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簡介
張道一教授是我國著名的工藝美術史論家、民藝學家、教育家、圖案學家,我國當代藝術學學科的主要創始人,
東南大學藝術學系創始人,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藝術學科評議組召集人。張道一的研究涉獵範圍很廣,尤其重視民間美術的研究,注重聯繫社會人文、民風民俗、生產生活,綜合分析藝術的紛繁現象,提出了文化由一元向多元發展的藝術發展規律。1932年11月生於山東齊東縣九戶鎮(現屬鄒平縣)。1949年入華東大學文藝系,1951年轉入山東大學藝術系學習,1952年畢業後任教於華東藝專。自1953年至1957年先後跟著名美術家陳之佛教授、龐薰琹教授研修圖案和工藝美術史論。1958年起任教於南京藝術學院。1994年1月調往東南大學,創建我國第一個藝術學系,並獲藝術學博士點和博士後流動站。為藝術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博士後導師。曾榮獲江蘇省優秀教育工作者、優秀研究生教授稱號、全國圖書獎等;2001年,全國優秀博士論文導師獎;2005年,中國工藝美術學會頒發“中國工藝美術終身成就獎”。 曾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藝術學科評議組第二、三、四屆成員和召集人,中華美學學會第四、五屆副會長,江蘇美學會第三、四、五屆會長,江蘇政協第六、七屆委員。現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中國民間藝術家評審,全國博士後委員會專家組成員,中國工藝美術學會藝術指導、民間工藝委員會副主任,江蘇美學會名譽會長,山東工藝美術學院名譽院長。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主要著作有《張道一文集》(兩卷集)、《美術長短錄》、《造物的藝術論》、《心靈之扉—張道一論藝術》、《中國民間美術》、《麒麟送子考析》、《中國民間剪紙—介紹與賞析》、《中國民間剪紙藝術》(日文版、英文版)、《中國女紅—母親的藝術》、《夾纈》、《美哉漢字》、《燕尾裁春》、《惠山泥人》等。
報導
張道一教授是我國當代藝術學學科的主要創始人和著名的藝術學家、藝術教育家、工藝美術史論家、民藝學家、圖案學家。張道一教授創建了我國第一個藝術學系和第一個藝術學博士點,並為博士生導師、博士後導師。2001年,獲聘為山東工藝美術學院名譽院長。現為全國博士後委員會專家組成員,中國工藝美術學會藝術指導、民間工藝委員會副主任,江蘇美學會名譽會長。曾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藝術學科評議組第二、三、四屆成員和召集人,中華美學學會第四、五屆副會長,江蘇美學會第三、四、五屆會長,江蘇政協第六、七屆委員。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榮獲中國美術家協會“卓有成就的美術史論家獎”,中國工藝美術學會“中國工藝美術終身成就獎”, 全國優秀博士論文導師獎,江蘇省優秀教育工作者、優秀研究生教授稱號,中國圖書獎等。出版著作《張道一文集》(兩卷集)、《美術長短錄》、《造物的藝術論》、《心靈之扉——張道一論藝術》、《中國民間美術》、《麒麟送子考析》、《中國民間剪紙藝術》(日文版、英文版)、《中國女紅——母親的藝術》、《夾纈》、《美哉漢字》、《燕尾裁春》、《惠山泥人》等60餘部。
學術簡歷
1932年11月生於山東齊東縣九戶鎮(現屬鄒平縣)。1949年入華東大學文藝系。
1951年轉入山東大學藝術系學習。
1952年畢業後任教於華東藝術專科學校(今
南京藝術學院前身)。
1953年起跟隨著名工藝美術家
陳之佛先生學習圖案和美術史論。
1994年1月調往
東南大學,創建我國第一個從人文科學角度綜合研究藝術的藝術學系,該系獲得了藝術學的碩士學位授予權、博士學位授予權和博士後流動站。
現為
東南大學藝術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博士後導師。蘇州大學藝術學院院長。
