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生態旅遊的特徵,自然性,保護性,教育性,專業性,科學性,森林生態旅遊的發展趨勢,世界森林生態旅遊的發展,我國森林生態旅遊發展,可持續發展對策,強化生態文化建設和生態教育,制定法律、法規、強化法制觀念,加強森林生態旅遊管理,保護景區環境,統一規劃、有序開發,培養和引進人才,推出生態旅遊產品,加強遊客教育,
森林生態旅遊的特徵
森林生態旅遊的特徵體現在多方面,有的是資源意義上的基本特徵,有的是市場區隔上的基本特徵,有的是產品規劃或策劃上的基本特徵,有的是運作機制上的基本特徵。從經營管理的角度來講,森林生態旅遊具有如下基本特徵:
自然性
森林生態旅遊的自然性體現為生態環境和文化環境的自然原始性。森林生態旅遊的景觀特色是以森林植被及自然環境為主體的,具有獨特的自然森林生態風光,保存著森林生態環境及相關文化環境的相對原始狀態,它靠自然的形態、色彩、氣息和神韻等創造出多層次、多功能的自然情趣和藝術魅力,使遊客在進行森林生態旅遊時接受大自然的薰陶,獲得美的享受。同時森林生態旅遊的自然性還體現為特種旅遊項目或線路設計、經營的自然原始性。森林生態旅遊的設計、管理要體現旅遊生態環境特徵相對集中、自然地理條件與人文條件和諧相存的要求,要使旅遊者在森林生態旅遊過程中體驗到過去未曾體驗到的心理感受。
保護性
森林是陸地最大的生態系統,是人類文明的搖籃,是維護生態平衡的關鍵,因此保護森林生態系統至關重要。森林生態旅遊區別於傳統大眾旅遊,強調對森林旅遊資源與環境的保護性開發、利用。傳統旅遊由於在開發時沒有充分考慮旅遊活動可能帶來的生態衝擊,無視旅遊資源與環境的社會和生態價值,盲目追求經濟效益,這就使保護資源和環境的措施不能真正落到實處。森林生態旅遊將生態保護的思想融人旅遊開發和經營管理的過程之中,不僅重視經濟效益,同時強調森林旅遊資源的環境效益和社會效益,它將改良生態與發展旅遊經濟緊密結合,是一種保護性的旅遊形式。
森林生態旅遊的保護性體現在森林生態旅遊業的方方面面。對於旅遊規劃者來說,保護性體現在遵循森林生態系統規律和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的旅遊產品開發設計;對於旅遊開發商來說,保護性體現在充分認識森林旅遊資源的經濟價值,將資源的價值納人成本核算,在科學的開發規劃基礎上謀求持續的投資效益;對於管理者而言,保護性體現在森林資源環境在容量範圍內的旅遊開發、利用,杜絕短期經濟行為,謀求可持續的三大效益協調發展;
對於遊客,保護性體現在環境意識和自身素質,珍視森林賦予人類的物質及精神價值,使保護森林旅遊資源及環境成為一種自覺行為。同時,森林生態旅遊的保護性還體現在其他相關行業之中。森林資源旅遊價值高,但它同時又具有林業價值,是用來觀賞發展旅遊,還是用作木材或燃料發展林業和滿足當地人的生活,這就需要在經濟發展中根據當地的實際,合理布局產業,謀求當地長久的最佳綜合效益。
教育性
森林生態旅遊的開展除了給人們提供一個觀光、度假、娛樂的空間外,其實也提供了一個環保教育的“大課堂”,可以使遊客在娛樂的過程中接受自然與人類和諧共生的生態教育。旅遊者通過觀賞森林生態系統內奇特的物種形態、群落結構、自然演化規律等,了解森林生態系統內部的物質、能量和信息流程與循環,認識森林所特有的保護物種、涵養水源、淨化空氣、美化和改良區域環境等多種功能。森林中的每棵樹、每隻動物、每條小溪,都是極具雄辯力的環保“活”教材,旅遊者通過森林生態旅遊,走向自然,學習和認識自然的價值,達到自覺地保護森林資源與環境的目的。
