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
嚴愷1912年8月10日生於天津,旋隨父母移居北京。國小就讀於北京第三十九國小,起名嚴鈺。父母相繼去世後,與二姊一起投奔當時正在滬杭甬紹段鐵路任見習工程司的二哥,並就讀於寧波敬崇國小。1925年畢業後考入
四明中學,1926年秋曾一度就讀於上虞之
春暉中學。 1927年考入浙江省第四中學(現
寧波中學)。1929年高中未畢業即考入交通大學唐山工學院(現
西南交通大學)。
1935年7月,考取
中央研究院用庚款選送赴荷蘭學習土木、水利工程的研究生。10月,到荷蘭,經甄別測驗,允許入德爾夫特(Delft)科技大學直接攻讀工程師學位,並利用假期學習德語和法語,同時到工程單位和水工試驗所等處實習。
1938年7月,獲土木工程師學位。8月,離開荷蘭,在德國、瑞士短時逗留後到法國。10-11月,在法國格林諾布(Grenoble)學習法語。11月,赴
馬賽,搭法國郵輪迴國。12月初到達昆明,患猩紅熱住院治療。
1939年2月,任雲南省農田水利貸款委員會工程師,跑遍雲南省勘察可供開發的農田水利工程,其中彌勒縣的竹園壩工程當即得到實施,並發揮了效益。
1940年2月,離開雲南,至四川重慶沙坪壩,受聘為因抗日戰爭內遷的中央大學水利工程系教授。7月,與西南聯大經濟系畢業生陳芳芷在成都結婚。9月,回到沙坪壩,經劉宅仁教授介紹,陳芳芷到重慶金城銀行工作,不久調至沙坪壩支行。
1941年7月25日,長子嚴以強出生。
1942年9月,受行政院水利委員會聘請在
中央大學開設水利講座。
1943年9月,應黃河水利委員會副委員長
李書田邀請,到當時因抗戰遷西安的黃河水利委員會,擔任
簡任技正兼設計組主任,完成了《黃河下游治理》、《寶雞峽水電站工程》、《渭河治理》等規劃設計項目。
1944年8月,發表《黃河下游各站洪水流量計算方法之研究》一文,刊登在行政院水利委員會季刊第一卷第八期。
1945年2月,調任黃河水利委員會寧夏工程總隊長,進行寧夏灌區的地形測量和水文測驗,並完成《寧夏河東河西兩區灌溉工程計畫綱要》。
1946年6月,回到遷回開封的黃河水利委員會,任研究室主任,兼河南大學水利工程系教授、系主任。並在在《水利》第14卷第四期上發表了《河槽過渡曲線之規劃》。
1948年2月,赴上海,任交通大學水利工程系教授,並被上海市公用局聘開設港工講座。同年受命治理
錢塘江北岸倒塌的海堤,並突破傳統的立壁式堤壩,設計出斜坡式海塘,以“軟對抗”方式對抗海潮,抗涌潮效果好,至今屹立在杭州灣北岸。
1949年1月31日,次子
嚴以新在上海出生。期間,數次赴山東、蘇北勘察沂、
沭河和淮河入海水道。
1950年11月,作為高校代表參加上海市抗美援朝人民代表大會。這一年繼續多次赴山東、蘇北勘察沂、沭河和
淮河入海水道。
1951年,被政務院任命為塘沽
新港(後更名為
天津新港)建港委員會委員,參加新港的恢復、改建和擴建工程。在《華東水利》1卷1期上發表《潮汐問題》一文。11月,再次作為代表參加抗美援朝代表大會。
1952年8月,到南京,負責籌建
華東水利學院,任建校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主任委員為華東軍政委員會水利部
劉寵光副部長),旋任副院長。11月,被中央人民政府任命為
江蘇省人民政府委員。
1953年7月,赴北京參加“全國高等工業學校行政會議”。
1956年1月14日,小女嚴以方出生。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7月,兼任水利部交通部南京水利科學研究所所長。
1957年,在《華東水利學院學報》第一期創刊號上發表《水利科學研究的幾個方向》一文。
1958年3月,被國務院任命為華東水利學院院長。9月,當選為
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全國委員會委員,並擔任天津新港回淤研究工作組組長,應邀到波蘭講學,並訪問蘇聯。
1960年,8—10月率天津新港回淤研究專家組到蘇聯訪問,並擔任長江口治理研究領導小組組長。
1962年,受水利部委派,率專家組到福建沿海視察遭受颱風嚴重損壞的海堤,設計斜坡式海堤。
1963年,率專家工作組到福建沿海考察,在福建莆田建立海堤實驗站,在浙江慈谿建立保灘促淤實驗站。率專家工作組赴廣州解決白藤堵海工程善後工作問題。在《新港回淤研究》第一期上發表《天津新港回淤問題》。
1964年11月,當選為第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
