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源瑤族自治縣(乳源)

乳源瑤族自治縣

乳源一般指本詞條

乳源瑤族自治縣,廣東省韶關市轄縣,位於廣東省北部、韶關市區西部,東鄰韶關市武江區,西連清遠市陽山縣,南毗清遠英德市,北與樂昌市接壤,西北角與湖南宜章縣相依,是廣東省3個少數民族自治縣之一。

南宋乾道三年(公元1167年)置乳源縣,因縣北豐崗嶺溶洞盛產石鐘乳,洞中有源泉流出而得名,1963年10月經國務院批准成立乳源瑤族自治縣。全縣總面積2299平方公里,轄9個鎮,115個村(居)委會,1071個自然村。截至2017年底,全縣戶籍人口22.66萬人,其中:鄉村人口15.36萬,瑤族人口2.44萬。乳源是寮國泰國越南東南亞國家和美國、法國等歐美過山瑤的祖居地之一,被譽為“世界過山瑤之鄉”。

2017年,全縣地方生產總值83.6億元,增長10%。

基本介紹

建置沿革,行政區劃,地理環境,位置境域,地形地貌,氣候,自然資源,土地資源,水資源,動植物資源,礦產資源,人口,經濟,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交通運輸,政治體制,社會事業,衛生,體育,教育,學前教育,國小教育,中學教育,歷史文化,民俗文化,本地方言,風景名勝,雲門寺,雲門山,南水湖,必背瑤寨,南水溫泉度假村,地方特產,榮譽稱號,

建置沿革

乳源瑤族自治縣乳源瑤族自治縣
乳源,古為曲江樂昌二縣地。
南宋乾道三年(1167年)劃曲江西境乳源鄉4里,崇信鄉8里;樂昌南境新興(依化)鄉3里,共3鄉15里置乳源縣,隸轄廣南東路韶州。
元朝屬江西行省廣東道韶州路。
明洪武元年(1368年)屬廣東布政司韶州府,清屬廣東省韶州府,光緒年間屬南韶東道韶州府。
民國3年(1914年)屬粵北南韶連道;
民國8年(1919年)屬南韶連道韶州府
民國35年(1946年)屬廣東省第二行政督察區。
1949年10月9日,乳源解放,屬廣東北江行政公署(後改稱粵北行政公署)。
1963年10月經國務院批准成立乳源瑤族自治縣。先後屬韶關專員公署,韶關地區革委會、韶關地區行政公署。
1983年韶關地區與韶關市合併,乳源屬韶關市。

行政區劃

1990年,乳源縣轄18個鄉鎮(場),107個管理區,5個居民委員會,1094個村民委員會。全縣行政區域面積2125.5平方公里,總人口3.65萬戶18.26萬人。
1993年,根據全省社會發展需要,乳源縣按照省委、省政府的工作部署在全縣開展撤鄉建鎮工作。將附城、紅雲、古母水、洛陽、龍南、柳坑、東坪、游溪等8個鄉撤銷,改為鎮級建制。工作完成後,全縣鎮建制由原7個鎮,增加到15個鎮,大坪、楊溪兩個鄉因條件不具備,仍保留鄉行政建制,至此全縣共有15個鎮,2個鄉和一個鄉級林場。
2003年,乳源縣轄14個鎮,106個村民委員會,17個居民委員會,1107個自然村,1093個村民小組。區域總面積2227平方公里、人口20.12萬人,其中少數民族2.29萬人。
2011年,全縣轄乳城鎮桂頭鎮大橋鎮大布鎮洛陽鎮一六鎮必背鎮游溪鎮東坪鎮等9個鎮,其中必背鎮游溪鎮東坪鎮為瑤族鎮。共102個村委會,13個社區居委會,1183個村(居)民小組。政府駐地乳城鎮。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乳源瑤族自治縣地處廣東省北部、韶關市西北、南嶺山脈騎田嶺南麓。東經112°52′—113°28′,北緯24°28′—25°09′之間,東鄰韶關市湞江、武江區,南連英德市波籮鎮。西接清遠市陽山縣,北與樂昌市和湖南省宜章縣相接。
乳源瑤族自治縣

地形地貌

地勢
乳源地勢西北高、東南低,自西向東傾斜,狀似孑孓。五指山平頭寨、大東山、瑤山狗尾嶂、老婆頭等五大山脈橫亘,山巒連綿,交錯縱橫。海拔1000米—1500米山峰82座,1500米—1902山峰20座,南粵第一山峰——猛坑石(石坑崆),坐落於縣境西北部邊緣。
地貌
乳源的縣境處在新構造間歇上升地區,縣境溶蝕地貌顯著,地形切割強烈,山谷生成明顯。以縱橫劃分,西部是海拔1000米—1902米的山區,是乳源最高地帶,中部是海拔600米—1200米山區,是次高地帶,東北至東南是海拔300米以下的丘陵平原地帶。山溪小流密布縣境西部和北部山區,9條主要河流縱橫縣境。
山脈
縣境內主要山脈有:東部老婆頭山,主峰“老婆頭”海拔1241米;南部大東山,東西橫亘,主峰“大東山”海拔1390米;西北部有五指山,南北走向,與湖南宜章縣交界處的主峰“猛坑石”海拔1902米,為廣東省第一高峰;北部瑤山主峰“狗尾嶂”和平頭寨山,其中“狗尾嶂”海拔1684米,東西走向的平頭寨山,主峰“平頭寨”海拔1534米。