主要研究方向:藝術學,民藝學,工藝美術(設計藝術)。
榮譽獎項
曾榮獲江蘇省優秀教育工作者、優秀研究生教授稱號、全國圖書獎等。
2001年,全國優秀博士論文導師獎。
2005年,中國工藝美術學會頒發“中國工藝美術終身成就獎”。
社會兼職
曾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藝術學科評議組第二、三、四屆成員和召集人,
中華美學學會第四、五屆副會長,江蘇美學會第三、四、五屆會長,江蘇政協第六、七屆委員。
現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中國民間藝術家評審,全國博士後委員會專家組成員,中國工藝美術學會藝術指導、民間工藝委員會副主任,江蘇美學會名譽會長,
山東工藝美術學院名譽院長。享受
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
主要著作
《張道一文集》(兩卷集)、《美術長短錄》、《造物的藝術論》、《心靈之扉——張道一論藝術》、《考工記注釋》、《中國民間美術》、《麒麟送子考析》、《中國民間剪紙——介紹與賞析》、《中國民間剪紙藝術》(日文版、英文版)、《中國女紅——母親的藝術》、《夾纈》、《美哉漢字》、《燕尾裁春》、《惠山泥人》、《
漢畫故事》等。
曾主編《中國民間工藝》雜誌和《美學與藝術學研究》集刊。
介紹
一個承先啟後的學者:張道一先生
張道一教授是我國著名的工藝美術史論家、民藝學家、教育家、圖案學家、
東南大學藝術學系創始人,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藝術學科評議組召集人,長期潛心研究美術和工藝美術的歷史及理論,新近由
安徽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張道一文集》集作者幾十年研究成果於一書,為美術理論界的重要成果。張道一的研究涉獵範圍很廣,尤其重視民間美術的研究,注重聯繫社會人文、民風民俗、生產生活,綜合分析藝術的紛繁現象,提出了文化由一元向多元發展的藝術發展規律。
張道一對民間美術的研究有頗多建樹,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他的本原文化論。通過認真研究文化的發生、發展,結合人類的造物活動,提出了文化由一元向多元發展的“本原文化論”,而工藝美術兼有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的雙重屬性,屬於本原文化。
張道一認為“在文化的多元發展之前,曾經在很長的歷史時期是一元的”,只是隨著社會分工的細化,本原文化的載體不能包容和滿足更為多樣的精神需求時,才派生出所謂的純藝術,當物質的和精神的文化分化之後,本原文化並沒有解體,仍然在人們生活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本元文化是人類最初的文化形態之一,多帶有實用性。
本原文化論的提出具有重要意義。本原文化論不僅可以解釋藝術的起源、藝術的共生現象、藝術發生髮展的規律,而且改變了美術史上被顛倒的發展序列,為藝術分類學提供可靠的依據和奠定牢固的基礎,糾正歷史上形成的道器觀,真正恢復工藝美術的歷史地位。
張道一認為不管是繪畫、雕塑、建築、工藝,還是宮廷美術、文人美術、宗教美術,都是在民間美術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或者吸收了民間藝術的營養,所以,民間美術是一切美術的母型。他在認真分析了民間美術的創造主體、內在本質和發生髮展之後,認為民間美術具有深厚的基礎,不會由於時代的變革而消失。但現時民間文化內外交困的處境讓人擔憂,“中國民間文化目前所處的困境,就其性質和嚴重性來說,是歷史上不曾有過的”,他呼籲有識之士在發展經濟的同時,也注意民間文化的保護和延續。
張道一善於“小題大做”,小中見大,從小小的圖案或玩具生髮開來,廣徵博引。如《泥土情》,從女媧摶土造人、牛河梁泥塑女神到宋代的土宜“泥孩兒磨喝樂”、泥叫叫“咕咕鳥”,再到惠山泥人大阿福;如《中國結》從結繩記事、綬帶、纓珞、《紅樓夢》中的打絡子到現在孩子們的遊戲“繃繩翻花”,從遠古到現代民俗,縱橫捭闔,收放自如。
