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義,屬性,稱謂,特殊作用,歷史,來源,發展,文獻記載,現狀,危機的產生,保護的開展,流行文化的崛起,語言關係,與古漢語,與兄弟語言,學界分類,大陸,台灣,方言,語音代表,易忽視,特點,綜述,聲韻,辭彙,語法,古音特徵,分布,拼音與文字系統,綜述,拼音方案,
定義 屬性 客家語(英文:Hakka Chinese,客語白話字:Hak-kâ-ngî,客語拼音:Hag
5 -ga
1 -ngi
1 ),簡稱
客語 (Hak-ngî),非正式場合又稱
客家話 ,在一些地方又有涯話(即
亻厓 話)、雅話、
土廣東話 (
廣東話 )等稱呼,是
漢藏語系 漢語族內的一種聲調語言,是漢語
七大方言 (
官話 、客語、
粵語 、
贛語 、
湘語 、
吳語 、
閩語 )之一。此語言歷史悠久,一般認為,在南宋便初步定型;而正式被定名為
客家語 是20世紀的事情。
客語是漢語方言中除北方方言以外分布省區最多的方言,廣泛地分布在廣東、福建、江西、湖南、廣西、海南、四川和台灣共8個省區的200多個縣(市)。其中以廣東東部和北部地區、福建西部地區、江西南部地區最為集中。估計國內說客語的人口約5000萬,占全國總人口的4%以上。此外,在海外華人華僑中也有很多人說客語。全世界講客家話的人口約6500萬。
語言代碼:
ISO 639-1 zh
ISO 639-2 chi(B) zho(T)
ISO 639-3 hak
稱謂 客語分布的地區很廣,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稱謂,如下所示:
稱謂
主要分布地區
稱謂來源
備註
客家話
先有“客家人”,後有“客家語”。“客家”源於四邑人等對來自明清時期閩粵贛邊區移民的稱呼
此處指的是狹義的“客家話”。客家語 的定義、分類標準等均源於狹義的“客家話”
粵西、廣西東南部等地
因第一人稱為涯(亻厓,ngai)而得名
另還可能來源於“雅話”
廣西
相對於
壯族 和粵族人,客家人是新移民,所以當地人稱客語為“新民話”
與“客家話”得名來源相似
廣西
因客語稱“什麼”為“麼個”而得名
又寫作“脈介話”、“麻介話”
江西
因清代客籍人入籍懷遠都而得名
一般指的是客語銅鼓片
客姓話
湖南
源於其他民系對客語的稱呼
瀏陽當地客家人也自稱客姓人
粵東語
台灣
台灣日據時期,籍貫廣東省的台灣土民被記載為“粵籍”或者“粵東人”,所操語言被稱為“粵東語”,“粵東”即“廣東”
現代台灣已少用此稱謂
台灣客語
台灣
專指台灣地區客家人所使用的客語
強調台灣 屬性,兩岸政治分離導致
四川、重慶、湖南、陝西、台灣等
因“湖廣填四川”的客家人多祖籍廣東並且自稱“廣東人”,故得名。其中,四川、重慶又通常加“土”字以區別粵語
台灣地區將客語稱為“廣東話”一般已經成為歷史
汀州話、汀州腔
浙江麗水、雲和等
浙江等地的客家人是從古
汀州 遷過去的,汀州作為行政區域已經不復存在,但是作為文化的載體依然存在於這些汀州後裔中
惠州話
廣西、台灣等
從原惠州府遷到其他地區的群體,自稱惠州人,所操語言被稱為“惠州話”
海外客家人亦有不少祖籍惠州府
特殊作用 客語最獨特的一點,是聯結了大陸各省,乃至全球各華人地區客家人的民系認同。
客家人 無論在大陸的廣東、福建,還是在
台灣 、
馬來西亞 、
印度尼西亞 ,只要會說客語,堅持客家人“不忘祖宗言”的特性,就會互相視為“
老鄉 ”、“自家人”。而不會說客語,沒有客家認同的人,即使有客家血統,一般也被視為
客家後裔 ,而非客家人。客語的這個特點,導致在客家人占多數的地區,其它族群往往學習客語,以爭取客家人的自家人認同。在台灣、馬來西亞,政治人物學習客語以期獲得客家人的支持的現象,越來越常見,這種情形在選舉活動期間尤其明顯。
深圳本地文化節的客家語海報 歷史 來源 有專家認為,客家人最早是隨著古代幾次戰爭和時局動盪時期的
移民潮 ,從
北方 遷移到
華南 的。他們的祖先是從今
河南 、
山西 等地遷移過來的,同時也帶來了他們當時所在地語言的特色。客家人祖輩原是中原漢族。而現代客語中仍在使用的許多古漢語語音特點,包括同樣也能在其他南方方言中找到的字尾輔音[-p][-t][-k],卻在一些北方話中消失了。
深圳地名來源 由於客家人的遷移,客語會受到
客家先民 遷移到地區的方言的影響。例如,在客語、閩南語和粵語中能發現許多共用辭彙。例如:香港
新界原居民 的
圍頭話 之用語“掌牛”(看管牛隻),與客語之“掌牛”相同。
發展 客語在南宋時期便初步定型。其語音在繼承古漢語的基礎上,發生了有規律的音變。例如,中古漢語當中,“人”、“日”部的漢字聲母(即
日母 ),在今日國語和大多數漢語方言裡發為(r),IPA[ʐ],客語則為(ng),IPA[ŋ]或[ȵ];“武”的中古漢語發音是[mvu],客語則音變為[vu]。
文獻記載 最遲從宋代開始,客家大本營梅州和汀州的語言就曾引起當時人們的注意。
南宋
慶元 間任
汀州 教授的陳一新在《
跋贍學田碑 》有云:“閩有八郡,汀鄰
五嶺 ,然風聲氣習頗類
中州 。”差不多同時代的
劉克莊 在詠
漳州 風物的詩句中有:“風煙絕不類中州”。兩者對比,可見宋人眼中境土相鄰的汀、漳兩州居民的方言和文化面貌是完全不同的。說明宋代
閩西 已經形成獨特的語言。
明代《
永樂大典 》引宋代某氏《漫遊集》《過汀州》詩一首:“地勢西連廣、方音北異閩”。說明宋代汀州地區的語言方音接近當時的北方古漢語而異於
閩語 。
明代《
永樂大典 》引宋代《圖經志》曰:“潮之分域隸於廣,實古
閩越 地。其言語嗜欲與閩之下四州頗類,廣、惠、梅、循操土與語,則大半不能譯。惟惠之海豐與潮為近,語音不殊。至潮梅之間,其聲習俗又與梅陽之人同等”。說明當時潮州與梅州都有各自的土音,彼此不相同。而梅潮之間所操土音則與梅同。宋代潮梅之間相當於今天的大埔豐順等地,皆是客語地區。這揭示當時方言分布於今天大體相同。可推斷早在宋代客方言已經形成。
明代
嘉靖 年間《
廣東通志 》載
惠州府 嘉靖年間的“語音”情形:若夫博羅、河源近於府,則語音相同,海豐近於潮,則類潮音,
龍川 、
興寧 、長樂聯絡於贛,則類贛音,此又言語之殊雲。
明代嘉靖年間《
惠州府志 》,關於興寧、五華地區的方言、風俗曾記載:“言語習俗,與
贛 相類”,說明當時該地區語言和江西的方音相似。
明代
正德 年間《
