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地球上的四季首先表現為一種天文現象,不僅是溫度的周期性變化,而且是晝夜長短和太陽高度的周期性變化。當然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的改變,決定了溫度的變化。四季的遞變全球不是統一的,北半球是夏季,南半球是冬季;北半球由暖變冷,南半球由冷變熱。晝夜長短和太陽高度,在不同季節有周期性變化規律。
地理現象
地球繞太陽公轉的軌道是橢圓的,而且與其
自轉的平面有一個夾角。當地球在一年中不同的時候,處在公轉軌道的不同位置時,地球上各個地方受到的太陽光照是不一樣的,接收到太陽的熱量不同,因此就有了季節的變化和冷熱的差異。
在氣候上,四個季節是以溫度來區分的。在北半球,一般來說每年的3~5月為春季,6~8月為夏季,9~11月為秋季,12~2月為冬季。在南半球,各個季節的時間剛好與北半球相反。南半球是夏季時,北半球正是冬季;南半球是冬季時,北半球是夏季。在各個季節之間並沒有明顯的界限,季節的轉換是逐漸的。
變化規律
從春分經
夏至到
秋分,北半球處於夏半年,南半球處於冬半年。在此期間,北半球晝長夜短,南半球晝短夜長;北極處於極晝,南極處於極夜;
北回歸線以北的太陽高度始終大於平均值,
南回歸線以南則小於平均值。北回歸線以北太陽升起於東北方的地平圈上,降落於西北方的地平圈上。二分日全球各地太陽均升起
於正東方,降落於正西方。
從秋分經
冬至到春分,北半球處於冬半年,南半球處於夏半年。在此期間,南北半球的晝夜長短、
極晝極夜和太陽高度,都同上述情況相反。
北回歸線以北太陽升起於東南方的地平圈上,降落於西南方的地平圈上。
從夏至經秋分到冬至,北半球由夏半年變為冬半年,南半球由冬半年變為夏半年。在此期間,北半球晝漸短,夜漸長,極晝帶逐漸縮小;南半球晝漸長,夜漸短,極夜帶逐漸縮小。北回歸線以北太陽高度一直在減小,南回歸線以南則在增大。北回歸線以北太陽出升方向由東北變為東南,降落方向由西北變為西南。
秋分日由正東升起,正西降落。
從冬至經春分到夏至,北半球由冬半年變為夏半年,南半球由夏半年變為冬半年。南北半球的晝夜長短、
極晝極夜和太陽高度的變化同上述情況相反。北回歸線以北太陽升起的方向由東南變為東北,降落方向由西南變為西北。
從冬至到春分和從夏至到
秋分,全球各地晝長都向平均值(12小時)接近,極晝、極夜的範圍都逐漸縮小。
北回歸線以北和
南回歸線以南的太陽高度都在向平均值接近。北回歸線以北,太陽升起方向逐漸接近正東,降落方向接近
於正西。
從春分到夏至和從秋分到
冬至,全球各地晝夜長短都在向極值變化,極晝、極夜的範圍都逐漸擴大。北回歸線以北和南回歸線以南的太陽高度也趨向極值。北回歸線以北太陽升、落的方向,分別向東北、東南和西北、西南移動。
由於
南北回歸線之間的晝夜長短和太陽高度的變化較複雜,所占篇幅較多,我們沒有充分地說明,讀者自行總結出規律來也是不難做到的。在分析的時候,最好能分成幾個階段來進行。例如,在北半球,可以從春分到太陽直射該地算做一個階段,再到夏至為第二個階段,夏至以後到再次太陽直射為第三個階段,以後可以把到冬至作為下一個階段,由冬至到春分是最後一個階段,太陽完成了一次回歸運動。每個階段晝夜長短、太陽高度、太陽的升落方向及正午時太陽的方向(例如,北半球夏至時,太陽在正午時位於天頂以北,冬至時則在天頂以南),等等,都有較大的變化。
劃分
四季是根據晝夜長短和太陽高度的變化來劃分的。在四季的劃分中,以太陽在
黃道上的視位置為依據,以二分日、二至日或以
四立日為界限。但是,東西方各國在劃分四季時所採用的界限點是不完全相同的。
第一種
我國傳統的四季劃分方法,是以
二十四節氣中的
四立作為四季的始點,以二分和二至作為中點的。如春季
立春為始點,太陽
黃經為315°,春分為中點,
立夏為終點,太陽黃經變為45°,太陽在黃道上運行了90°。這是一種傳統的,常見的方法。
第二種
天文學分類法(即西方分類法)四季劃分更強調四季的氣候意義,是以二分二至日作為四季的起始點的,如春季以春分為起始點,以夏至為終止點。這種四季比我國傳統劃分的四季分別遲了一個半月。
第三種
為了準確地反映各地的實際氣候情況,劃分四季常採用氣候上的方法既近代學者
張寶坤分類法,採用候平均氣溫劃分四季。並且規定:候平均氣溫大於或等於22℃的時期為夏季,小於或等於10℃的時期為冬季,介於10℃~22℃之間的為春季或秋季。按此標準劃分四季,中緯地區季節與氣候相一致,低緯地區和極地附近春、夏、秋、冬的溫度變化很不明顯。同時,在中緯地區,各季的長度也不一樣。這就是氣候四季。例如,北京春季有55天,夏季103天,秋季50天,冬季157天。這種方法,可以結合各地的具體氣候,農業,故運用較多。
第四種
