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

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

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是指對需要轉移到非農產業就業的農村富餘勞動力開展培訓,以提高農民的素質和技能,加快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培訓包括職業技能培訓和引導性培訓,以職業技能培訓為主。培訓以尊重農民意願和農民直接受益為前提,以市場運作為基礎,以轉移到非農產業就業為目標。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
  • 內容職業技能培訓
  • 前提:農民直接受益
  • 基礎:市場運作
簡介,特點現狀,主要問題,培訓時間較短,培訓質量有待提高,培訓的資源比較欠缺,培訓的方法有待創新,培訓範圍還需擴大,轉移培訓就業缺乏後續的跟蹤服務,培訓深度不夠,轉移就業缺少社會保障體系和優惠政策,解決對策,整合社會各類培訓資源,切實加強農民的就業心理教育,創建農村富餘勞動力就業服務新機制,設立農民培訓專項經費,逐步完善農民轉移就業的保障制度,

簡介

農村富餘勞動力向城鎮和非農產業轉移,是建設現代農業、解決“三農”問題的重要途徑,也是社會進步的重要標誌。加強農村勞動力素質培訓,提高農民的就業技能和整體素質,是實現農村勞動力轉移的根本保證,也是解決“三農”問題的核心之一,更是增加農民收入的主要途徑之一。隨著城鎮化進程的加快,經濟產業結構升級對人力資源需求的提升,農村轉移就業人口的職業教育與培訓問題日漸突出。2006年度我區開展了農村勞動力技能培訓,參加培訓的共有1100人,全部安置到各單位就業。

特點現狀

2006年全區鄉村人口26.2萬人,農業人口20.16萬人,其中農村勞動力就業人數12.69萬人,占農業人口的62.9%。2006年我區農村勞動力的轉移主要顯現出以下特點:
一是“離土不離鄉”的就地轉移,絕大部分轉入非農產業部門的勞動力並沒有完全脫離農業的人有3.3萬人;二是“季節性轉移”,農忙時務農,農閒時務工或經商的人有6.18萬人;三是“跨地域流動轉移”,真正背井離鄉,進城務工,完全脫離農業向其它產業轉移的人有3.21人。
根據2006年勞動力資源調查顯示:一是農村勞動力的文化素質偏低,在農村勞動力中國中及國中以下文化程度的人員占勞動力總數的73%,高中文化以上人員占勞動力總數的21%, 大專以上文化人員占勞動力總數的0.5%;二是勞動技能差;三是就業觀念落後;四是法制觀念、自我保護意識不強;五是許多農民(特別是年輕的)還缺乏進取的意識和吃苦耐勞的精神,不能適應轉移就業的需要;六部分農民不習慣於企業嚴格的時間安排、規章制度,難以適應機器化大生產的工作環境,因而工作變換性較大,匯流現象比較普遍。

主要問題

培訓時間較短,培訓質量有待提高

目前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大多還停留在短期的培訓層面。由於培訓時間較短,這種培訓更適合勞動技能含量低的工種。而有相當一些技能型工種,除必要的理論、基礎知識培訓外,還需較長的時間進行操作技能的培訓。

培訓的資源比較欠缺,培訓的方法有待創新

目前開展農民轉移培訓主要還是依託現有的職業技校、各類職業技能培訓中心,完全針對農民的培訓基地較少。不少培訓基地基礎設備還不齊全,師資力量還不夠強,並且由於地域的差異較大,導致一些企業急需的工種無法開辦。另外,由於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的時間還不長,缺乏教學培訓經驗和成熟的培訓教材,加上農民的素質普遍還較低,水平差異較大,這也給培訓帶來了較大的難度。

培訓範圍還需擴大

培訓的範圍還需擴大,宣傳、資金扶持力度還需加強。一方面,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宣傳力度不夠,不少農民對轉移培訓和招工的信息知之甚少;另一方面,在現有的培訓扶持政策標準下,有些貧困農民尚無能力參加培訓基地的培訓,尤其是一些高技能性工種的培訓,政府必須加大培訓資金、設備等各方面的投入。

轉移培訓就業缺乏後續的跟蹤服務

轉移培訓工作實施的自評結果顯示,開展就業跟蹤服務是最弱的環節。農民在整個轉移、培訓、就業的過程中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尤其是在第一次轉移就業過程中,由於受各種因素的影響,就業的穩定性往往較低,對於這類再推介就業問題,以及培訓和就業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和面臨的困難幫助解決工作都做得較少。