1965年4月到
金沙江考察通航問題。6—8月,赴荷蘭和法國考察海岸工程。
1966年,文化大革命期間,一度停止工作,接受人民民眾審查。
1971年4月,恢復工作,任教育革命組副組長。
1972年9月,任華東水利學院革命委員會副主任。
1973年,基辛格訪華,在
中美建交緊張談判的間隙,周總理向基辛格發出了一個試探性的友好動議:派一個水利考察組到美國。言者有心,聽者有意。由嚴老擔任組長的考察組迅速成行。
1975年4-5月,再次赴廣東,會診
珠江三角洲。提出《關於珠江三角洲整治規劃問題的報告》,上報水利部。
1976年3—5月,率代表團赴墨西哥出席第十二屆國際大壩會議,並考察墨西哥的水利建設。當選為國際大壩會議中國委員會主席。
1978年,作為江蘇代表參加
全國科學大會,與二哥嚴鐵生(湖北代表)相遇。
1979年7月,到大連參加
中國海洋學會成立大會,當選為學會副理事長。旋參加
中國海洋工程學會成立大會,當選為理事長。11月,赴巴黎參加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
國際水文計畫(IHP)政府間理事會會議,當選為理事會副主席,擔任IHP中國委員會主席。且經國務院批准,成立長江口航道治理工程領導小組,任領導小組成員兼科研技術組組長。
1980年2月,任全國海岸帶和海塗資源綜合調查領導小組成員兼技術指導組組長。3月,率領海岸工程代表團赴澳大利亞參加第十七屆國際海岸工程會議。6-7月,到印度參加IHP亞洲地區會議後,赴巴黎參加IHP第八次執行局會議。10-11月,率中國水利科研教育代表團訪美,並與美國四所大學簽訂合作協定。
1982年3-4月,赴巴黎參加IHP第十次執行局會議,並訪問聯邦德國。8月,在上海水利座談會上提出對長江口治理和上海市防洪問題的看法。11月,赴巴黎參加IHP第五屆理事會,並訪問
愛爾蘭。
1983年3-4月,率中國海洋工程代表團赴斯里蘭卡參加第一屆開發中國家海岸與
港口工程國際會議(
COPEDEC),被聘為顧問委員會委員。6月,赴巴黎參加IHP第十一次執行局會議。12月,被國務院任命為華東水利學院名譽院長。
1984年3-4月,赴巴黎參加IHP第六屆理事會議,並訪問荷蘭。6月被任命擔任長江口及太湖流域綜合治理領導小組成員兼科技組組長。8-9月,率代表團赴美參加第十九屆國際海岸工程會議。同年,南京水利科學研究所改名為
南京水利科學研究院,任名譽院長,並在南京主持了第二次河流泥沙國際學術討論會。
1985年再赴福建,考察
閩江流域,華東水利學院恢復“河海”之名,任名譽校長至今。同年,被英國傳記出版社收入《國際當代名人錄》。8月,在
中國水利學會第四次全國會員代表大會上當選連任學會理事長。9月,到鄭州,在
黃河水利委員會作《有關水資源的幾個問題》的報告。
1986年3-4月,赴美國參加第三次河流泥沙國際學術討論會,任顧問委員會主席,並發表《中國海岸與河口的泥沙問題》。6月,應邀擔任三峽工程論證領導小組泥沙專家組顧問和生態環境專家組副組長。從此,參加或主持重要論證工作,並力促三峽工程儘快上馬,直到三峽工程開工建設。10月,赴荷蘭出席
三角洲工程暨東斯赫爾特防風暴大閘落成典禮,大閘巨型閘墩之一以嚴愷的名字命名,並被英國劍橋國際傳記中心收入《國際傳記辭典》。嚴愷在中國科協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上作《希望全國關注的幾個水利問題》的報告,且該報告刊登在《現代化》1986年第7期。
1987年5-6月,赴丹麥訪問,後到西德參加第二次中德水文與海岸工程雙邊學術討論會。赴青海、甘肅、寧夏、陝西考察
黃河上中游。9月,在北京主持第二屆
COPEDEC會議,並作《中國海岸與港口工程》的主題報告。11月,世界文化理事會(World Cultural Council)授予科學成就證書。同年,在《中國科協三屆二次會議全委會論文集——科學發展若干問題探討》發表《發展海洋工程,為開發海洋資源服務》。
1988年6月,到西班牙參加第二十一屆國際海岸工程會議,在會上作《在不同情況下岸灘演變》的學術報告。8月,主持長江三峽工程對中游平原湖區的影響、對河口的影響兩個座談會。主持長江三峽以上地區歷年來沙變化趨勢討論會,對許多問題取得一致認識,明確了今後研究方向。被美國傳記協會收入《國際傑出領導人名錄》,獲該協會頒發的水利海岸工程傑出成就獎,並被聘為協會的顧問委員會成員。
1989年2月27日,參加
三峽工程論證領導小組第十次會議,並作重要發言。3月赴海南、廣東和廣西考察。