張道一在中國率先提倡民藝學,提出建立中國的民藝學,而且主張把它放在一個廣闊的天地上來研究,認為“它帶有邊緣學科的性質,在它周圍,必須與社會學、民俗學、藝術學、美學和歷史學、考古學、心理學等相聯繫、相滲透”。
他初步描繪了民藝學研究的架構,認為民藝學應包括6個方面的內容,但在民藝學的定義問題上,則比較慎重,認為不宜先下結論,“須要充分做調查研究,弄清一些局部的、歷史的合格層次、各方面的概念,須要作知識的和經驗的積累,以至理論的提高”。
張道一對紛繁蕪雜的概念也進行梳理,如對民藝學和民俗學進行比較,釐清民間藝術、民間美術和民間工藝三者的關係,民俗、民藝與民具的聯繫和區別,為民藝學的研究奠定了基礎。
#1:張道一的藝術教育思想研究者潘魯生 來源網際網路
一、美術教育的社會使命 美術教育的社會使命這一命題是張道一先生1989年發表在《中國美術教育》上的一篇論文題目,也是他從事美術教育多年的肺腑之言,字裡行間都充滿了他對美術教育現狀的關心及強烈的社會責任感。社會造就了人的使命感,人類的使命感又促進著社會的健康發展。張道一先生已有著多年的教學經驗並已形成自己獨到的美術教育理論,他從1952年起任教於華東藝專、
南京藝術學院,到1995年在
東南大學創辦藝術學院,已培養眾多的本科生、碩士生、博士生和國內訪問學者,可謂桃李滿天下。他雖然在嚴酷的磨難中歷經艱辛,但始終沒能被命運征服,在我國美術教育領域依然忠誠地耕耘。從美術的啟蒙教育、審美教育、師範美術教育、工藝美術教育到參與制定我國碩士、博士研究生教育的巨觀規劃,張道一先生都以極強的社會使命感、務實的教育責任感,梳理著我國美術教育的現狀,關心著未來的發展,培養了一大批國家的棟樑之材。
張道一先生認為,教育是一種培養人才的宏偉事業,它在社會的各部門中帶有基礎的性質。一般地說,教育本身不直接在社會上產生效益,而是把培養的人才輸送到社會的各個方面,其效益才會顯現出來。研究教育的特點和規律,調理相互的關係,以利全面發展,又是一門重要的科學,直接關係著一個民族的素質和國家的興旺。就美術教育的問題他又明確指出作為體現美育重要手段之一的美術,如何認識又怎樣實踐,在實踐教學中思想並不統一,仍然存在著不少問題。成績當然是明顯的,只是冷靜思考起來,缺少整體的把握,多注重微觀而忽略巨觀,重技巧而輕理論。如果孤立地評估一門具體課程,收效頗大,但對整體結構卻失去平衡。這樣就無法形成良性循環,果實很多,不少帶有苦澀,這是值得我們深思的。
二、關於工藝美術教育及其設計觀念 80年代初,張道一先生對我國工藝美術教育剛剛復甦時所碰到的一些現實問題十分關切,曾多次到工藝美術院校和一些企事業單位舉辦講座,發表有關工藝美術在社會發展中所處地位的許多言論,同時也闡述了他對當時工藝美術教育的觀點,明確指出工藝美術教育應首先解決專業思想問題,樹立工藝美術的設計觀念。張道一先生認為各種藝術門類的社會功能作用,本來就存在有“尺有所短,寸有所長”的哲理,但若以此度彼,或是把這些問題等同起來,不僅會導致在設計思想認識上的混亂,也必然造成工藝美術事業的損失。在工藝美術領域,長期存在的以“畫畫”為主導思想的觀念應該打破,從而形成一個以現代設計觀念為主導思想的工藝美術新領域。他還從物質與精神兩個方面,辯證地論述了工藝美術的本質及其實用因素,正是因為實用性,才決定了工藝美術同人們生活的依存關係,它所涉及的各種造物品類,同人們的衣食住行用等各個方面有著密切的關係。對於這種長期以來形成的“畫畫”中心論的社會偏見和對工藝美術的誤解,唯一解決的辦法,張道一先生指出,應從教育入手,調整教學結構,改革陳舊的教育模式,創建適合工藝美術教學自身規律的教育體系。
我國的“學堂”式的教育形式開創於本世紀初,圖案教學先設立在師範學校,為手工勞作課程之一,後來才逐步完善。“五四”運動前後我國才開始創辦實業教育,為了使國民能在接受現代工業文明的同時,使教育同步發展,從而創立了新型的工藝美術教育體制。當時,一些有志於工藝美術事業的人士,先後到工業比較發達的歐洲和日本學習,同時也將他們先進的
