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為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快東北地區振興步伐,促進
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根據《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實施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振興戰略的若干意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編制本規劃。
本規劃重在闡明國家戰略意圖,明確政府工作重點,引導市場主體行為,確定振興總體思路、主要目標和發展任務,統籌協調區域發展重大問題,完善加快東北地區振興的政策措施。
規劃範圍:遼寧省、吉林省、黑龍江省和內蒙古自治區呼倫貝爾市、
興安盟、通遼市、赤峰市和
錫林郭勒盟(蒙東地區)。
土地面積145萬平方公里,總人口1.2億。
規劃以"十一五"時期為重點,重大問題展望到2020年。
面臨形勢
實施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振興戰略以來,東北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加快,經濟實力不斷提高。以國有企業改組改制為重點的體制機制創新取得重大進展,對外開放水平明顯提高。
企業技術進步成效顯著,結構調整步伐加快。採煤沉陷區治理和
棚戶區改造進展順利,
資源型城市經濟轉型試點穩步推進。基礎設施不斷完善,
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取得積極成效。城鎮
社會保障體系初步建立,就業形勢有所好轉。實施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振興戰略的三年,是改革開放以來
東北三省經濟綜合實力提高最顯著、城鄉居民得到實惠最多的時期。東北地區老工業基地振興取得了重大進展。
今後五到十年是東北地區立足新起點、謀求新發展、實現全面振興的關鍵階段,東北地區發展面臨諸多有利條件:黨中央提出
科學發展觀和加快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戰略思想,進一步豐富了振興的內涵,指明了發展方向;
國民經濟持續平穩較快發展、
綜合國力不斷提高,有利於東北地區加快體制改革和結構調整;區域協調互動機制不斷完善,有利於推動東北地區與東中西部地區良性互動、優勢互補、共同發展;我國參與國際競爭、利用國內外兩種資源、兩個市場步伐加快,為東北地區拓展經貿合作領域和空間、提高對外開放水平創造了更多機遇。
但是,東北地區在振興進程中仍存在一些突出矛盾和問題。一是體制性、機制性矛盾尚未得到根本解決,非公有制經濟發展不充分,市場化程度低,發展活力不足。二是經濟結構性矛盾仍然比較突出,高技術產業和現代服務業比重較低,裝備製造業產品配套能力和系統集成能力有待提高,
原材料工業精深加工度低,企業自主創新能力不強。三是就業再就業和社會保障壓力仍然較大,部分民眾生活還很困難。四是區內部分資源供給能力下降,一些流域、區域和海域環境污染相當嚴重。五是
資源型城市尤其是
資源枯竭型城市可持續發展能力較弱,接續替代產業發展緩慢,社會、生態問題突出。這些矛盾和問題,必須高度重視,採取有力措施加以解決。
指導思想
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加快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促進東北地區全面振興。以改革開放為動力,轉變發展觀念,增強發展活力。以老工業基地振興為主線,提高
自主創新能力,促進結構調整和最佳化。以
資源枯竭型城市經濟轉型為突破口,加快解決經濟社會發展的難點問題。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為出發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以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為重點,促進城鄉與區域協調發展。以發展
循環經濟為著力點,增強區域可持續發展能力。
按照上述指導思想,針對東北地區振興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問題,採取以下重大舉措。
--加快
區域合作進程。建立區域協調互動機制,打破行政壁壘,加速要素資源合理流動,加強基礎設施共建共享,推動區域合作,促進協調發展。
--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
環境友好型社會。全面貫徹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基本國策,積極發展
循環經濟,加大
生態建設與環境保護力度,促進經濟與資源、環境協調發展。
--加快發展教育、衛生、文化、體育等各項社會事業。努力擴大就業,完善