興寧縣誌 》,有當時興寧方音較詳細的記載:“其聲大率齊韻作灰,庚韻作陽,如黎為來,聲為商,石為鑠之類,與江南同。乃出自然……亦有楊黃不分之陋。”也有當時一些辭彙記載:“謂父曰阿爸,母曰阿姐,呼哥嫂輒以亞為先之,如兄則曰亞哥,嫂曰亞嫂,呼小廝曰孻,呼兒曰泰,遊樂曰料,問何物謂罵介,問何人曰罵堇,無曰冇,移近曰埋,其不檢者曰散子,其呼溪曰開,嶺曰兩”。
明末
李士淳 所纂舊《程鄉縣誌》“以(
潮州府 )一郡言之,則郡人土音近於漳、泉(州),程(程鄉)人土音近於汀、贛(州)”。由此可知,直至17世紀早期,
程鄉縣 的方音仍被認為是接近於汀、贛地區。
徐旭曾 《
豐湖雜記 》云:客人語言,雖與內地各行省小有不同,而其讀書之音則甚正。故初離鄉井,行經內地,隨處都可相通。惟與土人風俗語言,至今仍未能強而同之。
清代乾隆年間《
歸善縣誌 》收錄了二十多個詞語,如“兄曰亞哥”,“下雨曰落水”等等。
清代道光年間《長寧縣誌》記載了當時一些用詞,例如:“
地豆 ”(花生)、“苦麥”(一種略帶苦味的萵苣)。
清代
同治 年間《贛州府志》記載“贛州界接閩粵,語言文字多與相類······稱水道為
圳 ,字書所無。稱水石相際為屝,見之《
象山集 》中。
清語言學大師
章太炎 《客方言·序》說:“廣東稱客籍者,以嘉應諸縣為宗(清時梅州曾稱為
嘉應州 )。”“大氐(抵)本之河南,其聲音亦與
嶺北 相似。”章太炎對客家語言系統作過一番研究工作,選取了63條客家話詞語,用《
說文 》、《
爾雅 》、《
方言 》、《
禮記 》、《
毛詩 》、《
戰國策 》、《
老子 》等古代典籍加以印證,說明客家方言的辭彙與古漢語同源。
黃遵憲 《梅州詩傳序》說:“此客人者,來自河、洛,由閩入粵,傳世三十,歷年七百,而守其語言不少變。有《
方言 》、《
爾雅 》之字,訓詁家失其意義,而客人猶識古義者;有
沈約 、
劉淵 之韻,詞章家誤其音,而客人猶存古音者;乃至市井詬誶之聲,兒女噢咻之語,考其由來,無不可筆之於書。”"余聞之陳蘭甫先生謂客人語言,證之
周德清 《
中原音韻 》無不合"。
徐珂 《
清稗類鈔 》載:◆客族:四川成都多廣東嘉應人,其入蜀也,始於粵寇
石達開 之率眾西行。石敗,眾潰散,石軍多嘉應人,遂旅蜀不返,娶妻生子,比於土著矣。惟其語言則數十年來沿用不改,故成都人群稱之曰“客族”。然嘉應人在其本州島所操之語,粵人謂為客家話,蓋亦非嘉應土著也。◆客話:廣東之南雄州、韶州、連州、惠州、嘉應州五屬,及廣州之花縣、龍門、清遠,潮州之大埔、豐順等縣,均操客話。蓋土著以其後至,故稱其人曰客家,乃遂以其言為客話。其語之節湊句度,較之內地不甚相遠,實與
六朝 音韻相合。
現狀 危機的產生 有資料顯示,客語被認為是地球上衰落最快的語言之一。
中國大陸客語現時情況不樂觀,由於各地區文化經濟交流的增加,人們廣泛使用
國語 ,傳統客家地區一般也不使用客語授課,年輕一代自小接受國語教育。同時,由於電視媒體的普及,客語又極少用於新聞傳媒和大眾娛樂。到21世紀初,年輕一代客家人已經很少使用客語。以口頭方式流傳的傳統的客家童謠現時已經極少人能完整誦唱。另一方面,在
珠江三角洲 地區以“
方言島 ”形式存在的客語同時受國語和相對強勢的粵語影響,部分客家人家庭生活用語轉向國語或粵語。
而在
台灣 ,除國語外,閩南語成為強勢語言之一。因大眾傳播媒體的影響,即使平常以客語互相溝通的客家人,大多可略通閩南語,而轉向使用
國語 的客家人也不少。
在香港,20世紀70年代經濟起飛以後,客語基本上從傳媒和公共場合絕跡,以致人們錯誤地認為香港從來沒有存在過客語。
隨著經濟全球化,客家人與其他族群交流越來越密切,客語在海外客家社區的傳播與傳承也出現了危機。
保護的開展 二十世紀晚期,台灣居民逐漸意識到保護母語的重要性,客家人也不例外。“政府”(台灣當局)成立了專門的機構行政院客家委員會,在學校推行台灣客語教學,同時設立了
客家電視台 (於2003年設立)及客家廣播電台、舉辦
客語能力認證 ,並立法規定火車、捷運等大眾運輸工具需提供客家語播音服務。
2010年,台“立法院”通過了《
客家基本法 》,本法第十一條規定:“政府應推動公事語言制度,落實客語無障礙環境。” 自此客語從法律上正式獲取台灣地區的官方語言地位。
大陸則相對較晚。二十一世紀初開始,大陸的客家民眾對自身所講的話有了一定的母語意識,保護母語的意識開始覺醒。客家民眾開始爭取公共資源的客語生存空間。
大陸客屬地區電視台客語節目從無到有,逐漸增多,如
梅州電視台 第二頻道(有較多客語節目),
惠州電視台 《客家》節目(原《農村天地(客家話版)》),賀州電視台《客家》節目,
龍巖 電視台《客家風》節目,
河源電視台 《客家話民生一線》等。但1997年9月1日起實施的中國的《
廣播電視管理條例 》明確規定:廣播電台、電視台應當推廣全國通用的國語。條例雖未禁止方言節目,但是廣播電台和電視台的方言節目卻大受約束。廣電總局多次下達檔案要求限制方言節目(粵語等少量方言除外)。在這種背景之下,大陸廣播電台、電視台的客語節目並不能獲得廣泛的生存空間。2013年9月左右,在微博、百度貼吧等場所,包括英德本地人在內的客家人要求英德電視台、電台開設客語節目(哪怕僅僅一個),引起熱議,最終以相關部門回絕收場。
而在客家人聚居地區,交通工具報站語言也極少使用客語(除了贛州等少數地區公交的部分路線),廣大百姓則有開通客家語報站服務的要求。深圳捷運選用了國語、粵語和英語報站,而沒有選擇客語、
圍頭話 等深圳方言,該做法亦引起很大爭議;2012年底,河源市區公交部分線路在升級時“習慣性”地選擇普粵雙語報站,引起爭議,最終有關部門採用普客雙語報站。
●國際組織
1978年9月29日至10月2日,第四屆
世界客屬懇親大會 決定:“為保持客屬團體傳統固有語言口音,今後凡屬客屬人士集會,均採用客語發言。”
流行文化的崛起 以客家語為載體的流行音樂、微電影隨著客家人保護母語意識的提高,已有所發展。由於台灣地區在保護客語方面最為用心,以
客語流行音樂 為代表的客語流行文化,也以台灣最為顯著。
台灣金曲獎設有針對客語流行音樂的獎項,鼓勵和肯定客語流行文化。2014年,客語流行音樂進入華語金曲榜,對客語音樂的發展起到了推動作用。
語言關係 與古漢語 客語繼承了較多
古漢語 的特性,如完整的入聲韻尾[-p]、[-t]、[-k]。一般認為,客語和後期
中古漢語 (唐宋時期)之間的承襲關係較為明顯。用客語朗誦中古漢語作品,如唐詩、宋詞,韻律方面比官話、國語要吻合得多。
