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暑(二十四節氣之一)

大暑(二十四節氣之一)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4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大暑是農曆二十四節氣之一,太陽位於黃經120°。大暑期間,中國民間有飲伏茶,曬伏姜,燒伏香,喝羊肉湯等習俗。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說:“大暑,六月中。暑,熱也,就熱之中分為大小,月初為小,月中為大,今則熱氣猶大也。”其氣候特徵是:“斗指丙為大暑,斯時天氣甚烈於小暑,故名曰大暑。”大暑節氣正值“三伏天”里的“中伏”前後,是一年中最熱的時期,氣溫最高,農作物生長最快,同時,很多地區的旱、澇、風災等各種氣象災害也最為頻繁。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大暑
  • 外文名:Great Heat
  • 代表寓意:一年中最熱的時期
  • 氣候特點:高溫酷熱
  • 季節:夏季
  • 到達時間:每年7月22或23或24日
  • 太陽位置:太陽到達黃經120°
  • 前一節氣小暑
  • 後一節氣立秋
  • 風俗活動:曬伏姜,燒伏香
  • 風俗食物:飲伏茶
  • 農事活動:搶收搶種,抗旱排澇
  • 養生:補脾健胃
  • 三候:腐草為螢;土潤溽暑;大雨時行
  • 屬性:農曆二十四節氣第十二節氣
  • 所屬月份:農曆六月中,大暑時北鬥鬥柄指未
  • 漢語拼音:dà shǔ
節氣由來,簡介,典籍記載,天氣特點,基礎天氣,具體特點,節日民俗,浙江,莆田,台灣,日本,其他,吃仙草,吃鳳梨,相關農諺詩詞,農諺,農事詩,詩詞,大暑 - 農事,大暑 - 養生,飲食,健身,

節氣由來

簡介

大暑是農曆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二個節氣,此時太陽到達黃經120度。
大暑
《通緯·孝經援神契》:“小暑後十五日斗指未為大暑,六月中。小大者,就極熱之中,分為大小,初後為小,望後為大也。”
這時正值中伏前後,中國大部分地區為一年最熱時期,也是喜熱作物生長速度最快的時期。中國勞動人民將大暑分為三候:“一候腐草為螢;二候土潤溽暑;三候大雨時行。”世上螢火蟲約有二千多種,分水生與陸生兩種,陸生的螢火蟲產卵於枯草上,大暑時,螢火蟲卵化而出,所以古人認為螢火蟲是腐草變成的;第二候是說天氣開始變得悶熱,土地也很潮濕;第三候是說時常有大的雷雨會出現,這大雨使暑濕減弱,天氣開始向立秋過渡。

典籍記載

大暑
大暑,六月中。解見小暑。
腐草為螢。曰丹良,曰丹鳥,曰夜光,曰宵燭,皆螢之別名。離明之極,則幽陰至微之物亦化而為明也。《毛詩》曰:熠耀宵行。另一種也,形如米蟲,尾亦有火,不言化者,不復原形,解見前。
土潤溽【rù】暑。溽,濕也,土之氣潤,故蒸郁而為濕;暑,俗稱齷齪,熱是也。
大雨時行。前候濕暑之氣蒸郁,今候則大雨時行,以退暑也。

天氣特點

基礎天氣

大暑節氣正值“三伏”,是我國一年中日照最多、氣溫最高的時期,全國大部分地區乾旱少雨,許多地區的氣溫達35度以上,俗稱的“三大火爐”也最旺。
平靜書齋平靜書齋
在我國華南以北的長江中下游等地區,如蘇、浙、等一帶處於炎熱少雨季節,滴雨似黃金。有“小暑雨如銀,大暑雨如金”,“伏里多雨,囤里多米”,“伏天雨豐,糧豐棉豐”,“伏不受旱,一畝增一擔”的說法。恰如左河水詩云:“日盛三伏暑氣熏,坐閒煩靜在蠅蚊。縱逢戰鼓雲中起,箭射荷塘若灑金。”如果大暑前後出現陰雨,則預示以後雨水多。農諺有“大暑有雨多雨,秋水足;大暑無雨少雨,吃水愁”的說法。
而在我國的華南西部地區雖然高溫出現也最頻繁,但雨水卻最豐沛、雷暴最常見,是雷陣雨最多的季節。這裡有諺語說:“東閃無半滴,西閃走不及”。意謂在夏天午後,閃電如果出現在東方,雨不會下到這裡,若閃電在西方,則雨勢很快就會到來,要想躲避都來不及。
根據大暑的熱與不熱,有不少預測後期天氣的農諺有:如短期預示的有“大暑熱,田頭歇;大暑涼,水滿塘”;中期預示的有“大暑熱,秋後涼”;長期預示的有“大暑熱得慌,四個月無霜”、“大暑不熱,冬天不冷”、“大暑不熱要爛冬”等。

