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發33號
國務院關於進一步實施老工業基地振興戰略意見
國發〔2009〕33號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國務院各部委、各直屬機構:
實施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振興戰略五年多來,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工作取得了重要的階段性成果。以國有企業改革為重點的體制機制創新取得重大突破,多種所有制經濟蓬勃發展,經濟結構進一步最佳化,自主創新能力顯著提升,對外開放水平明顯提高,基礎設施條件得到改善,重點民生問題逐步解決,城鄉面貌發生很大變化。實踐證明,中央實施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戰略的決策是及時的、正確的。但也要清醒看到,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體制性、結構性等深層次矛盾有待進一步解決,已經取得的成果有待進一步鞏固,加快發展的巨大潛力有待進一步發揮。
一、最佳化經濟結構,建立現代產業體系
(一)加快推進企業兼併重組。
(二)大力發展非公有制經濟和中小企業。
(三)做優做強支柱產業。
(四)積極培育潛力型產業。
(五)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
(六)扶持重點產業集聚區加快發展。
二、加快企業技術進步,全面提升自主創新能力
(七)加大企業技術改造力度。企業技術改造是老工業基地調整改造的重要內容,也是振興工作取得成效的一條重要經驗。要繼續加大對企業技術改造的支持力度,從現有相關投資專項中分離設立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調整改造專項,以及利用新增中央預算內投資,支持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企業技術改造和技術進步,近期篩選一批項目予以重點支持。中央國有資本經營預算資金用於東北老工業基地中央企業的比例應有所增加。抓緊完成裝備製造產業投資基金設立工作,重點支持東北地區裝備製造企業技術改造和兼併重組。
(八)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充分發揮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的人才優勢,建立健全鼓勵自主創新的體制機制。要在老工業基地重點發展領域,依託重要骨幹企業、重大工程項目,組織實施一批帶動力強、影響面廣、見效快的技術創新和高技術產業化項目。要充分利用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的科研和產業優勢,通過國家重大科技專項和創新能力建設專項,支持建設一批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實驗室和企業技術中心,突破一批核心技術和關鍵共性技術。支持企業有效吸納利用國際創新資源,提高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能力。支持老工業基地引進一批重點行業發展急需的創業、研發領軍人物及團隊。國家“千人計畫”、“百人計畫”等項目要重點支持東北老工業基地的海外高層次人才引進工作。鼓勵採取技術入股、期權激勵等更加靈活的政策措施,為引進高端人才並使其發揮作用創造良好的環境。
(九)促進自主創新成果產業化。大力推廣套用自主創新成果,努力將其轉化為先進生產力,培育新的經濟成長點。加大對新能源、新材料、生物、信息、航空航天、高速鐵路等高技術領域自主創新成果產業化的支持力度。積極推動產學研用相結合,鼓勵高等院校和科研機構向企業轉移自主創新成果,鼓勵更多科技人員創辦科技型企業。優先支持符合條件的科技型企業在創業板上市融資。繼續組織實施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高技術產業發展專項,重點用於東北老工業基地國家高技術產業基地建設、自主創新成果產業化和創新能力建設等。有關地方政府要制定政策,支持老工業基地自主創新成果產業化。
三、加快發展現代農業,鞏固農業基礎地位
(十)大力發展現代農業。東北地區具有發展現代農業得天獨厚的條件。要圍繞提高土地產出率、資源利用率和勞動生產率,抓緊研究制定加快東北地區現代農業發展的政策措施。結合實施全國新增1000億斤糧食生產能力規劃,加強東北地區糧食生產能力建設,形成穩固的國家糧食戰略基地。加大糧食豐產科技工程實施力度,大力推廣高產優質、節本增效新技術。最佳化農機結構,提高農業機械化水平。加大農機具停放場庫和機耕道建設力度。研究實施深松等重點環節農機作業補貼。抓緊研究穩定玉米、大豆生產的長效機制,適時對東北地區玉米、大豆繼續實行國家收儲政策。發揮國有農場在建設現代農業、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等方面的積極作用,大力開展“場縣共建”,為地方農業發展提供示範和社會化服務。加強東北地區農業對外合作,支持有條件的企業到周邊國家和地區從事農業合作開發。
