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城務工人員

進城務工人員

進城務工人員是指本縣(市)境內,戶籍地在鄉村,進入城區從事非農產業勞動6個月及以上,常住地在城區,以非農業收入為主要收入的勞動者;或外縣(市)進入本縣(市)城區從事非農產業勞動6個月及以上,常住地在城區,以非農業收入為主要收入的勞動者。進城務工人員的主體是農籍工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進城務工人員
  • 外文名:Rural migrant workers in cities
詞目釋義,社會總量,建築行業,建築工人,進城務工人員討薪,新生一代,就業優勢,愛心人士,居住情況,社會問題,地域分布,性別比例,收入情況,權益保障,重要檔案,十件實事,實名制度,存在問題,生活質量,精神生活,工資拖欠,主要原因,採取措施,施行政策,歷史狀況,緩解衝突,解決策略,歧視色彩,社會待遇,政策引導,心理渴望,高危人群,

詞目釋義

農民工農民工
所謂“進城務工人員”,實際是指本縣(市)境內,戶籍地在鄉村,進入城區從事非農產業勞動6個月及以上,常住地在城區,以非農業收入為主要收入的勞動者;或外縣(市)進入本縣(市)城區從事非農產業勞動6個月及以上,常住地在城區,以非農業收入為主要收入的勞動者。

社會總量

國家統計局發布的《2014年全國進城務工人員監測調查報告》顯示,2014年全國進城務工人員總量為27395萬人,比上年增加501萬人,增長1.9%。其中,外出進城務工人員16821萬人,比上年增加211萬人,增長1.3%;本地進城務工人員10574萬人,增加290萬人,增長2.8%。2010年以來進城務工人員總量增速持續回落(詳見下圖)。
進城務工人員
2011年、2012年、2013年和2014年進城務工人員總量增速分別比上年回落1.0、0.5、1.5和0.5個百分點。2011年、2012年、2013年和2014年外出進城務工人員人數增速分別比上年回落2.1、0.4、1.3和0.4個百分點。近三年本地進城務工人員人數增速也在逐年回落,但增長速度快於外出進城務工人員增長速度。
按輸出地分,東部地區進城務工人員10664萬人,比上年增加210萬人,增長2.0%,東部地區進城務工人員占進城務工人員總量的38.9%;中部地區進城務工人員9446萬人,比上年增加111萬人,增長1.2%,中部地區進城務工人員占進城務工人員總量的34.5%;西部地區進城務工人員7285萬人,比上年增加180萬人,增長2.5%,西部地區進城務工人員占進城務工人員總量的26.6%。西部地區進城務工人員增長速度分別比東部、中部地區高出0.5和1.3個百分點。
2016年2月29日,國家統計局發布2015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數據顯示,2015年,全國進城務工人員總量27747萬人,比上年增長1.3%。其中,外出進城務工人員16884萬人,增長0.4%;本地進城務工人員10863萬人,增長2.7%。
進城務工人員
2017年2月28日,國家統計局發布2016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數據顯示2016年全國進城務工人員總量28171萬人,比上年增長1.5%。其中,外出進城務工人員16934萬人,增長0.3%;本地進城務工人員11237萬人,增長3.4%。

建築行業

建築工人

指從事建築工作的工人。八十年代的建築工人指在建築公司工作的正式工人和臨時工人。隨著企業改革,部分建築工人轉業分流,部分人員成為建築包工頭大學生。建築工人也面臨著方方面面的問題。
從事建築的農民工從事建築的農民工

進城務工人員討薪

一起發生在深圳寶安區沙井街道辦的建築工人向開發商集體討薪事件也引發人們對房地產業界生態另一面的思考。歲末年終,辛苦一年,房地產行業被稱作年終獎最有盼頭的行業之一。可是進城務工人員的集體討薪卻讓人們對房地產商不解。
在一般人的印象中,春節前是進城務工人員討薪的高峰期,然而如今這種情況已悄然轉變,進城務工人員不再“討”聲依舊,有關進城務工人員工傷保險醫療保險養老保險等的維權行為和糾紛案件越來越多。
李克強總理11月29日考察江蘇南通羅萊生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走出生產車間後,總理被工人們層層“包圍”。獲知該公司有1.5萬員工,70%以上是進城務工人員,李克強關心地問大家來自哪裡,過年回不回家,並叮囑企業負責人一定要按時足額發放工資。總理說,進城務工人員這個稱號值得所有中國人乃至全世界尊重。中國改革開放40年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這是中國人民奮鬥出來的,是廣大進城務工人員起早貪黑、千辛萬苦幹出來的。

新生一代

“新生代進城務工人員”,主要是指80後、90後,這批人在進城務工人員外出打工的1.5億人裡面占到60%,大約1個億。他們出生以後就上學,上完學以後就進城打工,相對來講,對農業、農村、土地、農民等不是那么熟悉。另一方面,他們渴望進入、融入城市社會,而城市在很多方面還沒有完全做好接納他們的準備。新生代進城務工人員年齡18歲到25歲,以“三高一低”為特徵:受教育程度高,職業期望值高,物質和精神享受要求高,工作耐受力低。
90後農民工女孩90後農民工女孩
國家統計局發布的2013年進城務工人員監測調查報告顯示,新生代占總量近半。調查顯示,1980年及以後出生的新生代進城務工人員達到12528萬人,占進城務工人員總量的46.6%,占1980年及以後出生的農村從業勞動力的比重為65.5%,新生代進城務工人員正在逐漸成為農村外出務工大軍中的主力。

就業優勢

單純熱情,愛崗敬業,有吃苦耐勞精神;遵紀守法,小心謹慎,相對便於管理。容易穩定;薪資要求簡單,對生活要求不高。

愛心人士

【人民網訪談:聚焦十八大】陝西省公安廳副廳長陳里:建議政府拿出更多的匹配政策善待進城務工人員
11月05日上午,陝西省公安廳副廳長、三農問題專家陳里博士做客人民日報社人民論壇雜誌社與人民網聯合主辦的“聚焦十八大·改革與民生”名家訪談第三場,以“新時期農村社會管理創新工作的思考”為題,與網友進行線上交流。陳里指出實現進城務工人員由農村到城市的順暢流轉,中國才能徹底破解城鄉二元化結構。
陳里:建議更多的匹配政策善待農民工陳里:建議更多的匹配政策善待農民工
改革開放三十年,中國一個最大的新生事物是湧現了2.7億多進城務工人員。進城務工人員是改革開放的伴生物,是城市化建設的主力軍,是城鄉一體化建設的重要載體。進城務工人員為中國改革開放的偉大事業作出了傑出的貢獻。
進城務工人員:暴雨之夜最可愛的人
崔永元在京請154位救人農民工吃飯崔永元在京請154位救人農民工吃飯
“7.21”暴雨當晚,在京港澳高速受災最嚴重的南崗窪路段,這些個民工兄弟用30個救生圈、麻繩救了170多名危在旦夕的遊客,當獲救者自發湊錢近萬元向他們表示感謝時,他們拒收了,有網友評論道:他們才是真正的中國脊樑,中國良心!
施工隊長杜金榮41歲,江蘇鹽城市鹽都區薛舍村人,暴雨當天,杜金榮挨個民工宿舍敲門,組織大家去救援,叫出100多人,隨後,一直負責救援的協調工作,比如救援物資支持、被救人員安置等等,44個小時未睡覺。
進城務工人員子女“變身”科技小候鳥
2013年8月14日,中山邊防支隊開展“科技小候鳥”活動,邊防官兵組織駐地50餘名進城務工人員子女走進氣象科普館、博物館參觀各種航空氣象模型以及海洋生物標本,學習氣象科技知識、海洋知識。