具體特點

高溫酷熱
大家都知道“熱在三伏”。大暑一般處在三伏里的中伏階段。這時在我國大部分地區都處在一年中最熱的階段,而且全國各地溫差也不大。剛好與諺語:“冷在三九,熱在中伏”相吻合。大暑相對小暑,顧名思義,更加炎熱。在《1971~2000中國地面氣候資料》中,從30年8月的極端最高氣溫統計中可以看到:有一部分省區7月的極端最高氣溫值出現在7月下旬,絕大部分省區8月的極端最高氣溫值都是出現在8月上旬,剛好都出現在7月下8月上的大暑時期。
古書中說“大者,乃炎熱之極也。”暑熱程度從小到大,大暑之後便是立秋,正好符合了物極必反規律,可見大暑的炎熱程度了。
長江中下游等地的高溫伏旱
大暑節氣時,我國除青藏高原及東北北部外,大部分地區天氣炎熱,35℃的高溫已是司空見慣,40℃的酷熱也不鮮見。著名的三大火爐:南京武漢重慶在大暑前後也是爐火最旺。比“三大火爐”更熱的地方還有很多,如安慶、九江等。每年最熱的地方也不相同。2003年6~8月的最熱城市是福州、杭州、長沙和南昌。當然最熱的“火爐”,要屬新疆的“火焰山”——吐魯番。大暑前後,下午的氣溫常在40℃以上。旅居新疆的清代詩人肖雄在他的《西疆雜述》詩集中寫到“試將麵餅貼之磚壁,少頃烙熟,烈日可畏。”由此可見,“火焰山”的美稱的確名不虛傳。
伏旱伏旱
大暑期間的高溫是正常的氣候現象,此時,如果沒有充足的光照,喜溫的水稻、棉花等農作物生長就會受到影響。但連續出現長時間的高溫天氣,對水稻等作物成長十分不利。長江中下游地區有這樣的農諺:“五天不雨一小旱,十天不雨一大旱,一月不雨地冒煙”。可見,高溫少雨是伏旱形成的催生條件,伏旱區持續的大範圍高溫乾旱的危害有時大於局地洪澇。除長江中下游地區需要防旱外,陝甘寧、西南地區東部、特別是四川東部、重慶等地也要防旱。
實際上,伏旱並非年年都有,若遇盛夏副熱帶高壓較弱,位置偏南或長江中下游地區有一兩場颱風降雨或時不時有些雷陣雨,就不會出現大範圍伏旱。

節日民俗

浙江

大暑送“大暑船”活動在浙江台州沿海已有幾百年的歷史。“大暑船”完全按照舊時的三桅帆船縮小比例後建造,船內載各種祭品。活動開始後,50多名漁民輪流抬著“大暑船”在街道上行進,鼓號喧天,鞭炮齊鳴,街道兩旁站滿祈福人群。“大暑船”最終被運送至碼頭,進行一系列祈福儀式。隨後,這艘“大暑船”被漁船拉出漁港,然後在大海上點燃,任其沉浮,以此祝福人們五穀豐登,生活安康。台州椒江人還有大暑節氣吃薑汁調蛋的風俗,薑汁能去除體內濕氣,薑汁調蛋“補人”,也有老年人喜歡吃雞粥,謂能補陽。
大暑(二十四節氣之一)