(十一)加強農業和農村基礎條件建設。開展以水利為重點的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和以水、電、路、氣等為重點的村鎮基礎設施建設。推進引嫩入白、三江平原灌區、尼爾基水庫下游灌區、綽勒水利樞紐下游灌區、大安灌區、大型灌溉排水泵站更新改造等重大水利工程建設,加快實施病險水庫除險加固、節水灌溉示範和小型農田水利工程。實施農戶科學儲糧專項,推廣科學儲糧技術,支持糧食銀行等新型糧食倉儲流通業態發展。推進散糧“入關”鐵路直達,提高散糧鐵水聯運比例,建設大型糧食物流基地、節點和戰略裝車點,以及糧食倉儲和烘乾設施。積極推進農業信息化,建立和完善農業科技支撐和社會化服務體系,提高服務水平。統籌城鄉發展,結合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加快小城鎮和中心村發展,全面改善村鎮居民生產生活條件。加快解決農村飲水安全問題。取消農村公益性建設項目縣及縣(場)以下資金配套。
四、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為全面振興創造條件
(十二)加快構建綜合交通運輸體系。開工建設京瀋、沈丹、哈齊客運專線和吉圖、大丹、哈牡、哈佳等鐵路,推進牡綏等既有線路改造和東北沿邊鐵路、伊爾施—阿日哈沙特鐵路、白音華—赤峰—錦州港煤運專線、同江鐵路大橋、沿海疏港鐵路建設。統籌幹線和支線機場建設,完善東北地區機場布局,抓緊推進“十一五”期間東北地區機場的改擴建和新建遷建工作,做好“十二五”期間機場改擴建、新建遷建的前期工作。根據東北地區公路建設相對滯後和高寒地區的特點,進一步加大對黑龍江、吉林和內蒙古東部地區的高速公路和“村村通”公路建設投資力度。成立東北地區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協調推進組,協調、指導和推進東北地區交通設施建設,組織編制東北地區綜合交通運輸規劃。
(十三)最佳化能源結構。抓緊開工建設內蒙古東部和東北兩大千萬千瓦級風電基地、內蒙古東部和黑龍江煤電外送通道等項目,加快遼寧紅沿河二期工程、徐大堡和吉林核電項目的前期工作。加強東北地區電網建設,大力推進既有電網改造,提升骨幹電網送電能力。加大農村電網特別是糧食主產區和林區的電網改造力度。研究解決風電等分散電源上網問題。率先在東北電網開展智慧型電網建設試點。
五、積極推進資源型城市轉型,促進可持續發展
(十四)培育壯大接續替代產業。發展接續替代產業是資源枯竭城市實現經濟轉型的根本出路。組織實施好資源型城市吸納就業、資源綜合利用和發展接續替代產業專項,扶持引導資源型城市儘快形成新的主導產業。鼓勵開發銀行等各類金融機構加大對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的支持。對資源型城市發展接續替代產業,在產業布局、項目審核、土地利用、貸款融資、技術開發、市場準入等方面給予支持。支持資源型城市接續替代產業園區建設,積極承接產業轉移。組織研究制定資源型城市接續替代產業發展規劃並做好實施工作。
(十五)構建可持續發展長效機制。抓緊出台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準備金制度,由政府統籌部分準備金專項用於解決資源型城市環境治理等問題。在資源開採處於成長期或成熟期的資源型城市開展可持續發展試點。抓緊研究制定《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條例》。省級人民政府要切實負起責任,出台支持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的政策措施,並將轉型工作情況納入資源型城市人民政府主要領導幹部綜合考核評價體系。
(十六)進一步加大財政政策支持力度。加強對資源枯竭城市轉型工作的指導,提高資源枯竭城市財力性轉移支付使用效益。中央財政要加大對資源型城市特大型礦坑、深部採空區治理的支持力度。危機礦山接替資源找礦專項資金在安排上要向東北老工業基地資源枯竭城市傾斜。支持資源枯竭城市資源型企業開發利用區外、境外資源。
六、切實保護好生態環境,大力發展綠色經濟
(十七)加強生態建設。堅持以生態為主導的林業和林區經濟發展方向,進一步調減東北地區國有重點林區木材採伐量,促進林區經濟轉型和可持續發展。繼續實施天然林保護工程,完善政策措施,加大支持力度。鞏固退耕還林成果,加強育林和管護。高度重視大小興安嶺的生態屏障作用,組織編制大小興安嶺林區生態保護與經濟轉型規劃。全面推進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穩步推進國有林權制度改革試點。切實加強天然草場恢復和保護、黑土區水土流失綜合防治等生態工程建設。切實加強濕地保護與恢復、沙化土地治理和礦山環境整治等生態工程建設,組織實施黑龍江扎龍濕地核心區生態移民。
(十八)積極推進節能減排。嚴格執行相關法律法規、規劃和產業政策,加強重點污染源總量控制。限制高耗能、高污染行業擴張,關停小火電、小鋼鐵、小造紙、小水泥等污染嚴重的小企業。以能源、原材料、裝備製造和
農產品(11.96,0.04,0.34%)加工等行業為重點,加強對各類工業園區的建設管理,推行清潔生產。支持開發和套用低碳技術。鼓勵發展循環經濟。大力推廣套用節能技術產品,發展節約能源、節省土地的環保型建築和綠色建築,組織實施好節能產品惠民工程。
(十九)加強環境污染治理。加強松花江、遼河等重點流域的水污染防治,支持松花江流域開展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有償取得和排污權交易試點。加大城市垃圾和污水處理設施建設力度,推廣垃圾分類回收、清潔焚燒,逐步提高城鎮污水、垃圾處理以及排污收費標準。嚴格監控和防治工業污染,統籌解決農業面源污染。全面推進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工作,創建環境優美的農村新面貌。