教育制度和教學形式帶回國內,將西方一些古典設計風格和德國新興的設計觀念直接接受過來。1949年以來,我國工藝美術教育的發展,基本與社會經濟的發展同步,一些高等院校設立了工藝美術系或專業,成立了一些多學科綜合性的工藝美術院校,使我國的工藝美術教育從幼稚走向成熟。張道一先生自80年代以來,以工藝美術理論研究主線,拓展到工藝美術教育的諸方面進行研討,為我國現代工藝美術教育提出了有益的見解,從理論上建立了自身的體系,從教育觀念上提出新論點,從教學方式和教學內容上補充了新內容。在工藝美術教育及其設計觀念的創建中,張道一先生為此做出了貢獻,同時他和同代學者一樣也深知自己所肩負的歷史使命。針對我國一度出現的“百袖衣式”的教學結構,張道一先生曾撰文指出教育目標不明確,更不可能制訂出有力的教學措施和合理的教學結構。也就是說,工藝美術教育的對象、目標、市場、社會需求等諸多因素是制定和完善教學結構的關鍵。他認為,一個學科的教學結構,就好比是一部結構嚴謹的機器,雖然齒輪有大有小,轉動有快有慢,但是必須和諧地運作,才能組成一個有機而完整的機體。針對工藝美術教學存在的課程設定、授課方法、授課內容與專業分工等問題,他認為這是百袖衣式的碎片連綴而造成的後果,不能形成完整的教學體系,需要增補或調換“齒輪”,調整教學結構,完善教學規劃,使工藝美術教學這部機器向著更協調的方面發展。
在工藝美術院校的基礎課教學中,有關繪畫課的設定及課時一直存在較大的分歧,這種分歧也表明工藝美術基礎教學結構與專業教學結構如何統一的問題尚有待解釋。張道一先生主張“畫”與“工”的量度,是建立在最終教育目的之上的,建立工藝美術的設計觀念,就必須從純
繪畫專業思想上轉過來,也就是說以工藝美術為主體而談繪畫,在這裡繪畫是基礎之一,而不是主體,這是專業性質所導致的,並非是排斥繪畫的因素,只不過繪畫在這門學科中所擔任的不是主角而已。如他所說,在工藝美術教學中繪畫“關鍵是畫什麼,怎樣畫,和帶著什麼目的去畫,即立足點站在哪裡”。工藝美術和繪畫同屬美術學科,因此兩者既有個性又有共性,繪畫就是基礎訓練的共性之一,但共性是寓於個性之中。現在討論問題的焦點,不在於要不要畫,而是不能以“畫畫”來代替“設計”的問題。關於工藝美術教學中設計課與繪畫課所占比重和它所應有的位置,一些專業至今還存在結構上的偏差,張道一先生早在80年代初就發表如此鮮明的辯證觀點,至今仍有著現實的意義,也是我們在當前工藝美術教學中應該深刻思考的問題。
三、關於工藝美術教學的“一二一”理論構建 張道一先生在長期從事工藝美術教學工作中,對教學實踐中所存在的問題一直頗為關心,80年代末他提出了“一二一”教學的構想,為我國高等工藝美術專業的教學改革提供了較為系統的參照。所謂“一二一”教學法,即在四年學制中,一年打基礎,兩年攻專業,一年加強修養。這個教學理論的形成,是建立在我國工藝美術教育現狀仍不健全、不夠科學的情況下提出的,它將克服一些長期受著美術教育一統的偏見。科學的理論建構,將有效地提高高等工藝美術教學質量和教學水平,使學生得到良好的、科學的教育。具體措施即入學後的第一年從兩個方面打好基礎,一是寫實的描繪能力培養,二是設計的匠意訓練。入學後的第二、三年進入各專業工作室,在專業設計教師和教學輔導人員的指導下,分專題完成設計教學的主題課。與常規教學計畫不同的是,張道一先生還著重提出最後一年的修養課,它包括一般史論、專業史論和選修自己所攻讀的專業知識,研究與工藝設計和工業設計相關的各門學科,並深 入基層對生產、市場、管理、設計進行全面的實地考察,撰寫本專業既有理論又有實效的套用型論文。
為使“一二一”教學方案在高等工藝美術專業得以實施,張道一先生明確指出,改變我們目前工藝美術教育所存在的問題,首先要創造必備的條件,具體創見如下
1·從招生做起,徹底改變現行的繁瑣考試。必須保證高考課程的合格成績,廢除以掩蓋文化課不及格為藉口的浮動不定的“分數線”,各門課程均須達到60分以上。總的說是提高文化素質,加強面試,注意對藝術靈性與悟性的發掘。
2·改變包下來的辦法,採取逐年擇優升級,實行淘汰制,以促進學習的積極性,保證教學質量。
3·制定完整的教學計畫、教學大綱、教案、講義和示範作品、參考作品。制定嚴格的評定教學質量的標準,以及相應的獎懲措施。
4·提高教師素質,樹立設計和生產的觀念。徹底糾正以“畫畫”為指導的教學思想,逐漸使教師在設計與製作上成為全能,並研究教學法。
5·最佳化“雙向選擇”,在第四年即與用人單位建立聯繫,並鼓勵學生在未來工作單位的合作。 四、關於工藝美術教學的課程設定
張道一先生針對我國一個時期工藝美術教學所存在的問題,多次從教育的巨觀構架中尋找原因,發表了一些帶有創見性的言論,對工藝美術教育的發展曾起到過積極的作用。他還圍繞工藝美術教學中基礎課與基本訓練的關係,專業課與創作設計的關係,史論課與知識結構的關係等三個方面,為解決和完善在教育中所存在的矛盾,對各個方面的獨立性和統一性的關係做了精闢的論述。