莆田

在大暑節那天,莆田人家有吃荔枝、羊肉和米糟的習俗,叫做“過大暑”。在大暑節那天,親友之間,常以荔枝、羊肉為互贈的禮品。

台灣

大暑節台灣周圍的海域大多布滿暖水魚群,東北海域有魷魚,基隆外海有小卷、赤宗、彰化海域則有黃鰭鯛等。台灣民諺:大暑吃鳳梨,說的是這個時節的鳳梨最好吃。另外六月十五日是“半年節”,由於農曆六月十五日是全年的一半,所以在這一天拜完神明後全家會一起吃“半年圓”,半年圓是用糯米磨成粉再和上紅面搓成的,大多會煮成甜食來品嘗,象徵意義是團圓與甜蜜。

日本

大暑節氣日本人會在社區里架起了長長的竹筒,把煮好的麵條放到竹筒中過水冷卻,供大家品嘗。據說吃過這種竹筒冷麵後夏天不會中暑。

其他

喝暑羊
山東不少地區有在大暑到來這一天“喝暑羊”(即喝羊肉湯)的習俗。在棗莊市,不少市民大暑這天到當地的羊肉湯館“喝暑羊”。
鬥蟋蟀
大暑是鄉村田野蟋蟀最多的季節,中國有些地區的人們茶餘飯後有以鬥蟋蟀為樂的風俗

吃仙草

廣東很多地方在大暑時節有“吃仙草”的習俗。仙草又名涼粉草、仙人草,唇形科仙草屬草本植物,是重要的藥食兩用植物資源。由於其神奇的消暑功效,被譽為“仙草”。莖葉曬乾後可以做成燒仙草,廣東一帶叫涼粉,是一種消暑的甜品。

吃鳳梨

大暑期間,台灣有吃鳳梨的習俗,民間百姓認為這個時節的鳳梨最好吃。加上鳳梨的閩南語發音和“旺來”相同,所以也被用來作為祈求平安吉祥、生意興隆的象徵。

相關農諺詩詞

農諺

  • 大暑熱不透,大熱在秋後。
  • 大暑不暑,五穀不鼓。
  • 小暑不見日頭,大暑曬開石頭。
  • 小暑大暑不熱,小寒大寒不冷。
  • 大暑無酷熱,五穀多不結。
  • 大暑連天陰,遍地出黃金。
  • 大暑大雨,百日見霜。大暑小暑,淹死老鼠。
  • 大暑展秋風,秋後熱到狂。
  • 小暑吃黍,大暑吃谷。
  • 小暑怕東風,大暑怕紅霞。
  • 小暑大暑,有米不願回家煮。

農事詩

大暑處在中伏里,全年溫高數該期。
洪澇災害時出現,防洪排澇任務急。
春夏作物追和耪,防治病蟲抓良機。
玉米人工來授粉,棒穗上下籽粒齊。
棉花管理須狠抓,修追治蟲勤鋤地,
頂尖分次來打掉,最遲不宜過月底。
大搞積肥和造肥,漚制綠肥好時機。
雨季造林繼續搞,成片零星都栽齊,
早熟蘋果揀著摘,紅荊綿槐到收期。
高溫預防畜中暑,查治日曬(病)和爛蹄(病)。
水中缺氧魚泛塘,日出之前頭浮起,
礬水潑灑鹽水噴,全塘魚患得平息。

