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回隆鎮地處河北省最南端,隸屬河北省邯鄲市
魏縣,鎮區與臨漳縣,安陽縣,內黃縣三個縣緊密相連。回隆鎮東北距魏縣31千米,東南距
內黃縣31千米,西北距
臨漳縣31千米,西偏南距
安陽45千米。回隆鎮中心大十字街的經緯度為
北緯36度08分52秒,
東經114度45分52秒。
北是魏縣車往鎮,東是魏縣泊口鄉和河南內黃縣宋村鄉,南是內黃縣田氏鎮,西南是河南安陽縣北郭鄉,西北是臨漳縣磚寨營鄉。兩省四縣邊界交錯於鎮區周邊,地理位置特殊險要。
回隆地處華北平原中部,為古黃河沖積平原,地勢平坦,由西北向東南緩緩傾斜。西距太行山脈約110公里,東距大海之濱約540公里,屬於海河流域之漳衛南運河流域境內。北距
漳河約7公里,南距
衛河約30公里。
氣候水文
該鎮屬北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氣候溫和,
四季分明,
日照充足,雨量適中,春季溫暖,夏季炎熱多雨,秋季涼爽,冬季寒冷乾燥,降雨多集中在7、8月份,2006年全年平均氣溫13.5度,2005年全年降雨量為604.9毫米,歷年平均降水日數為72天,其中降雪日數平均10天。
回隆鎮地表水並不豐富,飲用水源主要採用地下水,以大氣降水地表水入滲和山前河谷潛水側向流入而補給。
行政區劃
回隆鎮下轄30個居民委員會,分別是:
東街(鎮區)、北街(鎮區)、西街(鎮區)、南街東(鎮區)、南街西(鎮區)、南營(鎮區)、南栗莊(鎮區)、小任莊、步村、西張莊、劉莊營、馮莊、崔小汪、李大汪、常大汪、前朋固、後朋固、東趙村、後趙村、西趙村、六上、後張莊、東孔大汪、西孔大汪、東韓小汪、南韓小汪、西韓小汪、北韓小汪、東梁小汪、西梁小汪。
老鎮區城牆內部原來只有東西南北四道街,城牆推倒以後,城牆東南角外的玉皇廟村併入南街,後將南街分為南街東和南街西兩個生產大隊。南營原名校尉營,因地處南門外,改稱南營。南栗莊源於明初山西洪洞縣移民,栗氏到此立莊,因地處回隆鎮南,稱為南栗莊。其他村莊,除了小任莊是源自清道光年間由內黃縣大任莊的任姓來此定居建莊得名外,其他都是源自明初山西移民。
區域交通
回隆鎮歷史上曾經是水路、陸路交通要道,關津要隘。大運河故道從此流過,明代曾是漕運碼頭,轉兌儲糧
之所。過去,出回隆鎮西門有大道過武莊、湘河店、韓化橋等村到安陽城九十里,出東門有大道經六上、馬頭、雙井到大名城九十里,是
大名府到
彰德府大道的中途要隘。
現在,叢峰公路,魏回公路,牙回公路使回隆連線兩省四縣,通向四面八方,從峰公路西至邯鄲峰峰礦區,東達大名縣,穿鎮而過,是邯鄲南部貫穿東西的交通要道。回隆南7公里為河南省道安聊公路。
邯鄲汽車中心站(邯鄲西站)和邯鄲東站都有直達回隆的客車,安陽汽車東站有直達回隆的客車。另外,峰峰、武安、邢台、石家莊、保定、長治、太原、北京、鄭州、陽泉等城市均有客車直達回隆。
歷史沿革
回隆鎮歷史上幾易其名,單從宋朝得來“回龍”到今天的“回隆”也已經有1000多年的歷史了。再追溯改名回龍之前的歷史將更為久遠。
夏