社會保障體系,推進社會主義民主法制建設,維護社會安定和諧,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使人民民眾在實施振興戰略中得到實惠。
振興目標
經過10到15年的努力,將東北地區建設成為體制機制較為完善,產業結構比較合理,城鄉、區域發展相對協調,
資源型城市良性發展,社會和諧,綜合經濟發展水平較高的重要經濟成長區域;形成具有國際競爭力的裝備製造業基地,國家新型原材料和能源保障基地,國家重要商品糧和農牧業生產基地,國家重要的技術研發與創新基地,國家
生態安全的重要保障區,實現東北地區的全面振興。
"十一五"時期東北地區要努力實現以下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目標。
--
經濟結構調整取得較大成效。服務業比重、
非公有制經濟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均有明顯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增強,形成一批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知名品牌和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優勢企業。
--可持續發展能力明顯增強。資源利用效率顯著提高,生態
環境惡化趨勢基本遏制,
遼河、
松花江流域水污染防治和區域大氣污染治理取得顯著進展,
海洋生態環境得到改善。
--改革開放取得突破性進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不斷完善,體制機制創新取得重大突破,國有企業改制基本完成。形成以沿海、沿邊和主要城市為重點的對外開放格局。進一步發展對外經濟合作,對外貿易繼續保持較快增長,利用外資質量和水平有較大提高。
專欄1:東北地區“十一五”時期主要規劃指標 | | | | | |
類別 | 指標 | 2005年 | 2010年 | 年均增長(%) | 屬性 |
經濟成長 | 人均GDP(元) 糧食綜合生產能力(萬噸) | 15318 8614 | 21889 9450 | 7.4 1.9 | 預期性 預期性 |
經濟結構 | | 38 36 1.3 52 | 41 48 2 55 | [3] [12] [0.7] [3] | 預期性 預期性 預期性 預期性 |
| | 2548 51.9 34 | 2553 > 60 38 | [20] [30] [0.2] [10] [8.1] [4] | 約束性 約束性 約束性 約束性 約束性 約束性 |
社會發展 | | 4.2 2550 9 | <5 3270 > 80 10 | [0.8] 5.1 [1.0] | 預期性 約束性 約束性 預期性 |
註:[ ]內數據為5年合計。
舉措
促進工業結構最佳化升級
(一)建設先進裝備製造業基地
以信息化、智慧型化、集成化為突破口,加快推進
企業技術進步,提升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和系統集成能力,提高重大裝備國產化水平和國際競爭力。將東北地區建設成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重型機械和大型成套裝備製造業基地,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
數控工具機及工具研發和生產基地,國家發電和
輸變電設備研發與製造基地,全國重要的汽車整車和零部件製造及出口基地,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船舶製造基地,國家軌道交通設備製造基地。
專欄2:裝備製造業振興重點數控工具機——高速 數控車床、數控銑鏜床、高速 立式加工中心、龍門五面體 加工中心、 多軸聯動加工中心、車銑中心和柔性自動線、柔性製造系統、智慧型製造系統等集成產品。 大型煉油和乙烯成套設備——1000萬噸煉油裝置以及配套設備、100萬噸級乙烯、PX、PTA、PVC、聚酯成套設備。 大型煤化工成套設備——大型 離心壓縮機, 煤液化工程配套1250KN 壓縮機。 大型冶金設備——新一代短流程大型薄板連鑄連軋成套設備、大型燒結成套設備。 大型發電設備——大型水電機組、大型高效低污染煤電機組等,百萬千瓦級核電機組、重型燃機、整體 煤氣化燃氣-蒸汽聯合循環機組、大型發電設備鑄鍛件、 電站輔機成套設備、大型空冷機組和大型風電機組。 超 特高壓輸變電設備——500千伏交直流和750千伏交流輸變電成套設備,加快開發1000千伏特高壓交流、±800千伏級直流輸變電設備。 其他大型機械成套設備——全斷面掘進機、大型水泥成套設備、港口裝卸設備、大型起重設備、離心壓縮機組和製冷設備、高效調速大流量輸油管線泵、大型高溫高壓容器及換熱器、往復式壓縮機。 大型船舶裝備——30萬噸級原油運輸船、大型及超大型貨櫃船、 專用汽車滾裝船、新型 客滾船、大型 散貨船及 礦砂船、不鏽鋼艙 化學品船以及船用配套裝備、大型海洋石油工程裝備、 海上浮式生產儲油輪等。 軌道交通設備——時速200公里及以上的高速列車,大功率交流傳動電力機車、 內燃機車,新型捷運車輛的核心技術。 |
(二)加快發展高技術產業
(三)最佳化發展能源工業
堅持節約優先、環境友好、煤油並舉、多元發展的方針,最佳化