粵語也保留有中古漢語的入聲IPA[-p]、[-t]、[-k]。比較起來,則是客語比粵語更趨古老、更接近中古漢語。試以聲母為例,疑母為IPA[ŋ-]即(ng-)的字在官話完全消失,客語保留了疑母字,最明顯例子是“魚”,無論國語或粵語都丟失疑母[ŋ-]而讀(yu)(IPA[jy]),但是客語仍然讀[ŋi](或標記為[ȵi])。在粵語則因為不分疑母和喻母、難以判斷是否古音。又如非母[f-]在唐末之前並未出現,即所謂“古無
輕唇音 ”,客語大部分有[f-]音,為數甚多。個別例外如“飯”,無論粵語或國語同讀[fan],但客語則讀[pʰan],可見客語仍然保留了少量“古無輕唇音”的狀態,芳母[pʰ-]仍極少分化出非母[f-]。
進一步比較——
“吠”字:客語[pʰui]、[pʰou],日本
吳音 [bai],日本
漢音 [hai],閩南語的
潮州話 [pui],
閩東語 的
福州話 [pui]、[hie],
吳語 的溫州話及
上海話 為[vi],粵語
廣州話 [fai],北京話、南京話及蘭州話[fei]。
“肥”字:客語[pʰui]、[pʰi],日本吳音[bi],日本漢音[hi],潮州話及福州話[pui],上海話文讀[vi],白讀[bi],廣州話[fei],北京話、南京話及蘭州話[fei]。
與兄弟語言 由於客語主要分布在中國南方地區,因此與兄弟語言之間有著較多的相互影響。
客贛歷史關係圖 在音韻方面,
贛語 與客語是最為接近的。一般認為,在(古代)客語的形成和發展中,客、
贛 兩者有著
發生學 的關係。這就導致現代客語和現代贛語在發音特點上有較大的接近。
在辭彙方面,閩語在底層辭彙上和客語接近(血緣關係),如:朘、膣屄、汝、毋等。粵語、贛語也與客語有大量同源詞。此外,由於客家地區與粵語區、
官話 區等接壤,客語與這些方言在辭彙上有不少的共通之處。
以下各地區方言相似度表:
北京(%)
濟南(%)
西安(%)
漢口(%)
成都(%)
揚州(%)
太原
60.8
60.7
61.4
58.2
61.6
63.1
蘇州
49.9
51.1
54.8
54.9
54.5
60.8
溫州
39.4
42.8
44.1
42.2
44.1
40.7
長沙
60.9
55.6
59.3
67.6
66
52.9
雙峰
49
48.1
48.8
53
50.6
45.9
南昌
58.2
49.8
53.3
60.2
61.8
54.3
廈門
48
43.9
47.1
50.7
47.7
45.9
潮州
44.3
41.5
46.5
46.8
49.9
47.5
梅縣
52.8
46.5
47
56.2
57.2
50.2
廣州
47.5
45.4
45.5
47
45.4
46.7
同時,與閩南話受古越族語言影響之情況相同,客家地區在客家人到來之前往往有一定的少數民族存在,這些少數民族的語言(用詞)也影響了客語。
學界分類 大陸 大陸方面,客語按照中國社科院和澳大利亞人文科學院合編的中國語言地圖集分類,其中,台灣客語則被籠統歸為粵台片。根據大陸的分類,客語大體上可以分為兩大類型,即
北片 (嶺北客家音系)、
南片 (
嶺南 客家音系)。北片客語差異不小,又細分為
寧龍片 、
於桂片 、
銅鼓片 、
汀州片 ;南片一般分為
粵台片 、
粵中片 、
潮 漳片 、
粵北片 ,總八大片。
舊版客語分布地圖 過去的分法(如右圖所示),潮漳片沒有定名,粵中片則被細分為粵中片和惠州片;現經過重新調整,仍為八片。
南片主要包括廣東、廣西、福建東南部、台灣的客語,香港、澳門和海外的客語也屬南片。辭彙上與北片差異大,土語辭彙多且辭彙內部一致性較高,入聲保留較為完整。總體而言南片面貌比北片古老。
粵台片
粵台片是主流客語的代表,主要分布於梅州、河源、惠州、深圳的大部分地區及廣州、東莞等珠三角地區的部分鄉鎮(珠三角客語屬粵台片新惠小片)、清遠和韶關南部(屬粵台片韶南小片)、閩西南部(屬粵台片汀南小片)等地區。
港澳台 客語也多數屬粵台片。另外,
粵西 、桂南、海南等地的客語(
涯話 、
新民話 等)也從屬於這一片,可以稱之為“涯話小片”。川渝、湖南等地客家人也大多從粵東遷過去,原本也和粵台片相差不大,但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地方的客語也日益受到當地方言的影響。
二、粵中片
粵中片涉及東江流域中上游地區的一系列土語,主要分布於河源和惠州部分地區,民間也稱
水源音 。
惠州話 (惠城話)原單獨分為“
惠州片 ”。事實上,惠州話與水源音的聯繫相當密切。
三、潮 漳片
潮漳片主要分布在與閩南語(包括
潮州話 )接壤的客家地區,如漳州、潮汕、海陸豐等地區。其中潮汕小片包括,
饒平 、
揭東 、
揭西 等地的客語,屬“半山客”,特點:辭彙受到潮州話的影響,具有與官話的蹺舌音不同的輕微捲舌音,平聲調接近官話。潮汕小包片以豐順湯坑話為代表;在
泰國 ,不少華裔說這種客語。另外,海陸小片(有時也被劃為粵台片新惠小片)是指以
陸河話 、台灣
海陸腔 為代表的海陸豐客語。
四、粵北片
粵北片主要分布於韶關和清遠的部分地區。
北片主要包括江西、閩西等地的客語。北部地區部分辭彙受贛語、官話、閩北語影響,與南部地區辭彙有部分差異。各地入聲韻尾保留完整程度不一。根據北片特點,又細分為寧龍片、於桂片、銅鼓片、汀北片。
五、汀州片
原來的劃分中,原汀州府客語比較籠統地劃為“汀州片”。但由於南部的上杭、武平、永定等三縣及長汀南部口音較為接近梅縣話、惠陽話等,可歸為“粵台片”。而
汀北片 主要分布在原汀州地區北部,包括長汀、連城、寧化、清流、
明溪 等五縣。
六、寧龍片
寧龍片的寧,指的是江西
寧都縣 ;龍,指的是江西
龍南縣 ;寧龍片則分布在寧都到龍南一帶,包括寧都、興國、
石城 、
瑞金 、
會昌 、安遠、龍南、
定南 、全南、尋烏等地。該片主要有寧石口音和三南口音。
七、於桂片
八、銅鼓片
註:
香港的新界客家語屬客語
粵台片 新惠小片,與廣東深圳、
惠陽 、惠東的客語高度接近,與其它主流客語都可以互通。約從1960年代開始,廣東客家地區有大批人員移居香港,他們帶來了廣東本地的客語。大多數移民的客語和新界客語可以互通。
海外客語以
粵台片 為主,還有少量
潮 漳片。由於梅縣客家人曾於18世紀在
加里曼丹島 西南端的坤甸建立華人國家
蘭芳共和國 ,因此今隸屬印尼的該地有一種坤甸式的客語,它跟大陸的客語幾乎不同,坤甸客語內夾雜一些印尼語和當地土話,可以獨立分為一類,可認為是客語