據邯鄲地方歷史記載,
大禹治水由回隆入魏域,古黃河從回隆流經。
春秋戰國
回隆一帶有
新築城,先屬
衛國,後屬
魏國,公元前589年,這裡曾發生齊衛新築之戰。
秦
漢
據新版《魏縣誌》記載,回隆在東漢時期叫“大徐村”。此事在清代《彰德府志》中也可以得到印證。《彰德府志》對回隆玉皇廟的歷史有一段詳細的記敘:“漢明帝時,大徐村南街有一大廟。南北朝時改建紫嶺寺。延至宋宣和年間,修繕一新,主殿神像改為鐵鑄,後人慣稱‘鐵佛寺’。清初因戰亂毀壞,部分殿宇再修繕,改名‘玉皇廟’。清末毀於漳患,遺址尚可有物。”漢明帝是東漢第二位皇帝,公元58—77年在位,大徐村距今已近2千年。
南北朝
據安陽寺石碑記載,
安陽寺原名赦齊寺,始建於南北朝北齊
文宣帝天保年間,為皇帝中宮之一。
隋唐
隋大業四年,煬帝詔發河北諸郡民百餘萬開
永濟渠,南達黃河,北通涿郡,永濟渠由內黃而北,過大徐村,洹水鎮(今舊魏縣),又東北流。煬帝巡幸永濟渠,改大徐村為
御河鎮,並在此設碼頭。
清嘉慶《
安陽縣誌》記載:“回隆鎮,南臨御河,
隋煬帝道衛輝蘇門百泉東北流,引淇、滏、漳、洹為大河,御以巡幸,賜名御河鎮。居臨漳、安陽、內黃、魏縣之交沖,嘉慶初年奉旨立司場,為總兌河南糧儲之所。”御河的修通,在回隆歷史上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它使回隆成為了一個水路要道,促進了回隆的發展,開創了回隆發展的新時代。
在民國1931年版《中國古今地名大辭典》中,有回隆鎮條目如此記載,回隆鎮,一作回龍鎮,在河南安陽縣極東,與臨漳內黃二縣接界,為縣東孔道,舊名御河鎮,明嘉靖中改置總都河南糧儲之所於此,今有縣佐駐之。
唐朝的回隆是大運河沿岸一處重要的水運碼頭,物資集散地。
宋
據清康熙《魏縣誌》載,該村原名大徐村,隋唐時改名御河鎮,因村東臨御河而得名。宋朝真宗北征至此而回,村名遂改為回龍鎮,後“龍”字演變為“隆”,後人稱之為回隆。
據光緒《臨漳縣誌》記載:“真宗六龍迴鑾之處,故名回龍,後易名回隆。”
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初,回隆南街西村在奶奶廟舊址,出土一塊明萬曆三十九年的石碑,碑文開始寫道:“
鄴東八十里許,鎮名回隆,昔宋真宗北伐至此迴鑾,故號曰:回龍。有大名府志及
內黃縣巡檢司印足征,而今以為回隆。”
西門口泰山奶奶廟有碑文記載,此廟始建於宋真宗迴鑾時期。
明正德大名府志記載,魏縣十景中有一景“回隆古廟”,又稱為“古廟靈煙”,此廟是紀念宋真宗迴鑾一事所建。
從周邊各縣方誌以及其他著作的記載中,可知是
宋朝的第三代皇帝
宋真宗御駕北征抗擊遼軍,至此返回得來回龍鎮這個名字。宋史記載,宋
鹹平二年(999年),遼主
耶律隆緒大舉南犯。宋真宗御駕親征,應是這次征討,宋真宗行至御河鎮,遼兵大掠而去,宋真宗從此迴鑾,為紀念此事,這裡建了一座“回龍廟”,後演變為回龍廟鎮,回龍鎮。
元明清
元順帝至正年間,回隆造妙福寺(石碑及臨漳縣誌均有記載)。
明成祖永樂年間,兵部設安陽縣回隆水驛。《
相州志》:安陽縣東九十里,有