1990年1月7-14日及3月30日-4月1日,兩次主持《全國海岸帶和海塗資源綜合調查報告》審查會。2月19日-21日主持黃河壺口航運工程科研成果評審會。4月參加“港口發展及中國現代化”學術研討會籌備工作。6月赴荷蘭參加國際海岸工程會議(ICCE)。7月12日,參加長江三峽工程論證匯報會,江澤民等黨和國家領導人接見。8月,為《三峽工程論文集》作序。9月到高欄港等海港考察港口建設。
1991年1月,主編的《中國海岸帶和海塗資源綜合調查報告》由
海洋出版社正式出版。4月,主持
中國水利學會成立60周年紀念活動。5月,參加
唐山交通大學95周年校慶活動。6月,主持泥沙基本理論指導委員會第一次會議。9月,赴肯亞參加第三屆開發中國家海岸及
港口工程國際會議(
COPEDEC),並當選為墨西哥科學院外籍院士。10月17日在實驗室跌傷骨折臥床,至翌年1月基本好轉。臥床期間仍繼續工作和接受記者採訪。
1992年1月15日,在《人民日報》發表《從生態與環境角度看三峽工程》。2月12日,赴廣東參加西江
崖門出海航道工程審查會。2月21日赴福建
閩江馬尾港和莆田海堤實驗站考察。3月4日,主持泥沙基本理論指導委員會會議。4月13日9時10分,妻陳芳芷逝世。6月,參加上海交通大學國家重點試驗室——海洋工程實驗室驗收工作(1985年主持實驗室建設方案,1991年基建完成,投入使用)。1992年九~十月間,嚴愷教授憑藉他在國際水利界的威望,再次訪美,介紹長江三峽工程,為消除誤解奔走呼號,為引進外資,牽線搭橋。9月12日-10月3日,赴美國講學。10月主編的《中國海岸工程》由河海大學出版社正式出版。10月12日,中央大學水利工程系第二屆(1942屆)畢業50周年紀念會在
河海大學召開。“18羅漢1觀音”共19人有12人返校,作為惟一當時任教的老師參加了紀念會。10月作“關於
海平面上升問題”的報告。10月15日-24日,赴澳門參加學術會議並參觀訪問。11月,主持的《中國海岸帶和海塗資源綜合調查研究》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
1993年4月20日-5月3日,應邀到廣西考察,並作出考察報告。10月26日-30日,參加
唐山交通大學1933級同學畢業60周年聚會。11月,到珠海、深圳考察,主持第七屆海洋工程學術討論大會。在
中國水利學會“六大”作的學術報告《中國海岸帶的開發利用》。
1994年2月25日-3月4日,偕金忠青到長江三峽工程工地,受聘為中國長江三峽工程開發總公司技術委員會顧問。6月4日,參加國家計委召開的“南水北調”中線工程聽證會,並發表對這項工程的意見,文章刊登於1994年6月13日《中國科學報》。8月22日-25日,連雲港西大堤竣工,前往參加竣工典禮。12月14日,參加三峽工程開工典禮。
1995年5月當選為
中國工程院院士。9月7日-19日,赴倫敦參加國際水利研究協會(IAHR)大會,被授予榮譽會員稱號。9月(以及1996年5月),到錢塘江考察治江圍墾工程。10月,
南京水利科學研究院成立60周年活動。11月,到台灣訪問,進行學術交流,且專著《中國海岸工程》獲第二屆高校出版社優秀學術著作特等獎。
1996年3月,參加長江口深水航道整治工程匯報會。
鄒家華、
吳邦國副總理、
錢正英副主席以及交通部、水利部、上海市和江蘇省領導參加,一致同意這項工程早日上馬。3月,參加“百名院士科技報告”活動,並在南京作《中國的水利建設》報告該報告被收入《共同走向科學——百名院士技術系列報告集》(
新華出版社1997年3月出版)。6月7日,在兩院院士大會上接受首屆“中國工程科學技術獎”。6月,由嚴愷主編、梁其荀副主編的《海港工程》由
海洋出版社出版。7月15日,在南京城市規劃和建設問題座談會上發表“關於南京沿江地帶開發建設問題的意見”。10月,參加“
長江三角洲經濟與社會可持續發展”諮詢工作,並擔任交通運輸基礎設施組組長。12月3日,主持長江口深水航道治理工程專家顧問組第一次會議。
1997年1月29日,向李鵬總理匯報長江口深水航道治理工程。9月,獲何梁何利科技進步獎。12月18日,參加“長江三角洲經濟與社會可持續發展諮詢報告會”,在會上作“交通運輸基礎設施組諮詢報告。”
1998年1月27日,參加長江口深水航道治理工程開工典禮。6月,參加兩院院士大會。9月、10月,分別在
河海大學和九三學社作“從1998年抗洪搶險看我國的防洪和水利建設”的報告。文章登載在《
水利水電科技進展》第十九卷第一期。4月13日,在
南京大學浦口校區作“水利與生態環境”報告。4月19日-22日隨同
錢正英副主席率領的院士、專家考察組考察長江口深水航道治理工程。6月-11月,因
坐骨神經痛接受治療。9月,嚴愷主編、
劉國緯副主編的《中國南水北調》由