氣候統計法,因為一般以1月份為最冷月,因此,春季,為3,4,5月.夏季,為6,7,8月.秋季,為9,10,11月.冬季,為12,1,2月.這種四季分類法,比較適用四季分明的溫帶地區。
淺論
春、秋二分日,全球各地晝夜長短和太陽高度都等於全年的平均值,具有從極大值(或極小值)向極小值(或極大值)過渡的典型特徵。因此,把春分作為春季的中點,和把秋分作為秋季的中點是非常合理的;夏季里,晝最長,夜最短,太陽高度最大的是夏至那一天,該日地表獲得太陽能量是最多的。所以,夏至作為夏季的中點是很合理的;同理,冬至作為冬季的中點也是很科學的。
但是,從實際氣候上講,夏至並不是最熱的時候,冬至也不是最冷的時候,氣溫高低的極值都要分別推遲1~2個月。我國有“熱在三伏”,冷在
三九”的說法。因此,把夏至和冬至分別安排為夏季和冬季的開始日期,與實際氣候能更好地對應。所以,西方四季劃分更能體現實際的氣候意義。 無論是我國的具有天文意義的四季劃分,還是西方具有氣候意義的四季劃分,都是天文上的劃分方法。這是因為,二分、二至和
四立在天文上都有確切的含義,都是把全年分成大體相等的四個季節,每個季節三個月,太陽在
黃道上運行90°。它們都不能反映各地氣候的實際情況。通過這種方法劃分的季節,就是天文四季。
天文四季是半球統一的。在半球的範圍內,每個季節有統一的開始和結束的時刻,並且在半球範圍內,每一地點均存在著這四個季節,每個季節都是等長的。天文四季具有理論意義,氣候四季具有實用價值。天文四季是氣候四季劃分的基礎。天文四季是半球統一的。北半球是夏季,南半球是冬季;氣候四季則是局部區域(中緯地區)統一的。天文四季的劃分取決於天文現象的變化,氣候四季的劃分取決於氣溫的變化。無論哪個半球的哪個地點,都有等長的天文四季;而氣候四季則在同一地點也不一定等長。這是天文四季和氣候四季的主要不同之處。
二十四節氣
總覽
(按公元月日計算)
春季:2月3--5日交節 [
立春(節氣),黃經315度];
2月18--20日交節[雨水(中氣),黃經330度];
3月5--7日交節 [驚蟄(節氣),黃經345度];
3月20--22日交節[春分(中氣),黃經 0 度];
4月4--6日交節 [清明(節氣),黃經15度 ];
4月19--21日交節[穀雨(中氣),黃經30 度];
夏季:5月5--7日交節 [
立夏(節氣),黃經45度 ];
5月20--22日交節[
小滿(中氣),黃經60 度];
6月5--7日交節 [芒種(節氣),黃經75度 ];
6月21--22日交節[
夏至(中氣),黃經90 度];
7月6--8日交節 [
小暑(節氣),黃經105度];
7月22--24日交節[
大暑(中氣),黃經120度];
秋季:8月7--9日交節 [立秋(節氣),黃經135度];
8月22--24日交節[處暑(中氣),黃經150度];
9月7--9日交節 [
白露(節氣),黃經165度];
9月22--24日交節[
秋分(中氣),黃經180度];
10月8--9日交節 [寒露(節氣),黃經195度];
10月23--24日交節[霜降(中氣),黃經210度];
冬季:11月7--8日交節 [立冬(節氣),
黃經225度];
11月22--23日交節[小雪(中氣),黃經240度];
12月6--8日交節 [大雪(節氣),黃經255度];
12月21--23日交節[冬至(中氣),黃經270度];
1月5--7日交節 [小寒(節氣),黃經285度];
1月20--21日交節 [大寒(中氣),黃經300度]。
節氣歌
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
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每月兩節不變更,最多相差一兩天,
上半年來 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
相關詩詞
四季詩
四季詩是本人根據四季不同的特點所寫的傷心四季:
關於春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白居易:《賦得古原草送別》)
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
龔自珍:《己亥雜詩》)
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
賀知章:《詠柳》)
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
韋應物《滁州西澗》)
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僧志安《絕句》)