氣候

乳源縣屬中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區。氣候界於嶺南、嶺北之間,冬季常受北方冷空氣影響,但因縣西北部有石坑崆等大山為屏障,削弱了北方冷空氣的強度。夏季常受南海暖濕氣流影響,雨水充沛。總的氣候特點是:四季分明,春早多變,夏熱期長,秋短溫涼,冬天,霜雪不多;熱量豐富,降水集中,但雨量分布不均,夏秋易澇易旱;晴久則隆冬亦暖,雨久則盛夏生寒。由於縣境內地形複雜,海拔高低懸殊,形成明顯的區間小氣候。尤其是山上山下、氣候懸殊,往往是上寒下暖,山下輕霜、山上冰凍,“山下已插田,山上才播種”。地形西高東低。西部洛陽、五指山,北部紅雲、大坪及中北部游溪、必背等地,海拔高度在600米以上,並多1000米以上的大山,氣候潮濕、寒冷,冬半年霜雪重,夏半年涼爽,上半年陰雨多,下半年雨水少。中部丘陵山區包括東坪、龍南及南部大布、古母水氣候變化複雜,溫度、雨量分布不均。中部偏北大橋夏季炎熱,乾旱,冬季寒冷霜雪重,龍南、東坪受南水水庫庫區水溫影響,氣溫變幅小,雨量比平原地區稍多,光照充沛,霜雪較輕。東部平原地區夏季炎熱,冬季霜雪較少,光照較強,雨量、雨季較集中。

自然資源

土地資源

乳源縣地處山區,幅員遼闊,人均擁有土地資源比較豐富。1992年全縣進行的土地詳查,全縣總面積(含水面)達2226.92平方公里,折合334萬畝,按1992年全縣人口18.77萬人平均,人均擁有土地資源17.8畝。高於同期全省、全韶關市人均土地資源的擁有量。
乳源瑤族自治縣乳源瑤族自治縣
一、耕地
全縣耕地面積總計35.2萬畝,其中水田22萬畝,旱地12萬畝,人均耕地1.8畝。1994年以來,由於人口、經濟發展,公路建設等占用耕地較多,至2003年末,全縣耕地總面積縮小到15.3萬畝,人均耕地面積只剩0.76畝。
二、林地
林地是乳源面積最大的土地資源。全縣林地總面積總計269.4萬畝,占全縣總面積的80.6%,人均擁有林地面積14.35畝。由於人口、經濟發展,各項建設徵用等方面的原因,到2003年末,全縣林業用地面積減少到224.1萬畝,人均擁有林業用地面積11.1畝。
三、牧草地
1992年全縣擁有牧草地1.93萬畝,占土地總面積的0.58%。到2003年,全縣擁有的牧草地下降到不足1萬畝,人均擁有量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四、園地
園地指已經種植各種經濟類作物或林木的土地,主要包括各種果園、菜園、桑園等。1992年,全縣詳查實有園地面積0.97萬畝,占土地總面積的0.29%,其中果園0.52萬畝、菜園0.26萬畝、桑園0.08萬畝。至2003年,園地面積有了較大發展,但統計顯示果、桑、菜等面積低於詳查數,原因是部分園地與林地面積混在一起,計入了經濟林面積。
五、城鄉建設用地
1992年全縣擁有居民點、交通、水利、工礦等建設用地14.14萬畝,占全縣土地總面積的4.23%,人均擁有建設用地0.75畝。至2003年,隨人口發展、經濟開發、交通建設的發展,人均擁有建設用地僅剩0.23畝。
六、水域用地
1992年土地詳查統計,全縣包括河流、水庫、坑塘等用地面積總計8.8萬畝,占全縣土地總面積的2.63%,其中河流水面1.41萬畝,水庫4.82萬畝,坑塘水面0.90萬畝,其他水域用地面積1.68萬畝。1996年以來,隨小水電的迅速發展,水域面積有所增加,到2003年,全縣水域面積增加到9.43萬畝,占全縣土地面積的2.82%,增加部分主要為水庫面積,共增加0.63萬畝。
七、未利用土地
1992年全縣未利用土地資源總計21.04萬畝,占全縣土地總面積的6.3%,人均占有未開發利用土地資源1.12畝。這些未開發利用的土地中,荒草地8.72萬畝;裸土地1.29萬畝;裸岩石礫地10.85萬畝。

水資源

乳源地處亞熱帶季風性氣候區和廣東第一高峰山脈南緣,季節性降雨明顯,水量豐富,境內高山、峽谷、森林眾多,海拔1000米以上山峰有102座,集雨面積35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9條,水資源十分豐富。全縣多年平均降雨量達1883毫米,相當於年均降水39.32億立方米,加上過境水武江河水量年均有52億立方米,全縣年均擁有總水量達91.32億立方米,按2003年全縣人口20.12萬人平均,人均擁有水資源4.54萬立方米。乳源地表水全年徑流係數為64%,多年徑流平均總量為25.36億立方米(未加過境水量52億立方米),按2003年全縣土地總面積2227平方公里計,每平方公里產水量達113.86萬立方米,平均每人擁有地表水徑流量5.66萬立方米。乳源的水資源主要由江河水、山塘、水庫水、地下水等組成。境內最大的河流為武江(又名武水),其次為南水河,是乳源境內唯一能通航的兩條河流。

動植物資源

根據20世紀80年代初省、市、縣三級林業部門對境內野生植物資源的普查資料統計及南嶺中亞熱帶植物保存最為集中的地區之一——省屬國營天井山林場、五指山林場的最新資料綜合,全縣有各種野生植物總計216科946屬2572種,其中蕨類植物43科100屬211種;裸子植物9科22屬32種;被子植物164科824屬2329種,約占廣東省已查明野生維管束植物總數的36%。
(一)種類
乳源的動物資源與植物資源一樣豐富多彩。據廣東省物種最集中的陸地區域之一,國營天井山林場、五指山林場的相關資料表明,乳源這塊以兩個林場共7.4萬畝原始森林和次生林區為中心的生態環境中生長著多達1500種的野生動物。這些野生動物中較大的野生動物總計700多種,其中,陸棲獸類共25科8目86種,兩棲類33種,鳥類217種,魚類33種,蝶類共11科310多種。其他較小的野生昆蟲類超過1100種。
(二)主要品種
列入國家珍稀瀕危和一、二、三級重點保護的品種達83個。其中:一級保護品種有:華南虎、雲豹、山瑞、黃腹角雉、黑鹿、蟒蛇等。二級保護品種有:短尾猴、黑熊、穿山甲、白鷳、鴉鵑、原雞、梅花鹿、水鹿、青羊、東南毛冠鹿、蘇門羚、金貓、靈貓、麝香、貓頭鷹等。其他動物有黃猄、野豬、狐、野子猁、兔子、芒鼠、松鼠、蝮蛇、銀環蛇、蜥蜴、烏龜、水鴨、燕子等等。