詩詞

南朝詩人徐勉晚夏詩中寫道:
“夏景厭房櫳,促席玩花叢。
荷陰斜合翠,蓮影對分紅。
此時避炎熱,清樽獨未空。”
詩說夏夜納涼,從房中來到花叢中,席地而臥,欣賞水中蓮荷,眼前又有美酒相伴,十分愜意。
唐代高駢山亭夏日詩云:
“綠樹蔭濃夏日長,樓台倒影入池塘。
水晶簾動微風起,滿架薔薇一院香。”
山亭古樹參天,人跡罕見,薔薇飄香,周身清涼,好一幅別開生面的山中消夏風俗畫。
李白夏日山中詩曰:
“懶搖白羽扇,裸袒青林中。
脫巾掛石壁,露頂灑松風。”
寫出了盛夏時節赤身取涼的狂態。
白居易消暑詩說:
“何以消煩暑,端坐一院中。
眼前無長物,窗下有清風。
散熱有心靜,涼生為室空。
此時身自保,難更與人同。”
詩人認為在室內少放東西,心平氣和坐於窗下,清風便會自然而來,涼爽也就由心而生了。
王維在林茂竹翠處納涼時,給後人留下了千吟不厭的竹里館
“獨坐幽篁里,彈琴復長嘯。
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
詩人認為,只有古樹參天、寧靜清幽的深山古寺,才是消暑納涼的理想去處。
楊萬里亦有同感,他在《暮熱游荷花池上》寫道:
“細草搖頭忽報儂,披襟攔得一西風。
荷花入暮猶愁熱,低面深藏碧傘中。”
把盛夏的炎熱與乘涼的快意寫得意趣盎然,可以說是描寫傍晚在荷花池畔納涼的絕妙之作。
大暑(二十四節氣之一)
清代江堤《消暑詩》
“柳枝西出葉向東,此非畫柳實畫風。
風來無質堆紙上,巧借柳枝相形容。”
則寫出了一個柳下納涼、清風拂面的清涼世界。
左河水的詩大暑云:
“日盛三伏暑氣熏,坐閒兩厭是蠅蚊。
縱逢戰鼓雲中起,箭射荷塘若灑金。”
描寫了我國在大暑季節天氣酷熱、乾旱少雨、蚊蠅叮人情景。
在酷熱炎炎的夏日,吟詠著古人留下的這些避暑詩句,如臨其境,頓生絲絲涼意,夏日的暑氣也仿佛隨之而去。可相較於避暑消夏之愜意率性的表達,有的詩人則聯想得更深一層,更接地氣和民情。如宋代詩人戴復古大熱詩云:
“天地一大窯,陽炭烹六月。
萬物此陶熔,人何怨炎熱。
君看百穀秋,亦是暑中結。
田水沸如湯,背汗濕如潑。
農夫方夏耘,安坐吾敢食?”
詩寫極盛夏的炎熱,更襯托出農夫耕種的艱苦,表現了詩人對勞動人民的深切同情。

大暑 - 農事

(1)早稻收穫及晚稻插秧
“禾到大暑日夜黃”,對中國種植雙季稻的地區來說,適時收穫早稻,不僅可減少後期風雨造成的危害,確保豐產豐收,而且可使雙晚適時栽插,爭取足夠的生長期。要根據天氣的變化,靈活安排,晴天多割,陰天多栽,在7月底以前栽完雙晚,最遲不能遲過立秋
(2)灌溉
棉花花鈴期葉面積達一生中最大值,是需水的高峰期,要求田間土壤濕度占田間持水量在70-80%為最好,低於60%就會受旱而導致落花落鈴,必須立即灌溉。要注意灌水不可在中午高溫時進行,以免土壤溫度變化過於劇烈而加重蕾鈴脫落。大豆開花結莢也正是需水臨界期,對缺水的反應十分敏感。農諺說:“大豆開花,溝里摸蝦”,出現旱象應及時澆灌。
(3)抗旱
酷暑盛夏,水分蒸發特別快,尤其是長江中下游地區正值伏旱期,旺盛生長的作物對水分的要求更為迫切,真是“小暑雨如銀,大暑雨如金”。黃淮平原的夏玉米一般已拔節孕穗,即將抽雄,是產量形成最關鍵的時期,要嚴防“卡脖旱”的危害。

