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平述略
重慶蜀軍政府都督張培爵張培爵(1876—1915),字列五,號智涵、志韓,重慶
榮昌人。出生於一個三代世醫家庭。自幼入私塾讀書。
1906年,結識同盟會員
謝持,逐步接受反清革命思想,加入
同盟會。此後,在成都創辦書報社,積極從事革命宣傳活動。次年與
熊克武等人密謀
江安、
瀘州、成都起義,均遭失敗。
1910年,應
同盟會重慶支部負責人
楊庶堪之邀,赴渝擔任
重慶府中學學監,以教書辦學為掩護,密謀在渝起事。又與楊庶堪、
朱之洪等人組織“乙辛學社”,作為重慶同盟會核心組織。
1911年
四川保路運動爆發後,
重慶黨人決定發動起義,他負責編制起義計畫,運輸武器彈藥。11月5日,
同盟會員
夏之時在
龍泉驛率所屬新軍起義,經
簡陽、
安岳直赴重慶。22日,他組織各界民眾數千人在朝天觀召開獨立大會,迫使重慶知府
鈕傳善繳印反正,當即迎接夏之時軍入城。“蜀軍政府”正式宣布成立,他被推舉為
都督,簽署頒布軍政府政綱、對內和對外宣言,又著手整頓軍隊,建立統一的革命武裝。
大漢四川軍政府在成都成立後,積極謀求成、渝兩
軍政府合併,並顧全大局,電請將正都督讓於
尹昌衡,自己就任副都督。後
尹昌衡受命入藏西征,他改任民政長。自成渝合併後,
軍閥勢力漸漸抬頭,矛盾日甚,他遂萌退志。11月,
袁世凱調他入京諮詢川政,任為
總統府高等
顧問,
暗中卻加以監視。他堅請辭職,以病為由退隱天津,暗中繼續進行反袁活動。
1944年
榮昌區人民在城南臥佛寺為他建了墓園,1982年重建。
著有《張列五先生傳札》。
革命生涯
1906年,加入
同盟會重慶支部的核心。次年與
熊克武等黨人聯絡新軍與會黨共謀
江安、瀘州、成都起義,均告失敗。1908年走川南各縣發動起義,繼轉
重慶,
宣統元年(1909年),參與組織“乙辛學社”,作為同盟會重慶支部的核心。1910年,經
楊庶堪(
楊滄白)介紹任
重慶府中學學監,以三民主義教育青年學生,發展同盟會員,策劃革命活動。在楊滄白領導下,
重慶府中學成為重慶
革命運動的樞紐。1911年四川
保路運動爆發後,
張培爵與各路革命黨人密謀策劃,派人到川
東南各縣活動,促使
豐都、
忠州等縣先後起義,參與領導了推翻清朝
川東政權的武裝起義。
由於
張培爵對重慶
辛亥革命的重要貢獻,
重慶“蜀軍政府”成立後,他被革命黨人推舉為重慶“蜀軍政府”
都督。蜀軍政府派人到資中與入川湖北新軍聯繫,策動其起義,處決了領軍入川鎮壓保路運動的滿清大員
端方、
端錦兄弟。在“蜀軍政府”支援和影響下,川東南各地紛紛起義,計57個州縣宣布接受蜀軍政府領導。成渝兩軍政府合併後,1912年3月任“四川軍政府”副
都督,不久,
四川實行軍民分治,改任民政長。
袁世凱就任臨時大總統,排斥
革命黨人,同年10月將他調往
北京,委以
總統府高級
顧問官虛職。次年
孫中山發動“
二次革命”,潛至上海,資助
黃興取南京,事敗避居
天津租界內。1914年與海外同盟黨人聯絡,謀劃再舉。1915年4月17日被殺害於北京苑平。
後世紀念
1944年7月,由
國民黨中央執委會決定修建的“
張烈士培爵紀念碑”在重慶炮台街(今重慶市滄白路)竣工落成,以紀念
張培爵為建立
民國立下的功績。榮昌人民在城南臥佛寺側修建烈士墓園,重新舉行了
烈士遺骨遷葬儀式。
1982年,
榮昌區人民政府為緬懷先烈,
教育後代,將
烈士遺骨又重新遷葬於城北海棠公園內的烈士陵園。
2011年10月9日上午,中國民主
革命先驅、
重慶蜀軍政府都督、辛亥革命元勛、
四川大學著名校友
張培爵銅像暨紀念館開館儀式在榮昌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