回隆驛。 明英宗正統二年,內黃縣在此設回隆廟巡檢司,以其地廣人稠多盜賊也。
明代正德年間《大名府志》記載魏縣西南六十里有回龍廟,且有回龍廟渡口。此書同時記載在內黃縣有回隆鎮及回隆巡檢司。
明朝,回隆古廟是大名府魏縣十景之一,別稱“古廟靈煙”,“高館禮賢”。
乾隆《內黃縣誌》記載“回隆廟內黃街渡口在縣西北五十里”。
可見自隋朝以來,直至明清,回隆鎮一直是瀕臨御河,航運發達,十分繁華的古鎮。
且從各地地方志來看,至少從明代開始,回隆就已經成為四縣分管之地。
回隆從清朝建造寨牆,具體年代不詳。
據內黃志看,在光緒年間,回隆內黃街渡口廢,說明衛河已經改道,不經回隆流過。
近現代
漳衛改道,回隆失去河道通達的便利。在此時期,回隆西街屬臨漳縣,北街屬大名縣,南街屬安陽縣,東街屬內黃縣。安陽縣在回隆設縣佐駐紮。當時,四縣在四道街均設有鹽店。有一所大臨安內四縣公立國小。
這一時期,全國動盪不安,各地軍閥混戰,百姓艱苦度日,在這一背景之下,再加之回隆四縣分統,管轄不明,回隆鎮駐有多股匪頑。
1938年,
陳再道、王新亭奉八路軍總部命令,指揮
一二九師、
一一五師各一部發起
漳南戰役,取得勝利,之後
安陽縣抗日民主政府在回隆宣布成立,縣長
張振邦(張子政)。
之後,陳再道又在1942年11月2日痛擊“偽自治軍”戰役,1947年4月6日
豫北戰役中又兩次帶兵攻打了回隆,最終解放了回隆。
1947年,豫北戰役之後,中共太行五分區根據革命鬥爭形勢的需要,於4月15日在回隆成立了中共漳南縣委、縣政府,隸屬安陽專區。曾養齋任縣委書記,白佩珩任縣長。
1949年10月20日,奉華北人民政府電令,漳南縣制撤銷,漳南縣所轄鄉村分別劃歸臨漳縣、鄴縣、內黃縣等縣,回隆全鎮劃歸河北省魏縣,結束了幾百年來多種行政區劃分管的局面。
1961年建回隆公社。
1984年改鎮。
90年代,魏縣設立回隆鎮經濟技術開發區。
歷史事記
回隆古廟
明代大名府志記載魏縣十景之一的“回隆古廟”,又稱“古廟靈煙”,並有魏縣多位地方官為之作詩,回隆古廟應該是為紀念宋真宗迴鑾一事,但是由於回隆古廟已經消失於人間,並沒有任何出土實物證據,因此,無法得知此廟的建造時間和具體情形。正德年間魏縣
教諭梁矩曾有詩篇《回隆古廟》如下:
地勝回隆為巨鎮,
近河古廟喜堂堂,
茂林遠屋含煙翠,
華匾書金耀日黃,
祈報居人惟鼓吹,
往來過客奠壺觴,
門前流水任朝暮。
香火爐薰歲月長,
回隆返照
清朝臨漳縣八大奇景之一。清代回隆是“兩省四縣加一州”所管轄的大集鎮。其西街為臨漳縣管轄。當時大的村鎮為防匪兵,都築有寨牆,回隆的西寨門上有一塊石頭橫匾,打磨得非常光滑。每當夕陽西墜,暮色籠罩大地的時候,在此石匾上就能看到綽綽日影。據說,此門正對
太行山兩峰間隙,隨謂之“回隆返照”。
落日殘霞何地無,
回隆古鎮更堪娛,
萬家樓閣弦歌滿,
倒掛斜陽對酒爐。
就是對這一景觀的寫照。
“回隆返照”在明清時期是著名的臨漳八大奇景之一,清康熙年間進士、任福建惠民縣知縣的臨漳人李長庚,康熙年間舉人臨漳人許象岑以及雍正年間兩任臨漳縣令陳大玠和
李宜芳,都為“回隆返照”奇景寫有詩篇。其中雍正六年上任的臨漳縣令陳大玠寫“回隆返照”詩云:
萬家樓閣隱丹楓,雨過村墟返昭紅。