生產布局和消費結構,加強東北亞區域能源合作,建設國家能源保障基地。有序開發煤炭資源,建設
呼倫貝爾、霍平白、勝利等大型煤電化基地、黑龍江東部煤炭基地及遼寧鐵法等礦區。穩定原油生產能力,擴大天然氣生產規模,加大對
海拉爾盆地、
二連浩特盆地和近海石油勘探力度,綜合開發吉林
油頁岩資源,建設俄羅斯邊境至我國東北的原油管道,啟動東北天然氣管網工程建設。最佳化電源點和電網建設。積極扶持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產業發展。搞好重點節能工程,努力推進
能源節約。2010年,規劃煤炭生產規模3億噸左右,原油生產規模5700萬噸,天然氣產量70億立方米,電力裝機容量6000萬千瓦,年發電量3000億千瓦時。
專欄3:電網和天然氣管網建設重點電網建設——建設 呼倫貝爾至遼寧中部輸電通道。建設 霍林河和赤峰煤電基地至遼寧省負荷中心的500千伏交流輸電通道,建設黑吉省間2回500千伏輸電線路,建設吉遼省間第4回500千伏輸電通道。 天然氣管網工程——哈爾濱-長春-瀋陽-唐山主幹線,大慶-哈爾濱、 長嶺-長春-吉化、抓吉-哈爾濱、大連-瀋陽支幹線,大慶-齊齊哈爾等十條支線。 |
(四)提升基礎原材料產業
加快淘汰落後生產能力,最佳化行業內部結構和空間布局,控制總量,提高精深加工水平,實現由規模擴張向效益增長轉變。一是建設新型石化產業基地,重點建設撫順石化、大連石化和大連西太平洋煉油等千萬噸級
原油加工基地,加快實施大慶、
吉林石化、撫順石化等乙烯改擴建工程,形成世界級乙烯生產基地。2010年,煉油能力控制在1億噸/年,乙烯產量達到400萬噸/年。二是有序發展煤化工產業,適時建設
錫林浩特、霍林河、
呼倫貝爾、黑龍江東部和遼寧西部等煤化工基地。三是建設北方精品鋼材基地,依託
鞍本鋼鐵集團建設精品板材生產基地,依託
東北特鋼建設
特殊鋼和裝備製造業用鋼生產基地。加快淘汰落後產能,建設
鮁魚圈鋼鐵基地,逐步將鋼鐵工業發展重點由內陸向沿海轉移。
發揮資源優勢,培育品牌,延長產業鏈,形成新的經濟成長點,成為促進
地區經濟協調發展、吸納勞動力就業的重要產業。發展重點是:發展化學製藥和中藥製劑產品,鼓勵發展民族醫藥產業;大力開展農產品的精深加工,建設糧食、肉類、水產品、乳製品和生物化工產業基地;大力發展紡織、服裝、造紙、塑膠製品、家具和林產品加工等輕工產業。
大力發展現代農業
紮實推進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用現代物質條件裝備農業,用現代科學技術改造農業,用現代產業體系提升農業。提高農產品產量、質量和安全水平,提升農業整體素質和競爭力,鞏固國家重要商品糧基地地位,促進農業穩定發展,不斷增加農民收入。
加大投入力度,提高
土地產出率、資源利用率和
勞動生產率,提高農業素質、效益和競爭力,推進農業向基地化、專業化、特色化和綠色化方向發展。
1.加強商品糧基地建設。重點建設松嫩、
松遼平原專用玉米生產優勢區、高產高油高蛋白
大豆優勢區和
三江平原水稻優勢區。加大農田水利基礎設施、良種繁育和農機裝備的投入力度,促進農牧業向專業化、區域化、規模化方向發展,建成現代化國家級商品糧基地,確保其具備穩定的糧食生產能力和商品糧供給能力。
2.推進精品畜牧業發展及基地建設。建設以中部平原為重點的肉蛋奶生產與加工精品畜牧帶,以西部
農牧交錯帶為依託的牛羊育肥基地,以濱洲沿線松嫩草原和蒙東草甸草原、優質
人工草地和優質
飼料基地為依託的大型現代化奶牛飼養和牛羊繁育區。
3.建設
綠色農產品生產基地。加大綠色食品產業發展力度,建設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和安全的農產品生產基地。建立一批高標準的國家和省級
綠色農業基地與農產品出口基地。積極培育和開發食用菌、人參等林特名牌產品,建設
遼東半島和
遼西丘陵地區綠色水果生產基地及沿海優勢水產品養殖、精深加工出口示範基地。
(二)提升農業發展基礎
提高
耕地質量,增強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提高農業科技、服務水平,構築現代農業發展的支撐體系。
1.加強以
中低產田改造為重點的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建設。推進改土治水、節水灌溉和中低產田改造,改進傳統
耕作方式,發展精準型農業、
標準化農業、節約型農業、
設施農業和循環型農業,建設專業化、規模化大型優質農產品基地,改善農業生產條件,提高抗禦自然災害的能力。加大
中低產田綜合治理改造、品種改良與技術投入,提高耕地等級,建設糧食單產在500公斤/畝左右、旱澇保收、高產穩產的
高標準基本農田。多渠道籌集資金,"十一五"期間改造中低產田400萬公頃。
2.完善
農業支撐體系。加快農業服務體系建設,推進
農業標準化和信息化。完善農產品市場體系。建設農業科技園區和示範區,加強農業科技創新體系建設,研發和套用新品種,推廣先進適用農業技術。加快農村
經濟合作組織建設,完善龍頭企業與農戶間的利益聯結機制,探索和完善新型農工商聯合體模式。建立穩定的
支農資金增長機制,加大對糧食主產區的
轉移支付力度。
