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參政會

國民參政會

國民參政會是抗日戰爭時期國民黨政府成立的帶有相當的民意機關性質的最高諮詢機關。抗日戰爭爆發後,中共中央於1938年3月1日向國民黨提出了關於建立民意機關的提議。同年3月29日在漢口召開的國民黨臨時全國代表大會制定和通過了《抗戰建國綱領》,其中規定“組織國民參政機關,團結全國力量,集中全國之思慮與識見,以利國策之決定與推行”。大會還通過了《組織國民參政會案》,決定成立國民參政會。4月12日,國民黨召開中央全會,通過了《國民參政會組織條例》,並公布之。6月,國民政府公布汪精衛、張伯苓為國民參政會正副議長和200名參政員名單。其中共產黨參政員有毛澤東、陳紹禹、秦邦憲、董必武、吳玉章、林祖涵、鄧穎超等七人。7月6日,國民參政會第一屆第一次會議在漢口開幕,到會參政員130餘人,聽取了政府各部部長關於內政、外交、教育、財政、交通等方面的報告,通過了《具體規定檢查書報標準並統一執行案》等提案,選舉張君勱、董必武等25人為駐會委員,宣告國民參政會正式成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國民參政會
  • 分類:國家機關
  • 性質:諮詢性質的機關
  • 正式成立:1938年7月
成立,歷史,初期,中期,後期,組織結構,評價,

成立

抗戰全面爆發以後,中日民族矛盾成為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國民黨、共產黨以及其他抗日黨派和全國軍民在愛國主義的旗幟下,開始了全民族的抗戰。
國民參政會
1937年8月,“國防最高會議參議會”成立,由國防最高會議主席聘請共產黨、青年黨、救國會和各界人士為參政員,作為國防最高會議的諮詢機關。這是後來國民參政會成立的基礎。
1938年3月1日,中國共產黨正式提出了“建立民意機關”的主張。鑒於軍事形勢的危急和外交上的孤立,國民黨決定接受共產黨的主張,結束國防參議會,“組織國民參政機關,團結全國力量,集中全國之思慮與識見,以利國策之決定與推行”。隨後制定了《國民參政會組織條例》,遴選了第一屆國民參政員。
1938年7月,國民參政會在武漢正式成立。國民參政會的設立,是國民黨在民主政治方面的一個重大進步,第一次為各主要抗日力量共同參與中國政治提供了一個穩定的場所。
在抗戰中,國民參政會成為中國共產黨實施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方針政策、鞏固國共團結的重要陣地。毛澤東陳紹禹秦邦憲林祖涵吳玉章董必武鄧穎超等7人接受了國民政府的聘請,擔任國民參政員。

歷史

初期

1938年7月6日,第一屆第一次國民參政會在武漢召開。中共參政員陳紹禹秦邦憲林祖涵吳玉章董必武鄧穎超出席了會議。在會上,由陳紹禹領銜提出了《擁護國民政府實施抗戰建國綱領案》,號召全國軍民積極幫助政府,為全部實現《抗戰建國綱領》而努力奮鬥。同時,希望國民政府儘快根據該綱領制定具體詳明的實施辦法。全體參政員起立鼓掌通過了這一提案。
國民參政會
一屆一次會議結束後,參政會遷往重慶,隨後召開一屆二次國民參政會。中共參政員陳紹禹、秦邦憲、林祖涵、吳玉章、董必武、鄧穎超趕往重慶出席會議並提出《擁護蔣委員長和國民政府,加緊民族團結,堅持持久戰,爭取最後勝利案》。大會排除汪派分子的干擾,通過了《擁護蔣委員長決議案》。
一屆二次參政會閉幕不久,身為議長的汪精衛公開叛國投敵。一屆三、四、五次會議分別通過了《擁護政府抗戰國策決議案》、《聲討汪逆兆銘電》、《聲討汪逆兆銘南京偽組織電》,表示了參政會“一致斥伐,以昭大義”的嚴正立場。
1939年1月國民黨五屆五中全會後,參政會內部出現摩擦和分裂。中共和中間黨派和國民黨在參政會上公開交鋒,最後通過了主要反映中間黨派意志的《召集國民大會,實行憲政決議案》。隨後,在全國掀起了抗戰時期第一次憲政運動。

中期

皖南事變”以後,中共先後提出解決事變的具體辦法和解決“皖南事變”的臨時辦法,作為出席參政會的條件,但均被國民黨蠻橫拒絕,中共參政員最後拒絕出席二屆一次參政會。
國民參政會
二屆一次參政會結束後,中間黨派日益左傾,成立了“中國民主政團同盟”。
1944年9月5日,三屆三次國民參政會在重慶召開,大會請政府和中共代表向參政會報告國共談判情況。9月15日,中共代表、參政員林伯渠和國民黨代表、軍委會政治部長張治中分別向大會報告了4個月來國共談判的經過和各自的主張。中共關於成立聯合政府的主張得到中間黨派和無黨派知名人士的一致擁護,國統區出現了民主運動的新高潮。

後期

抗戰勝利之際,國民黨為了繼續實行一黨獨裁,修改參政會《組織條例》,使國民參政會幾乎為國民黨一黨獨占。與此同時,國民政府宣布1945年11月12日召開國民大會,並決定提交第四屆國民參政會審議通過。為表示抗議,中共決定不參加1945年7月召開的第四屆國民參政會,而通過會外活動揭露國民黨的反動政策,闡明自己的主張,爭取中間勢力。救國會等中間黨派和國民黨內的愛國人士也反對國民黨的倒行逆施,迫使參政會沒有就國大的日期、代表、職權問題作出決定。
1946年1月政協會議的成功,是中共和民主黨派的一個勝利,是對國民黨一黨獨裁的否定。但不久,政協決議被國民黨完全推翻。在四屆二次參政會上,國民黨參政員攻擊“政協不合法”,叫囂“立即撤銷政協會議”。甚至鼓動會議通過對共產黨的討伐案。
1948年3月28日,行憲國大召開前夕,國民參政會宣布結束。

組織結構

儘管國民黨稱國民參政會是“反映民意決定國家大政方針之代表機關”,但只要稍加分析,即可看到國民參政會與“民意機關”相去甚遠。首先,它不承認各抗日黨派的合法地位;其次,它由國民黨組織,國民黨占了大多數席位,最高時達84%;第三,參政員均由國民黨中央遴選,不能完全代表全國人民的意志;第四,參政會職權有限,其決議對政府沒有多少約束力。因此,這樣的組織並不是一個具有議會性質的“民意機關”,只能是一個“諮詢機關”。

評價

總之,國民參政會作為黨派合作的政治組織受整個抗戰時期中國政治的制約,國共之間的合作與鬥爭,是它10年歷史發展的主旋律。它為中國共產黨和其他黨派同國民黨的政治合作,提供了公開、合法、穩定的場所,客觀上有利於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鞏固。國民參政會並非國民黨標榜的“民意機關”,更算不上民主政治的典範,然而和中國封建專制政體相比,和民國以來的所謂“民主政治”相比,抗戰時期的國民參政會從形式到內容都有一定程度的進步。國民參政會的存在及其演變記錄了中國政治民主化艱難前行的歷程,在中國現代史特別是抗日戰爭史上確有其重要的影響。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