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履歷
簡介
陳之佛1896年9月23日生於浙江餘姚,中國畫家,工藝美術家。又名陳紹本、
陳杰,號雪翁。,1962年1月15日卒於江蘇南京。1915年畢業於浙江省工業專門學校染織科機織專業,後留校教圖案課 。1918年留學日本,學習圖案,次年入
東京美術學校工藝圖案科。1923年回國後從事工藝美術教育,曾任教於
上海美術專科學校及
中央大學(49年改為南京大學)藝術系,任國立藝術專科學校校長教授兼圖案科主任,
上海藝術大學教授,
廣州市立美術專科學校圖案科主任,上海美術專科學校、中央大學藝術科教授《
中國雜誌》編委 。擅長圖案設計和書籍裝幀,後轉入
中國畫,長於工筆花鳥畫,作品造型生動、準確,色彩清麗、典雅,畫風清新、冷逸。後期曾任
南京大學教授、
南京藝術學院副院長、
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等職。1931年在
中央大學藝術系講授圖案、美術理論和美術史,先後出版《圖案ABC》、《圖案構成法》、《
中國陶瓷圖案概觀》、《西洋美術概論》等書,許多著述均為中國美術界出版史上的首創。主編有《
中國工藝美術史》,著有《表號圖案》、《圖案教材》、《藝術人體解剖學》、《西洋美術概論》等,出版有《陳之佛畫集》、《陳之佛畫選》等。
十五歲入學縣錦堂學校農科預備班,二十歲畢業於
杭州甲種工業學校機織科,留校任教,編寫了第一本圖案講義。
二十二歲考取日本
東京美術學校工藝圖案科官費生,有作品在日參展獲獎。
二十八歲學成歸國,創辦
上海圖案館,同時受聘上海東方藝專圖案科主任,並為《東方雜誌》等書刊擔任裝幀設計工作。
三十二歲南下
廣州任市立美專圖案科主任,首開國內圖案作品展之先河。
兩年後返滬任
上海美專圖案系教授,三十五歲赴寧執教
中央大學藝術系之圖案、色彩學、藝術人體解剖學及美術史,開課著述,頗多建樹。 1935年有感於五代、兩宋以來寫實花鳥的盛衰之變,立志重振斯藝,專心從事工筆花鳥畫的創作,抗戰內遷,舉辦花鳥畫個展於
重慶,為世人矚目。
建國後,歷任
南京大學藝術系教授、南京師範學院藝術系主任、
南京藝術學院副院長,開設染織、裝潢二科,教學著述,成績斐然。
曾隨團出訪
波蘭、
匈牙利,介紹
中國美術,參加人民大會堂江蘇廳的設計布置。
抗戰爆發後,
北平藝專、
杭州藝專內遷合併為國立藝術專科學校,1942年陳之佛出任校長,二年操勞而病倒不得不辭職返回中大。陳之佛在
中央大學執教的歲月最長,原中央大學七個院在1952年院系調整中,師範學院改為
南京師範學院,其中藝術系改設
南京藝術學院,並由陳之佛擔任副院長。1956年他60歲時出任
南京師範學院美術系主任,又應聘為
江蘇省國畫院畫師兼副院長。1961年,陳之佛應
中國郵電之邀,根據他的畫作設計"
丹頂鶴"
紀念郵票一套三枚。
並應文化部之邀,主編《中國工藝美術史教材》,1962年初,當編撰告一段落,回
南京休假,終因操勞過度,突然腦溢血急救無效,於1月15日病逝,享年66歲。
觀、寫、摹、讀四字訣,是陳之佛律己教人的金科玉律。陳之佛工筆花鳥創作,無論在構圖上、線條上、設色上都有獨到之處,別具一格,尤其他對色彩的運用,融合了東西方
繪畫藝術的色彩精華,艷而不俗、淡而有味,讓人有百看不厭的
舒暢感,被視為當代
中國十大名家。1983年精選陳之佛、
傅抱石、
潘天壽、
齊白石、
吳昌碩等大師每人十幅傑作,遠赴歐、美巡迴展出,轟動一時。
陳之佛是近代
中國藝壇與美術教育界,非常重要的一個代表人物。他生前對美術教育的奉獻、身後對藝壇遺留的風範,都讓我們大家敬佩。他不僅是
中國圖案畫的