賈客馳歸行落葉,征人投宿逐飛鴻。
雲霄北望皇都莊,平野東看泰岱崇。
古鎮鄰封多接壤,霞光一片圖畫中。
兩省四縣加一州
回隆位於中原大地腹心,歷史上,黃河、衛河、漳河、都曾流經回隆,這裡水陸交通便利,物阜民豐,商貿繁榮,不僅是兵家、商家,而且也是地方行政區劃必爭之地。回隆在明、清、民國數百年間一直屬兩省、兩府、四縣加一州管轄。即河北(京師或
直隸)、河南兩省;大名、彰德兩府;一州指開州(今
濮陽)。河北在明朝稱京師,在清朝稱為直隸。臨漳縣在明清以及民國時期屬於河南省
彰德府管轄。魏縣也一度劃入大名縣。因此,明清數百年來,回隆鎮西街屬臨漳管轄,北街屬大名縣管轄,南街屬安陽縣管轄,東街屬內黃縣管轄。另外開州有一紳士在回隆管轄有三十畝地。故以上諸府、縣對回隆歷史均有記載。 解放後,回隆全部劃歸魏縣。
土匪的結局
解放前,全國形勢動盪不安,軍閥混戰,時局混亂,再加上日本帝國主義的入侵,滋生了大量偽軍和土匪武裝勢力。冀南豫北地區也出現了不少土匪,比較有影響的包括臨漳的
郭清、安陽的王自全等。回隆鎮四縣分轄,管轄混亂,自然成了土匪盤踞的優良土壤。僅回隆一鎮,就盤踞著
程希孟、程明軒(程乾)父子、
郭德惠以及
李成華三股武裝,成為令人生畏的土匪窩
。他們與周邊的土匪勢力都保持著密切聯繫,他們的存在嚴重影響著冀南、豫北地區的社會安定。後在日軍幫助下,在回隆鎮成立了“東亞同盟自治軍”。王天祥任軍長,程希孟為副軍長,李成華為一旅旅長,程乾為二旅旅長,二旅下面有程坤、郭德惠兩個團長,另外還有三旅程道合,四旅楊法賢,另有一個突擊團。土匪稱霸一方,殘害無辜,遭到人民的強烈反對和痛恨。
1938年漳南戰役,1942年11月2日痛擊偽自治軍戰役,1947年4月6日豫北戰役,
陳再道三次攻打回隆,最終消滅了程氏父子。擊潰了回隆的偽軍勢力。
郭德惠在1947年4月10日楚旺戰鬥中被捕獲,1947年4月23日被處以極刑。
李成華身在偽軍心為八路,他擁護共產黨,多次為八路軍做出貢獻,偽軍成立前,1938年,他是安陽縣抗日游擊隊大隊長,1942年冬,他加入共產黨。1943年5月9日,由於漢奸的告密,被騙至邯鄲遭日軍殘害。之後被追認為革命烈士。
陳再道三打回隆
陳再道將軍指揮了三次攻打回隆的戰鬥,即1938年8月27日
漳南戰役,1942年11月2日痛擊“偽自治軍”戰役,1947年4月6日
豫北戰役。
第一次,漳南戰役,1938年8月至9月,八路軍129師和115師各一部,對冀南豫北地區的偽軍土匪進行了一次反擊作戰,之後在回隆鎮成立了安陽縣抗日民主政府;第二次,針對偽“東亞同盟自治軍”不斷蠶食我根據地的嚴重情況,對其發起反擊。1942年10月底,陳再道就召集幾個團的領導同志開會研究下一步如何攻打回隆鎮。回隆鎮是冀南軍區與冀魯豫軍區的結合部,也是一分區南端的一個大鎮子,是慣匪程希孟盤踞的主要據點,有600多人。程希孟是偽“
東亞同盟自治軍”的副軍長。其子
程明軒是二旅旅長,外號叫“
半截磚”。他們父子依仗日本人撐腰,為所欲為。一分區的同志曾多次派人爭取程希孟,他都不聽。他還積極配合日軍“掃蕩”,肆無忌憚地殺害一分區的幹部、戰士,搶掠人民的財產.9月間,一、三分區主力曾打過他一次,未能殲滅他。這次,決心強攻回隆鎮,剷除這個禍害。