l·“在藝術上,凡基礎都帶有共性,不僅要學得全面,也要學得踏實,否則就無法適應進一步創作設計的需要。對於某些共性較強的基礎課,己經提出的‘專業基礎’、‘結合專業’以及‘為專業設計服務’等,是不恰當的。”張道一善於從藝術規律和教育規律出發,以實證為依據,闡述基礎教學與專業之間的相互依存關係。基礎教育是學科需要的必修課之一,不僅是小專業範圍的直接基礎課目、基礎教學所要達到的目的,不僅是服務於專業的先導,而應是培養學生舉一反三治學能力的手段之一。他從全面概念的基礎教育出發,提出了四點要求(1)基礎的寫實描繪技能。不僅靠素描、水粉、水彩課教學,還應從廣度上拓展;(2)基礎圖案的設計。這種基礎訓練與素描、水粉課有所不同,它具有形象思維的因素,要打破“四大變化和三大構成”百袖衣式的結構,抓住形象思維的規律實質,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的基礎訓練;(3)配色訓練。在研究色標與色譜的同時,使學生掌握色彩學的基本知識;(4)基本製圖法。培養學生製圖學的基本技能。這四個方面較為準確地論述了我國基礎課與基礎訓練的改革方向,具有較強的指導性意義。 2·專業課是針對工藝美術學科設定每個專業範圍的課程。張道一先生主張,專業沒有必要分得過細過多,因為從事物的性質來分析,其科目必然有其內在的聯繫,但必須把一些相近或相同的專業相對歸類。他認為“就世界範圍來說,以現代工業為主體,以機器大生產為手段的藝術設計,分成三大塊是可取的。這三大塊是圍繞商品的裝潢所做的設計,為各種機械製品的塑造所做的設計,和為配置室內外環境所做的設計”。除此之外,他還特別對我國傳統手工藝的課程進行了分析,並提出應加以條理,納入高等教育之中,使之成為專業教學的科目之一。就專業課的分工,他著重強調要加強五個方面的橫向聯繫,使專業課的分類不流於一般,而具有可塑性和可變性,使之更為充實、更為完善。
1創作設計的藝術思考。美與用的辯證統一,審美的意匠與功能機構的發揮。
2人體的研究。即人與物與環境的關係。
3材料的研究。各種造物材料的性能、結構,及對物品的適應。
4工藝的研究。各種工藝手段、技術特點、加工方式,對設計的局限,及設計對工藝、材料的適應。 5消費心理和市場物資的研究。
3·史論課與工藝美術專業的知識結構,是我國現有院校所忽視的重點課程,如何將工藝美術史論納入專業教學之中,從“共同課”中脫胎出來,是一些院校和相關專業院系所困惑的問題之一。張道一先生曾對目前學生入學前文化素養偏低、入學後又不重視補習的現實問題,提出要提高師生的基本文化素質,加強史論課規律的研究,充實教學內容,提高教學質量。他還從歷史、理論、知識三個方面闡述了專業史論教育的重要性,主張使學生學習一些優秀的中國工藝文獻知識,增長一些理論的思辯能力,從傳統的工藝思想和科學思想中汲取營養,理順工藝美術發展的脈絡,使之更好地服務於創作新工藝的需求。他還從衣食住行的各個方面,闡釋了工藝與科技、實用與審美、精神與物質之間的相互關係,從而得出工藝美術理論與知識結構在教育中占著重要位置的結論。
五、關於師範美術教育 張道一先生從事美術教育多個春秋,曾執教於師範學院,對我國現行的師範美術教育工作有著較強的責任感,1986年在《美術》雜誌第5朔撰文《塑造人的大業》,評述了中國師範美術教育所存在的問題和解決這些問題的策略。
美術教育是整個文化教育的一個組成部分,張道一先生把它分為三個層次其一是學齡前兒童教育,其二是中國小教育,其三是高等教育。在高等教育中,普通美術教育與師範美術教育雖同屬一個層次,但其教育目的和要求又不盡相同。簡而言之,美術院校以培養美術家、畫家和專門的設計師為主,而高等師範美術教育則不同,它以培養“幼師”、“中師”師資為主,其任務是培養那些直接服務於各個層次教育所需要的美術教育工作者。而我國的美術教育的現狀又恰恰混同於普通美術教育,從招生考試到授課內容,除畢業實習課安排之外,其它課程設定與教學方法均與普通美術教育相同。所以師範院校的畢業生大部分想從事美術創作,沒有從事美術教育的意識,久而久之,造成了美術師資貧乏,大量畢業生改行的惡性循環。鑒於此,張道一先生曾指出“高等師範院校的美術系,嚴格地說應當稱作‘美術教育系’,唯其如此,才能納入到一個完整的教育體系中,從而看出它所肩負的重大責任。”
