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川書院,即現在的重慶第七中學。重慶市第七中學校是一所具有厚重文化底蘊的歷史名校,始建於1758年(清乾隆23年),是重慶市歷史最悠久的學校,原名東川書院,位於重慶市文化名區沙坪壩--重慶大學科技園區核心地段。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東川書院
- 現身:重慶第七中學
- 始建時間:1758年(清乾隆23年)
- 地位:重慶市歷史最悠久的學校
七中簡介,辦學定位:,育人目標,發展特色,七中硬體,七中師資,七中教學,七中歷史,七中足球,七中展望,
七中簡介
重慶市第七中學,是"重慶市文明學校"、"重慶市德育工作先進集體"、"重慶市中國小計算機教育示範學校"、"重慶市電化教育示範學校" "重慶市(首家)接受外籍學生定點學校"、"全國教育科研先進學校"、"全國培養高水平體育後備人才(足球)試點學校"、"中央教科所多媒體英語實驗基地"。學校現有70個教學班,教職工325人,學生4000人。
辦學定位:
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把學校辦成“教育思想理論有建樹;學校辦學有特色;現代化信息技術套用有成就;學生成才模式有新路”的現代化名校。
育人目標
“學生至上,育人為本,為未來育人,育未來有用的人”,培養具有人文精神,科學素養,健全人格,強壯體魄的可持續發展人才。
發展特色
“一流領先的現代信息技術” 、“廣泛而又突出的外語教學水平”、“獨步西南,享譽全國的足球運動水平” 、 “獨具一格的國際教育交流局面”。
七中硬體
中校園擁有全市領先的教學設施設備。學校新建的有"重慶市普教第一樓"之稱的智慧型化高規格的教學大樓,可容納60個教學班,談心室、中央空調、教學監控系統及29寸彩電的配套設施全面引進,教學樓底廳可容納2000人集會,還可用作風雨操場。學校擁有現代化的的實驗樓、圖書科技大樓、多功能辦公大樓、電教信息中心和設施一流的旱冰場,體育館和塑膠跑道也正在積極籌備之中。 新千年完善的校園千兆網,由計算機網路中心、多媒體雙向系統及總控室、計算機多功能廳、演播廳教學子網、圖書信息子網和教工宿舍子網等組成,可成功實現"雙向控制教學系統"、"教學測評系統"、"閉路電視系統"和"校園廣播系統"的功能。配備的近400台電腦,每台均可隨時登入國際網際網路,實現遠程教學,其現代信息技術教育設施已進入重慶市重點中學前列。
七中師資
作為一所老牌重點中學,學校師資力量雄厚,黨委書記、校長吳波同志被評為2000年全國先進工作者、重慶市十佳校長。近兩年,學校引進了10餘名碩士研究生,並有近100多名中青年教師參加西南師範大學研究生班的進修並結業,學校積極推行教改科研,還選派10餘名青年骨幹教師赴英國、加拿大等國進修,全面提高教師整體素質。
七中教學
學校堅持"以人為本"的育人思想,堅持"四校育人",長期舉辦"少年團校"、"高中生黨校"、"學生幹部學校"和家長學校,形成育人網路;針對中學生個性心理的實際,學校成立了心理諮詢中心;同時,為真正實施素質教育,學校開展了"自立其志,自力其行,自律其魂"的"三自"教育活動,率先試行"學生全員管理校園責任制",並在全市首次推行"學生班主任實驗班",從而培養了一大批有能力的學生幹部,學生的素質在自律中不斷提高。
近年來,學校大力實施名校、名師、名生工程,升學率不斷提高,2000年高考上線率達97%,今年高考又在重點本科上線率上實現了歷史性突破。學校知名度和社會聲譽不斷提高。
七中歷史
重慶七中是重慶市的一所歷史最悠久的學校,建校至今已有250年,曾八易校名,四遷校址,既古老又能走在時代前面。
辛亥革命時期,民主革命先驅楊滄白、張培爵等在校任職時發動1911年重慶起義,學校是同盟會重慶支部所在地、重慶起義的地下指揮所。時人稱學校“是革命胚胎之地,系原元氣所存”。
“五四”運動中,學校師生率先發表宣言、集會遊行,聲援北京學生愛國運動。早在1925年就建立了共產黨組織。無產階級革命家惲代英、蕭楚女等來校講學任教。學校所辦《友聲》、《渝江評論》等刊物在重慶地區影響很大。