專業性
森林生態旅遊活動具有較高的科學文化內涵,這就需要森林生態旅遊活動項目的設計、經營及管理者要有很強的專業性。森林生態旅遊的專業性首先源於遊客的旅遊需求,旅遊者到森林中是尋求整個身心的回歸自然,因此,開發出來的森林生態旅遊產品應該使旅遊者在短暫的旅遊活動中融入大自然、享受大自然、感悟大自然、學習大自然,從而自覺地保護大自然。這樣的旅遊產品的開發設計沒有專業知識是難以完成的。同時,森林生態旅遊的經營管理也需要有專業性,否則森林生態旅遊特有的旅遊對象的保護,三大效益的協調發展將成為一句空話。
科學性
一個森林生態系統包含大量的科學信息和知識,他們是旅遊者在旅遊過程中要求獲得的,並能夠獲取的科學營養。因此,森林生態旅遊的開發經營有別於傳統大眾旅遊。傳統大眾旅遊的開發經營僅重視產品美學價值特徵的發掘與保護,森林生態旅遊的開發經營除了注重這一點外,更重視產品的科技和哲學含量。森林生態旅遊能向遊客展示自然界深層次的奧妙和人與自然和諧的美,啟發遊客思考人與自然深層次的關係,從而使森林生態旅遊的科學教育功能得以充分發揮。
森林生態旅遊的發展趨勢
世界森林生態旅遊的發展
20世紀末,世界各國紛紛興起保護生態環境的綠色浪潮,森林生態旅遊作為“回歸大自然”的“綠色旅遊”應運而生。由於森林生態旅遊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能夠為旅遊者解除工作壓力,調節心理平衡,獲得身心健康,同時還能夠滿足求知、求美、探奇、娛樂的需要,使旅遊者盡情觀察和享受旖旎的自然風光和野生動植物。因此,其一經出現便風靡全球,每年以10%以上的增長速度發展,成為當今世界旅遊的熱點。據世界旅遊組織估算,目前森林生態旅遊業收入已占世界旅遊業收入總數的15%-20%。
從世界範圍來看,歐洲、北美洲、大洋洲、亞洲的諸多國家都以優越的自然環境和良好的經濟條件為基礎,積極發展生態旅遊業。據調查,目前,美國每年參加森林生態旅遊的人數在20億人次左右,旅遊消費達3000億美元。美國80%的森林公園和國家公園的高級管理人員都受過大學以上相關專業的正規教育。歐洲有30%的遊客度假時開始捨棄海濱而轉入山野森林。大洋洲和非洲擁有廣袤而不受污染的森林環境和獨特的民俗風情,叢林遠足、野生動植物觀賞等森林生態旅遊活動獨具特色。
我國森林生態旅遊發展
相對來看,我國的森林生態旅遊起步較晚。1982年我國第一個國家森林公園-張家界國家森林公園的建立標誌著我國現代森林旅遊業的興起。而森林生態旅遊得以蓬勃發展是在1992年召開全國森林旅遊工作座談會之後,會上強調“要把森林旅遊辦成一個充滿活力的大產業,要全方位大力促進森林旅遊資源的開發利用”。從此,各地的森林旅遊資源不斷被發掘,森林生態旅遊迅速發展起來。
經過10多年的發展,我國森林生態旅遊發展取得了重大成果,森林生態旅遊產業發展粗具規模,這主要體現在森林生態旅遊區的建設和完善上。森林生態旅遊區是森林生態旅遊資源的載體,是發展森林生態旅遊業的物質基礎,我國開展森林生態旅遊的場所主要有:森林公園、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
可持續發展對策