海外片 的一支。
台灣 由於種種原因,台灣對客語的分類局限於台灣地區。下面是分類列表(依
清代 移民至台灣的客家人之語腔及籍貫劃分):
名稱
起源地區
台灣分布地區
桃園縣楊梅市富岡、新屋鄉、觀音鄉及
新竹縣 以及
花蓮縣 的鳳林鎮、吉安鄉、壽豐鄉、新城鄉、玉里鎮、瑞穗鄉部分地區
台中縣的東勢鎮、石岡鄉、新社鄉
苗栗縣卓蘭鎮、彰化縣員林鎮、永靖鄉、田尾鄉和新竹縣
福建漳州府的詔安縣、南靖縣、平和縣、雲霄縣
雲林縣侖背鄉、二侖鄉、西螺鎮及台中市西屯區、北屯區部分地區、南投縣中寮鄉部分地區、宜蘭縣部分地區、桃園縣八德市、大溪鎮、龍潭鄉一帶
汀州腔
福建汀州府
長汀縣 ,其次也有來自長汀縣周邊的連城、清流、寧化
永定腔
台北縣三芝、石門鄉
方言 語音代表 假如以梅縣話為參考對象,客語內部存在與之較相似的口音,也存在與之差異較大的口音。粗略來算,包括梅縣話、
惠陽話 、四縣話等在內的75%的客語可以共通(即相似度較大)。這75%的客語也稱為
主流客語 。主流客語是指粵台片口音及由粵台片發展而來的其他客語分支(如銅鼓片客語、寧龍片南片、原汀州片南片、四川土廣東話、粵西-桂南涯話等);而古汀州北部口音(原汀州片北片)、贛南老客話(於桂片)、水源音等則因與粵台片有較大差異,不在“主流客語”之中(但主流客語所擁有的語言學規律,這些客語通常也擁有)。
易忽視 有些地方的客語以前並不被自稱或他稱“客家話”。舉例:粵西-桂南一帶客語一般稱為
涯話 、
新民話 ,在廣西有些地方還稱為“
麼個話 ”;東江地區的
水源音 ,雖冠以“本地話”稱謂(在梅州、河源、惠州、深圳、韶關等地,客語也是當地的本地話),但是從學界主流觀點來看也屬於客語;四川、重慶一帶,有稱“
土廣東話 ”的,此外在湖南、雲南、貴州、陝西、浙江等地的客語亦然,這些客語方言有些因為被其他語言包圍,曾一度被學者忽視,過去相關調查較少。
特點 綜述 各地客語地方特色很強,環繞梅縣的有
平遠 、
大埔 、
蕉嶺 、
興寧 、
五華 、
豐順 等縣,幾乎每個縣的客語都有其各自特色。舉例說:
興寧話 並沒有以[-m]或[-p]聲結尾的字,而是把它們溶入了[-n]及[-t]音里。再舉例,遠離梅縣的香港口音,中元音[-u-]已經消失了。因此,以“光”為例,梅縣讀作[kuɔŋ
44 ],香港的客家人會把它讀成[kɔŋ
33 ],與鄰近的深圳客家人的口音相近。
在不同的客語方言裡,聲調也有所不同。絕大多數的客語都具有入聲,共有6~7個聲調。在長汀
城關 話里,入聲消失了;
水源音 等方言則保留了早期客語去聲分陰陽的聲調特點,而共有七個聲調。台灣的海陸客家人遷自海豐與陸豐。海陸腔有漢語難找的後齒齦音齦音([ʃ],[ʒ],[tʃ])。而台灣的另外一種主流客語四縣腔,則是來自
嘉應州 的蕉嶺、平遠、興寧和梅縣四個縣的腔口。
聲韻 一、 古濁塞音和塞擦音(並、定、群、從、澄、崇)聲母字,不論平仄,大都變為送氣清聲母。
例如“別、辨”的聲母是p[pʰ],“地、敵”的聲母是t[tʰ],“舊、件”的聲母是k[kʰ],“昨、捷、濁、住、助”的聲母是c[ʦʰ]。
二、 古曉、匣母的合口字聲母,多變讀為f[f]。
例如“灰、輝、懷、謊、花、虎、婚、回、呼”的聲母是f[f]。
三、 部分古非、敷、奉母字,口語中念重唇音聲母b[p]、p[pʰ],保留了“古無輕唇”這一上古語音的特點。
例如“飛、斧、肥、吠、浮、符”。
四、 古見組聲母細音今讀大都保持舌根音g[k]、k[kʰ]、h[h]。
例如“基、記、九”的聲母是[k],“欺、謙、求”的聲母是[kʰ],“希、喜”的聲母是[h]。
五、 大都有唇齒濁擦音聲母v[v]。它來源於古微、影、雲母和少數匣母的合口韻字。
例如:“物、務、碗、蛙、威、屋、灣、窩、王、往、話、黃、皇、還”。此外,古喻母合口三等字閩西客語也有念[v]聲母的,例如:“雲、域、疫”。
六、 古知、照精組聲母在客語內部的分化情況比較複雜。例如:
廣東多數地區,這三組聲母合流,念z[ʦ]、c[ʦʰ]、s[s];部分地區知、照(章)組聲母念d[t]、z[ʦ]、c[ʦʰ]。照(莊)組、精組聲母念[ʦ]、[ʦʰ]、[s]。例如:古曉、匣三四等字和個別溪母字,在興寧話中念[h]聲母。例如:曉[hiau],希[hi]、虛[hi]、休[hu],氣[hi]、器[hi]、棄[hi];以母字和不少影、雲母字念y([j]或[i])聲母,例如:羊[iɔŋ]、樣[iɔŋ]、鹽[iam]、醫[ji]、衣[ji]、音[jim]、英[jin]、約[iɔk]、援[ian]、圓[ian]、員[ian]、袁[ian]、怨[ian]、遠[ian]、院[ian]。
廣西陸川(南部烏石話除外)、賀縣、貴縣客語大體上古精、照(莊)組聲母念z[ʦ]、c[ʦʰ]、s[s],知、照(章)組聲母念d[t]、z[ʦ]、c[ʦʰ]。例如:津[ʦin]、珍[ʦin]、侵[ʦim]、深[ʦʰəm]、旬[sun]、繩[sun]。
古知組一部分字的聲母閩西(汀北片)念[ʦ]、[ʦʰ],例如:知[ʦi]、豬[ʦu]、竹[ʦʰu]、珍[ʦʰen]、張[ʦaŋ]、中[ʦɔŋ]、池[ʦʰi]、超[ʦʰau]、抽[ʦʰiu]。古章組一部分字的聲母閩西念[ʦ]、[ʦʰ]、[s]。例如:紙[ʦi]、諸[ʦu]、真[ʦen]、春[ʦʰun]、昌[ʦʰɔŋ]、蛇[sa]、書[su]。
台灣省的美濃客家語知、照、精組合流。例如:災、齋、豬、章的聲母是[ʦ];猜、差、醜、昌的聲母是[ʦʰ];三、沙、書的聲母是[s]。桃園客語古精組和照(莊)組字的聲母念[ʦʰ]、[ʦʰ]、[s]。例如:精、莊、從、初、心、生;知組和照(章)組字的聲母念[ʦ]、[ʦʰ]、[s]。例如豬、章、醜、昌、船、書。
四川華陽涼水井客語古知、照、精組字的聲母大都念[ʦ]、[ʦʰ]、[s];但有部分精組字的聲母念[ʨʰ],例如:親、戚、祭、槍、盡、刺。
七、 鼻音聲母比較豐富。不少地區除有[m]、[n]、[ŋ]聲母外,還有[ȵ]聲母。[ȵ]聲母出現在古疑、泥(娘)母三四等細音字和部分日母字中。
例如:語、宜、人、牛、年、迎、日、眼、娘。
八、 古來母字大都念[l]聲母,但古來母齊齒呼的小部分字的聲母閩西長汀客語白讀念[t],這是很特殊的。
例如:李[ti]、六[tiu]、笠[ti]、鱗[teŋ]、卵[tɔŋ]、聾[tɔŋ]、力[ti]、兩[tiɔŋ]、林[teŋ]、劉[tiu]。
絕大部分地區客語方言沒有撮口呼韻母,撮口呼與齊齒呼混讀。例如:魚、語。