專欄4:農業發展重點農田水利建設——加大灌區續建配套和 節水改造力度,在“兩江一湖”等水源條件較好的地區,規劃和適時開工建設部分新灌區。 中低產田改造—— 松嫩平原黑土區 水土流失治理和 土壤培肥、 三江平原瘠薄型和 漬澇型中低產田改造治理、松嫩平原西部 鹽鹼地改良與風沙地修復、 遼河平原東北部 棕壤區漬澇和鹽鹼土地改造治理。 大型優質農畜產品基地建設——國家大型商品糧基地,優質畜產品生產基地,優質水產品養殖生產基地,特色資源產業化開發。 農業機械化——推進糧食主產區玉米、水稻生產全程機械化,加強農機服務網路建設,農機管理和操作人員培訓。 保障體系建設——動植物保護、農牧業良種培育,科研與技術推廣、信息服務和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中心建設。 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加強農村公路、飲水安全、農村能源、牧區草場圍欄建設,完善農村教育、文化、衛生、醫療等公共設施。 |
積極發展服務業
堅持市場化、產業化、社會化方向,依託中心城市構建現代服務體系,積極承接
國際服務貿易轉移,提高服務業發展水平。深度挖掘服務業安置就業的巨大潛力,發揮服務業吸納就業的重要作用。
(一)大力發展面向生產的服務業
加快發展金融業。加強信用體系建設,營造良好的
金融生態環境。大力推進城市商業銀行改革、改組、改造,深化
農村信用社改革。積極培育和規範發展投資信託、
融資租賃、財務公司等非銀行金融機構,鼓勵發展投資諮詢、資產評估、信用評級、會計、法律等方面的社會服務機構。擴大
中小企業貸款試點,探索建立有利於促進中小企業發展的金融服務體系。完善東北地區信用擔保體系。加快
保險市場的培育和發展,研究設立
農業保險等專業性保險公司,推動保險品種和服務方式的創新。
支持發展
文化創意產業。大力發展專業化工業設計,鼓勵建立東北地區工業研發設計聯合體。積極發展娛樂、影視製作、演藝、體育、出版、廣告等產業。建設以長春、大連為核心的國家數字電影製作和國產動漫產品生產基地,促進中心城市文化
創意產業集群的發展和文化產品出口。
(二)規範提升面向生活的服務業
提升商貿服務業。鼓勵發展所有制形式和
經營業態多樣化、誠信便民的零售、餐飲等商貿服務。積極發展連鎖經營、
特許經營、物流配送等現代流通方式和組織形式。
積極發展旅遊業。發揮冰雪、森林、草原、濕地、邊境及工農業旅遊方面的優勢,開發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冰雪旅遊產品,發展森林旅遊、草原旅遊、
工業旅遊和
農業旅遊精品。
專欄5:旅遊業發展重點冰雪旅遊——建設哈爾濱、吉林等冰雪旅遊基地。發展高緯度極地滑雪旅遊、山地冰雪運動旅遊和大眾冰雪娛樂旅遊。 森林草原濕地旅遊——重點發展 大興安嶺、 小興安嶺、長白山、遼寧東部森林旅遊, 呼倫貝爾、錫林郭勒、 科爾沁草原觀光、民俗旅遊, 三江平原、 松嫩平原、 遼河下游平原和大興安嶺等 濕地生態旅遊。 火山溫泉旅遊——在有效保護的前提下,積極開發吉林長白山、 黑龍江五大連池、內蒙古 阿爾山等地的火山岩熔地貌觀光、火山湖觀光、科考旅遊,發展溫泉療養、度假旅遊。 工業旅遊——保護最具代表性、反映東北老工業基地發展歷程的 工業文化遺產,重點在瀋陽、 鞍山、長春、大慶和齊齊哈爾等城市開發工業旅遊項目,積極引導 資源枯竭型城市發展工業旅遊。 農業旅遊——以現代農業生產基地為依託,建設一批農業旅遊示範園區和旅遊型特色村鎮。 文化歷史旅遊——以紅山文化遺址、 高句麗遺址、 渤海國遺址、遼寧“一宮三陵”等世界文化遺產和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為核心,依託地方特色文化,發展具有國際影響的文化旅遊。 邊境旅遊——完善 丹東、 琿春、 綏芬河、 黑河、 滿洲里和 二連浩特等重點邊境口岸城市旅遊配套服務設施,改善通關環境,豐富邊境旅遊內容。 濱海旅遊——充分利用濱海旅遊資源,發展濱海觀光和休閒度假旅遊。 |
協調區域和城鄉發展
引導區域分工與合作,加強跨區域重大基礎設施建設,
統籌城鄉協調發展,培育新的增長點,形成以線串點、以點帶面的區域發展新格局。促進
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
(一)最佳化區域空間格局
深入挖掘哈大和沿海經濟帶一級軸線的發展優勢,促進二級軸線集聚發展,形成"三縱五橫"的空間發展格局。
努力打造沿海經濟帶。以大連為龍頭,以
長興島、
營口沿海、
錦州灣、
丹東和
花園口"
五點一線"為重點,最佳化港口布局,大力發展臨港產業、高技術產業、現代服務業,逐步建設成為國內一流、特色突出、競爭力強的產業集聚帶。
促進二級軸線健康發展。重點發展東部通道沿線、齊齊哈爾-赤峰,
綏芬河-
滿洲里、
琿春-
阿爾山、丹東-霍林河、錦州-
錫林浩特二級軸線,推進
城市經濟區(帶)建設和邊境口岸城鎮發展,支持有條件地區規劃設立邊境貿易區。
推進形成
主體功能區。合理劃定四類主體功能區邊界和區內具體的功能定位。按照分類指導的原則,實施與主體功能區相配套的財政、投資、產業、土地、環境和人口等政策。
專欄6:東北地區部分限制開發區和禁止開發區1.限制開發區域大興安嶺、 小興安嶺、長白山森林生態功能區——禁止非保護性採伐;繼續實施 天保工程;點狀開發,集聚發展;發展生態特色產業。 東北 三江平原濕地生態功能區——擴大保護範圍,控制農業開發和城市建設強度,改善濕地環境;發展農業和特色產業。 呼倫貝爾草原、科爾沁、 渾善達克沙漠化防治區——禁止過度開墾、不適當樵採和超載放牧;實施必要的防治措施;加強城鎮建設,集聚發展;發展特色優勢產業。 2.禁止開發區域國家級自然保護區50個,世界文化自然遺產5處,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16處,國家森林公園108處, 國家地質公園12處。 |