礦產資源

乳源縣境內礦產資源具有品種比較齊全、埋藏淺、分布廣,但藏量少、純度相對較低等特點。共發現有28種,礦床69處,礦化點25個,其中錳礦是上世紀八十年代後在大布和洛陽等兩個鄉鎮新發現的一個礦種。
乳源瑤族自治縣乳源瑤族自治縣
一、品種
到2003年底止,乳源發現的礦產資源品種總計28個,主要為鐵、銅、鉛、鋅、鎢、、鉍、銻、汞、金、稀土(釔族)、鉭鈮、鍺、鈾、煙煤、無煙煤、泥炭土、耐火黏土、矽、螢石、水晶、硫、磷、重晶石、錳等。
二、儲量
已探明儲量的礦種主要有鐵220萬噸,銅0.36萬噸、鎢1.2萬噸、錫2.9萬噸、鉍0.34萬噸、銻5萬噸、汞0.01萬噸、稀土0.3萬噸、矽石0.05萬噸、黃鐵礦16.2萬噸、重晶石9.7萬噸、煙煤248.3萬噸、無煙煤78.3萬噸。
三、礦床、礦點
鐵礦(含褐鐵磁鐵、赤鐵、黃鐵)共有礦床19處,銅礦床4處,鉛鋅礦點5個,鎢(含白鎢)礦礦床33處,錫礦礦床12處,鉍礦點6個,礦化點1個;銻礦點5個,礦化點6個,汞礦礦床1個,礦點2個。其他稀有金屬、非金屬礦沒有具體統計數。

人口

乳源縣1990年有3.65萬戶、18.26萬人,其中男9.34萬人,女8.92萬人;乳源縣1991—1995年全縣人口增長比較快,5年間全縣人口從1990年的18.26萬人增加到18.99萬人,淨增加7311人,年均增加1462人。1996—2000年隨全縣經濟的發展,計畫生育政策的進一步落實,全縣人口增長逐步放緩,5年間人口淨增加5591人,年均增加1118人,比前5年減少344人。2000年根據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資料統計,全縣共有人口4.43萬戶、19.65萬人,其中男10.1萬人,女9.55萬人。1990—2000年人口增長率為5.29‰。
截至2015年底,全縣戶籍人口21.68萬人,其中:農業人口14.57萬,瑤族人口2.2萬。

經濟

2016年,全縣實現地方生產總值73.7億元,增長9.5%;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5.21億元(可比口徑),增長3%;社會固定資產投資66.97億元,增長2.7%;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1萬元,增長10%。
2017年,全縣地方生產總值83.6億元,增長10%;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5.62億元,增長10%(按可比口徑);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75億元,增長12%;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6萬元,增長8.8%。