居住情況

(一)外出進城務工人員仍是以僱主或單位提供住宿為主
以受僱形式從業的進城務工人員,在單位宿舍中居住的占32.3%,在工地或工棚居住的占10.4%,在生產經營場所居住的占6.1%,與他人合租住房的占19.7%,獨立租賃住房的占13.5%,有13.8%的外出進城務工人員在鄉鎮以外從業但每天回家居住,僅有0.6%的外出進城務工人員在務工地自購房。從近幾年外出進城務工人員居住情況的變化看,呈現出與他人合租住房比重上升、獨立租賃住房比重下降的趨勢,另一明顯變化態勢是務工地自購房比重下降、鄉外從業回家居住比重上升。
(二)四成外出進城務工人員僱主或單位不提供住宿也沒有住房補貼
從外出受僱進城務工人員的居住負擔看,49.5%的進城務工人員由僱主或單位提供免費住宿;9.2%的進城務工人員僱主或單位不提供住宿,但有住房補貼;41.3%的進城務工人員僱主或單位不提供住宿也沒有住房補貼。與上年相比,由僱主或單位提供免費住宿的比重下降了0.4個百分點;不提供住宿,但有住房補貼的比重提高了0.4個百分點。

社會問題

進城務工人員問題是指中國大陸由於居民進入城市參與經濟活動後涉及的一系列權益保障的總稱。
針對進城務工人員問題,在政策研究界、學術界有幾種觀點:一是部分學者的觀點,讓進城務工人員在城市住下來,“三農”問題將不存在。二是國研中心研究報告的觀點,創造將進城務工人員轉化為穩定的城市產業工人和市民的制度環境。
進城務工人員問題在建國後三四十年前表現得尚不明顯,但到了改革開放以及建立市場經濟的今天,城市與鄉村的矛盾就日漸突出。當致富成為人們第一需求和追求目標時,城市人占有各種政策的抉擇領導地位、占有意識領先的統治地位、占有生產資料轉化成貨幣的掌控權等等,當處在兩眼墨黑最封閉的鄉村的居民進城務工時,自然會對他們製造出許多政策的限制,強加給一些莫須有的罪名,賦予一些帶有歧視性的概念、名詞。
再說進城務工人員在就業方面,城市制定外來勞動力分類目錄,把髒亂差工作留給民工。進城務工人員從事行業的基本特點是:體力要求較高的房地建築工、城市清潔和環境保護的操作工種、綠化養護的苗木工、居民家中的鐘點工或保姆、廚師、服務員等髒、累、險、差工種。出現這些限制和歧視的主要原因是意識問題。因為意識的誤區,導致制定政策的錯位。
其一,在決策者眼裡,因為存在城市居民與進城務工人員的利益之爭,即進城務工人員進城就業,加劇城市居民的就業矛盾,因此城市政府的政策趨向與城市居民的利益趨向一致。
其二,政府害怕“城市病”,從而試圖將農民圈在農村。
其三,中國各大城市存在“隱性超城市化”,農村剩餘勞動力的進入必然使城市的“超城市化”進一步加劇,城市治理成本大幅加大。
其四,城市勞動力失業給城市政府帶來的成本十分巨大,而農村勞動力找不到工作最多也只是回家種田,政府反對農村剩餘勞動力的流入。
其五,城裡人對進城務工人員的歧視一方面源自文化差異、生活習慣等由於出身形成的尊卑貴賤觀念;另一方面則是一部分城裡人認為進城務工人員搶他們的飯碗而產生的反感和仇視。
這些原因雖是城市限制進城務工人員進入數量、工種限制等歧視性政策的直接理由,當然進城務工人員就業歧視也有一些其他深層的政治、經濟等綜合因素。

地域分布

根據國家統計局《2012年全國進城務工人員監測調查報告》,從輸出地看,東部地區進城務工人員占進城務工人員總量的42.6%;中部地區進城務工人員占進城務工人員總量的31.4%;西部地區進城務工人員占進城務工人員總量的26.0%。
農民工返鄉農民工返鄉
從不同地區看,東部地區農村戶籍勞動力中進城務工人員占54.9%,其中,外出進城務工人員占20.2%,本地進城務工人員占34.7%;中部地區農村戶籍勞動力中進城務工人員占37.2%,外出進城務工人員占24.3%,本地進城務工人員占12.9%;西部地區農村戶籍勞動力中進城務工人員占28.7%,外出進城務工人員占19.2%,本地進城務工人員占9.5%。東部地區本地進城務工人員比例高,而中西部地區外出進城務工人員的比例高。
在外出進城務工人員中,在省內流動的進城務工人員8689萬人,比上年增加299萬人,增長3.6%,占外出進城務工人員總量的53.2%;跨省流動的進城務工人員7647萬人,比上年增加174萬人,增長2.3%,占外出進城務工人員總量的46.8%。在省外務工的比重比上年下降0.3個百分點。
在車站候車的返鄉農民工在車站候車的返鄉農民工
分地區看,東部地區83.7%的外出進城務工人員省內流動,其中在鄉外縣內占32%,縣外省內占51.7%,跨省流動的僅占16.3%。中、西部地區外出進城務工人員則是以跨省流動為主,分別占66.2%和56.6%。
從外出進城務工人員就業的地點看,在直轄市務工的占10%,在省會城市務工的占20.1%,在地級市務工的占34.9%,在縣級市務工的占23.6%,在直轄市和省會城市務工的比重比上年下降0.7個百分點,在地級市務工的進城務工人員比上年提高1個百分點。
根據國家統計局《2013年全國進城務工人員監測調查報告》顯示,2013年在外出進城務工人員中,7739萬人跨省流動,8871萬人省內流動,分別占外出進城務工人員的46.6%和53.4%。東部地區外出進城務工人員以省內流動為主,中西部地區外出進城務工人員以跨省流動為主。
2012年農民工在輸入地與輸出地的分布2012年農民工在輸入地與輸出地的分布
東部地區跨省流出進城務工人員882萬人,72.6%仍在東部地區省際間流動;中部地區跨省流出進城務工人員4017萬人,89.9%流向東部地區;西部地區跨省流出進城務工人員2840萬人,82.7%流向東部地區。在跨省流動進城務工人員中,流向東部地區6602萬人,占85.3%;流向中西部地區1068萬人,占13.8%。
跨省流動進城務工人員主要流入大中城市。省內流動進城務工人員主要流入小城鎮。