培訓深度不夠

心理疏導、二次培訓有待納入培訓議程。現有的培訓,無論時間的安排上還是內容的設定方面都比較簡單,目的性也比較明缺,滿足企業的需求。專業技能只能在一定程度上解決農民轉移就業的問題,但是要想讓農民真正適應、融入城市生活、促進城鄉一體化,僅有技能是遠遠不夠的。認知改造、心理疏導、法制教育等等都應該納入到培訓的議程中來。另外,隨著農民素質的提高,他們的需求也發生了較大的轉變(如有許多縫紉女工有較強的學習服裝設計的願望),尋求平等、改變身份、地位的願望也越來越強烈。簡單的技能往往不能適應激烈的市場競爭,如何從提高農民就業競爭力入手,開展二次培訓、多次培訓也是值得考慮的問題。

轉移就業缺少社會保障體系和優惠政策

目前轉移到二、三產業的農民,大部分企業未予辦理養老保險、醫療保險;有些企業工作時間過長,工作環境、生活待遇、福利偏差;一些企業季節性生產明顯,就業崗位不能較長時間保證;進城務工農民子女就學存在較大的困難;此外,對於開辦個體經營的農戶,未能在稅收、各種收費方面,享受一定的優惠政策,等等。所有的這些都關係到農民轉移就業的穩定性,農民的生活質量,是轉移培訓就業中有待解決的後續問題。

解決對策

整合社會各類培訓資源

整合社會各類培訓資源,建立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體系。一是各級政府應當採取積極主動的態度,加大宣傳力度,使廣大農村富餘勞動力逐漸認識到職業技能培訓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二是整合農村各類教育資源,形成中國小文化教育和成人職業教育並行的農村教育體系,逐步擴大農村職業高中的數量和規模,促進農村成人職業教育穩步有序發展,滿足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的需要。三是通過政府購買培訓成果、實行管培分離的方式,引入市場競爭機制,廣泛調動分布在農村和縣城的各類教育資源參與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四是最佳化培訓資源配置,採取公開招標的辦法,認定一批勞動力轉移培訓基地,進行重點建設和扶持,充分發揮它們的示範帶動效應和培訓主力軍作用。五是引導和鼓勵培訓機構與勞動輸出(派遣)機構建立合作夥伴關係,實現培訓與輸出(派遣)良性互動。六是充分發揮中小城市高中等職業學校的作用,調動它們面向農村勞動力開展轉移培訓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切實加強農民的就業心理教育

在當前經濟社會發展的關鍵時期,農民面臨著各種困惑和迷茫,外來文化的衝擊,生活方式的轉變,巨大的生活壓力,都使農民在就業過程中承受著較大的壓力。因此,必須加強對農民擇業心理的疏導和調適,幫助農民提高自身素質,適應城市化、市場化、工業化進程。

創建農村富餘勞動力就業服務新機制

一是必須健全農村勞動力就業的組織管理機構,統籌規劃農村勞動力的就業問題。二是要建立和完善職業介紹機構。形成省、市、縣、鄉五級勞動力就業服務網路。同時開展勞動力需求信息交流,逐步形成包括就業信息、諮詢、職業介紹、安全保障等在內的社會化就業服務機制,確保通過職業技能培訓考核合格的人員得到安置就業。三是要加強對轉移出去的農村勞動力的跟蹤服務和管理。

設立農民培訓專項經費

設立農民培訓專項經費,建立多渠道經費籌措機制。加大培訓投資力度,努力提高勞動力素質。政府不僅要大力加強農村地區的基礎教育和普及義務教育,提高農村勞動力的整體科學文化水平。而且要著力加強對農村勞動力的職業和技能培訓,建立起各種培訓機構,市場為導向設定培訓內容,使其更具有針對性和實用性。同時要對農民工進行法律知識培訓,強化其法律意識,使其能夠用法律知識保障自己的權益。另外,爭取從各方面增加對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的投入,加強培訓保障。要爭取各級政府、有關部門的高度重視和大力支持。可以考慮從土地出讓金、農村科技開發經費、技術推廣和扶貧資金中提取一定比例用於農民培訓。教育部門也安排一定的專項經費,用於支持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計畫的實施。對於已經在二三產業就業的農村勞動力,為使其適應從業崗位,成為先進制造業和第三產業的合格勞動者,各類企業可按職工工資的一定比例提取職工教育培訓經費。

逐步完善農民轉移就業的保障制度

逐步完善農民轉移就業的保障制度,農民轉移就業後的社會保險、醫療保險、養老保險涉及諸多方面問題,根據需要的迫切程度和可能性逐步完善。首先要設法解決生命之憂,引導用工單位將城鎮工傷保險覆蓋全體農民工,解決他們在工作中遭受事故傷害或患職業病時的醫療救治和經濟補償。其次是醫療保險,對於進城就業比較穩定的農民工,可將其納入基本醫療保險統籌,對於流動性強的農民工主要通過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解決醫療保障問題。第三,研究並解決農民工流動時養老保險關係的銜接以及退出養老保險的農民工養老金權益保障問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