浙江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12月,到上海分別參加長江口航道試驗中心和上海航道勘測設計研究院的學術委員會會議,並作《開闢長江口深水航道,建立上海國際航運中心》,載《
中國工程科學》第一卷第二期。
2000年4月,為國際水利工程及研究協會於2001年7月在北京舉行第29屆會員大會作準備,在南京召開會議商討大會的準備工作。6月1日,到上海長江口航道試驗中心和工地,中央電視台“東方時空——東方之子”為迎接兩院院士大會拍攝錄相。12月,為“錢塘江河口
尖山河段整治規劃”座談會提出書面意見,並被評為第五屆全國健康老人。
2001年1月11日、12日,中國教育電視台連續播放《百年中國教育歷程》之“世紀尋訪”———十位老人的世紀人生——兩院院士嚴愷話教育。8月,嚴愷主編、梁其荀副主編的《海岸工程》由
海洋出版社出版。
改革開放以來,嚴愷教授對母校河南大學倍加關注,歷任河南大學南京校友會籌備組組長、會長、名譽會長,直到2006年5月逝世,享年96歲。
主要成就
他致力於我國大江大河治理和海岸帶綜合開發利用,開創了我國淤泥質海岸研究事業,為建立海岸動力學、海岸動力地貌學打下了堅實基礎,在長江葛洲壩和三峽樞紐工程建設、長江口和太湖流域綜合治理、全國海岸帶和海塗資源綜合利用等領域取得了一大批影響深遠的學術成就,為江蘇和全國水利建設及水利教育事業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
1955年被選聘中國科學院院士。主持“天津新港回淤研究”,開創了我國淤泥質海岸研究工作,為解決天津港的嚴重回淤、建成深水大港作出貢獻;長期負責長江口整治研究,提出的南支北槽-12.5m出海深水航道建設方案將對以上海浦東開發開放為龍頭的長江三角洲和整個長江流域的經濟發展具有重大意義和深遠影響;多年致力於珠江三角洲的整治研究,提出《關於珠江三角洲整治規劃報告》,特別是提出了“水沙西調、保護廣州、保護伶仃洋海域”的戰略思想具有重要意義;負責指導全國海岸帶資源綜合調查研究工作,並主編完成《中國海岸帶和海塗資源綜合調查報告》,為我國海岸帶資源的開發利用提供了科學依據,1992年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在風浪與海堤的相互作用機理、海岸工程泥沙運動研究等都取得重要成果;主編《中國海岸工程》,1995年獲全國高校系統優秀學術著作特等獎;擔任眾多重大工程如長江葛洲壩、三峽工程等的技術顧問,並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同年,他被國際水利研究協會授予榮譽會員稱號。1996年獲首屆工程科技獎。1997年又獲何梁何利科技進步獎。
由於在中國水利界和海岸工程界的威望,嚴愷歷任中國水利學會理事長,中國海洋工程學會理事長,中國海洋學會副理事長,中國大壩委員會主席,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水文計畫第三、四屆政府間理事會副主席。他還曾當選為第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於195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是中國共產黨第十、十一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
出版著作
主要論文及報告
1.《黃河下游的治理計畫》,黃河水利委員會。1944年。
2.《黃河下游各站洪水流量計算方法之研究》,《水利委員會季刊》第二卷第二期。1945年。
3.《河槽過渡曲線之規劃》,《水利》第十四卷第四期。1945年。
4.《潮汐問題》,《華東水利》第一卷第一期。1951年。
5.《水利科學研究的幾個方向》,《華東水利學院學報》第一期。1957年。
6.《天津新港回淤問題的研究》,《新港回淤研究》第一期。1963年。
7.《關於珠江三角洲整治規劃問題的報告》,1975年。
8.Some Aspects of Coastal Research Work in China,Proceedings of the 17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astal Engineering,Sydney,Australia,March 1980.
9.Die Forschungs—und Entwicklungs-arbeit des Kustenbaues in China,Ma?rz 1982,在德國漢諾大學的學術報告。