按照
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加快城鎮化進程,統籌城鄉協調發展。
發展
縣域經濟。立足優勢,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經濟和
優勢產業。支持糧食、肉、蛋、奶等農副產品加工業龍頭企業發展,鞏固縣城和重點城鎮的支柱產業。面向城市市場需求,建設蔬菜、花卉、食用菌、乳品、肉類等農產品加工基地。
推進
農村城鎮化。加快農墾、林區和礦區城鎮的
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創新農村城鎮化模式和機制,繼續推進農村小城鎮戶籍、土地、投融資等管理制度改革。
(三)協調跨區域重大基礎設施建設
完善綜合交通運輸體系。以運輸通道和主要樞紐為建設重點,加強鐵路網路、公路網路、港口體系、機場體系和對外通道建設。重點建設
同江至大連、東北東部通道、
黑河至北京、
綏芬河至
滿洲里、
琿春至
阿爾山、
丹東至
錫林浩特六條通道。逐步形成七大
綜合運輸系統:新建與改造連線
蒙東地區煤炭基地與東北三省主要能源消費區的鐵路、公路,形成保障能力強大的煤炭運輸系統;加強中俄鐵路原油運輸系統建設並適時建設油氣管線,強化大連等港口的
原油接卸和中轉功能,形成完備的石油運輸系統;積極引導大連、
營口礦石碼頭建設,形成高效礦石運輸系統;突出"鐵水聯運"系統建設,形成高效的糧食運輸系統;以
大連港為幹線港,其它港口為支線或
餵給港,強化內陸通關係統建設,建成高效便捷的
貨櫃運輸系統;積極發展重型裝備運輸系統;建設快速便捷的客運系統。
加快跨區域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完善和最佳化鐵路路網;推進省際高速公路建設;完善城鎮密集區快速交通網路;引導東北沿海港口間合理分工;加快發展小型機場。
完善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東北地區信息一體化建設。積極推進電子政務、電子商務、遠程教育和
遠程醫療等信息綜合套用系統建設,實施
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依託高校和科研院所,聯合共建東北科技教育信息網,加強與發達地區的信息交流共享。
以增加就業、消除貧困、改善人居條件、健全社會保障體系、維護社會穩定為基本目標,以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和自主創新為根本動力,制定強有力的政策措施,不斷完善體制機制,大力推進
產業結構最佳化升級和經濟成長方式轉變,培育壯大接續替代產業,改善生態環境,促進資源型城市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抓緊建立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的長效機制。一是建立資源開發補償機制。在資源開採過程中,遵循
市場規律,採取法律的、經濟的和必要的
行政措施,引導和規範各類市場主體合理開發資源,承擔資源補償、生態環境保護與修復等方面的責任和義務。二是建立
衰退產業援助機制。要統籌規劃,加快產業結構調整和最佳化升級,大力發展接續替代產業,積極轉移剩餘生產能力,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加強各種職業培訓,促進下崗失業人員實現再就業,解決資源型企業歷史遺留問題,保障企業平穩退出和社會安定。
以市場為導向,以企業為主體,大力培育發展接續替代產業。對於資源開採處於增產穩產期的城市,要制訂合理的開採計畫,運用新技術、新工藝,提高資源
採收率,發展上、下游產業,拉長產業鏈條,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把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同時要積極培育新興產業。對於資源開採開始衰減的城市,要加強資源綜合評價,開發利用好各種共伴生資源,充分挖掘本地資源潛力,拓寬資源開發領域,重視開發利用區外、境外資源,為本地資源型企業尋找後備基地,同時抓緊培育發展成長性好、競爭力強的接續替代產業。對於資源已經或瀕臨枯竭的城市,要選擇好產業轉型方向,重點用高新技術、先進
適用技術改造傳統產業,因地制宜,儘快形成新的主導產業。