森林生態旅遊要持續發展,應是一種不以犧牲環境為代價,與自然環境相和諧的旅遊模式,必須把握適度的開發速度,控制接待人數,增強環境意識,否則,太多的遊客會對目的地的環境造成過大的壓力,破壞了生態旅遊賴以生存的環境,生態旅遊也就不可能持續發展。森林是陸地生態系統的主體,由森林地文、水文、生物、人文及天象等因素組成的多樣性的森林風景資源,是我國珍貴的自然文化遺產。科學合理地開發利用好森林風景資源,對於加強森林保護、推動經濟成長、充分發揮林業三大效益、促進林業實現可持續跨越式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但近幾年來,一些地方在對森林風景資源的開發利用中,缺乏統一規劃和管理,亂批濫建工程設施甚至擅自改變林地用途,旅遊開發活動無序;有的片面追求短期
經濟利益,忽視森林風景資源和生態環境保護,肆意毀壞自然景觀或濫伐林木,森林旅遊開發“城市化”傾向嚴重;有的以招商引資為名,低價或無償出讓、轉讓森林風景資源及其土地經營權,以致造成國有資產流失,並對林業工作的正常開展產生了極為惡劣的影響。為此應切實加強對森林風景資源的保護和管理,促進森林旅遊業的健康發展。
強化生態文化建設和生態教育
可持續利用是一種全新的自然觀和世界觀,它主張人與自然的和諧,主張資源的公平分配,主張在保護自然生態系統基礎上的經濟成長。開發和保護是融為一體的,保護是開發的前提,開發是保護的進一步發展。資源環境是開發的基礎和物質的載體,社會文化是資源的精神內涵,而經濟是保護的動力,三者是個相輔相成的統一體。必須樹立這種新思維,堅持對資源的開發利用與保護增值並重,將環境和資源的開發、利用、增值、保護目標納入森林生態旅遊事業的發展計畫,並進行統一核算。通過綜合開發,促進產業發展,改善生態環境,使綠色企事業三大效益同步增長。同時,發展森林生態旅遊必須與宣傳教育相結合。充分利用旅遊這一生動活潑的大學校,使生態旅遊的全過程成為生態教育和生態道德教育的全過程,使旅遊者在大自然中喚起綠色的激情、綠色的愉悅、綠色的思考,體驗大自然的和諧、有序,體會“天人合一”的傳統文化,達到熱愛自然、師法自然、啟迪人生的目的。生態教育也要使旅遊“利益相關者”,如開發商、景區居民等都認識到環境對旅遊業的重要性,使他們明白生態旅遊資源和環境是他們獲得經濟效益的基礎。
制定法律、法規、強化法制觀念
鑒於旅遊作為一種產業對環境的特殊影響和累計性的破壞,生態旅遊必須有切實可行的法規做保障,“以法興游”“以法治游”是旅遊業長期健康發展的必由之路。因此,政府及各級主管部門要制定合理的政策,強化行業管理,儘快出台相應的法律法規,完善森林生態旅遊這一產業的相關係統。政府必須用立法來加強對森林資源的保護,加強對森林生態系統的保護,加強對森林生態旅遊資源開發的指導和管理,做到依法管理,依法保護,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同時,充分發揮執法機構(如質檢所)對旅遊業實行法制化管理和必要監督的職能。並通過法律槓桿來整頓市場秩序,逐步建立統一規範的服務標準、完善的旅遊市場競爭規則,通過這些管理條例使旅遊各方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從而達到規範旅遊市場的目的。
加強森林生態旅遊管理,保護景區環境
首先,對森林生態旅遊區進行有效地生態環境保護、加強森林生態旅遊管理是保證生態旅遊持續發展的一項重要措施。應把我國自然保護區劃分為非旅遊區和旅遊區兩部分,少數具有重要影響的國家及世界級自然保護區應劃分為非旅遊區,禁止任何商業性旅遊,以保護其自然景觀及生物多樣性。在允許旅遊的自然保護區內,應採用同心圓式的利用模式,將保護區從裡到外分成核心保護區、遊憩緩衝區和密集遊憩區。針對不同的旅遊區,確定環境容納量,並以此控制客流量,可通過提高門票價格來平衡環保與經濟收入之間的矛盾。其次,要控制污染,森林生態旅遊區應普及太陽能、沼氣、冷能等非化石能源的利用,日常生活用品以可降解材料為主,在滿足旅客基本的食宿需求外,應儘量減少對空調、汽車、飯店等奢侈消費的需求,對生活污水及垃圾的處理應採用生態工程技術,做到物質的循環利用。