拓荒者,也是提升、發展
中國工藝美術的導師,付出畢生心血,在中國工筆花鳥畫的領域裡創造了奇蹟,贏得了"南陳北於"的美譽,巨幅工筆花鳥《松齡鶴壽》,已由
蘇州刺繡研究所將它繡成雙面繡,布置於北京人民大會堂江蘇廳里。
"文革"期間,陳之佛的遺作與收藏被護送到
南京博物院地窖保險庫保存,不僅種下
南京博物院和陳之佛家屬連綿不斷的關聯,也為全世界喜愛
中國工筆花鳥畫的人們保留下珍貴的
藝術品。至今
陳之佛的遺作一直沒離開過
南京博物院。
履歷
1961年,受文化部委託,主編《中國工藝美術史教材》。
生前為
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美協江蘇分會副主席、
江蘇文聯副主席,
出版:《陳之佛畫集》、《陳之佛畫選》、《陳之佛工筆花鳥畫集》、《圖案構成法》、《西洋美術概論》、《
藝用人體解剖學》、《
中國歷代陶瓷圖案概說》、《西洋繪畫史話》等。
早年本“振興實業”之願致力工商圖案的設計創作和教學,兼及工筆花鳥畫的研習;
中年後專攻工筆花鳥一路,於五代、
宋、元寫生花鳥之意境、氣勢、章法、造型、筆墨、設色極為用心,深得三昧;又專辟小圃家中,種花養草,飼雀餵兔,風情雨雪,日夕觀察其間,生態神情莫不瞭然於胸,遂以“雪翁”為名,款署其得心之作。
初期作品多追求淡泊、寧靜、雅潔、清幽的情調,孤芳自賞,寄託
畫家對社會、人生的看法;五六十年代的作品則情調趨向歡娛明快,反映了作者心境上的變化,間有巨幅
作品問世,而清新典雅是其全部創作的基本特徵。
善於構圖、設色,講究形式美感,一般規律之外,每每在動靜、冷暖、鬆緊上做足文章,不落俗套。
筆下的
喜鵲、鴿、鶴之類,皆有獨具一格的表現,成為典範。常以圖案配色方法融入筆墨之中,採用不同底色的色紙表現主題,造型則勾染並施,或用水漬法作古乾虬枝,益顯作品的豐滿大氣。
亦能山水,偶爾為之。
評價影響
評價
陳之佛作畫非常嚴謹,一生僅完成了500餘幅工筆花鳥創作,以淡薄名利的心志終其一生,生前他常常和家人說,傑出藝術家的畫作乃是
國家的文化財產,捐獻給政府方能久長妥存。直到兩岸開放探親,90高齡的陳之佛夫人親自主持,與子女們共同籌劃陳之佛未了的遺願將90幅遺作正式捐贈給國家。
影響
當局為鼓勵捐贈,曾頒發獎金人民幣40萬元,
陳之佛一生淡薄名利,後人也都遵循庭訓教誨,早在"陳之佛藝術陳列館"落成之前,其長子陳家墀等家屬舉行會議時已決定,將這筆獎金全數捐出,分別贈與
南京藝術院獎學金及南京博物院"陳之佛藝術研究基金"各20萬元。後來
南博已將這筆基金,用於《陳之佛全集》的編纂工作。
榮譽
1999年,
南京博物院擴建的新展覽大樓落成,並將一樓右翼的一間大展覽室正式闢為"陳之佛藝術陳列館"。家屬決定將其遺作交由
江蘇省接受,因為陳之佛一生的事業均在
江蘇省,正式將存放在
南京博物院數十年之久的90幅遺作捐贈給國家,由
江蘇省文化廳,永存
南京博物院典藏。
南京博物院已將這批藝術佳作編印成非常精美的《陳之佛畫集》。
人物歷史
陳之佛故居
中國工筆花鳥畫大師陳之佛先生的
故居——養真廬,地處繁華熱鬧、高樓林立的
慈谿市中心,鬧中取靜,別有洞天。 養真廬主體
建築是一排七開間平屋,營造
於清道光年間,青石鋪檐階,粉牆烏瓦,古樸而雅致。房子坐西朝東,房前庭院有數株粗壯高大的水杉,另有紫藤、爬山虎,倒掛低垂,情趣盎然。大堂一排縱橫格鏤花門,上懸紅木橫匾,“養真廬”3字是陳之佛門下高足
鄧白手書。廳堂內擺設紅木桌椅、擱幾,上列陶瓶素箋、文房四寶。正中掛有陳之佛畫像,乃一廣額長須黑框眼鏡美髯公,兩側分掛其門人後學的書軸
畫卷。
養真廬廳堂左廂房辟有陳之佛生平和作品