1942年11月2日晚,強攻回隆鎮的戰鬥打響了。戰士們抬著梯子,在一分區選派的嚮導的帶領下,直撲回隆鎮。機槍聲、手榴彈爆炸聲震耳欲聾。騎兵團從東門突破後,從東街向西街打,攻擊程希孟的住宅;二十團從南門攻進後,正面圍殲偽軍的主力。敵人利用沿街的碉堡、房屋進行抵抗。經徹夜激戰,將敵大部殲滅,斃俘敵500餘人,繳獲了大批武器、彈藥和軍用物資,程希孟父子帶少數人向安陽逃竄。這一仗對打開一分區的局面起了很大作用。11月3日,陳再道將軍隨部隊進入回隆鎮。寬寬的街道,商號、店鋪、飯館也不少。陳再道說:“好久不進城鎮,這回又開了開眼界”。第三次,豫北戰役,1947年3月至5月,晉冀魯豫野戰軍發起豫北戰役,4月份,攻克回隆鎮,之後在回隆鎮成立漳南縣。
歷史文化
民間藝術
回隆鎮有多種寶貴的民間藝術。西街的“同順會”高蹺,東街的“德勝會”跑秧歌,南街的“三合會”背歌,聞名遐邇,其中背歌為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北街曾有抬歌,現失傳於回隆。
武術傳承方面,回隆鎮流傳有“太祖俠客刀”、“心意六合拳”等。
地方小吃
回隆燒雞、回隆扒糕、回隆步家狗肉、煎灌腸、大鍋菜、皮渣、綠豆糊塗(有傳人,但未從事)
城牆
回隆鎮古時人口密集,城區龐大,為防匪患及水患,於清代建造寨牆,寨牆高三丈,下寬二丈,上寬一丈,寨牆有四個城門,西門稱望庚門,北門稱承恩門,東門稱迎春門,南門稱向陽門,其中西門還流傳有回隆返照的傳說。解放後已全部推倒,只有高低不平的路面以及鎮內許許多多寨溝可以看出當年寨牆的痕跡。今天仍有北門西門東門南門之稱呼,是人們對原城門位置稱呼的延續,一直未改。鎮內居民今日仍有喜事進門白事出門之習俗。
寺廟
回隆鎮歷史悠久,商業繁榮,人口密集,因此,有很多廟宇。對於回隆寺廟有
三山四寺九台十八廟,廟上有山,山上有廟之說。民國時期至解放之後,諸多廟宇都被推翻,改革開放之後,經濟復興,回隆的善男信女紛紛籌資重建寺廟。今天,行走於回隆鎮內,可見臨漳寺、關帝廟、泰山奶奶廟、安陽寺、蒼龍廟、土地廟、三義廟、三官廟、玉皇廟、菩薩廟等諸多廟宇,另有很多廟宇如
二郎神廟、
文昌帝君廟、火神廟、財神廟等等沒有再恢復。
百家姓
回隆鎮歷經千年,各代特別是明清時代,災害頻繁,移民人數劇增,由各地的人來回隆逃難或經商的人定居於此,使得回隆姓氏眾多,門戶林立,大戶小戶姓氏100個以上,因此被稱為回隆百家姓。後來,一些姓氏消失,如今,經不完全統計, 回隆姓氏在92個以上。
金三角與小香港
曾幾何時,回隆被戲稱為“金三角”、“小香港”。原因是回隆處於兩省四縣交界中心點,四道街分屬四個縣管,西街的人犯了事跑到東街,就出了縣,西街就不能隨便去抓。於是回隆在行政管理上屬於都來管,又都管不到的地方。同時,回隆又是一個商業繁榮之地,商業票號、錢莊、客棧、市場布滿街道,人口密集複雜,綜合以上因素,與香港、金三角二地情況類似,於是得來金三角、小香港的稱呼。
宗教
回隆鎮主要的宗教信仰有
佛教、
基督教、
天主教、