為此,張道一先生根據我國師範美術教育的現狀和實際,提出了只有將美術與教育有機地結合起來,形成一套既有原則又能變通的科學方法,才能形成真正意義上的美術教育,使之成為一門教育科學,並提出了具體舉措 教育學研究教育的現象,揭示教育的規律。其中美術教育的位置、美術教師的具體職責自會分明。 教育原理用哲學的觀點來解釋教育的目的和價值。
教育心理學研究人在教育過程中的心理活動規律,揭示兒童和青少年在道德品質和掌握知識、技能等方面的心理過程。
教育工程學面對受教育者的各個發展階段,培養他們的性格、智力、技能和專長等的設計,以促使其更快的發展。美術教育的全部過程,也應進行合理的設計。
教學法包括普通教學法和分科教學法。前者研究各門課程的教學任務、原則、內容、過程、方法和組織形式等,後者則分別研究每一課的以上特點,美術教育便是一個分科。
教育見習對幼稚園和中國小的現行教學進行觀察與分析,有助於理論聯繫實際。
教育實習運用已獲得的知識和技能,在中國小和幼稚園參加教學工作,以驗證理論和培養實際工作能力。
張道一先生關於師範美術教育的思想在目前仍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他闡述了一個最為重要的觀點,即師範美術教育是培養美術教育家,而不是培養藝術家,師範美術教育的最終目的在於帶動全社會美育的提高,培養各層次教育所需的美術教育工作者。
六、關於藝術學教育
我國的藝術院校,培養了大量的著名藝術家和藝術工作者,當我們回顧歷史、肯定成績的同時,又可以看出,藝術教育結構存在一個重要的缺陷,“即在實踐和理論這一對關係上,藝術理論研究和理論教育的不足”。藝術教育主要側重於藝術技巧、藝術語言的訓練,也就是說,無論是表演、演奏、繪畫、雕刻,還是工藝設計,往往在具體實踐中取得的成績最大,而對於藝術學學科的建設和藝術理論的研究和完善提高則相對較為薄弱。雖然藝術院校一般都開設藝術史論課,但都是為創作服務,為了藝術實踐增加知識和修養。也有零星的藝術院校設立了藝術史系、科,但常常是孤立進行,如美術史論、音樂史論等,彼此之間並無大的聯繫,也只是作為一間單科來設定,並為自己本專業服務。而對於藝術學的巨觀思考及整體研究和藝術學的全面教育,不僅顯得薄弱,而且備受忽視。
張道一先生在《藝術學研究》發刊辭中指出,要探討藝術發展的原理和規律,研究藝術實踐和藝術現象以及各門類藝術的共性與個性,必須建立藝術學並重視藝術學的綜合教育。沒有藝術活動和藝術實踐固然談不到藝術的學問,然而只有藝術的創作和實踐也不能等同於藝術學的建立。長期以來,藝術界重實踐、輕理論,重技藝、輕研究的狀況十分普遍,因而造成了藝術實踐與藝術理論的失衡。鑒於這種狀況,張道一先生倡導建立中國的“藝術學”,並同時在
東南大學設立了我國的第一個藝術學系。藝術學系以藝術學為重點開展教學和研究,從而為我國高等學校中填補了一個學科空白。張道一先生將藝術學系設立在
綜合性大學,是與藝術學的發展建設和藝術學教育分不開的。
東南大學是一所以工為主、文理工等相互滲透的
綜合性大學,在80年代曾創建藝術系,其重點是培養實踐人才,80年代後新建的藝術學系其重點在藝術理論的研究,這是一種合理的歷史上升。張道一先生認為“從人文科學的角度進行藝術學研究,設在
綜合性大學中更有利於發展。他可以與其他多種人文科學相互影響,也可以與自然科學溝通。由於藝術學的研究帶有綜合的性質,又屬於人文科學的理論範疇,在科研、教學和培養人才方面,藝術學系與藝術院校便形成了自然的分工,並產生互補的關係,無疑對於我國藝術事業的發展將會起著積極的作用。”可以看出,張道一先生是將藝術學教育作為一間綜合的人文科學教育來對待的,這正是藝術學教育區別於專門的藝術門類單科教育之所在。我們以為,張道一先生的藝術學教育思想不僅具有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而且對於提倡美育或者說對於普遍意義上的藝術教育是具有一定作用的。