抗日戰爭時期,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周恩來、鄒韜奮等來校作報告,周恩來還給學生題詞,勉勵努力學習,擔負起抗日救亡重任。
解放戰爭時期,學校師生積極投入愛國民主運動,開展爭生存、反迫害鬥爭,反對國民黨獨裁統治,為迎接重慶解放作出了應有的貢獻。校友胡作霖、白深富、韋延鴻等烈士殉難於渣滓洞。
新中國成立後,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中,師生繼續發揚光榮傳統,爭創中華名校,為四化建設作出更多更大的貢獻。
七中足球
重慶七中的體育事業源遠流長,其影響更為深遠。其中尤以足球最為著名,世紀初就譽滿山城。1921年在陳景福老師的帶領下,曾一舉擊敗當時趾高氣揚的英國水兵,為中國人長了志氣。
新中國建立以後,我校足球迎來了發展的黃金時代,在文革中也未間斷過。1954年我校足球場落成,並不斷增加新的體育設施和場地,體育活動更是如火如荼地開展。五十年代初從組織第一支足球隊開始就經過刻苦訓練,一直到六十年代,我校一直是重慶市中學生三好杯足球賽的冠軍得主,其地位從未動搖過。在這段時間有121名運動員先後輸送到省市業餘體校,有17名運動員先後輸送到國家二隊、國家青年隊、省市等優秀隊伍。
自1978年起,足球成績更是初見成效,先調學生張達明、徐光福、何建生等到重慶足球隊,後又調張達明、徐光福到國家青年隊。1979年獲市三好杯足球賽冠軍,參加全國三好杯賽,獲四川賽區第五名。1980年學校足球訓練獲市特別獎,被授予重慶市足球傳統學校。1981年參加市希望杯足球賽獲冠軍。同年,國家體委負責同志榮高棠先生到我校視察,對如此豐碩的成果高度讚揚,省體委主任李培根還賦詩一首,盛讚七中體育事業:教育方針全面抓,田徑足球成績佳,為國育才真光榮,自力更生實可嘉。
1987年學校專門設立體衛處,對體育有了更為具體而明確的管理機構和辦法。該年,國家教委、體委確定重慶七中為培養高水平足球運動員試點學校。1988年,又獲省中學生足球賽第一名,希望杯高水平足球第一名,並被評為全國體育傳統項目學校先進集體。
九十年代新建了草坪足球場,各項成績都在原有的基礎上更上一個新台階。是我市唯一的一所被國家教委和國家體委命名的高水平體育後備人才(足球)試點學校,曾先後六次被國家教委、國家體委評為全國體育傳統項目學校先進集體,為國家培養了大批優秀足球運動員,同時,向重大、川大、西師、成體等高校輸送了數十名高水平大學生足球運動員。1998年,我校制定了新的舉措:以重慶東川塑膠製品廠為後盾,在重慶七中原有師資隊伍及設施設備基礎上,與重慶大學、沙區足協聯合組建重慶七中東川足球學校,形成培養高素質足球人才的一條龍辦學體系。99年擴大足球招生名額,除按國家規定執行初、高中各三年學制及開齊文考課程外,另加足球專項課程。1999年,我校又與重慶紅岩俱樂部聯合組建了青少年足球培訓中心。
二十世紀,七中的足球更是一片繁榮。U-15全國少年足球比賽第二名;2001-2002金杯海獅全國中學生足球聯賽第七名;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八屆中學生運動會足球比賽第二名;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中國農業大學、解放軍信息工程大學、、重慶大學、西南師範大學等高校對我校足球生的錄入等等,一系列可喜的成績,為七中爭創中華名校註上了一筆濃墨重彩。
七中展望
新世紀的七中,正大踏步走在重慶市重點中學的前列,形成"獨霸西南、享譽全國的足球水平"、"一流領先的現代信息技術"和"獨具一格的國際教育交流局面"的發展特色,形成了"讓學生成才, 家長放心,社會滿意,校友揚眉"的良好氛圍,實現了享譽全市、流播全國的目標。目前,學校正全力以赴爭創"全國千所示範校",為"名校戰略"畫上圓滿句號,也為沙坪壩區爭創"長江上游科教文化名區"奠定堅實基礎。
校址:重慶市沙坪壩北街94號 重慶第七中學;
郵編:400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