七、著力解決民生問題,加快推進社會事業發展
(二十)千方百計擴大就業。要切實把就業工作擺在更加突出的重要位置,落實促進大學生、農民工和困難群體的就業政策,確保就業形勢穩定。發揮好政府投資和重大建設項目帶動就業的作用,積極開發公益性工作崗位,努力使“零就業家庭”實現至少一人就業。積極落實扶持創業的各項政策措施,以創業帶動就業。鼓勵服務業、中小企業、非公有制經濟更多吸納就業,引導和支持困難企業採取靈活用工、彈性工時、技能培訓等辦法,儘量不裁員。
(二十一)積極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加快推進城鎮職工養老保險省級統籌,適當提高企業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標準。進一步完善城鄉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積極推進農村新型養老保險試點,全面提高新農村合作醫療保險覆蓋面。做好被征地農民社會保障工作。完善工傷保險政策法規,進一步擴大工傷保險覆蓋面,抓緊解決“老工傷”人員待遇納入工傷保險統籌管理問題。
(二十二)解決好住房、冬季取暖等突出民生問題。做好民眾來信來訪工作,下大力氣解決好民眾反映強烈的民生問題。加大城鎮廉租房、經濟適用房建設規模和國有林區棚戶區、國有墾區危房、農村危房、危舊校舍改造力度,繼續做好煤礦棚戶區改造工作。支持開展城市棚戶區改造工作。加大對東北高寒地區熱電聯產項目支持力度,加快東北地區城市集中供熱管網改造,解決好城市低保戶冬季取暖問題。推進農村開發式扶貧,扶持更多農村貧困人口脫貧致富。
(二十三)促進教育、衛生等社會事業發展。研究和推進各級各類教育改革,提高辦學質量,為老工業基地全面振興提供人才支撐。充分發揮東北地區高等教育資源豐富的優勢,提高重點高校的辦學層次和水平。結合老工業基地產業結構最佳化升級,合理確定職業教育專業和辦學規模。繼續加大對東北地區職業教育實訓基地、職業教育基礎能力建設支持力度。推進醫療衛生體制改革,加快建立覆蓋城鄉居民的基本醫療保障體系,健全基層醫療衛生服務體系,擴大城鎮職工和居民的醫療保險覆蓋面。
八、深化省區協作,推動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
(二十四)推進區域一體化發展。鼓勵東北地區實行跨省(區)經濟合作,促進生產要素合理流動,提高一體化發展水平,近期先行組織開展旅遊、物流、交通和科技方面的一體化協作。認真組織實施《
東北地區振興規劃》,做好規劃任務落實、督促檢查工作,加快規劃內重大基礎設施一體化建設。推進內蒙古東部地區與東北三省的產業對接和合理分工。進一步研究支持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調整改造的稅收政策。
(二十五)建立東北地區合作機制。建立東北地區四省(區)行政首長協商機制,定期研究協調跨省(區)重大基礎設施項目建設、產業布局,以及區域協調發展等問題,並對老工業基地調整改造的重大事項提出意見建議。
(二十六)深化國有企業改革。加快推進國有企業改革,努力建立健全現代企業制度,進一步增強老工業基地經濟活力。在企業改制過程中,要堅持依法按程式辦事,公開透明操作,切實維護職工的合法權益,防止國有資產流失。東北地區各級人民政府要加快推進廠辦大集體改革試點工作,有關部門要抓緊總結前期試點工作,進一步完善試點政策。妥善處理中央企業和中央下放地方政策性關閉破產企業及地方依法破產國有企業退休人員醫療、工傷保障和社會職能移交等問題。抓緊完成東北地區裝備製造業銀行不良貸款處置工作。加快推進糧食、商貿、建築、農墾、森工、文化等領域的國有企業改革。
(二十七)加快推進其他領域改革。儘快確定東北符合條件的地區開展國家綜合配套改革試點。積極推進省直管縣財政管理方式改革,研究建立縣級基本財力保障機制。完善企業債券發行政策,探索多樣化的企業債信用增級方式。大力發展多種形式的新型農村金融機構,推進農村金融產品和服務創新。加快發展農業保險,擴大試點範圍、增加險種,加大中央財政保費補貼力度。建立健全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和林業要素交易市場,規範管理,加強服務。清理涉及企業的行政事業性收費,落實好符合條件企業緩繳社會保險費、降低費率和擴大失業保險基金支出範圍等政策措施,進一步減輕企業負擔。推進城市供熱體制、農村水利管理體制改革。
(二十八)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加快推進遼寧沿海經濟帶和長吉圖地區開發開放。推動《中國東北地區老工業基地與俄羅斯遠東地區合作規劃綱要》早日簽署並協調組織實施。抓緊編制實施黑瞎子島保護與開放開發規劃。把沿海沿邊開放和境外資源開發、區域經濟合作、承接國內外產業轉移結合起來,支持符合條件的地區建設邊境貿易中心、經濟合作區、出口加工區、進口資源加工區。研究建立中俄地方合作發展基金,支持中俄地區合作規劃綱要項目的實施。利用境外港口開展內貿貨物跨境運輸合作,推進黑龍江、吉林江海陸海聯運通道常態化運營。積極探索海關特殊監管區域管理制度創新,加快推動以大連大窯灣保稅港區為核心的大連東北亞國際航運中心建設,抓緊建設好綏芬河綜合保稅區和瀋陽保稅物流中心,促進東北地區保稅物流和保稅加工業的發展。開展貨物貿易人民幣結算試點。推動東北地區與港澳台地區加強經貿合作。