10.Coastal and Estuarine Sedimentation Problems in China,Proceedings of the 3rd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River Sedimentation,Jackson,Miss.,U.S.A.,March 1986.
11.Development of Harbor Engineering In China,Proceedings of the 2nd Chinese-German Symposium on Hydrology an Coastal Engineering,Hannover,June1987.
12.Coastal and Port Engineering in China,Proceedings of the 2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astal and Port Engineering in Developing Countries,Beijing,September1987,在會上作的主題報告,刊登在China Ocean Engineering Vol.3No.1,1988.
13.《發展海洋工程,為開發海洋資源服務》,《中國科協三屆二次會議全委會論文集——科學發展若干問題探討》,1987年。
14.Beach Profile Change under Varying Wave Climate,Proceedings of the 21st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astal Engineering, Malaga,Spain,June1988.
15.Some Sediment Problems of Silt Coast and Estuaries,Proceedings of 4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River Sedimentation,Beijing,June1989.
16.Investigation on the Improvement of the Yangtze River Estuary,Proceedings of the 22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astal Engineering,Delft,the Netherlands July 1990.
17.Port Site Selection along Coast with Radial Sandbanks,Proceedings of the 23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astal Engineering,Venice,Italy,October1992.
18.The Three Gorges Project——A Multipurpose Project for the Rational Management of Water Resources,Denver,Colorado,U.S.A,September 1992.在美國內務部墾務局作的學術報告。
19.《三峽工程——一項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宏偉工程》,向海外華人介紹三峽工程。
20.《中國海岸帶的開發利用》,在中國水利學會“六大”作的學術報告,1993年11月。
21.Study on the Behaviors of Cohesive Sediment in the Yangtze River Estuary,Proceedings of the 24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astal Engineering,Kobe,Japan,October1994.
22.《中國的水利建設》,《共同走向科學——百名院士科技系列報告集》(上),1997年3月。
23.Water Resources Development in China,Bulletin Of the Academy of Sciences,Vol.11 No.4,1997.