專欄8:6個資源型城市經濟轉型試點主要任務阜新市——推動農業和 農產品加工產業發展;科學規劃發展替代產業,實現多種產業並舉;加強周邊礦區勘探力度;參與開發內蒙古東部煤田,適度轉移富餘生產能力;推進礦區生態建設。 大慶市——加大新探區勘探力度,增強儲量接替能力;依靠工藝技術創新,努力提高 三次採油水平,大力提高 採收率,減緩老油田產量遞減;做精做強石化產業,加快發展新型建材、石油裝備、農產品加工等替代產業。 伊春市——繼續推進 天然林保護工程,做好國有林權制度改革試點;深化改革,增強 企業活力,推進 政企分開,理順政府職能;鼓勵發展木材精深加工、 森林生態旅遊、醫藥、綠色食品等優勢產業。 遼源市——大力引進高新技術企業和人才,發展特種合成纖維材料、高性能特種合金材料、新型建築材料等;以生物技術為核心,發展生物製藥、保健品和有機食品加工業;提升裝備製造、紡織服裝、建材等傳統產業競爭力。 白山市——充分發掘和利用長白山旅遊資源,大力發展旅遊產業,打造東北旅遊名城;培育森林資源,發展木材精深加工業;做大礦泉水產業,做精做強以 人參、 刺五加等為主要原料的保健食品產業。 盤錦市——努力延長油氣 相對穩產期;壯大石化產業,拉長 石化產業鏈條,大力發展精細化工、塑膠加工和新型建材業;做大做強中小型船舶修造、石油鑽采設備製造等裝備製造業;充分發揮 生態資源優勢,發展綠色食品加工業、 生態旅遊業。 |
提高支撐保障能力
(一)加強教育和人才培養
最佳化配置教育資源。推進高等教育體制改革。普及和鞏固九年義務教育。大力發展職業教育和多種形式的職業培訓,加快培養技能型實用人才。加強對下崗失業人員和農民實用技能培訓。建立東北地區高技能人才培訓基地和公共實訓基地。整合利用各類教育資源,建立繼續教育研修基地。
完善人才開發機制。深化以
公開選拔、競爭上崗和任期制為主要內容的選人用人制度改革。制定更加靈活的引進人才政策,吸引各類人才到東北地區創業。探索建立技術和管理等生產要素參與分配的有效激勵機制,健全人才公共服務體系。進一步完善人才培養、引進、使用和管理的政策法規。
加強人才培訓和交流。推進實施高層次創新人才培養計畫和緊缺專業人才培養工程。完善中央國家機關、東南沿海地區與東北地區幹部交流機制。繼續在東北地區中央企業中實施企業家對口交流。打破地區、行業、所有制等限制,完善人才合理流動機制,健全人才市場體系。
專欄9:東北地區人才開發主要專項企業家對口交流計畫——每年選派一批沿海發達地區中央企業中的優秀企業家到東北地區中央企業工作,並從東北地區中央企業中選派一批優秀年輕幹部,到發達地區和優勢企業中 掛職鍛鍊。 高層次創新人才培養計畫——以“新世紀 百千萬人才工程”、“長江學者獎勵計畫”、“高等學校創新團隊計畫”等現有人才培養項目為載體,幫助東北地區大力培養中青年學科帶頭人和學術骨幹。 “東北之春”人才培養計畫——以中國科學院為依託,採取支持項目研究、培養在職博士以及為地方組織培訓等形式,為東北地區培養一批學術帶頭人、技術骨幹和新型產業人才。 緊缺專業技術人才培養工程——以高等學校和科研機構為依託,以“985工程”、“211工程”和“研究生 教育創新工程”等為載體,加快培養東北老工業基地主導產業緊缺的專業技術人才。 高技能人才培養工程——建立一批高技能人才培訓基地,重點培養製造業和現代服務業技能型緊缺人才。每年培養3萬名新技師,選派200名 高技能人才到境外進行短、中、長期培訓。 農村實用技術人才培訓計畫——依託“綠色證書工程”、“新型農民科技培訓工程”和 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陽光工程”等,加強對東北地區農民工和農戶的培訓。 |
(二)擴大就業和健全社會保障體系
大力開發就業崗位。積極發展
勞動密集型產業、服務業和各類所有制的中小企業,鼓勵勞動者自謀職業和自主創業。強化政府促進就業的公共服務職責,健全公共就業服務制度。改善農村勞動力進城就業環境,積極推進高校畢業生就業。完善對困難民眾的就業援助制度。積極開發公益性工作崗位,努力使"
零就業家庭"實現至少一人就業。
(三)加強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
搞好
資源型城市礦區生態環境建設。深入開展礦山生態環境綜合整治,加強資源開採活動監督管理,有效防範地質災害發生,促進資源型城市生態環境良性發展。繼續做好採煤沉陷區搬遷,組織治理露天礦礦坑、舍場、矸石山等重大地質災害隱患點。加大石油開採造成的水位沉降、土地鹽鹼化等治理力度。做好土地開發整理復墾規劃,加大礦山廢棄土地整理復墾力度。
紮實推進重點區域
生態建設。加大沙化和退化土地治理力度,大力開展植樹種草與
天然林、天然草場保護,強化
水土流失治理。實施一批對改善區域生態環境具有重大影響的重點建設工程,扭轉生態
環境惡化勢頭。
專欄10:東北地區生態建設重點科爾沁沙地治理——建設環科爾沁沙地阻沙生態帶,建設沙地複合生態屏障和林草畜一體化的生態經濟系統,治理樟子松衰退林,沙地小型 水土保持蓄水工程建設。 京津風沙源治理——封禁保護沙化土地,建設防風固沙林草,治理“三化”草原,實施 生態移民。 黑土區生態綜合治理——加強 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完善 農田防護林體系,恢復 草原植被,改良和培肥黑土地,防治 面源污染。 天然林資源保護與建設——保護好現有森林資源,加強森林資源培育,發展林區經濟,加強後續產業建設,提高木材綜合利用率和 木材加工水平。 天然草原退牧還草——在內蒙古東部等重點草原退化區繼續推進退牧還草工程,加強“三化”草場綜合治理,轉變傳統放牧方式,建設高產人工草地和飼草 飼料基地,推行舍飼圈養。 礦區 生態恢復與治理——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廢棄物綜合利用相結合,治理 水土流失,繼續實施採礦沉陷區地質災害 修復工程和礦山環境保護工程。 濕地保護與恢復——加強 三江平原、松嫩平原等濕地資源和生物多樣性的保護,進行濕地恢複試點,實施濕地移民工程。 海洋生態保護——加強 海洋資源、生物多樣性和環境的保護,開展海洋功能恢複試點示範。 |