實現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全面振興是一項長期艱巨的歷史任務。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各級人民政府和國務院有關部門要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進一步解放思想,開拓創新,齊心協力,真抓實幹,推動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在應對國際金融危機中實現新的跨越,加快形成具有獨特優勢和競爭力的新的增長極,為全國經濟發展做出更大貢獻。
國務院
二○○九年九月九日
中發11號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實施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振興戰略的若干意見
中發〔2003〕11號
支持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加快調整改造,是黨的十六大提出的一項重要任務,是黨中央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全局著眼作出的又一重大戰略決策。各地區各部門要充分認識實施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振興戰略的重要性和緊迫性,要像當年建設沿海經濟特區、開發浦東新區和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那樣,齊心協力,紮實推進,確保這一戰略的順利實施。
一、加快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振興具有重大戰略意義
老工業基地是新中國工業的搖籃。建國後,國家在東北等地區集中投資建設了具有相當規模的以能源、原材料、裝備製造為主的戰略產業和骨幹企業,為我國形成獨立、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為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作出了歷史性重大貢獻。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老工業基地的體制性、結構性矛盾日益顯現,進一步發展面臨著許多困難和問題,主要是:市場化程式低,經濟發展活力不足;所有制結構較為單一,國有經濟比重偏高;產業結構調整緩慢,企業設備和技術老化;企業辦社會等歷史包袱沉重,社會保障和就業壓力大;資源型城市主導產業衰退,接續產業亟待發展。
老工業基地特別是東北地區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巨大的存量資產、良好的產業基地、明顯的科教優勢、眾多的技術人才和較為完備的基礎條件,具有投入少、見效快、潛力大的特點,是極富後發優勢的地區。目前,我國正處於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新的發展階段,支持老工業基地加快調整改造,有利於實現十六大提出的翻兩番目標;有利於促進地區經濟社會協調發展;有利於推進國有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有利於提高我國產業和企業的國際競爭力;有利於維護社會穩定和保障國防安全。
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的改革和發展,採取了一系列推進國有企業改革、建立社會保障體系、加快結構調整的措施。東北地區等工業基地在調整改造中探索了經驗,打下了工作基礎。面對經濟全球化和我國加入世貿組織後日益激烈的國際國內競爭挑戰與世界經濟結構調整、產業轉移的戰略機遇,中央認為實施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振興戰略的條件已經具備、時機已經成熟。經過一段時間堅持不懈的努力,要將老工業基地調整改造、發展成為技術先進、結構合理、功能完善、特色明顯、機制靈活、競爭力強的新型產業基地,使之逐步成為我國經濟新的重要增長區域。
振興老工業基地是一項十分艱巨的任務,要統籌規劃分步實施。當前重點是要做好東北地區老工業基地的調整改造工作。中部地區的一些老工業城市要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加快發展,條件成熟時比照東北老工業基地有關政策給予適當支持。西部地區老工業基地應充分利用西部大開發政策,實現振興。東部地區老工業基地要利用好沿海對外開放的政策環境,繼續發揮地方經濟實力較強的優勢。
二、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的指導思想和原則
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的指導思想是: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十六大精神,進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擴大開放,著力推進體制創新和機制創新,形成新的經濟成長機制;按照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的要求,堅持以市場為導向,推進產業結構最佳化升級,提高企業的整體素質和競爭力;堅持統籌兼顧,實現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經濟和社會全面、協調和可持續發展,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作出新貢獻。