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王安石《
泊船瓜洲》)
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白居易《
錢塘湖春行》)
最是一年春好處,絕勝煙柳滿皇都。(
韓愈《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
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
蘇軾《惠崇春江晚景》)
春江潮水連海平, 海上明月共潮生。(
張若虛《春江花月夜》)
我國實行夏曆時間很長,在民間,人們根據節氣、農事等又分別將正月稱早春,二月稱酣春,三月稱晚春、暮春或末春。此外,春天還有“
陽節”、“昭節”、“淑節”、“韻節”及“
蒼靈”等雅稱。
夏季
農曆四、五、六月為夏季,古時分別稱為孟夏、仲夏、
季夏。孟夏又稱為“初夏”、“
首夏”、“
槐夏”,均是四月的別稱。仲夏是五月,“仲”是一季中的第二個月,又稱為“超夏”。季夏是六月,即末夏。
秋季
三秋:古時七、八、九月分別稱為
孟秋、仲秋、
季秋,簡稱三秋。亦指秋季的第三個月,即農曆九月。唐代
王勃《滕王閣序》中有:“時為九月,序屬三秋”之句。
九秋:秋季共90天,簡稱九秋。
張協《七命》詩:“唏三春之
溢露,溯九秋之鳴飈。”
金天:按“
五行”推演,秋屬金,故稱金天或金秋。唐代陳子昂詩曰:“金天方肅殺,白露始專征。”
金素:謝靈運詩:“述職期闌署,理棹變金素。”
李善註:“金素,秋也。秋為金而色白,故曰金素也。”
素節:又叫
素秋,有時專指重陽節,有時則泛指秋天。
歐陽修詩云:“我來夏雲初,素節今已屆。”
王績《九月九日贈崖使君善為》詩也有:“忽見黃花吐,方知素節回。”
素商:按古代“五行”說法,秋天色
尚白,又屬“五音”之中“商”的音階,故有此稱。元代馬祖常《秋夜》詩云:“素商淒清揚微風,草根之秋有鳴蛩。”
白商:
蕭統編撰的《
昭明文選》:“若乃
白商素節,月既授衣。”李善註:“《周禮》:‘西方白。’《禮記》:‘孟秋之月,其音商。’”
白藏:《爾雅·釋天》:“秋為白藏。”郭璞註:“氣白而收藏。”
西陸:晉朝司馬彪《讀漢書》云:“日行西陸之秋。”“西陸”即二十八宿中的昂宿之別名。唐代
駱賓王《在獄詠蟬》云:“西陸蟬聲唱,
南冠客思深。”
在民間,人們根據節氣、農事等又分別將七月稱為首秋、初秋、
早秋、
上秋、
新秋、
蘭秋、
肇秋;八月稱為中秋、佳秋、仲秋、
正秋;九月稱為
深秋、涼秋、
窮秋、暮秋、耖秋。秋天還有“
高商”、“商節”、“白茂”、“凌辰”等雅稱。
冬季
隆冬:《晉書·王獻之傳贊》:“觀其
字勢,如隆冬枯柯。”
三冬:古代以農曆十月為孟冬,冬月為
仲冬,臘月為季冬,簡稱為“三冬”。唐
杜荀鶴《溪居》詩:“不說風霜苦,三冬一草衣。”
九冬:冬季共90天,故云。南朝梁
沈約《夕行夜間鶴》詩云:“九冬霜雪苦,六翮飛不住。”
嚴冬:南朝梁簡文帝集《
大同冬月庚戌》詩:“是節嚴冬景,寒雲掩落暉。”
冬節:有時專對
冬至而言,《南齊書·武陵昭王曄傳》:“冬節間訊,諸王皆書,曄獨後來。”有時泛指冬天,《後漢書·馬融傳》:“方涉冬節,農事閒隙。”曹操《卻東西門行》:“冬節食南稻,春歸復北翔。”
養生
春天時候,人的氣血從裡面往外走,整個自然界也是處在萬物生髮的時候。《
黃帝內經》講了,在這個季節里,一定要記住,要“夜臥早起,廣步於庭。”夜臥就是天黑了以後,你就應該睡覺了;早起,就是早上早點起來。
夏天時候,人容易心情煩躁,動不動就發脾氣。這是為什麼呢?因為夏天氣血都到外面來了,裡面的氣血都相對的不足,所以遇見點事就容易生氣發火。夏天要忌怒,別發脾氣,或者儘量少發脾氣。夏天人要“晚臥早起,無厭於日”,說的就是夏天的時候,我們可以晚點睡,晚點睡早點起,可以睡得少一點,哪怕你中午再補點覺都可以。最晚到了11點以前,你就得上床睡覺了,到了早上五六點鐘你就起來,簡單地說就是跟著太陽走,跟著這個自然的規律,有助於人的陽氣向外生髮。
到了
秋天的時候,人的起居生活養生總結起來就是要“早臥早起,與雞俱興”。“與雞俱興”就是說我們秋天的時候的生活規律要跟著雞走,雞隻要是進窩了,你就睡覺,雞出來了你就起來,與雞俱興。這時候,你的氣血正好是從外面向裡面收的時候,大家知道,白天人的陽氣都在外面,晚上陽氣歸於內了,那么如果你能夠按照與雞俱興這樣早臥早起的話,那么你的氣血就符合這個往裡已逐漸儲藏的這么一種狀態。
到冬天時候,要“早臥晚起,必待日光”,就是等太陽出來了,您再起來。冬天鍛鍊,一定要等著太陽。跟著太陽跑,太陽出來了,你再出去遛彎去,太陽落山了,你就回家去,不要在外面冒著霧露風雪去鍛鍊去,這個是不符合中醫養生的規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