性別比例

(一)進城務工人員以男性為主,年輕進城務工人員比重逐年下降
分性別看,男性進城務工人員占66.4%,女性占33.6%;分年齡段看,進城務工人員以青壯年為主, 16-20歲占4.9%, 21-30歲占31.9%,31-40歲占22.5%,41-50歲占25.6%,50歲以上的進城務工人員占15.1%。調查資料顯示,40歲以下進城務工人員所占比重逐年下降,由2008年的70%下降到2012年的59.3%,進城務工人員平均年齡也由34歲上升到37.3歲。
(二)進城務工人員以國中文化程度為主,青年進城務工人員和外出進城務工人員文化程度相對較高
在進城務工人員中,文盲占1.5%,國小文化程度占14.3%,國中文化程度占60.5%,高中文化程度占13.3%,中專及以上文化程度占10.4%。外出進城務工人員和年輕進城務工人員中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分別占26.5%和36.4%。外出進城務工人員的受教育水平高於本地進城務工人員,進城務工人員受教育水平又明顯高於非進城務工人員。與上年相比,30歲以下年輕進城務工人員組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比重增加2.4個百分點,明顯高於其他組進城務工人員。
(三)沒有參加過任何技能培訓的進城務工人員占多數,青年進城務工人員參加農業技術培訓的比例低
在進城務工人員中,接受過農業技術培訓的占10.7%,接受過非農職業技能培訓的占25.6%,既沒有參加農業技術培訓也沒有參加非農職業技能培訓的進城務工人員占69.2%。青年進城務工人員接受非農職業技能培訓的比例要高於年長的進城務工人員,年長的進城務工人員接受農業技術培訓的比例要高於青年進城務工人員,年齡層次越低,接受農業技術培訓的比例也越低。

收入情況

(一)進城務工人員收入增速回落,東部、中部、西部地區進城務工人員收入趨同
不同人群收入差別不同人群收入差別
(二)在大中城市務工的進城務工人員收入水平相對較高
(三)不同行業收入水平差別較大,住宿餐飲業和服務業平均收入水平較低
(四)中西部地區進城務工人員在東部地區務工收入結餘少
(五)農民工80後超半數月均收入3721元

權益保障

(一)拖欠工資狀況繼續改善
外出受僱進城務工人員,被僱主或單位拖欠工資的占0.5%,比上年下降了0.3個百分點。建築業進城務工人員被拖欠工資的占1.5%,比上年下降0.4個百分點。從近幾年調查數據看,被僱主或單位拖欠工資的進城務工人員比例逐年下降,解決和遏制進城務工人員工資拖欠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取得明顯成效。
(二)進城務工人員簽訂勞動契約狀況改善不明顯
外出受僱進城務工人員與僱主或單位簽訂勞動契約的占43.9%,與上年基本持平,從近幾年調查數據看,外出進城務工人員與僱主或單位簽訂勞動契約的比例變化不大,沒有明顯的改善。分行業看,2012年未與進城務工人員簽訂勞動契約的比例,建築業為75.1%,比上年上升1.5個百分點;製造業為48.8%,比上年下降0.8個百分點;服務業為60.8%,比上年下降0.6個百分點;住宿餐飲業為62.4%,比上年下降2.2個百分點;批發零售業為59.9%,比上年下降1個百分點。
(三)外出進城務工人員參加社會保險的水平有所提高,但總體仍然較低
僱主或單位為進城務工人員繳納養老保險、工傷保險、醫療保險、失業保險和生育保險的比例分別為14.3%、24%、16.9%、8.4%和6.1%,分別比上年提高0.4、0.4、0.2、0.4和0.5個百分點。從近五年調查數據看,外出進城務工人員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失業保險和生育保險的參保率提高4個百分點左右,而“五險”中參保率相對較高的工傷保險沒有明顯提高。
(四)中西部地區進城務工人員參保比例低於東部地區
從輸入地看,不同地區進城務工人員社會保障狀況仍存在一定的差距,中西部地區的進城務工人員參保比例比較接近,落後於在東部地區務工的進城務工人員,2012年中部地區各項保險參保率的提高幅度略高於東部和西部地區。
(五)不同行業進城務工人員的社會保障水平差異較大
從外出進城務工人員從事的主要行業看,製造業、交通運輸倉儲郵政業、批發零售業和服務業的參保情況相對較好,而建築行業、住宿餐飲業的進城務工人員,僱主或單位為其繳納各項保險的比例明顯低於其他行業。2012年製造業各項參保比例的提高快於其他各行業。