第一產業

乳源是廣東北部山區的一個農業縣。建國前,農民無地或少地,缺乏耕畜和農具,特別是瑤區,山多田少,田塊窄小而分散,瑤民只得在開耕和收穫季節牽牛背鍋到數十里外的田寮安營“吊耕”,匆匆而去,急急而回。因而,農業生產水平低下,農民生活拮据。
1949年,全縣糧食總產16820噸,畝產62.5公斤,人平生產糧食僅204公斤,而糧食占有量極為懸殊。農民終年辛勞,在交付地租賦稅後,所剩無幾。“放下禾鐮無米煮,三荒四月賣青苗”,“半年糠菜半年糧,番薯芋頭捱過冬”的民謠,就是當年農民生活的寫照。
建國初,通過開展土地改革,互助合作,興修水利,推廣農業科學技術,糧食年年增產,1957年的總產和畝產,分別比1949年增長88.7%和64.8%。
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搞“大躍進”,生產力遭到破壞,1960年,糧食總產比1957年下降21.6%,使農民生活處於困境。
1961年後,農村體制下放,1962年,實行三級所有,隊為基礎,即生產隊為基本核算單位,糧食生產逐年得到恢復和發展,1965年糧食總產比歷史最高水平的1957年增長12.9%,1966~1970年,農業生產因受“文化大革命”的衝擊,糧食總產量沒有一年能達到1965年的水平,其中1966年比1965年減產18.5%。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改革農村體制,在土地公有的前提下,實行所有權和經營權分離,分戶經營,統分結合,雙層經營,和調整生產結構,農村湧現一批專業戶、重點戶和經濟聯合體。1984年,在原生產隊和生產大隊,建立起地域性合作經濟組織,即經濟合作社和經濟合作聯社,體制和經營形式的改革,解放了生產力,促進了農業生產的發展。
1989年,種植業產值比1978年增長38%,其中糧食總產增長28.5%(比1965年增長79%),油料、黃豆、蔬菜的產量也有較大幅度的增長。
乳源從1981年起開始全面鋪開以單家獨戶承包為主體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1984年起與農村經濟發展息息相關的各種責任山、自留山等土地、山林權屬得到落實,農業經濟活力開始呈現出來。
1986年,乳源提出“五年消滅荒山、七年綠化乳源”的奮鬥目標,全縣狠抓以造林種果和改造中低產田為主要內容的農業綜合開發工作。大力發展以“水果、蠶桑、茶葉”為主體的“小五園”經濟,全縣農、林、牧、副、漁和鄉鎮企業得到了較快的發展,並逐步進行了轉型。農村經濟從以糧食生產為主的單一型經濟發展模式逐步過渡到穩定糧食生產、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大力發展多種經營、發展農村商品經濟,從零星分散的小而全小農經濟發展模式向基地化、社會化、商品化的生產方式轉變,促進了全縣農村經濟的發展。
1989年,全縣農業有效灌溉面積達到10.3萬畝,占當年耕地總面積的63.3%,比1986年提高2.1個百分點;全縣擁有農業機械總動力達1.46萬千瓦,比1986年增長18.8%;全縣農村社會總產值從8513萬元提高到1.86億元,增長1.01倍;農業商品率由1986年的39%提高到43%;農業總產值年均遞增1.73%;糧食總產量於1988年達到7.2萬多噸,創歷史最高水平;水果、蠶桑、黃煙、甘蔗、油料、茶葉等主要經濟作物種植和產量連年增加。“七五”期間全縣累計共造林58.2萬畝,使90%以上的宜林荒山基本上種上了樹,綠化率明顯提高,“封、管、造”政策實施的結果使全縣林業生產開始扭轉80年代初森林砍伐量超過林木生長量的被動局面,進入了良性循環發展期;畜牧、水產產量年均遞增8%以上;鄉鎮企業由1986年的2118個發展到3129個,從業人員由6296人發展到1.28萬人,增長1倍多,總收入年均遞增54.4%,鄉鎮企業開始由平穩發展進入快速發展的軌道,成為農村經濟發展的支柱;貧困地區,特別是七個石灰岩鄉鎮民眾的生產生活條件得到了初步的改善,農村產業結構得到了初步調整。經濟作物種植面積的比重,林、牧、副、漁占農業總產值的比重逐年上升,農村經濟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顯著增強,農村勞動力逐步向二、三產業轉移。
2014年乳源縣繼續以新一輪扶貧“雙到”和推進農村綜合改革、生態農業工程建設、農村公共服務體系建設等統籌農業農村工作。積極完善各項扶持政策,加強對農作物布局的規劃調整引導,積極培育壯大綠色、特色農業產業帶長廊和休閒產業基地建立,並強化農資、農產品市場監管和動物疫情防控工作,確保了農林畜漁業的穩定增長,農民收入有較大幅度提高。經統計:全年農林牧漁業總產值11億元,比上年增長4%,其中:農業產值7億元,比上年增長3.9%;林業產值1.9億元,比上年增長5.6%;畜牧業產值1.7億元,比上年增長2.5%;漁業產值0.21億元,比上年增長4.5%。
全年穀物播種面積 15.1萬畝,比上年增長2.8%;穀物總產量 5.17萬噸,比上年增長4.3%。其中:稻穀總產4.79萬噸,比上年增長5.4%。
畜牧業穩定發展。全年肉豬出欄量比上年增長3.6%,生豬年末存欄量比上年下降4.4%;豬、家禽等肉類總產量比上年增長2.5%。
漁業平穩增長。年末水產品產量 2456噸,比上年增長4.6%。
十二五期間,乳源縣引進新優品種52個,推廣先進實用技術17項。實施測土配方施肥18.5萬畝,建成糧食高產示範片1萬畝、高標準基本農田7.8萬畝和現代農業科技示範基地10個、特色農業生產基地12個。培育農業產業化經營組織366家、科技示範戶560家,擁有國家級主食加工業示範企業1家和省級以上農業龍頭企業3家、農民專業合作示範社7家。農機總動力7.88萬千瓦,比“十一五”增加3.2萬千瓦。2015年,農業總產值11.57億元,年均增長4.6%。

第二產業

從1986年起,乳源開始全面實施工業體制改革,擴大企業經營、管理自主權,並依次進行了計畫、價格、流通、財稅、金融、外貿、固定資產投資等一系列改革,從第七個五年計畫開始,多渠道籌措資金,著重加強了交通、能源(尤其是水電)、郵電通訊和原材料、出口創匯以及人民生活急需的生產項目的建設。先後建成了錫冶煉、銻冶煉、稀土材料、大東山稀土礦等新生產項目,對食品飲料總廠、水泥廠、農機廠等一批老企業進行了擴建、改造,增強了發展後勁。
“七五”期間的1987—1989年,全縣累計完成固定資產總投資9431萬元,新增固定資產7704萬元。全縣發電總量、水泥、礦產品、機製紙、松香、原煤等主要工業品產量有較大幅度增加,銻粉、稀土、矽鐵等產品開始打入國際市場;獼猴桃軟糖、金銀花飲料等分別榮獲省、市優質產品獎;錫錠、條紋包裝紙、超細銻白粉等產品填補了韶關市工業產品空白。全縣交通、郵電、能源、住宅等基礎設施建設得到了有效的改善。
到1989年底,全縣郵路長度、公路通車裡程分別達到564公里和533公里;縣屬小水電裝機總容量達到5.99萬千瓦,比1986年增長16.3%;全縣居民住宅竣工面積達20.9萬平方米;按可比價格計算,全縣生產總值年均遞增3.7%,社會總產值年均遞增10.9%,其中縣屬社會總產值年均遞增12.2%;國民收入年均遞增6.4%;縣屬全民所有制獨立核算工業企業全員勞動生產率達1.14萬元。
2014年,乳源縣各部門通力配合,大力服務企業,積極挖掘新增產能,採取一系列措施,扭轉了前半年工業一直處於不利的態勢,收官階段取得了較好成效。經統計,全年全部工業總產值117.24億元,比上年增長13.5%,其中:規模以上工業產值97.48億元,比上年增長15.5%。在規上工業中,製造業產值增長18%,電力生產和供應業產值增長下降2.02%。規上工業產品銷售率 96.1%,比上年下降1.2個百分點。
全年工業增加值27.38億元,比上年增長12.6%,其中規上工業增加值22.95億元,比上年增長14.3%。
十二五期間,該縣經濟開發區獲評省低碳示範園,工業園區納入省級產業轉移工業園管理。累計引進內聯外資項目305個,投資總額163.94億元,實際利用外資5.24億美元。設立中小微企業貸款風險補償基金,累計發放貸款1.73億元。培育“四上”企業151家。東陽光公司成為中國產學研合作創新示範基地和廣東省戰略性新興產業基地,榮獲“廣東省政府質量獎”。2015年,工業總產值108.45億元、工業增加值25.18億元,年均分別增長7%和5.6%。