陳列室,右廂房為起居室。故居房舍之西為一小園,栽有芭蕉數莖,綠陰如蓋,扶疏可愛,乍一望去,如綠衣佳人,長袖舒展,婆娑曼舞。一旁的圍牆,滿壁藤蘿,或牽藤引蔓,或穿石腳,或翻牆垂檐。牆跟旁,翠竹遮映,水杉高聳,海棠、
梅花等點綴其間。園地雖沒奇花異草,卻全是陳之佛筆下喜愛之物。
養真廬雖然不大,卻聞名遐邇。文人墨客,來至
慈谿,談及雪翁,無不景仰。養真廬內藏有全國各地的名人
高士拜訪後留下的珍貴墨寶。這些珍品映襯著陳之佛先生的傳世名作,使小小養真廬成為文化人觀摩學習、切磋技藝的好去處。
書畫捐贈國博
2012年8月24日,陳之佛書畫作品捐贈暨“陳之佛藝術史論研究獎金”設立儀式在北京中國國家博物館舉行。陳之佛後人將珍存的《雪雁》、《
飛雪迎春》、《梅花鸚鵡》、《睡鵲》等13幅陳之佛遺作捐贈給國家博物館,並向國博基金會捐款100萬元設立“陳之佛藝術史論研究獎金”,用於獎勵我國優秀中青年藝術史和理論研究工作者。
陳之佛是我國著名藝術教育家,中國現代工藝美術理論與實踐先驅,20世紀最傑出的工筆花鳥畫大師之一。他的花鳥畫繼承了宋、元以來工筆畫優秀傳統,將西畫方法與圖案規律融會貫通,形成了既有民族傳統又不落窠臼的獨特風格。作為藝術教育家的陳之佛桃李滿天下,為中國藝術教育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誕辰110周年
會後,省長梁保華同志專程趕至
江蘇省美術館,與其它領導及嘉賓一道參加“劉海粟、陳之佛繪畫作品展”的剪彩,並觀看了畫展。
2006年3月16日是
中國新美術運動的
拓荒者、現代美術教育的奠基人、
南京藝術學院前院長劉海粟先生誕辰110周年;9月14日是中國現代工藝美術教育的先驅者、傑出的工筆花鳥
畫家、
南京藝術學院前副院長陳之佛先生誕辰110周年。值此之際舉行並召開一系列紀念活動,對緬懷兩位傑出的藝術教育家和卓越的藝術大師有著特殊而又深遠的意義。
作品
和平之春圖:此作品篇幅宏大,石青石綠色的假山石顏色濃烈,與大紅的重瓣碧桃花在
色彩上形成強烈的對比與呼應,在視覺上給人以很強的衝擊與震撼,牢牢地抓住了觀眾的視線。在以鮮艷的色彩吸引住觀者的同時,畫面上許多細微之處又是妙不可言,顯露出作者的獨特匠心:紅彤彤的碧桃之間點綴著許多晶瑩如雪的單瓣
桃花,使紅的更紅,白的更潤;朵朵盛開的月季中還夾雜著許多不知名的花草,一派濃濃春意躍然紙上,使觀者在欣賞這幅作品的同時感受到一種難言的愉悅與歡暢。
工筆畫的構圖往往因為流於呆板而出現公式化、概念化的毛病。陳之佛的這幅作品在構圖上卻從不墨守成規,敢於創新。畫中景物雖然繁雜,但主次分明、動靜相應、虛實相生,從而形成一種繁而不亂、平中顯奇的獨特韻味。
作為近代著名的工筆畫
畫家,陳之佛還是一位頗有建樹的工藝圖案家,所以,他對於作品的色彩有著自己獨到的見解與實踐。在他的作品中有的顏色相當濃艷,卻把握得當,像這幅
作品中對山石與
桃花的處理,能夠做到艷而不俗,重而不滯,給人的感覺依舊是明淨柔和、格調
高古,有著富麗堂皇之美,沒有絲毫的“火氣”與“匠氣”。有些地方的顏色又很淡,但是淡而不薄,
比如那幾隻淺顏色的鴿子,依舊是滋味雋永,空靈蘊籍。
陳之佛的工筆花鳥畫與傳統繪畫存在著很大差別,如果要下一個確切的定義,應該屬於“新工筆畫”的範疇。他精心研究臨摹過
黃荃、
徐熙、
崔白等人的大量作品,熟悉各派的技法特點,對於傳統
繪畫有著紮實的功力,又不一味地繼承傳統,而是在傳統的基礎上尋求創新與發展。加之他早年曾留學
日本,諳熟
西方繪畫中解剖、透視、色彩等知識,就使他的作品呈現著兼融中西的獨特風貌。
作品圖冊
陳之佛先生在他的一生中,留下很多珍貴的藝術品,供我們欣賞與觀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