對於藝術學的研究和教育,張道一先生將其分作九個方面藝術原理、中外藝術史、藝術美學、藝術評論、藝術分類學、比較藝術學、藝術文獻學、藝術教育學、民間藝術學,對這九個方面,張道一先生又作了進一步的詮釋。其中,藝術教育學包括藝術教育的意義與作用、藝術教育的整體結構,它可以分成兒個層次的藝術教育學前兒童藝術教育,中國小藝術教育,普通大學藝術教育,高等和中等專門藝術教育,社會藝術教育。可以看出,普通大學藝術教育和社會藝術教育是張道一先生藝術教育思想更為寬泛的延伸,它進一步將藝術學教育從專門的藝術教育拓展到全社會的藝術教育,這也是藝術學教育作為一間綜合性人文學科的體現。另外,張道一先生還指出,在上述基礎上,藝術學將與多學科相結合,形成交叉的、邊緣的新學科,如中國藝術思維學、藝術文化學、藝術社會學、藝術心理學、藝術倫理學、宗教藝術學、藝術考古學、藝術經濟學、藝術市場學、工業藝術學、
環境藝術學等,這些相關的學科也是藝術學研究和藝術學教育應該涉及的。
張道一先生的藝術學教育思想是具有綜合性和普遍意義的藝術教育,藝術學教育應著眼於中華民族的文化提高和社會主義的文化繁榮,要有更多的人參加。而且從藝術學理論研究來看,在各門類藝術研究的基礎上進行綜合的分析與研究,有助於認識藝術的共性、共同規律和共同特點,同時,也有助於對各門類藝術自身特點認識的深化。張道一先生在
東南大學設立的我國當代第一個藝術學系可以說是他藝術學教育思想的實現和最好的例證。
#2:藝術大家張道一當我面對張道一先生時,直覺告訴我,這一次的採訪會給我以重要影響,無論是張先生的學問還是人格魅力,都遠遠超出一般學者之外,非我輩所能企及。?張道一先生是我國當代著名的美術學家、民間美術專家和工藝美術家。他1952年畢業於山東大學藝術系,並任教於華東藝術專科學校,1953年跟隨著名工藝美術家
陳之佛先生學習圖案和美術史論。1956年赴北京,在剛剛成立不久的中央工藝美術學院工藝美術研究所從事美術史論的研究工作,其間得到了著名工藝美術家龐薰先生的悉心指導,並參與編輯了《工藝美術通訊》。張先生現為
東南大學藝術學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並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藝術學科評議組召集人、
中華美學學會副會長、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中國民間藝術家評審、中國工藝美術學會民間工藝委員會副主任等職。他在
東南大學領銜建立了我國第一個從人文科學角度綜合研究藝術的藝術學系,並取得了藝術學的碩士學位授予權和博士學位授予權。?時下中國所謂做學問者,大體可分三類一是足不出戶,全知天下事者,在書海鉤沉,觸類旁通,於典籍、校注、考訂、目錄文獻辨別真偽上自見深厚功力,可謂大學問家。二是對各類歷史及現實問題作哲學思考者,對各類問題能機杼獨出,見解超凡,喜歡隨時發表自己的觀點,需要時也可旁徵博引,比較中西,一時名重。據有見地的人說,中國的真正思想家還沒有出現,所以,此類學者也只能算是半個思想家。三是一二浮躁小子,機鋒逼人,觀點駭人,只求轟動,不管正果,一觸實踐,便凌虛蹈空而不知所終。而張道一先生則是集書齋型和田野考察型為一體的、理論與實踐兼顧的、重視身體力行的學者。?有人說張先生“清高”,“書生氣”,對此,張先生坦然應對。先生本是一介書生,書生只能有“書生氣”,不可能有做官的“官氣”,霸主的“霸氣”,商賈的“銅臭”和閨房的“脂粉氣”。所以,先生認為還是有點“書生氣”好。?許多年來,不論對人對事,甚至是對待做學問,先生養成了一種從反面研究問題的習慣,也就是從反面中尋找正面的理解,先生稱之為“反證法”。在“文革”中先生使用了這個方法,在寫文章中使用了這個方法,甚至研究反對先生的人也使用這個方法,不但行之有效,自己的心靈上也得到了些許解脫。先生深深感到,一個人活在世上,要活得真誠,活得舒展,嚴於律己不是自我束縛,而是社會道德的規則。一個文人——一介書生能做些什麼呢?只能在自己所涉獵的範圍之內做點學問。拓寬知識是積極進取,它與貪得無厭是無緣的,更不是那種肥皂泡式的膨脹。先生說自己已經做了半個世紀的傳薪者,還要繼續傳下去。如果說去日苦多,路有不平,那么,我們能否做點鋪路的工作呢??讀張先生的書,我總覺得他是一個內心很寂寞的人。在他的著述中,獨具睿智的觀點、見解、方法如同珠璣散落,俯拾皆是,許多理論的確是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實為空谷足音。這樣一個獨獨而行的人能不寂寞么??我國著名畫家、工藝美術家鄧白先生在為張道一先生所作的一份博士生導師推薦書中,對張先生的學術水平與成就的評價是一專,二博,三正。專,指張道一先生從一開始就選定工藝美術為終身的專業;博,指張先生有紮實的文化基礎,知識面廣,在專業研究以外,廣泛吸收各方面的學識,如哲學、美學、文學、歷史學、