統一規劃、有序開發
21世紀,森林生態旅遊業也將全面融入到世界旅遊業發展之中,公平參與競爭。森林旅遊是依賴森林景觀資源產生的多種形式的旅遊活動,它以其獨有的資源優勢滿足了人們回歸大自然、走向大森林的願望,森林景區具備開發森林旅遊得天獨厚的優勢,要針對資源特色和優勢,科學地規劃與開發景觀資源,把資源潛力發揮出來。森林公園和自然保護區所需的科學的景觀規劃理論指導開發與布局,要藉助景觀生態學、森林美學、可持續發展、環境規劃等理論,並提出森林旅遊開發的思路和措施,對森林旅遊、森林景觀資源、森林資源開發景觀規劃。要想使森林生態旅遊真正服務於森林生態旅遊區及其周邊社區,必須進行生態旅遊認證。森林生態旅遊開發的特殊性需要各方面專家學者(包括旅遊地理專家、經濟學者、市場分析人員、法律顧問等)組成的評估機構進行客觀、公正、全面的調查評估,在此基礎上完成可行性論證,並提交給政府,政府再從全局考慮是否進行生態旅遊開發,堅決制止一哄而上和無規則開發。貫徹資源和環境保護的思想,做好旅遊開發規劃。森林生態旅遊規劃是開展森林生態旅遊重要的基礎工作,科學的規劃應把旅遊區和旅遊項目的規劃納入社會經濟發展總體規劃,統一部署,科學行事。
培養和引進人才
21世紀是綠色的世紀。隨著綠色消費的興起,回歸自然、與自然和諧相處,已逐漸成為現代人追求時尚、提高生活質量的重要標誌。森林旅遊業是一項新的產業,其發展離不了人才的培養,尤其是當今旅遊業競爭激烈,誰擁有優秀的旅遊人才誰就能占領旅遊業制高點。因此,在搞好森林旅遊的同時必須加大人才的培訓和引進力度,為森林旅遊業的發展提供必要的人才保證。森林生態旅遊健康發展的關鍵是人才,是旅遊行業的隊伍素質。因此,人才的引進、培養和提高至關重要。森林生態旅遊涉及林業、旅遊、環保、生物、地理、歷史等眾多學科,要進行科學的規劃和經營管理以及開發高品位、高檔次的森林生態旅遊項目和產品,需要有一批環保、管理、旅遊、服務等方面的人才。要實現優質服務與國際接軌,提高綜合效益就必須有一大批專業技術人員與之相配套,所以在培養專業人才方面應加大力度,在服務配套設施方面提升檔次。為此要加快人才的培養和引進,一方面可吸收綜合素質高的專業技術人才壯大隊伍;另一方面可採取“請進來,走出去”“內外結合,長短結合”的辦法,加強對在崗人員的培訓、輪訓,實行高素質的規範化管理,提高從業人員的素質和服務質量。
推出生態旅遊產品,加強遊客教育
森林生態旅遊是高層次的旅遊,要求旅遊者有較高的欣賞層次和較強的環境意識。森林旅遊不只是遊覽自然景觀,還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在我國,有源遠流長的森林旅遊文化傳統,悠久的歷史已將自然山水、林木景色薰染上濃濃的文化色彩,形成了許多融自然和人文為一體的旅遊景觀。從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到如今的可持續發展戰略,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保護生態環境的文化理念應當成為森林旅遊文化的核心內涵。認識到這一點,有利於森林旅遊的理論研究和實踐。森林旅遊是人們在有森林的生態環境裡進行的旅遊活動,它是目前國內外日益盛行的生態旅遊的首要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