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要重點把握好以下原則:
一是堅持深化改革、擴大開放,以改革開放促進調整改造。加快國有經濟的戰略性調整,繼續推進國有企業改革,積極發展非公有制經濟,通過擴大開放,拓展發展空間。
二是堅持主要依靠市場機制,正確發揮政府作用。產業結構調整、生產要素整合、技術改造、企業改組,應主要由市場決定和選擇,同時發揮政府規劃引導和政策導向作用,創造良好的發展環境和公平競爭的市場秩序。
三是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充分發揮比較優勢。振興老工業基地絕不是不加區別振興所有產業和企業,要立足於整合現有資源,集中力量使重點地區、重點優勢產業以及重點行業和企業得到振興和發展,在市場競爭中實現優勝劣汰,避免盲目重複建設和產業趨同化。
四是堅持統籌兼顧,注重協調發展。促進工業與農業、服務業協調發展,城市與農村協調發展,經濟與社會協調發展,人與自然協調發展。
五是堅持自力更生為主,國家給予必要扶持。挖掘自身潛力,激發內在活力,充分發揮老工業基地廣大幹部和民眾的積極性、創造性,同時國家在完善社會保障體系、解決企業歷史遺留問題、支持重點企業技術改造、重大基礎設施建設和改善生態環境等方面給予支持。
六是堅持從實際出發;講求實效。充分認識振興老工業基地任務的艱巨性、複雜性和長期性,統籌規劃,從長計議,量力而行,分步實施,切忌追求過高目標和提出不切實際的口號。在實施調整改造的各項措施時,要始終關心民眾的切身利益,高度重視擴大就業和社會保障體系建設,妥善處理好改革、發展和穩定的關係,使人民民眾在實施老工業基地振興戰略中得到實惠。
三、加快體制創新和機制創新
進一步深化體制改革,著力推進體制創新和機制創新,消除不利於經濟發展和調整改造的體制性障礙,增強老工業基地調整改造的內在動力,是實現老工業基地振興的關鍵和前提。
加快國有經濟戰略性調整。完善國有資本有進有退、合理流動的機制,推進國有資本向關係國民經濟命脈的重要行業、關鍵領域和優勢產業集中;其他行業和領域的國有企業,在市場競爭中優勝劣汰。除極少數必須由國家獨資經營的企業外,積極推行投資主體多元化,大力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和非公有制經濟。打破地區、部門、所有制界限,推動鋼鐵、汽車、石化和重型裝備製造等重點行業的戰略性重組。改革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提高國有資本運營效率。
繼續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積極推行公有制的多種有效實現形式,大力推進國有大中型企業公司制改革,按照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的要求,完善法人治理結構。繼續推進企業轉換經營機制,深化勞動用工、人事和收入分配製度改革,選配好企業領導班子,擴大企業經營者的選擇視野,從國內外招聘優秀的企業經營者。繼續加強企業管理,建立重大決策責任制度和風險內控機制,強化財務、質量、採購和行銷管理。培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公司和大企業集團,鼓勵國有企業與國際資本組建合資、合作企業。進一步放開搞活國有小企業。
營造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良好環境。允許非公有資本進入基礎設施、公用事業以及法律法規沒有禁止的其他行業和領域。積極扶持中小企業發展,鼓勵同大企業建立密切協作關係。鼓勵民間資本參與老工業基地國有、集體企業改制,盤活國有資產。藉助老工業基地的產業基礎和優勢,培育一批經濟實力強、技術水平高、地區經濟特色突出的大型民營企業。加大金融對非公有制企業發展的支持力度,建立為民營企業融資提供擔保的機制,鼓勵民間資本向股份制銀行和中小金融機構投資入股,在股票上市、發行債券等方面給予民營企業平等的機會。鼓勵個人創業,切實落實國家對下崗失業人員創辦個體私營企業在稅收、貸款等方面給予的支持政策。
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堅決實行政企分開,切實改變政府主導結構調整和對經濟運行直接干預過多的狀況,把政府經濟管理職能的著力點轉到主要為各類市場主體服務和建立健全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體制、政策、法律環境上來,營造有競爭力的投資、創業和發展環境。繼續推進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減少審批項目,把政府不該管的事交給企業、市場、社會組織和中介機構管理,更大程度地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同時,要不斷完善政府的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逐步建立行為規範、運轉協調、公開透明、廉潔高效的行政管理體制。
