同盟會支部,推楊庶堪主事,向楚與楊庶堪是莫逆之交,由其介紹加入中國同盟會。向、楊二人為發展中國同盟會組織,一同到永寧中學堂任教,開展革命活動。兩人以學堂為據點,與瀘縣及當地中國同盟會革命黨人聯繫,在教育界及青年學生中積極宣傳民主革命
1911年11月22日蜀軍政府成立1911年11月22日蜀軍政府成立
永寧中學,二人於上課講解或指導學習時,皆詳論古今形勢,介紹晚明顧炎武黃梨洲的著作,以及《民報》《國粹學報》等,以喚起學生民族意識之覺醒,學生中如張頤楊伯謙、陶子琛、曾緘等,都先後加入同盟會。兩人更與校外黨人聯為一氣,互通聲息,一時間永寧成為川南革命之大本營,中學堂儼然成了司令部。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成功,成立湖北軍政府。同年11月22日,重慶革命黨人在朝天觀舉行市民大會,宣告重慶獨立,向楚會同朱之洪等人迫令重慶知府紐傳善、巴縣知事段榮嘉剪辮繳印,跪地投降,成立蜀軍政府,向楚任秘書院院長。
軍政府創立之初,經費很成問題,向楚受命接收清政府的大清銀行和浚川銀行。他隨身只帶了兩名士兵前往,曉諭行方,勒令交出全部賬冊,凍結所有資財,又將兩家銀行的全部存款270萬銀元一併提走,兩行接收之後,蜀軍政府經費問題方得圓滿解決。按照舊例,接收資財這等肥缺,經手的官員是要大發其財的,有部下甚至主動要將部分款項轉入向楚名下,但向楚不肯貪沒公產,堅辭不許,遂令全部移交。
成都不久亦宣布獨立,成立大漢四川軍政府,推蒲殿俊都督。但只維持了10天即發生兵變,尹昌衡掌握實權,公開提倡哥老會組織,進行“袍哥化”管理。在都督府大門上,他掛出一個“大漢公”的招牌來,自封為大漢公的“舵把子”。更天天到成都各街的“公口、碼頭”拜客,各公口碼頭也都為他掛紅敬酒,他每出一次,必披一身紅綢或紅布回來。堆在床上之後,又去拜客,如是往返拜客披紅,以致都督府上急待處理的公事,也找不到人。全成都公口林立,一片混亂,甚至出現不少奇裝異服,背刀掛彩,頭上挽個“英雄髻”,足穿泡花草鞋的人物。各地袍哥組織,一時都紛紛回響成都。
在這段時間,以蔡鍔為首的滇、黔、湘等三省軍政府,聯名通電詆斥成都軍政府為“袍哥政府”,表示不予承認。進而聲稱要進軍成都。尹昌衡見勢頭不好,下令取締哥老會,同時與重慶蜀軍政府積極協商,謀求合併。向楚受命賓士於成渝兩地之間,為合併進行預備工作。
不久,重慶蜀軍政府併入四川軍政府,尹昌衡為都督張培爵為副都督,向楚任秘書廳廳長。這年夏天,政府內發生激烈的權力爭奪,張培爵被排擠出川,胡景尹篡奪了都督之位,大肆殘殺朱山張捷先等革命同志。向楚先生後來談及此事,常反省一班共同在蜀軍政府奮鬥的同志,包括自己都是書生之見,遇事只知顧全大局,忍讓退避,主動放棄了關係厲害的兵權,結果反令小人有機可乘,於川事、國事毫無裨益!言辭甚為沉痛。
1913年,向楚被迫離川,改名林松年,東下過梁山時,暫住在門生李明遠家。半夜土匪來襲,查問向楚身份,李明遠回答說:“是我家先生。”土匪誤以為是賬房先生,命其交出財帛和倉庫鑰匙,向楚無以應對,土匪居然揮刀斬向楚頸項,向楚倒在一片血泊之中,醫治數月方始痊癒。從此在頸項上留下一條三寸左右的刀痕。向楚後來逃到上海,隱居朋友家中,閉門讀書,伏案治學。“二次革命”時,任四川討袁軍總司令部民政廳總務處處長兼參議及秘書。1914年,與楊庶堪陳其美等人在上海參與策動“肇和號巡洋艦”起義。
向楚曾寫絕句五首以示紀念辛亥革命向楚曾寫絕句五首以示紀念辛亥革命
1915年,向楚加入中華革命黨。次年冬天赴廣州,1918年,被孫中山任命為四川財務廳廳長。後任大元帥府秘書。孫中山以向楚學術淵宏、誨人不倦,親筆為他題贈“蔚為儒宗”四字。