考古學、教育學、心理學以及古今中外的藝術理論,都融會貫通;正,指張先生剛正不阿的作風,藝術家最重品德操行,首先要做一個光明正大的人,然後才是學問文章,心正才能筆正。他在20世紀中期還曾經說過在中國工藝美術領域,論設計水平,張道一是高水平的。但是,要在全國找像他那樣的人,也能找到20幾個人。又從工藝美術理論研究上看,他仍是高水平的。同樣,在全國像他那樣水平的人,也能找到8個、10個。不過,論既兼有二者,且水平都高者,卻找不出第二個人來。張先生的學生、博士研究生梁玖先生說,像張先生那樣既從藝術的局部——民間藝術研究,自覺升華到藝術巨觀整體的研究高度,又能在藝術的學科群的理論研究基礎上,把藝術理論轉換為身體力行的實在探索實踐——創建了中國跨越21世紀的第一個高等藝術學系,並形成了一套完整教育觀和獨有教育模式的人,在中國是唯一的——至少在目前。?先生治學嚴謹,功力深厚,不圖名利,虔誠求真,這在其鉤稽深廣、議論警策的著述中已充分地體現出來。從先生的著述里還可以看出研究的涉及面十分之寬泛,有的是邊緣性的甚至是跨學科的,其論述縱橫交織,融會貫通,然而卻能深入淺出,語言平實樸素,毫無時下常見的那種故作姿態,弄玄作虛以示學問不凡之弊。先生研究的著眼點從不計大小,大到學校的建設、學科框架的研究,小到對一件藝術作品的深入探討。也許正因為在先生的心中有著對大學科建設的思考,才會不計其小,並能以小見大,意蘊無窮。?綜括先生的研究,大致有這么幾個大的方面第一是工藝美術的研究,其次是民間美術的研究,第三是有關一般美術的研究,第四是關於藝術的整體研究。張道一先生的著述所及除上述四個方面外,還有的涉及到與藝術學相關聯的其它學科,譬如民俗學、社會學、史學、考古學以及一般美術等方面,但總體來說都是圍繞藝術學的,對其他相關學科的思考也是為了對藝術進行更為深入廣泛的思考。?不惟如此,張先生為中國藝術學的建立立下了汗馬功勞,作出了卓越的貢獻。20世紀上半葉,在西方美學、藝術科學影響下,我國藝術學研究開始萌動,並取得了初步成果。“藝術學”這個詞在中國最早出現可能要推到1920年,蔡元培先生在這一年發表了《美術的起源》一文。在20年代日本學者黑田鵬信的《藝術概論》、《藝術學概念》被***推介到我國。宗白華先生留學德國曾受德國美學家德索的影響,回國後於1926年至1928年在
東南大學——中央大學開設了“藝術學”課。1933年
張澤厚出版了《
藝術學大綱》,1931年林文錚出版了《何為藝術》,這標誌著我國學者在30年代初已開始致力於藝術學學科建設。40年代蔡儀先生出版了《新藝術論》,建立起既不同於西方學者也不同於日本學者的新的藝術論體系,運用唯物史觀和現實主義及典型理論解決藝術中的一些重大問題。50年代到70年代我國的藝術學從學科建設方面講由於種種原因處於徘徊狀態,80年代***了不少西方學者的美術理論著作,開拓了藝術理論研究視野,進入90年代後,藝術學專著開始出版,藝術學學科建設提上了議事日程。90年代初,張道一先生在國家教委和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等有關會議上,呼籲將美術史論改為美術學,為建立美術學學科立下了功勞。?張先生對於藝術學學科建設具有一種強烈的使命感和敬業精神。他現在雖已年逾花甲,但仍為藝術學學科建設呼號奔走,並克服重重困難出版《藝術學研究》、《美學與藝術學研究》叢刊及主編《藝術學研究》叢書,領導藝術學系和藝術學研究所的教學科研和學科發展工作,主辦高層次的藝術學研討會議,指導藝術學專業碩士和博士研究生。其中每一項工作都要耗去先生極大的精力,可以說先生將自己的生命和心血都灌注在藝術學科上了,這是為藝術界和學術界大為敬佩的,他的藝術學思想及他為藝術學學科建設忘我工作的崇高精神和人格力量必將產生的深遠的影響。?不難看出,張道一先生不僅以淵博的學識和嚴謹的學風以及對藝術理論的貢獻,更以高尚的人格魅力深深吸引著我們。先生作為一個前輩學者,沒有絲毫的迂腐學究氣,而充滿了做人的豪氣,對待學術也是寬容開明,主張百家爭鳴、互補融合。美哉,先生做人之德;壯哉,先生治學之道;大哉,先生師者之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