四、全面推進工業結構最佳化升級
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全面提升和最佳化第二產業,是振興老工業基地的主要任務。按照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走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路子的要求,培育支柱產業和優勢產業,防止單純擴大生產規模和盲目重複建設。立足現有基礎,以提高國內外兩個市場競爭力為目標,在搞好企業改革和改組的基礎上,圍繞提高質量、增加品種、降低消耗、替代進口、改善環境和安全生產,加快重點行業、重點骨幹企業的技術改造。引導企業按集體化、專業化模式進行重組、聯合和分工,鼓勵發展專業配套協作生產體系,解決企業“大而全、小而全”問題。東北地區要充分挖掘和發揮現有工業基礎優勢,提高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和技術裝備水平,促進產業結構最佳化升級,形成具有較強競爭力的現代產業基地。要加大對老油田的勘探力度,爭取以周邊及深層發現新的儲量,延緩老油田產量遞減速度,加快在煤炭資源豐富的地區建設大型煤炭生產基地,促進煤電聯營和綜合開發;要引導煉油、乙烯向集約化、大型化發展,積極發展合成材料及精細化工,建設大型石化生產基地;要鼓勵骨幹鋼鐵企業聯合重組,建成具有國際一流水平的北方精品鋼材生產基地;要以提高國際競爭力為目標,重點發展數控工具機、輸變電設備、軌道車輛、發電設備、重型機械等重大裝備產品,把東北地區建成我國重要的現代裝備製造業基地;要加快現有造船企業改造,建成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船舶生產基地;要以大企業集團為龍頭,鼓勵現有汽車和零部件生產企業聯合重組,做強做大,參與國際分工和競爭;要積極發展與軍工產品關聯度高的民用飛機、民用船舶、燃氣輪機等用品,走“軍民結合、寓軍於民”的發展道路;要加快發展農產品深加工業,建成面向國內外市場的優質、安全農副產品生產基地;要在初步形成的電子及通訊設備製造業、軟體開發、生物技術、航空航天、醫療設備等高技術產業的基礎上,加快科技成果產業化,在優勢領域形成規模;要發展以現代中藥、化學原料藥、醫藥中間體、生物製藥為主體的醫藥工業,培育新的支柱產業。
其他地區老工業基地要按照立足現有基礎,發揮比較優勢的原則,加快培育本地區優勢產業和支柱產業,避免產業趨同。
五、大力發展現代農業
鞏固農業的基礎地位是振興東北地區老工業基地的重要條件。堅持統籌城鄉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實現工業與農業、城市與農村發展的良性互動。發揮東北地區農業優勢,加大對糧食主產區的扶持力度,加強農田水利建設,改善農業生產條件,鞏固東北地區國家重要商品糧基地地位。發展優質、生態、安全的現代農業,建設綠色、無公害農產品優勢產業帶,向專業化、標準化、特色化和規模化方向發展,擴大農產品出口。利用豐富的糧食資源,大力發展畜牧業。發揮農墾系統優勢,壯大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延長產業鏈。加強農產品市場體系和農業市場信息體系建設,提高農業市場化水平。鼓勵工礦企業參與農業資源開發。
保護東北地區較好的生態環境。繼續組織實施天然林資源保護,退耕還林、天然草原恢復和建設、東北黑土區水土流失綜合防治等生態建設工程,加快小流域治理,加強自然保護區建設,保護好森林資源和濕地,合理開發利用草地資源,減少水土流失。將礦山生態環境恢復治理納入當地生態建設規劃,給予支持。
六、積極發展第三產業
大力發展第三產業是老工業基地結構調整的重要內容,也是在調整中增加勞動力就業的主要途徑。以剝離企業辦社會職能為契機,大力推進服務業的社會化、市場化和產業化。加大老工業基地中心城市土地置換、“退二進三”等政策的實施力度。繼續發展商貿、餐飲、倉儲、交通運輸等傳統服務業,以及與人民民眾生活緊密相關的生活服務業和社區服務業。加快建立和完善大宗農產品流通體系。適應老工業基地優勢產業發展和城市功能轉換的需要,積極發展電子商務、連鎖經營、物流配送等現代流通方式,加快發展銀行、證券、保險等金融服務、信息服務、中介服務等現代服務業。充分發揮東北地區旅遊資源豐富、獨具特色的優勢,大力發展旅遊業。
七、推進資源型城市經濟轉型
資源型城市實現經濟轉型是老工業基地調整改造的一個重點和難點。對資源仍較豐富的,要加強資源的綜合利用和精深加工,拉長發展鏈條;對資源近期可能走向衰竭的,要抓緊研究接續產業發展問題;對資源已經枯竭和接近枯竭的,要加快發展接續產業。東北地區石油、煤炭、森工等資源型城市要著力調整單一類型的產業結構,大力發展石油化工、煤化工、林木產品深加工、林下產業等資源精深加工和新的接續產業。扶持共伴生資源綜合開發利用和廢棄物資源化,支持油頁岩、煤矸石的綜合利用。鼓勵石油企業開發低產、低滲、低效油田和周邊低豐度油田。加快礦區環境修復和污染治理,解決好礦山關閉破產、職工安置、沉陷區居民搬遷等緊迫問題。加大對採煤沉陷區治理的支持力度,對原國有重點煤礦歷史遺留的採煤沉陷區治理問題,中央對東北三省的補助比例提高到50%,各省的補助也要相應提高。繼續做好遼寧省阜新市經濟轉型試點工作,總結經驗,加以推廣。研究建立資源開發補償機制和衰退產業援助機制,促進資源型城市經濟轉型和可持續發展。
八、加強基礎設施建設
