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經歷
1931年10月28日,齊康生於江蘇南京市。他自幼酷愛繪畫,7歲時得到姨母的悉心關懷。姨母是一位中學美術老師,虔誠的基督教徒,她常從教堂裡帶回畫片,讓小齊康照著臨摹。
1949年,18歲的齊康考入南京大學工學院建築系。大學期間,齊康還得到了著名畫家
李汝驊先生的教育、引導,並養成了習畫、寫生的習慣。
1952年,齊康在東南大學建築系(前身南京大學、南京工學院)留校工作。
1952年,齊康從南京大學畢業,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歷任南京工學院(後改名
東南大學)講師、副教授、教授、副院長。
1976年,齊康與老師楊廷寶在北京做毛主席紀念堂方案設計。
1989年,被列入《美國名人傳記錄》和《世界名人傳記錄》。
1993年,增選為中國科學院技術科學部學部委員(院士)。
1994年,當選第八屆全國人大代表。
1997年9月12日,東南大學教授齊康榮獲法國建築學院通訊院士稱號。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著有論文“建築創作的社會構成”、“建築意識觀”、“城市的文化特色”、“城市的形態”等近百篇,發表《
城市建築》等專著近20本。
《建築課》(Enlightenment of Architecture),
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出版,2008年8月第一版。
齊康長期從事建築和城市規劃領域的科研、設計工作。最早參與中國發達地區城市化的研究及相關的城市化與城市體系的研究。
在
建築設計中,齊康繼承老師
楊廷寶的長處,十分重視中國國情,注重整體環境,吸取並運用中西建築傳統經驗和手法,像五台山體育館就以洗鍊凝重見長,又有所發展,表現得更為靈活。再如濟公院,藝術家從重建後的濟公院的多功能性和六個不同高程的台地的實際情況出發,由拓樸關係構成濟公院群落,各單位建築主要依據其使用功能,順應地形而建,既無軸線,又無確定性方位,錯落有致,給人以親切自然、亦廟亦宅之感。這是對
中國傳統建築布局的逆反,各個單位建築的形象,恰到好處地表現了濟公落拓不羈的性格,具有濃郁的鄉土特色。建成後,深受國內外遊客和專家贊。該設計在國際建築藝術研討會上受到了好評,獲榮1993中國建築師杯優秀獎。論文《天台濟公院的設計構思》獲建築設計優秀論文大獎。
1983—1993年福建武夷山莊。
1988年南京雨花台烈士紀念館。
1985年—1996年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
1999年周恩來紀念館、河南博物館。
“較發達地區城市化途徑和小城鎮技術經濟政策”獲建設部科技進步二等獎,
“武夷山莊”、“南京梅園周恩來紀念館”和南京雨花台紀念館、碑等建築設計項目獲國家優秀工程設計金質獎二項、銀質獎一項、銅質獎二項。
“鄉鎮綜合規劃設計方法”、“城鎮建築環境規劃設計理論與方法”、“城鎮環境設計”“現代城市設計理論及其方法”分獲教育部科技進步一、二、三等獎和教育部自然科學一等獎
20世紀八十年代中國全國十大優秀建築藝術作品中就有兩件出自齊康教授之手,並分獲第2、3名,曾到法、日、瑞士、加拿大等國展覽。
2003年,“現代城市設計理論及其方法”獲教育部自然科學一等獎。
人才培養
截至2017年,齊康已經培養超過15名博士、11名碩士;根據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國家工程技術數字研究館信息、全國圖書館參考諮詢聯盟,齊康培養學生情況如下:
時間 | 姓名 | 題目 | 類型 |
---|
2017年 | 趙倩 | 走向可持續的城市空間組織與量化反應的研究——從起源到嬗變 | 博士 |
2016年 | 王洲 | 基於形態特徵的南京民國住區保護再利用研究 | 碩士 |
朱韻卉 | 基於低碳理念的研發園區規劃及綠色建築設計——以滁州南工低碳研發園區為例 |
2016年 | 曹菲 | 城市景觀橋樑創新設計研究 |
周研琳 | 城市設計控制系統研究——基於控制論視角的城市設計運作機制最佳化 | 博士 |
趙茜 | 自然的應答,文化的重構——當代中國風景建築的地域性研究 |
榮譽表彰
時間 | 榮譽/表彰 |
---|
1993年 | 中國科學院院士 |
1999年 | 中國國家勘探設計大師(建築) |
2000年 | 梁思成建築獎 |
2004年 | 首屆建築教育獎 |
2015年 | 2014年年度江蘇省科學技術突出貢獻獎 |
齊康先後被授予被授予“國家級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建設新南京功臣”、“全國高校先進科技工作者”、“江蘇省先進學科帶頭人”等多種榮譽稱號。
社會任職
齊康是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二、三屆學科評議組成員,中國建築學會常務理事。
人物評價
在中國近現代建築發展史上,齊康處於承上啟下的關鍵性位置。他的老師是中國現代建築的開創者——劉敦楨、童寯、楊廷寶,與梁思成被喻為中國的“建築四傑”,齊康直接受教於其中三位。所以,他除了要當好一名優秀的建築師之外,還要思考學科的建設問題,如何繼承傳統、開拓創新。是怎樣一種氣度與品質,讓他超越了這些?或許,是他從未停止過思考的緣故。齊康從來不沉溺在對某個具體的人、某件具體的事的評價和感受上,他會上升到人性、社會運行的體制、事物自身的發展規律的層面上。他始終以一個學者的身份、一種研究的態度,探究著本質與規律。正是這種“求真”的信念,讓他成為一個率真的人。(光明日報評)
從齊康先生睿智、寬闊而不乏親切的氣質中,感受到了一股藝術家才具備的犀利。(鳳凰網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