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生背景
東南大學的前身為創建於1902年的三江師範學堂,後歷經兩江師範學堂、南京高等師範學校、國立東南大學、國立中央大學等重要發展時期。
1952年全國高校院系調整,學校文理等科遷出,以原國立中央大學工學院為主體,先後併入復旦大學、交通大學、浙江大學、金陵大學等校的有關係科,在國立中央大學本部原址建立了南京工學院。
1988年5月,學校復更名為東南大學。
2000年4月,原東南大學、南京鐵道醫學院、南京交通高等專科學校合併,南京地質學校併入,組建新的東南大學。
發展歷程
兩江師範學堂時期(1902—1912),學校校徽為橢圓形,中間為豎版“兩江師範”四字,兩側為對稱的兩條中國龍圖案。
原中華民國國立東南大學時期(1921—1927),學校校徽是由六朝松、紫金山和朝陽組成的主題圖案。
原中華民國國立中央大學時期(1928—1949),1930年前,學校校徽上太陽挪到了樹冠和紫金山之間,而且六朝松被抽象了。
原中華民國國立中央大學時期(1928—1949),1933年,三角形校徽由藝術系
陳之佛教授設計。中央是抽象的中央大學校門,且特別突出了校門上方山形的旗桿基座。校門內是抽象的大禮堂穹頂,下方城垛圖案代表南京古城。校徽下半部的水波紋代表長江。
南京工學院時期(1952—1988),學校校徽為長方形,分為白底紅字、紅底白字兩種。
1997年5月,東南大學校標由東南大學藝術學系張道一教授設計完成。
2013年11月29日,經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核准的《東南大學章程》發布,章程中對東南大學校標進行了闡釋。
設計要素
圖案符號
東南大學校標整體圖案呈圓形,由兩個同心圓組成。外環線條用外粗內細“文武線”裝飾。外環上半部分為東南大學英文名稱“SOUTHEAST UNIVERSITY”,下半部分為集
王羲之書法體校訓“止於至善”。標識中間主體部分延續了中央大學時期校徽的倒三角圖形。倒三角形內部為東南大學的標誌性建築四牌樓校區大禮堂。細線為大禮堂輪廓線,中間黑實線為大禮堂正立面愛奧尼亞柱式和山花構圖。內部等腰三角形的下面一角衝破內圓。內圓中還有被三角形分割成的三個弓形區域,上方標明校名“東南大學”,也為集王羲之書法體;下方左側為“1902”,下方右側為“南京”。
色彩構成
東南大學校標的顏色選取黃色和綠色,外環和大禮堂為黃色,三角形內大禮堂背景為綠色。
東南大學校標包括彩色稿與單色黑白稿兩種。
象徵意義
東南大學校標外環線條用外粗內細“文武線”裝飾,體現了中國的傳統文化。內部等腰三角形的下面一角衝破內圓,含“遵守規則又敢於創新”之深意。內圈的三角形和外圈的圓形分別代表東南大學的歷史與現實、舊校與新校。兩者的配合,既體現出形式上相反相成的互滲與融合,也凸現出歷史與現實、舊校與新校之間的張力,預示了東南大學無限美好的輝煌的未來。內圓下方左側“1902”,表明學校的歷史源遠流長,可以追溯到1902年張之洞等創辦的三江師範學堂;下方右側“南京”,表明學校的辦學地點。
校標的顏色選取黃色和綠色。黃色是中國的傳統色,同時也表明該校校址曾是六朝皇宮內苑和國子監所在地。綠色喻意青年學子風華正茂,代表六朝松歷經千年仍然生機勃勃旺盛生命力,同時表明該校位於長江之濱、玄武湖畔。
使用原則
使用規範
東南大學校標是東南大學的專有標識,未經學校官方授權許可,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任意對其進行修改,不得將其用於與學校無關的用途(特別是商業用途)。
校標是學校歷史文脈和辦學理念的直觀體現,是學校的象徵與鮮明的識別符號,是學校視覺識別系統的核心設計要素,作為學校使用頻率最高的視覺符號,凡與東南大學有關的一切視覺設計都須以此為核心規範拓展。
在一般情況下使用校標,應儘量使用提供的電子檔案,不建議重繪,儘量避免在重繪中出現誤差。
為了確保校標的可識別性,在傳播過程中不與其他設計元素混淆,特對校標做空間隔離處理,規定其四周的安全空間,在安全空間劃定的範圍內禁止其他圖形、文字或符號等設計元素侵入,特定需要情況除外。
為確保校標表現的正確與完整性,突出標誌的象徵性與代表性,此製圖規範特別規定了校標的最小尺寸限制,避免因不正確地使用校標或其他圖形產生干擾和模糊識別,從而影響視覺識別核心的傳播,削弱或損害品牌形象。
注意事項
為適應不同使用場合和載體環境,特規定了校標與標準字等多種常用組合方案,以確保學校視覺形象傳達的清晰、完整和統一。
各種校標組合形式的元素間距比例都經過調整,在使用過程中不得隨意更改。後期製作過程中應檢查組合是否規範。
文化特色
《
東南大學建校一百二十周年》紀念郵票畫面以東南大學早期大禮堂的手繪建築圖為核心元素,下方以展開的書本、建校時間等為烘托,寓意“百廿名校、教書育人”,背景為東南大學標誌的標準製圖,與校標、“120”校慶標識、校訓等元素協調搭配,整體畫面結構嚴謹、色調沉穩厚重,襯托出百廿名校的悠久歷史與深厚底蘊。
設計者
張道一,1932年11月出生,
東南大學藝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研究方向:藝術學理論、民藝學、工藝美術(設計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