重要檔案

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切實做好當前進城務工人員工作的通知國辦發。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國務院各部委、各直屬機構:
進城務工人員是中國改革開放和工業化、城鎮化進程中湧現的一支新型勞動大軍,已成為中國產業工人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中國現代化建設做出了重大貢獻。進城務工人員工作直接關係農村經濟發展和農民增收,關係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必須予以高度重視。當前,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不斷加深,國內部分企業生產經營遇到困難,就業壓力明顯增加,加上元旦、春節臨近,相當數量的進城務工人員開始集中返鄉,給城鄉經濟和社會發展帶來了新情況和新問題。根據黨中央、國務院關於應對當前經濟形勢的工作部署,經國務院同意,現就做好當前進城務工人員工作有關事宜通知如下:
採取多種措施促進就業
採取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廣開進城務工人員就業門路。落實中央關於擴大內需、減輕企業負擔、促進經濟成長的政策措施,幫助企業解困,在加快發展方式轉變和結構調整中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積極扶持中小企業、勞動密集型產業和服務業,增強吸納進城務工人員就業的能力。發揮政府投資和國有企事業單位對穩定就業的導向作用,儘可能提供較多的就業崗位。對生產經營遇到暫時困難的企業,要引導其與進城務工人員開展集體協商,採取靈活用工、彈性工時、組織培訓等辦法,儘量不裁員或少裁員,穩定現有就業崗位。引導企業履行社會責任,防止出現大規模集中裁員現象;在有關部門指導下,依託市場機制發展各類培訓就業服務組織,多渠道推動進城務工人員就業;積極培育勞務品牌,建設勞務基地,形成示範效應,帶動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積極開展國際合作與交流,促進進城務工人員勞務輸出。災後重建、農田水利、交通能源等重大基礎設施建設項目,要儘量多招用因企業關停或減產裁員而失去工作的進城務工人員。
農民工農民工
加強技能培訓和職業教育
加大對進城務工人員培訓的投入,改進培訓方式,擴大培訓效果。各有關部門和教育培訓機構要繼續做好農村勞動力技能就業計畫、陽光工程、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計畫、星火科技培訓、雨露計畫等培訓項目的實施工作。要圍繞市場需求開展訂單培訓和定向培訓,提高進城務工人員擇業競爭能力;圍繞產業結構調整和企業技術改造新開工項目開展職業技能培訓,提高進城務工人員就業的適應能力;圍繞回鄉創業組織開展創業培訓。
大力支持返鄉創業
按照國家有關規定,抓緊制定扶持進城務工人員返鄉創業的具體政策措施,引導掌握了一定技能、積累了一定資金的進城務工人員創業,以創業帶動就業。地方人民政府要在用地、收費、信息、工商登記、納稅服務等方面,降低創業門檻,給予進城務工人員返鄉創業更大的支持。推行聯合審批、“一站式”服務、限時辦結和承諾服務等,開闢進城務工人員創業“綠色通道”。鼓勵進城務工人員發展農產品加工業、農村二三產業、生態農業和縣域中小企業。做好進城務工人員返鄉創業的金融服務工作,鼓勵和引導金融機構加大信貸產品支持力度,提供符合進城務工人員返鄉創業特點的金融產品,繼續加大進城務工人員銀行卡特色服務推廣力度。進城務工人員返鄉創業屬於政府貼息的項目要按照規定給予財政貼息,幫助其解決創業資金困難。
農民工農民工
確保工資按時足額發放
努力創造有利於進城務工人員穩定就業的良好環境,維護進城務工人員的勞動保障權益。完善工資保證金制度,加強工資保證金賬戶管理,強化工資支付監控,確保進城務工人員工資發放。制定應急預案,避免和及時處理因欠薪問題導致的各種突發事件。建立勞動保障、建設、公安、工商、金融、工會等有關部門對企業拖欠進城務工人員工資行為的聯動防控機制,及時掌握企業拖欠工資的情況。企業關閉破產必須嚴格依法進行,對惡意欠薪逃匿的業主要依法予以嚴肅查處。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機構要妥善處理進城務工人員與用人單位的勞動爭議,本著“快立、快辦、快結、辦好”的原則,對事實清楚、權利義務關係明確的進城務工人員。
勞動爭議案件,儘可能採取簡易程式處理,對小額勞動報酬爭議案件實行終局裁決。凡符合先予執行條件的案件要依法先予執行。
做好社會保障和公共服務
按照國家政策認真做好返鄉進城務工人員的社會保障和公共服務。對在輸入地受工傷的進城務工人員,進城務工人員輸出地勞動保障部門要主動與進城務工人員輸入地勞動保障部門進行協調,保障返鄉進城務工人員工傷保險權益。抓緊制定進城務工人員社會保險關係異地轉移與接續辦法。建立健全進城務工人員公共服務體系,做好對進城務工人員的各項公共服務。及時妥善安排返鄉進城務工人員子女入學,屬於義務教育階段的要按照就近入學的原則安排,並享受當地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的有關待遇,學校不得以任何藉口拒絕接收返鄉進城務工人員子女入學。教育督導部門要將返鄉進城務工人員子女入學情況列入當地教育督導、評估的重要內容。積極引導返鄉進城務工人員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解決其看病就醫問題。加強返鄉進城務工人員的疾病預防控制工作,及時做好適齡兒童預防接種的銜接。按照屬地化管理的原則,進城務工人員輸入地和輸出地計畫生育管理服務機構要加強協調配合,做好返鄉進城務工人員及其隨返家屬的計畫生育服務工作。做好進城務工人員返鄉的管理服務工作。
農民工農民工
切實保障返鄉土地承包權益
進城務工人員是流動在城鄉之間的特殊群體,耕地仍然是他們的基本保障。違法流轉的進城務工人員承包地,進城務工人員要求退還的要堅決退還;因長期占用不能退還的,要負責安排返鄉進城務工人員就業。對依據口頭協定等方式進行短期流轉且進城務工人員要求收回土地承包經營權的,原則上應退還進城務工人員。長期流轉又有流轉契約的,可依法由雙方協商解決;雙方有糾紛的,可通過法律程式解決。加強對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的管理和服務,農村土地流轉要堅持依法、自願、有償的原則,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強制或限制,也不得截留、扣繳或以其他方式侵占返鄉進城務工人員的土地流轉收益。積極推進土地承包糾紛調解仲裁工作,切實保障進城務工人員的合法權益。
國務院辦公廳
二00八年十二月二十日

十件實事

全國進城務工人員工作座談會提出為進城務工人員辦十件實事,國務委員、國務院秘書長華建敏在會議講話中強調,做好進城務工人員工作關鍵是要統一思想、堅定信心、抓好落實,使黨和國家的各項政策能夠給進城務工人員帶來實惠。他指出,圍繞進城務工人員最關心、最現實的問題要著力抓好十件實事。
第一件實事:繼續清理和防止工資拖欠,全面建立進城務工人員工資支付保障制度,要加大對拖欠進城務工人員工資用人單位的依法處罰力度。
第二件實事:指導各地合理調整最低工資標準
好開心的進城務工人員
所有地區(除西藏外)都要在年內實施小時最低工資制度,促進進城務工人員工資合理增長。
第三件實事:制定和推行勞動契約範本,加強對用人單位訂立和履行勞動契約的指導和監督,重點抓好進城務工人員比較集中的採掘、建築、加工等行業的監督檢查。
第四件實事:指導和監督企業改善職業安全衛生環境,不符合國家規定的企業和單位要限期整改。
第五件實事:切實保障進城務工人員勞動權益,嚴厲查處損害未成年工權益和介紹、使用童工的違法行為。
第六件實事:推動進城務工人員輸入地公共就業服務機構普遍向進城務工人員開放,免費提供政策諮詢、就業信息、就業指導和職業介紹服務。
第七件實事:完成進城務工人員職業技能培訓計畫,對煤炭等高風險行業從業人員進行全員安全培訓。
第八件實事:加快推進進城務工人員工傷保險,採掘、建築等高風險行業要全面推行。實現大中型煤礦進城務工人員全部參加工傷保險。同時,推進進城務工人員大病醫療保險和探索養老保障辦法。
第九件實事:落實進城務工人員子女平等接受義務教育的政策,輸入地要以全日制公辦中國小為主接收進城務工人員同住子女入學,並免除借讀費。
第十件實事:做好進城務工人員計畫生育管理服務工作,將進城務工人員及其子女納入傳染病預防控制和計畫免疫範圍。

實名制度

進京進城務工人員也有“一卡通”。在規範企業行為,保證進城務工人員工資來源的同時,北京市建委於2007年正式推行了進城務工人員的實名制卡制度。2007年將由市政府撥付1600萬元為進城務工人員免費發放60萬張實名制卡,占進城務工人員總數的60%—70%。實名制管理卡記錄了每一個進城務工人員的身份證、上崗證、勞動契約和是否通過安全培訓等信息;記錄了進城務工人員每天門禁考勤、完成工作量和應得工資等工作信息;這些信息每個月在工地進行公示,使每個人的工作一目了然,工資的結算清晰、透明。實名制卡還具備普通銀行卡全部的金融功能,進城務工人員可以用它存錢取錢和刷卡消費。企業通過實名制卡可以實現對每一個進城務工人員的跟蹤管理,還可以對企業用工成本進行匯總分析。實名制卡還可以延伸到為進城務工人員購買各項保險和火車票、繳納電話費等服務功能。

