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駙馬大街,在北京宣武門內大街,路西。1965年改名新文化街。明屬阜財坊,清為鑲藍旗地界。明宣宗年間建此街,至今己有580多年曆 史。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石駙馬大街
- 外文名:Shi Fu Ma Street
- 建造年代:明宣宗年間(1425年-1435年)
- 改名時間:1965年
- 現名:新文化街
石駙馬大街,在北京宣武門內大街,路西。1965年改名新文化街。明屬阜財坊,清為鑲藍旗地界。明宣宗年間建此街,至今己有580多年曆 史。
石駙馬大街,在北京宣武門內大街,路西。1965年改名新文化街。明屬阜財坊,清為鑲藍旗地界。明宣宗年間建此街,至今己有580多年曆 史。...
該系南于寶軒、劉彥、王紹鏊等組成、民五的平社及民八的石行會館的分子,一部分加入了順治門大街二百號系,一部分則加入本系。本系時在議會中的議席,不過20...
文華胡同位於北京市 西城區南部,東西走向,東起佟麟閣路,西至鬧市口大街。全長454米,寬約3米。明朝屬阜財坊,稱石駙馬街後半邊胡同。清朝屬鑲藍旗,乾隆年間稱...
解放後為石駙馬大街一小。鑲紅旗蒙古都統署在回回營4號。鑲紅旗漢都統署在涭水河8號。以上兩處都沒有了,其它的各旗都統署及衙門現在大概都沒有了。詞條...
依據《八旗王公世爵清理京兆旗產代辦處章程》中有關“本處設在石駙馬大街西口路北鑲紅旗滿洲都統署內”的記載,踏察主要集中在新文化街西口路北一帶。採訪中,...
雖然爆炸後衝擊波是向四面擴散的,但從記載中看,爆炸的力量主要是在王恭廠中心區內,如石駙馬大街到工部衙門一帶是官府衙門集中的地方。爆炸後“官員人等死傷者...
一天,他走進宣武門來到石駙馬大街(今北京新文化街),正巧趕上克勤郡王回府,路上行人要迴避,李誠甫不知道有這套規矩。他覺得既新鮮又熱鬧。他只顧看熱鬧。沒面牆...
熊周兩家不遠,同在石駙馬大街,其時周俟松已考入北師大數學系就讀。許地山在燕京大學讀書時就很出名,這不僅因為他是文學研究會的發起人之一,還因他一年四季愛穿...
1919年11月30日下午,位於石駙馬大街的北京女高師從學校大門到禮堂之間的兩旁樹木和建築物上都用素絹和白花裝點,莊嚴而肅穆。在京的著名學者、社會活動家李大釗、...
大木飛至密雲,石駙馬大街有大石獅子,重五千斤,數百人移之不動。從空飛去順承門外……”有文獻記載:在爆炸中心範圍內,走在街上的官員薛風翔、房壯麗、吳中偉...
清光緒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御史黃瑞麟奏請設立京師女子師範學堂,清學部決定在石駙馬大街(今新文化街)斗公府舊址建築校舍。直到清宣統元年(公元1909年)建成。其...
9 石駙馬大街的克勤郡王府1O 石駙馬大街的貝勒府11 太平湖畔的貝勒喀爾楚渾宅12 “神力王”、“達磨蘇王”和順承郡王13 扁擔胡同的貝勒杜蘭宅...
宣統二年,新校舍竣工,該校遂遷至石駙馬大街(即現在北京新文化大街魯迅中學原址)。 [1] 1912年民國以後,遵教育部令改稱“北京女子師範學校”。 [1] ...
在北京西城區宣武門以西有座明清時期的王府,沿府東圍牆,一條南北拖東的丁字形胡同,與東西向的“石駙馬大街”相聯,這丁字形胡同就叫“鮑家街”。據山西應州《鮑...
為接趙紉蘭和兒女回北京,李大釗在附近的石駙馬大街後宅35號新租了一所住宅。這所住宅也比較寬敞,獨門獨居,趙紉蘭沒有感到任何不適。她也十分願意李大釗把原來租的...
初以范靜生本人住宅(西城區石駙馬大街83號,今新文化街86號)為所址。後在文津街3號建築3層樓房為新所址,1931年落成。石駙馬大街舊址改設為通俗博物館。動物學...
1925年2月10日,《世界日報》以對開四版(兩個月後增至對開八版)創刊,社址遷至石駙馬大街90號。日報宗旨一如其舊,不改初衷,以夾敘夾議的新聞報導和評論文章...
但石駙馬大街校舍已在教育部東院(今教育街1號)上課。1927年6月18日張作霖在北京建立大元帥府。把國立九院校合併於京師大學校,改女師大為京師大學校內的師範學院...
熊希齡及妻朱其慧德政碑是1949年10月在北京市宣武區石駙馬大街二小發現的拓片原物。...
部在宣武門內石駙馬大街88號辦公。編審部下設總編室、語文組、歷史組、地理組、自然組和教育組,經理部下設生產處和經理室。原上海聯合出版社改組為人教社上海...
生在北京城內石駙馬大街羅圈胡同寓所。四歲時隨祖母張太夫人及母親許氏由京師回到故鄉常熟。翁同龢自幼稟性好學,通讀四書五經,並以優異成績考入常熟縣學游文書院...
圖書館總館在和平門外南新華街的學校本部,分館設在石駙馬大街的文學院。共有館舍1904平方米,閱覽座位300餘個。1952年院系調整後,石駙馬大街的圖書館分館撤消,...
學堂在北京石駙馬大街成立附屬國小,定名為京師女子師範學堂附屬兩等國小堂,招收女生4個班;這就是北京第二實驗國小的前身。1911年,更名為國立北平女子高等師範學校...
1915年下半年,袁世凱加快了復辟帝制的步伐,8月授意其親信楊度出面,拉攏孫毓筠、嚴復、劉師培、李燮和、胡瑛等所謂“六君子”在北京石駙馬大街發起組成。8月23日發表...
為了紀念其胞兄范源濂,范旭東將其兄在北京市石駙馬大街住宅捐獻給該社,並倡議籌集基金舉辦“靜生植物研究所”,在北京西郊設種植園。范旭東受國民黨政府中央研究院...
1920年春至1924年1 月,李大釗一家在石駙馬大街後宅35號(今西城區文華胡同24號)北院居住將近四年,這是他在故鄉之外與家人生活時間最長的一處居所。1979年8月21...
萬曆九年(1581年),王思任的家搬到了石駙馬大街,往西三家就當時的吏部尚書王國光的府邸。這一年,王思任讀完了《四書》,開始學習《五經》。萬曆十年(1582年),...
1912年任教育部僉事。安家北京,初住石駙馬大街內鮑家街,與周肇祥(字養庵)同住,後遷至都城隍廟街(今成方街)。1915年清史館成立,趙爾巽任館長,聘其為協修,...
上世紀40年代中期,呂宜園住在北京石駙馬大街,距離齊白石所住的跨車胡同很近。有一天,呂宜園隨齊白石的同鄉應邀到齊宅小酌,受到了主人的熱情接待。他們到達之後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