以au[au]或o[ɔ]為主要元音的韻母較多。例如:好、高、老、腦。
古流開一厚、侯韻和開三尤韻字多數地區讀êu[ɛu]韻,一部分地區讀iu[iu]韻,個別地區讀ou[əu]韻。例如:厚、休等。
古鼻音韻尾[-m]、[-n]、[-ŋ]和塞音韻尾[-p]、[-t]、[-k]在客語方言中不同程度保留下來,其中廣東和廣西、台灣等地保留得比較完整。例如:
興寧話 只保留[-n]、[-m]、[-t]、[-k]韻尾,例如:團[tʰɔn]、甘[kam]、鴿[kak]、奪[tʰɔt];四川華陽涼水井只保留[-n]、[-ŋ]、[-k]韻尾,例如:飯[fan]、放[fɔŋ]、夾[kiak]、筆[pik]、木[muk];閩西長汀話等(汀北片)只保留[-ŋ]韻尾,例如:甘[kaŋ]、團[tʰɔŋ]、半[paŋ]、橫[vaŋ]、鴿[kɔ]、別[pʰie]、白[pʰa]。
多數地區是6個聲調,少數地區有5個或7個聲調。
閩西長汀話,連城,清流都沒有入聲,剩下平聲分陰陽,去聲分陰陽,上聲自成調共5個調。粵東客語平聲入聲分陰陽,上去不分陰陽,共6個聲調;閩西客語的永定話,
上杭話 保留陰入陽入兩個聲調,也是6個聲調。水源音及海陸腔(包含大陸和台灣兩地)去聲分陰陽,共7個聲調。
辭彙 古詞語的沿用。 日常口語中普遍使用的古詞語有索(繩子)、禾(稻子)、烏(黑)、面(臉)、食(吃)、頸(脖子)、飢(餓)、朝(早晨)、晝(中午)、行(走)、沸(沸騰)等。 有一部分是客語獨自保留的古詞語。例如:噍[ʦiau](咀嚼),挼[nɔ](兩手相切摩),[puk](食物發霉時表面長出來的一層白色的黴菌),[sɛu](餿),藪[tɛu](窩),荷[kai](肩挑),晡[pu](下午或傍晚),拗[au](折),[tsi](瘦小),惱[nau](恨;不喜歡),“圈‘[kʰian](牛鼻中環)等。
方言詞語的創新。 由於方言區獨特的自然環境、歷史狀況、風俗習慣、土特產以及不同的造詞習慣形成了一大批方言詞語,例如:雪枝(冰棍)、粄(一種用米粉製成的糕)、粕丸[pak jian](一種肉丸子)、打醮(一種迷信活動)、擂茶(一種飲料)等。
借用其他方言或外語詞語。 有些借自粵語,例如:啱(剛剛、合得來)、靚(漂亮、美好)、嚦(聰明、能幹)等;有些借自英語,例如:恤衫的恤(shirt襯衣)、波珠中的波(ball球),嘜(mark商標、標誌);有些借自馬來語,例如:接吻叫針[ʦim](zim);在外國傳入的物品名稱上加“番”、“洋”、“紅毛”、“荷蘭”等,例如:番背(外國)、番片(國外)、番梘(肥皂)、洋遮(傘)、紅毛泥(水泥)、荷蘭豆(一種扁而薄,連豆莢一齊吃的豆類)等。
辭彙意義的差異。 有些詞語與國語同義異形,例如:叫(哭)、面(臉)、熱頭(太陽)、火蛇(閃電)、心舅(媳婦)等;有些詞語與國語同形異義,例如:古典(故事)、打靶(槍斃);有些詞語與國語詞形相同,但意義範圍不同,例如:“唇”,國語指人或某些動物口周圍的肌肉,客語還兼指器物的口和邊緣,如:鍋唇、桌唇;“米”,國語一般指稻米和去掉殼或皮以後的種子,如:糯米、花生米、高粱米,客語只指稻米,等等;有些詞語與國語詞形相同而詞義互相交叉,例如:“光”、“亮”、“明”,在客語和國語中都是同義詞,都有相同的用法,如:火光、光芒、亮晶晶、亮相、明亮、明了,但客語用“光”的地方,國語則往往用“亮”或“明”,如月光(月亮)、燈太光(燈太亮),又如“細”和“小”,“夜”和“晚”,“日”和“天”,“破”和“爛”等詞都有詞義交叉和用法不同的區別。
語法意義的差異(即詞的語法功能)。 客語的一部分詞在語法意義上與國語不同,例如:“鼻”,除作名詞鼻涕外,還作動詞“聞”、“嗅”;“愛”,除作動詞喜愛外,還作助動詞“要”;“燒”,除作動詞燃燒外,還可作形容詞“暖和”和名詞“柴火”。
構詞的差異。 主要表現在詞素次序、重疊式、附加式和單複音詞等方面。有些並列式和偏正式合成詞的詞素次序與國語不同,例如:緊要(要緊)、鬧熱(熱鬧)、牛公(公牛)、人客(客人),等等。 在詞的重疊方式方面,單音名詞、量詞可重疊的範圍比國語大,重疊後有“每一”的意思,例如:碗碗(每一碗),槍槍(每一槍),鏟鏟(每一鏟)。客語的單音動詞和形容詞一般都不能單獨重疊,如需重疊,後面一定要加後綴-ê,IPA[-ɛ],如“細細ê”(小小的),ê起弱化作用。但台灣客語的單音形容詞可以重疊,重疊後起加強作用,例如:亂亂(蓬亂的)、憨憨(很傻);台灣客語有一些形容詞甚至可以用三疊的方式表示最高級,例如:光光光(非常亮),苦苦苦(非常苦),熱熱熱(非常熱)。客語有一種比較特殊的“XAA”重疊式,它的構詞能力很強,每箇中心詞後的重疊嵌音均不同,而且一定要加後綴-ê,表示程度加深,例如:紅鄒鄒ê(紅艷艷的)、肥肥ê(胖墩墩的)。 在附加式方面,客語常用的前綴有“亞”(或“阿”)、“老”,後綴有“ê[ɛ](子)”、“頭”、“公”、“嫲”、“牯”、“哥”、“兜”(等),中綴有“晡”,如:亞爸(爸爸)、阿姐(姐姐),老妹(妹妹)、老公(丈夫),遮ê(傘),日晨頭、下晝頭、石頭,雞公、鴨公、手指公、腳指公、蝦公,亞陳、亞娣、亞三、老張、牛牯、羊牯、蛇哥、鷯哥、涯兜(我們)、汝兜(你們)、佢兜(他們),今晡日(今天)、秋晡日(昨天)、夜晡頭(晚上)等。在單音詞和複音詞的比例方面:客家語的單音詞比國語多。國語有些複音詞在客家語是單音詞,例如:興(高興)、識(認識)、皮(皮膚)、桌(桌子)等。
語法 以梅縣話為例:
一、 人稱代詞的領屬格可以通過變韻調和加“嘅”的方法表示,例如:“你的”表示為([ȵa13 ])或“汝嘅(個)”。
二、 有特殊的疑問代詞,例如:脈個(什麼)、脈人(誰)。
三、 有特殊的名詞和量詞、動詞和量詞的配搭關係。例如:條魚好大。
四、 雙賓語的位置比較靈活:間接賓語既可以放在直接賓語之前,也可以放在直接賓語之後。謂語可以重複,分別加在直接賓語和間接賓語之前。例如:
涯分佢一件衫。(我給他一件衣服。)
涯分一件衫佢。(我給他一件衣服。)
涯將一件衫分佢。(我給他一件衣服。)
(註:分在上面例子中念bun1 [pun44 ])
五、 比較句的格式是甲—比—乙—過—形容詞。例如:牛比豬過大(牛比豬大)。
六、 動詞各種體的表示方法:
動詞前加“正[tsaŋ53 ]”,表示動作剛開始,如涯正食飯(我剛吃飯)。
動詞後加“等[tɛn31 ]”,表示動作正在進行或持續進行,如:涯吃等飯(我正在吃飯),你手ê拿等脈個(你手裡拿著什麼)。