存在問題

長期以來,正因為戶口問題的不合理性、行業劃分的誤區、成分身份
的劃分,導致社會認識上的誤區,再加上一些地方政策上的失誤,社會上對人自然形成了三六九等,農民的身份成了終身制,在社會處於“草根”階層,被看成是愚昧落後的象徵,所以在中國市場經濟發展的今天,終於表現出了一些不可調和的社會問題,農村的三農問題也出現了。可以說,從一定意義上講,戶籍劃分的不合理性、農民身份的界定和其不變性,是中國出現三農問題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導致出現進城務工人員問題的主要原因。既然如此,這部《農民權益法》如果把農民再次進行身份界定,等於給三農問題,尤其是進城務工人員問題的解決雪上加霜,不僅保護不了所界定的農民,而且又會傷害億萬農村勞動力(即人們所說的農民)的自尊心。公安部正在全國推廣的進一步戶改方案,消除城鄉戶籍差別是大勢所趨,尤其是中央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以來,一些省份明顯加快了戶籍制度改革的步伐。廣東就借鑑湖北經驗,加快推進鄉鎮綜合配套改革,農業人口比例較低的珠三角地區,將首先消除城鄉戶籍差別。陝西、山東、遼寧、福建等省份,也開始著手建立城鄉統一戶口登記管理制度,農村人口正在逐步享受國民待遇,這已是大勢所趨。既然大家都是國民了,都是居民了,沒有了等級非農業與農業之分,統一為居民,那么再次根據戶口本上的戶籍劃分農民和非農民。不是一種以科學發展的眼光,而是閉門造車、紙上談兵。
農民工農民工
戶籍改革的步伐正在加快,戶口遷移必定會變為戶口登記制。從試點地區看,“合法固定的住所”與“穩定的職業或生活來源”是戶改過程中對戶口遷移的兩個普遍套用的基本落戶條件。那些進城務工、在城市長期居住、今後也不打算回農村居住的人,能給界定為農民嗎?如果給他們再在戶籍上寫著是農民,他們享受的教育、醫療、公共服務等如何解決?這有等於製造了新的進城務工人員問題,他們在城市中又成為弱勢群體,不能享受和城市戶籍人口同等的福利。由此可見,如此界定農民概念,必定會帶來更為複雜的農村和城市的社會問題。

生活質量

在調查的進城務工人員中,被剋扣和拖欠工資的進城務工人員分別占兩成。其中半數以上的進城務工人員被剋扣或被拖欠的報酬屬於工資收入。進城務工人員被拖欠報酬時間最短的有一個月,最長的達到八年,平均被拖欠了四個月。被拖欠過半年以下的進城務工人員有5195名,占被拖欠進城務工人員數的94.49%。進城務工人員權益受保障的程度明顯偏低,進城務工人員所在單位提供工作待遇較低,90%以上的進城務工人員沒有享受住房補貼和住房公積金,近八成的進城務工人員不能帶薪休假,還有八成的女職工無法享受帶薪休產假制度。另有五成左右的進城務工人員得不到工傷補償或加班補貼,近四成進城務工人員未與單位簽訂任何勞動契約或協定。
農民工生活農民工生活
進城務工人員生活質量普遍不高,首先是進城務工人員生活、衛生條件差。受工資水平低限制,大部分進城務工人員的月消費幾乎全部用於住宿和食品消費,而在生病時,只有少數人會選擇去正規醫院,其他人大都選擇自己買藥治療或去個體診所。其次是居住環境質量差,近四成進城務工人員居住在工棚或集體宿舍,地方狹窄擁擠,室內骯髒零亂,除了被褥衣物,幾無他物。子女受教育難、就業服務和職業技能培訓不到位、進城務工人員從事的職業技術含量低且工資水平低也是進城務工人員面臨的問題。

精神生活

北京的進城務工人員的精神生活狀態是令人擔憂的———在他們當中,許多人缺少最基本的文化娛樂方式,許多人的精神上缺乏與外界的溝通和交流,許多人面臨著性苦悶和性壓抑。不過對於農民精神上的“亞健康”危機,政府已經引起重視。從文化局送片進工地,到文明辦評選來京務工人員“文明之星”,再到市總工會為民工建圖書室,買電視機,政府各個部門已經開始為豐富進城務工人員的精神生活,進行了努力。
雖然這些努力是探索性的,但其積極意義是不容小覷的。因為長期以來,城市的管理者,對於進城務工人員都是“只管手腳,不管頭腦”,他們把工作的重心放在如何防範進城務工人員的犯罪行為上,放在“嚴查、嚴管”上,而對於進城務工人員的利益、情感需求等精神世界的問題則很少過問。這樣的“防範式管理”導致了許多弊端:其一,進城務工人員的利益、情感需求一旦被忽視,無法訴求,就有可能成
為一些過激行為和違法犯罪的誘因;其二,防範式的管理有著諸多副作用,尤其是當少數素質低下的管理人員借管理之名為自己或為自己所在的小團體謀取私利時,這種管理方式就蛻變為一種侵犯外來民工合法權益的工具。“防範式管理”的體制終於出現鬆動,城市管理者開始重視對進城務工人員開展各種形式的服務,開始進入進城務工人員的精神世界進行對話和交流,這無疑是一個進步。《新京報》報導提到,當前,北京的進城務工人員群體中出現了一些自發的組織,如為進城務工人員提供藝術演出的“農民之友”;賣菜農民陳軍設立的“排憂熱線”;旨在讓打工妹找到歸家感的“打工妹之家”。這些自發團體由於源於進城務工人員自身,與進城務工人員溝通有著天然的優勢,在日常生活中能經常為進城務工人員排憂解難。不過他們也面臨困境———團體工作者缺乏培訓,素質較低,團體經費匱乏,隨時都有可能“斷頓”。此外,媒體曾經報導,一些高校和社會上的團體深入進城務工人員開展幫助,但由於種種原因,這些團體往往很難堅持。所以政府能否對這些進城務工人員或社會團體進行資助,支持類似團體的建立,這樣的話,將有利於催生一個健康社群文化的形成。大大小小散布在數百萬進城務工人員中間的社群,將能在農民最缺乏信心的時候,最沮喪的時候,最壓抑的時候……給進城務工人員兄弟姐妹們以勇氣和溫暖,讓他們找到回家的感覺,得到心靈的撫慰。
農民工農民工