第三產業

“七五”期間乳源從增加總量、保持有效供給、穩定市場需要出發,充分發揮商業、供銷、糧食等部門的流通主渠道作用以及集體、個體商業的補充作用,加強工商、物價、標準計量等部門的管理監督,有效促進市場的繁榮穩定。
1989年,全縣社會商品零售總額達1.01億元,比1986年增長1.14倍;集市貿易成交額達2856萬元,增長1.21倍。在搞活流通的同時,積極採取促產培財、強化稅收征管、緊縮財政支出,嚴格控制集團購買力等政策措施,以中國人民銀行乳源支行為中心嚴格貫徹治理、整頓方針、積極加強存貸款監管,穩定貨幣、穩定金融秩序、發揮信貸槓桿的有效作用,使全縣經濟獲得較快的發展。
1989年,全縣財政總收入達1115萬元,比1986年增長68%;全縣銀行存款餘額達8135萬元,比1986年增長64.2%,其中城鄉居民儲蓄存款餘額達到4878萬元,比1986年增長1.1倍;各項銀行貸款餘額1.37億元,比1986年增長58.2%;1987—1989年全縣外貿收購總值累計1876萬美元,對外簽訂利用各種外資契約12宗,實際利用外資115萬美元。
1989年底經工商部門登記註冊的“三來一補”企業6戶,“三資”企業2戶。全縣職工人數1.67萬人,全縣職工年人均工資2205元,農民年人均純收入551元,比1986年分別增長46.4%和38.8%。
2014全年累計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7.43億元,比上年增長12.4%。其中:批發和零售業零售額15.5億元,增長12.8%,住宿和餐飲業零售額1.9億元,增長9.6%。按地域分:城鎮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3.5%,鄉村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8%。
2014年1-11月,外貿出口總值10982萬美元,同比下降4.8%;外貿進口總值1710萬美元。全年實際利用外資2041萬美元,比上年下降8.2%。
2014年旅遊業加強節慶與行銷推廣工作,創新行銷策略,做好對旅遊企業指導與服務,不斷完善旅遊服務功能及基礎設施配套,維護旅遊市場穩定發展。據旅遊部門統計:2014年,全縣共接待遊客315.2萬人次,比上年增長10%;旅遊收入24.3億元,比上年增長12%。

交通運輸

G4京港澳高速公路、樂廣高速公路、京廣高鐵客運專線、國道G323線,省道S249、S250、S258線縱貫全縣,與縣道、鄉村公路構築成四通八達的交通網路體系;全縣公路通車裡程2027.22公里,村委會公路硬底化達100%,鎮、村班車通車率分別達100%和90%。
1990年,乳源縣境公路總里程734公里,公路密度每平方公里34.5公里。
從1991年起,乳源掀起公路建設高潮。
1993年12月成立“乳源瑤族自治縣公路改建重點工程指揮部”,負責縣境國、省道工程的改建工作;
1994年4月,成立“坪乳公路第一工程指揮部”,負責組織、協調坪乳公路乳源段第一段二級路21.25公里改建工程的招投標、施工監理、質量驗收及與當地政府、民眾、各有關單位的協調工作;
2000年,全縣開展“村村通機動車”公路大會戰。
從1994交通年至2003年,先後改建了坪乳公路第一段21.25公里、乳桂線26.6公里、國道323線侯公渡至附城大富橋6.4公里、鮮明公路2.1公里、京珠高速公路出口至國道323線南環路2.74公里、坪乳公路大橋鎮至石斷下的公路1.8公里。
1989—2003年,全縣新建公路119條,727公里,改建公路40條(段)484.64公里,其中:新建高速公路乳源段1條58.5公里、改建國道1條(4段)26.98公里、省道4條(6段)132.26公里,縣道7條134.6公里、鎮村公路21條119.7公里、林區公路1條12.5公里。
2003年底,全縣擁有公路196條,通車總里程1463公里,其中:京珠高速公路乳源段1條58.5公里,國道1條72公里,省道4條179.4公里,縣道8條144.8公里,鎮村公路164條743公里,林業公路18條265.3公里。全縣14個鎮106個行政村通了公路,14個鎮和部分行政村通了水泥路或瀝青路,公路密度從1989年每平方公里34.5公里提高到了68.9公里,形成了以國省道為主構架,縣、鎮、村、林區公路相連的公路網路。