大暑 - 養生

飲食

夏季的飲食調養是以暑天的氣候特點為基礎,由於夏令氣候炎熱,易傷津耗氣,因此常可選用藥粥滋補身體。《黃帝內經》有“藥以去之,食以隨之”,“谷肉果菜,食養盡之”的論點。
大暑(二十四節氣之一)
大暑養生
(1)藥粥
著名醫家李時珍推崇藥粥養生,他說:“每日起食粥一大碗,空腹虛,谷氣便作,所補不細,又極柔膩,與腸胃相得,最為飲食之妙也。”藥粥對老年人、兒童、脾胃功能虛弱者都是適宜的。所以,古人稱“世間第一補人之物乃粥也”,“日食二合米,勝似參芪一大包”。
《醫藥六書》贊:“粳米粥為資生化育坤丹,糯米粥為溫養胃氣妙品”。可見粥養對人之重要。藥粥雖說對人體有益,也不可通用,要根據每人的不同體質、疾病,選用適當的藥物,配製成粥方可達到滿意的效果。
(2)飲水
夏季養生,水也是人體內不可缺少的物質。由於天氣炎熱,人體的水分蒸發消耗過快,需要及時補充水分,平時喝開水最好,也可以飲用綠豆水、菊花茶等清暑藥茶,出汗的較多的飲用糖鹽水、茶水等,適當補充鹽分和礦物質,以維持身體的電解質平衡,避免脫水。
(3)盛夏陽熱下降,絪蘊熏蒸,水氣上騰,濕氣充斥,故在此季節,感受濕邪者較多。在中醫學中,濕為陰邪,其性趨下,重濁粘滯,易阻遏氣機,損傷陽氣,食療藥膳以清熱解暑為宜。
(4)食材
綠豆
中醫上說:“綠豆味甘,性寒,有清熱解毒、消暑、利尿、祛痘的作用。據《本草綱目》記載綠豆:”厚腸胃、作枕、明目、治頭風頭痛、除吐逆、治痘毒、利腫脹“。
冬瓜
中醫認為,冬瓜味甘、微寒、無毒,有清熱毒、利小便、止渴除煩、祛濕解暑的功效,是一種解熱利尿比較理想的日常食物。連皮一起煮湯,效果更明顯。
苦瓜
苦瓜性平、味苦甘,能清熱、消暑、生津、清心、明目。傳統醫學認為,苦瓜生則性寒,熟則性溫。生食清暑瀉火、解熱除煩;熟食養血滋肝、潤脾補腎,能除邪熱、解勞乏、清心明目、益氣壯陽,還能緩解熱病煩渴、中暑發熱、痢疾、痱子等。

健身

(1)預防中暑
高溫天氣儘量不外出,不進行戶外體育鍛鍊或者從事體力勞動。
(2)預防情緒中暑
大暑時節高溫酷熱,人們易動“肝火”,經常會出現莫名的心煩意亂、無精打采、食欲不振等問題,也被稱為“情緒中暑”。“情緒中暑”對夏日養生和身心健康危害很大,特別是老年體弱者,由於情緒障礙時會造成心肌缺血、心律失常和血壓升高,甚至還會引發猝死。提醒有心腦血管疾病的人一定要避免生氣、著急等極端情緒,儘量做到“心靜自然涼”。
(3)運動量不宜大。
三伏天裡有慢性病史的病人,特別是中老年人發生心腦血管意外的可能性遠遠大於年輕人,中老年人在盛夏高溫中健身,也要避免體力消耗過大的運動項目。
(4)要注意開窗通風防暑氣,保護好心神,讓心靜下來,確保精神飽滿。
度苦夏,除了要勞逸結合、保證充足睡眠、多喝水外,更要格外注意飲食調理,具體而言,應注意以下幾點。
多吃苦味食物
苦味食物不僅清熱,還能解熱祛暑、消除疲勞。所以,大暑時節,適當吃點苦瓜、苦菜、苦蕎麥等苦味食物,可健脾開胃、增進食慾,不僅讓濕熱之邪對您敬而遠之,還可預防中暑,可謂一舉兩得。此外,苦味食物還可使人產生醒腦、輕鬆的感覺,有利於人們在炎熱的夏天恢復精力和體力,減輕或消除全身乏力、精神萎靡等不適。
增加清熱解暑
健脾利濕食物的攝入。綠豆湯是我國民間傳統的解暑食物,除了脾胃虛寒及體質虛弱者均可放心食用。此外,像荷葉、西瓜、蓮子、冬瓜等也具有很好的清熱解暑作用。扁豆、薏仁具有很好的健脾作用,是脾虛患者的夏日食療佳品。
益氣養陰的食物不可少
大暑天氣酷熱,出汗較多,容易耗氣傷陰,此時,人們常常是“無病三分虛”。因此,除了及時補水,還應常吃一些益氣養陰且清淡的食物以增強體質。如山藥、大棗、海參、雞蛋、牛奶、蜂蜜、蓮藕、木耳、豆漿、百合粥、菊花粥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