加強交通、水利、電力等基礎設施建設,是振興老工業基地的重要支撐。東北地區要加強與華北地區的交通、電網聯繫;規劃建設現代化港口,對現有鐵路進行電氣化提速改造,建設縱貫東北東部地區的鐵路工程,形成東北新的出海通道;改造對俄貿易鐵路通道和邊境口岸設施;建設大型水利樞紐和輸水工程等水利設施,提高水資源供給和合理利用能力。加強老工業基地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改善資源型城市電力、交通、供水等基礎設施。推進城市污水、垃圾處理產業化,建設一批重大污染治理、綜合利用與居民生活相關的環保設施項目。加大公共衛生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加快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醫療救治體系基礎設施建設。
九、進一步擴大對外對內開放
進一步擴大開放領域,大力最佳化投資環境,是振興老工業基地的重要途徑。擴大老工業基地的金融、保險、商貿、旅遊等服務領域的對外開放。著力提高利用外資的質量和水平,積極吸收外資參與老工業基地調整改造,承接國際產業轉移。鼓勵外資以併購、參股等多種方式參與國企改制和不良資產處置。東北地區要發揮與俄羅斯、日本、韓國、朝鮮等國毗鄰的區位優勢,加強同周邊國家的合作。充分利用東北地區現有港口條件和優勢,把大連建成東北亞重要的國際航運中心。依託黑河、綏芬河、琿春等對俄邊境口岸,擴大與俄羅斯等國的經貿合作。在“引進來”的同時,加快實施“走出去”戰略,鼓勵有實力的各類所有制企業進行跨國投資與經營,積極開展多種形式的國際經濟合作,建立海外能源、原材料和生產製造基地,帶動商品、技術和勞務出口。
大力推進對內開放,打破地區封鎖和市場分割,積極吸引國內其他地區的各類生產要素進入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市場,鼓勵各類所有制企業積極參與老工業基地調整改造。
十、加快發展科技教育文化事業
依靠科技進步和創新,培養和造就大批高素質的勞動者和各類專門人才,是振興老工業基地的重要保證。充分發揮老工業基地特別是東北地區高等院校集中、科技力量雄厚的優勢、加強“產學研”聯合,加快科技進步,努力在支柱產業和重點企業中培育自主開發能力,形成一批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關鍵技術和名牌產品。大力引進國外先進技術、增強消化、吸收能力,提高產品的科技含量和市場競爭力。創造讓優秀人才脫穎而出的體制和環境。培養和吸引人才,採取持股、技術入股、提高薪酬等更加靈活的政策吸引國內外專業人才和技術,以人興企,以人創業。最佳化高、中等專業院校和職業學校學科專業結構,大力發展多種形式和多層次的職業培訓,培養適應老工業基地產業結構最佳化升級需要的複合型人才和實用型人才,重視培養高級技術工人和技師隊伍,全面提高勞動者素質與技能。牢牢把握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切實加強思想道德建設,積極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
十一、制定完善相關政策措施
國務院各職能部門要制定切實可行的政策措施,為國有企業改革和老工業基地調整改造創造條件。
創造有利於擴大就業的環境,完善城鎮社會保障體系。全面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於就業和再就業的方針和政策措施,進一步做好國有大中型企業主輔分離、輔業改制和分流安置富餘人員工作。繼續做好“兩個確保”和城市“低保”工作,做好“三條保障線”的銜接工作。精心組織實施完善社會保障體系試點,在總結遼寧省社會保障體系試點經驗的基礎上,明年將試點範圍擴大到吉林、黑龍江兩省,並適時推廣。充分發揮中央和地方的積極性,多渠道籌措社會保障資金。
選擇部分老工業基地城市進行分離企業辦社會職能試點,有步驟地剝離重點大企業辦社會職能,中央企業分離辦社會職能所需費用由中央財政予以適當補助。妥善解決廠辦“大集體”問題。老工業基地符合破產條件的企業,優先列入全國企業兼併破產工作計畫。允許商業銀行進一步採取靈活措施處置不良資產和自主減免貸款企業表外欠息,同時加強債權管理,防止逃廢債務。
在財政稅收政策方面對老工業基地予以適當支持。對部分企業歷史形成、確實難以歸還的歷史欠稅,按照規定條件經國務院批准後給予豁免。研究制定支持資源型城市經濟轉型的政策措施,對資源開採衰竭期的礦山企業,以及對低豐度油田開發,在地方具備承受能力的條件下,適當降低資源稅稅額標準。對裝備製造業、石油化工業、冶金工業、船舶製造業、汽車製造業、高新技術產業、軍品工業和農產品加工業等行業,允許新購進機器設備所含增值稅稅金予以抵扣。實施提高固定資源折舊率和縮短無形資產攤銷期限、擴大企業研發經費加計扣除優惠政策適用範圍、提高計稅工資稅前扣除標準等減輕企業負擔的政策。中央政府在一般轉移支持時適當考慮對老工業基地實施稅收優惠政策造成地方財政減收的因素。
深化投資體制改革,簡化老工業基地調整改造項目審批程式。加大國債或專項資金對老工業基地調整改造的支持力度。國家在安排重大產業結構調整、重大裝備本地化、高技術產業化等項目時,應充分利用和發揮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裝備製造業基礎較好的優勢,營造有利於使用國產重大裝備的市場環境,對重大裝備科研、攻關設計要給予必要扶持,鼓勵企業使用先進適用的國產裝備進行技術改造。農業、社會保障、教育、科技、衛生、計畫生育、文化、環保等領域的專項資金安排,要支持老工業基地調整改造和資源型城市轉型。
十二、加強組織領導