政治體制

縣委書記鍾沛東

社會事業

衛生

(一)公費醫療
新中國建國初期,行政事業單位的幹部職工實行病號公費醫療補貼制,後實行公費醫療全包制。改革開放後,曾改公費記帳為按工齡長短計算按月發到人,幹部職工就醫門診費負擔10%,留醫者在職負擔15%,退休負擔10%,離休幹部門診、留醫全部公費。後改在縣就診憑本人有效醫療證記帳,自行轉院作自費醫療處理,門診醫藥費一單限400元內個人負擔10%;住院費用個人負擔5%;非本縣醫療單位就診每月限額:離休人員20元,退休人員15元,其他人員10元,超出限額憑正規醫療單位正式醫藥發票實報50%,慢性病經公費醫療辦核實每處方報6元,血吸蟲病患者住院一次報銷醫藥費不超過700元,癌症、肺結核、精神病、糖尿病、血吸蟲病、二等以上殘廢軍人等生活確存困難,經批准醫療費免除個人負擔部分,其餘按原有檔案執行。2003年縣公費醫療制度轉為醫療保險制度。
(二)農村合作醫療
自治縣農村合作醫療始於20世紀60年代。1969年2月,廣州軍區189醫院“六·二六”醫療隊,在大橋公社創辦第一所合作醫療站。隨後,各公社相繼辦起合作醫療站。至1983年,全縣農村合作醫療全面停辦。
1996年縣衛生局在洛陽鎮籌辦鎮辦鎮管合作醫療制度。籌資以戶參加,每人每年交納15元,鎮政府和村集體以在冊農業人口數每人每年補償4元和10元。參加合作醫療農民享受規定範圍內各種醫療保健補償,全年累計不超過1000元。全鎮6個管理區中有584戶3290人參加合作醫療。自治縣政府決定在全縣推廣洛陽鎮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由縣財政按規劃參加合作醫療人口撥給各鎮合作醫療支持資金,其中瑤族鄉鎮每人每年4元,其餘鄉鎮每人每年2元。全縣各鎮合作醫療先後啟動。
2004年末實施新型合作醫療制度,農民參加農村合作醫療,每人每年交納資金10元,省扶持25元,市、縣、鎮按4:4:2的比例扶持10元。實行大病(住院治療)報銷為主,住院醫藥費用按鎮級醫院報50%,縣級醫院報40%,縣外醫院報30%。設立起付線,縣級為200元,縣外為300元,最高封頂線為10000元。
2005年全縣參加農村合作醫療人數為91855人,參加率57.5%,住院報銷醫藥費4535人次,補償金額248.99萬元。救助補償178人次,發放醫療救助金37.52萬元,救助貧困家庭人口581人。有效地緩解了農民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的問題。當年被韶關市評為農村合作醫療先進縣。
2014年衛生醫療單位,繼續深化醫改,鞏固完善了縣級公立醫院的改革和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綜合改革。強化了對“登革熱”和“伊波拉”等公共疫情的預警和應對能力、提高了保障全縣人民民眾身體健康的公共衛生服務均等化水平。全縣城鄉居民參加基本醫療保險人數15.55萬人,參加率達102.3 %。年末全縣有衛生事業機構43個,村級衛生室(點)122個;年末全縣擁有衛生人員數1227人,比上年增長1%,其中執業醫師和執業助理醫師360人,比上年增長4.1%。

體育

(一)縣辦體育運動會
自治縣成立後,縣體委每年都要舉行各種運動會和選拔賽、邀請賽。1963年至2005年縣辦規模較大的運動會有149次,其中全民性運動會89次,縣中小學生運動會60次。還分別於1977年、1979年、1984年、1987年舉行4次少數民族運動會以及職工運動會、農民運動會等。自治縣還曾承辦廣東省和韶關地區運動會10多次。
(二)組團參加全國和省市體育運動會
1964年至2005年曾先後組織運動隊參加國際級比賽2次,獲金牌3枚,銅牌1枚;參加國家級比賽5次,獲金牌10枚,銀牌3枚;參加省級比賽8次,獲金牌5枚,銀牌8枚;參加市級比賽20次,獲金牌43枚。
1999年9月乳源瑤族龍舟男女隊代表廣東省赴北京參加第六屆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獲得龍舟比賽男女6個項目中的4枚金牌和2枚銀牌,實現廣東省在歷屆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上金牌零的突破,受到省、市政府的嘉獎。
2003年9月乳源瑤族龍舟隊和押加隊代表廣東省參加在寧夏舉行的第七屆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獲得龍舟比賽男女6個項目中的5枚金牌和1枚銀牌, 獲得押加比賽1枚銅牌和1個第五名。
2002年6月乳源瑤族龍舟隊參加在長沙、浙江舉行的“五芳齋杯”國際龍舟邀請賽,包攬了全部項目的3枚金牌。
2005年獲市十二屆運動會少年女足第一名、少年男子桌球團體第二名、少年男子足球第六名、少年男組總分第六名。

教育

學前教育

1990年12月22日,縣教育局成立幼兒教育中心教研組,加強對幼兒教育的研究,提高幼兒教育水平。
1996年9月,縣文化館創辦縣藝術幼稚園,1998年和1999年小星星幼稚園和小博士幼稚園等由單位、企業和個人辦的民辦幼稚園相繼開業,縣城共有幼稚園4間。
2003年,縣科技教育局制定《乳源縣學前班教育教學常規評比標準》和《乳源縣幼稚園督導評估方案(試行)》。全縣共有9所幼稚園,分別是:公辦1所(縣機關幼稚園),鄉鎮中心幼稚園1所(大橋中心幼稚園),駐縣廠(場)幼稚園2所(天井山幼稚園、五指山幼稚園),其餘5所為社會力量興辦的幼稚園,分別是:縣藝術幼稚園、小星星幼稚園、小博士幼稚園、一小幼稚園、倍蕾幼稚園。
為抓好學前教育,全縣各中心國小都開辦了一年制學前班。學前班教材採用廣東省教育廳義務教育處編寫的《學前班教材》,學前班的教學活動以遊戲為主,通過直觀教育加看圖寫字、計數,初步培養幼兒認讀能力、動手能力,使幼兒身心健康全面發展。2003年全縣國小附設的學前班有80個,就讀幼稚園的幼兒有1360人,3—6周歲兒童入園率達52.5%。
2014年末全縣有普通學校48間(不含教學點),招生人數10548人,畢業生人數8548人;在校學生人數32484人。在校人數中:普通中學在校學生9097人,其中高級中學在校學生3397人,國小在校學生14761人,在幼稚園接受學齡前教育的兒童7297人,特殊教育學校學生42人。全縣有普通學校的專任教師2038人。教學成果豐碩,學齡兒童入學率 107.3%,國小畢業生升學率100%,職業教育學生推薦就業率100%。普通高考取得好成績,圓滿完成了市下達的各項高考指標任務。2014年普通高考中,考入國內普通高等院校人數913人,其中本科393人。中職教育成績喜人,高職類“3+證書”錄取人數為30人,全市總分第一名、第二名,我縣有8人次進入全市單科前十名。