動詞後加“ê[ɛ]”(矣)或“過ê([ɛ])”,表示動作已完成,如:涯食矣(我吃過了)。
動詞後加“忒[tɛt1 ]”或“訖”,表示過去完成,如:佢一個月就食訖四十斤米(他一個月就吃掉了四十斤米)。
動詞前加“吂”表示動作未開始,如:涯吂食飯(我還沒有吃飯)。
動詞後加“轉”,表示動作回復,如:汝著轉汝嘅棉襖去(你再穿回你的棉衣)。
動詞後加“下子”表示試一試,如:看下子(看一看)、聽下子(聽一聽)。
七、 通過變調錶示近指和遠指。例如:
八、 處置式只用介詞“將”而不用“把”,例如:汝將桌搬轉來(你把桌子搬回來),涯將碗打爛ê(我把碗打破了)。
九、 有些詞在句中的詞序不同,例如梅縣話的範圍副詞“添”相當於國語的“再”,但兩者在句中的位置不同,前者放在謂語後面或句末,後者放在謂語之前。例如:聽一擺音樂添(再聽一次音樂),影張像添(再照一張像片)。作副詞用的“多”和“少”放在動詞的後面,如:拿多丟ê(多拿一點),用少丟ê(少用一些)。梅縣話的“倒”相當於國語“做得到”的“到”,但兩者在句中的位置不同,如:學得ê多知識倒(學得到很多知識)。梅縣話的“去”和“來”放在賓語之前。例如:涯阿姆去桂林(我母親到桂林去),阿姐冇來工廠(姐姐沒有到工廠來)。有時這類句子的“去……來”要配合使用,如:汝去哪ê來(你上哪兒去了)?
十、 形容程度深淺的表達方式不同。例如:形容詞單用,表示一般程度,形容詞重疊,後加“ê[ɛ]”,(受前一音節的影響,ê起同部位的音變),表示程度弱化。如:酸酸nê(酸酸的),形容詞前加“[kuat5 ]”,表示程度強化,相當於“很”。如:[kuat5 ]酸(很酸);形容詞前加“唔知幾”、後加“ê[ɛ]”,表示最高程度,相當於“非常”,如:毋知幾酸nê(非常酸);形容詞前加“忒”表示程度過於,相當於“太”,如:忒酸(太酸)。
古音特徵 有學者認為客語的紐韻與古代漢語有一定的共同點和一定的對應規律的,譬如說聲母,客語無全濁聲母[b]、[d]、[g]、[z]、[dz],只有塞擦音[ʦ]、[ʦʰ]、和擦音[s];在三十六字母中屬精、清、心聲母,無舌上音[ʈ]、[ʈʰ]、[ɖ]、[ɳ],因此客語說“知”為“低”(IPA[ti],客拼(di)),說“知道”為“抵得”[ti tɛt]等等都是屬於上古語音。清代音學大師
錢大昕 《
十駕齋養新錄 》提到的“古無舌頭舌上之分”“求之古音,則與端、透、定無異”,這話的意思是說,等韻三十六字母的舌上音“知、徹、澄”在上古音里,都是讀“端、透、定”即今人發“zh”、“ch”、“sh”的舌後音聲母的字,在上古時有一部分讀為舌尖母“d”或“t”的音,客語正符合這個規律。錢氏又說“古無輕唇音”,認為“凡輕唇之音,古讀皆為重唇”“凡今人所謂輕唇者,漢魏以前,皆讀重唇”,這話的意思是說,凡後代發輕唇[f][v]聲母的字,在上古音里都讀為重唇音或[p]或[m],證之於客語,如說“飛”為“卑”,說“負”為“輩”,說“分”為“奔”,說“糞”為“笨”,說“斧”為“補”,說“無”為“磨”等等,這就是現代客語還保存下來的上古語音。
章太炎先生在《
國故論衡 》中說:“古音有舌尖泥紐,其後支另,則舌上有娘紐,半舌半齒有日紐,於古皆泥紐也。”這話意思是說,今人讀“r”聲母的字,證之於客語,客人說“汝(ru)”為“你(ngi)IPA[ȵi]”,讀“乳(ru)”為“能(nên)IPA[nɛn]”,讀“挼(ruo)”為“挪(no)”等等,這些都說明客語沒有“日紐”,日紐在古音系統里應屬三十六字母的“泥紐”。
客語的韻母的保存了一部分古代韻部,如
羅雲 《客方言·自序》所說“今考客音耕清韻嬰聲諸字,與真韻因字諸字無以別也;清韻之情、貞、成、盈、呈,與真之韻秦、真、臣、仁、陳,無以別也;青韻之輕、屏、萍、平,與真韻之親音與清同;到臻韻這臻音與精同,就如顧(按:顧炎武)說非三百篇之正音,抑亦秦漢之古音矣。”這段話說明了客語韻母系統與古韻部有不少相同相通之處,所謂“非三百篇之正音,抑亦秦漢之古音”是合乎事實的。客語韻母具有入聲韻尾[-p]、[-t]、[-k]和陽聲韻尾[-m]、[-n]、[-ŋ]特點,與《廣韻》系統相符,但韻尾[-ŋ]在[ɛ]、[i]之後變為[-n],韻尾[-k]在[ɛ]、[i]變為[-t],“痕”(IPA[hɛn])與“真”(IPA[ʦən])各別。
客語保留了大量的古漢語詞。著名音學大師章太炎先生對客家語言系統作一過番研究工作,撰述《嶺外三州語》附在《新方言》後,選取了六十三條客語詞語,用《文》、《爾雅》、《方言》、《
禮記 》、《毛詩》、《
戰國策 》、《
老子 》等古代典籍加以印證,說明客語詞源與客語所本,自志漢民族一派語言,早已如此。現舉幾條《嶺外三州語》例敘說如下:
(1)《方言》說:“渾、肥”皆訓盛,郭曰:“們、渾,肥、滿也”,《鄒陽傳》言“壤”子,壤即滿也,故今三州謂小子曰滿子。按:今客語對最小之子(子女中最幼者)即呼“滿子”,最小之女為“滿女”。
(2)《夏宮》“繕人”註:“繕之言勁也,善也”。善、美同意。三州謂美曰勁,亦謂之產。《廣雅》:“淨,善也。”亦謂之產,鄭公孫僑字子美,亦為產,明美、產同訓矣。按:“勁”字客語讀[kin]有美麗、漂亮之意;“淨”,客語讀[ʦiaŋ],一般寫作“精”,稱美而白淨之意,用於指物,如說“瘦肉”為“淨肉”(精肉)(註:一般意義下,淨字讀[ʦʰiaŋ]);產,客語讀[ʦan],多指人(孩子)長得漂亮,也可指物(註:一般意義下,產字讀[ʦʰan]或[san])。
(3)《說文》:“贊,白好也。”則旰切。三州謂人白好曰贊。按:贊,客語讀[ʦan],很好的意思,對事物表示讚許,常說“異女贊”、“奇女贊”(蕉嶺)。
(4)《說文》:“桄,充也”古曠切。《樂記》“號以立橫,橫以立武”《注》:“橫,充也。謂氣作充滿也。”《釋文》:“橫,古曠切。”桄、橫同字。三州謂廓大充滿為桄,轉入庚部。按“桄、橫同字”,但今客語音讀不同;從反切來看,古音是應讀“桄”為[kuaŋ],但今客語中讀“橫”為[vaŋ],失去中古的牙音(舌根音)。今客語說袋子裡裝東西裝得滿滿的為“桄桄鼓鼓”[kuaŋ kuaŋ ku ku]。章氏《嶺外三州語》,可以證明客語形成的歷史的悠久性,自詩書始,既具先民語言,然經時代的發展和先祖居地的變遷,與當今客語不完全吻合,這很符合語言發展的演變規律,所以客語的形成應該是與中華漢民共同語言並行而不悖。
(5)客語中還大量保留了“也”的後綴習慣,例如:
1、汝在哪也?--客拼:ngi2 coi1 nai4 ya1 ?