任川大文學院院長

1918年向楚來到了成都。1927年,向楚出任省立國學專門學校校長,以民族文化的繼承發揚為己任,投入全部心力經營。他延請蒙文通任教務主任,宋師度為學監,合三人之力,既負責行政又兼任教學。所有教師,都是當時的名儒。如龔道耕教經學,余舒教諸子,盧前教詞曲等。向楚還特別邀請徐子休每周來學校講授宋元哲學。學院採取導讀作風,教學與治學相結合,鼓勵學生自己閱讀典籍,自行鑽研。這一制度雖然有其局限性,但就專與深而言,其教學效果不容抹煞。
雖然向楚從不以詩人自居,但其詩名早已享譽海內。他曾為三蘇祠博物館撰寫楹聯:“北宋高文名父子;南州勝跡古祠堂”,傳誦一時。當時盧前來成都教曲學,自恃是吳梅弟子,年少氣盛,不把四川諸詩人放在眼內。甚至放言四川自明代楊慎之後,無解詞曲音律者。及見向楚先生詩作,雅正高華,風力與神韻俱全,方才心悅誠服。盧前修《曲雅》一書,請向楚作序。向楚在序中詳論南北曲之起源、同異、音律,今昔之不同地位等,其淵博的學識引得眾人嘆服。
1931年11月,國立成都師範大學、國立成都大學及公立四川大學,合併為國立四川大學。王兆榮任校長,向楚以深厚的文史功底和在政界、學界的名望出任文學院院長。
第二年冬天,軍閥劉文輝田頌堯在成都市區開戰,川大文學院恰在戰區,一時槍林彈雨、人心惶惶。向楚於是親自給田、劉兩軍閥打電話,要求停戰半小時讓學生轉移避難。田、劉兩人不勝錯愕,居然也就答應了。射擊剛停,向楚親自率領300多名學生步行到川大理學院避難。其間安排調度,指揮若定,獲得教職員工和學生的交口稱讚,很多人都覺得向楚一介學人,卻凜凜有武人之威,不勝佩服。
由於向楚在四川地區的名望和影響,他被推選為第一、第二兩屆四川臨時參議會參議員,在任期間,凡是對抗戰和後方建設有利的事,他都敢站出來說話,力主掃除時弊,節流安民,整頓吏治,裁減冗員,為時人所稱道。

向楚與《巴縣誌》

1926年到1936年,向楚兩度被聘為《巴縣誌》總纂。向楚的脾氣是要么不做,要做就要做好。1933年他受聘為總纂後,深知必須擺脫塵俗瑣務,名利韁索,專一於此。還要如翰林院那樣,有幾位硬筆桿子。於是,他登門拜訪前清舉人梅際郇、秀才文伯魯等人,懇請他們出山相助。他吩咐給老文人每天有一碗醪糟荷包蛋過早,午晚飯桌上有用砂罐煨得爛爛的豬足豬肘,旁人是不能伸筷的。馬褂也替他們換新,並由雜役漿洗得乾乾淨淨。
精誠所至,同仁為之動容,紛紛效力,立表目,訂條例。大家志趣相投,談天說地,其樂也無窮。
歷史正在悄然逝去,記憶也在日益淡薄,文化名城重慶應該有一部拿得出手的地方志,這個使命要由向楚他們完成。編史首推公允,不該記住的讓寬容替代,不敢忘卻的刻在心底。向楚帶領眾人遍閱古冊考證推敲,注重史料翔實,落筆言近旨遠,行文流暢。
那年月,下半城的老巴縣衙門電力不足,入夜只有幾束螢螢弱光,伴著向楚和幾位老學究在鑽故紙堆。對於史料選樣,他們一致認為,哄抬於先,必速朽於後;哄抬愈速,朽之也愈速。因此,阿諛奉承之作首先要排除。儘管資料那么多,大家居然統一得那么準確,可見在一些基本概念上,志趣相投的文人仍有著穩固的共識。史學,在向楚心中始終是神聖的。
舊《巴縣誌》原有“疆域”、“職官”、“建置”等11類,向楚因時制宜,增加了“學校”、“商業”、“交通”、“市政”等,特別增添了“革命軍始末”,一共23類,保存了大量明清以來的珍貴資料。而凡有關外事糾紛、教案等,他都詳細地選載在“交涉”一卷中,立意“存晚清喪權辱國之恥,人民知以振作自奮”。“賦役”卷亦記載甚細,對雲南、貴州以及四川各軍閥在重慶所征之苛捐雜稅詳盡實錄,處處揭示癥結,冀為國家將來振新之日有所參考。向楚親自撰寫的是《革命軍始末》、《事紀》、《敘錄》等篇,有的是他的親身經歷,有的是網羅有史以來關於巴縣之編年紀事於一爐,為歷代治亂因革之博覽。
1937年,耗時四年的《巴縣誌》面世,處處良史筆法,取捨審慎周密,博得學界交口讚譽。至今,學界專家學者想要研究巴渝之地的歷史風物,《巴縣誌》仍是不可或缺的參考書。

代理川大校長之職

1949年冬,解放軍三路迫近成都,國民黨胡宗南部由陝西退成都,川大校務無人負責,全校教授公推向楚代理校長之職。當時胡宗南想駐兵川大校區,向楚多方勸阻,婉言拒絕。成都和平解放後,軍管會派員接管川大,時年已70多歲的向楚率各院工作人員辦理移交,大小事務多有承當,其負責的態度使很多軍管會接管人員為之動容。
向楚晚年依舊邊治學邊從政,1961年10月,向楚辭世,時年84歲。向楚一生在動盪的時局間尋求民族國家之前途,凡事皆持身謹嚴。雖然俗務纏身,但在治學上仍不輸於當時諸輩,尤於經史透徹、爛熟於胸。他曾說:“若講經學史,須嚴別漢代之古文今文,若通經致用,則宜擇其有裨於今日國家之政教者。”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