國小教育

1990年,全縣有國小132所,教學點153個,在校學生2.49萬人,適齡兒童入學率97.4%,畢業率92.7%,普及率96.5%。
1996年,全縣有完全國小118所,初級國小(含教學點)105個,在校小學生2.65萬人,適齡兒童入學率99.7%,15周歲人口初等教育完成率98.4%,畢業率99.7%,輟學率0.16%,各項指標均達到“基本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基本掃除青壯年文盲”驗收標準。當年10月,順利通過國家教委評估驗收組對“兩基”工程的檢查驗收。
2000年,全縣有國小110所(其中省屬廠場辦3所),教學點60個,在校學生2.32萬人。適齡兒童入學率99.6%,輟學率0.26%,15周歲人口初等教育完成率99.3%,畢業率99.6%。 2003年,全縣有完全國小92所,教學點22個,在校學生2.13萬人,適齡兒童入學率達99.9%,輟學率0.04%。是年,全縣國小中有7所被評定為縣一級學校,4所為市一級學校。上等級的鎮中心國小占36.8%。

中學教育

1990年,全縣有普通中學20所,其中完全中學2所,鄉鎮初級中學15所,其他單位辦的初級中學3所,全縣高中40個班,學生1825人,其中女學生695人,瑤族學生141人;國中124個班,學生5777人,其中女學生2139人,瑤族學生490人。
1992年開始,全面實施普及九年義務教育。經5年的艱苦努力,1996年10月,通過國家教委的檢查驗收,各項指標符合要求,全縣基本實現了普及九年義務教育。
2000年,全縣有完全中學2所,初級中學16所,在校高中生830人,國中生1.05萬人,國中階段入學率98.8%。
2003年,新建1所乳源高級中學。是年,全縣有國中224個班,學生1.12萬人;高中27個班,學生1408人。

歷史文化

民俗文化

(一)唱山歌
乳源瑤漢族人民都喜歡唱山歌,漢區以桂頭、一六、大橋、紅雲、侯公渡等鄉鎮流行。瑤區則是村村寨寨的瑤族同胞都愛唱山歌、會唱山歌。歌聲悠揚動聽、音細而長,唱時講究一定的技巧,強調拖音、吐氣,曲調清新,使聽者感到十分親切。平日裡,瑤族青年男女上山打獵、伐木、耕作或到田間勞作時,都歌不離口,或獨唱或男女對唱。逢年過節,喜慶的日子裡,人們還會集合到林間、草坪盡情地對歌,傳情達意。
(二)舞獅
乳源的舞獅主要有醒獅和驚獅兩種。舞獅是民間最普遍、最常見的一項娛樂活動,凡喜慶日子,皆以舞獅助興。特別是春節期間,從年初一至元宵,更是爆竹聲聲、鑼鼓咚咚,舞獅隊伍穿街過巷、走家串戶,舞獅拜賀,祈福消災。
民間舞獅隊如新置獅頭,要擇日在廳堂簪花披彩,然後到長流水的江河邊跪下點光。要盛上熟豬頭一隻、熟雄雞一隻、生猛鮮魚一條,叫“三牲”,同時要有酒、水果、糍粑和香紙寶燭奉拜,用一支新毛筆蘸上珠砂、生雞血點獅頭的雙目,舞獅藝人要還要唱“獅頭歌”。
(三)舞龍
乳源民間舞的龍主要有木雕龍、紙紮龍和稻草龍三種。桂頭、楊溪舞木雕龍,附城舞紙紮龍,大布、大橋等山區舞稻草龍。舞龍時間除節日慶典由單位出資製作安排活動外,民間自發性的每年一般在農曆正月初十至十五日的夜間進行(惟桂頭王龍圍等村在白天進行)。
(四)舞春牛
“舞春牛”是流行於桂頭、楊溪、一六等鄉鎮的一種民間歌舞。活動多在冬、春農閒季節進行。舞春牛有兩種表演形式,一種是由一男子穿戴竹篾織的用紙裱的牛頭、牛尾,手中搖著扇子,扮成書生樣子,另有兩個姑娘挑著花籃,邊舞邊對唱表演;另一種形式,是由一個小孩扮演牧童騎牛(人扮)吹笛,另由幾個姑娘挑著花籃一起表演、對唱。唱詞以問答式為主,通俗易懂。

本地方言

乳源瑤族自治縣內國語全覆蓋。瑤族人口母語使用的是屬於漢藏語系苗瑤語族謠語支的勉語,瑤族人可用客家方言交流,編纂有瑤語教材。畲族使用漢語客家方言。世居乳源的漢族人口70%使用漢語客家方言,其餘則使用連灘話、白話(粵語)、湘語(湖南話)、船話(船民特有的語言)和古母水方言話。

風景名勝

乳源的旅遊資源得天獨厚。有山川峽谷、飛瀑流泉、森林生態、洞穴奇觀、地熱溫泉、古道風韻、佛教禪宗、水庫風光、民族風情等景觀。主要景點開發有南嶺國家森林公園、廣東乳源大峽谷雲門寺佛教文化生態保護區、雲門峽漂流景區天井山國家森林公園、天景山仙人橋景區、必背過山瑤之鄉生態旅遊景區、南方紅豆杉森林公園、通天籮地下森林公園、西京古道等,省重點建設項目在建的有大橋銀山嶺南溫泉度假村。乳源為廣東省旅遊資源豐富的縣區之一。

雲門寺

雲門山大覺禪寺俗稱“雲門寺”,是中國佛教禪宗五宗之一的“雲門宗”之發祥地。位於縣城東北6公里的雲門山慈悲峰下,創建於五代後唐莊宗同光元年(公元923年),由雲門始祖慧能七傳弟子文偃禪師所建,時人論及各家禪風時有“雲門天子、臨濟將軍、曹洞士民”之說。公元927年建成後敕賜為“光泰禪院”,後又敕改為“證真禪寺”,公元963年,南漢王敕封文偃為“大慈雲匡聖弘明大師”,同時將“證真禪寺”敕升為“大覺禪寺”,距今已有1000多年歷史,與湖南溈仰宗、河北臨濟宗、江西曹洞宗、南京法眼宗齊名,並稱佛教五大宗,是國家重點寺院。