24.《從1998年的抗洪搶險看我國的防洪和水利建設》,《水利水電科技進展》第十九卷第一期。1999年2月。
25.《開闢長江口深水航道,建立上海國際航運中心》,《中國工程科學》第一卷第二期,1999年12月。
主要專著
1.《中國海岸帶和海塗資源綜合調查報告》,嚴愷主編,海洋出版社,1991年1月出版。
2.《中國海岸工程》,嚴愷主編,河海大學出版社,1992年10月出版。
3.《海港工程》,嚴愷主編、梁其荀副主編,海洋出版社,1996年6月出版。
4.《中國南水北調》,嚴愷主編、劉國緯副主編,浙江科學技術出版社,1999年9月出版。
5.《海岸工程》,嚴愷主編,梁其荀副主編,海洋出版社,2001年8月出版。
家世背景
嚴愷始祖嚴懷英(號仲傑),於唐昭宗天佑年間(公元904年)從原籍河南光洲府固始縣隨王師入閩,卜居侯官縣(今福建閩侯)陽岐鄉。傳至二十六世祖嚴寶璋,為嚴愷之祖父,於1878年去世。嚴愷之父嚴文炳,字彬亭,生於1868年,1920年在北京病故。早年畢業於天津
北洋水師學堂,並長期在該校任教,時任北洋水師學堂總教習的近代著名學者嚴復為其本家叔伯兄弟。1912年移居北京,先任職于海軍部,後任教於京師大學堂(北京大學之前身)。嚴愷母親陳氏(1870-1923)。嚴愷有兄、姊5人:大姊嚴能靜(1897—1989),曾任國小教師和圖書館職員;大哥嚴又彬(1899—1965),曾任海軍副艦長;二哥嚴鐵生(1902-1982),曾任鐵路總工程師、全國政協委員;三哥嚴煦(1905—1969),曾在鐵路、公路部門工作;二姊嚴鐵民(1908— 1968),曾任中學教師。
個人生活
深惡痛絕公款吃喝
嚴愷教授最痛恨公款吃喝。雖然黨中央三令五申不準公款吃喝,但在很多地方卻令不行、禁不止。只是這樣的事如果碰到了嚴愷教授,必然要碰一鼻子灰,輕者落個自討沒趣的尷尬下場,重者必遭先生當頭棒喝。即便是無可奈何的情況下,嚴老也會以只吃幾筷蔬菜、一碗麵條或拿幾個饅頭就走的方式來表示反對。漸漸地,就有人認為他只吃素不吃葷。其實嚴老並不是一個素食主義者,他年輕時在歐洲留學養成的習慣恰恰是肉食為主,多吃水果,很少吃蔬菜。而他在私人交往中,也會請別人吃飯喝酒。
有一次,時任國家教委分管出版社工作的司長、嚴先生的學生沈有益同志去看他,他很高興,他們回憶往事談興很濃,讓人感受到嚴老親切隨和的一面。但後來談到社會上的不正之風時,嚴老卻突然激動起來,他大聲指責一些地方拖欠中國小教師工資的現象。嚴老深惡痛絕公款吃喝現象,不僅是他疾惡如仇的剛烈性格使然,更是他一貫憂國憂民情感的真實流露。
一生詮釋河海校訓
1982年,
華東水利學院迎來了建校30周年慶典,嚴老揮毫寫下華東水利學院綱領中的綱領——《十六字校訓》:“艱苦樸素,實事求是;嚴格要求,勇於探索”。
後來,嚴老多次申述《十六字校訓》的含義,他說:“水利是艱苦的事業,所以,作為一名科技工作者,在生活上一定要艱苦樸素。要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科學是嚴肅認真的,不能馬虎,所以還要嚴格要求,要有創新精神,才能取得獨特成就。”
嚴老親手擬就的,不僅是
河海大學的校訓,更是他一生都躬身實踐著的、為人做事的準則。
1952年,嚴愷教授受命自上海交大來到清涼山山腳,創建
華東水利學院(河海大學前身),身先士卒,披荊斬棘,在草棚搭建的校舍中給學生上課,在新辟的簡陋運動場上與學生一起參加全校運動會的競走項目。嚴老以身作則、嚴謹踏實、與學生打成一片的作風,在
華東水利學院建院初始便有口皆碑,在河海大學幾十年的發展史中,更是被一代代河海人傳頌和繼承。
熟悉嚴老的人都知道他有一件老羊皮布面舊大衣,還有一塊形影不離的舊懷表。南京冬天氣溫低,嚴老便常穿著那件已經褪色又很重的舊大衣,騎著腳踏車往返於學校和家之間。別人建議他換一件呢大衣或輕裘大衣,嚴老不同意。原來,這件大衣是他上世紀三十年代從荷蘭留學回國,參加黃河中上游測量地形時穿的,冬天在野外測量,沒有這樣厚重的大衣不能禦寒。幾十年過去了,他一直捨不得丟。而他的舊懷表,也是上世紀三十年代在歐洲學習時買的。嚴老主持召開過成百上千次會議,每次會議開始,他第一個動作就是把懷表從身上取下,放到自己桌子前,以便嚴格掌握時間。