工資拖欠

主要原因

1.僱主有意拖欠。多見於餐飲、製衣、製鞋等企業,受金融危機影響,計算機類企業也出現此類情形,僱主有意拖欠,有錢也不發給進城務工人員。
美洲視線現象美洲視線現象
2.一些企業因經營管理不善,使進城務工人員的工資不時能按時領取。如北京美洲視線文化傳播有限責任公司,明明已經賬面虧空,卻一邊向員工吹噓自己有多么雄厚的資金實力,一邊又暗地變賣公司資產以圖不支付員工應得工資,致使40多名員工3個多月工資付之東流,損失共達50多萬之巨。
3.將拖欠工資做為留住人的一種手段。建築行業普遍存在用尾欠作為留人的手段。包工頭普遍擔心春節後人手缺乏,或者跑到其他包工頭那裡,往往拖欠進城務工人員一部分工資,一般在600元左右,強迫進城務工人員來年繼續在其手下幹活。
4.墊資施工是欠薪的根本原因之一。據調查,有這樣一個不成文的“潛在規則”:多數開發單位都將“施工企業先行墊付工程款”作為招標的一個必要條件,等工程進展到一定程度,開發商再將工程款分期分批撥付給施工單位,這就給拖欠工資問題埋下伏筆。
5.進城務工人員法律意識淡薄導致欠薪。進城務工人員運用法律自我保護的能力較低,認為老闆給不給錢,或者什麼時候給錢,是老闆的事,自己拿他沒辦法。
6.政府工程資金缺口大,造成拖欠。

採取措施

1、建立施工企業支付進城務工人員工資的約束和保障機制,從根本上解決進城務工人員工資拖欠問題。一是施工企業在領取施工許可證前,按照工程契約價款的一定比例向工程所在地勞動和社會保障行政主管部門交納職工工資保障金,工資保障金在工程契約價款中列支,專款專用。二是勞動和社會保障行政主管部門及時將工資保障金存入指定銀行,專戶存儲,專款專用。三是施工企業招收進城務工人員,必須與進城務工人員簽訂勞動契約,進城務工人員依法享有勞動報酬、休息休假、勞動安全衛生以及保險福利的權利,並在規定期限內持進城務工人員名冊到當地勞動和社會保障行政主管部門備案。四是施工企業應當以貨幣形式按月足額支付進城務工人員工資,施工工程期限小於一個月的或者雙方約定支付工資期限低於一個月的,另其約定。五是在工程建設期間及工程竣工後60日內,有拖欠進城務工人員工資行為的,由勞動和社會保障行政主管部門啟動工資保障金,及時發放拖欠的進城務工人員工資。
美洲視線現象美洲視線現象
2.嚴格規範新建項目的審批手續。對建設資金不到位的建設項目不辦理項目審批,不予立項、不予開工建設,做到新帳不欠,老帳限期付清。
3.建立企業信用檔案制度。對存在拖欠進城務工人員資問題的房地產和建築業企業,主管部門記入企業信用檔案,通過媒體向社會公布,對清欠不力,沒有及時完成清欠任務的房地產和建築業企業,將向社會公布進行曝光。
4.建立日常工作機制和監督機制。通過設立拖欠舉報投訴電話,加強對房地產開發企業和建築業企業的監管,促使每個建設領域企業依法支付進城務工人員工資,落實清欠責任,及時兌現進城務工人員工資。
農民工住宿農民工住宿
5.建立欠薪應急周轉金制度。其主要由政府財政出一部分資金,組成欠薪保障應急基金,專門用於應付突發性、群體性的欠薪糾紛。浙江省嘉興、溫州已經建立這一制度。其主要針對進城務工人員這一特殊群體抗市場風險能力比較弱,在行政救濟和司法救濟存在時間成本和程式複雜難以讓進城務工人員接受的情況下,有效地保證進城務工人員群體臨時性的生活救濟。
6.提高進城務工人員的法律維權意識。加強對國家有關法律法規的宣傳力度,進一步提高廣大農民朋友的法律法規保護意識,有關部門應設立進城務工人員工資清欠舉報電話,一旦發現有工程款拖欠的,農民朋友能及時向政府反映。
7.國家應繼續控制固定資產投資規模,加強對投資項目的監管力度,抑制不合理的投資行為發生,以切實防止新的拖欠現象發生。

施行政策

2017年9月,人社部專門制定印發了《拖欠進城務工人員工資“黑名單”管理暫行辦法》。
2017年11月,人社部與發改委、人民銀行、住建部等30個部門和單位聯合簽署印發了《關於對嚴重拖欠進城務工人員工資用人單位及其有關人員開展聯合懲戒的合作備忘錄》。
2018年7月12日,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公布了第一批拖欠進城務工人員工資“黑名單”,共涉及石家莊佐潤建築勞務分包有限公司等14家違法企業和6名違法人員。相關企業和人員將受到“一處違法,處處受限”的聯合懲戒。

歷史狀況

中國大陸的民工是1978年實行改革開放在農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農民從土地上解放出來後,開始大量湧入城市,才漸漸出現的。從全國來看,最開始的進城務工人員主要以建築業為主,接著就是製造業。改革開放以後進城務工人員流動的規模在中國是史無前例的。流動遷徙的形式大致分為兩類。一類是跨地區流動,隨著沿海地區工商業的快速發展和勞動力的不足,中西部地區的農民大量短期甚至長期遷移東部經濟發達地區,這種人口流動也稱為“民工潮”;另外一類流動則是農民就近流動到快速發展的本地城鎮。
社會現狀
據有關方面測算,2005年進城務工人員數量估計1.5億人。進城務工人員主要分布於建築業、採礦業、第三產業和其他產業鏈低端或勞動力密集型產業。沿海地區各個生產領域的產業工人均以進城務工人員為主,進城務工人員的提法從1990年代作為術語開始頻繁出現,在此以前最常見的提法為民工。由於戶籍制度造成的就業、福利歧視等原因,進城務工人員是中國大陸城市最底層的階層,許多人處於非常艱難的生活和工作狀況之中。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已經逐步採取措施,以統一城鄉戶籍制度,這將從根本上達成進城務工人員的公平就業和待遇。
農民工農民工
子女受教育問題
進城務工人員子女沒有城市戶口,導致其入學困難。即使入學,也容易受到當地人的歧視,視其子女掠奪了當地人的教育資源。最終結果是:進城務工人員與城市人口的矛盾上升。
醫療
一些農村打工者沒有參保意識,在發生工傷或疾病時,不能享受醫療保險,加重了自身負擔。
權益
由於中國大陸現狀是人口眾多,就業問題成為頭痛的問題,城市本身存在大量失業,農村勞動力特別是青壯年勞動力絕大多數處於閒置狀態,加上城鄉二元體制的分割,直至2005年為止,進城務工人員的權益仍舊沒有任何保障,由此引發的進城務工人員問題自1990年代中期以後開始成為社會關注的熱點。
這一龐大的群體學者將其劃為邊緣人弱勢群體,絕大多數沒有任何社會保障,沒有養老保險、也沒有醫療保險,因工致傷、致殘和致死的事故的基本人權都沒有保障,甚至諸多黑心的企業、僱主惡意剋扣、拖欠和拒付進城務工人員的工資,並已釀成社會問題。民間湧現諸多進城務工人員維權鬥士,媒體開始廣泛關注進城務工人員問題,政府開始考慮進城務工人員問題。
2005年2月7日,勞動和社會保障部發出《關於廢止〈農村勞動力跨省流動就業管理暫行規定〉及有關配套檔案的通知》,並由勞動和社會保障部《進城務工人員維權手冊》。溫家寶擔任總理以後開始關注這一問題,並開始整治惡意拖欠工資的僱主,2006年1月18日國務院推出了《關於解決進城務工人員問題的若干意見》。

