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希孟(1901-1976),字次敏,江西省南城縣人。著名愛國民主人士。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程希孟
- 國籍:中國
- 出生地:江西省南城縣
- 出生日期:1901
- 逝世日期:1976
- 畢業院校:北京高等師範學校
個人簡介,人物生平,主要成就,出版著作,
個人簡介
程希孟(1901-1976),字次敏,江西省南城縣人。著名愛國民主人士。程希孟幼年從父家讀,父母雙亡後,由長兄希文撫養。1918年考入北京高等師範學校(今北京師範大學)英語系。1922年受聘於師大附中及女高師附中任教。1924年公費出國就讀於美國威斯康星州立大學和紐約哥倫比亞大學。1926年9月,轉入英國倫敦大學經濟學院攻讀博士學位。是年加入中國國民黨,任國民黨倫敦通訊部宣傳委員。第二年,在巴黎出席國民黨駐歐各支部代表大會時,結識許德珩,並成為摯友。1928年,公費留學停辦返國,在上海大陸大學、復旦大學任教,並為北新書局譯書。
人物生平
1930年,得到江西省教育廳留學公費,再度赴倫敦大學經濟學院就讀。1933年獲博士學位。在該校期間,他參加了留英學生的抗日救國活動,赴日內瓦參加國際聯盟就日侵華問題辯論會,結識了十九路軍將領陳銘樞。畢業後,即赴香港與李濟深、陳銘樞會合,同往福建與蔣光鼐、蔡廷鍇一起醞釀發動福建事變,並在“中華共和國人民革命政府”中任文化委員。後因事變失敗,退隱香港,與方振武同赴義大利、瑞士、法國、英國參觀訪問,並隻身赴蘇聯考察。
1935年6月,經許德珩推薦,到北平大學法商學院任教,積極參加“一二·九”學生運動。次年,與徐冰、馬敘倫、許德珩、許壽裳、齊燕銘等教授組織“北平文化界救國會”,聯名發表宣言,堅決反對賣國投降,積極從事抗日救亡運動。“七七事變”後,與許德珩奔赴晉、冀、魯、贛等地,動員國民黨地方勢力派參加抗日,並協助熊式輝創辦戰時政治講習所,宣傳抗日,培養幹部。
1938年,經陳銘樞等推薦,被選為國共合作的國民參政會參政員,連任第二、三、四屆參政員,在國民黨中央宣傳部和外交部兼職。1947年,以中國駐聯合國代表團顧問身份,參加聯合國經濟和社會理事會工作。
1949年4月,國共和平談判破裂,通過老舍、王作民、許德珩等向中國共產黨和人民政府表示歸國意願。在紐約參加進步學生舉行的新中國建立慶祝晚會。拒絕國民黨政府要他去台灣的要挾和美國當局的重重阻撓,以去加拿大旅遊為掩護,於1950年5月轉道回國。
回國後,目睹祖國發生的巨大變化,由衷擁護共產黨的領導,於1951年12月11日在《光明日報》上發表《我如何回到了祖國》一文,決心為新中國的建設而努力工作。1952年6月,被安排到中國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研究室工作,後任該室主任,負責研究聯合國經社理事會的活動和西方國家經濟情報等,並數次出國參加經濟貿易會議。
主要成就
歷任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二、三、四屆全國委員會委員,九三學社中央委員、宣傳部副部長,中國國際委員會顧問。
出版著作
他的著作有:《歐洲外交透視》、《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經濟後果》(翻譯)等。1998年,程希孟親屬將其生前所藏100多冊珍貴外文書籍送中央編譯局圖書館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