2、汝又在嗰做物嘅也?--釋義:你又在乾什麼啊(帶點不耐煩)?
3、莫(毋好)恁也,好無?--釋義:別這樣了,好不?
4、快滴也,無日夜恁拖拖拉拉。--釋義:快點啊,別總是這樣拖拖拉拉。
5、亻厓仰(哪樣)知也?--釋義:我怎么知道呢?
此點更完好的體現了客語對古漢語的保留。
客語為語言正宗的支派,故客語仍保存大量古代漢語特徵,或有所演變。
如《詩經》第一人稱“
卬 ”字,與客語第一人稱口語“亻厓”的本源書面語“我(吾)”是同源字。因為客語“亻厓”的讀音紐韻歸類屬頑母[ŋ]、拜韻[ai],正好與《中原音韻》陽平聲疑母[ŋ]、來韻[ai]相吻合。但“亻厓”的口語為[ŋa],開口呼,陽平聲。“我”的客語讀音屬頑母[ŋ],在《廣韻》系統里屬牙音疑母[ŋ],韻部為上聲第十二歌[ɔ],上古音屬侯部[ɔ],因此,“我”的讀音為[ŋɔ],正合乎現代客語的讀音。但日常口語不說[ŋɔ],而是說[ŋa],作物主代詞用,如說“我的書”[ŋa kɛ su]這裡的,上古音屬魚部,《廣韻》屬麻韻《中原音韻》“家、麻”合韻,汪榮寶《論歌戈虞模古讀》說:“唐宋以上,凡歌戈韻之字,皆讀[a]音,不讀[ɔ]音;魏晉以上,凡魚虞模之字亦皆讀[a]音,不讀[u]音或[y]音也”“吾”字雖然在現代客語中不能歸韻,但事實上是“我”字口語的另一種書寫形式,如上述“吾”上古為魚部,實際讀音為[ŋ],“我”在段氏古音十七部,“吾”在十六部,合音最接近。可見,現今客語書面語中的“我”和“吾”在上古音里均應為[ŋa]。所以客語“亻厓”、“我”、“吾”三字是同一音義,分別為口語、書面語和物主義代詞的三種不同書寫形式和讀音。而客語“我(吾)”([ŋa])是《詩·邶風》“人涉卬否”發生韻尾變化的結果,即“我(吾)”([ŋa])(陰聲)帶上鼻音韻尾則為“卬”([ŋaŋ])(陽聲),失去鼻音韻尾則為“我(吾)”([ŋa]),這就是客語保存下來的古音。
又如“端”字,在古音系統里屬端母[t],上古屬元部[an]。客語“端”屬癲母[t](不送氣),韻部為還韻[an],合口呼[-u-]。可見“端”客音與音相一致。“端”即《詩經》中的“掇”字。《詩·周南·苤莒》:“薄言掇之”;掇“音[tuan],《廣雅》:“掇,取也。”,“取”統言之為“拿”,“掇”[tuat]、“端”[tuan]為“陰陽對轉”,“掇”即“端”。現今梅州地區客語凡“拿”指用“兩手捧著”義常說“端”,如“端菜”、“端飯”、“端前來”等等,這又證明了現代客語中保存了上古的語音語義。
客語的構詞特點與古漢語有相通之處,繼承和發展了古代漢語。
(1)同義複詞在古代漢語裡早已出現,也不乏其例,據王念孫《讀書雜誌·史紀第四》“數讓”條載:“《廣韻》曰:`數,讓、責也,數讓邊文,猶誅讓連文,古人自有復語耳。”所說“連文”“復語”是同義詞連用,即是同義複詞,古已有之。客語中,同義複詞的繼承套用,也是比比皆是,如說“雨篤濕”(即“雨濕衣”),其實“篤”就是“濕”,“濕”也是“篤”,這是客語中保存下為的上古語音與構詞特點,因“濕”是輕唇,“篤”是重唇,客語讀“濕”在古音系統里則為“篤”,由此變可見古今客語演變之一斑。現代客語繼承了古漢語同義詞復全使用的規律,並保存在口語裡;又如客語有“行嫁”一詞,事實上“行”就是“嫁”,“嫁”也是“行”,是同義複詞,這在古漢語中也能得到證明。《儀禮·喪服》鄭玄註:“凡女行於大夫以上曰嫁,行於士人曰適人,”《高唐賦》:“赤帝女瑤姬,未行而亡。”這些句子中的“行”字都是“嫁”。現代客語中,說嫁出之人到男家說成是“行嫁”,正是繼承了古代漢語這種說法特點同義複合的構詞方式。
(2)動詞重疊的構詞方式,古漢語與客語無異中《古詩十九首》“行行重行行,與君生別離”句中“行行”是動詞的重疊。表示事物的狀態。客語中如說“目冒冒(客音[mau])”,“眼瞠瞠(客音[taŋ])”、“眼金金(客音[kim])”、“頭眈眈(客音[tam])”等等構方詞式,非常豐富。
分布 客語較具影響力的地方,有中國的
廣東 、江西、福建、廣西、台灣、四川、浙江、湖南、海南等九個省區以及海外的東南亞、美洲、環印度洋地區等。人口情況如下:廣東(2300萬)、江西(1250萬)、福建(500萬)、廣西(600萬)等,總人口在5000萬以上,居世界第30位。
(此處指使用客語的人口,而非客家人口,有關客家人的總數,見“
客家 ”或“
客家人 ”詞條。)
具體來說:中國大陸的福建、廣東、江西三省交界處,是客語最為集中的區域,慣稱客家大本營。“純客縣”是指使用客語的人口超過九成,且當地經濟、文化主要為客家民系主導的縣域,這樣的縣域,只存在於中國內地,而且只存在於客家大本營。
1、廣東
純客家市轄區、縣級市、縣:
非純客家縣(市、區):
(除純客家縣(市、區)外,客家人口占優勢的縣(市、區)用“D ”標示,如下)
此外,在汕頭潮陽區和潮南區,珠海,佛山,新興、高要等也有幾千到幾萬數量不等的客家人口(此指有客家聚居村落的人口)。廣東說客家話的人口約占全省總人口的30%。
2、福建
純客家縣市有:長汀、寧化、將樂、清流、明溪、連城、上杭、武平、永定。
3、江西
4、廣西
5、重慶市
6、四川
7、貴州
8、湖南
9、海南
10、 陝西
商洛、漢中、安康等
11、香港
主要分布在新界大埔、元朗、上水等。
12、台灣
13、海外
在海外,客語主要流通於客家人聚居的社區。主要分布在東南亞國家、印度、非洲、南印度洋島國(模里西斯等)、美洲地區等。
拼音與文字系統 綜述 客語過去一直都使用漢字來書寫。