振興老工業基地是一項長期的戰略任務,是一項涉及諸多方面的宏大系統工程。各級黨委和政府要統一思想,發揮政治優勢,精心安排,加強協調,切實將各項工作落到實處。中央決定成立國務院老工業基地調整改造領導小組,具體辦事機構設在國家發展改革委,負責協調有關政策措施的制定和組織實施。
各級領導幹部和廣大民眾要牢固樹立主要靠改革開放、靠市場機制、靠自力更生實現老工業基地振興的思想。要在廣大企業和幹部民眾中開展進一步解放思想、明確基本思路的教育,以及改革創新、第二次創業的教育,使社會各界達成共識。要在老工業基地形成與改革開放新形勢相適應的思想觀念和調整改造機制,營造深化改革、擴大開放、推進調整改造的良好社會氛圍。
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要依據本《意見》精神以及國家有關行業、專項規劃和產業政策,在深入調查研究的基礎上編制本地區調整、改造、振興的總體規劃和專項規劃。資源枯竭型城市要結合本地區實際,制定切實可行的經濟轉型規劃。其他地區,特別是經濟發達地區要積極支持老工業基地振興戰略的實施。國務院老工業基地調整改造領導小組辦公室要加強對各地區振興規劃的指導,並組織進行必要的論證,搞好規劃的綜合平衡和銜接。
在老工業基地調整改造中,要加強領導班子建設,把銳意改革、勇於創新、德才兼備的優秀人才選配進領導班子,加大幹部交流力度。各級黨委和政府要勤政廉政,始終把民眾利益放在突出位置,切實關心民眾疾苦,妥善解決困難群體的生活問題。充分發揮各級黨組織和工會、共青團、婦聯等民眾組織的作用,加強思想政治工作,及時發現和化解各種矛盾和隱患,保持社會穩定。
振興老工業基地,不僅是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自身改革發展的迫切要求,也是實現全國區域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重要戰略舉措,事關改革發展穩定的大局,對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實現現代化建設目標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全黨同志和各地區各部門要牢固樹立全國一盤棋的思想,統一認識,積極推進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振興戰略的實施。同時,要繼續鼓勵東部地區和加快發展並使有條件的地方率先實現現代化,充分發揮中部地區的優勢,堅定不移地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實行東中西互動,促進區域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全面貫徹落實黨中央作出的我國現代化建設重大戰略布局的決策。
我們要緊密團結在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周圍,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認真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團結帶領廣大黨員和幹部民眾,解放思想,開拓創新,艱苦奮鬥,狠抓落實,為振興老工業基地而努力奮鬥。
領導小組
國務院辦公廳關於調整國務院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領導小組組成人員的通知
國辦發〔2013〕70號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國務院各部委、各直屬機構:
根據國務院機構設定及人員變動情況和工作需要,國務院決定對國務院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領導小組組成單位和人員進行調整。現將調整後的名單通知如下:
組 長:李克強 國務院總理
副組長:張高麗 國務院副總理
成 員:陳 希 中央組織部副部長
雒樹剛 中央宣傳部副部長
王 毅 外交部部長
徐紹史 發展改革委主任
袁貴仁 教育部部長
萬 鋼 科技部部長
苗 圩 工業和信息化部部長
李立國 民政部部長
樓繼偉 財政部部長
尹蔚民 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部長
姜大明 國土資源部部長
周生賢 環境保護部部長
姜偉新 住房城鄉建設部部長
楊傳堂 交通運輸部部長
陳 雷 水利部部長
韓長賦 農業部部長
高虎城 商務部部長
蔡 武 文化部部長
潘功勝 人民銀行副行長
蔣潔敏 國資委主任
于廣洲 海關總署署長
王 軍 稅務總局局長
支樹平 質檢總局局長
蔡赴朝 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局長
馬建堂 統計局局長
趙樹叢 林業局局長
白春禮 中科院院長
尚福林 銀監會主席
吳新雄 發展改革委副主任兼能源局局長
馬興瑞 工業和信息化部副部長兼國防科工局局長
張建國 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副部長兼外專局局長
陸東福 交通運輸部副部長兼鐵路局局長
陳 豪 全國總工會副主席
胡懷邦 開發銀行董事長
國務院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領導小組具體工作由發展改革委承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