道教,有臨漳寺、安陽寺、基督教堂、玉皇廟等宗教活動場所多處。
經濟狀況
第一產業
回隆鎮是農業部確定的糖果加工創業基地。
全鎮有耕地53400畝,農作物有小麥、玉米、穀子、棉花、紅薯、西瓜等,回隆本鎮人多地少,農業發展受到限制。回隆鎮有兩家重點養殖企業,魏縣綠洲兔業有限公司和魏縣亞發良種豬有限公司。
第二產業
糖果加工業是回隆的主要工業產業。八十年代,回隆興起糖果加工業,並且得到了持久發展,這些年來,湧現出了竇家、金爾康、師福記、步步康等一批名牌企業,並成立了回隆糖果業協會,回隆糖果業逐漸發展壯大,已經成為全國糖果六大糖果基地之一。主要產品有水果糖、奶糖、酥糖、棒棒糖、泡泡糖、口香糖、軟糖七大系列,200多個花色品種,產品遠銷全國各地,有的產品還通過邊貿打入國際市場。魏縣縣委縣政府在回隆鎮規劃建立占地千畝的回隆糖果城,做了詳細規劃,並對外招商。
2008年底,全鎮共擁有大、中、小企業125家,國民生產總值達到10.3億元,其中農業產值1.1億元,工業和二、三產業產值9.2億元,鎮財政收入415萬元,全鎮人均收入達到3896元。
社會事業
商業重鎮
回隆自古地理位置特殊險要,歷代地方志都記載回隆是中原地區繁華商業重鎮,商人往來不斷,人口眾多,商業繁華,周邊四縣在這都設有營業機構。改革開放以後,回隆的商貿業又得到極大的繁榮,小商品小食品批發業遠近聞名。九十年代,魏縣設立回隆
經濟技術開發區。從商是回隆人的傳統。回隆商人走南闖北,遍布全國各省市,在一些回隆商人聚集的地方,還組建了回隆商會。
回隆糖果工業園
魏縣回隆千畝
糖果食品加工園,位於冀魯豫交界的魏縣回隆鎮東環路兩側,規劃3平方公里,回隆鎮黨委、政府確立了“打造糖果產業集群,建設冀南特色名鎮”的總體發展規劃,建設寬10米的東環路,投資11KW變電站,大型供水廠,供排水工程,污水處理工程,基礎設施完善配套。加工園成立管理委員會,全權管理園區事務,代辦進園企業手續,協調企業環境,全程(全方位、全天候)為進區企業和項目建設服務。
回隆糖果食品加工園,固定資產投入達到6.757億元,投資強度120萬元/畝,現有國內著名的步步康、師福記、竇家、金爾康等糖果食品企業45家,年產各種糖果13萬噸,產品遠銷全國各地,有的還銷往俄羅斯、印度等國際市場,年實現銷售收入11.8億元,實現稅金1882萬元,年安置就業人員2612人,該縣回隆糖果食品加工園已是全國六大糖果生產基地之一。2007年被邯鄲市委、市政府確定為項目聚集區鄉鎮。魏縣回隆千畝糖果食品加工園,具有良好環境、一流的服務、優惠的政策、誠邀天下各界朋友來糖果食品加工園辦企業謀發展,回隆千畝糖果食品加工園是投資者的沃土,成功者的搖藍。
教育衛生
教育
回隆鎮現有中學2所,回隆鎮中學和韓小汪中學。有國小19所,鎮區內有7所。鎮區內有幼稚園9所。
衛生
回隆鎮有衛生院一所,位於東街,鎮區內各村都設有衛生所,其餘村莊也都有衛生室。此外,回隆鎮私立診所眾多,包括骨科,眼科,牙科,神經科,兒科,耳鼻喉科,婦產科,疝氣專科,皮膚病,以及中醫治療疑難雜症各方面均有覆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