19世紀 中期,基督教教士為了方便傳教,為文盲的平民創立了多種客語的拉丁拼音字母。這些拼音字母,大都依照每個地方的鄉音來設計,所以,變成了不同地方的客家語的寫法都不同。2000年,世界名著《
小王子 》從英文轉譯成客語(使用
通用拼音 )出版。
客語通用詞典封面 除了以上講述的漢字、教會羅馬字及通用拼音方案以外,其他機構亦有自己的客語拼音方案,如台灣語文學會就有台灣語言音標方案:客音標方案、台灣客語母語教學使用到的台灣客語拼音方案,大陸地區有廣東省教育部門推出的客語拼音方案,等等。
拼音方案 客語拼音方案 (簡稱
客拼 )是廣東省教育部門於1960年9月公布的廣東拼音方案之一,以廣東省梅州
梅城 口音為標準,以
拉丁字母 拼寫語音,以右上方標數字表示
聲調 。台灣客語拼音方案與此較為接近,僅對於聲調的標註法及部分字元不一樣。
拼音採用拉丁字母,其中r、w不用來拼寫
梅縣話 。ê 是字母 e 的變體,用以代表 [ɛ] 。
聲母總數為19個。不以輔音為首的音節,稱為零聲母。列表如下:
b [p] 波
p [pʰ] 婆
m [m] 摸
f [f] 火
v [v] 窩
d [t] 多
t [tʰ] 拖
n [n] 挪
l [l] 羅
g [k] 哥
k [kʰ] 科
ng [ŋ] 我
h [h] 河
j [ʦi-] 擠
q [ʦʰi-] 妻
x [si-] 西
z [ʦ] 資
c [ʦʰ] 雌
s [s] 思
註:資 zi1 、雌 ci1 、思 si1 等字的韻母[ɿ]用i表示;[ʦi-]、[ʦʰi-]、[si-]不是單獨寫成j、q、x,而是寫成ji-、qi-、xi-,即與國語類似,j、q、x三個聲母與i相連才存在;[ȵ]與[ŋ]音位相差不多,統一標為ng。
i [ɪ] 資
i [i] 衣
u [u] 姑
a [a] 阿
ia [ia] 也
ua [ua] 掛
o [ɔ] 喔
io [iɔ] 喲
uo [uɔ] 過
ê [ɛ] 這
iê [iɛ] (撒)
uê [uɛ] 穢
ai [ai] 挨
iai [iai] 椰
uai [uai] 怪
oi [ɔi] 哀
au [au] 凹*
iau [iau] 腰
êu [ɛu] 歐
iu [iu] 有
iui [iui] 銳
ui [ui] 貴
am [am] 庵
iam [iam] 淹
êm [ɛm] 砧
em [əm] 針
im [im] 陰
an [an] 班
ian [ian] 煙
uan [uan] 關
on [ɔn] 安
ion [iɔn] 阮
uon [uɔn] 管
ên [ɛn] 恩
iên [iɛn] 邊
uên [uɛn] 耿
en [ən] 真
in [in] 因
iun [iun] 允
un [un] 敦
ang [aŋ] 冷
iang [iaŋ] 影
uang [uaŋ] 礦
ong [ɔŋ] 江
iong [iɔŋ] 央
uong [uɔŋ] 光
iung [iuŋ] 雍
ung [uŋ] 工
ab [ap] 鴨
iab [iap] 葉
êb [ɛp] 粒
eb [əp] 汁
ib [ip] 邑
ad [at] 八
iad [iat] 乙
uad [uat] 刮
od [ɔt] 遏
êd [ɛt] 北
iêd [iɛt] 鱉
uêd [uɛt] 國
ed [ət] 質
id [it] 一
iud [iut] 郁
ud [ut] 骨
ag [ak] 扼
iag [iak] 錫
uag [uak]□
og [ɔk] 惡
iog [iɔk] 約
uog [uɔk] 郭
iug [iuk] 育
ug [uk] 督
m [m] 唔
n [n] 五
註:i 行的韻母,前面沒有聲母的時候,寫成 yi、ya、yo、yê、yai、yau、yu、yui、yam、yim、yan、yin、yun、yang、yong、yung、yab、yib、yad、yid、yud、yag、yog、yug;為方便對照,入聲字標音的韻尾部可保留IPA[-p][-t][-k]尾部樣式,相應地寫為-p -t -k樣式,而不寫成-b -d -g樣式。
*凹發音應該為ngiab5 [ȵap1 ],此處似乎借用了國語的發音。
調類
陰平
陽平
上聲
去聲
陰入
陽入
調號
1
2
3
4
5
6
調值
44
11
31
52
2
5
拼音
fu1
fu2 *
fu3
fu4
fug5
fug6
例字
夫
扶
府
富
福
服
*扶的發音還有pu2 [pʰu44 ]。
由於上述客語拼音方案僅以梅縣話為基準,在聲母上不包括有捲舌的客語方言(如zh、ch、sh、r,類似國語)及粵西-桂南客語(涯話)常見的邊擦音[ɬ](可用sl表示),在韻母方面不考慮部分客語的撮口呼[y](可用國語的ü表示),在聲調上沒有兼顧五調、七調等非六調客語,故該方案還不能完全在客語內部完全通用。
一個可行的辦法是根據現行方案,按照相同的規則,適當增加音素,如(zh、ch、sh、r、sl、ü等),聲調調值各地不完全一致,故而無法統一,但是可以按以下建議統一調號:
調類
陰平
陽平
陰上
陽上
陰去
陽去
陰入
陽入
調號
1
2
3
4
5
6
7
8
說明:對於主流客語(六調)來說,上聲去聲不分陰陽,上聲用3表示,去聲用5表示,4和6空出;對於水源音、海陸腔等客語(七調)來說,只有上聲不分陰陽,上聲用3表示,4不用;對於長汀話等汀北片客語(五調),上聲不分陰陽,上聲用3表示,而4不用,沒有入聲,7、8也不用。
採用上述改進意見後,客拼就達到了最大程度的兼容,滿足除梅縣話外更多客語分支的要求,而不需要再獨立修訂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