加強節能減排和環境污染治理。加大力度推進
松花江和
遼河兩大流域的
水污染防治;加強大中城市集中式飲用水源地的保護與治理;城市污水處理率提高到70%以上,城市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高於60%;加強工業污染防治,推進電廠
脫硫工程;
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達到60%以上;工業用水重複利用率達到90%以上;實施農村小康環保行動計畫。
專欄11:東北地區環境污染治理重點飲用 水源地保護與治理——嚴格劃定飲用水源地保護區,健全飲用水 水環境監控制度,定期發布飲用水源地 水質監測信息,開展重點水源地 污染治理,建立飲用水源地污染 應急預案。 遼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推行 清潔生產,進一步削減 工業污染排放總量;加快城市污水處理廠和垃圾處理廠建設,大力提倡 再生水回用;加強規模化畜禽養殖業污染控制,大力削減農業 面源污染。 松花江流域水污染防治——強化工業污染防治,防範重大 污染事故;加快城鎮污染治理基礎設施建設。 區域大氣污染防治——以燃煤電廠 脫硫和 汽車尾氣達標排放為重點,以遼中城市群為重點地區,分解落實各城市污染總量,加強工業污染防治,開展城市人口密集區重污染企業搬遷改造。 |
(四)促進資源合理利用
加強土地資源管理。實施嚴格的
基本農田保護制度,控制建設用地過快增長。加強老城區和廢棄
工業用地開發整理,注重建設用地的多功能綜合開發。支持礦山廢棄地、重度
鹽鹼地、沿海灘涂的
土地整理和再利用。建立和完善
土地收購儲備制度,規範經營性土地出讓制度,加強土地產權登記和土地資產管理。做好失地農民的安置補償工作。
最佳化水資源配置。加強水源地保護和區域性調水工程建設,提高區域水資源最佳化配置能力和城市供水保障能力。加快大中型病險水庫除險加固,提高城市、主要城鎮及重要礦區的防洪能力。合理制定
水資源開採方向和重點,實現
地表水、地下水和區外引水的聯合調度。推行節水灌溉技術,採取綜合
節水措施,建設節水灌溉農田和草牧場。推進火電、冶金等高耗水行業節水技術改造;提高工業用水回用率,推廣城鄉生活
節水設備和器具,擴大
再生水利用,到"十一五"末,再生水利用率達到20%。建立和完善
水權分配和轉讓制度,加強
流域管理與區域管理相結合的
水資源管理體制建設。
有序開發礦產資源。加強礦產資源勘查開發的統一規劃,強化資格認證和許可管理。加強松嫩平原石油、天然氣以及大、
小興安嶺和長白山及周邊地區的能源、有色金屬、貴金屬、地下水和重要非金屬等礦產資源勘探,開展遼寧鳳城翁泉溝鐵
硼礦綜合開發利用示範。提高礦產資源
回採率和綜合利用率,推進廢渣及
尾礦等工業廢棄物利用。完善
礦產資源開發管理體制,依法設定
探礦權、
採礦權,建立
礦業權交易制度,健全礦產資源有償開採制度和礦山環境恢復補償機制。
合理利用森林與草原資源。強化大、小興安嶺和長白山地區天然林保護,科學推進"三北防護林"的更新改造,保持森林資源增長量大於採伐量,建設我國用材林資源戰略儲備基地。合理利用與保護
呼倫貝爾和錫林郭勒等天然草牧場。遏止
過度放牧,恢復草原生產力和生態功能。
增強發展活力
推進體制改革和機制創新,增強發展的內在動力。擴大對外開放,增強發展的推動力。加強自主創新,增強發展的
核心競爭力。重點突破、協同推進,全面提升東北地區的發展活力。
(一)加快體制改革和機制創新
加快行政管理體制改革。推進
政企分開和
政資分開,減少和規範行政審批。切實改變政府對經濟活動干預過多的狀況,更多地運用經濟和
法律手段調節經濟活動。有條件的地方積極推進"省直管縣"改革。
大力發展
非公有制經濟。落實支持政策,在
市場準入、進出口、用地、信貸、
企業債券發行等方面,與國有企業一視同仁。鼓勵
民間資本採取多種形式參與國有企業改造和重組,並在核銷呆帳、減免利息、土地使用以及有關稅收
信貸政策方面,享受原國有企業同等待遇。
積極推進綜合配套改革。選擇符合條件的地區開展綜合配套改革試點,在
國有企業改革、對外開放、行政管理、投融資體制改革、金融和信用體系建設、不良資產處置、土地管理等方面,先行試驗一些重大的改革開放措施,探索以改革開放促進老工業基地振興的新路子。
(二)擴大開放
提高利用外資質量和水平。鼓勵外資參與國有企業改組改造,實現投資主體多元化。引導外資投向高技術產業、裝備製造業、現代農業、服務業、基礎設施和生態環境保護等領域。鼓勵外資金融機構在東北地區設立機構和開辦業務。鼓勵外商投資區域性研發設計中心,合作建立特色優勢產業的技術研發和設計中心等。限制或禁止外商投資高能耗、高物耗、高污染產業。
積極發展對外貿易。鼓勵高新技術產品、
高附加值產品、
勞動密集型產品和農產品出口,最佳化出口
產品結構。控制高耗能、高污染和資源性產品出口。積極承攬國外製造業轉移,發展對外
服務貿易和加工貿易。鞏固與東北亞國家的經貿關係,積極開拓東南亞、歐美等海外市場。大力發展
邊境貿易。
加強國際經濟技術合作。在主要
邊境口岸城市加快建設
邊境經濟合作區、互市貿易區、出口加工區、跨境工業區。推動與周邊國家在能源、原材料和礦產資源等領域的開發合作。建設對俄出口加工基地和科技合作基地。鼓勵優勢產業加強對外合作,支持有實力的企業在周邊國家設立境外生產基地和經濟貿易合作區。繼續推進大圖們江區域合作開發。