雲門山

雲門山位於韶關市乳源瑤族自治縣城北6公里,離韶關市區有50公里。
乳源瑤族自治縣(乳源一般指本詞條)
雲門山海拔1215米,高峰直入雲天,雲霧常罩峰頂。旁有“脈接雲門山”的秀頂峰,古稱乳源八景之一——秀頂奇雲。乳源縣的雲門山是我國佛教禪宗五大支派之一雲門宗的發祥地。山上有著名的雲門寺(也稱雲門山大覺禪寺),桂花潭、鐘鼓岩、虛雲紀念堂等。
南嶺國家森林公園
南嶺國家森林公園是廣東省最大的自然保護區,是珍稀動植物寶庫。公園位於南嶺山脈的核心,在乳源瑤族自治縣與湖南省交界地帶。面積273平方公里。這裡有超過二千種的植物,有廣東唯一的原始森林。它是1993年經林業部批准成立的,是中國亞熱帶綠闊葉林中心地帶,這裡大片原始森林保存著最完整的自然生態系統,2012年南嶺國家森林公園成為國家4A級旅遊景區。
乳源瑤族自治縣(乳源一般指本詞條)
其中包括小黃山景區、瀑布群景區、親水谷景區、石坑崆景區等。
小黃山景區
小黃山海拔1600米,頂峰為乳峰,這裡保留著世界上最大片的“廣東松”原始森林。冬季可看到南國獨特的冰掛、霧凇景觀。廣東松最奇特的是,松葉顏色隨四季變幻,春夏翠黃蒼勁,寒冬一片粉藍,故名藍松。在小黃山入口的觀景台處,有一著名的“迎客松”。一年四季,它站在峰壁上舒展著好客的臂膀,迎接賓客的到來。
主要景點:廣東迎客松、連理松林、雲霧、峰頂佛光、乳峰。[3]
瀑布群景區
瀑布群是南中國最大的天然瀑布群,瀑布的數量、規模和海拔都很大。瀑水發源於廣東第二峰發財嶺(海拔1888米),在落差近500米的深壑幽谷中跌宕而下,形成近百條大小瀑布,其中最著名的便是上述八大瀑布;沿途綠樹婆娑,山花盛開,更有短尾猴、松鼠及各色飛鳥游魚生存其中,構成一景。
瀑布群自上而下有八大瀑布:千米瀑、孔雀瀑、飛流瀑、驚心瀑、虎口瀑、清心瀑、音韻瀑、雙飛瀑。[3]
親水谷景區
親水谷以“幽峽、碧潭、奇石”著稱。景區內峭壁聳立,在山谷裡面可以感覺到幽靜,小鳥經常在山澗飛來飛去,特別是春夏,野花開滿山谷,蝴蝶翩翩,被譽為“情人谷”。這裡保存了典型的壺穴地貌,成為南嶺的一大奇景。
石坑崆景區
石坑崆海拔1902米,被譽為“廣東屋脊”。山峰高聳入雲,景色多變,空軍雷達站舊址可以引起人們對歷史的遐想。山頂風光,四時不同。春季杜鵑嫣紅,點綴群山;夏秋有日出日落的美景;冬季冰封千里,銀裝素裹,一幅的“北國風光”。
主要看點:金蟾望月、空軍雷達站舊址、雲海、日出。

南水湖

南水湖是廣東省第三大人工水庫,是建國以來我國七大定向爆破水庫築壩工程僅存項目。距韶關火車站50公里、乳源縣城15公里,水質晶瑩透碧,沿岸青山連綿,瑤寨竹木樓掩映在綠樹叢中;因為湖水就是藍綠藍綠的,透著靈氣,有人就把南水湖叫成“藍水湖”。
乳源瑤族自治縣(乳源一般指本詞條)
南水湖位於乳源縣城西部,距縣城15公里處,水面達57000畝,庫容12億立方米,最深處120米,是廣東省第三大人工水庫。水質優良,屬飲用水源一級保護區。湖形呈帶狀,水面浩瀚,湖光山色,美不勝收。湖中有12個島嶼,如12塊翡翠鑲嵌在南水湖上。南水河古稱洲頭水,洲頭夕照,自古就是乳源八景之一。

必背瑤寨

位於縣境東北部,距縣城54公里的必背鎮。是乳源過山瑤的聚居地之一,是旅居美國、法國、加拿大、泰國、緬甸、寮國等海外過山瑤的祖居地。
必背瑤寨必背瑤寨

南水溫泉度假村

位於縣城西15公里南水水庫西半島內,靠山面水,山清水秀,度假村地處車乾水溫泉,水溫47℃,屬碳酸鈉型蘇打溫泉,富含氟、鋅、鎂、鐵等多種對人體有益的微量元素。水流量0.047立方米/秒,自然涌流,清澈透明,無色無味。
1992年11月,港商潘強投資興建度假村,先後投入資金1100萬元,總建築面積6000多平方米,建有別墅、標準客房多座,床位108個,溫泉水直達浴室。餐廳一間,可容納120人同時就餐。大小溫泉池6個,面積50多平方米,溫泉浴室20間。度假村還設有狩獵、桑拿、快艇游湖等娛樂項目。

地方特產

乳源地方特色產品豐富,主要有還原筍、瑤山燻肉、瑤山苦爽酒、香芋、大布腐竹、山坑螺、金竹峰單叢茶、食用菌、南水水庫野生淡水魚、番薯乾、巴西果汁等。

榮譽稱號

乳源先後被評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範集體”、“全國民族團結進步先進單位”、“全國民族體育先進集體”、“全國綠化模範縣”、“全國綠色食品示範縣”、“中國綠色名縣”、“中國果菜無公害十強縣”、“中國果菜無公害示範縣”、“中國最佳民族生態旅遊名縣”、“中國最佳民族生態旅遊目的地”、“全國文化信息共享工程示範縣”、“中國金融生態縣”、“中國農村水電之鄉”、“中國觀賞石之鄉”、“中國瑤繡之都”、“廣東省綠色名縣”、“廣東省文明縣城”、“廣東省旅遊強縣”、“廣東省林業生態縣”、“廣東省體育先進縣”、“廣東省衛生鎮”、“廣東省雙擁模範縣”、“廣東省村務公開民主管理示範縣”。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