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大學丁家橋校區

東南大學丁家橋校區

東南大學丁家橋校區位於鼓樓區丁家橋,占地176畝,已建各類建築26萬平方米。現為醫學學科教育科研基地和東南 大學附屬中大醫院所在地。它坐落在歷史文化名城南京市風光秀麗的玄武湖畔,原國立中央大學醫學院的舊址內。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東南大學丁家橋校區
  • 位於:鼓樓區丁家橋
  • 占地:176畝
  • 前身:1935年的中央大學醫學院
校區概況,歷史沿革,專業設定,教師隊伍,管理機構,駐區單位,

校區概況

東南大學丁家橋校區位於鼓樓區丁家橋,占地176畝,已建各類建築26萬平方米。現為醫學學科教育科研基地和東南 大學附屬中大醫院所在地。它坐落在歷史文化名城南京市風光秀麗的玄武湖畔,原國立中央大學醫學院的舊址內。現為東南大學三個主校區之一,是醫學學科、生命學科、生物與醫學工程學科優秀人才和創新成果的培育基地、醫療衛生服務基地和江蘇省生物醫藥研發孵化創業中心。
東南大學丁家橋校區

歷史沿革

東南大學丁家橋校區前身為1935年的中央大學醫學院,定址於南京市鼓樓區丁家橋。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醫學院遷至四川成都,與華西大學、齊魯大學合作教學,並於1939年設立牙科醫院,時任院長為內科學教授戚壽南。1946年中央大學在南京復校上課,醫學院仍設在丁家橋。新中國成立後中央大學改名為南京大學,醫學院也相應改名為南京大學醫學院,設基礎醫學部、治療醫學部和社會醫學部,附設大學醫院、牙症醫院,蔡翹任院長。1951年2月南京大學醫學院劃歸中國人民解放軍南京軍區領導,醫學院附設醫院更名為解放軍第84醫院。1952年南京大學醫學院改名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五軍醫大學。1954年9月第五軍醫大學遷往西安,與第四軍醫大學合併,留下部分教師及附屬醫院與三所軍隊醫科學校組建成第六軍醫學校。1958年7月總後勤部將第六軍醫學校及附屬醫院移交鐵道部,改建為南京鐵道醫學院。2000年4月14日,根據國務院的決定,南京鐵道醫學院與東南大學合併成立新的東南大學,原南京鐵道醫學院附屬醫院改為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醫學院成為綜合性大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丁家橋校區也成為東南大學三個主校區之一,是醫學學科、生命學科、生物與醫學工程學科優秀人才和創新成果的培育基地、醫療衛生服務基地和江蘇省生物醫藥研發孵化創業中心。
東南大學丁家橋校區在73年的辦學歷史中,大師雲集、人才輩出:像潘銘紫蔡翹戚壽南先生等一批聲名卓著的醫學名家和教育家,就曾在這片土地上工作或學習過。改革開放以來,醫學院為祖國培養了像賀林院士、楊煥明院士、黃鋼、樊佳教授等大批優秀的高級醫學人才,為國家的醫療衛生事業作出了貢獻。

專業設定

丁家橋校區現有醫學院(2009年12月臨床醫學院和基礎醫學院合併,成立醫學院)、公共衛生學院、生命科學研究院和化學化工學院、生物科學與醫學工程學院和海外教育學院部分專業學生。設有臨床醫學五年制、醫學影像學、醫學檢驗、護理學、預防醫學、勞動與社會保障、生物工程、製藥工程8個本科專業和臨床醫學、生物醫學工程2個七年制專業。

教師隊伍

現有專任教師240人,其中教授63人,副教授86人,講師89人,助教2人,具有高級專業技術職務的比例為62.08%。45歲以下的教師191人,占教師總數的79.59%,其中36歲以下的教師64人,占教師總數的26.67%。師資隊伍中具有博士學位99人、碩士學位101人,分別占教師總數的41.25%、42.08%,具有碩士、博士學位的教師比例為83.33%,教師隊伍的職稱結構、年齡結構、學歷結構、學緣結構逐漸最佳化。醫學類專業生師比按A級指標核算4.69,符合教育部對高等醫學學校師資隊伍職稱結構的基本要求;教師隊伍年輕化,富有活力。教育部“長江學者獎勵計畫”特聘教授1名,“973” 課題首席科學家1人,省“333工程”、“六大高峰人才”、“青藍工程”、青年科技拔尖人才等各種人才工程40餘人。

管理機構

丁家橋校區管委會是受學校黨委和行政委託,在學校分管校長領導下開展工作,在校區履行“管理、服務、協調、保證、監督”等職能。
丁家橋校區管委會主任:蔣波
丁家橋校區黨工委書記:王軍
丁家橋校區管委會成員:王軍、王強、劉培高、朱亞東、孫莉玲、李濤肖健、何林、范斌、楊智勇、姜平波、洪宗訓、 趙松立、趙劍鋒、胡建人、章榮琦、曾水林、蔣波、蔣羽飛、 管平

駐區單位

東南大學丁家橋校區現有主要院系及單位共8個,具體為:
醫學院
公共衛生學院
生命科學研究院
化學化工學院
生物科學與醫學工程學院
海外教育學院部分專業
附屬中大醫院
東南大學報(醫學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