緩解衝突

南京建築業進城務工人員免費體檢
南京建築業進城務工人員免費參加健康體檢工作2012年12月19日啟動,約17萬已經領取了市民卡的建築業進城務工人員都可以就近到南京市內40家定點醫院享受一次免費健康體檢。記者了解到,南京建築業進城務工人員基本醫療保障待遇都有所提高,在一年內,門診看病800元以內的報銷比例在50%到60%,住院80%以上可以報銷,大病醫療保險基金累計最高支付限額由15萬元提高到29萬元。

解決策略

社會學家、三農問題評論家艾君近幾年年針對進城務工人員問題提出一些看法和實施策略。他認為,要界定進城務工人員問題,解決進城務工人員問題,首先要弄清楚農民是什麼?
農民如果是一種職業而非身份,該按照職業,也就是從事農業生產工作的人來界定農民。如果界定農民是一種職業,那么“進城務工人員”又是什麼呢?是種職業?是農民職業轉工人職業?是既做工人又做農民?那么那些長期從事非農業勞動的農村人還是進城務工人員嗎?他認為,如果說農民是一種職業,眼下提出進城務工人員概念的本身就存在概念不清和語法的誤區。如果承認農民是種身份,那么提出“進城務工人員”的概念是成立的。
他強調,首先,“進城務工人員”的概念就變成一個錯誤的提法。農民是職業,那就是從事農業生產的勞動者了,那么進城務工人員,不就成了“從事農業生產的工人”了嗎?可事實上,社會上把進城務工人員指的是農業戶口,但從事著非農業工作的勞動者。從“進城務工人員”一詞的盲目出籠,已經把“農民”給界定為一種身份了。也許“進城務工人員”一詞的出台就缺少科學性合理性,也走入了概念的誤區。
艾君認為,進城務工人員問題的根源在於城市文化派生出來的對鄉村的政治、文化、經濟的排斥而產生的人的等級觀念的歧視。這就是有的學者所說的農民屬於“草根”底層,城市人屬於“花草”上層。因此,解決了進城務工人員進城問題,即便讓他們在城裡住下來,並不能從根本解決所有農民問題,更不可能出口狂言“三農問題將不存在”。這種理論觀點,實際屬於修修補補,治標不治本,形上學、紙上談兵。
他認為,戶籍制度是引發城鄉差別的原因之一。即使在城市裡工作,身為農民戶籍身份的進城務工人員也無法享有城市人的“補貼”。城市化的實質是轉化農民為居民,轉化小生產的主體為現代市場經濟的主體。戶籍制度是進城務工人員問題產生的根本原因,也是三農問題的產生的一大原因,是農民受到歧視、受到不公平待遇的主要因素,是其他諸如教育、醫療、就業、社會保障等一切公平制度之所以存在並得以執行的前提!
隨著城鄉一體化的進程和城鄉統一戶籍制度的實施,伴隨農村醫療、住房公積金、社會保險等福利的實施,進城務工人員必成歷史。
他提出了解決進城務工人員問題的關鍵,認為應該有步驟、有規劃、分階段、有深度地進行城鄉改革,切實解決三農問題:
一,首先要從戶口制度入手,在2年內徹底取消其農業戶口、非農業戶口性質劃分,統一登記為 “ 居民戶口 ”,打破多元體制向一元體制轉化。消除城鄉戶籍差別是第一步。
,在消除城鄉戶籍差別之後,新的制度安排必須要迅速跟進,利用2-3年時間建立起城鄉社會福利、醫療、養老、就業等保障一體化的制度。
,從戶口入手,福利、醫療、養老、就業等保障一體化的制跟進,然後就要著手解決好農村人土地歸屬問題。農村解決好了以上三點,接下來就是在城市、農村,實行“以房定戶”制度。即,人出生後,就註冊永久性公民出生地戶口,戶口的遷移實行像婚姻登記一樣註冊登記制,登記註冊的基礎是有住房作為唯一的條件。眼下“進城務工人員”一詞的出籠是個值得思考的社會問題。
解決策略(2)
也有專家提出,解決進城務工人員問題存在兩個主要的障礙。一是城鄉二元體制的人為壁壘;二是進城務工人員文化水平低下的歷史痛楚。
要解決這兩個問題,就要打破障礙。主要方法是:城鄉二元體制需要破解。所謂破解,即不能一棒打死,不能一棍打翻。城鄉二元體制在歷史的特定時期發揮了巨大的作用,推動了中國的發展。落後的體制沒有跟上快速發展的社會。隨著農業技術的提高,隨著城市化步伐的加快,大批剩餘的農村勞動力開始向城市轉移。30年的轉移造成的後果是城市有很大一部分人是廣義上的進城務工人員。他們滿懷理想,打平之後發現,這個世界原來不是他們的。而悲劇的根源就是城鄉二元體制。二元的城鄉體制讓進城的進城務工人員享受不到城市的各種福利和待遇。受傷後,保險缺失;失業後,他們還是農民;子女入學,“贊助費”讓人“望校興嘆”。雖然如此,部分城市試圖改變城鄉二元體制的失敗又告訴我們這個體制不得不繼續沿用。因為,城鄉二元體制消除之後會面臨城市人口膨脹及隨著而來的城市問題,也會造成農業人口的短缺。在城鄉兩級分化嚴重的今天,鮮有農民會甘願留守農村,因為人總是希望生活能夠更好的,城市的公共設施、便利的生活條件讓人羨慕。復旦大學社會發展與公共政策學院院長彭希哲教授在《中國進城務工人員調查》中指出:“進城務工人員之所以能夠在城市中以比較低廉的價格從事經濟活動,正在於他們的這種兩棲身份。如果中國沒有戶籍制度,進城務工人員就會希望擁有與城裡人一樣的生活方式、一樣的收入、一樣的勞動條件,但我現在覺得我是農民,我的家在農村,我到你這裡來就是為了掙點兒錢而已,只要收入我認為可以,我就幹了,這就是中國很低的勞動成本之所以能夠存在的一個很重要的前提。”
畸形的“民工荒”告訴我們,隨著經濟結構的轉型,進城務工人員也必須轉型。九年義務教育歷經風雨之後已有95%以上的普及率,新一代的進城務工人員文化水平已經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文化水平的提高對他們在務工過程中的幫助取得明顯效果。他們的工作可以更輕鬆了,維權意識提高了,業餘生活豐富了。因此,我們有必要繼續普及義務教育,尤其是嘗試普及“十二年義務教育”。僅僅是教育並不能讓新生代進城務工人員在城市中立穩腳跟。伴隨著中國經濟結構轉型的步伐加快,傳統的靠體力生存的“苦力”市場逐漸萎縮,一大批需要專業技能的企業誕生。企業需要有技術的進城務工人員,大部分進城務工人員卻只有體力。這就造成了部分行業出現了所謂的“民工荒”。“民工荒”的出現告訴我們,在加快經濟結構轉型的同時,不要忘記讓“進城務工人員”也跟著轉型,否則,轉型後的企業就會缺少血液,無法生存。
中共十八大代表、中國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副部長楊志明2012年11月12日在北京表示,中國政府在十方面維護進城務工人員的權益,包括進城有工作、維權有渠道。
楊志明說,維護權益主要是努力做到“十有”:第一,進城有工作;第二,勞動有契約;第三,上崗有培訓;第四,幹活有報酬;第五,參保有辦法;第六,住宿有改善;第七,維權有渠道;第八,生活有文化;第九,子女有教育;第十,發展有目標。
他強調,通過提升、創新、發展,實現大部分進城務工人員由普工轉變為技工,符合條件的進城務工人員在城市就地落戶,部分轉為新市民。國務院已經在這方面作了部署,將積極穩妥地推進進城務工人員進城落戶。“比如說進城務工人員在縣城所在地半年以上穩定就業的就可以申請落戶;在中小城市穩定就業三年以上的,並符合其他條件,也可以申請落戶;在大城市落戶是要符合特定的條件。”