最佳化對外開放布局。加快建設
大連東北亞國際航運中心,積極推進大窯灣保稅港區建設,將保稅港區的部分功能延伸至腹地,開展"屬地申報、口岸驗放"的進出口通關改革業務試點。加快重點邊境口岸
城市基礎設施及國際物流通道建設,積極發展
內貿貨物跨境運輸和跨國陸海聯運國際貿易大通道,促進對俄、蒙、朝的路、港、口岸和經濟合作區建設。努力提升開發區對外開放水平。
(三)大力推進自主創新
強化企業技術創新主體地位。鼓勵企業建立技術中心,在裝備製造、石化、生物工程、製藥及新材料等領域建立一批高水平的實驗室、工程中心和中試基地,為解決產業共性關鍵技術及促進技術成果轉化提供支撐。
加強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完善科研設施,整合研究實驗體系,構築高水平科學研究和人才培養基地。圍繞重點技術領域和重點項目的實施,構建科技創新平台、網路和體系,實施科技創新工程,提高
自主創新能力,促進資源共享。
強化創新機制建設。健全科技成果轉讓和產業化綜合政策體系。建立支持自主創新的科技投入體制,形成較為完善的
科技風險投資機制。鼓勵
原始創新和有產業化前景的科技創新。加強
智慧財產權保護。
加大自主創新投入力度。加大對基礎研究、前沿高技術研究、社會公益性研究的支持,力爭省級財政的科技投入增幅明顯高於財政經常性收入增幅。鼓勵地方政府建立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和中小企業創新的專項資金。
專欄14:東北地區科技創新體系五大科技創新平台 ——產業技術創新平台:建設裝備製造、石化、精品鋼材、汽車、光電工程、北藥、現代農業等工程中心。 ——套用基礎研究平台:建設納米材料、清潔能源、光機電一體化、機器人、航空航天、 生物醫藥工程等實驗室。 ——科技企業孵化平台:建設軟體、光電子、生物醫藥、新材料、精細化工、新興環保、現代農業等特色孵化器群體。 ——科技創新服務平台:建設社會化、網路化的 科技中介服務體系。 ——國際科技合作平台:建設國際科技合作示範基地。 兩大科技協作網路 ——東北地區大型科學儀器協作共用網路:建設與共享大型科學儀器、設備、設施。 ——東北地區科技文獻信息資源服務共享網路:建設科技資料庫、科技信息網和快速、高效諮詢服務的決策支持系統。 兩大科技市場體系 ——東北地區科技人才市場:建立科技人才信息網路體系,實現區域科技人才信息資源共享。 ——東北地區技術 產權交易市場:建立區域統一互認的 技術產權交易規則、交易管理辦法、交易結算方式,以及交易監管模式、交易糾紛和爭議處理的途徑。 |
政策措施
圍繞實現東北地區振興的目標和重點任務,完善加快東北地區振興的政策措施,健全規劃實施機制,保障規劃順利有效實施。
(一)抓好已出台政策的貫徹落實
進一步抓好現有政策的落實。加快解決
廠辦大集體問題和企業歷史欠稅問題,妥善解決東北地區原中央下放煤礦企業棚戶區改造問題,為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創造良好的政策環境。
(二)完善振興經濟政策
加大對東北地區裝備製造業發展的政策支持。調整進口稅收優惠政策,對國內企業為開發製造國家重點發展的重大技術裝備和產品而進口的部分關鍵配套部件和原材料,免徵進口關稅或實行
先征後返,進口環節增值稅先征後返。鼓勵訂購和使用國產重大技術裝備。對關係國計民生的大型國有裝備製造企業和國家重點建設工程所需的重大技術裝備技術改造項目,以及對結構調整和
產業升級有重大影響的技術研究開發和改造項目,給予支持。
銀行機構對東北地區符合信貸條件的項目,加大信貸支持力度。研究建立區域性中小企業信用擔保的再擔保機構。改善
信用環境,支持
國有商業銀行靈活處置不良資產。加速企業股票上市步伐。支持東北地區符合條件的發行主體進行
債券融資。
(三)建立區域協調機制
按照平等互利、加強合作、資源最佳化、共同發展的原則,加強東北與東中西部地區的聯繫和協作,形成區域合作、互動、多贏的協調機制。鼓勵發達地區參與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加強東北地區與京津冀、
山東半島、
長三角、
珠三角等區域的經濟聯繫,支持東北企業積極參與
西部大開發和中部崛起。
構建跨行政區的公共平台和協作網路。建立東北四省區高層協調會議制度,協商解決制約區域發展的重大問題。在東北地區高層協調會議制度的大框架下,設立不同領域和層次的協調機構,推進
區域合作和協作。
鼓勵跨區域的企業聯合與重組,國家對跨區域資產重組企業的項目給予優先核准,優先安排扶持資金。支持東北三省與
蒙東地區的合作,聯合開發、利益共享,共同推進蒙東大型煤炭、石油等能源基地建設。
(四)健全規劃實施機制
加強規劃的實施。國家有關部門和東北各級地方政府要合理分工,共同推進規劃的實施。加強各部門之間、各級政府之間的溝通協調。地方政府要研究制定規劃實施意見和具體工作方案,把各項任務落實到年度計畫中,加強對規劃實施的綜合評價和
績效考核,切實把規劃落到實處。
強化對規劃實施的監督指導。加強對規劃實施情況的跟蹤分析。完善政府與企業、民眾的信息溝通和反饋機制,形成全社會支持東北地區振興的良好氛圍。
組織開展規劃中期評估。根據國內外環境變化和規劃實施進展情況,針對實施中出現的重大問題,適當調整規劃內容和實施步驟,切實保障規劃的有效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