一份特殊的出差費用表
多年來勤儉節約的習慣和剛直不阿的個性,使得在嚴老身上常常有很多令常人“匪夷所思”的事例。
有一次嚴老出國參加學術交流會,出國人員按規定標準要領取一定的費用,水電部發補助2390
法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另發生活費2304法郎。嚴老那次出去實際花費住宿850法郎、用餐30.6法郎、捷運12法郎、零用80.8法郎、合計972.4法郎。回國後,他向國家上交了3720法郎。在這份特殊的出差費用表上,他這次出國不但未花國家一分錢,反而給國家“賺”了1000多法郎外匯。嚴老在南京水利科學研究所兼任所長時,對該所的獎金一分不要,工資以外的收入一概不收,凡推辭不了的,他都作為特殊黨費上交。
嚴老在西安參加一個大型的項目鑑定會時,需要每人自交一伙食費1元。會議結束後,主辦方擺下盛宴。嚴老問及原因,說是一伙食費結餘。他當即朗聲責問:“只交1元,哪來的結餘?”這樣的事例數不勝數。
1988年初夏,地處長江之濱的江陰市想搞一個港口,建幾個碼頭,在改革開放中一顯身手。他們登門請中國科學院院士 嚴愷 教授為這個重大決策進行科學論證。這位大名鼎鼎的水利專家一聽就爽快地答應下來,他與幾名專家一連去了兩次,認認真真搞勘察、選港址、作規劃。
深受感動的江陰人只能把感激之情表現在餐桌上。第一天,嚴老望望餐桌,皺著眉頭拿了兩個饅頭,夾幾筷菜獨自回了宿舍。主辦者想:“是不是大專家吃慣了高級筵席,看不上我們這裡的玩藝兒? ”於是第二天的菜更上了一層樓。哪知嚴老的眉頭皺得更緊了,而且打天窗說亮話:“錢要用在刀刃上,哪能為吃喝一擲千金!”主辦者這才恍然大悟。
人物評價
嚴愷是新中國水利高等教育事業的開拓者,終生致力於中國大江大河的治理和海岸帶的綜合開發利用,為水利、水電和水運系統培養了大批人才,為中國長江口的整治、黃河治理、葛洲壩和三峽工程、全國海岸帶規劃等作出了重大貢獻。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委員
劉延東:嚴愷先生是中國著名的水利專家、教育家,終生致力於中國大江大河的治理和海岸帶的綜合開發利用,培養了大批水利科技人才,為河海大學的建立與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把畢生精力獻給了祖國的水利事業和教育事業。先生一生執著追求,治學嚴謹,他的人生經曆本身就是一部生動形象的教科書。
水利部
陳雷部長:嚴愷為中國河口海岸科學研究奠定了重要基礎,為中國江河治理和重大水利工程建設做出了突出貢獻,為新中國水利高等教育事業傾注了畢生心血,為新中國治水事業留下了寶貴的學術成果。他赤誠愛國,獻身科學,畢生奮鬥,無私奉獻,為中國水利事業和教育事業貢獻了全部才智和心血,他的光輝業績將永載中華民族的治水史冊。
教育部
杜占元副部長:他最為人稱道的不僅是他對於水利科研事業的卓越貢獻,更在於他教書育人、為人師表、嚴謹治學、一身正氣的大師風範。緬懷他嚴謹治學、大膽創新的學術作風,學習他孜孜以求、誨人不倦的思想精神,感悟他熱愛祖國、心繫民生的赤誠之心,秉承他寬厚待人、節儉樸素的崇高品格。
中國工程院
樊代明副院長代表中國工程院、代表
周濟院長表達了對嚴愷院士的崇敬之情,並讚譽嚴愷為“與水為伴,水人交融”。
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
陳至立稱讚嚴愷治水功德無量,實為“育人師表之典範“。
個人影響
2005年8月,
河海大學舉行嚴愷90華誕慶祝會,嚴愷銅像落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