歧視色彩

長期以來,“農民工”已經成了人們對農村進城務工人員的習慣性稱呼,與這個詞相伴的往往是更多的關注和同情。河南省委書記盧展工在談及“農民工”這一稱謂時表示,這樣的稱謂本身就帶有歧視色彩,呼籲社會慎用這一稱謂。
進城務工人員
“工農商學兵,本是職業的劃分,為什麼唯獨“農民”永遠要被加上特定的標籤呢?”河南省委書記盧展工昨天在與社科界專家學者座談時提出了自己的質疑,並呼籲取消“農民工”這一稱謂:
盧展工:專家們都在這裡, “農民工”應該呼籲取消這個概念。農民是職業呀,哪有生出來就是工人的?哪有生出來就是商人的?結果偏偏農民生出來就是農民,剛生出來就變農民了,他還沒幹活兒呢,就農民了。我提了好幾次,儘量不要用“農民工”,工人就是工人,就是從農村到城市當工人就是工人。要不你乾脆都是這樣,農民幹部,當了常務副省長了也是農民幹部,農村出來的嘛。
盧展工:包括在企業、在單位的相應的待遇,你農村招進來的跟本地的就不一樣,跟城市居民就不一樣,一系列的歧視,本來應該融合,到哪個地方就應該融合到單位,融合到學校,融合到我們社會,這個社會才能和諧。“農民工”這一稱呼的背後隱藏的是一系列的歧視,要努力消除身份界限,鼓勵外來務工人員融入社會。

社會待遇

大連市進城務工人員達92萬人。大連市委、市政府把進城務工人員納入地方經濟社會發展規劃之中,就進城務工人員最需要的職業教育培訓、子女教育、社會保障、戶籍改革和城市公共服務等方面制定詳細規劃,分步落實。大連給予每位進城務工人員市民化待遇,越來越多的進城務工人員變成了新市民。
在大連,不論是圖書館還是文化館,都向進城務工人員免費開放。夏季的每個周末,大連還在進城務工人員聚集的地方安排露天電影、廣場演出,滿足進城務工人員的精神文化需求。
大連把進城務工人員子女納入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工作範疇,入學率達到100%,外來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允許填報公辦普通高中和公費統招志願。大連中國小在校學生中超過兩成是“外來娃”。
從2012年開始,大連採取全民培訓、免費培訓,將農村勞動力和未繼續升學的初高中畢業生全部納入免費培訓對象,針對大連急需的20多個工種進行免費培訓。

政策引導

李克強6日考察人社部,詳細了解進城務工人員就業中遇到的突出問題。總理說,傳統的建築業和製造業吸納進城務工人員就業在下降,需要另闢蹊徑,通過信息諮詢、技能培訓等手段逐步把進城務工人員引向新經濟新產業、新業態,提高進城務工人員就業的質量和家庭幸福感

心理渴望

一個正常的成年人,不管是男人或是女人,都少不了正常的性生活。而生活在城市裡的單身進城務工人員和留守在家的婦女們,性,對於他們來說是一個渴望不可及的奢侈的字眼。男人出外打工,妻子如果與丈夫一同去,孩子沒人看管,怕荒廢了孩子未來和前程,在家管教孩子,伺俸公婆。
夫妻之間兩地分居,不能享受天倫之樂,長期的性壓抑,讓他們煩躁而焦慮。他們就是這樣艱難地選擇著這種痛苦的生活,忍受著分居的孤寂。繁重的體 力勞動似乎還不難承受,讓他們更加難以忍受的是長期的性壓抑。尤其對於生理處於性慾旺盛期的年輕婦女來說,性壓抑已經成了她們感情生活的一大痛楚。
【警察夜查站街女服務店】圖為被警方控制的涉嫌賣淫嫖娼的男女。這些男人大多是進城務工人員,收入低微,沒有妻子或者妻子在家鄉,性生活主要找街邊站街女,因為站街女也大多來自農村,沒有好的職業和收入,故而在收費上會便宜很多。

高危人群

本報棗莊11月30日訊(記者袁沛民)11月30日下午,棗莊市疾控中心聯合市中區疾控中心愛滋病防治科工作人員,到市中區齊村鎮齊村二街農民公寓的建設工地,對工地中的工人們進行愛滋病防治知識宣傳,發放安全套。
據介紹,由於文化水平低、衛生意識差、生活缺乏娛樂活動,近年來,打工者尤其是進城務工人員群體逐漸成為愛滋病高危人群。外出打工者中,由於正常的生理需求沒有適當的渠道解決,由此產生的不安全性行為十分普遍。然而,由於缺乏足夠的安全知識,進城務工人員群體逐漸成為愛滋病高危人群。更為嚴重的是,許多人會在不知情的情況下將病毒攜帶回自己的家鄉,從而發生擴散。
棗莊市疾控中心副主任李剛告訴記者,就棗莊的情況來看,外來的打工者並不是很多,但是有一個問題值得注意,棗莊去外地打工回流的人不少。進入工地宣傳就是為了讓打工者提高防範意識,遠離愛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