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夜吳歌秋歌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子夜吳歌秋歌
  • 創作年代:唐代
  • 作品體裁:五言古詩
  • 作者:李白
詩作原文,注釋,譯文,賞析,其一,其二,作者簡介,

詩作原文

子夜吳歌·秋歌
唐】李白
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
秋風吹不盡,總是玉關情。
何日平胡虜,良人罷遠征。

注釋

子夜吳歌:六朝樂府吳聲歌曲。《唐書·樂志》:“《子夜吳 歌》者,晉曲也。晉有女子名子夜,造此聲,聲過哀苦。”《樂府解題》:“後人更為四時行樂之詞,謂之《子夜四時歌》。”李白的《子夜吳歌》也是分詠四季,這是第三首詠秋。並由原來的五言四句擴展為五言六句。
一片月:一片皎潔的月光。
萬戶:千家萬戶。
搗衣:洗衣時將衣服放在砧石上用棒棰打。
吹不盡:吹不掉之意。
玉關:玉門關。這兩句說颯颯秋風,驅散不了內心的愁思,而是更加勾起了對遠方征人的懷念。
平胡虜:平定侵擾邊境的敵人。
良人:指駐守邊地的丈夫。
罷:結束。

譯文

長安城一片皎潔的月色,千家萬戶傳來洗衣時將衣服放在砧石上用棒棰打的聲音,秋風吹不掉之意,總是思念玉門關的情思。什麼時候才能掃平胡虜,親人可以停止遠征。

賞析

其一

傑出的浪漫主義詩人李白,在他的創作實踐中,十分注意向漢魏六朝的民歌學習,從中獲得豐富的養料,充實和發展自己的創作,這首《子夜吳歌》就是詩人向民歌學習而又有所創造的例證。《子夜吳歌》是六朝時南方著名的情歌,多寫少女熱烈深摯地憶念情人的思想感情,表現非常真誠纏綿,李白正是掌握住了這種表達感情的特點,在本詩中成功地描寫了閨中思婦那種難以驅遣的愁思。
“長安”兩句寫景,為抒情創造環境氣氛。皎潔的月光照射著長安城,出現一片銀白色的世界,這時隨著颯颯秋風,傳來此伏彼起的搗衣聲。搗衣含蘊著思婦對征人的誠摯情意。“秋風”兩句承上而正面抒情。思婦的深沉無盡的情思,陣陣秋風不僅吹拂不掉,反而勾起她對遠方丈夫的憶念,更增加她的愁懷。“不盡”既是秋風陣陣,也是情思的悠長不斷。這不斷的情思又總是飛向遠方,是那樣執著,一往情深。最後兩句思婦直接傾訴自己的願望,希望丈夫早日安定邊疆,返回家園和親人團聚,過和平安定的生活,表現了詩人對勞動婦女的同情。這首民歌氣味很濃的樂府詩,樸素自然,流麗婉轉,真切感人。

其二

有人稱“前四句是天壤間生成好句,被太白拾得。“長安一片月”,是寫景同時又是緊扣題面寫出“秋月揚明輝”的季節特點。而見月懷人乃古典詩歌傳統的表現方法,加之秋來是趕製征衣的季節,故寫月亦有興義。此外,月明如晝,正好搗衣,而那“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的月光,(製衣的布帛須先置砧上,用杵搗平搗軟,是謂“搗衣”。)這明朗的月夜,長安城就沉浸在一片此起彼落的砧杵聲中,而這種特殊的“秋聲”對於思婦又是何等一種挑撥呵!“一片”、“萬戶”,寫光寫聲,似對非對,措語天然而得詠嘆味。秋風,也是撩人愁緒的,“秋風入窗里,羅帳起飄揚”,便是對思婦第三重挑撥。月朗風清,風送砧聲,聲聲都是懷念玉關征人的深情。著“總是”二字,情思益見深長。這裡,秋月秋聲與秋風織成渾成的境界,見境不見人,而人物儼在,“玉關情”自濃。
“不知歌謠妙,聲勢出口心”慷慨天然,是民歌本色,不必故作吞吐語。而從內容上看,李白詩歌思想內容大大深化,更具社會意義,表現出古代勞動人民冀求過和平生活的善良願望。全詩手法如同電影,有畫面,有“畫外音”。月照長安萬戶。風送砧聲。化入玉門關外荒寒的月景。插曲:“何日平胡虜,良人罷遠征。”這是多么有意味的詩境呵!須知這儼然女聲合唱的“插曲”決不多餘,它是畫面的有機組成部分,在畫外亦在畫中,它迴腸盪氣,激動人心。因此可以說,《秋歌》正面寫到思情,而有不盡之情。

作者簡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天水附近,先世於隋末流徙西域,李白即生於中亞碎葉。(今巴爾喀什湖南面的楚河流域,唐時屬安西都戶府管轄)。幼時隨父遷居綿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蓮鄉。
他的一生,絕大部分在漫遊中度過。天寶元年(七四二),因道士吳筠的推薦,被召至長安,供奉翰林。文章風采,名動一時,頗為玄宗所賞識。後因不能見容於權貴,在京僅三年,就棄官而去,仍然繼續他那飄蕩四方的流浪生活。安史之亂發生的第二年,他感憤時艱,曾參加了永王李璘的幕府。不幸,永王與肅宗發生了爭奪帝位的鬥爭,兵敗之後,李白受牽累,流放夜郎(今貴州境內),途中遇赦。晚年漂泊東南一帶,依當塗縣令李陽冰,不久即病卒。
李白的詩以抒情為主。屈原而後,他第一個真正能夠廣泛地從當時的民間文藝和秦、漢、魏以來的樂府民歌吸取其豐富營養,集中提高而形成他的獨特風貌。他具有超異尋常的藝術天才和磅礴雄偉的藝術力量。一切可驚可喜、令人興奮、發人深思的現象,無不盡歸筆底。杜甫有「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寄李十二白二十韻》)之評,是屈原之後我國最為傑出的浪漫主義詩人,有「詩仙」之稱。與杜甫齊名,世稱「李杜」,韓愈云:「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調張籍》)。有《李太白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